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30009自考名词解释

30009自考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30009自考名词解释

文学史的解释

记载 论述各个历史时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及作家作品的 著作 。 金一 《文学观》:“吾读五千年祖国文学史,而叹古之所谓著书者,著他人之书而已。”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史总须以时代为经,一般的文学史,则 大抵 以 文章 的形式为纬。”

词语分解

文的解释 文 é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 文锦 。 刺画花纹:文身。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 价值 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

北岩爵士:(1865—1922)原名艾尔费雷德。查理仕。威廉,哈姆斯沃斯,是英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创始人,出生于爱尔兰一个穷困律师之家,幼年随父母移居伦敦,1905年受封为勋爵,有“舰队街拿破仑”之称,他主张新闻写作要简练易懂,并应用地图、照片注解报道新闻。并成立了英国最早的报团北岩报团。 白虹贯日事件: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纸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会”,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等,报道这次记者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我在内的许多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这个事件就叫做白虹贯日事件。 默多克:193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全名基恩。鲁伯特。默多克,后到牛津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家继承父业,1969年,早英国买下《世界新闻》后又买下《太阳报》。1981年,以高价买下汤姆森报团的《泰晤士报》,一跃成为英国的报团,。如今他在英国拥有三十余家报纸,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用用英国天空广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股份。 默多克的新闻国际公司是一家跨国集团 新闻周刊:1933年创刊于纽约,原属于麦克劳——希尔公司,1961年售给“华盛顿邮报公司”,该刊的立场与《华盛顿邮报》相同编排和栏目略同于《时代》周刊,此外还经常刊登图片,图表,专栏作家文章以及各国政治、外交任务的访问记等。 法新社:全称法国新闻社,总部在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将战争期间4家反法西斯通讯机构合并,于1944年9月组成法国新闻社(法新社),作为官方通讯社,经费由政府拨给,社长由政府任命,成为法国的官方通讯社。以后在1957年1月,法国议会通过法案,重新确定了法新社的法律地位,规定其为独立的公共企业。这使得法新社摆脱了官方机构的形象。目前全社有职工近三千人,另外在世界各国雇用大量兼职人员。订户一万二干五百多家,遍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法新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政府机构订费、报刊用户、企业用户。法新社的财政情况长期不佳,所以政府机构订费实际上是政府的变相津贴。但是该社一直在努力扬长避短,与美联、路透等社积极竞争。在战略上重视亚、非、拉美地区,在技术上从70年代起就大力更新设备,在业务上注意提高稿件质量,力求准确迅速,重视采制新闻,注意运用系列报道。这些年又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设立视听部,加强图片新闻供应,创建信息库,向用户提供电视节目。总的看来,进人90年代后处境有明显改善,现已扭亏为盈。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1896年奥克斯接办。新闻全面,内容详尽。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都有充分报道,历刊登的重要文件甚多。该报篇幅浩大,版面严整,外观清秀。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金字塔报:是非洲第一大报,1875年黎巴嫩人塔克拉兄弟创办于开罗,最初是周报,标榜的宗旨是:“积极发表意见,及时报道商情,摆脱宗教束缚,传播现代科学文化。”,采用商业化经营方式,模仿英美大报办报方式,现在用阿拉伯文早、中、晚三次印刷出版,一般为对开14至20版,另有周末报,90年代初每天发行30到50万份,在伦敦出英文国际版,在纽约同时印刷,是一份国际性的阿拉伯文日报。 赫斯特:全名为威廉。伦道夫。赫斯特,出生于旧金山一个矿业主家庭,19岁进入哈佛大学担任过学会定期刊物《讽刺文摘》的事务经理,后因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1887年他主持其父的《旧金山考察者报》,1895年他来到纽约,购得一份陷入困境的报纸,更名为《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 路透社:1851年由保罗。路透创办于伦敦,初期业务主要是欧洲的大陆的金融信息,后来增加了军事、政治、外交消息报道,70年代后将业务扩展到远东,成为世界通讯社,目前在全球广有影响。 黄色新闻:19 世纪末期,美国《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竞相采用煽情主义手法吸引读者。由于这两家报纸都有以“ 黄孩子” 为主人公的连环画,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为黄色报纸,把它们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称为黄色新闻。 每日新闻:1702年马利特在伦敦创办,是英国第一家日报。初创办时只有半张,单面印刷,新闻无标题。内容以翻译荷文、法文消息为主。马利特还是英国报人中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的人。停刊一段时间后,由巴克利复刊。他继承报道事实、不加评论的传统,由对版面内容作了重大改进。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用半页登分类广告和车船消息。后扩版。1735年,同《自由英国人》、《伦敦新闻》合并,易名《每日公报》,成为保守党的报纸,所以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党日报。 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马克思、恩格斯1 848 年6 月在德国科伦创办。报纸积极宣传“ 共产主义者同盟” 的纲领,团结人民,指导运动,对当时德国和欧洲的革命斗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49 年5 月在普鲁士政府迫害下停刊。 读者文摘:它是一本大众化的杂志,1922年德威特。华莱仕夫妇以600美元起家创办的一份32开本书本式月刊,由设在纽约州的读者文摘杂志社出版,它上面的文章题材广泛,除摘登当时政治、经济、小说、心理、医药等方面的文章外,还刊登所谓具有“永久性趣味”的小说,故事、散文、游记、幽默等稿件。每期约200至300页,刊发稿件30篇,此外,每期还有一篇书摘,篇幅较长。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2350自考名词解释

自考的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那么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是怎样的了?1、选择题:考查考生的记忆、理解、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鉴别评价等多种能力,评分客观,故常被应用。在答题时,如果能瞬时准确地把正确答案找出来最好,有时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假如模棱两可,就应采用排除法,先排除最明显的错误开始,把接近正确答案的备选项留下,再分析比较最终选定正确答案。2、填空题:考查考生准确记忆的“再现”能力,常用于考查考生观察能力与运用有关公式、原理的能力。在答题时,无论有几个空,回答都应明确、肯定,不能含糊其辞,填空题看似容易实则准,最好的应对办法是对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等要牢记。3、名词解释:针对学科中的基本概念、专业名词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在答题时,答案要简明、概括、准确,如分值较大,可简要扩展。4、简答题:围绕基本概念、原理及其联系进行命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概念、史实、原理的掌握、辨别和理解能力。在答题时,即不能象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象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答案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并加以简要扩展就可以。5、论述题:从试卷编制的全局出发,能从体现考试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和基本问题的角度来命题,着重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答题时,要围绕题目提问,列出答案要点,然后对要点逐一展开叙述,并且发挥考生的真知灼见,要在深度、广度上下功。6、案例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类名词解释自考

类书的解释

[encylopaedia;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arranged according to subjects]

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 《太平御览》 《古今图书集成》 详细解释 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 《艺文类聚》 、 《太平御览》 、 《玉海》 、 《渊鉴类函》 等;专收一类的如 《小名录》 、 《职官分记》 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 《韵海镜源》 、 《佩文韵府》 等;齐句首之字,如 《骈字类编》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 文章 分类》 :“ 《唐志》 :类事之书,始於 《皇览》 。 《通考》 :类事之书,始於 梁元帝 《同姓名録》 。 晁氏 亦云: 齐 梁 喜徵事,类书当起於此时。”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典论》 的零零碎碎,在 唐 宋 类书中;一篇整的 《论文》 ,在 《文选》 中可以看见。”

词语分解

类的解释 类 (类) è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类。类群。类别。类书。分类。人类。 相似,好像:类似。 类同 。 部首 :米; 书的解释 书 (书) ū 成本的 著作 :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 生气 (指读书人 脱离 实际 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 书简 。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类型的解释

(1) [type;pattern]

(2) 由各 特殊 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 (3) 逻辑演算中关于主目的不可兼的分类谱系 之一 详细解释 (1).具有共同 特征 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 《< 艾青 诗选>自序》 :“我和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们一样, 渡过 了各种类型、 不同 性质 的战争;也 遇见 了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 敌人 。” (2).指文学作品中具有某些共同或类似特征的人物形象。 鲁迅 《<伪 自由 书>前记》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

词语分解

类的解释 类 (类) è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类。类群。类别。类书。分类。人类。 相似,好像:类似。 类同 。 部首 :米; 型的解释 型 í 铸造器物用的模子:砂型。型砂(制造砂型的材料)。 样式:类型。新型。型号。脸型。血型。 部首:土。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自考00090名词解释

2014年4月国际贸易实务(一)自考试题已经公布,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如下: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贸易实务(一)试题 课程代码:0009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缔约国之间为调整和发展相互间经济贸易关系而签订的书面协议是 A.贸易协定 B.贸易议定书 C.通商航海条约 D.国际商品协定 2.当前在国际货物买卖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是 A.《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B.《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 C.《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 D.《修订华沙公约议定书》 3.关于逾期接受,《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 A.逾期接受无效 B.逾期接受是一个新的发盘 C.逾期接受完全有效 D.逾期接受是否有效,关键看发盘人如何表态 4.根据《201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FCA术语成交时,风险转移的标志为 A.货到目的港 B.货交买方 C.货交承运人 D.以船舷为界 5.按照《2010年通则》解释,在FAS条件下,驳运费用是由 A.卖方负担 B.买方负担 C.船方负担 D.买方和船方共同负担 6.与FOB相比,CFR条件下卖方增加的责任是 A.交付货物 B.租船订舱 C.办理货运保险 D.办理出口手续 7.按照《2010年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时,买方负责 A.租船订舱 B.办理保险 C.办理出口手续 D.办理进口手续 8.大宗农副产品、矿产品习惯于 A.按长度计算 B.按数量计算 C.按体积计算 D.按重量计算 9.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核心条款是 A.品质条款 B.装运条款 C.价格条款 D.支付条款 10.按国际贸易惯例,在合同中不作规定时,运输标志的提供方一般是 A.开证行 B.卖方 C.买方 D.船方 11.我国办理国际铁路联运的承运人和总代理是 A.中国外贸总局 B.中国外运 C.中国海关 D.中国检验检疫局 12.一般情况下,速遣费是滞期费的 A.1/5 B.1/4 C.1/3 D.1/2 13.船舶搁浅时,为使船舶脱险而雇用拖驳强行脱浅所支出的费用,属于 A.实际全损 B.推定全损 C.共同海损 D.单独海损 14.只承保“重大意外事故”,而不承保“自然灾害及非重大意外事故”的险别条款是 A.ICC(A) B.ICC(B) C.ICC(C) D.协会战争险条款(货物) 15.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汇票的受款人通常的抬头方式是 A.限制性抬头 B.指示式抬头 C.持票人抬头 D.来人抬头 16.一份信用证若经另一银行保证对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履行付款义务,这份信用证就成为 A.不可撤销信用证 B.不可转让信用证 C.保兑信用证 D.议付信用证 17.一般情况下,商业汇票中的出票人和受票人分别是 A.银行,进口商 B.出口商,进口商 C.银行,银行 D.进口商,出口商 18.D/P after Sight是指 A.即期付款交单 B.承兑交单 C.远期付款交单 D.光票托收 19.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机构是 A.中国海关 B.工商局 C.国家质检总局 D.卫生局 20.下列事件不属于不可抗力事件范围的是 A.火灾 B.汇率浮动 C.*、战争 D.政府干预 21.国家对限制进口的商品或由于其他原因加征的税种为 A.产品税 B.增值税 C.产品调节税 D.工商统一税 22.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证行对受益人履行付款责任,是以 A.卖方将货物装运完毕为条件的 B.买方收到货物为条件的 C.按时收到与信用证相符的全套单据为条件的 D.收到卖方提供的代表货物所有权的提单为条件的 23.拍卖水果、鲜花时常使用的拍卖方式是 A.荷兰式拍卖 B.增价拍卖 C.密封递价拍卖 D.有保留拍卖 24.代理业务中的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A.委托寄售关系 B.委托代理关系 C.买卖关系 D.代销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5.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接受生效的时间为 A.接受送达发盘人时 B.受盘人采取发货或付款等行为时 C.发盘人采取某种行为时 D.接受通告一经投邮或交给电报局发出时 E.受盘人作出接受答复时 26.一般情况下,由卖方办理出口手续的术语有 A.CPT B.CIF C.FOB D.FCA E.CFR 27.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凭文字说明买卖的具体方式有 A.凭规格买卖 B.凭等级买卖 C.凭标准买卖 D.凭说明书或图样买卖 E.凭样品买卖 28.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海运提单可分为 A.备运提单 B.清洁提单 C.直达提单 D.转运提单 E.联运提单 29.支票包括 A.现金支票 B.转账支票 C.划线支票 D.保付支票 E.旅行支票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0.折扣 31.单独海损 32.汇票(我国《票据法》的定义) 33.品质保证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发盘在哪些情况下失效? 35.简述不可抗力的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36.简述国际竞争性招标的做法。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7.国内某公司对外报价为CFR价1000美元,外商要求改报CFRC4%价,若要保持外汇净收入不变,我方应报价多少?(请保留两位小数) 38.某外贸企业出口货物3000件,对外报价为每件2美元CFR纽约。为避免漏保,客户来证要求我方装船前按CIF总值代为办理投保手续。查得该货的保险费率为0.8%,问:我方对该货的投保金额和应缴纳的保险费是多少?(请保留两位小数)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我国某外贸公司3月1日向美商发去电传,发盘供应某农产品1000公吨并列明“牢固麻袋包装”。美商收到我方电传后立即复电表示“接受,装新麻袋装运”,我方收到上述复电后即着手备货,准备于双方约定的4月份装船,两周后,该农产品国际价格猛跌,美商于6月20日来电称:“由于你方对新麻袋包装的要求未予确认,双方之间无合同”,而我方坚持合同已有效成立,双方发生争执,试评析此案。 40.菲律宾某公司与上海某自行车厂洽谈进口业务,打算从我国进口“永久”自行车1000辆。但要求我方改用“健”牌商标,并在包装上不得注明:“Made in China”字样。问:我方是否可以接受?在处理此项业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级英语、口译与听力、英汉翻译、第二外语(日语)、英语写作、英美文学选读、英语词汇学、毕业水平考试、听力、口语、综合英语(二)、普通逻辑。

课程设置:必考课10门58学分;加考课4门30学分。

说明:

1、港澳考生不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但须加考普通逻辑课程。

2、英语、文秘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应用英语、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新闻英语、商贸英语、中英文秘书、英中文秘书、经贸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听力、口语、综合英语(二)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3、非英语专业专科毕业生已取得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现已改为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四级以上证书(含四级)可免考综合英语(二)课程。

4、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扩展资料

商务英语应当在深厚的英语基础上,再强调商务。戴尔把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分为“背诵阶段”和“习惯阶段”,目前绝大多数学习者处在背诵阶段,还没有达到习惯阶段,无法实现“习惯性而非背诵性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这里所说的“习惯”,并不是说,掌握了多少的词汇量,而是能否做到脱口而出。在具备了这样的“习惯”以后,就可以通过商务英语的学习,就可以用专业的商务语言进行商务工作了。

商务英语的教学还是以语言为主。因为来这里学习的学员本身就具有商务背景。教授给学员是如何在商务领域中运用英语是教学目的,教给学员在商务活动中必备的英语词汇、在合同、谈判、信函等商务环节的英语运用技巧等。

“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结合,在“英语”和“商务”两个内容上权重是这样的。英语占大约40%。在这里,英语的语言水平是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学员的语言水平问题。帮助学员切实地提高英语水平。

商务英语的课程在提高学员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商务方面的培训。其中包括今后工作中即将遇到的不同场景,如何和外国人合作、外国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务英语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考英语

专业:自学考试-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代码050218 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1、毛泽东思想概论(2学分)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 3、日语(6学分) 4、高级英语(12学分) 5、英语翻译(6学分) 6、英语写作(4学分) 7、英语词汇学(4学分) 8、口译与听力(6学分) 9、商务英语(7学分) 10、政府、政策与经济学(6学分) 11、国际商务管理学(7学分) 12、电子商务概论(4学分)更多详情参见参考网站

商务英语(本科段) 专业代码:B050218类型序号 课程代号 课程名称 学分 类型 考试方式00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考 笔试00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必考 笔试003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6 必考 笔试004 00600 高级英语 12 必考 笔试005 00602 口译与听力 6 必考 实践考核006 05355 商务英语翻译 4 必考 笔试007 00603 英语写作 4 必考 笔试008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6 必考 笔试009 00090 国际贸易实务(一) 6 必考 笔试010 00094 外贸函电 4 必考 笔试011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6 必考 笔试012 06999 毕业论文 不计学分 必考 实践考核201 05439 商务英语阅读 4 加考 笔试202 05440 商务英语写作 4 加考 笔试203 01314 商务英语口语 10 加考 实践考核204 01315 商务英语听力 10 加考 实践考核毕业要求:不少于12门且不低于60学分

自考00230名词解释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从区域性到整体、从相对走向绝对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全面的、具体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实践。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物质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等等,都是物质。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人体本身也是物质。除这些实物之外,光、电磁场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场的形式出现的物质。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1.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於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2.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关于意识的定义和概念,一定要将其与精神、理性、真理等概念区分清楚。 3.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4.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5.金融寡头通过购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对企业实行控制的一种方式。 6.哲学中的真理是:符合或接近客观事实的理论。

2014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自考的统考试卷,一般没有名词解释的。 这门大自考的统考试卷一般是:单选题30题30分、多选题10题20分、简答题5题30分、论述题2题20分。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经验主义(Empirici *** )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 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 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 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作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将人们对有关事物的见解区分为一般的、易犯错误的信念和永久的、已被证实了的真理性知识,并在其中划出一条深深的鸿沟。他们声称,感觉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由于表象可能使人受到蒙蔽,所以这种得之于观察的经验是不可靠的,无法被确认为知识。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觉,而专注于从理性中寻觅真正的知识。还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知识是生而具有的;学习的实质,就在于通过理效能力对内部潜在的内容作出重新发现。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系统中,短促和随机的临时性经验必然找不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仅仅存在于一个完美的独立世界之中。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只是对于完美的知识世界所隐约透露的神秘影像的复制,这种复制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所以感性认识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之中,其认识的成果也只是一些摇曳的幻影而已。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也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由于科学来自观察和感觉世界中作为实践运用的知识,因此理性主义者认为这些基于不确定性知识的科学是片面的,甚至不合天赋理念的观点。在极端的意义上,理性主义者武断地否认了科学的可能性。 从恩培多克勒开始,一种与上述思想截然对立的哲学,即经验主义学说渐渐兴起。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认为它们纯属想象出来的幻象,并力图表明,正是观察才引起了知识。针对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主张,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唯有观察和感觉者是唯一有效的知识源泉;事实上,人的感觉经验能够发现和揭示真理。由此,便推动了经验主义研究感知系统。这也是心理学的开端。 恩培多克勒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经验论者,为了其哲学目的,不知不觉地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课题的探讨。在他看来,理性主义者所谓人为自身心灵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进行实质为记忆的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而获得知识的天赋主张难以成立。在有关遗传的实际知识尚未问世之前来谈论所谓与生俱来的理念,只能是为摆脱哲学或科学难题的一条捷径,因此这种主张是无法验证的。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机能来坚持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最终反证出理性和先天本性不可能充分知识的源泉。 逻辑经验主义 在西方,与基督教观念相结合的新柏拉图式理性主义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直到1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重被发现,理性主义开始走向衰落。尽管由地师承关系,亚里士多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柏拉图主义的观念,但在本质上,他却是一个经验论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物件,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即实体,因此需要依靠感觉经验才能实现和完成这种认识。他说过:“那引起感觉的东西是外在的。……要感觉,就必须有被感觉的东西。”这里,亚里士多德以感觉乃至知识、认识依赖于外在客观的信念表明了坚定一致的经验主义主张和朴素浅显的唯物主义倾向。

客观真理又称真理的客观性,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题型: 1、单选(30道题,每题1分,共30分) 2、多选(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3、简答(理科:4道题,每题6分,共24分) 4、论述(文科:2道题,共25分;理科:2道题,共26分) 简答题范围: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简述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4、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7、如何正确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8、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9、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0、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11、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12、简述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14、简述利润是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1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16、为什么说资本积累推动着资本主义对自身的否定?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质。 18、为什么说金融寡头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者? 论述题范围: 1、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试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现实意义? 4、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5、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7、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8、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程序。

10

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情并不是意味着浪漫,消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必须正确 认识感情和物质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合理安排大学情侣的消费是一 个很重要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 我们绝大多数的钱都是由父母供应的。 而大学 情侣用父母的血汗钱去逛街、 出行、 吃饭、 开房,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妥当的。 所以在我看来, 尽量减少大学情侣消费支出, 努力把感情培养到纯洁、 真挚而并 非消耗,对于任何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爱情就是人们的意识,物质属于第一性,意识属于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古今中 外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这些物质条件。正是 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 客观的 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 由于实践是历史的, 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 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 是意识的。 既然反映客观实在的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 自然世界上也就不 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 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 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 演变。 10

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情并不是意味着浪漫,消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必须正确 认识感情和物质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合理安排大学情侣的消费是一 个很重要的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 我们绝大多数的钱都是由父母供应的。 而大学 情侣用父母的血汗钱去逛街、 出行、 吃饭、 开房,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妥当的。 所以在我看来, 尽量减少大学情侣消费支出, 努力把感情培养到纯洁、 真挚而并 非消耗,对于任何大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爱情就是人们的意识,物质属于第一性,意识属于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古今中 外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这些物质条件。正是 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 义哲学,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 客观的 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

爱情就是人们的意识,物质属于第一性,意识属于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因此,爱情也来源于物质,并要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古今中外的男女谈情说爱往往先要考虑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这些物质条件。正是在不自觉中运用了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客观的反映了客观实在及其规律,由于实践是历史的,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真理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发展。 爱情是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是意识的。既然反映客观实在的客观真理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真爱。爱情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质的,随着生活实践而慢慢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经济学名词解释: Okun’s law 奥肯法则 由奥肯发现的周期波动中的GDP和失业之间的经验关系。这一法则指出,当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较早估计的比率是 3:1)。 Oligopoly 寡头 不完全竞争的一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行业为少数几个供给者所支配。 Open economy 开放经济 一种经济体系,它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和资本的国际贸易活动(即进日和出口人而一个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则是没有进出口的经济。 Open-economy multiplier 开放经济乘数 在一个开放经济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储蓄也流向进口。因此,投资或政府支出的开放经济乘数由下式可求:开放经济乘数式中MPS—边际储蓄倾向,MPm—边际进口倾向。 Open-market operations 公开市场业务 为影响银行准备金、货币供给和利率,中央银行所进行的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买入证券时,中央银行所支付出去的货币,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扩大。而卖出证券时,货币供给就被减缩。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经济品的次优(next-best)使用(或机会)价值,或曰所牺牲掉的可供选择的其他用途的价值。比如说,用来开采一吨煤的投入,其可供选择的最佳使用是生产10蒲式耳的小麦。那么一吨煤的机会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麦。这些小麦能被生产出来但实际上却没有生产。机会成本对于评价非市场性商品诸如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 需求理论所用的一种无标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数效用可以表明个人在A与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两组商品都可以相对排序,但绝对差异无法衡量。这与基数效用(有标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数效用有时用于风险行为分析。基数效用的一个例子是:我们说某物质在100克时比它在50克时热两倍。 Other things constant 其他因素不变 一个短语,有时写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观察的那个因素发生变化,而其他因素依旧或固定不变。例如,一个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会下降。 Outputs 产出 用于消费或进一步加工生产的各种有用的商品和服务。 P Paradox of thrift 节约体论 一个最早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原则。即一个社会增加其储蓄的企图,可能导致其实际储蓄数量的减少。 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 这样一种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场”价值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见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 一种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变(如忽略收入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分析各种变量对单个市场的影响。 Partnership 合伙制 两人或多人共同经营的非公司形式的企业,不像公司那样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Patent 专利 一种赋予发明者的排他性权利,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如美国为20年)控制其发明的使用权。专利造成暂时垄断,作为对发明活动的酬报。像其他知识产权一样,专利是促进个人或小企业进行发明的一种手段。 Payoff table 支付矩阵 博弈论中,用来描述两个人或多个参与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阵。不同参与人的利润或效用就是支付。 Payoffs 支付 见支付矩阵(payoff table)。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竞争 参见完全竞争(competition, perfect)。 Personal income 个人收入 衡量税收抵扣前收入的一个指标,确切地说,等于可支配个人收入加上净税收。 Personal saving 个人储蓄 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换言之,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 Personal savings rate 个人储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个人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线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种几何图形,显示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在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向下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长期中,通常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最低可持续失业水平。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政策无效性定理 一个定理,认为在理性预期、价格工资灵活的情况下,被预期到的政府货币或财政政策实际上不能影响实际产出或失业。 Portfolio theory 投资组合理论 一种经济投资理论,讨论理性投资者如何将自己的资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中——也就是说,他们怎样将其资本“组合”成一种最佳搭配状态。 Positive economics 实证经济学 参见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Post hoc fallacy 后此谬误 来自拉丁语“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为在这个之后发生,所以是因为这个”。如果这样推理:“因为A先于B,所以A引起B”,那么,就会发生这种谬误。 Potential GDP 潜在GDP 高就业的GDP,或更精确地说,在既定的技术状况和人口规模条件下可以达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货膨胀的最高水平的GDP。现今一般认为:它是那个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相应的产出水平的等价物。 Potential output 潜在产出 与潜在GDP(potential GDP)同义。 Poverty 贫困 今天,美国政府将“贫困线”定义为可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PPF 见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资产的)现值 在一段时间内能带来一系列收入的资产的当前价值。估价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将每一部分收入折现。折现是用折现率(也即一种利率)对未来的收入加以折算。 Price-elastic demand 有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有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超过1的情况。这时,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弹性的需求意味着:当价格下降时,由于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于总收益(价格*数量)会上升(参见非价格弹性的需求)。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弹性系数(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Ep)等于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具体计算百分比时,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数,分母取新老价格的平均数,不计负号。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非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给的价格弹性 在概念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相似,只不过它衡量的是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更精确地说,供给的价格弹性是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最为有用。 Price flexibility 价格灵活性 “拍卖”市场上(如许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在这些场合,价格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立即作出反应。(对照管理价格) Price index 价格指数 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在计算平均数时,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作加权处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Price-inelastic demand 无价格弹性的需求(或无弹性的需求) 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小于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价格下降时,总收益下降;当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上升。无价格弹性的需求的一个极端是完全无价格弹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当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参见有价格弹性的需求和单位弹性的需求)。 Private goods 私人品 见公共品(public goods)。 Producer price index 生产者价格指数 大量批发销售的商品(如钢、小麦以及石油)的价格指数。 Product, average 平均产品 见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产品差别 类似商品之间存在着的使它们不至于成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别使得在不同地点出售的同型号的汽油成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产品差别的企业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而不是完全竞争情况下的那种水平的需求曲线。 Product,marginal 边际产品 见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Production function 生产函数 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或数学函数)。它用于某个企业,或作为总生产函数用于整体经济。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种几何图形,显示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商品的各种组合。通常简化地选择两种商品:大炮和黄油。PPF外部的点(其右上部)的产品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内部的点则缺乏效率,因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或者是因为资源使用不当,或者是所用的生产技术已经过时。 Productivity 生产率 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 Productivity growth 生产率增长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生产率增长的速率。例如,如果劳动生产率指数1990年为100,而1991年为101.7,则1990年到1991年生产率增长为每年1.7%。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net 净资本生产率 参见收益率(rate of return)。 Productivity slowdown 生产率减速 大约在1973年左右,美国发生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急剧滑坡。 Profit 利润 (l)在会计学中,是指所售商品的总收人减去合理确定的成本(参见收益表)。(2)在经济理论中,是指总收入与生产这些商品所用资源的全部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损益表报告书 参见收益表。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and regressive taxes 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累进税对富人征税较重,累退税正好相反。更精确地说,一种税,如果对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即税收除以收人)较高,它就是累进税。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税率越低,就是累退税。如果对各种收入水平的平均税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税。 Property rights 产权 产权定义为个人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买卖、使用资本品和其他财产的能力。 Proportional tax 比例税 参见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Proprietorship individual 个人业主制企业 由私人所有并经营的企业。 Protectionism 保护主义 一国所采用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内产业,防止进口品竞争的各种政策(最普通的是对进口征收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 Public choice 公共选择 也称为公共选择理论(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选择和指导经济的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部。这一理论有不同于市场理论之处,它强调政治家的“选票最大化”行为这个因素,而这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形成对比。 Public debt 公共债务 见政府债务(government debt)。 Public good 公共品 指这样一种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整个公众,而不管其中任何个人是否愿意消费。例如,一项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对所有人都起了保护作用,而决不只是那些付钱接种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面包,如果被一个人消费,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费。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的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账户的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会计工作的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进行会计工作。 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 索引序列
  • 30009自考名词解释
  • 12350自考名词解释
  • 类名词解释自考
  • 自考00090名词解释
  • 自考00230名词解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