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

发布时间:

自考教育测量与评价重点知识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教育测量考试与测验考试与测验存在一些差异测验的范围较广,如心理测验,各种常识测验,时事小测验等。而考试一般指用于比较正式场合下的测验,比如说高考、自学考试等。有时二者可以互相等同,如既可说学年测验又可说学年考试,有些场合二者又不可替代,如高考不可说高测,心理测验不能称为心理考试等。测验的目标一经确定,测验的内容—般变化在一定的范围,且测验可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达到标准化过程,而考试则是目的性较强,会受时间、目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且考试的标准化较难达到。教育测量的基本问题(续) 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原则第一,教育评价对评价而言,是一个属概念,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在高一个层次的种概念的性质之中。第二,教育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评价、经济评价、技术评价等等.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揭示它与其他类评价在对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或特殊性。‘第三,教育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仅运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也运用概念、推理等思维形式.而且也是一个具有自身结构的理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涵盖教育评价结构的主要内容。第四,教育评价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反映评价对象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价值意义以及评价的功能意义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第二,指出了教育评价活动虽然不同于对事实的认识活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思想建构活动第三,揭示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结构,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标准(需要和目标)第四,涵盖了教育活动或行为的全过程,既包括了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或行为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又包括了对教育活动或行为结果的评价,即总结性评价。第五,囊括了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内容。教育评价活动既包括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也包括教育活动或行为中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结果的认识,还包括对评价功能意义的认识 联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命题规范科举制的考核方法:口试、贴经、墨义、策间、诗赋产生在中国、发展在西方美国贺拉斯曼1845年将“笔试”引入美国英国费舍在1864年《作业量表集》美国赖斯在1897年的《拼字实验》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总存在于数量之中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量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制了标准化的测验量表。1915---1930年教育测量的兴盛期在桑代克的影响下,教育测量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测验品种有算术测验、书法测验、学科测验、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等,在数量上已有3000多种标准化测验的问世批判的原因是什么?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和人格的全部内容。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不能光靠测量的。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教育测量存在的弊端为测量而测量,盲目追求量化,忽视教育服务对象的整体目标与价值。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只有心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而没有教育学原理。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1929—1933年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社会与教育危机四起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学校因经济不景气,部分学校关闭,有些学校的班级减少。整个社会和教育皆处于反省之中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1930年美国有25%的失业,青年近乎100%找不到工作,1910年14—17岁的青年17%上大学,而到1930年上升到51%。有相当一部分人上高中并不想上大学,而当时的美国高中设课就是为了上大学服务的,为此中学设课与失业青年的需求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评价的起源美国进步主义联盟负责人艾钦于1933—1940年领导了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委员会由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主持,这就是美国教育历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也是教育评价问世的开始。八年研究的内容泰勒教授选了30所参加实验的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4年中学、4年大学学习的追踪研究,历时“八年”,这也是“八年”研究的由来。八年研究的内容当时选进步学校和和传统学校学生各1475人,按性别、年龄、种族、学业能力倾向、家庭、社会环境、职业兴趣和嗜好等基本原则进行一一配对,进行比较。八年研究的内容评价是八年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泰勒认为课程计划和编制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应帮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2、为达到目标应帮助学生学习那些预期的知识?3、怎样组织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效最大?4、怎样评价教学方案?八年研究的内容结果发现来自实验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每年获学术性荣誉略多;具有更强的理智、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思维更精密、更系统、更客观;对教育的意义有更清晰的看法;对新情况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具有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的参加有组织的学习团体;获得非学术的荣誉更多些;对职业的选择有更好的定向;更积极的关注全国和全世界的事物。新旧课程比较结论教育评价的问世八年研究后泰勒等人的研究结论是:旧课程及其教育测验是教科书主义,测验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记诵教材中的知识,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泰勒提出: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两条相互依存的原理,即课程编制原理和评价活动原理,也就是泰勒原理教育评价的创始人—泰勒在八年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教育评价这个报告被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宣布了教育评价的诞生给出了教育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奠定了泰勒---教育评价之父的地位同时也迎来了美国教育史上“泰勒时期的到来”评价的发展1940—1957年教育评价的平稳期特点:教育评价的理论在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布鲁姆完成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评价活动没有普及评价的发展这与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有关,二战后,美国处于“筹划与享受生活的时代”。社会对教育的发展很少提出新的要求。评价的发展1957—1972批判泰勒模式时期特点: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引发美国对教育的不满开始批判泰勒教育模式评价的发展1972----现在 专业化时期特点:高等学校出现了许多教育评价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专业点各类教育评价研究中心纷纷建立如:美国有西密执安大学评价中心、洛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心等教育评价专著、杂志大量出版如:《评价研究》《评价评论》《评价信息》等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教育测量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教育测量的政治性得到强化教育测量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教育测量的理论得到飞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验的效率测验的统计模型为教育测量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更加重视测量结果的解释教育测量内容的发展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评价方法由注重相对评价转向重视绝对评价重视教育目标研究教育评价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重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和被评价者的参与越来越重视元评价越来越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思考题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2、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3、八年研究的内容及对教育评价的意义4、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理论不仅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与评价过程中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地位之现状,对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有许多已经形成研究对象相对明确、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研究成果已相对完整的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设计、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生态学等。在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中,教育测量与评价既可看成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又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内容的学科群。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人们依据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通常所依赖的技艺与方法,它对体现教育科学学科的价值在许多方面起着“代言人”的特殊作用。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等课程得到恢复和一定的重视。 为了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我国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的科学发展动态,翻译与编写了一些教科书,以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迫切需要。与此时,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一批教学与科研人员大力开展考试学、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心理测验、教育评价、考试学、人才测评等学术团体;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有关考试机构;创办多种期刊杂志, 如《中国考试》、《中国高校招生考试》、 《考试、目标、评价》、 《考试研究》、《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统计与测验》、《考试报》、《自学考试杂志》等;促进我国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领域。然而,从我国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许多人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在教育学科分类和有关学位专业目录中,找不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的名称。这与国外的情况很不一致,值得人们深思。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输入和输出的、且具有反馈功能的有秩序的整体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训练、考试评价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显然,我们期待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都能给学生带来某种变化,但不是说所有的教育方案、课程、教学都同样有效地改变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会按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化或有同样的变化程度。因此,当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 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输入条件)作用于学生身上后,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输出)及其输入条件的妥当性予以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然后,把这一测量与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以便改进教育的策略与方案,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见,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输出)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输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与教育改革行动中,因考试指挥不当使教育教 学走上不健康之路继而引发教育改革运动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纪初的英国在建立了“11岁”考试制度后,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英国的小学教育为考而学,内容窄化,“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当局还根据“11岁”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和指责,同时也引发许多教育论争及其后的教育改革行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国国家课程改革” 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类似地,20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国家的学校中考试之风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等正规考试次数频繁,学校根据考试成绩作出关于学生升留级或奖励的决策;有关教育当局则根据各校各科的考试成绩,给学校和教师发奖金,甚至以明确的技术标准把考试分数同教师的薪金联系起来定量发放。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与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也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当局对基础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我们中国本来就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重视考试本来就是无可厚非。“因为,作为一种手段来说,我国的考试,确实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孙中山是山语)。“但由于考试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升学竞争激烈、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倾向就会出现,教育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来讲,显然是不利的。正是在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启动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统整起来。总之,从英国国家考试制度及其课程改革、澳大利亚国家考试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及”八年研究“中的课程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有我国解放以来考试制度改革来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不仅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时还作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运动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常常处于突出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处讲到考试、评估、 评价等改革问题。例如,针对高等教育,该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完善高等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再如,针对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该决定的第13条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改革高中会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鼓励社会各界、 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加快考试制度、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基础教育 在整 个教育结构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尤加紧迫。如同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其具体目标用”六个改变“加以表述,其中第五个”改变“指的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此外,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14条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还提出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等一系列要求。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颁布的这些重要文件,是指导我们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四、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一)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书育人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和判断,需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倾、成就、态度、兴趣、潜能及发展等进行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式观察之不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书面考试,而是涉及到测量与非测量的一整套评价技术。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不再是应该牢记和不该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涉及更广泛的教育目标。既然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多样性的,那么,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及其结论也应当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个别化的;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潜能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确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相对优势与弱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测量与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适合精英教育的学生。因此,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修养;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有关技术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二)国外教师教育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类课程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教师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对所有想当教师的学生至少要学习十门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约占总学分的15~25%之间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等类型的课程。我国教师教育进入转型期。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 教师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都要进行改革。,包括要适当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要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之类具有教育专业性、教育技术性的课程。这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也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师范学生都要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验。后来由于战争和国际政治斗争等因素影响,师范院校停止开设这类课程。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才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数专业中恢复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而教育评价的课程则更落后,不但教材建设不尽人意,而且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还只列为选修课,甚至没开设。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不仅教育理论课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与心理系等少数专业外,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不符合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因此,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过,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则不一样。台湾地区的教师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大陆有所差异。他们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5 %左右。目前,台湾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比如, 对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准备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九年一贯“新课程改革计划。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把课程内容改革、教与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作为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点,并把多元评价与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有机地加以统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教育测量与评价按运用的时机来分主要有三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学专业的限选课之一。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让学生学会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标准化考试、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对于教学设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般原理和方法,还能使之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

联系: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教育测量所提供的一手信息资料和数据,教育评价就成为无水之源,失去了作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反之,教育测量的结果只有通过教育评价这个环节才能获得实际的意义,才能为教育决策者所用,否则成了一堆抽象无章且枯燥无味道的独立数字。区别:教学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教育测量教育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社会现象。专门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称为教育科学。教育测量是对教育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量描述,它主要用于对学生的精神特性进行数量化测定。具体地说,教育测量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许多问题的数量化测定。教育评价评价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量活动中发展出来的。始于1934年美国心理学家泰勒(R. W. Tyler)的“八年研究”。它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按测量与评价在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分类:形成性;诊断性;终结性。

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有: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的功能有: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的功能有: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其试题难度和评价重点:

诊断性评价常采用特殊编制测验、学籍档案饿观察记录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评价;在试题难度上较低。

形成性评价常采用形成性测验、作业和日常观察的手段来评价;试题难度依目标而定。

总结性评价常采用考试的形式来评价;试题难度中等。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理论不仅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与评价过程中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地位之现状,对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有许多已经形成研究对象相对明确、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研究成果已相对完整的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设计、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生态学等。在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中,教育测量与评价既可看成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又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内容的学科群。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人们依据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通常所依赖的技艺与方法,它对体现教育科学学科的价值在许多方面起着“代言人”的特殊作用。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等课程得到恢复和一定的重视。 为了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我国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的科学发展动态,翻译与编写了一些教科书,以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迫切需要。与此时,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一批教学与科研人员大力开展考试学、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心理测验、教育评价、考试学、人才测评等学术团体;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有关考试机构;创办多种期刊杂志, 如《中国考试》、《中国高校招生考试》、 《考试、目标、评价》、 《考试研究》、《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统计与测验》、《考试报》、《自学考试杂志》等;促进我国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领域。然而,从我国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许多人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在教育学科分类和有关学位专业目录中,找不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的名称。这与国外的情况很不一致,值得人们深思。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输入和输出的、且具有反馈功能的有秩序的整体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训练、考试评价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显然,我们期待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都能给学生带来某种变化,但不是说所有的教育方案、课程、教学都同样有效地改变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会按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化或有同样的变化程度。因此,当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 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输入条件)作用于学生身上后,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输出)及其输入条件的妥当性予以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然后,把这一测量与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以便改进教育的策略与方案,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见,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输出)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输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与教育改革行动中,因考试指挥不当使教育教 学走上不健康之路继而引发教育改革运动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纪初的英国在建立了“11岁”考试制度后,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英国的小学教育为考而学,内容窄化,“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当局还根据“11岁”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和指责,同时也引发许多教育论争及其后的教育改革行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国国家课程改革” 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类似地,20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国家的学校中考试之风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等正规考试次数频繁,学校根据考试成绩作出关于学生升留级或奖励的决策;有关教育当局则根据各校各科的考试成绩,给学校和教师发奖金,甚至以明确的技术标准把考试分数同教师的薪金联系起来定量发放。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与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也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当局对基础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我们中国本来就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重视考试本来就是无可厚非。“因为,作为一种手段来说,我国的考试,确实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孙中山是山语)。“但由于考试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升学竞争激烈、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倾向就会出现,教育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来讲,显然是不利的。正是在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启动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统整起来。总之,从英国国家考试制度及其课程改革、澳大利亚国家考试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及”八年研究“中的课程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有我国解放以来考试制度改革来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不仅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时还作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运动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常常处于突出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处讲到考试、评估、 评价等改革问题。例如,针对高等教育,该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完善高等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再如,针对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该决定的第13条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改革高中会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鼓励社会各界、 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加快考试制度、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基础教育 在整 个教育结构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尤加紧迫。如同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其具体目标用”六个改变“加以表述,其中第五个”改变“指的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此外,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14条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还提出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等一系列要求。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颁布的这些重要文件,是指导我们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四、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一)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书育人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和判断,需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倾、成就、态度、兴趣、潜能及发展等进行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式观察之不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书面考试,而是涉及到测量与非测量的一整套评价技术。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不再是应该牢记和不该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涉及更广泛的教育目标。既然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多样性的,那么,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及其结论也应当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个别化的;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潜能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确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相对优势与弱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测量与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适合精英教育的学生。因此,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修养;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有关技术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二)国外教师教育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类课程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教师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对所有想当教师的学生至少要学习十门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约占总学分的15~25%之间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等类型的课程。我国教师教育进入转型期。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 教师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都要进行改革。,包括要适当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要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之类具有教育专业性、教育技术性的课程。这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也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师范学生都要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验。后来由于战争和国际政治斗争等因素影响,师范院校停止开设这类课程。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才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数专业中恢复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而教育评价的课程则更落后,不但教材建设不尽人意,而且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还只列为选修课,甚至没开设。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不仅教育理论课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与心理系等少数专业外,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不符合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因此,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过,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则不一样。台湾地区的教师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大陆有所差异。他们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5 %左右。目前,台湾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比如, 对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准备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九年一贯“新课程改革计划。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把课程内容改革、教与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作为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点,并把多元评价与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有机地加以统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知识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一、概念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教育测量,研究的是考试与测验中涉及到的一些数理统计等知识。评价——包含社会评价、价值评价等,它是一种认识过程。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联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 123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区别:1、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2、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3、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心理学 我也是报的长线小学教育本科, 我到上学吧在线考试中心题库中去做试题巩固复习,我认为你也可以去上学吧里面做一些习题。祝你考试顺利。

小学教育自考科目编号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课程,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重点学习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积差相关的意义与应用;正态分布的特点,正态分布的应用;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概念;估计信度的方法;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效度的估计方法;区分度的估计方法等。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小学艺术教育自考重点是什么? 小学教育自考专科科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原理、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科学教育、小学班主任、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美育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汉语基础、高等数学基础数论初步、教育实习等。 小学教育自考本科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教育学(二)、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初等教育学、教育评价与测量、学校管理方法、学习困难儿童教育、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小学卫生学、小学生心理学等,本科考生还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答辩。 自考小学教育难吗 不是很难,小学教育属于自考文科类专业,既可以不用考难度高大家都比较害怕的高数,也可以通过加考其他科目来避考英语,科目数量少,需要记忆的内容偏多,因此考试较为容易。 自考小学教育专业分文科、理科还有英语三个方向。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自考复习方法 1、多做题:考生要多刷题,这将有助于快速完成复习,也可以了解更多的题型。 2、多提问、多讨论:可以多和同学讨论和提问,增加记忆 3、重复学习:当感到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的时候,再重复学一次。这一次也许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体会。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知识点

自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考试科目:中外教育简史、文学概论(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英语(二)、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中外教育简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语(二)、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自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难度不会很大,考试主要是理论和知识点。自考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分文科、理科还有英语三个方向。

小学教育自考本科一共考12门到16门左右。

自学本科小学教育考试指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程后参加考试获取学位的形式。考试科目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通常需要完成12至16门课程并合格通过对应科目考试才能申请毕业。

公共科目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等,约为3至5门;专业科目包括:中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教育学(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约为8至10门。

自学考试范围较广,无需入学考试,方便了想要在工作之余继续深造、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人群。同时,考生需要按照考试规定时间进行报名,并且需要遵守考试纪律和规定,在考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考场秩序和安排,以确保考试正常有序进行。

备考建议:

1、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内容以及自身时间、能力等条件,合理安排每门课程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同时,建议把握好每周的学习进度,并且简单记录自己的复习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2、注重资料整理和归纳总结。备考过程中累积了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相互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3、多做题,在考前多做真题。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做题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并提高答题技巧。

4、注意调整心态。备考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学习效果不佳、缺乏动力、压力大等,要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心态。

教育评估和督导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课程紧扣自学考试大纲编写,遵循自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教育测量学的重要理论为指导,为莘莘学子打造的专门用于备考的辅导用书。本科主要学习内容如下:一、教育评估教育评价: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33—1940年在中等教育方面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后人把以泰勒为首的评价委员会的八年研究成果《史密斯——泰勒报告》,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泰勒也因此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估: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系统化过程,基于价值观念的判断和评定,需要标准、测量、客观而可信度高的资料、工具和技术支持。二、教育评估方案设计教育评估方案: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对评估主体及对象、内容与标准、方法和途径以及实施程序等所作的安排与设计。三、教育评估的组织与实施我国教育评估的现状:目前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评估专业队伍没有形成;没有一套完整的,保证教育评估有效开展的教育评估程序。教育评估实施程序:A.评估准备(评估计划、组织评估人员、评估人员培训、下达评估计划)B.评估实施(开展评估调查,收集评估信息、整理评估信息、测量评估信息、整合评估结果)C.评估总结(再评估、结果处理——反馈内容和方式、编写评估报告)。四、学生和教师评估:学生评估:它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估,具体而言,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个性发展、品德状况、体质体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业成就评估: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意义在于信息反馈、改进教学、改进管理、促进学习。主要通过标准化考试和教师自编测验。学生品德评估: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品德诸要素的发展水平及状况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师评估:是教师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意义:是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促进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学校工作评估和区域教育评估特点: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学校管理工人为评估的核心内容、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方法。功能:鉴定学校合格与否及优劣、诊断现状,界定问题,提出对策、引导学校办学方向、咨询及指导。评估内容:方向、组织管理、环境、德育、教学工作、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管理及行政常规管理等。六、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对教育工作进行观察、监督、指导、建议的活动。是教育督导机关和人员依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按照督导的原则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行政工作和学校教育工作通过精密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出分析和评价,指出成绩和不足,并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使教育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活动。其实质是一种行政监督,具有指令性、执法性和权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将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定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首次在教育部内设置的视学机构是——视学室,把教育督导人员称为督学,代表同级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检查、督促、评价、指导工作。从素质到资格到职权、要求都做严格规定。七、教育督导过程及原则督导类型:宏观督导和微观督导;定期督导和随时督导;检查性督导、评估性督导和调查研究性督导;教育督导过程:准备(编制督导计划、组织督导人员、下达督导通知)和实施(调查收集资料——听汇报、查资料、座谈和访谈、观察、问卷;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 索引序列
  • 自考教育测量与评价重点知识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
  • 教育评价与测量自考重点知识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重点知识点
  • 教育测量与评价自考知识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