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影视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影视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发布时间:

影视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戏剧影视文学是我国全日制大学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科目。这个专业属于中文类/艺术类学科,以研究电影/舞台剧(包括话剧,小品等)/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创作为核心。下面为考生整理的戏剧影视文学考研复习笔记。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是一个很不错的专业,考生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戏剧影视文学考研复习笔记。三、戏剧文学文本的特征戏剧文学文本以“语言”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这一点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它语言艺术形式相比,戏剧文学文本却受到更多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看,诗人可以仅仅为了自娱或自我宣泄而写诗,因而他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但剧作家不能这样。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演员的表演,要考虑舞台的限制,而且更要考虑观众,他必须能够激发并保持观众“看戏”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剧本,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由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必须包含连锁的、不断上升的戏剧动作。换句话说,剧作家必须善于在有限的戏剧场景的展示中,充分揭示不同戏剧人物(角色)之间、戏剧人物与环境之间,或者戏剧人物内心诸般欲望、意念之间等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系列强有力的动作与反动作,从而将剧情推向高潮。没有戏剧冲突,因而也不具备动性的剧本,是无法用于演出的,同时,它也不可能吸引观众。戏剧文学文本当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但是,与其它文学文本样式,特别是小说比较,戏剧文学文本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构成剧本主体的是对于戏剧人物语言的“模仿”。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语言在小说中主要承担的是叙事的功能,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交并在一起,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而在剧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的“此刻”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而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构成戏剧文本主体的戏剧人物语言,即对白、独白、旁白以及唱词等,则已经成为一种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言语动作,它本身就是戏剧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使戏剧人物语言必须具有两个同等重要的功能:其一,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剧本中有关戏剧情境的设置、戏剧冲突的展开、戏剧情节的展示等,都是依靠人物行动以及体现人物行动的人物语言(台词)完成的。只有具有充分动作性因而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语言,才能被看成是一种戏剧动作或者戏剧动作的组成部分。其二,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展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剧本不可能像小说文本那样过其它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过戏剧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个性,是剧本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手段,上面关于戏剧艺术以及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剧本特定的讨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解读戏剧文本的大致的途径。和其它类型文学文本的解读一样,戏剧文学文本的解读当然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剧本包含的一切都是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戏剧人物语言加以展示,剧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必须怎样理解他们。因此,比较而言,剧本阅读中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语感能力、艺术推想能力去感受、体验并作出理解的内容更多。比如我们必须能够过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体察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愿望,我们必须能够过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以及冲突中的人物动作,同时,当然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能够过人物语言的体味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本的解读有所区别的,由于剧本文学的和戏剧的双重价值,在剧本解读中,解读者的“舞台感”的建立也是必要的。所谓“舞台感”,即要能够过戏剧人物语言及人物动作的把握,结合舞台指示语,建构起舞台演出的视听形象。好的剧本终归应该是可以供戏剧演出的“脚本”。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正像他必须顾及观众一样,也必须考虑舞台,剧作家的“舞台感”会影响到他对于包括舞台分割在内的戏剧场景的处理、戏剧技巧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对人物语言的锤炼。因此,读者相应的“舞台感”的建立,对于深入理解剧情、人物以及剧作家的艺术匠心,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至少,这种“舞台感”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对于剧作的艺术效果、剧本的戏剧价值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结束这一个概述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这里谈到的问题,只涉及到戏剧艺术戏剧文学文本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一些突出的特点,而不是有关这些问题的的理论化的论述。戏剧发展到今天,众多的戏剧流派、众多的戏剧品种、以及众多的实验性的戏剧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使戏剧文学文本与其它类型的文学文本一样,呈现出复杂的景观。要想在有限的篇幅中对与戏剧及戏剧文学文本有关的问题作的论述,既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也只能有待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去完成了。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文艺常识的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艺综述 一、文艺基本理论 二、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方针三、中国文化界部分评奖简介 (一)文学界评奖 (二)戏剧界评奖 (三)新闻出版界评奖 (四)影视界评奖 (五)其他奖项 第二部分 中外文学史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二)两汉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四)隋唐文学 (五)宋代文学 (六)元代文学 (七)明代文学 (八)清代文学 (九)近代文学(1840~1918)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五四时期的文学 (二)三十年代文学 (三)四十年代文学 (四)当代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五)“文革”期间的文艺界 (六)新时期文学 三、外国文学 (一)希腊文学 (二)意大利文学 (三)西班牙文学 (四)英国文学 (五)法国文学 (六)德国文学 (七)东北欧文学 (八)俄国-苏联文学 (九)美国文学 (十)拉美文学 (十一)日本文学 (十二)印度文学 (十三)西亚、北非文学 第三部分 艺术综合知识 一、音乐 (一)音乐常识 (二)常见的音乐体裁 (三)常见曲式 (四)记谱法 (五)声乐常识 (六)器乐常识 (七)中国音乐史常识 (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常识 (九)外国音乐史常识 (十)现当代世界乐坛 二、舞蹈 (一)舞蹈常识 (二)常见的舞蹈体裁 (三)中外著名舞蹈家 三、曲艺与杂技 (一)曲艺杂技概念 (二)曲艺杂技分类及特色 四、戏剧 (一)戏剧常识 (二)戏剧流派和体系 (三)中国戏曲常识 (四)中国戏曲种类 五、电影 (一)电影的发明和电影艺术的发展 (二)电影视听语言 (三)外国电影 (四)中国电影 (五)其他电影常识 六、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的历史与发展 (二)中国广播电视 (三)电视节目制作 (四)电视节目的分类 七、摄影艺术 (一)摄影基础知识 (二)摄影常识 八、美术 (一)美术常识 (二)中国著名美术家 (三)外国美术家和流派 (四)中国画 九、书法与篆刻 (一)书法常识 (二)篆刻常识 (三)中国著名书法家 第四部分 文艺常识基础训练题 一、问答题 二、填空题 第五部分 部分院校文艺常识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制片管理专业2004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二、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专业2007年文化综合笔试试卷(A) 参考答案 三、山东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四、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学专业2006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五、南京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5年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六、山东师范大学影视学专业2008年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七、湖南省2007年艺术专业联考影视节目制作类文艺常识试卷 参考答案 2.影视文学类知识 艺术院校一般有美术学以及音乐学。 文学的话…… 汉语言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调查研究、语言教学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语音实验技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汉语教学法; 3.具有哲学和文史知识基础,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4.了解我国有关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当前语文文字工作任务; 5.了解语言文字研究的理论前沿和汉语科技应用的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浯、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语言调查、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15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 对外汉语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古典文献 中国语言文化 应用语言学 华文教育 电影导演 张艺谋 陈凯歌 黄健中 黄建新 冯小宁 冯小刚 陈国星 赛夫 麦丽斯 陈家林 张元 电视剧导演 张绍林 潘霞 宋昭 杨阳 纪录片导演 萧同庆 严冬 陈小卿 吴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宁 张元 徐小惠 电视专题导演 吴小中 张涛 李卓玉 徐小惠 张越 洪眉 柯伟兵 短片(广告\MTV\片头)导演 郑浩 李耕 耿英杰 吴尔善 张艺谋奖项: 担任摄影的影片: (84年)《一个和八个》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85年)《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南特亚非拉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评委会特别奖;瑞士卢卡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86年)获香港第五届电影“金像奖”十大 话语片之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展大奖;(86年)《大阅兵》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为会特别奖; (88年饰男主角)《老井》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奖;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87年)获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会特别奖、东京都知事奖; (90年饰男主角)《秦俑》获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娱乐电影荣誉奖”;西班牙年度电影展“科幻电影技术奖”; (91年)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法国巴黎奇情动作电影展大奖; 担任导演的影片: (87年)《红高粱》获广电部“ *** 奖”; (88年)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八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最佳艺术成就奖;澳大利亚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制片大阿特拉斯金奖; (89年)获比利时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比利时法语广播电台青年听众委员会最佳电影奖;法国第五届蒙特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90年)获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奖; (89年)《代号美州豹》获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巩俐); (90年)《菊豆》获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瓦亚多里德国国际电影节“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 (90年)获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意大利第四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学会大奖、天主教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特别奖; (91年)获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 奖、最佳外语片女主角提名(巩俐);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颁发观众评议本年度最佳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 (92年)获英国全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比利时优秀影片奖;《秋菊打官司》 (92年)获首届长春国际电影节“金杯奖”;意大利威尼斯第四十五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金狮奖”、最佳女演员奖(巩俐);广播电影电视部年度“ *** 奖”;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巩俐)。 3.请大家帮我介绍一些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 一、概述:戏剧 1、定义:见课本162页第一段 2、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关于“三一律”的知识见162页第四段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 *** ——结局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 *** 。 *** :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墓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4、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作者和《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 *** ,或许是一声呼喊”。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标题的象征意义 《雷雨》的标题既点明戏剧情节发生的自然气候:“;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这样的天气终于导致夜间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与这种恶劣天气并行发展的是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也酝酿着而且终于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雷雨”: *** 、周冲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自然界和家庭内部的“雷雨”其实正象征了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 作者用“雷雨”为题形象地告诉人们: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老舍7岁进私塾, “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样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七七,,事变后,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 他特别重视话剧创作,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就有《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 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得北京市人民 *** 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宝库。 作家作品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他。 4.戏剧影视文学常识该看什么书 最佳答案戏剧影视文学和编导高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 如果是编导高考的话,最基础的东西就是文艺常识和影视评论。了解和掌握影视语言。 影视高考方面主要就是考文艺常识、影视作品分析、面试和编讲故事等 。面试中有文艺特长方面的 。 就业范围方面可在各级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也可在平面媒体担任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准确地说是个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就是上机实践之类的东西比较多,而且要求你的文化功底厚,编故事的能力要强,由于这个专业是幕后的,所以你的性格影响不大。 就业方向么,一般就是电视台啊,广播电台啊,这样的地方。电视节目制作呢,和编导差不到哪儿去,但是比编导要轻松一点,对性格什么的也没要求,因为它也是幕后的工作。 总的来说吧,技能方面你不要担心,以后找工作吃碗饭肯定没问题,但是这两个专业都要跟着工作组到处跑,挺累的。如果想自己开个工作室或者影视公司的话,你个人的独立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现在很多高考生想要考编导专业,有的学生会问到上辅导班的问题。个人认为辅导可以上也可以不上,决定上还是不上在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了。 如果你上个好的辅导班还好,万一上的辅导班很差,建议你最好找几本正规的正版的书看看,中国编导网有这方面的辅导书和光张艺谋的盘。如果上辅导班,建议也不要太长时间,最多去学一个月。 其实如果辅导班负责认真教的话,两个星期也行。甚至你听花几个小时认真的听一个讲座你就把所以的东西都了解了。 老师只是给你一个大纲或者说一个方向,关键还是自己努力,努力去背文艺常识,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东西,还有影评方面,我也知道高三的学习挺紧张,但也一定能抽出一点是时间去看电影。到音像店买个电影光碟,两块钱,回家做完作业就好好看看。 然后根据辅导书中理论来分析这部电影,写影评方面的辅导书有《影视作品分析》,山东一个辅导班的老师编的,你把这本书看了,就相当于这个老师给你辅导了几个小时,所以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好老师对话,看一本好的辅导书就是得到了一位好老师的辅导。 有学生问看什么电影,看哪些电影?看大陆的电影,编导网有整理的全国各大高校历年考试中所考到的电影,从那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大陆电影,尤其是第五代导演的。学编导的学生应该有一个政治意思。 意思就是那些被广电总局封杀的或者封杀过的导演的电影不看也罢。反正也考不到。 我们是为了考试。所以就得世俗点。 就看主旋律的电影,关于母爱的,关于时光的,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等。陈凯歌的、张艺谋的。 编导高考一般不考动作片,但也有例外,2007年天津师范考到过周星驰的《功夫》。所以学校中考的最多的是文艺片,而且是近两年的。 累了,先说这么多。 7。 5.文艺常识的内容简介 《文艺常识》一书,是真诚献给报考艺术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制片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影视学、摄影、摄像、灯光照明、数字媒体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导演、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考生的一部考前参考用书。根据多年来考生对此类读物的迫切需求,经全体编创人员齐心协力,为考生们编写整理了这本书。其中包括:文艺基础知识、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戏曲、美术、舞蹈、音乐及其他知识等,共几百个条目具体内容的概述。 作者认为,高等艺术院校的育人方式应起始于入学考试阶段。《文艺常识》无论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考前参考,还是作用于文艺知识的传播与应用,这部分功能性的教育与服务工作,都将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和拓展学科发展。事实上,类似“小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包括中小学生读物有许多,但却不能满足艺术类院校考生集中阅读、复习和迅速补充知识的需求。 在《文艺常识》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考了大量相关的工具书,从条目的选择到内容的撰写,都尽量考虑到考生在中学所学知识的基础性和宽泛性,向考生提供容量适度的考前知识准备,使考生在文艺知识领域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学习与补充。本书在部分条目名称的确定和内容的编写上与相关工具书也存在不同之处。比如,以电影、文学和美术部分中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相结合的编写方式,就使得篇幅更为浓缩也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概念性条目内容的撰写,依据近20年来社会发展和文艺观念的演进,尽可能注入较新的理论观点,努力展现条目内容的现代理论内涵和意义。 6.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 戏剧的文学常识 定义及其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二、几个名词术语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三、戏剧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戏剧文学有关知识戏剧文学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供阅读,而是为了演出。 像关汉卿、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用毕生的精力写的几十部剧本,莫不如此。因此写作剧本的规律,必须受舞台艺术规律的制约。 戏剧文学的特点是:第一,要凝练地反映生活,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间和时间内,使舞台的小天地,尽量地容纳下人间的大天地,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经过浓缩,以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之上。第二,剧本中的语言,主要是人物语言(台词),必须是个性化的,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发自于心,吐之于口的语言。 让观众通过对话见出人物间性格的交锋,产生动作感,从而展示出剧情。第三,要有集中的冲突。 只有冲突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不是小说那样的叙述体,而是代言体,只能让人物出场以自己的方式去说话,人物的性格对立和冲突才能形成,才有“戏”。 第四,剧本的结构布局要巧妙安排,要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十分巧妙,甚至引人入胜,令人莫测,增强戏剧效果。戏剧文学的分类法是多样的。 从内容性质分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从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从结构形式上分类,有独幕剧和多幕剧;从题材上分类,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话剧、歌剧、舞剧 戏剧文学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 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 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 幕剧、多幕剧 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 *** 、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 由于它分幕分场,用能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就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新闻摄影重点笔记归纳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闻摄影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摘要: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拍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因素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

关键词:新闻摄影 成像特点 色彩

一、M模式

这是一种手动曝光模式。包括基本拍摄区里的全部模式的功能和创意拍摄区里的P、AV、TV、A-DEP模式功能。用好“M”模式:

1、 了解全部光圈与全部速度的功能

2、 明确侧光与曝光的关系——先侧光,之后按下快门曝光。

3、 明确侧光点——主体形象的重点部位,即整个画面的趣味中心。

ISO感光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ISO25、ISO50为低速感光度,ISO100为中速感光度,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200、ISO6400为高速感光度。感光度等级之间是倍率关系。感光度与快门速度:1、感光度依据快门速度的等级而设,即感光度的每一倍率之间相当于一档快门速度的时间量;2、感光度为快门速度而设,为作者提高快门速度而提高感光度。

二、不同焦距镜头的成像特点

1、标准镜头(焦距长度为50mm,视角在46°的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视角宽度与人的生理视角宽度基本一致。所摄画面对角线基本一致。所摄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与人在现场的感觉基本一致。性能优势:景深范围较大,所摄图像不变形。适合拍摄真情实感的人物、景物、动物和大场景。

2、 广角镜头(距在28mm(120相机*(1.5-2))以下,视角75°以上为广角镜头。)

特点:视野宽、景深大,适合拍摄大场景。注意利用前景透视,可强化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

3、鱼眼镜头(焦距在15mm,视角在180°的镜头为鱼眼镜头。)

这种镜头前边大,后面小,其形状酷似鱼的眼睛。故取名为“鱼眼镜头”。此类镜头视角极宽,对景物囊括力极强,适合表现场景的博大气势,但所拍摄物象变形。

4、长焦镜头(焦距200mm(相机*(1.5-2)以上,视角12°以下。)

此类镜头视角窄,远摄能力强,可把小的物象放大,适合拍摄微小物体,摄取远处景色,抓拍人与动物的活动。

三、影响景深的因素

景深是指拍摄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的大小受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物距)远近制约。光圈的大小:镜头的焦距和拍摄距离(物距)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因为光圈越大,在焦平面前后弥散圈范围缩小,所以得到的景深越小。焦距的长短:不同焦距的镜头用同样光圈对同一距离的目标拍摄,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则最深越长。用焦距长的镜头,镜头伸出量比焦距短的镜头大,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像大,弥散圈直径也大,那么,焦深和景深也就变小了。物距的远近:在光圈和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深的大小取决于被摄物体的距离。物距愈远,景深愈大;物距愈近,景深愈小。

四、新闻摄影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主次关系,轻重关系以及主体与画面空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建立一种画面秩序,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来透彻地表达主题思想。

1、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

新闻摄影构图的作用户主要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突出主体,处理好主次关系),提炼动人的美景,构建一个动人的画面形式(a、使用镜头;b拍摄角度;c衬景选择;d光线选择;e色彩运用;f拍摄技巧),透彻表达主题思想。

2、新闻摄影构图的特点

以事实本身的形式为基础;现场选择;瞬间构图,摄影师在新闻摄影构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规律,多在运动状态下构图,少在静止状态下构图,多在抓拍中构图,少在摆拍中构图,多以人物为构图对象,少以景物为构图对象。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结构的明确性),结构要简洁明了(结构的简洁性),要统一协调(结构的整体性),要具有生动性(结构的生命力)。

五、照片画面内部结构运作

画面构成的三大要素:主体、陪体、衬景。主体: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表达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分量和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度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主体可以是单一形象,可以是并列形象,还可以是一个群体。主体选择与表现把握的基本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二是在画面中必须突出(A近景拍摄法;B抓取典型动作;C情节与细节表现;D影调、色彩对比法;E景深突出法;F光线构图法;G线条透视)三要要传情达意,陪体:画面中的“配角”,其主要作用是协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与主体承担共同的使命。摄影作品有了陪体可以增加画面的信息量,对画面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但这也取决于自身的形象价值和精神价值。

六照片画面外部框架把握

1、画面的种类:从取景框的轮廓结构看,伺周边线就是一个影像框架,随着作者对空间范围的取舍,被其框入的影像会形成四种画幅:横画幅、竖画幅、方画幅、自由式画幅。

2、画幅的适应特点

横幅——适合表现左右走向和辽阔宽广的场景。

竖幅——适合表现上下走向和高大的物体。

方幅——适合表现高宽等同和具有一定视觉力度的物象。

自由式画幅——适合表现轻松自由的事物。

变化拍摄距离,主动把握画面景别(照片画面景象空间的大小不同变化)

1、远景:从远距离拍摄的画面场景。它尽可能广阔地展现被摄事物场景的广阔度。获得出色远景照片的方法是事先选择具有姿态变化、明暗变化g、高低变化、色彩变化的景色。

2、全景:全景取景范围比远景略小,为表现整个被摄体的画面,摄影者从较远距离拍下事物的全貌。通常多指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且相对完整,通常需要在高角度与远距离拍摄。其作品价值也要建立在形象特色和精神力量之上。

3、中景:主体相对突出,在其周围有一定的空间的摄影景别为中景画面。这种景别适合展现情景交融的场面。(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近景:用比中景更近的拍摄距离拍摄。使用近景拍摄人物时,主体占画面最大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环境,这使画面显得更为集中。这种画面适合表现人或物体的具体特征,解释事物的内在境界,有利于达到形象的个性化。

5、特写:摄影师逼近人与物体的某一局部进行细致深刻地刻画为特写。这种画面通常需要用长焦镜头或微距镜头拍摄。

参考文献:

[1] 《明室》 罗兰.巴特 / 赵克非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003-1-1

[2] 《走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瓦尔特·本雅明 / 许绮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8

我国新闻摄影的传播学思考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现在,新闻学的内涵正在向传播学扩展,从而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一、新闻摄影和传播学概述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摄影图片主要依靠抓拍完成,用来说明事件,传播消息,引发影响等。新闻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新闻摄影一般都会对摄影图片进行简短的文字说明,以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过程等。新闻摄影图片的主要特征为:

(一)时效性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引人关注的新闻事实。如政治事件、经济消息、社会热点、国际关系以及反映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等。

(二)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之所在。虚假的新闻报道只能遭受谴责。

(三)典型性

新闻摄影报道的典型性包含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三方面。

(四)现场感

新闻摄影的的现场抓拍,应以正确反映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而不应过分雕琢,因追求艺术效果而有损于对事实的报道。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新闻摄影与传播学息息相关,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都需要通过新闻摄影来记录和传播。

二、新闻摄影的传播学理论研究

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许多为传播学研究所感兴趣的问题被引人了新闻摄影的论研究之中。新闻摄影理论界在研究新闻摄影本身的属性之外,已开始向传播学至社会学领域扩展。如研究新闻照片中总统候选人的形象是怎样改变选民们的投票决定的报纸改为彩色印刷发表彩色照片之后,是否改变了读者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除了新闻摄影理论研究在题材上的扩展外,许多在传播学理论研究中被认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也大量地使用在新闻摄影的理论研究之中,如统计学、问卷调查以至实验等等。这些定量取代定质,科学取代人文的研究方法,将新闻摄影的问题放人社会结构上加以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为新闻摄影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充分和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

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人类社会中经过人脑加工处理的信息,属于意识范畴,但其内容来自客观世界,表达形式则以声音、文字等为其物质补充,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方面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能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其内容的客观性。新闻摄影的传播过程主要为两个阶段,传播者信息处理过程和接收者的接收传播的信息处理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制作和发行,其中摄影师拍摄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采集者,制作者;摄影作品汇总后,编辑对新闻摄影照片进行挑选、剪裁、然后发排制成媒介、传递给受众。

这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阶段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倾向于信源,他们拍摄和捕捉具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增加其信息价值,试图将自己的感觉、观念传递给社会大众。第二步骤则是编辑在大量新闻照片中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以保证媒介的宗旨和报道计划的完成,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守门人”行为。这些传播者主宰着对社会信息筛选加工的大权,并通过媒介对社会信息进行主产、表现和传插。传播学家巴斯曾就此提出著名的内部新闻流动的“双重行动模式”,并进行归纳描述,很有参考价值。

新闻摄影传播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新闻报道发生后,广大受众对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和信息内容的反映过程。“在艺术传播中,最简单的反馈出现在作者与受众之间。而在新闻摄影传播中,情况略有不同,要相对复杂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情形,实际上与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相关联,这里要强调的是,新闻摄影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的信息接收,又有主动的信息寻求,这是由受众心理因素决定的。在传愉与反馈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读者看了作品,接受传播者的信息,只构成一种传播关系。

对新闻摄影信息,接受者同样具有可选择性,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主动地求取对证明有利的信息,以减少自己认知的不协调。也就是说,新闻摄影同样要强调受众的主体地位,明确的目的性,以求得最佳传播效果.同时,由于新闻摄影形象语言的缘故,接受者不仅不可能接受全部传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进行解读时,与报道者希望达到的主观意愿不一致。因此,传播媒介的影响并不是出现于有意识的预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在感觉比例和知觉类型的下意识层次上。希望这在新闻摄影传播研究中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结语

新闻摄影是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并用传播学的原理、观点、方式、方法重新审视新闻摄影的全过程,实际上已找到了和以往不同的新闻摄影理论研究途径,将新闻学的内涵向传播学扩展。由此,我们可以考察、分析、研究新闻摄影的各个构成环节和外延,从而进一步推动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

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是照片成败的关键,这一瞬间的获得非常难。从表面看。“喀嚓”一下,好似很简单、很潇洒,实际上是作者全部学问、功夫、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下面我带来的新闻摄影抓拍技巧。

什么叫好摄影记者?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别人没看见的,你能看见;别人没发现的,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了但没有抓住的,你能抓住;别人做不出来的照片,你能做出来。自己梦想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与真正在实践里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布勒松为什么被称为“抓拍大师”,是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总能“抓”出几张绝活儿来。

具体讲:

(1)要特别注意抓动作。 在形象艺术里,摄影是最不怕动的艺术。没动作的题材,照出来经常是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拍摄对象动得越历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动、越活泼、越自然、越真实。加拿大的卡什说,他并不在乎人物是老是小,好看不好看,关键要跳出外形美的束缚,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人物性格的展露往往蕴藏在动作之中。

(2)注意抓住高潮 。高潮是某一个事态、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最饱满,表现力最强的高峰时刻。经验告诉我们,抓取高潮要掌握好按快门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潮出现之前就要按下快门。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说: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经看见了这个事物的高潮,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高潮。这是因为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的过程中有一个“时滞”现象。

(3)抓神态 。有的拍摄对象没有动作,那么可以注意他的神态。人物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态往往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

(4)抓细节 。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细节能够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没有细节往往会导致照片平淡乏味;细节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美国FSA摄影群体的领导人曾说:“你们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节,抓住那些使千百年后的学者们认为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 5)抓特点。 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反映事物独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增强。

(6)抓悬念。英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句名言:悬念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许多成功的作品里都有悬念,因为它们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

(7)抓特写。 特写是特别细腻的描写。由于繁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很难站下脚来仔细观察一个事物,所以如果把取景的范围推向极端,近到无法再近,少到无法再少,画面精练至极,就会得到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特写的表现力不可忽视。

(8)抓矛盾。 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对比,那么艺术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比的因素越丰富多样,照片的味道就越浓厚。

(9)抓极端。 许多摄影者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极端发展和变化,极端化的表现会使作品更加强烈、刺激。

(10)抓本质。 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这就要求摄影要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特别深刻的眼光,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看出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没有意义的事物拍得有意义”。

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应该记住:摄影,并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发现

一是选取合适的拍摄方位与角度。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直接影响着画面效果。因此在工作开始前,要多了解一下拍摄主体,多观察、多动脑,尽可能确定最佳的拍摄方位。例如会议摄影首先要了解会议的规模程度,提前进入会场调焦距、感光度、拍摄模式等。一般大型会议要选择几个点进行拍摄,包括会场中心靠近中间的位置,会场两侧前景、中景。还可以站在前排拍摄主席台上的人物,若是表彰会,就要提前到主席台的一侧找好位置拍摄上台领奖的瞬间。在人物众多的会场要注意表现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注意抓拍参会人员,特别是有特点的参会人员,比如认真记笔记的等。

二是耐心抓拍选择最佳时机。新闻图片要以抓拍为主,仰拍和俯拍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能增强图片的视觉冲击程度,另一方面逆光和侧逆光拍摄的图片更能给人层次感与美感,而要体现大场景要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画面来表现,要表现人物细节和丰富表情就要用中长焦拍摄的特写镜头。但同时在选取拍摄方位和角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相对于俯拍和仰拍,平视拍摄仍然是最容易和最常用也是读者习惯接受的视角,生硬盲目地采用俯拍或仰拍等不同寻常的拍摄视角,有时会使新闻图片产生画蛇添足的负面效果。这就需要摄影记者大胆尝试,认真思考并为后来的采访拍摄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

三是新闻摄影中使用摄影器材的技巧。在使用摄影器材时摄影记者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根据情况选用连拍模式,现代相机每秒3张以上的连拍速度可以帮助你不遗漏精彩的瞬间;二是要选用一只广角与中长焦兼备的大变焦镜头,这样的镜头既可以满足新闻摄影对镜头成像效果的要求,又可以使摄影记者不用频繁更换镜头。三是尽量少用或不用闪光灯拍摄,避免图片的画面层次的损失;四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三脚架拍摄,这样做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拍摄成功率,避免因相机晃动而导致画面不实,使拍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关于“新闻摄影的一些拍摄小技巧”大家了解了多少呢?想要拍摄新闻摄影就要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场景,就不要像风光摄影那样加入一定的艺术元素。还有想要拍摄好新闻摄影,多加练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1.寻找新颖的摄影角度

摄影角度的不同,则摄影作品的效果也不同。不要总是平端相机平视拍摄,可以尝试俯拍或者仰拍。当然无论那种情况,一定要紧紧抓住拍摄主体。

2.框好前景和主体

注意构图,不能主次颠倒,分清前景和主体。摄影何为虚何为实,虚化前景,更好凸显摄影主体。

3.寻找细节

认真仔细观察新闻中的趣味点、新闻点,摄影并突出。

4.利用反光、倒影

可以寻找镜子、玻璃、金属器皿等器物的反射、折射来进行拍摄。

5.要虚实处理

学会利用光圈的大小、焦距的长短、快门的速度(对于主体快慢或者股固定)、变焦摄影、追随手法实现画面虚实效果。

6.使用剪影和影子

剪影和影子的充分利用使得作品具有线条感又不失美感。

7.把握光线

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采取强光或者弱光来凸显主体的不同,因此要注意光线的方向和光比的大小。例如逆光则可以拍剪影,将测光点对准人物光线最亮的点上即可。

8.观察细致

拍摄时一定要集中精力,仔细观察,抓住有意义的瞬间,把握人物主体的形态动作。

9.注意景别

一组新闻摄影作品中要包含近景、中景、远景以及特写,因此新闻摄影工作者一定具有版面意识和编辑意识。

10.了解主题

要事先了解拍摄的主题,才能掌握好拍摄时机。例如盲人用手辨别钱币,则在他人手递钱币时就准备好拍摄。

11.包含最大信息量

充分利用拍摄环境的元素,确保画面主次分明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容入更大更多的信息。

12. 调节曝光

在新闻摄影中,摄影曝光受新闻现场光源、背景制约,尽管目前照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更加齐备,但深色背景,浅色背景,逆光、顺光,都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使用闪光灯,也会因明暗不同背景使底版曝光过度或不足,直接影响图片的层次,因此要注意调节曝光度。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广东自考新闻学专业要考哪些课程?有学习方法吗?有些同学对于新闻传媒方面的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自考想要报考新闻学的话,就要对此有所了解,下面就跟着广东自考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东自考新闻学专业要考哪些课程?有学习方法吗? 自考新闻学要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摄影、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写作、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一)、毕业论文、唐宋词研究、文体写作、礼仪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报纸编辑、普通逻辑 。 新闻学专业学习方法: 1、了解考试大纲 自考是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的,命题分为三步: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以及省级命题。由此可见,命题都是十分的严谨的、也是权威的。因此在考试之前,必须了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自学考试的大纲,这对于学习来说是具有导向性的。因此说考前一定要了解考试大纲,因为教材的知识点都包括在大纲里面,这对于你的复习有很大的帮助。 2、制定学习计划 对于自考来说,很多同学都是自己进行学习,不像是在学校,所以说,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更关键的一点是,这个学习计划一定要具体,比如时间、内容安排等。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相当于拐杖的作用,你能学出什么效果,学习计划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制定了学习计划,最重要的额还是要执行,倘若不执行,一切皆为0。 3、缩短学习战线 很多同学可能都犯了一个错,就是认为学习的时间越长越好,其实这是不然的。因为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自考的科目大多数都是背诵的,难以理解需要长期笑话的内容,相对是比较少的,也就高数英语等略需要一些时间。如果拉的时间太长,很多同学后期都会有乏力感,不仅仅生活工作受影响,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每次准备4门,简单科目+突击训练,短时间内重点记忆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4、历年练习题是秘籍 对于学习到后期,肯定是要一遍遍刷题来练习,肯定很多同学都会做历年的题。这里就讲讲大家如何利用真题来提升学习效果。做练习题,要在通读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不要上来就做练习题,不会的就开始蒙,慌慌张张做完一套下一套,结果做的试卷不少,但是成绩却没有提升。做试卷其实是一个复盘的作用,也就是在学习完之后,通过做题查缺补漏,摸摸底。如果发现自己一半以上都不会,那应该先好好看看知识点了。自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新闻摄影自考笔记重点归纳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新闻摄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如今,新闻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新闻传播最为活跃的因素,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镜头

1、镜头的结构:透镜组、光圈、镜头筒

2、 镜头的种类

标准镜头:视角在50度左右,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视角相似,拍摄景物的透视效果符合人眼的透视标准和习惯

广角镜头:又称短焦距镜头,视角大于70度以上,焦距短,视角大,景深长,适合拍摄景物前后清晰度大的照片,或在较窄范围内拍摄较大画面的照片

望远镜头:视角在40度以下,又分为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焦距长、视角窄看得远,成像大,适合于拍摄不易于接近的被摄物体以及远距离的 *** 。

微距镜头:专门拍摄微小被摄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解析度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

变焦镜头:焦距可调节变化,视角焦距不断变大而在广角镜头的视角和望远镜头的视角之间。

二、 :必须了解的相机设定

光圈:是在镜头中间由数片互叠的金属叶片组成的可调节镜头通光口径的装置

作用:调节通光量,光线强时将光圈缩小,光线弱时将光圈开大。 改变景深范围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光圈系数:F系数指光圈的大小,是焦距与光孔直径的比。系数越小,通光量越大,系数越大,通光量越小。***成反比***

焦距***f***:是镜头的中心到胶片上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快门:是控制感光片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数值越大,快门慢,曝光时间短。B门也称慢门。

三、 :景别的分类、作用、拍摄要求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是摄像机摄取远距离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画面;

拍摄要求:

注意提炼大地的线条,以此来结构画面或导视;

注意地平线的处理;

注意拍摄云、雨等特殊天气现象,营造特定气氛

画面时间﹥8秒。

全景包括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全体、全貌;从人物来看,能清晰看到人物的全部动作。

拍摄要求:

人物头脚要全,但不能顶天立地;

是每个场景的总角度,用来交待人物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决定其它镜头的排程;

画面时间﹥7秒。

中景表现人物膝部以上活动。位置适当,适合观众的视觉距离,既能看到环境又能看到人活动和人物之间交流。

拍摄要求:

对人物形体动作的纪录和描写要注意把握决定性瞬间;

对环境背景的选择要注意烘托情绪气氛;

画面时间﹥5秒。

取景范围是由人物头部至腰或肩之间,主要用于介绍人物,展示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用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幅度不太大的动作;

拍摄要求:

构图要讲究;

用光要讲究;

画面时间﹥4秒。

特写:取景范围由肩至头部,用以突出刻画被摄物件。能清楚看到人物由肌颤动和眼神变化而表露出来的感情。

特点: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人物占据整个画面;富于表现力,能感染观众。

大特写:用画面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或重要的区域性细节,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重点表现人物的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人物形体、动作的细微变化等。

四、 :拍摄的角度

平摄角度:镜头与被摄物件在同一水平线上,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物件不宜变形,使人感到平等、客观、公正、冷静、亲切。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

仰摄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物件,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俯摄角度:如实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画面严谨、实在,给人以深远辽阔的感受

五、 :新闻摄影的特性

新闻性: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新鲜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

形象性:新闻摄影的形象性是指新闻图片要用形象说话,用视觉形象表现新闻事件的情节、主要内容和新闻的意义,新闻资讯应蕴含与新闻形象之中。具有可视性,能将新闻事实直接呈现给读者,饱含可视的现场资讯。瞬间的典型形象性,对新闻事件瞬间记录,摄取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截面和瞬间点,能代表事件的意义、说明事件的发展趋向或表现事件的状态与结果。历史的纪实形象。

真实性:被拍物体必须真实存在,新闻照片中的人必须是事件的当事人,新闻摄影时间、空间、物件是三位一体,新闻照片的形象必须真实、准确。

讯息类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

特点:1、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2、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要求: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镜头的资讯量需要最大化,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不要浪费镜头时间,把握变与不变。***块、大、全、短***

深度报道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强烈的细节意识;充分发挥两级镜头的探索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慢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物件,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六、 :拍摄技巧

横竖画幅的四原则:主线的横竖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的移动方向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决定画面的横竖,主体本身的形态决定画面的横竖。

突出主体的方法:1主体充满整个画面,或在画面上处于突出位置。2九宫格构图***三分法则***。3黄金分割。4通过线条来突出主体,选择一个突出线条构图的视点和画面,使得景象景物简化。

白平衡的调整、原因,怎么调:

手动白平衡调整方法:将一张白纸或其他白色物体置于现场拍摄光源下,在顺光条件下选择相机中的手动白平衡,将镜头对准白纸,通过改变拍摄距离或者变焦使白纸充满画面,然后按下相应的设定按钮。

原因:自然界中物体颜色会因照射光线性质的不同产生改变,摄影光源主要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影响色彩表现的主要是光线的色温,。日常生活中,太阳光、荧光灯、白炽灯、闪光灯等照明光源的色温千差万别,受光源色温的影响,被摄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由于人类视觉具有“自动色彩矫正”功能,眼睛看到的摄像色彩通过大脑进行了修正,使色彩得到了自动还原。在数字摄影系统中为了准确还原景物色彩,采用白平衡技术,在拍摄前就必须对相机CCD或CMOS影像感测器的讯号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光源。

摄影操作基本要领***平、准、稳、匀***指什么和处理方法:

平: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即景物中的水平线应与荧光屏横边框相平行,垂直线与竖边框相平行。

方法:利用三角架上的水平仪,楼房,水平线,站立的人。使寻像器的竖框与垂直线平衡,横框与水平线平衡。

准:是指根据录制内容的要求准确地摄取一定的景物范围,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画面构图能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出你所要阐述的内容。具体指物件、范围、起幅落幅、镜头运动、景深运用、焦点变化都要准。***推、拉、摇、移的起幅、落幅确定要准,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及各种拍摄角度都要做到准确、完美***

方法:多次演练,掌握技巧,熟悉内容。

稳:为了减少电视画面不必要的晃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平稳,这是摄像员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不但要掌握正确的持机方式,而且要多拍多练。

无论是推、拉、摇,在起幅和落幅时都要保持画面的稳定。

“匀”是对拍摄速度的一种要求,无论是快还是慢,都有个匀速的问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在推、拉、摇、移、跟的拍摄中都存在着三个过程,即慢起速、匀速、慢减速至停止。

当然也有急起、急停的现象,它是为了表达剧本中特定的物件而采取的拍摄方法,一般运动拍摄都要求匀。

固定画面的拍摄:是指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焦距固定

运动摄像:推拉摇移

推: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区域性的关系,影响和调节画面的节奏,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拉:具有很强的空间展示效果,有利于表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回收视线,利用拉镜头转场。

摇:表现较大的场景空间,交代同一场景中物体间的内在联络,通过摇摄的速度表现特定的情绪。

移: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空间是完整且连贯的,调动了人们视觉观看的感受。

电视访谈景别:一般使用近景和中景 原因: 方向一般是斜侧面,原因:

新闻摄影,就是图片新闻。图片新闻,就是用图片来反映新闻事件。既然是用图片来反映新闻事件,那么这个图片首先要告诉读者的就是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至于原因和结果,在照片中是难以表现出来,这可以通过图片说明来做补充。新闻图片是以画面的视觉形象来说明问题的,但是有些更具体的细节还需要配上几十字或上百字的说明。这样才能更详细准确。为此,拍摄新闻图片之前或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采访,并认真详细记录。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经过、什么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六要素,都要交代清楚、准确。写文字说明要简练,一般单幅照片用几十字说明;如果拍摄组照需要写二三百字的说明;专题新闻组照需要更详细的说明。写文字说明要用稿纸,字迹要整齐清楚,不能让编辑去猜,那样就无法用了。有时,编辑看到照片很好,但没有说明或说明不全、不清,又一时无法联系,那就会失去刊发机会。小记者可以用笔名,但也一定要写清你的真名,写清你的详细地址、电话号码和邮编,以便给你寄稿费,或继续约稿进行别的报道。要及时、客观、公正的用照片加说明的形式来反映事件的真相

导语:在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的联席会议上,法国政府授命巴黎天文馆长阿拉贡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技术的详细经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摄影理论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策略: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 )→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 (1839)→柯达1号 (1888)→4又1/2单反相机 →莱卡 I型 (1925)→35CM单反相机(1949) →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1826年用8小时曝光 。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 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 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3、纯粹主义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

《明月高挂半圆山》 亚当斯(美) 《石阶之海》 W·伊文思(英)

4、新客观摄影:发生在德国20年代中期,又称为新现实主义摄影。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5、纪实摄影:英文名称是Document Photography,其最初的含义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但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影响深渊的摄影流派,不同于单纯的.记录事件的照片,除了记录的基本功能,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根据摄影内容,纪实摄影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重大事件;第二是百姓生活;第三是社会风景。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6、超现实主义摄影: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7、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三、中国摄影

中国第一代艺术摄影大师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他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并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1995年4月13日去逝於台北。他的作品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术至于完美。 中国的纪实摄影可以上溯到1976年的四五纪实摄影。四五摄影的主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现实参与感与历史意识,这种特征经由1979年的北京“四月影会”,分化成现实主义追求与形式主义探索两种方向。

中国当代摄影:中国的纪实摄影可以上溯到1976年的四五纪实摄影。四五摄影的主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现实参与感与历史意识,这种特征经由1979年的北京“四月影会”,分化成现实主义追求与形式主义探索两种方向。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赛,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1957年改名,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6届,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

四、摄影基本知识

摄影----是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将影像透过摄影器材存入记忆材料的过程。是传播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 重要工具,也是近代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并不是单纯地拍照,有意识、有思想、经过思考和提炼的拍照才能称之为摄影。 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 - f16。,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景深:是景物清晰深度的简称。镜头对焦于一点,焦点前后开始渐次模糊,焦点附近“清晰”的范围便是景深的范围。所以景深浅,即是背景及前景相当模糊,景深大,即是照片前景及背景均看来清晰。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 常镜头焦距越长(例如说是长镜头)、光圈越大、摄影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浅;而镜头焦距越短(例如广角镜头)、光 圈越小、摄影距离越远,景深也就会跟着变深。

快门

快门是一组做在相机机身内的一个装置(有些中、大型相机的快门是做在镜头上),用来控制每一张拍摄底片的感光时间: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

ISO感光度:是CCD的瞬间记录光线的敏感程度。 (传统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数码相机的ISO是一种类似于胶卷感光度的一种指标 )数字越大者感光效果越灵敏,相对地「像素颗粒」也就越大 。ISO 50 -> 风景;ISO 100 -> 标准;ISO 200/400 -> 动态、体育或光线不足;ISO 800 -> 室内表演节目、光线较暗。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 。

对于主体处在暗处,且光比大,可以用闪光灯补偿暴光。还可用反光板补光。

EV值=光圈值+速度

快门速度、光圈和ISO感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快门速度提高一倍,镜头的通光量就会减少一半;光圈每增加一档,和快门速度提高一倍时一样,通光量也会减少一半;ISO感光度增加一倍,通光量即使减半也能够用同样曝光量曝光。

如今大多数数码相机都配备了“曝光补偿”功能,将曝光补偿设置成+1档,就意味着快门速度减慢一半,或者光圈增大一倍。实际上,使用数码相机提供的预设模式时,相机会从光圈和快门速度两方面进行调节,以使通光量翻倍。

使用EF-S 17-85mm f/4-5.6 IS USM的广角焦段展现柔美在表现溪流或瀑布等水流的动态时,采用低速快门拍摄可以展现出水流的轨迹。只是往往需要数秒的长时间曝光。在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进行长时间曝光时,要固定ISO感光度且收缩光圈。拍摄图例时,将光圈值设置为这款镜头的最小光圈F22。为防止相机自动调高ISO感光度导致快门速度变高,将感光度设置为最低感光度ISO 100如果像拍摄图例那样选择固定的ISO感光度,设置较大的光圈值,就可以降低快门速度。相反,如果将光圈值设置为固定值,提高ISO感光度就能够提高快门速度。上表中列出了把相同被摄体拍摄出同样亮度时改变ISO感光度给快门速度带来的变化。因此,即使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下,只要设置好光圈值和ISO感光度的组合,同样能够自由控制快门速度。

镜头和焦距

焦距长度: 指镜头镜片光学中心点到底片或数码相机CCD表面之距离

焦距的计算单位为毫米mm

标准镜头: 50mm

广角镜头具有扩大前景、缩小远景之效果

望远镜头具有缩短空间,浓缩距离的效果

白平衡

白平衡:白平衡是用来调整与矫正色温 (色调) 的功能。

为何要调整色温呢?因为在摄影时会有许多不同的光源,如:太阳光、烛光、荧光灯、钨丝灯、阴天不同的光源所产生的色温 (色调) 就不同,如果不调整就会有色调的偏差。 如何调整色温?常见设定如下:自动 (针对多种而复杂的光源情形)、晴天、阴天、日光灯、钨丝灯、闪光灯 。色温(若是已经知道色温值color temperature value)手动调矫。

光源

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 光源的位置很有学问,像什么侧光、侧逆光等等,而我们在实际布光拍摄中,光可以分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等几种。正确的布光方法,应该注重使用光线的先后顺序,首先要重点把握的是主光的位置,然后再利用辅助光,来调整画面上由于主体的作用而形成的反差,突出层次,控制投影。主光的位置可以在最前方,也可以在顶部,辅助光则可以在四周,甚至在底部,这是根据相机的位置在进行调整的。

把许多强烈的光线对准被摄体所形成的强光照明会减轻被摄体各组成部分的”视觉重量”,而且还会引起色彩的饱和度减弱,色调变淡。

相反,由于限制照射到被摄休上的光量所形成的弱光照明会使被摄体显得比较沉稳,色彩也会变得较深、较饱和。通过采用辅助灯、反光板、漫射器照明,还可以获得各种微妙的或满有戏剧性的效果。

新闻摄影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导语:在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的联席会议上,法国政府授命巴黎天文馆长阿拉贡公布了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技术的详细经过,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摄影理论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策略:摄影知识

一、摄影的历史

1、摄影技术的变迁:达盖尔版(1839-1850)→卡罗版(1841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卡罗摄影术”的技术,奠定了现代摄影术的基础。)→湿版(1851-1890,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切尔,发明了湿版摄影法。 )→干版(现代摄影雏形:19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马多克思,发明了干版摄影。 )

2、相机的变迁:伸缩木箱照相机 (1839)→柯达1号 (1888)→4又1/2单反相机 →莱卡 I型 (1925)→35CM单反相机(1949) →傻瓜相机(20世纪70年代)→拍立得(Polaroid)(1948)→数码相机(1995)。

31826年用8小时曝光 。感光材料:银版的发展,1839年它将曝光时间缩短到2至3分钟。

4、 伊斯曼的出现,给摄影史带来了新的革命,1889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将伊斯曼提供的70毫米胶卷切成两条各宽35毫米的长条,并在两边打上卷片用的小方孔,这就是日后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35毫米胶卷。 达盖尔的伸缩木箱摄影机。由于曝光时间过长,当时拍摄人像时,被拍摄者需要坐装有头部支撑架的特制座椅。

美国柯达公司于1934年推出了宽度为35毫米的胶片,很快成为最流行的胶卷和电影胶片类型,并一直持续使用至现今。

5、几次重大变革与相关人物:1931发明了电子闪光灯。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天然彩色片”透明正片,是真正实用的彩色片。1936年,伊斯曼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三层乳剂彩色片考贝以后,德国阿克发、日本富士、英国伊尔福等相继推出了彩色正、负片。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德发明了一次成像摄影术。1945年,瑞典人哈斯布莱德设计了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并设“哈斯布莱德奖”――摄影界的“诺贝尔奖”。1959年,佛克特兰德发明了变焦镜头。1965年,瑞典摄影家莱纳尔特·尼尔逊将电子显微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进行显微摄影,《生命的奇迹》。1981年,日本SONY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传统的软件(底片)的数码照相(MAVICA)。

第一张彩色照片:1861年由詹姆士-克莱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对丝带三次拍摄成像的。呈现的是花格图案的丝带。

第一张数码照片(1957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计算机先驱人物拉塞尔-基尔希(Russell Kirsch)研制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将照相机的照片直接传输至计算机内。

1880年美国人G.伊斯曼(GeorgeEastman) 发明了将卤化银乳剂均匀涂布在明胶基片上的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并于1888年制造成功第一台柯达照相机。

二、摄影流派

1、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 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2、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由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最先提出。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3、纯粹主义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

《明月高挂半圆山》 亚当斯(美) 《石阶之海》 W·伊文思(英)

4、新客观摄影:发生在德国20年代中期,又称为新现实主义摄影。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5、纪实摄影:英文名称是Document Photography,其最初的含义指起到一种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但纪实摄影作为一个影响深渊的摄影流派,不同于单纯的.记录事件的照片,除了记录的基本功能,它的题材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根据摄影内容,纪实摄影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重大事件;第二是百姓生活;第三是社会风景。

纪实摄影是摄影家对现时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关系作相对全面的诚实生动的描写以导致观众对被描写对象的关注与正确认识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

6、超现实主义摄影: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7、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三、中国摄影

中国第一代艺术摄影大师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生于江苏淮阴。他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并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1995年4月13日去逝於台北。他的作品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术至于完美。 中国的纪实摄影可以上溯到1976年的四五纪实摄影。四五摄影的主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现实参与感与历史意识,这种特征经由1979年的北京“四月影会”,分化成现实主义追求与形式主义探索两种方向。

中国当代摄影:中国的纪实摄影可以上溯到1976年的四五纪实摄影。四五摄影的主要特征就是强烈的现实参与感与历史意识,这种特征经由1979年的北京“四月影会”,分化成现实主义追求与形式主义探索两种方向。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赛,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1957年改名,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6届,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奖。

四、摄影基本知识

摄影----是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将影像透过摄影器材存入记忆材料的过程。是传播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 重要工具,也是近代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并不是单纯地拍照,有意识、有思想、经过思考和提炼的拍照才能称之为摄影。 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 - f16。,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景深:是景物清晰深度的简称。镜头对焦于一点,焦点前后开始渐次模糊,焦点附近“清晰”的范围便是景深的范围。所以景深浅,即是背景及前景相当模糊,景深大,即是照片前景及背景均看来清晰。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 常镜头焦距越长(例如说是长镜头)、光圈越大、摄影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浅;而镜头焦距越短(例如广角镜头)、光 圈越小、摄影距离越远,景深也就会跟着变深。

快门

快门是一组做在相机机身内的一个装置(有些中、大型相机的快门是做在镜头上),用来控制每一张拍摄底片的感光时间: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

ISO感光度:是CCD的瞬间记录光线的敏感程度。 (传统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数码相机的ISO是一种类似于胶卷感光度的一种指标 )数字越大者感光效果越灵敏,相对地「像素颗粒」也就越大 。ISO 50 -> 风景;ISO 100 -> 标准;ISO 200/400 -> 动态、体育或光线不足;ISO 800 -> 室内表演节目、光线较暗。一般而言,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 。

对于主体处在暗处,且光比大,可以用闪光灯补偿暴光。还可用反光板补光。

EV值=光圈值+速度

快门速度、光圈和ISO感光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快门速度提高一倍,镜头的通光量就会减少一半;光圈每增加一档,和快门速度提高一倍时一样,通光量也会减少一半;ISO感光度增加一倍,通光量即使减半也能够用同样曝光量曝光。

如今大多数数码相机都配备了“曝光补偿”功能,将曝光补偿设置成+1档,就意味着快门速度减慢一半,或者光圈增大一倍。实际上,使用数码相机提供的预设模式时,相机会从光圈和快门速度两方面进行调节,以使通光量翻倍。

使用EF-S 17-85mm f/4-5.6 IS USM的广角焦段展现柔美在表现溪流或瀑布等水流的动态时,采用低速快门拍摄可以展现出水流的轨迹。只是往往需要数秒的长时间曝光。在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进行长时间曝光时,要固定ISO感光度且收缩光圈。拍摄图例时,将光圈值设置为这款镜头的最小光圈F22。为防止相机自动调高ISO感光度导致快门速度变高,将感光度设置为最低感光度ISO 100如果像拍摄图例那样选择固定的ISO感光度,设置较大的光圈值,就可以降低快门速度。相反,如果将光圈值设置为固定值,提高ISO感光度就能够提高快门速度。上表中列出了把相同被摄体拍摄出同样亮度时改变ISO感光度给快门速度带来的变化。因此,即使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模式下,只要设置好光圈值和ISO感光度的组合,同样能够自由控制快门速度。

镜头和焦距

焦距长度: 指镜头镜片光学中心点到底片或数码相机CCD表面之距离

焦距的计算单位为毫米mm

标准镜头: 50mm

广角镜头具有扩大前景、缩小远景之效果

望远镜头具有缩短空间,浓缩距离的效果

白平衡

白平衡:白平衡是用来调整与矫正色温 (色调) 的功能。

为何要调整色温呢?因为在摄影时会有许多不同的光源,如:太阳光、烛光、荧光灯、钨丝灯、阴天不同的光源所产生的色温 (色调) 就不同,如果不调整就会有色调的偏差。 如何调整色温?常见设定如下:自动 (针对多种而复杂的光源情形)、晴天、阴天、日光灯、钨丝灯、闪光灯 。色温(若是已经知道色温值color temperature value)手动调矫。

光源

光源有自然光和人造光, 光源的位置很有学问,像什么侧光、侧逆光等等,而我们在实际布光拍摄中,光可以分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等几种。正确的布光方法,应该注重使用光线的先后顺序,首先要重点把握的是主光的位置,然后再利用辅助光,来调整画面上由于主体的作用而形成的反差,突出层次,控制投影。主光的位置可以在最前方,也可以在顶部,辅助光则可以在四周,甚至在底部,这是根据相机的位置在进行调整的。

把许多强烈的光线对准被摄体所形成的强光照明会减轻被摄体各组成部分的”视觉重量”,而且还会引起色彩的饱和度减弱,色调变淡。

相反,由于限制照射到被摄休上的光量所形成的弱光照明会使被摄体显得比较沉稳,色彩也会变得较深、较饱和。通过采用辅助灯、反光板、漫射器照明,还可以获得各种微妙的或满有戏剧性的效果。

新闻摄影要有,真实性、新闻性、纪实性、五个要素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什麽事件、为什麽发生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幼儿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浙江省的自考的儿童文学概论这个我以前还真没找到过我以前在网上找到过儿童文学作品选的资料 不过是不同教材的,同宗不内容.万变不离其中的.不知道你过了没有.这门课我找到所有的卷子,因为我以前也要考.仔细对照过.发现这本书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到的不多,主要是理论的东西,是具体结合到文章中分析的,单独出到简单题是很少,但不是没有.主要每张卷子最后那道分析题就需要运用到,就是两个材料分析究竟是上面题材的和各自特点,就是儿童文学分类那部分还有就是三大母题跟超人体童话那三类.第二部分就是各时代各国家的作家和其作品了.这部分各种题型都有,简答题最多的.古代那什么《西游记》《水浒》《聊斋志异》之类的还有什么《演小儿语》(名字考过忘了),还有五四后的鲁迅和他弟,冰心,叶圣陶和张天翼,还有那个梁锦辉反正名字比较出名的都要过几遍.当代跟那个郑渊洁在编一起的三个人.还有那两个搞翻译的任溶溶和叶君健的.还有后面的西方童话三大代表安徒生,马克吐温,和(瑞典)林格伦.这些人和名字基本每张卷子都有二三十分的,有时候更高.说到得一定要写的出来. 还有就是这些人作品,特别是童话里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分析(也就是什么样的人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事,对社会有什么样的反映和反作用).还有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比如中国童话代表叶圣陶和张天翼得得分点就是“使中国童话向现实主义童话前进”,当然叶圣陶是开创者,张天翼是又一个高峰而且语言幽默.好像安徒生也有类似的得分点.差不多也是“使中国童话向现实主义童话前进”,所以第二部分我没说到名字的也要过一遍.第三部分作品选那部分 我没看过.基本就是跟第一部分结合拿分,看不看都无所谓.我考过两次这门课,第一次只看了第二部分得了56分(最后那答题不会,没做),第二次看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运气比较好考了80分.反正第三部分我是没看过,当然最后那些作品有时候是从第三部分选的,不过个人觉得即使你知道哪里选的,但点评还是得靠自己.当然我写的只是到我考过了为止,我个人觉得的重点,题怎么出,我说了是没用的.我以前在网上也搜过很久的这门课资料,基本没有,有也是其他类似的课程比如《儿童文学作品选》,其实万变不如其宗的,重点的几个作家作品也是相同的。这本资料我自己有所整理,不过是手写的.字也很难看,也未必有什么用,如果你真的有需要,我可以给你.

自考学前教育史的知识点整理:

1、19世纪60年代,我国产生了近代新式学校,

2、1904年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按此学制,学前教育实行蒙养院制度。

3、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工业需要,教育出现三种不同性质学校: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新学校。

4、梁启超,“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强调儿童教育意义,出自《论幼学》。

5、梁启超,《论女学》,批评了“妇人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观念。

6、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标志封建时代旧教育在形式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形成。

7、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

8、__蒙养院____是中国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所确定的学前教育的名称。

9、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10、《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

11、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12、育婴堂,创于宋代。

13、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14、蒙养院内教师称“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

15、我国幼儿教育始于1903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幼稚园)。

  • 索引序列
  • 影视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 自考新闻摄影重点笔记归纳
  • 新闻摄影自考笔记重点归纳
  • 新闻摄影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 幼儿文学自考重点笔记归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