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题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题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题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孩子,一次不要问这么多。是非题1、《子产说范宣子轻币》选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对 2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孟子.离娄》)句中的“墦”读作 fán,词义 是:错 3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句中的“蜩”读作 zhōu,词义是:蝉。 错 4 、 “三代不同礼而王”(《商君书.更法》)中,“王”读阳平。 错 5 、“越人跣行”(《韩非子.说林上》),句中的“跣”读作 xǐ,词义是:赤脚。 错6 、异体字的概念分狭义和广义。广义的异体字是指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它们在任何语句里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文意。对7 、纯表意字的字形往往只能对字义起某种提示作用,所以字形表示的意义与字的本 义不完全相等。1、 错 8、没有表音成分的字是纯表意字。 对 9 、或—国、朝—潮、叔—椒、合—盒,都是古今字。1、 错 10 、异体字的条件不是很严格。有些字本义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通用,就是异体字1、 错11 、“丑”简化为“丑”字,实际上是用“丑”代替了繁体字中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2、 对 12、“冓”在“遘、媾、篝”等字中既表意又表音 2、 对 13、“昏”在“婚、阍、惛”中既表意又表音。 2、 对 14、块状笔画主要见于甲骨文,到西周晚期的金文,基本上不用块状笔画了。 2、 对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余” 是个通假字,其本字是“馀”。 2、 对 (以上我也不能保证都对,但我能证明出题的人逻辑思维有问题。)题型:多选题16、下列星宿是郑国分野的是 a、角 b、亢17、古代的史官是 a、太史 b、著作郎 c、修撰 d、编修 e、校书郎18、下列中古四声,在普通话中读去声调的是 b、上声 c、去声 d、入声19、明清以来的古音学家考求上古音韵,主要依靠的材料是 a、先秦著作中的通假字 b、《诗经》的押韵 c、先秦著作中的异文 d、谐声偏旁 e、先秦著作中的声训 20、用做声训的术语是 a、犹 c、之言题型:单选题21、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 d、泪泪22、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 d、徒造迎违23、下列各组字中没有形声字的一组是 c、半相末肩24、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 b、象朱牧闻25、以篆书部首为依据“陌”字归 c、阜部(出题的人很没水平,大学是辩证思惟,他只懂逻辑思惟。)

请问你已经考过了么?我也遇到和你一样的问题哈!求解答啊

《汉字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和试题结构,真题你到 上找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汉字学也称为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概论》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必须掌握汉字的日常运用,而且有必要具备一定的有关汉字学的理论和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正确运用汉字,而且有助于提高汉语古文献的阅读能力,了解汉字的历史以及有关的历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修养。二、学习方法与要求 要求考生在阅读一定数量古代汉语文献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以了解有关汉字的常识和理论,识记一定数量的相关字例,并通过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汉语(主要是古代汉语)文献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凡内容范围与本大纲有出入的,应以本大纲为准。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凡参考书跟指定必读书不一致的,原则上以必读书为准;如果面授时的讲解有修正的,原则上以面授讲解为准,但答题可以按指定必读书的说法。 学习汉字学理论,必须密切结合文献用字及语言学相关理论,不宜脱离具体的文献语言而把汉字作为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必须把常识、理论、例证及应用能力四者相结合,避免顾此失彼。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本课程自学和助学的依据。三、汉语文字学的内容和思考题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 2.对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的认识 3.对出土原始陶器符号的性质的认识 4.从历史文献的产生看汉字起源的时代 (二)汉字的演变 1.商代文字—甲骨文、一般金文和族徽文,商代文字的特点 2.西周文字—西周金文,西周文字的特点 3.春秋文字—春秋金文,鸟虫书 4.战国六国文字—出土文字、《说文》“古文”,战国文字的特点 5.秦系文字—出土秦文字、石鼓文、诅楚文、秦始皇东巡刻石、《说文》“篆文”和“籀文” 6.隶书文字—古隶、东汉隶书,隶变 7.草书文字—章草、今草 8.楷书文字—东汉魏晋行书、六朝楷书【本章思考题】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及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符是什么性质的符号? 3.为什么说用于记载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夏代初期已经出现了? 4.甲骨文与商代一般金文的区别主要有哪些?何者更接近原始面貌? 5.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6.谈谈春秋文字的美术化倾向。 7.战国时代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说文》的“古文”和“籀文”是什么性质的文字? 9.什么是“小篆”和“大篆”?小篆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战国秦文字的关系如何? 10.谈谈古隶产生的时代、来源和原因。 11.成熟的隶书大约出现于什么时期? 12.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13.谈谈章草与今草产生的时代、来源及其区别。14.谈谈楷书产生的时代。二、汉字的结构 (一)许慎的“六书”理论 1.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理解 2.转注和假借的性质 (二)新六书理论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定义及其字例 (2)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2.会意字 (1)会意字的定义 (2)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的定义及其字例 (3)会意字与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3.形声字 (1)形声字的形成(即深层结构) ①表意字附加表音符号 ②会意字意符声化 ③表音性文字附加表音符号 ④己有文字附加类化符号 ⑤改换己有形声字形符 (2)形声字的结构(即表层结构) ①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关系 ②形声字的结构层次 ③通过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功能辨析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④形声字造字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区别 ⑤形声字的讹变 ⑥形声字的省形和省声 (3)形声字与会意字的辨析 4.变体字 (1)变体字的定义 (2)取形变体字、取义变体字、取音变体字【本章思考题】 1.识记许慎有关六书的界说及字例,了解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的理解。 2.谈谈象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事字的区别。 3.谈谈意符兼表音的会意字与声符兼表意的形声字的区别。 4.谈谈形声字产生的几种途径。 5.什么叫类化符号?谈谈类化符号对形声字产生的作用。 6.掌握形声字的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术语,能够分析一般形声字及部分结构较特殊的形声字。 7.识记形符或声符讹变的形声字的结构。 8.识记省形和省声的形声字的结构。 9.注意某些本来声符不同而隶变后形体混同的形声字。 10.注意形声字声符的表意现象。 三、汉字的字义 (一)汉字与词汇 1.汉语词汇的载体 2.一般了解词汇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与继承性 3.词汇系统及相应的字义系统 (二)汉字的义项 1.本义、基本义、语源义的定义及其区别 2.引申义、引申义系统、词义引申方式,及词的同一性问题 3.假借义 (1)假借义与假借字 (2)假借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本章思考题】 1.什么叫词汇系统?它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汉语书面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3.单音节词与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有哪些?如何理解汉字的字义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 4.什么叫“本义”和“基本义”? 5.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本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6.谈谈词义引申的几种方式。 7.文字的假借义与该字本义之间一定没有意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四、文献中的用字 (一)同源字 1.同源字概念 2.同源字之间的音义联系 (二)假借字 1.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 2.无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本字后起的假借 3.专职假借字与兼职假借字 (三)古今字 1.古今字概念及其与假借字的区别 2.古今字的形成原因 3.古今字的用法分工 (四)异体字 1.异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 2.异体字与假借字、古今字的辨析 (五)同形字 1.理解同形字概念 2.同形字形成的原因 (六)繁简字 1.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2.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章思考题】 1.认识下列概念:同源字、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假借与通假、古字与今字、广义异体字与狭义异体字、同形字、繁体字与简化字、同音替代字。注意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同源字之间在字义方面有什么关系? 3.无本字的假借和有本字的假借,两者是否具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4.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今字与古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5.异体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6.同形字是怎样形成的? 7.认识常用繁体字(参照《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的文选常用字) 8.识记因汉字简化造成的常见同形字、汉字简化中的同音替代字、多字简化为同一形体的繁简字的字例。 五、较重要的文献和古文字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参见指定必读书第109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8页)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19页) 4.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第56页) 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57页) 6.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68页) 7.孙海波《甲骨文编》(第16、56页) 8.容庚《金文编》(第16、68页) 9.甲骨文(第53页) 10.金文(第56页) 11.石鼓文(第101页) 12.侯马盟书(第79页) 13.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9页) 14.居延汉简(第117页) 15.银雀山汉墓竹简(第126页)16.马王堆汉墓竹简帛书(第127页)四、必读书和参考书【必读书】 《汉字说略》,詹郭鑫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参考书】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 《文字学》,杨伍铭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参阅该书第一册通论(四)、(五)、(六),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郭锡良、李玲噗主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修订版;参阅该书与文字学有关的通论内容。五、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自学和助学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文字学的学习虽然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本大钢有关汉字结构、汉字字义和文献用字的三个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 3.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应结合汉字的具体使用加以理解,并能通过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理解常见汉字或书面义献(主要是古书)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4.指定必读书对各种问题的举例有限,应能举一反三。 5.助学者应在系统掌握汉字学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辅导。 二、关于考试命题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本大纲各部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都是考试内容。考试命题要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大纲各部分所列的思考题是各章重点问题的提示,不代表具体的考试题目。 2.指定必读书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举例中若涉及较有争议的问题,应尽量在试题中回避。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种。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5.由于学科的特点,适合本课程考核的试题类型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看下文的举例。 6.本课程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六、适合本课程考试的试题类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下列各组繁简字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后后 (2)万万 (3)徵征 (4)余余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下列各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 )(1)切 (2)到 (3)则 (4)利 (5)副三、填空题(l)古隶书的出现时代是 晚期,隶书的成熟大约在 晚期。四、填空题(2)分析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 釜 阶 布 修 辩 胜 条 祁 袤 表意符号 金 邑 巾 表音符号 父 皆 父 备注 省形 形符讹变 声符讹变五、填空题(3)指出下列各字的结构类型(采用新六书分类法)字例 牢 乒 大 亦 企 橐 结构类型 象形 六、填空题(4)按所示古文字分析下列会意字的结构,并说明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古文字 隶定 今字 偏旁分析 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会意字的本义 示例 臭 嗅 从犬从自,自表示鼻子 象狗以鼻子闻嗅 闻嗅气味 1. 只 2. 毓 七、填空题(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都具有某种关系,请指出它们的关系属于: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将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中。题次1 1 2 3 对应字 敺 驱 畮 亩 与 欤 辩 变 关系 C 1.今敺(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亩),则蓄积只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2.唯求则非邦也与(欤)?(《论语》)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八、简答题 什么是本字后起的假借,试举例说明。 九、论述题 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未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古代汉语自考试题

叠韵,就是韵母叠了双声,就是声母双了声母就是拼音中在前的,韵母就是在后面的例如,逍遥 x iao ; y ao——韵母ao 荒忽 h uang ; h u——声母h

基础知识,字词解释,翻译

《汉字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和试题结构,真题你到 上找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汉字学也称为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分支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概论》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必须掌握汉字的日常运用,而且有必要具备一定的有关汉字学的理论和知识。这不仅有助于正确运用汉字,而且有助于提高汉语古文献的阅读能力,了解汉字的历史以及有关的历史文化,提高语言文字修养。二、学习方法与要求 要求考生在阅读一定数量古代汉语文献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以了解有关汉字的常识和理论,识记一定数量的相关字例,并通过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汉语(主要是古代汉语)文献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指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凡内容范围与本大纲有出入的,应以本大纲为准。对于具体问题的阐述,凡参考书跟指定必读书不一致的,原则上以必读书为准;如果面授时的讲解有修正的,原则上以面授讲解为准,但答题可以按指定必读书的说法。 学习汉字学理论,必须密切结合文献用字及语言学相关理论,不宜脱离具体的文献语言而把汉字作为孤立的现象来对待。必须把常识、理论、例证及应用能力四者相结合,避免顾此失彼。 本大纲是本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本课程自学和助学的依据。三、汉语文字学的内容和思考题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 2.对有关汉字起源的传说的认识 3.对出土原始陶器符号的性质的认识 4.从历史文献的产生看汉字起源的时代 (二)汉字的演变 1.商代文字—甲骨文、一般金文和族徽文,商代文字的特点 2.西周文字—西周金文,西周文字的特点 3.春秋文字—春秋金文,鸟虫书 4.战国六国文字—出土文字、《说文》“古文”,战国文字的特点 5.秦系文字—出土秦文字、石鼓文、诅楚文、秦始皇东巡刻石、《说文》“篆文”和“籀文” 6.隶书文字—古隶、东汉隶书,隶变 7.草书文字—章草、今草 8.楷书文字—东汉魏晋行书、六朝楷书【本章思考题】 1.文字与图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仰韶文化陶器刻符及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符是什么性质的符号? 3.为什么说用于记载历史的文字大约在夏代初期已经出现了? 4.甲骨文与商代一般金文的区别主要有哪些?何者更接近原始面貌? 5.西周金文与商代金文相比,主要的变化有哪些? 6.谈谈春秋文字的美术化倾向。 7.战国时代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说文》的“古文”和“籀文”是什么性质的文字? 9.什么是“小篆”和“大篆”?小篆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战国秦文字的关系如何? 10.谈谈古隶产生的时代、来源和原因。 11.成熟的隶书大约出现于什么时期? 12.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13.谈谈章草与今草产生的时代、来源及其区别。14.谈谈楷书产生的时代。二、汉字的结构 (一)许慎的“六书”理论 1.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理解 2.转注和假借的性质 (二)新六书理论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 (1)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定义及其字例 (2)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2.会意字 (1)会意字的定义 (2)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的定义及其字例 (3)会意字与象形字、指示字、象事字的辨析 3.形声字 (1)形声字的形成(即深层结构) ①表意字附加表音符号 ②会意字意符声化 ③表音性文字附加表音符号 ④己有文字附加类化符号 ⑤改换己有形声字形符 (2)形声字的结构(即表层结构) ①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关系 ②形声字的结构层次 ③通过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功能辨析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④形声字造字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区别 ⑤形声字的讹变 ⑥形声字的省形和省声 (3)形声字与会意字的辨析 4.变体字 (1)变体字的定义 (2)取形变体字、取义变体字、取音变体字【本章思考题】 1.识记许慎有关六书的界说及字例,了解许慎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的理解。 2.谈谈象事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形字、会意字与象事字的区别。 3.谈谈意符兼表音的会意字与声符兼表意的形声字的区别。 4.谈谈形声字产生的几种途径。 5.什么叫类化符号?谈谈类化符号对形声字产生的作用。 6.掌握形声字的结构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术语,能够分析一般形声字及部分结构较特殊的形声字。 7.识记形符或声符讹变的形声字的结构。 8.识记省形和省声的形声字的结构。 9.注意某些本来声符不同而隶变后形体混同的形声字。 10.注意形声字声符的表意现象。 三、汉字的字义 (一)汉字与词汇 1.汉语词汇的载体 2.一般了解词汇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性与继承性 3.词汇系统及相应的字义系统 (二)汉字的义项 1.本义、基本义、语源义的定义及其区别 2.引申义、引申义系统、词义引申方式,及词的同一性问题 3.假借义 (1)假借义与假借字 (2)假借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本章思考题】 1.什么叫词汇系统?它是怎样形成的? 2.谈谈汉语书面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3.单音节词与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有哪些?如何理解汉字的字义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 4.什么叫“本义”和“基本义”? 5.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本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6.谈谈词义引申的几种方式。 7.文字的假借义与该字本义之间一定没有意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四、文献中的用字 (一)同源字 1.同源字概念 2.同源字之间的音义联系 (二)假借字 1.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 2.无本字的假借、有本字的假借、本字后起的假借 3.专职假借字与兼职假借字 (三)古今字 1.古今字概念及其与假借字的区别 2.古今字的形成原因 3.古今字的用法分工 (四)异体字 1.异体字之间的形体关系 2.异体字与假借字、古今字的辨析 (五)同形字 1.理解同形字概念 2.同形字形成的原因 (六)繁简字 1.简化字的形体来源 2.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的对应关系【本章思考题】 1.认识下列概念:同源字、本字与借字、本义与借义、假借与通假、古字与今字、广义异体字与狭义异体字、同形字、繁体字与简化字、同音替代字。注意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2.同源字之间在字义方面有什么关系? 3.无本字的假借和有本字的假借,两者是否具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 4.古今字是怎样形成的?今字与古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5.异体字之间在形体上有什么关系? 6.同形字是怎样形成的? 7.认识常用繁体字(参照《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的文选常用字) 8.识记因汉字简化造成的常见同形字、汉字简化中的同音替代字、多字简化为同一形体的繁简字的字例。 五、较重要的文献和古文字资料 1.许慎《说文解字》(参见指定必读书第109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8页)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19页) 4.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甲骨文合集》(第56页) 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57页) 6.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68页) 7.孙海波《甲骨文编》(第16、56页) 8.容庚《金文编》(第16、68页) 9.甲骨文(第53页) 10.金文(第56页) 11.石鼓文(第101页) 12.侯马盟书(第79页) 13.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09页) 14.居延汉简(第117页) 15.银雀山汉墓竹简(第126页)16.马王堆汉墓竹简帛书(第127页)四、必读书和参考书【必读书】 《汉字说略》,詹郭鑫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参考书】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 《文字学》,杨伍铭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参阅该书第一册通论(四)、(五)、(六),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古代汉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郭锡良、李玲噗主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修订版;参阅该书与文字学有关的通论内容。五、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关于自学和助学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文字学的学习虽然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本大钢有关汉字结构、汉字字义和文献用字的三个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 3.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应结合汉字的具体使用加以理解,并能通过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分析理解常见汉字或书面义献(主要是古书)中的一般用字现象。 4.指定必读书对各种问题的举例有限,应能举一反三。 5.助学者应在系统掌握汉字学有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辅导。 二、关于考试命题者使用本大纲的说明 1.本大纲各部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和知识点都是考试内容。考试命题要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大纲各部分所列的思考题是各章重点问题的提示,不代表具体的考试题目。 2.指定必读书不是作为教材而编写的,举例中若涉及较有争议的问题,应尽量在试题中回避。 3.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4.要合理安排试卷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种。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必须注意,试题的难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 5.由于学科的特点,适合本课程考核的试题类型也具有相应的特点。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看下文的举例。 6.本课程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六、适合本课程考试的试题类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下列各组繁简字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1)后后 (2)万万 (3)徵征 (4)余余 二、多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下列各字中属于形声字的是………………………………………( )(1)切 (2)到 (3)则 (4)利 (5)副三、填空题(l)古隶书的出现时代是 晚期,隶书的成熟大约在 晚期。四、填空题(2)分析下列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 釜 阶 布 修 辩 胜 条 祁 袤 表意符号 金 邑 巾 表音符号 父 皆 父 备注 省形 形符讹变 声符讹变五、填空题(3)指出下列各字的结构类型(采用新六书分类法)字例 牢 乒 大 亦 企 橐 结构类型 象形 六、填空题(4)按所示古文字分析下列会意字的结构,并说明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古文字 隶定 今字 偏旁分析 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会意字的本义 示例 臭 嗅 从犬从自,自表示鼻子 象狗以鼻子闻嗅 闻嗅气味 1. 只 2. 毓 七、填空题(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都具有某种关系,请指出它们的关系属于:A.假借字、B.古今字、C.异体字,将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下面的表格中。题次1 1 2 3 对应字 敺 驱 畮 亩 与 欤 辩 变 关系 C 1.今敺(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亩),则蓄积只而人乐其所矣。《论积贮疏》2.唯求则非邦也与(欤)?(《论语》)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八、简答题 什么是本字后起的假借,试举例说明。 九、论述题 为什么说造字本义未必是词的最早意义

自考本科的复习资料还是买实体书比较好吧?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试题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名、数、形用作动词名、动作状语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作出判断的句子。被动句:主语是谓语的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定的。音韵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研究汉语上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上古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今音学:研究汉语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中古主要指隋唐时期。等韵学:研究韵镜、七音略一类的等韵书,了解古音的音韵地位。北音学: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明清时期。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上古韵部的人: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阴阳对转)、王念孙、江有皓、夏x、朱骏声、章太炎、黄侃研究上古声母的人: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黄侃(陈澧:系联法;王力:上古音‘微部’;罗常培、周祖谟:全面解释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韵部的面貌和特点;瑞典高本汉: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音系)声纽:或简称‘纽’,即声母声类: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陈澧将《广韵》的425个切上字归纳为40类)字母:简称‘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字母。(创制字母的人:唐末守温,30个汉字;宋初,36字母。三十六字母的重要意义:不仅代表唐末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情况,同时扮演着标音工具的角色。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七音:是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清浊: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指清音和浊音。清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没有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不带音,如【p】【t】浊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带音,如【b】【p】全清音: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及不带音的擦音。次清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音: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韵头:或称介音,现代汉语中有i u y三个,古代汉语中的韵头只有i u两个,y韵头到明代才出现韵腹:韵母中包含的主要元音韵尾:主要元音后面的音素,中古汉语韵尾除了n g,还有m p k t 四个韵部:简称“韵”,是从押韵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的结果。开口呼、合口呼:这是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这是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入声韵从元代开始在北方话中消失了。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大致起源于东汉末年中古音:中古音或称今音,主要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也包括宋代音。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三项:1。韵书,如隋代出现的《切韵》和宋代出现的《广韵》2。韵图,如宋代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3。这一时期的诗歌用韵、域外借音以及今天的方言等。韵书: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诗歌时查检的字典。切韵: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由隋代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陆法言执笔。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广韵: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诏令对《切韵》进行了修改。分韵206部韵镜: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表。韵图是直接反映古代声韵系统的的书籍韵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中古音系。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变化:1.中古入声韵到北京音的变化2.中古精组、见组、晓组声母到北京音的变化3.中古声调到北京音的变化(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尖音:音韵学上通常把精组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尖音团音:把见、溪、群、晓、匣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团音。上古音:上古音一般是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或称古音,相对隋唐时期的今音而言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3归匣5.喻4归定诗词格律近体诗:近体诗也叫做“今体诗”或“格律诗”,形成并盛行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共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四言为主)和《楚辞》(六言为主)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格:1.韵位置固定,所有偶数句的末字都必须押韵2.必须一韵到底3.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在于平仄一首诗的平仄规则: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4.押韵句末字用平生调,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诗家大忌(特殊规定):犯孤平,三平调犯孤平:是指“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式。这种句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生字,平仄声失去了平衡,故叫做“犯孤平”三平调:是指“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式,最后三字都成了平声。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训诂训诂:为了使更多的人学习并继承前代的文化遗产,一些学专门出来做古书的注释和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就叫做训诂古注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以下两大类:1.以解释字句为主2.以增补资料、开发义理为主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意的注解。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笺:对前人之注进行补充、订正或开发的一种注解,始于郑玄的《毛诗笺》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书的解说又称作“注”,后来扩大到对所有古籍的注解都称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对前人的释语进行解释的注称作“疏”(唐)正义: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章句:就是“离章辩句”的意思,除了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义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集解:将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为 曰 谓之:可译为“叫做”。使用这组术语时,被释词均位于术语之后。谓:使用“谓”时,被释词位于“谓”之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比喻或指代等关系。意思是“指的是、说的是”。犹:用“犹”时,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同义或近义关系,意思是“等于说”“相当于”等。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之言 之为言:均属“声训”术语。可译为“……的意思就是”等言:用来提示词或词组所表现出的特定语意,而非解释词义,可译为“是说、意思是说”读为 读曰:这两个字术语多用于指出假借字的本字读如 读若: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讲:讲解] B.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憋闷, 积] C.多行不义必自毙。[毙: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逆:违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敢问以国报隹谁者奈何 C.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响:回声—声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无为,澹乎自持。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C.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 D.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蝨. C.姜氏何厌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12.“君为我呼入”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踵门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竞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D.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16.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7.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孟尝君客我。 D.关中阻山河四塞。 18.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B.谁与,哭者 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9.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D.千金,重币也。 2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词性是(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简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2.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B.於予与何诛 C.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D.不诛之则为乱. 23.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条 倏 脩 修 B.谷 毂 彀 縠 C.胜 腾 誊 滕 D.旗 施 旌 旂 24.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甘 朝 问 篇 B.即 戒 鸣 及 C.行 莫 亦 大 D.雷 遘 集 各 2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 A.词诠 B.经传释词 C.说文解字 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6.《诗经 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27.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 A.仄起仄收式 B.仄起平收式 C.平起仄收式 D.平起平收式 28.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谓之 B.谓 C.犹 D.之为言 29.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仆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A.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yì B.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shè C.Dàyuān Tǔfān Mòyē pūyì D.Dàyuān Tǔbō Mòyē pūyì 30.在“宣子说,乃轻币”句中,“说”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说”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诗经 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 A.纳禾稼 B.获稻 C.亨葵及菽 D.纳于凌阴 E.塞向墐户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 A.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B.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3.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 A.追—逐 B.贫—穷 C.省—视 D.盗—贼 E.更—改 34.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 A.末 然 人 牧 B.凤 亦 焚 徒 C.上 燕 徒 闻 D.车 采 灸 逐 E.羊 亦 佞 鸣 3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 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左传 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诗经 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36.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县官: 3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 38.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 39.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 40.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忄瞿奔辟而忝两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 42.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4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孰与: 4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所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3)冯唐已老听吹嘘。 (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47.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 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罢”来记录。请分析一下 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癸酉,师陈于鞌。丙阝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48.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4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5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5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2.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3.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 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微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远以险,牛何以肥也 ”对曰:“臣饮食以 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 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 拜而受。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宾相 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 请终致之。”公不许.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 不肖失伦,臣之过;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废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 (一)54.从文中找出两句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它们前置的类型 (二)55.从文中找出两句判断句,写在下面(如多写,评分时只取前两句)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56.任重道远以险. 57.臣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 58.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 59.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 (四)说明文中加着重点号词的词性和意义(若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6分) 60.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 以: 61.使将车之秦。 之: 62.有险,先后之以身。 之: 63.敢贺社稷之福。 敢: 64.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 致: 65.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 以: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B 5.D 6.D 7.D 8.A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C 17.A 18.A 19.C 20.D 21.A 22.B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32.BD 33.ACE 34.AE 35.AB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6.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 (答“天子”、“皇上”、“朝廷”都算对) 37.待:凭藉,依靠。 38.书:文字。(或:认字,写字) 39.患:担忧,忧虑。(或:畏惧) 40.忝:辱。使蒙受耻辱(或带来耻辱)。 41.以:介词。为:动词。以为:把………作为。 42.代词(或“指示代词”) “这”(或“此”)(或“起复指作用”)。 43.或:无定代词。 有人。 44.孰:疑问代词。与:介词。 孰与:表示比较,这句中意为“何如”、“哪里比得上”。 45.所:代词(辅助性代词)。以:介词。 “所以”在本句中意为“用……方法”、“用……手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中性词;现代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带贬义。 下流:地位低下,处境低下,中性词;现代指品德恶劣,贬义词。 吹嘘:替人宣扬、称扬,中性词:现代指说大话,贬义词。 爪牙: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褒义词;现代指走狗帮凶,贬义词。 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上述实例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47.共同点:“莫”作无定代词。“夫”作指示代词,“罢”表疲劳的“疲”都是假借现象(或同音假借)。 区别:“莫”借作无定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莫”字的本义由后起字“暮”承担。“夫”借作指示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义和借义(或未造后起字。)。 “罢”借作“疲”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8.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49.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50.如果有地势不平(或“难行”)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情况吗 51.怎么能由于伤重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 52.(张侯)把右手所持的缰绳并握在左手中,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击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邹 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 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西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一)54.牛何以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是以肥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二)55.本文中的判断句有:危亡之本也;君之禄也;臣之禄也;臣之过;君之明也。 (三)56.(车子)负载很重,路途遥远又不好走。 57.我按时给它(牛)喂食喂水,并且不用粗暴的手段役使它。 58.我喜欢那百里奚说的话,他像是个圣人(贤明、明智的人)。 59.举用有贤能的人,黜退不贤的人,是您圣明的体现。 (四)60.以:介词,用。 61.之:动词,到…去。 62.之:代词,作宾语(指牛)。 63.敢:副词,表谦敬。 64.致:动词,交出。 65.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 论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p1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p8 4、游仙主题p8 5、隐逸主题p9 6、文学家族p10二、填空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 汉末建安 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 196 年到公元 589 年,它共经历了 394 年。P16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典论•论文 》始,有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 文心雕龙 》、钟嵘的《 诗品 》等,再加上肖统的《 文选 》、徐陵的《玉台新咏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生死主题 、 游仙主题 、隐逸主题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玄学 。三、简答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四、论述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三、填空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 蔡琰 ,“三曹”是指 曹操 、 曹丕 和曹植 ;“七子”是指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玚 和 刘桢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曹操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蒿里行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短歌行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观沧海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乐府古题 写时事。4、《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5、曹植的创作以 建安25年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理想和抱负 ,代表作有《 白马篇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 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野田黄雀形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赠白马王彪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浮萍篇 》、《 白马篇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 王粲 和 刘桢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七哀诗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赠从弟 》3首。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 3 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悲愤诗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阮籍 和 嵇康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幽愤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 咏怀诗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 政治抒情组诗 的先河。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情寄八荒之表 。”四、简答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1)反映汉末东环的现实(以乐府古题写时事);(2)抒发个人政治理想抱负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答: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将天下英才悉集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五、论述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4、谈谈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5、试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二章 两晋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二、解释:1、太康诗风 2、咏史诗 3、玄言诗 4、兰亭诗 5、潘陆 6、游仙诗三、填空1、西晋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 、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 。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追求 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 》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 》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 》三首。3、左思的代表作有《 》八首,其内容主要是 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 的新路。4、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 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 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 和 。四、简答1、什么叫“繁缛”?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影响。五、论述试举例说明左思《咏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三章 陶渊明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二、解释:1、田园诗 2、魏晋诗风 3、《五柳先生传》 4、《桃花源记》三、填空1、陶渊明,又名 ,字 ,号 ,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首,赋、文、赞、述等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 、 、 、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 》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 》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 》(天道幽且远)。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 、 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 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 、 、 、 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 、 ”。四、简答1、简述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谈谈陶“崇尚自然”的含义。2、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3、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继承了阮籍与左思的传统。五、论述1、试举例说明陶诗的艺术特色。2、论述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二、解释:1、“吴歌” 2、“西曲” 3、《西洲曲》 4、《木兰诗》 5、《敕勒歌》 6、“梁鼓角横吹曲”三、填空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 》,其中 326首, 142首, 18首。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 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 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 和 居多。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 (今湖北江陵)、 (今江陵县附近)、 (今湖北襄樊市)、 (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 中游和 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 、 、 、 的居多。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 余首。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 ”。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 ”。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 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四、简答1、为什么说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而绝大多数是情歌?2、南朝民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3、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五、论述1、分别概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2、比较南北民歌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体裁形式上的特点。3、讲析《西洲曲》。4、分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二、解释:1、山水诗 2、元嘉三大家三、填空1、谢灵运所开创的 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 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 ,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 ”(《登池上楼》)等。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 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 》(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 文学的传统。四、简答1、简叙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2、试述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3、简述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贡献。五、论述1、试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所表现的两个方面。2、试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的风格。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二、解释:1、二谢 2、永明体 3、宫体诗三、填空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 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 体。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 ,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 ,梁诗人 和陈诗人 等。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 ”或“ ”,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 ,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 ,他们都是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诗人。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 (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 (夕殿下珠帘)和 (绿草蔓如丝)等。四、简答1、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新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宫体诗?简述宫体诗的内容和特色。五、论述1、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2、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二、解释:1、《拟咏怀》 2、温邢 3、邢卫 4、《哀江南赋》三、填空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 ,由魏入齐,与温子升并称的 和有“邢魏”之称的 。还有由南入北,著有《颜氏家训》的 ,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 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 ,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 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 》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 和 。四、简答1、简述北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2、根据庾信的生平经历简说其前后期诗风的变化。五、论述1、试论述庾信“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2、试述庾信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二、解释: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三、填空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 甚具异彩,有 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 。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 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 》、王粲的《 》、陶渊明的《 》等。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 》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 》、吴均的《 》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 ,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和杨炫之的《 》。四、简答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2、试述魏晋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五、论述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一、解释:1、志怪小说 2、志人小说 3、《搜神记》 4、《世说新语》二、填空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 ,其次是 ,第三是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 和 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3、《世说新语》共分 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 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 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三、简答1、简述中国小说的渊源。2、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和影响。四、论述1、以《三王墓》、《韩凭妻》为例,试论述《搜神记》的批判性和现实性。2、试论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这种试卷是全国统一卷。经查询国家教育部发布的规定可知,为了保证学生考试难度统一,学生信息更安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古代汉语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该考试与《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由全国统一命题,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考生需要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名、数、形用作动词名、动作状语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作出判断的句子。被动句:主语是谓语的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定的。音韵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韵学分为: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古音学:研究汉语上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上古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今音学:研究汉语中古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中古主要指隋唐时期。等韵学:研究韵镜、七音略一类的等韵书,了解古音的音韵地位。北音学:北音学的基本内容是研究汉语近代北方音的语音系统,近代指元明清时期。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上古韵部的人: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阴阳对转)、王念孙、江有皓、夏x、朱骏声、章太炎、黄侃研究上古声母的人:钱大昕、章太炎、曾运乾、黄侃(陈澧:系联法;王力:上古音‘微部’;罗常培、周祖谟:全面解释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韵部的面貌和特点;瑞典高本汉:第一个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系统构拟出了汉语中古音音系)声纽:或简称‘纽’,即声母声类:对同类反切上字的称呼。(陈澧将《广韵》的425个切上字归纳为40类)字母:简称‘母’。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字母。(创制字母的人:唐末守温,30个汉字;宋初,36字母。三十六字母的重要意义:不仅代表唐末宋初汉语声母的实际情况,同时扮演着标音工具的角色。五音和七音:五音和七音是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名称。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七音:是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清浊: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指清音和浊音。清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没有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不带音,如【p】【t】浊音:就是气流通过声带时引起声带颤动而形成的音,即所谓带音,如【b】【p】全清音: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及不带音的擦音。次清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浊音: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韵头:或称介音,现代汉语中有i u y三个,古代汉语中的韵头只有i u两个,y韵头到明代才出现韵腹:韵母中包含的主要元音韵尾:主要元音后面的音素,中古汉语韵尾除了n g,还有m p k t 四个韵部:简称“韵”,是从押韵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的结果。开口呼、合口呼:这是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这是从韵母最后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所作的分类。入声韵从元代开始在北方话中消失了。反切:反切是古人在“直音”“读若”之后创制的一种注音方法。大致起源于东汉末年中古音:中古音或称今音,主要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也包括宋代音。研究中古音的材料主要有三项:1。韵书,如隋代出现的《切韵》和宋代出现的《广韵》2。韵图,如宋代出现的《韵镜》和《七音略》3。这一时期的诗歌用韵、域外借音以及今天的方言等。韵书: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诗歌时查检的字典。切韵: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由隋代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陆法言执笔。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广韵:是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北宋初年陈彭年、丘雍等人奉皇帝诏令对《切韵》进行了修改。分韵206部韵镜:声母和韵母的拼合表。韵图是直接反映古代声韵系统的的书籍韵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示中古音系。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重要变化:1.中古入声韵到北京音的变化2.中古精组、见组、晓组声母到北京音的变化3.中古声调到北京音的变化(平分阴阳、全浊变去、入派四声、尖音:音韵学上通常把精组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尖音团音:把见、溪、群、晓、匣五纽与细音韵母相拼的音叫团音。上古音:上古音一般是指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或称古音,相对隋唐时期的今音而言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1.古无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3.娘日归泥4.喻3归匣5.喻4归定诗词格律近体诗:近体诗也叫做“今体诗”或“格律诗”,形成并盛行于唐代,句数、字数、平仄、对仗以及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共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大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四言为主)和《楚辞》(六言为主)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十分严格:1.韵位置固定,所有偶数句的末字都必须押韵2.必须一韵到底3.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在于平仄一首诗的平仄规则:1.一句之中平仄相间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4.押韵句末字用平生调,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诗家大忌(特殊规定):犯孤平,三平调犯孤平:是指“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式。这种句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生字,平仄声失去了平衡,故叫做“犯孤平”三平调:是指“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式,最后三字都成了平声。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拗: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指的是某些位置的字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所造成的平仄格式拗口不通顺的情况。救: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一个特点,违背了应有的平仄格式造成的拗可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弥补。这种补救的手段叫做救。平水韵:唐代人做诗时依据的韵部有“同用”和“独用”之分,到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把“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成107韵;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又归并成106韵,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平水韵”。训诂训诂:为了使更多的人学习并继承前代的文化遗产,一些学专门出来做古书的注释和研究工作,这种工作就叫做训诂古注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以下两大类:1.以解释字句为主2.以增补资料、开发义理为主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意的注解。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笺:对前人之注进行补充、订正或开发的一种注解,始于郑玄的《毛诗笺》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书的解说又称作“注”,后来扩大到对所有古籍的注解都称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原文,同时对前人的释语进行解释的注称作“疏”(唐)正义: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章句:就是“离章辩句”的意思,除了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义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集解:将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为 曰 谓之:可译为“叫做”。使用这组术语时,被释词均位于术语之后。谓:使用“谓”时,被释词位于“谓”之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比喻或指代等关系。意思是“指的是、说的是”。犹:用“犹”时,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是同义或近义关系,意思是“等于说”“相当于”等。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的样子”之言 之为言:均属“声训”术语。可译为“……的意思就是”等言:用来提示词或词组所表现出的特定语意,而非解释词义,可译为“是说、意思是说”读为 读曰:这两个字术语多用于指出假借字的本字读如 读若: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于给被释词注音。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下面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临”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 A.面对 B.临视 C.哭悼死者 D.从高处向低处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 A.德之不脩,学之不讲.[讲:讲解] B.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憋闷, 积] C.多行不义必自毙。[毙:死亡] 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逆:违背] 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 A.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B.敢问以国报隹谁者奈何 C.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 D.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 A.响:回声—声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 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伯牛有疾,子问之。 B.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C.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D.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0.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其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是( ) A. 怕乎无为,澹乎自持。 B. 子为父死,亡所恨。 C.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 D.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11.下列句子,“之”连接主谓结构的一句是( ) A.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蝨. C.姜氏何厌之有 D.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12.“君为我呼入”句中的“为”字,其词性和语法作用是( ) A.动词,作谓语。 B.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的实际发出者。 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D.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13.“太后之色少解”的“少”字,其词性是( ) A.形容词 B.副词 C.名词 D.动词 1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 )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踵门而告文公。 15.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於”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 A.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语. B.臣之客欲有求於臣。 C.上古竞於道德,中古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D.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16.下列句子,具有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 A.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C.管仲,世所谓贤臣,而孔子小之。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7.下列句子,具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C.孟尝君客我。 D.关中阻山河四塞。 18.下列句子,具有前置宾语的一句是( ) A.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B.谁与,哭者 C.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9.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 ) A.是社稷之臣也。 B.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D.千金,重币也。 2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句中的“莫”字,其词性是( ) A.副词 B.名词 C.形容词 D.无定代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简化字的是(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C.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D.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2.下列句中的“诛”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 A.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B.於予与何诛 C.诛屦于徒人费,弗得。 D.不诛之则为乱. 23.下列各组汉字,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条 倏 脩 修 B.谷 毂 彀 縠 C.胜 腾 誊 滕 D.旗 施 旌 旂 24.下列各组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 A.甘 朝 问 篇 B.即 戒 鸣 及 C.行 莫 亦 大 D.雷 遘 集 各 25.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 A.词诠 B.经传释词 C.说文解字 D.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6.《诗经 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后面的诗句,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A.七月在宇,八月在户,九月在野,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B.七月在户,八月在野,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C.七月在野,八月在户,九月在宇,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D.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爿木下。 27.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是( ) A.仄起仄收式 B.仄起平收式 C.平起仄收式 D.平起平收式 28.古代注疏在辨析意义相同或相类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时,常用的注释用语是( ) A.谓之 B.谓 C.犹 D.之为言 29.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仆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A.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yì B.Dàyuān Tǔbō Mòxié pūshè C.Dàyuān Tǔfān Mòyē pūyì D.Dàyuān Tǔbō Mòyē pūyì 30.在“宣子说,乃轻币”句中,“说”字后来通常用“悦”代替,下面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说”字的情况相类似的一句是( ) A.嫂虵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C.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饟。 D.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在《诗经 七月》中,“十月”之后出现的词语有( ) A.纳禾稼 B.获稻 C.亨葵及菽 D.纳于凌阴 E.塞向墐户 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联绵词的是( ) A.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B.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33.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于同义词的有( ) A.追—逐 B.贫—穷 C.省—视 D.盗—贼 E.更—改 34.下列各组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结构都具备的有( ) A.末 然 人 牧 B.凤 亦 焚 徒 C.上 燕 徒 闻 D.车 采 灸 逐 E.羊 亦 佞 鸣 35.下列古书的注解,内容为串讲文意的是( ) A.《楚辞 离蚤》:“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王逸注:“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B.《诗经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C.《诗经 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逹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 D.《左传 隐公元年》:“不义不暱,厚将崩。”孔颖逹疏:“高大而坏谓之崩。” E.《诗经 采薇》:“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36.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县官: 37.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 38.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书: 39.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患: 40.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忄瞿奔辟而忝两君。 忝: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 41.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为: 42.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是: 43.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或: 4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孰与: 45.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所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古今意义,并以此为例,分析说明古今词义在词义色彩上发生的变化: (1)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2)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3)冯唐已老听吹嘘。 (4)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6)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47. 根据文字学的观点,“莫”字的本义是昏暮,但是它主要被借用来表示语言中的无定代词,表示“没有谁(什么)”,昏暮的意思后来用“暮”字表示。“夫”字的 本义是成年男子,但是它同时也被借用记录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如“夫执舆者为谁”。“疲”字的本义是疲劳,但古书里疲劳的意思常用“罢”来记录。请分析一下 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共同点及区别。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面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癸酉,师陈于鞌。丙阝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 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48.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4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5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51.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52.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10分) 53.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 邹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 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微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任重道远以险,牛何以肥也 ”对曰:“臣饮食以 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後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 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 ”公曰:“然。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 拜而受。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宾相 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 请终致之。”公不许.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 不肖失伦,臣之过;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废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 (一)54.从文中找出两句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它们前置的类型 (二)55.从文中找出两句判断句,写在下面(如多写,评分时只取前两句) (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 56.任重道远以险. 57.臣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 58.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 59.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 (四)说明文中加着重点号词的词性和意义(若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6分) 60.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 以: 61.使将车之秦。 之: 62.有险,先后之以身。 之: 63.敢贺社稷之福。 敢: 64.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 致: 65.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 以: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C 2.A 3.C 4.B 5.D 6.D 7.D 8.A 9.C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C 17.A 18.A 19.C 20.D 21.A 22.B 23.D 24.B 25.D 26.D 27.A 28.A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AB 32.BD 33.ACE 34.AE 35.AB 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6.县官:汉代对天子或朝廷的称呼。 (答“天子”、“皇上”、“朝廷”都算对) 37.待:凭藉,依靠。 38.书:文字。(或:认字,写字) 39.患:担忧,忧虑。(或:畏惧) 40.忝:辱。使蒙受耻辱(或带来耻辱)。 41.以:介词。为:动词。以为:把………作为。 42.代词(或“指示代词”) “这”(或“此”)(或“起复指作用”)。 43.或:无定代词。 有人。 44.孰:疑问代词。与:介词。 孰与:表示比较,这句中意为“何如”、“哪里比得上”。 45.所:代词(辅助性代词)。以:介词。 “所以”在本句中意为“用……方法”、“用……手段”。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46.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中性词;现代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带贬义。 下流:地位低下,处境低下,中性词;现代指品德恶劣,贬义词。 吹嘘:替人宣扬、称扬,中性词:现代指说大话,贬义词。 爪牙:古代用于人,指得力助手,褒义词;现代指走狗帮凶,贬义词。 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上述实例说明,古今词义在褒贬色彩上发生了变化,有的从原来的中性词发展为贬义词。也有的从原来的贬义词变为中性词或褒义词。 47.共同点:“莫”作无定代词。“夫”作指示代词,“罢”表疲劳的“疲”都是假借现象(或同音假借)。 区别:“莫”借作无定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但“莫”字的本义由后起字“暮”承担。“夫”借作指示代词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夫”字兼表本义和借义(或未造后起字。)。 “罢”借作“疲”为本有其字的通假(或假借)。 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48.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 49.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 50.如果有地势不平(或“难行”)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情况吗 51.怎么能由于伤重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 52.(张侯)把右手所持的缰绳并握在左手中,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击鼓。 六、古文标点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邹 与鲁閧.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 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西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 (一)54.牛何以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是以肥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二)55.本文中的判断句有:危亡之本也;君之禄也;臣之禄也;臣之过;君之明也。 (三)56.(车子)负载很重,路途遥远又不好走。 57.我按时给它(牛)喂食喂水,并且不用粗暴的手段役使它。 58.我喜欢那百里奚说的话,他像是个圣人(贤明、明智的人)。 59.举用有贤能的人,黜退不贤的人,是您圣明的体现。 (四)60.以:介词,用。 61.之:动词,到…去。 62.之:代词,作宾语(指牛)。 63.敢:副词,表谦敬。 64.致:动词,交出。 65.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真题

自考古代汉语试题,详细可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具有假借关系的是( )A.选贤与能,讲信修(修)睦。B.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C.螾(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臧宣叔逆晋师,且道(导)之。2.下列各组汉字,前后两字读音(包括古音)和意义(包括本义和各个义项)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州——洲 B.杂——襍C.雕——雕 D.钟——钟3.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 )A.田 末 牧 特 B.鱼 本 孟 恭C.人 上 逐 苏 D.刀 刃 亦 泪4.下列各组汉字,有相同意符的一组是( )A.造 徒 徙 近 B.胜 肺 胡 朝C.祈 视 祁 禁 D.闾 闻 闽 闺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简化字的是( )A.今尔出於崖涘,观於大海,乃知尔丑。B.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C.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D.姜氏欲之,焉辟害?6.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C.是社稷之臣也。 D.客果有能也。7.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句中,“山”、“水”充当的语法成分是( )A.作主语 B.在主谓谓语中作小主语C.作状语 D.作定语8.下列各句中,含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句子是( )A.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B.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C.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D.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9.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表示程度轻微的是( )A.太后之色少解。B.苛政暴吏,甚於虎也。C.寡人之民不加多。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0.下列句子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D.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11.下列句子中,介词“乎”用来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B.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C.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D.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12.下列句子中,“以”作连词,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 )A.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B.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C.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D.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13.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 )A.贫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农。B.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C.故务民於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14.下列句子中,属于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沛公安在?C.且焉置土石?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15.下列句子中,“所”字专门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所杀大臣,多吕后力。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16.《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的“尤”应解释为( )A.忧虑 B.伤心C.气愤 D.责怪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中的“讲”应解释为( )A.讲究 B.精深C.研究 D.教授1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同义连用的是( )A.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B.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C.田地肥广,草木饶衍。D.后世圣人易之所宫室。1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数罟不入洿池。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C.冯唐已老听吹嘘。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20.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复合词的是( )A.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B.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C.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D.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2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用的不是本义的是( )A.若网在纲,有修而不紊。B.以防止水。C.庄公寤生,惊姜氏。D.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22.下列句子“责”用本义的一句是A.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B.责毕收,以何市而反?C.躬自厚而薄责於人。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23.下列对同义词“耻”和“辱”的辨析中,表述完全准确的是( )A.二者语法功能不同:“耻”带动词性宾语,“辱”带名词性宾语。B.二者感情色彩不同:“耻”为中性词,“辱”含贬义。C.二者程度深浅轻重不同:“耻”的程度较轻,“辱”的程度较重。D.二者侧重的方面不同:“耻”侧重用于事件,“辱”侧重用于人。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擐甲执兵,固即死也”中的“兵”用的是本义。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的“年”用的是本义。C.“斗”由酌酒器引申指斗星,是因为它们的形貌性状相似。D.“肉食者谋之,又何闲焉”的“闲”,用的是引申义。2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所表意义与现代相同的一句是( )A.吾闻汉购我头千金。B.资用乏绝,去秦而归。C.却克伤於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26.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某个字的本义及其与字形的关系,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A.《说文解字》 B.《康熙字典》C.《辞海》 D.《辞源》27.近体诗李白《渡荆门送别》首联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由此推下去,其尾联对句的平仄格式应该是( )A.平平平仄仄 B.仄仄仄平平C.仄仄平平仄 D.平平仄仄平2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 )A.十月蟋蟀入我牀下B.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C.嫂虵行匍伏。D.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29.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古书在抄写中误增文字的一项是( )A.“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疑今本“吾”下有脱字。C.“诵四方之传道。”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D.“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30.下列工具书汇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是( )A.《词诠》 B.《诗词曲语辞汇释》C.《经传释词》 D.《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B.子为父死亡所恨。[恨:遗憾]C.下流多谤议。[谤:从旁公开批评某人的短处]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丈夫:女子的配偶]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愤怒]3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属于副词且表示“将要”意义的是( )A.此时鲁仲连适游赵。B.乘累捷之势,挚垂亡之国,何患不克!C.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D.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E.行略定秦地。3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使用假借义的是(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C.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D.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E.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34.下列句子中,有指示代词充当定语的是( )A.姜氏何厌之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D.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E.吾翁即若翁。35.在后世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中包括的注解有( )A.西汉毛亨《诗故训传》B.东汉郑玄《毛诗笺》C.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又叫“疏”)D.唐陆德明《毛诗音义》(又叫“释文”)E.宋朱熹《诗集传》三、释词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36.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37.被於宗庙之崇。被:38.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墐:39.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荒忽:40.操其奇赢,日游都市。奇赢:(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果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41.朋酒斯飨,曰杀羔羊。斯:4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43.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44.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乃:45.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直: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46.根据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连词“之”的用例,归纳总结连词“之”的用法和特点,要求结合具体句例说明。(3分)(1)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2)民之有口也,犹士之有山川也。(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5)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虮虱。(6)晋公子重耳之及於难也,晋人伐诸蒲城。(7)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8)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7.从下列材料中,分析出古今词义差别的几种情况。(4分)(1)售,古义指把商品卖掉,今义指整个销售活动。(2)坟,古义指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只指掩埋尸体的土堆。(3)焚,古义指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今义泛指一切焚烧。(4)恨,古义指遗憾、不满,今义指仇恨。(5)下流,古义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今义指人品低下。48.默写《季氏将伐颛臾》中,从“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既来之,则安之”之间的文句。(3分)五、古文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把下列短文中带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49.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50.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51.当是时,楚兵冠诸侯。5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53.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六、古文标点题(10分)54.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蜀中类试相传主司多私意与士人相约为 暗号李季章季永同登庚戌科己酉赴类省试二公皆以文名一时而律赋非所长乡人侯某者以能赋称因资之以润色既书卷不以诗示侯侯疑其必有谓将出门侯故少留李遂先出而侯踵其后至纳卷所扣吏以二李卷子欲借一观以小金牌与之吏取以示则诗之景联皆曰日射红鸾扇风清白兽樽侯即於己卷改用之既而皆中选二李谢主司主司问此二句惟以授於昆仲何为 又以与人李怳然不知所以他日微有所闻终身与侯不协七、古文阅读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者必恕,然后行。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妻子者,以其知营利,以妇人之恩抚之,饰其内情,雕画其伪,孰知其非直!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故共工、驩兜、符里、邓析,其智非无所识者,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故人臣不仁,篡弑之乱生;人臣而仁,国治主仁。明主察焉,宗庙太宁。夫人臣犹贵仁,况於人主乎?故桀纣以不仁失天下,汤武以积德有海土。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一)解释下列句子加着重号的词(4分)55.行一不义,杀一无罪,不义:56.及其有所不谐,则亏小仁以就大仁就:57.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於妻子及:58.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干:(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词性或语法作用,并解释其意义(10分)59.择不处仁,焉得知焉:60.夫大仁者,爱近以及远夫:61.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虽以得高官大位,仁者不为也虽:62.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卒:63.人臣而仁,国治主仁而:(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性,并解释其意义(6分)64.虽当时蒙荣,然士君子以为大辱以为:65.然而为圣王所诛者,以无德而苟利也然而:66.是以圣主贵德而务行之

基础知识,字词解释,翻译

古代汉语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有四种——“於”(“于”)字句,“为”字句,“见”字,“被”字句。下面逐一分析。 1、“於”字句 上面讲过,被动句的施事者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於”的作用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於”字的这种用法出现得比较早,据研究材料,西周金文中已经出现。如: (1)矢乍(作)册麦易(赐)金于辟矢。《麦尊》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侯作册,麦被辟候赏赐了金(铜)。 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於”的出现,使被动句在表意上明显凸现,因而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中,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有意念上的被动句,全文中出现了有“於”作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但仍有不少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当无形式标志时,主动句与被动句是同形的,容易发生混淆。甲金文意念上的被动句如: (2)鹿禽(擒)。 (3)麦易(赐)赤金。《麦方鼎》 例(2)不会产生歧义,译为现代汉语是“鹿被捉住了”,例(3)就费踌躇了,因为主语为人,既可能是动作的施事者也可能是动词的受事者,根据文意,应是后者,译成现代汉语是“麦被赐予赤金”。不难看出,“於”字对识别主动句被动句起看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主语为人而容易引起混淆时,“於”的有与否就成了主动被动的标志。如: (4)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5)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6)物物而不拘於物。《荀子•天论》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沿人者食於人。《许行》 (8)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於”字句中被动的意义是由及物动词来表示的,而不是“於”本身能表示被动,“於”的作用只是引出施事者即行为的主动者。由于“於”字的功用,它一出现之后,后代在容易发生混淆的地方都用“於”了,但还有个别地方仍然主动被动同形,要予以充分注意。如: (9)西域诸国大率士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故皆役属匈奴。《汉书•西城传》师古注——“服属于匈奴,为其所投使也。” (10)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同上)师古注——“安息以条支为外国,如言蕃国也。” 二例都有“某役属某”,但前例为被动句,后例为主动句,颜师古担心读者理解错,故加以注解。 还应该指出来的是,介词“於”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有时不容易确定。 (11)屈原放逐於楚国。《盐铁论•相刺》 (12)昔司马喜膑脚於宋,卒相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例(11)的“放逐於楚国”可以理解为“被楚国放逐”也,可以理解为“在楚国被放逐”。例(12)的“膑脚於宋”可以理解为“被宋人挖去膝盖”,也可以理解为“在宋国被挖脚膝盖骨”。正因为“於”虽然使主动被动有识别的标志,但也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和引出处所纠缠不清,所以,当有更好的被动句式产生之后,它就让位于新的更好的形式了。 2、“为”字句 “为”字表示被动时是介词,读作wei(其它介词读wei)。“为”字句最典型的结构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如: (1)卒为天下笑。《鲁仲连义不帝秦》 (2)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3)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6)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上述六例中,前二例主语没有出现,中二例主语为人,后二例主语为非生物,可以看出,在主语出现时,主语如果是非生物,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句子被动的性质没有改变,只是变成意念上的被动句而已,主语如果是人,去掉“为”及它后面的施事者,则句子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了,如例(3)变为“身笑”。 上述被动结构中,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如: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9)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齐晋鞌之战》 上述含“为”的被动句,无论施事者是否出现,其结构都跟现代汉语的“被”字句相同,只要简单地把“为”释成“被”就可以了。 “为”字表被动时后来还发展出“为……所”式,“为字后面的施事者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据王力先进研究,“为……所”式出现于汉代。如: (10)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盗跖》 (11)卫太子所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12)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13)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1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5)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亡。《史记•李将军列传》 上述六例,前四例施事者出现了,后二例施事者没有出现,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省略,出现的频率远没有前者多。相对而言,“为……所”式只比原来的句式多了一个“所”字,但被动的意味更明显,且没有歧义,故它出现后便成了一种比“於”字还要常用的句式,直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在使用,如“为风雪所阻”,“为事实所证明”。而原来那种不用“所”的句式,由于“为”字还有其他意义,有时候会产生歧义,故后来比较少用了,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看到。容易产生歧义的例子如: (16)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17)若信者亦已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例(16)的“为”可以是介词“替”,可以是介词“被”,还可以是动词“成为”,分别译为“后代一定替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被子孙们担忧”,“后代一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例(17)的“为”可以理解为动词“成为”,也可以理解为介词“被”,前者可译为“像我韩信也已成为俘虏了”,后者可译成“像我韩信已经被俘虏了”。正因为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后来被“为……所”所取代。 3、“见”字句 单纯用“见”作被动的被动句结构比较简单,其结构为“见+动词”,施事者不出现。如: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韩非子•说林上》 (3)汝可疾去矣,且见禽。《史记•商君列传》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只用“见”的被动句,“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上述后二例“见疑”、“被谤”对举,“为戮”、“见疑”对举。 “见”字句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与“於”字句配合使用,组成“见+动词+於+施事者”的结构。如: (5)臣诚恐见斯於上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6)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韩非子说难》 上述只用“见”的“见+动词”结构,后来产生了另一种新用法,“见”不再表被动,而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有人把这种用法的“见”称为副词)。如: (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8)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例(7)的“慈父见背”意为慈祥的父亲背我而去,例(8)的“或见恕”意为“或许原谅我”。现代汉语的“见谅”、“见怪”、“见笑”还保存了这种用法。由于同一结构可表达两种意思,容易产生歧义,故“见+动词”这种句式后来很少使用。 4、“被”字句 “被”用于被动句是最后起的,大致出现于战国末期,“被”用于被动句是从“被”的动词义“遭受”发展而来的。如: (1)而民不被其泽。《孟子•离娄上》 (2)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崇。《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末期,“被”字由遭受义发展为表示被动,如: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也,廉也;知已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4)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以上“被”字还有明显的动词义,汉以后“被”逐渐虚化,纯粹表示被动,但开始只有“被+动词”的形式,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5)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稍后,才出现了行为的主动者,魏骨之后逐渐得到推行。如: (6)臣被尚书召向。(蔡邕《被收时表》) (7)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被”字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后,“被”字句的基本格式得以完成。由于“被”字句没有歧义,尽管它是最后起的句式,却得到广泛运用,一直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句式。 从上面我们看到被动句的整个发展情况:开始是主动被动同形,没有形式标志,接着出现了“於”字句,再接着出现了“为”字句和“见”字句,最后出现了“被”字句。由于“於”字句、“见”字句和“为”字句都可能产生歧义,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求表意明确,于是这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式终于被被动意味较强且无歧义的“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这是语言发展中优胜劣败的结果。 这知识古代汉语中的一个细节知识,因版面有限,你可登入 ,这可是个专门学习汉语的网站,其中中文专业课和中文考研栏目就有很多古代汉语的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 A.只逐戒武 B.修腾徒切 C.曰亦甘刃 D.取莫狱祭 2.下列各组字中,形符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胜月誊 膝 B.地吐徒坠 C.嬴赢羸蠃 D.衷衰裹裏 3.下列各组字中,属繁简字的一组是( ) A.罢疲 B.避辟 C.煖暖 D.爱爱 4.《逍遥游》:“斥安鸟 笑之曰:‘彼且奚______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空格内应补入的词请从下列同义词中选一个( ) A.往 B.之 C.去 D.适 5.下列各句中加 词用其本义的一句是( ) A.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女桑。 B.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C.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6.《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句中“倡优”的用法是( ) A.名词作主语 B.名词作前置宾语 C.名词作状语 D.名词作谓语 7.《郑伯克段于鄢》:“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句中“以”的词性属( ) A.介词 B.连词 C.语气词 D.语气副词 8.《论语 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 ’”句中“盍”的意思是( ) A.同“盖” B.同“何不” C.同“何” D.同“曷” 9.下列各句中,含被动句式的一句是( ) A.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C.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0.下列各句中,“请”用作表敬副词的一句是( ) A.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B.及庄子即位,为之请制。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玄(谢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各词中,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的是( ) A.江 B.臭 C.驰 D.色 E.丈夫 2.下列各组词在上古属同义词的有( ) A.皎皑皙 B.坐跪跽 C.给予与 D.侵袭伐 E.行走亡 3.《冯谖客孟尝君》:描写冯谖“倚柱弹其剑而歌”,紧接“长铗归来乎”后面的语句有 ( ) A.食无鱼 B.居无庐 C.出无车 D.无以为家 E.无以为宇 4.下列句子中加 的语词属联绵词的有( ) A.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B.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C.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D.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E.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5.《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 ) A.上 B.下 C.先 D.重 E.害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天论》:“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句中“党”是______的通假字:“常”是______的通假字。 2.《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其中“归”的读音是_______,“诸”是_______的合音字。 3.《孟子》:“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其中“岁”指_______,“兵”指_______. 4.《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其中“鼓”的词性属_______,“说”后来写作_______. 5.《田单列传》:“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其中“乐”的读音是_______,有“隙”的意思是_______. 6.《始得西山宴游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其中“日”的意思是_______,“穷”的词性属_______. 7.《五柳先生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其中“辄”的读音是_______,“曾”的词性属_______. 8.律诗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反。如七律首联出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其对句的平仄格式就是_______. 四、语词解释题(解释加______语词,每组语词2分,共20分) 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其又何尤: 曷其有极: 2.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人或说: 都以霸: 3.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 疏属: 市掾: 4.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市贾不贰: 莫之或欺: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女弱女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愁予: 木叶下: 五、古文标点题(为下面一段古文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本大题10分)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六、古文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事亲孝,与士信……分别有让,恭俭下人。 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3.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 5.[圣王]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七、古文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本大题共20分)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 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 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一)解释文中加______语词:(10分) 1.蹴琨觉: 2.纠合骁健: 3.遭残贼: 4.命将出师: 5.击楫而誓: (二)指出文中的判断句(4分) (三)指出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句(4分) (四)指出文中含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句(2分)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536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B 2.D 3.D 4.D 5.A 6.C 7.B 8.B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ACD 2.ABD 3.ACD 4.ACE 5.DE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傥 尝 2.kuì 之于 3.年成 兵器 4.动词 悦 5.yuè 有裂痕(有隔阂,不和睦) 6.每日(每天) 动词 7.zhé 语气副词 8.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语词解释题(每组语词2分,共20分) 1.其又何尤:难道又怨谁呢 曷其有极:哪里才有尽头 2.人或说:人们中有的劝说 都以霸:定都(建都)并建立霸业 3.疏属:远房亲属 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员(辅助人员) 4.市贾不贰:市场上的价格不会两样 莫之或欺:没有人欺他 5.愁予:使我发愁 木叶下:树叶坠落 五、古文标点题(每错2处扣1分,扣完10分为止,不倒扣,共10分)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沛 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 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六、古文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事奉长辈亲人孝顺,交往士人讲信用……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为人恭敬约束对人谦虚逊让。 2.我听说掌管国家的君主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忧虑没有好名声。 3.因此圣人不期求学习古代,不效法那些一成不变的措施,研究社会的实际情况,据此对它采取措施。 4.燕国的军队被扰乱逃跑,齐人追击败逃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邑都背叛了燕国重回齐国怀抱。 5.〔圣王〕不是能耕种而供给他们吃的,织布而供给他们穿的,而是为百姓开发那物资财富的途径啊。 七、古文阅读题(共20分) (一)解释文中加______语词(每组语词2分,共10分) 1.蹴琨觉:用脚踢醒刘琨 2.纠合骁健:集合强壮的兵马 3.遭残贼:受残害 4.命将出师:命令将领出兵 5.击楫而誓:敲击船桨而发誓 (二)指出判断句(4分) 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此非恶声也 (三)指出名词用作动词的语句(4分) 自相鱼肉 (四)指出形容词使动用法的语句(2分)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 索引序列
  •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题
  • 古代汉语自考试题
  •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试题
  •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题
  •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真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