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发布时间: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角色遗忘:角色遗忘,就是忘记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角色遗忘,就是把自己从剧中人的角色提拔出来成为剧作的观看者,有的人有所感,有的人有所悟,有的人没有任何的感悟!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刺激变量:反映变量: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管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教材和专著从不同角度给出各自定义。这些定义尽管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实质则是相同的。

一般来说,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应基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展开,并辐射到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是近几遍都被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知识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欢迎借鉴!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继续学习。

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2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3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4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4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4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4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4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4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5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5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5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5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5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5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5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6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6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6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6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6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6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6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6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6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6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7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7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7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7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7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7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

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

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

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

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

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1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与产品的能力。

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

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

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

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1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3、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的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休息的一日循环。

7、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8、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10、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1、明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12、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一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略适应。

13、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其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储存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保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14、主观轮廓:是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由主观认识产生的轮廓。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16、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19、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20、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1、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2、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人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3、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24、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何更大的现象。

25、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人的体力,知识,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泼等。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汇总

心理学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1、脱?心理学法学派;心理学方法论;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经验主义;心理学历史编纂学;心理学派;心理学史;心理学数学模式;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系统观;心理学讯问法;心理学研究法;心理学原理;心理学折衷主义;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中的决定论;心理学主义;心灵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学;性心理学探索;休谟美育心理学思想;宣传渠道心理学模式;学习理论;学校心理学家;医学心理学方法;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英国心理学会;运动心理学;证言的心理学意义;中国心理学史;朱光潜美育心理学思想;咨询心理学的历史阶段;宗教心理学欧洲学派;查看全文2、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和心里概念不同,心里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是指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由心理过程和个性两大方面组成,可归纳如下: 心理学→心理现象查看全文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学科。心理规律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肯定心理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从脑的反映机制说,人是自然实体;从反映的现实内容说,人又是社会实体。因而有人认为人类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研究心理的一般......查看全文4、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由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所构成,故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故心理学也是研究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及其能动作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一词起源于希腊语, 由ψ ......查看全文5、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两方面: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这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机制、心理特征的形成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规律性。查看全文心理学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品牌个性的概念个性,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性格中的内在稳定因素、这些因素使得一个入的行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一致性,并与其他人在相咸清况下的行为具有差异性文献来源2、意志(will)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在实现预定目的时对自己克服困难的活动和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人的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性愈强意志行动的水平就愈高文献来源3、3.心理学的定义是:“个性是指表现在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心、理想、世界观等),经常出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文献来源4、偶像剧流行是另一种时髦时尚,心理学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它具有短暂性、新奇性和较宽的波及面文献来源5、心境的词典意义就是指“心情(的好坏)”,而在心理学上则是指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文献来源6、教科书上给心理学下的定义为:“.…的科学”.这种表述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心理学是(或者应该是)一种统一的严密的科学而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应该抱持同样的方法和目的并在一种单一的理论上来论述人的心理和行为文献来源7、心理学解释是指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或心理倾向.习惯一经养成如若得不到实现人就会有某种不适之感.习惯具有两重性即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文献来源8、所谓习惯,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带给个体心理压力较小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用习惯来暂时性地覆盖“衍射心理”的引导文献来源9、心理学上定义为:“身体处于动员自身储备资源和利用比平时水平更多能量的状态(Bourne和Ekstraud,1985年)”.Caplan在人与环境适应理论中将应激定义为:“既可以是需要超越个人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超越需要文献来源10、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个体解决问题的决策程序,个体在决策时依靠启发式将复杂的概率推断和信息处理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判断过程文献来源11、所谓抗挫折能力,是一种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适应能力,在心理学上定义为:“个体遭遇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文献来源12、数学技能,在心理学上一般是指一些按固定步骤进行,具有常规思路,可以通过少量练习达到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心理操作文献来源13、笑,在心理学上是指面部表情的一种,它反映人们的不同情绪状的情感就不同,传递的信息、发生的刺激也不同.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曾描写付97种笑态文献来源14、研究精神现象规律的学科称为心理学.人们知道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是物理学故精神与心理的关系就像物质与物理的关系一样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文献来源15、错觉,在心理学上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错觉含义要宽泛得多文献来源16、关于感情,心理学上给出的定义是:“感情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并在分析了人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系统的基础上,着重指明,感情和认识密切联系而又截然不同文献来源17、心理学定义为:节奏感(rhythmicperception)指个体对运动表象或自身运动的时间与空间动态特征的知觉.…作为一种专门化知觉,是在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文献来源18、迁移,心理学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是从教材教学中获得各类信息和各项有待培养的感性“能力”的,随着迁移导向训练的不断内化,就能逐渐成为一种能力文献来源19、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类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和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简言之就是知、情、意.用控制论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借助语言形式呈现于人脑的信息是一种最高级的信息控制过程文献来源20、1寓教于乐,以个性吸引读者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个别的特殊本质特征,在心理学上则是指个人不同于别人的稳定心理文献来源21、心理学上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文献来源22、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文献来源2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强调六个方面的基本要人的素质,按心理学解释是指“人的先天的、主要求.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二.1知识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文献来源24、受西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制约,心理学(主要是指西方)对心理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本体形而上学”的心理学这一阶段的心理学也称古典心理学,它对心灵的探索像其他学科一样散含在思辨的·911·哲学追问中文献来源25、激发兴趣,在心理学上是指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要把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文献来源26、素质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的特点,即遗传素质.如大脑的功能、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感官的特点等文献来源27、“无用意识”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无用意识”,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失败次数太多,便自暴自弃地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从而停止了任何的尝试和进取的心理状态文献来源28、“挫折”,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文献来源29、素质,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显然,这里主要指的是遗传素质.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条件文献来源30、逆反心理,心理学上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遭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文献来源31、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地盼知某种丰物的一种心理状态.戏剧中一些有戏剧性的情节、场面和动作,能使观众产生想看下去的情绪和急切想知道人物命运和剧情进展如何的心情,这种神秘的力量,就叫“戏剧悬念”文献来源32、“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是指当前时刻已确定的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水平,是心理活动的效应或背景,人的心理活动就发生在这个基础上文献来源33、其实任何认识都受心理因素的制约,当马克思最初把认识论称为“心理学”.列宁肯定对真理的认识‘“是不能没有感情”的时候,这并不是他们的笔下失误,而是他们估价了认识论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文献来源34、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气质、性格和情绪等精神境界的范畴.哲学家把幽默视为“浪漫的滑稽”.医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一种健康机制,是美容心理的良方

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 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词语分解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 动物 体内主管血液 循环 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 枢纽 ,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 上指 思想 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 心扉 。衷心。心旷神 理学的解释 宋明时期的一种 崇尚 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人本心理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人本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1]随着科学[2]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avoi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g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 *** '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1、心理学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3、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4、心理学分为五个子领域,即: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Society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这五个子领域了。 5、简单来说的话,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观察人类大脑的反应来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是如何成长、发育和学习的一门学科;认知心理学是通过计算机方法来研究心理,即将心理比喻成计算机,看人类是如何游戏、辨别语言和物体辨认等;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怎样与他人交流;临床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心理学主要是帮助人们心理健康的一门课。 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即我们非常熟悉,并随时会接触到、感受到的精神现象。 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mind)。 大学心理学名词解释:智力、意志、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焦虑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 “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在人主动地变革现实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对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控制调节作用。 人的行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机决定的,这些动机是为了保证生存和满足各种需要而产生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或社会有某种需要时,就会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从而进一步有意识地确定追求的目的,拟定达到目的的计划,并做出行动。这种行动始终是由意识调节支配的,是自觉的、指向于一定目的并与努力克服达到目的所遇到的障碍相联系的。从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意志。意志行动不同于生来具有的本能活动和缺乏意识控制的不随意行动,而是属于受意识发动和调节的高级活动。人的生活、学习和劳动都是有目的的随意行动,都是人类所特有的意志行动。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或称人格疾患、人格异常、人格违常、人格异常疾患,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通常情况下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以至于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的内化说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维果茨基,1994,p.403)。 显然,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枣“内化”机制。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VeraJohn?/FONT>Steiner&HolbrookMahn)。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提出教育建议。 3、举例分析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的区别。 4、分析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5、学校实施强化的要求是什么? 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9、举例说明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 10、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2、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3、举例说明如何矫正不良品行? 14、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成分? 15、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内容? 16、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7、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19、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置? 20、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管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于管理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教材和专著从不同角度给出各自定义。这些定义尽管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实质则是相同的。

一般来说,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应基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展开,并辐射到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

角色遗忘:角色遗忘,就是忘记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角色遗忘,就是把自己从剧中人的角色提拔出来成为剧作的观看者,有的人有所感,有的人有所悟,有的人没有任何的感悟!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刺激变量:反映变量:

护理学管理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2.工作压力是当前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压力既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也是一个影响工作绩效和职业健康的消极因素。如何利用和管理好工作压力,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3.指使彼此通连;相通6.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护理管理:是根据护理组织的内在活动机制,综合运用护理组织中的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以控制及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过程。护理管理学:是研究护理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几个名词解释 薪酬: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应所得的劳动价值。 决策:暂时不知道。 工作压力:老板给你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时候你的感觉。 沟通:21世纪常见的于2代人之间最基本缺少的东西。 护理成本:常见于婴幼儿的纸尿裤。 失职行为:你在上班,但是你做了上班不该做的事,就叫失职。 侵权行为:大马路上有人对你拍照。 护理质量缺陷:病人手脚不便,但是却叫病人自己洗澡。 o(∩_∩)o。哈哈 管理学原理试题(名词解释)1.管理:2.控制:3.沟通:4.管理幅度:5 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管理者为例实现特定的目标,合理和高效地运用有限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控制:是指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沟通:就是信息交流.是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或对象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决策: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过程.。

护理管理是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以促进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过程。

护理管理学是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护理实践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护理管理现象和规律,通过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五个管理职能,达到保证护理管理效率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整理。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及护理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任务;基本掌握管理的五个职能,并具有运用管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解决护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护理管理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护士长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主体。本文就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提高护士长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护理管理技巧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护士长素质是改善护理管理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护理管理技巧是完成高质量护理管理的必要手段。护理管理学既属于护理学,又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范围。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管理者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医学|教育网整理。

管理者、被管理者和作用对象构成管理活动的三要素,其中管理者是活动的主体,护士长即为科室和病房护理管理的主体,如何提高护士长的素质和管理能力,改善护理质量是摆在当前医院管理者面前护理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索引序列
  •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 自考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汇总
  • 学校管理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 护理学管理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