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发布时间: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第三、参与型文化。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2、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不仅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4、革命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革命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革命的目标是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换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和掌握政权。其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5、革命的作用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爆发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6、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杜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7、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 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8、政治总格局 政治总格局是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换言之,是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政治体制不同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组织处于被领导地位。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层次上所要改革的是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那么在第二层次上要改革什么呢?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目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0、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意志。 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1、法制建设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再次,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最后,从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做到执法必严必究。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第三、参与型文化。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2、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不仅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4、革命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革命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革命的目标是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换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和掌握政权。其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5、革命的作用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爆发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6、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杜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7、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 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8、政治总格局 政治总格局是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换言之,是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政治体制不同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组织处于被领导地位。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层次上所要改革的是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那么在第二层次上要改革什么呢?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目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0、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意志。 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1、法制建设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再次,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最后,从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做到执法必严必究。

这篇《2014自考政治学概论考点:国体与政体》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体与政体是关于国家的一对概念 1、毛泽东指出,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国体所表现的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所谓政体是指“政权构成形式”,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这个定义表明:首先,政体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用的;其次,采用一定政体的目的是要进行统治;再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来组织统治的机关,这个形式就是政体。 2、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国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由哪个阶级来统治,因此,与政体相比,国体不能不占首位。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在一定的国体下,政体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 另一方面,没有一定的形式,内容也就会变成虚幻的东西。一定的国体要通过一定的政体形式来表现,“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如果没有适当的政体,统治阶级就无法组成和巩固自己的国家机器,无法体现和保持国家的性质。政体作为国家的外部形态,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它在实现和保证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增强政权的统治能力方面具有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不能够只讲国体,而忽视政体。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自考考试科目有12-16门左右,考生需要通过所有课程才能申请毕业,但是自考的一些考试科目复习自考很少,比如考政治学概论,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自考生认真备考,争取一次通过考试。自考政治学概论重要知识点归纳政治的含义在西方,“政治”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古代城邦,即城市国家。中国古代的“政治”,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太下”的活动。【选择】1、非马.......主义的关于政治的解释:【选择】(1)用道德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正在写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国家是国内法律秩序所创造的社团。”(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第一次将政治与伦理分开,;拉斯韦尔,“政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享”,马克斯.韦伯,“政治意指力求分配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代表人物:孙中山,麦肯齐。(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权威性价值分配说”。2、根据马.......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选择&简答&论述】(1)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是马.......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2)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政治活动的主导因素,一切政治关系均直接表现为或最终可归结为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特点。(3)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的核心问题。(4)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3、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名词】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1、马.......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选择】2、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选择】3、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形式,是奴隶主阶级、封建阶级掌握政治权力的时代。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1)儒家: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典籍:《论语》和《孟子》。代表人物:孔子,“礼治”——“为国以礼”,“德治”——“为政以德”。孟子:“王道”——“以德行仁”。(2)法家:与儒家相对立的主要流派。典籍:《韩非子》。代表人物:韩非,“霸道”,“以法治国”。他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融为一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家的治国理论。(3)道家: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代表人物: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放弃对国家的治理,而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2、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政治学【选择】(1)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代表:1.柏拉图的《理想国》,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2.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神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政治学成为神学统治的思想工具。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1.鼓吹原罪学说、神创等级理论和君权神授论。2.主张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与教权。(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政治学逐步摆脱了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学【选择】(1)15世纪至16世纪,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①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 被马.......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主张: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为了夺取权力和掌握权力,可以不择手段。B. 布丹的《共和六论》,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主张建立脱离教会集权统治的世俗政权和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②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揭开了近代无产阶级政治学说史的第一页。(2)17世纪到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A. 资产阶级:荷兰的格劳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B. 无产阶级:英国的温斯坦莱,法国的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是这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典型代表。(3)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A. 资产阶级: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原则,抽象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则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合作和社会团结”的必然性,主张用“社会政体”来代替国家;用“社会团结”来调和阶级对立;用资本主义的和平发展观念同无产阶级日益成熟的革命思想相抗衡。B. 无产阶级: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19世纪后期,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 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2.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主要以国家权力为主要研究方向;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以政策的制定过程为主要研究方向。(5)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里学和文化人类的研究方法。其重要缺陷就是缺乏价值判断。马.......主义政治学的发展1、马.......、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选择】2、《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选择&简答】(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专政。(2)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系统阐发了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5)系统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创造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等人类文明财富。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壮大直接相关。是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 在西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正是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二)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1)封~以劳动者对于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资~以雇佣劳动。 (2)封~生产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资~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3)封~建立在暴力和政治权力超经济强制因素之上,资~建立在平等交换和排斥任何超经济的强制因素。 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英国、法国和德国为典型代表。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其根本特点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及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急风暴雨的*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社会变革,特征是:封建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政治多重压力下,被迫进行资本主义改良,逐步使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国家。 资本主义本质特征: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政权组织,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本质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维护和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资料私人所有和剥削雇佣劳动关系,构成权力的力量基础。 资本的控制和支配,产生了以下结果: 1,使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上升为政治经济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主体。 2,使资本主义国家有能力建立和维持一整套军事和暴力,保证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 3,具有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力量优势。 (2)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运行规则。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其生存条件,以资本增值为其根本目的。 (3)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作用范围和强度、作用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特定的阶段性。 第二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个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式。 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两个发展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 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特征:资产阶级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统治国家。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关系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作为基本实现形式。 (2)自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生活。 (3)可以控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 自由方式在政治生活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具体体现: 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方面:所谓公民政治自由、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作为政治生活的基础。 政治制度方面:选举制、代议制和政党制。代议制是最集中、最典型的制度体现。 政府职能方面:体现是“最低限度国家”和“消极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指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其一般特点:政治方法上由主要使用自由主义方法转变为主要使用暴力压迫的方法。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日益尖锐化起来,主要表现是: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深化。第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集团的矛盾与斗争。 (2)内部矛盾深化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矛盾的发展。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第二,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也加剧。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矛盾,垄断资本就必然由自由主义方法为主改变为以暴力压迫方法为主的管理方法。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特点反映在政权组织结构上的变化就是: 第一,从保护个人主义的自由改变以保护集体利益(垄断集团利益)的集权制度。具体表现:削弱议会权力,扩大行政权力。“万能政府”。使权力过分集中到政府首脑一个身上的发展趋势。 第二,垄断资本趋势控制政府。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其代理人执掌政权;二是亲自出马担任要职 第三,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社会事业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为维护其统治服务。 垄断资本主义家如何利用国家来为其经济利益服务: (1)制定以垄断资本为中心的政策、加速资本积累。 (2)利用政府制定计划,靠行政命令来控制生产的无政府性。 (3)利用政府制定政策作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杠杆。 由此可见,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内外矛盾的进一步加深,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走向反动和国家对于社会控制的全面加强,这就促使资本主义社会走向更加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法西斯国家: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它是垄断资本所采用的最残暴、最野蛮的政治形态,是垄断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实行的公开的恐怖专政。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动摇的产物,是特定资本主义国家对付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选择。 法西斯专政出现: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是资产阶级力量由于经济危机而削弱了。 “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生存空间论”-最反动、最野蛮的荒谬理论。 经济方面: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军事化。 政治方面:法西斯寡头统治。 对外关系方面:奉行疯狂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 法西斯国家典型代表国家是:纳粹德国。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式。多元民主。 福利国家实质: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融合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保证增进其资本积累,用社会化政策企图缓和阶级冲突的统治方法。 福利国家鼓吹“资本民主化”,“管理制度革命”,“收入革命”等谬论。

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1)政治权威的基础或合法性来源。传统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血缘关系和君权神授。现代社会国家政治权威来源于政党、议会、选举、革命等。 (2)政治制度化水平。 (3)政治文化。它的发展程度从类型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狭隘型文化;第二、臣属型文化。第三、参与型文化。其中参与型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4)政治参与。亨廷顿则把城市中产阶级出现作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程度高。 (5)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 2、政治发展的动力 政治发展动力是指由谁推动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问题。 一是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 二是通过强有力政治组织,特别是严密组织起来的政党推动政治发展。 三是依靠文官组织推动政治的发展。 四是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 五是依靠文化更新推动政治发展。 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不仅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志,也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政治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从纵向来看,政治发展的性质是依据社会发展的性质而转移的,隶属于总的社会政治发展,从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社会要素和各种关系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特定的社会发展形态中,政治发展既是整体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对其他方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政治发展问题时。必须把政治发展与其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政治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下并与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结合。这样才会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选择正确的政治发展模式。 4、革命 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政治革命,二是政治改革。 革命是指一定的阶级或集团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或和平方式*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从而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的变化的一种政治行动。 革命即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 革命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革命的目标是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转换到另一个阶级手中,夺取和掌握政权。其次,革命的主体是一定社会中特定的阶级。再次,革命是实现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 5、革命的作用革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冲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尖锐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必然会爆发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其次,革命又是改变政治环境,更新政治体系,促进整体政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再次,革命又是改变旧的传统道德规范,改变旧的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6、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杜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政治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政治改革的发动者通常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 其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体现在政治发展上,表现为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过程。 再次,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最后,政治改革以维护现有的政治统治秩序为基础,并不改变政治发展的性质。 7、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 政治体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为了行使政治权力而设置的政权组织、政治组织(包括政党、政治性的团体组织等)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8、政治总格局 政治总格局是指一个国家中代表各阶级,阶层以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之间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换言之,是指代表各阶级、阶层及其他群体的政治组织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政治体制不同于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政治总格局及其权力结构问题。 9、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第一层次,是各种政治组织(政党、政治团体)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制度。 代表工人阶级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代表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组织处于被领导地位。这就是我国的政治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层次上所要改革的是政治组织与政权组织之间的运行机制。 第二层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或称政体。它是体现一个国家如何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力结构问题。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体现民主集中制权力结构的政权组织形式。 那么在第二层次上要改革什么呢?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关的自身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各目的功能,改革三种机关的相互关系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层次,是政府(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 10、民主和法制的关系 实行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制度是指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说明法制是民主的体现。 其次,制度化、法律化反映的广大人民意志必须是意志。 最后,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11、法制建设 首先,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再次,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最后,从制度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做到执法必严必究。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汇总

你自己可以去下载,文件比较大的。给出部分内容你看看吧!合适就去下载一份!!高 中 政 治 复 习 提 纲唯物论1.世界本原是物质的(理解)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 (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 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3)知识构成不同。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l)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7.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3)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8.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方法论)(运用)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对这一阶段基本国情的分析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理论的根据。3)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9.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方法论)(运用)第一,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第二,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第三,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第四,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10.规律的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二: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还指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蔑视规律,违背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失败。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11.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运用)(方法论) 一:“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二:要坚持实事求是因为:*1)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2)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1)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2)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要按规律办事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四:在新世纪新形势下,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12.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表现(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活动——“想”。(2)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做”。(3)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决心、意志、干劲等。13.将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首先: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第二: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条件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定因素制约:(1)客观因素——受客观规律的制约。(2)客观条件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辩证法第一: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理解)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总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2、因果联系(理解)•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因果联系是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别: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时间顺序不同。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原因和结果的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3、整体和局部的联系(理解)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区别:首先,含义不同。二者不能混淆。其次,地位和功能不同。一般来讲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与第二种正相反。(2)联系:一是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是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也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学习整体和部分关系、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l)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第二部分:发展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理解)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但是任何静止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l)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理解)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4、发展的实质(理解)把握发展概念要着重注意两点:*一: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5、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解)(方法论)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第三:矛盾1、对立统一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理解) 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3、如何坚持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行动(理解)(方法论) (l)敢于揭露矛盾。(2)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要做到:(l)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4、矛盾的特殊性(理解)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l)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正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为什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危害:势必造成“教条主义”、“一刀切”“一风吹”。我们应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理解)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二: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指导意义 (1)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2)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7、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掌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呢?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l)两者相互排斥。 (2)两者又相互依赖。①两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学习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分析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运用)(方法论) 我们懂得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我们说的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我们所说的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四: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1、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发展的原因)(理解)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所谓外因即外部矛盾,。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l)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性质和方向。(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因内才能起作用,决不可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运用)(方法论)1、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l)要重视内因的作用。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l)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自力更生的必要途径。3、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状态)(理解)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的关系:(l)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②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的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4、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观点(运用)(方法论)一:对于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l)要坚持适度原则。(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要重视量的积累。,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第一,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新事物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总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6、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运用)(方法论)1)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2)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7、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理解)二者的分歧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 唯物辩证法 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4)把唯物辩证法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加以灵活运用。

嗨,我是阿岳。这是阿岳自考干货专栏的第二篇文章,和大家聊聊我复习自考的逻辑。这篇不是标题党,认真看完,颠覆你的考试观!我希望所有用我的方法的人都可以和我一样,从容淡定的去面对考试,别再说出一个难字。我不是机构,只给你一点点甜头然后诱导你报班,我是单纯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放心看,大胆关注,你不会后悔的。之前有一个关于自考窍门的回答收到了很多人的好评,也有很多人和我咨询详细的自考步骤。今天这篇就和大家聊一下我是如何短时间通过自考的。每天3小时,考前复习1-2周。这是我每次考试的复习时间,我指的复习不是说把书学完之后的复习,就是从开始学这门课,到考过的复习时间。同样也建议自制力一般的同学把复习时间控制在一个月以内,每天少来点,但效率要高,其他时候想玩就尽情的去玩,别压着,不然两头不落好。每天三小时是总学习时间,不是一门课的时间。具体能学三门还是四门课,看你个人能力和课程规划是否合理。这不是信口胡说,具体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贴过详细的数据,是我本人复习的时候亲自测算的时间。这个方法也不是说我聪明,我基础好,才能用,而是适用于所有文科类背题的考试,好好学会,认真践行,你也可以。为什么这么短时间可以考过?我要特意说明一下,我把复习分为两部分:准备阶段+正式复习。准备资料的时间我把它算作准备阶段,而正式复习阶段是高效率,纯学习的时间,所以总时间看起来很短。再者,我的复习方式会有点不一样,我省去了看网课、题海战术、总览全书等低效率耗时间的方式,转而使用主动学习,大量输入的高效方式,所以总时长很短,但结果却不打折。最后,我没那么完美主义,我所有的目标就是奔着考过去的,不去纠结小节,踏实去考,不瞎焦虑,就可以省大部分精力。焦虑的本源是因为你没有所得,是在浪费时间还是在好好学习,你潜意识最清楚。准备阶段要做什么?这里的准备阶段不包括你前面的报名选专业,直接从学习开始说,就下面这四步。了解框架拆解试卷准备资料制定计划首先需要了解你要考的这门课。了解包括:大体框架+得分要点。一、了解框架大体框架帮助你把握这门课的脉络,方向,主要内容,了解方式是看目录和小标题。如果有什么你比较感兴趣的章节也可以详细看看,但主要目的是心里有个底,知道你在学什么就行。如果没买书的同学,这步省略也行,影响不大。二、拆解试卷得分要点是重中之重!考过当然就是要多拿分,想尽办法去拿分!而不是想尽办法比谁资料多!从哪里知道得分要点呢?真题卷。这个网站可以搜到真题卷,输入你的课程编码就行。历年真题 - 中国自考网-中国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门户拿到一张真题卷,先去看它的试卷构成,各部分占多少分。我管这步叫拆解试卷。举个例子:这三门课一门是公共课,其余两门是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这是拆解得来的结果,这样你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哪部分占分值更高。拆解试卷有几个好处:1,了解分值,掌控全局,消除恐惧感。当你掌控了全局,首先从心理上就不慌了,试卷是最直观的,从书开始看的话太费时间,而这步你只需要几分钟。2,知道题型,快速确定复习方式。选择题多就多注意细节,多刷题,大题多就多背大块的知识点,分题型复习是准备考试的通用技巧,从中学到以后考证,任何考试都可以用到。至于什么题型该用什么方法复习,我以后会详细讲,也可以直接去我的公众号听音频,免费的。3,定向准备资料,酌情放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人上不进去网课一部分因为课程无聊,自己自制力弱,还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网课太长了,而且是无差别讲解,特别消耗精力。拆解了试卷之后你就会发现,有的题又难背又不得分,根本没必要花大量精力,这时候就可以酌情放弃,或者少准备点资料,排在最后看。比如名词解释题,你知道 为了这十几分,你要付出多少分的精力吗?下一份名词解释资料你就全明白了 。4,直接决定你准备资料的方向。接下来会讲如何准备资料,你看完就明白了。三、准备资料还是秉持我一贯的原则:简单粗暴高效率,要拿分不要完美主义。我建议时间不多,自制力一般的同学可以不买书,如果你觉得不保险,一定要买,那也一定不要想着靠你超强的意志力把书啃完。咱实际一点,对自己定位要 清晰。比如上面的政治学概论,一听就很无聊,还买什么书,买了也看不懂。当然,近期改版了没有资料的课程另说,那你只能买书。一定要准备的资料是:一套试卷+资料包。试卷好解决,某宝买一套自考通就可以了,记得输你的课程代码,别买错。一般自考通会送一本小册子,那个可以直接帮你了解框架,不一定要书。资料包就因课程而异了。大题多的课程需要准备:xxx课程重点笔记,xx简答题大全,xx论述题大全。直接去 百度文库搜这类的资料,都有人整理好的,自己记得打开看,把它重新整理,去重,排序,合成一个文档。如果你分题型搜了资料,记得把分值高的文档放在前面,因为很多人会一开始复习的很好 后面 就没劲 了,所以先放分值高的哪怕你后面没看完也没事,损失比较小。细节题多的课程:细节题包括选择,判断,大事年表型等考察细节知识的任何题。这类课程要准备:选择题大全/判断题大全题包,其他大题笔记。依旧是百度文库搞定,灵活变通一点,搜不到题包的就多搜点笔记,多搜点考察重点、历年要点之类的高分文档,一样的,不要跑来问我搜不到怎么办,总的原则是你觉得要背的知识都给我下下来!然后重复上一步讲的,去重,排序,整理,打印。有写作类试题并且分值还挺高的同学,建议搜几篇论文好好分析一下,重点分析格式,亮点,契合题目的地方。那么高的分值就是送你过啊,千万别放过,能拿高分一定要拿高分。另外练练字,写不好看至少可以写整齐一点。整理资料 这一步 很重要 ,我一般会花三天,而且这三天不是连着的,可能第一回想起来该找资料了,就去下一大堆开始整理 ,然后放着,过几天想起来了再去搜搜有没有缺的,最后打印之前好好看一遍有没有重复,排序行不行,排版行不行,分值高的资料一定排在前面,排版好一些看着不累,适当留点空可以在资料上做笔记,不用专门找笔记本记,浪费时间 。当所有 资料整理完毕之后,分类和试卷一起放好,以后每次学习直接拿出来用,不再上网找任何别的东西,屏蔽外界的声音,踏踏实实把准备的东西学完学精。四、制定计划就像我开头说的,每天3小时,考前一周到两周,那是我的计划。还是要强调我的原则:简单粗暴,简单粗暴,简单粗暴。但简单不代表我的计划不好使。我的计划包括:在哪学,每天学哪几门课,总时长多少,多久一个复习周期,以及检验成果。完美闭环,时间,地点,内容,复习全部包涵,甚至可以风险控制。在哪学其实很重要。因为我本人自制力特别差,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一会不摸手机就觉得忘了点啥。但因为没时间,我复习又特别看重效率,所以我会把自己丢到一个合适的氛围中,手机关机,严格控制时间,关注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一旦没精力了效率下降了就撤。我会在考试前买一个月的晚间自习室,就是现在很火的那种付费自习室,全是学习的人,进去就把手机锁在柜子里,桌上只放卷子资料,水和计时器。建议开始考试之前想好你有没有合适的复习地点,比如下班后没人的公司能不能待,比如你家有个书房,或者附近有图书馆自习室一类的,都可以。别小看环境,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人应该清楚效率有多差。每天学几门?总时长?总时长指你给自己这门课规划多少小时去背+练题。练题是对背的检验,细节题另说。至于规划多少小时,根据你有多少时间和这门课的难易程度决定。一般学分高的课略难,不知道怎么判断可以暂时把学分高的当成难的就行。比如下面这张图。由于种种 不可抗力 (懒 ),我实际用时还是比计划用时短了很多很多,但是别介意,后面这个计划用时其实是合理的,在这三门课中概论最难(文学概论一),近现代史纲由于需要背,也要时间多一点,新闻评论写作由于有写作题,其他题的分值相应就小了,我写作比较强,所以这门课规划时间最短。(实际上这门课也考的最高)你计划的时候如果觉得不保险,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计划用时稍长一些,留足空间,就不会在复习的时候总觉得时间不够,赶着复习。这样会在心态上好接受得多,也方便 应对 突发情况 。最后复习周期和检验。我的复习周期是3天。每3天把之前复习的都看一遍,不会的再重新过一下,标个记号。检验也分阶段。一般我做资料有条件的话是按章节顺序排列的,而自考通的试卷前面几张是单元综合测试,可能一张试卷会测试3到4章的内容,所以我就会背个大概3章的大题(之前准备的资料里的),然后就用试卷检验一次,这是在背资料过程中的检验,选择也是一样的,铅笔勾一下,不会的标出来。到资料背的差不多了,一天一到三张,过后面的试卷,重点看大题,查漏补缺。当你开始检验 整个 后面的试卷 时 ,就是 开启了查漏补缺 模式 。你不用怕之前准备的资料不齐全,因为检验试卷的时候如果碰到了你资料没有的题,顺手查了一起背掉,还丰富了资料库。这样一套背下来,基本上不可能考不过了。以上就是全部的准备阶段,写得有点多,但都是要注意的细节,实际上很简单的,就是资料下好点,准备细心点,然后定一个适合你的计划,从时间和精力方面考虑,就可以了。花一星期去好好准备,后面再花几十小时高效复习,就可以顺利通过自考了。主要是多用心,别做虚假努力。复习 阶段由于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在准备阶段做完了,复习反而变得容易了。我的复习就分为背资料和用试卷检验两部分。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背,由于背的方法很厉害所以省了很多事,也不用怕资料多。(方法以后会讲,或者去公众号听音频里的第四节课。)我是每天准备几道大题,把题目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背完之后看着便利贴一个一个复述,复述不下来的勾一下,再看一遍资料。第二天看两张便利贴,也就是一、二天的内容,第三天看三张。三张过后,如果第三天都能背下来的题直接勾掉,以后就复习背不下来的。我的复习周期是3天。下个三天结束后我还会把之前所有题都看一遍,只是大致的扫一眼,确定自己没忘,然后把忘了的勾一下重新背。因为我复习周期很短,两个三天下来基本一门课就结束了,就剩下用试卷检验了。检验部分也是很懒,每天看几张卷子的大题,这张试卷上所有大题我背过的,看着试卷在脑海中答出来就行,不用写。没背过的就查一下,背下来。背不下来的就标重点,回资料里重背。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从来不写,写也是只写关键词。因为写下来下次复习就没法看着试卷说了,而且写下来浪费时间,还累。至于单选题,我的方法是背的时候直接看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填进去读,有个印象就行,别去看其他错误答案。这样你在检验的时候就会发现只有正确答案眼熟,一下就能做出来,考试的时候也是一样。其他细节题我音频专门讲过,就不打出来了,分题型的复习方法以后另说吧,太多了。下面是我自己录的部分音频截图,已经上传了,自己去gzh领就行。别看我写这么多,真正掌握这套方法,高效复习的时候考前一个月时间完全是足够的,而且是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每天全日制低效率复习反而不一定能考过,人有时候就是要逼一把,别最后一个月就放弃,实际上它可能只是个开始。好啦,方法分享完了。事在人为,别只收藏啊,好好学习。还有,记得点赞。

政治很简单,那么复杂干什么权力在民众的手里直接选举总统

关于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怎么写,下面我整理推荐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一)

通过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党员干部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学习是提高修养的必要前提。对于机关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结合共青团工作和单位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工作作风、树立共青团形象为重点,做到“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个个都是共青团形象”,明确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素质。要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深刻把握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各种理论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党员干部的挑战,因此,党员干部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为群众办实事,怎样快速地去实现小康社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做到知行合一。

为了避免政治理论学习中“空对空”——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避免“照搬照读”宣言式地说教,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搞应付等现象,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确定学习内容,注重突出了“三个结合”。一是注重学习与了解党的知识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避免学习时带着两只耳朵听,无事一身轻现象。三是注重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促进了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努力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是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党员干部如何作为才能实现“中国梦”呢?首先,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对外界的辨别能力。“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需要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为实现它提供强有力的先锋力量基础。

其次,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时时刻刻在思想上要有为“中国梦”奋斗终身的准备。“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个人的理想不应与“中国梦”相冲突,而是为“中国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党员干部必须实事求是,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工作,发挥好“螺丝钉”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会很快得到实现。

总之,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必须要掌握最新、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努力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己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成为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生力量。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二)

一、把学习当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才能,素质才能主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因此,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方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与学习的深浅,与理论功底直接相关的。实践证明,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会把能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最终将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正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必然造成工作质量低下或者失误。工作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种重要责任。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责任意识,就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就能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学习的量和质,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区委学习中心组每年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时间上给予了保障,内容上比较广泛。一年来,我对区委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从未缺席,每个专题学习都专心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担任区委办主任期间,能认真组织区委办公室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交流座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还十分注重强调大家主动自觉地学习,引导大家善于利用工作之余,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

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与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多与学少也不一样,学习肤浅与学习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地学,把学习与解决问题(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更加不一样。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金牌总数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区创作的东纵组歌和电影故事《东纵特遣队》等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五中上省一级中学、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孝十五孝上排小学和麦地小学等上市一级学校等就充分体现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学习重在自觉主动,才能入心入脑。同时也必须有约束机制,要有量的体现,才能有质的提高。比如: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逐章逐节反反复复地学习领会,真正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确实应清醒地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经常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贴近群众,是否贴近实际,是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否符合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良好作风。如此这些,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广泛系统又有深度的学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证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讲究学习方法,循学善进,力求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碰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是工学矛盾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我对区委学习中心组统一安排的学习辅导,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学习出差或上级有会议无法请假外,都能做到服从中心组的学习时间。曾有几次,早已安排好的会议或约定与有关部门下乡,都因与区委中心组安排学习相冲突时及时调整安排,从不以任何客观理由不参加中心组学习。所以,我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每次必到,从未请过假。除了中心组统一安排学习以外,我每天都坚持挤时间看书看报。我深深体会到,看书看报也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看的《领导科学》、《党风》、《半月谈》、《学习研究参考》等,这些书刊杂志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很多文章我学习后都很受启发和教育,对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处理实际工作都有很大好处,对区委中心组学习的专题辅导内容进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中,我还感到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对学过的专题课,自己整理笔记,印象就深刻。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难去学更能解决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论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实践中的各种疑难,这种深入浅出,循学善进,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实效的。

总之,一年来的理论学习,不但理论上又有新的长进,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长高了,望远了。所以,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帮助,学习给我受益非浅,学习是人生名符其实的“伴侣”。今后,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在中心组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挤出更多时间更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学习成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导航灯,指导和促进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进步。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自考的内容基本上是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或原题,历年试卷上考点很多重复考,比较有规律,考前多做教辅习题和模拟试卷,过关不成问题。

重庆自考一年开考两次,分别是上半年4月和下半年10月,自考报名时间一般在考前一个半月,那么重庆自考考生在考前应该如何应对自考备考的相关问题?2023上半年重庆自考考试怎么规划时间复习?今天就和重庆自考助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看光背效率很低,一定要勤做笔记,把重点、难点、易错点勾画出来。大家可以在文具店买几支专用于做笔记的荧光笔,把不同类型的考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来,这样方便各位考生一眼看出重点。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各位考生迅速建立起知识框架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做思维导图时,一般采取的是树状图的方式,并且按照章节来绘制,不用把具体内容写上去,但是要把基本框架梳理完整,做到简洁、直观、明了、全面。

做题正确率是检验学习效果如何的重要指标,如果平时做题正确率能稳定达到90%,那就完全不用担心正式考试的时候不及格的问题了。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提高正确率,只有题目做对了,才说明这个知识点你真的掌握了。

建立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把做错过的题目写在错题本上,平时多拿出来翻一翻,这样可以增强对错题的印象,提高做题正确率。

各位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明明今天已经会背的知识点,到第二天就不会了;第二天又背了一遍,结果第三天还是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到背诵技巧。背诵后的20分钟到1个小时内,是遗忘速度最快的时候,

所以,1个小时之后,需要再回顾一次。然后,晚上睡之前、第二天、第四天再回顾一次,按照这个方法来,知识点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长期固定的印象,不容易遗忘。

我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我们学校东门就是人民大学出版社,买这类图书最好来一趟北京图书馆,里面很全,天津到北京很近啊,天津的大型图书管也应该有的,还有可以在网上购书,找些政治学论坛或者群,里面有很多资源共享的。

一、考试要求1、考试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五种。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约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3、不同难易度试题的分数比例约为: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4、本课程的答卷时间为150分钟。5、评分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二、如何学好政治学概论1、系统整合原理。把原理系统地整合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式的理论框架。2、多做习题。特别对于选择题,更是如此。因为选择题的特点是知识面广,重复率高。3、 把握好答题技巧。作选择题时一定要细心,看准答案后要果断,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做问答题时要字迹工整,条理清楚,知识点一个也不能漏。政治学考试,政治观点必须明确、健康、积极向上。4、重视政治现象和实践。

  • 索引序列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
  •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汇总
  • 自考政治学概论重点笔记整理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