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发布时间:

自考教育社会学重点总结笔记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一般都承认孔德为“社会学之父”,因为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孔德一生写过两部主要著作,前期的一部是《实证哲学教程》,后期的一部是《实证主义政治体系》;

孔德的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我们迄今所知道的一切基本概念、我们知识的所有分支无不经历如下三个理论阶段:神学的或想象的阶段;玄学的或抽象的阶段;以及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具有普遍性逐渐下降、复杂性逐渐上升的特点 尽管有种种缺失,孔德的三阶段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方法确是有创见的,也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孔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分层。他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将学科从下至上分为五层。最低一层为天文学,然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高一层是社会学。 撇开孔德所处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谈,仅就其科学分层的原则而论也是有许多缺点的。

孔德与同时代的激进派不同,支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并认为宗教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

孔德既然主张人类向科学阶段的进步,又怎能去皈依旧的宗教呢?于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人道教,自称为“伟大的人道教牧师,宇宙宗教的创立者”。他的人道教劝人摒弃自私心理、利己主义,代之以利他主义和爱。

这里用得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介绍社会学经典作家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这一评价对孔德来说也是极适当的。

第3章 斯宾塞 斯宾塞是继孔德之后第一位自我意识明确的社会学家

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作家,人称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organic)把人类社会看成超有机体

斯宾塞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这一分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并没有哪个规模较大的社会是仅仅以防卫与进犯为其社会目标的 但是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双倍复杂、再到三倍复杂的模式发展的。

由于斯宾塞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做过工程师,从他的著作中总是可以看出一种努力使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倾向

斯宾塞的另一特点,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激进个人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他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都具有去做他所愿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其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利 ”。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

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类;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 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

第5章 韦伯 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 理解的社会学 ”。 用韦伯自己的话来说,“理解的社会学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原子’……个人是有意义的事物的上限和唯一载体……‘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一类概念只不过是人际互动形式的某一类别的名称而已。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还原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即个人的行为。”

韦伯认为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应当归结为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研究,以个人及其行为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

韦伯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关于权威类型、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科层制的论述。

韦伯对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宗教的研究,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解答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于西方的原因,并说明文化价值及其他思想信仰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6章 西麦尔 西麦尔对社会学的最伟大贡献是创立形式社会学以研究人类的互动(interaction)形式。 并提出:“ 社会这一名称不过是指一些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 ”他视一切超个人的结构——如国家、部落、家庭、城市等——为人际互动的结晶体,因此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

他的形式社会学后来被发展为微观社会学,专门研究人际互动现象。

西麦尔认为冲突不但存在,而且不会消亡,个人在一个竞争的而不是合作的社会中将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性变得丰富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 非逻辑行为 。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

第8章 库利 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第9章 马克思 马克思一般被视为冲突论的鼻祖

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

西方社会学家谈到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时没有不提他的异化理论的。这一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1)生产对象之异化:(2)生产过程之异化(3)自我之异化:(4)社会之异化。

第10章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conspicuous waste)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

金钱价值观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对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评价。机器制品虽然往往质量并不弱于手工制品,甚至有时还要强些,但其价值总是被贬低。在炫耀式消费的标准看来,前者的价值不如后者。手工劳动由于是一种更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以炫耀式的浪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价值、更体面,比机器制品等级更高。 这种将美感与金钱价值联系起来的鉴赏方式对评价者本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

第11章 萨姆纳的《习俗》 虽然著作的标题是习俗(folkways),作者在全书中使用更多的一个范畴却是规范(mores,又译民德)。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作了下列论述:“规范即是习俗,它是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对社会利益的哲学和伦理学概括。”

全书的一个重要立论是:“ 规范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 ”

第12章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这是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一部名著的标题。这部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论述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知识发生学即产生思想的社会背景一类问题。

曼海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下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他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一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是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对现存的事物完全不关心,在自己的意念中改变了现存的一切。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对现存状况的判断,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第13章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 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

人之逃离自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以纳粹时代的法西斯主义为其典型;另一种是所谓“自动机式的一致”(automaton conformity),它是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仍很常见的现象。

弗罗姆指出,当某人说“我想”时,重要的不是看他想的是对是错,而首先在于那是否真是他本人的思想。

他对所谓“积极的(主动的)自由”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相信这里有一个正面的答案,它使自由增长的过程不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将是自由的但并不孤独,将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但并不怀疑一切,将是独立的但仍是全人类的有机部分。而达成这一自由人的途径就是去实现自我,去做他自己(being himself)”。

他又指出:“ 所谓积极的自由是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的 ”。

第14章 阿多诺的《权威人格》 阿多诺(Adomo,T.W.)等人合著的《权威人格》是一个大型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的分析报告。

这项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时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社会歧视(social discrimination)这一现象。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权威主义的人种——已经形成,其特征为非理性或反理性。这种人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接受反民主的权威。

第15章 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 在这部不乏创见的著作中,瑞斯曼将人(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

传统导向型的人常常会感到他所属的文化社群的压力,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成为某一种人而是要事事做得十分得体,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羞耻感; 内在导向型的人是从父母或有同等权威的人那里得到心理指导的,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一旦违反这些内心规范将产生的罪恶感; 外在导向型的人获得行为规范的范围远比其他两型为大,他们是宇宙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熟人和生人的界限已经打破,他们可以同任何人达到表面的亲热。他们不像内在导向型的人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内心的规范,“在外就像在家里一样”(at home abroad),而是四海为家却又无家可归(at home every where and nowhere),占据他们内心的是一种焦虑感。

《孤独的人群》一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如何对社会现象作抽象的分析和概括。

第16章 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17章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贝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一百五十年前(该书出版于1961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还剩下了些什么?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

第18章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是一部十分怪异的社会学著作。这部著作思想犀利,出人意表,其中既有常人见不到的洞见,又有不少偏激之处。作者是一位冲突学派社会学家(阶级论者),冲突论的思想是全书的基调。

柯林斯的著作一上来就猛烈地揭发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现代化理论中关于西方社会正在从一个看重继承(aion)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看重成绩(achievement)的社会的说法。

第20章 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五种:(1)调查;(2)实验;(3)内容分析;(4)深入个案研究;(5)观察与民族学方法。

五种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的(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第四、五两种属于定性的(qualitative,或定质的)研究方法。

所谓定性方法是指研究只重对象的性质,如贫困与富裕、喜爱与憎恶等; 而定量方法则指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如在研究贫困与富裕时用收入这一指标对之加以度量,在研究喜爱与憎恶时用某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尺度对之加以度量(如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这一包括四个取值的尺度来度量喜爱的程度)。

自考《社会学概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社会交往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6、符号相互作用论 7、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8、角色扮演的过程 9、社会化的内容 10、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11、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2、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1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14、家庭的功能 1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7、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8、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15、师生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自考教育社会学重点笔记总结

自考《社会学概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社会交往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6、符号相互作用论 7、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8、角色扮演的过程 9、社会化的内容 10、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11、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2、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1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14、家庭的功能 1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7、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8、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一篇】

1.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 B )1-17

A.康有为 B.严复

C.章太炎 D.谭嗣同

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的( B )2-36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3.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D )2-41

A.介入性研究 B.问卷调查

C.社会实验方法 D.实地研究

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 C )3-64

A.初级社会关系 B.血缘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结合关系

5.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 A )3-67

A.社会属性 B.群体属性

C.资源属性 D.价值属性

6.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 A )3-70

A.矿产资源 B.环境资源

C.生物资源 D.替代资源

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D )4-85

A.文化模式 B.文化集丛

C.文化特性 D.文化特质

8.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 C )4-86

A.反功能 B.价值功能

C.社会导向功能 D.整合功能

9.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对世界社会学发展影响力的,首推( B )1-13

A.哥伦比亚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牛津学派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 D )2-51

A.社会批判理论 B.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C.沟通理论 D.结构化理论 11.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 A )5-110

A.价值观念社会化 B.思维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文化社会化

12.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 B )5-116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七个阶段 D.八个阶段

13.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 B )6-142

A.语言 B.符号

C.词汇 D.语法

14.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D )7-156

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5.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A )7-163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6.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A )8-184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组织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7.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B )8-181

A.魅力型 B.传统型

C.法理型 D.法治型

18.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 D )9-207

A.自发制度 B.派生制度

C.从属制度 D.本源制度

19.属于教育制度的显功能的是( C )9-212

A.社会控制功能 B.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C.文凭功能 D.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20.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被称为( D )10-228

A.社区块状格局 B.社区纵向格局

C.社区条状格局 D.社区横向格局 21.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 B )10-231

A.散村和乡镇 B.散村和集村

C.乡镇和村落 D.集村和乡镇

22.韦伯主张从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 A )11-255

A.经济、政治和社会 B.经济、政治和教育

C.经济、政治和文化 D.政治、文化和教育

23.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即( C )11-271

A.结构流动和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C.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D.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24.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 D )12-281

A.违例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规行为 D.违章行为

25.在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B )12-288

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

C.反叛 D.革新

26.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 C )12-295

A.宏观控制 B.外部控制

C.制度化控制 D.内在控制

27.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 A )13-306

A.社会建构理论 B.社会解组理论

C.文化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

28.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D )13-314

A.夫妻离异 B.子女离家出走

C.家庭解组 D.家庭暴力

29.在社会预警系统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和参与社会问题防治的知识属于( C )13-325

A.社会干预中心 B.社会支持网

C.警示教育体系 D.监测系统

30.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A )14-331

A.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B.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C.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第二篇】

1.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BCDE )3-54

A.社会以群体为基础

B.社会以人为主体

C.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D.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E.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显性的冲突方式可以分为( ABCDE )6-141

A.争论 B.拳斗

C.械斗 D.仇斗

E.战争

3.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BCD )7-167

A.家庭结构趋于复杂

B.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C.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D.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E.家庭生活方式个性化

4.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有( ABDE )10-235

A.社会分工复杂

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

C.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D.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E.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会控制的方式有( BCDE )12-296

A.精神控制 B.法律控制

C.道德控制 D.习俗控制

E.宗教控制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社会学本土化1-21

答: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7.宗教4-93

答: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8.交换6-137

答: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9.私人部门8-188

答:

所谓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10.社会变迁14-328

答: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第三篇】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1-7/8。

答:

(1)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2)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篇巨著。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其实践内容。

(5)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社会调查的实践证明,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2.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义。5-114

答: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3.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7-172

答:

(1)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

(2)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

(3)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要,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

(4)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权利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承担一定的义务。 4.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11-262

答:

户籍制度,有两大特点:

(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

(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5.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4-345

答:

(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3)信息全球化

(4)政治的多极化

(5)文化全球化

【第四篇】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4-102

答:

(1)这次文化交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2)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而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二者不成比例。

2.试述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10-245

答:

(1)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2)中国社区建设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第一篇】

1.韦伯的主要著作有( C )1-11

A.《社会静力学》 B.《社会分工论》

C.《新教伦 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D.《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是( B )1-19

A.费孝通的江村调查 B.陈达的民众生活费用调查

C.毛泽东的农村阶级状况调查 D.晏阳初、李景汉的河北定县调查

3.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指的是社会学的( D )2-37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4.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3-56

A.韦伯 B.马克思

C.布劳 D.涂尔干

5.社会学界常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把社会关系分为( A )3-64

A.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B.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

C.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D.地缘关系与业缘关系

6.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 D )4-85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C.文化集丛 D.文化特质

7.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这指的是( B )4-91

A.习俗 B.道德

C.法律 D.宗教

8.在冲突理论中,刘易斯·科塞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C )2-48

A.阶级斗争理论 B.辩证冲突论

C.功能冲突论 D.结构冲突论

9.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被称为( A )5-110

A.政治社会化 B.行为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制度社会化

10.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5-114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 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11.最古老和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 B )6-139

A.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B.自发性合作

C.指导性合作 D.契约式合作

1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B )7-156

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3.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 )7-163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4.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8-184

A.梅约 B.巴纳德

C.摩尔斯 D.泰罗

15.基金会属于( A )8-189

A.第三部门 B.第二部门

C.公共部门 D.私人部门

16.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 C )8-192

A.组织优势 B.结构优势

C.效率优势 D.市场优势

17.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一种途径是自发形成,即( A )9-203

A.民俗——民德——制度 B.民德——民俗——制度

C.民俗——法律——制度 D.民德——法律——制度

18.本源制度包括( B )9-208

A.政治制度 B.婚姻家庭制度

C.教育科学制度 D.思想文化制度

19.教育制度的潜功能体现在( A )9-212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20.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B )10-228

A.韦伯 B.滕尼斯

C.林德 D.伯杰斯 21.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 C )11-256

A.文化发散论 B.社会结构论

C.精英阶级理论 D.政治循环论

22.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 B )11-265

A.专业技术人员 B.离退休人员阶层

C.办事人员 D.社会管理者

23.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 D )11-271

A.结构性流动 B.垂直流动

C.代内流动 D.赞助式流动

24.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 C )12-280

A.偏差习惯 B.偏差心理

C.偏差行动 D.偏差文化

25.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被称为( A )12-281

A.违规行为 B.违例行为

C.违章行为 D.违法行为

26.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B )12-288

A.革新 B.反叛

C.形式主义 D.退缩主义

27.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被称为( A )13-306

A.结构性问题 B.制度性问题

C.规范性问题 D.政治性问题

28.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D )13-317

A.显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 B.显在性、突发性和无限性

C.潜在性、突发性和无限性 D.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

29.在社会预警系统中,对人们潜伏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沟通、疏导、救助、防止偏差行为的发生,这种任务属于( A )13-324

A.社会干预中心 B.社会支持网

C.调查研究机构 D.监测系统

30.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实质上是( B )14-335

A.社会改革 B.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C.自发变迁 D.社会进步

【第二篇】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为此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有( BCD )1-24

A.章太炎 B.许仕廉

C.孙本文 D.吴文藻

E.严复

2.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 ABCDE )5-118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社区

E.大众传媒

3.公共部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主要包括( ABDE )8-195

A.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易获得满足

B.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C.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

D.公共部门在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长时间讨论,造成公共物品的暂时不足

E.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4.相比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有( BCDE )10-231

A.社会分工复杂 B.人口密度低

C.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D.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E.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5.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BCE )13-303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复杂性 D.综合性

E.群体性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定性方法2-45

答:

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7.文化传播4-96

答: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8.个人空间6-145

答:

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9.组织8-177

答:

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10.社会不平等(广义)11-249

答:

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第三篇】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3-66

答:

(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

(2)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

(3)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

(4)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它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

2.简述宗教和邪教的区别。4-96

答: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3.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9-206

答: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4.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10-237

答:

(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

(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

(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5.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14-328

答:

社会变迁包括三类内容: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第四篇】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述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7-167

答:

(1)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

(2)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

(3)加强我国家庭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家庭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2.联系中国实际试述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14-350

答: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主动地、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这场席卷全球的大变革,使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改革开放使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1、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当然全球化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冲击与挑战。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多困难与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此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

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3、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自考教材是根据自考考试大纲来编写的,是考生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参考的对象之一。很多同学在复习社会学概论时,也可以重点参考教材,今天就给同学们总结一下社会学概论简答题教材中会重点出现相应知识点的章节。社会学概论简答题出现的章节: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第七章:社会互动答第八章:社会群体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流动第十三章:社区第十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后面的十八,十九,二十章属于社会工作的内容,考的可能性小,还有第五编的研究手段,一般不会考。多做题对考试是有好处的,但不一定就能拿高分,自考的难度在成人教育中是最难的,主要是考试重点无法把握,复习范围比较大,但只要掌握复习方法,通过是没有问题。自考的复习方法:1、网上下载历年试卷和考试大纲,把答案在教材书上找出来。因为自考试题是从题库中出来的,往往会反复考到,只要把这些题目都背下来,一般及格没有问题。2、根据大纲复习,要求识记和掌握的重点背下来,就可以有好的成绩。3、考试时,要把名词解释当简答题回答,凡是能记住的内容只要卷面允许,都写上去。4、自考的题目范围广,但难度不大,所以要记住的内容比较多。自考社会学概论的复习需要参考教材,但是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教材的内容。在复习时,要理解性记忆,这样在简答题答题时,才会有理可据,有话可写。自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围绕下面来答个人看法在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 “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 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1917年,出版W.R.史密斯著《教育社会学概论》,这是第一本讲授教育社会学的教科书。1923年,美国正式成立教育社会学学会。1927 年, E.G.佩恩创办《教育社会学杂志》。此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发展更快,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各国。中国的发展情况在中国, 教育社会学发展较晚,1931年雷通群著《教育社会学》一书出版,曾列为大学丛书(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和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探讨,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需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综观外国各派学者的观点及研究情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 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 主要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与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交互影响问题和教育促进社会变化的可能性问题。许多学者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中的职业组合和人力结构,而这一变动也必然影响到教育。例如,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对工程师与技工的需求剧增,非技术工人的需求锐减。这就影响到教育制度的变化,必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保持社会职业结构的平衡。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阶级结构对人格发展、学业成就、理想抱负的影响。他们认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学生在学校参加活动的多少,中途辍学的可能性多大,理想抱负的高低,甚至学生的语言特点都与他们的社会阶级背景密切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社会阶层的变动,使一些人因受教育状况不同而改变其社会地位。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政治结构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的贫乏落后,往往是政治专制落后等弊端产生的原因之一。而教育的兴旺发达,又常是政治开明,社会进步等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有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往往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②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即儿童逐步学得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家庭、集体、学校的教育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主要单位。经过家庭培养初步具备和形成的知识状况、习惯行为、态度及其他人格(个性)特征,都会影响其日后对社会的适应。家庭的经济地位、子女数量、成员间关系等都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倾向。一些学者认为,在集体里,特别在一个同辈集体里,由于各成员间没有年龄、声望、地位、成熟性的差别,不必勉强接受他人的观念态度,有较多的心理自由,因而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在这里,可以自然地相互学习,获得各种身心上的满足,使不同家庭地位的儿童互相影响,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从而影响儿童的生活抱负、学习方式及人生态度。学校是社会的主要团体之一,是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对于下一代的要求,是造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的专门机构,它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很大。一些学者认为,家庭、集体、学校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单位,三者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有深远意义。③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形成 3种不同看法:a.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b.认为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随社会之变迁而变更。社会变迁是因。教育调整适应则是果。c.认为教育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又是另一种社会变迁的潜在条件。如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除能发生改善经济结构这个明显作用外,也可能产生促使社会变动的潜在功能。除上述三方面外,不少学者还探讨学校的社会结构,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关系,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内涵,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地位和职业发展阶段等问题。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有广阔前途,表现在:①它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制订和评价教育政策和规划的活动。②越来越重视国际教育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作。③越来越多地与政治经济学进行协作研究。④它的研究领域将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微观到宏观,日趋扩展。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教育社会学西方的教育社会学主要分为两大派:①和谐理论学派。主要由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支持者组成,其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H.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当代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T.帕森斯和R.H.特纳,英国的B.伯恩斯坦和E.霍珀,法国的P.布迪约等。代表作有:斯宾塞的《教育论》(1854)、帕森斯的《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它在美国社会中的几项功能》(1959)、特纳的《赞助式、竞赛式流动和学校系统》(1960)、伯恩斯坦的《社会阶级和语言发展:社会学理论》(1961)、布迪约的《教育、社会和文化中的再生产》(1970)等。该学派认为,社会犹如一台机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互相关联,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进行筛选;主张通过学校进行道德教育,以使个人社会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当代和谐理论学派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关心社会阶级地位与教育成就的关系,将家庭和阶级背景纳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二是将功能主义理论用于对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与政治秩序的关系以及学校组织的研究。②冲突学派。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W.沃勒、S.鲍尔斯和H.金蒂斯等,代表作有鲍尔斯和金蒂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冲突学派认为,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功能是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再生产未来的劳工被异化了的意识;资本主义的教育和经济之间有一种互惠关系;教育制度正是通过一种貌似公平、客观的英才教育机制把人们安排到不平等的经济地位上,从而使经济不平等合法化。70年代以来,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又出现了“新教育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有英国的M.F.D.扬,他主编了《知识和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1971)。这一学派在教育知识、教师的作用和西方教育制度等问题上持激进态度,也被划入冲突学派的范畴。它主张从阶级利益和群体利益的角度研究教学内容。苏联等国的教育社会学把教育系统视为社会上居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关系系统、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思想统治权力的产物,是作为该社会的一种社会制度而发挥功能并取得发展的;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系统才能促进社会差别的逐步消除,促进社会一体化的形成。他们着重研究教育系统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现行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强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制定教育政策和规划提出建议;重视群众性调查、经验总结、社会统计与测量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有:①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包括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统一、教育与社会阶层化、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文化的关系。②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社会学研究各类教育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并对有关的角色结构进行分析。③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即学校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校方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等。④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教育社会学把学校作为一个正规组织,把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对学校内的等级结构和各类教育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功能、校内亚文化、课程设置和课堂上的师生行为等进行研究。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社会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和教育学都以教育作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又有区别。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自身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教育社会学则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研究它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的社会过程。它兼收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吸收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产生和发展教育社会学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现代教育在提高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使得西方教育学家逐渐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西方社会学家也希望借助教育来解决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早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欧美社会学家。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一书中探讨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并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1889年,美国教育学家J.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将学校视为一种社会制度,论述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1916年,他又在《民主与教育》中进一步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于19世纪末对教育社会学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指出了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的必要性。他在《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道德教育论》(1902~1906)、《教育与社会学》(1922)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他在《教育与社会学》中指出,教育的性质、起源和功能是社会性的,社会学家应该:①研究教育的现状及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②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③对不同类型的教育制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④把课堂和学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该书被视为早期教育社会学的经典。20世纪上半叶,欧美社会学家主要从事“传统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它强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社会学知识,强调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带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兴起。教育社会学家逐渐把研究重点从教育本身转向分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和与社区的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分析学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社区状况与教育系统行使其功能的关系,并从单纯用社会学的理论缓解教育中的问题转向研究如何增进人们对教育和一般社会行为的理解,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事业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内日益受到重视,教育社会学也逐渐被公认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基础理论学科。50~6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始从注重应用向纯理论研究转变,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学家与教育学家的相互影响和合作增强。当代教育社会学已成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领域已从研究中、小学教育扩大到高等教育和各种成人教育,从微观研究发展到宏观研究,跨国、跨地区的比较教育社会学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且,由于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渗透,教育社会学已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并在教育决策、教育立法、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评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一般都承认孔德为“社会学之父”,因为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孔德一生写过两部主要著作,前期的一部是《实证哲学教程》,后期的一部是《实证主义政治体系》;

孔德的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我们迄今所知道的一切基本概念、我们知识的所有分支无不经历如下三个理论阶段:神学的或想象的阶段;玄学的或抽象的阶段;以及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具有普遍性逐渐下降、复杂性逐渐上升的特点 尽管有种种缺失,孔德的三阶段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方法确是有创见的,也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孔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分层。他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将学科从下至上分为五层。最低一层为天文学,然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高一层是社会学。 撇开孔德所处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谈,仅就其科学分层的原则而论也是有许多缺点的。

孔德与同时代的激进派不同,支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并认为宗教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

孔德既然主张人类向科学阶段的进步,又怎能去皈依旧的宗教呢?于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人道教,自称为“伟大的人道教牧师,宇宙宗教的创立者”。他的人道教劝人摒弃自私心理、利己主义,代之以利他主义和爱。

这里用得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介绍社会学经典作家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这一评价对孔德来说也是极适当的。

第3章 斯宾塞 斯宾塞是继孔德之后第一位自我意识明确的社会学家

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作家,人称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organic)把人类社会看成超有机体

斯宾塞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这一分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并没有哪个规模较大的社会是仅仅以防卫与进犯为其社会目标的 但是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双倍复杂、再到三倍复杂的模式发展的。

由于斯宾塞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做过工程师,从他的著作中总是可以看出一种努力使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倾向

斯宾塞的另一特点,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激进个人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他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都具有去做他所愿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其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利 ”。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

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类;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 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

第5章 韦伯 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 理解的社会学 ”。 用韦伯自己的话来说,“理解的社会学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原子’……个人是有意义的事物的上限和唯一载体……‘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一类概念只不过是人际互动形式的某一类别的名称而已。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还原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即个人的行为。”

韦伯认为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应当归结为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研究,以个人及其行为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

韦伯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关于权威类型、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科层制的论述。

韦伯对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宗教的研究,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解答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于西方的原因,并说明文化价值及其他思想信仰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6章 西麦尔 西麦尔对社会学的最伟大贡献是创立形式社会学以研究人类的互动(interaction)形式。 并提出:“ 社会这一名称不过是指一些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 ”他视一切超个人的结构——如国家、部落、家庭、城市等——为人际互动的结晶体,因此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

他的形式社会学后来被发展为微观社会学,专门研究人际互动现象。

西麦尔认为冲突不但存在,而且不会消亡,个人在一个竞争的而不是合作的社会中将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性变得丰富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 非逻辑行为 。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

第8章 库利 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第9章 马克思 马克思一般被视为冲突论的鼻祖

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

西方社会学家谈到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时没有不提他的异化理论的。这一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1)生产对象之异化:(2)生产过程之异化(3)自我之异化:(4)社会之异化。

第10章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conspicuous waste)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

金钱价值观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对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评价。机器制品虽然往往质量并不弱于手工制品,甚至有时还要强些,但其价值总是被贬低。在炫耀式消费的标准看来,前者的价值不如后者。手工劳动由于是一种更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以炫耀式的浪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价值、更体面,比机器制品等级更高。 这种将美感与金钱价值联系起来的鉴赏方式对评价者本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

第11章 萨姆纳的《习俗》 虽然著作的标题是习俗(folkways),作者在全书中使用更多的一个范畴却是规范(mores,又译民德)。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作了下列论述:“规范即是习俗,它是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对社会利益的哲学和伦理学概括。”

全书的一个重要立论是:“ 规范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 ”

第12章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这是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一部名著的标题。这部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论述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知识发生学即产生思想的社会背景一类问题。

曼海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下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他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一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是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对现存的事物完全不关心,在自己的意念中改变了现存的一切。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对现存状况的判断,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第13章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 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

人之逃离自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以纳粹时代的法西斯主义为其典型;另一种是所谓“自动机式的一致”(automaton conformity),它是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仍很常见的现象。

弗罗姆指出,当某人说“我想”时,重要的不是看他想的是对是错,而首先在于那是否真是他本人的思想。

他对所谓“积极的(主动的)自由”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相信这里有一个正面的答案,它使自由增长的过程不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将是自由的但并不孤独,将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但并不怀疑一切,将是独立的但仍是全人类的有机部分。而达成这一自由人的途径就是去实现自我,去做他自己(being himself)”。

他又指出:“ 所谓积极的自由是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的 ”。

第14章 阿多诺的《权威人格》 阿多诺(Adomo,T.W.)等人合著的《权威人格》是一个大型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的分析报告。

这项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时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社会歧视(social discrimination)这一现象。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权威主义的人种——已经形成,其特征为非理性或反理性。这种人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接受反民主的权威。

第15章 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 在这部不乏创见的著作中,瑞斯曼将人(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

传统导向型的人常常会感到他所属的文化社群的压力,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成为某一种人而是要事事做得十分得体,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羞耻感; 内在导向型的人是从父母或有同等权威的人那里得到心理指导的,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一旦违反这些内心规范将产生的罪恶感; 外在导向型的人获得行为规范的范围远比其他两型为大,他们是宇宙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熟人和生人的界限已经打破,他们可以同任何人达到表面的亲热。他们不像内在导向型的人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内心的规范,“在外就像在家里一样”(at home abroad),而是四海为家却又无家可归(at home every where and nowhere),占据他们内心的是一种焦虑感。

《孤独的人群》一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如何对社会现象作抽象的分析和概括。

第16章 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17章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贝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一百五十年前(该书出版于1961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还剩下了些什么?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

第18章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是一部十分怪异的社会学著作。这部著作思想犀利,出人意表,其中既有常人见不到的洞见,又有不少偏激之处。作者是一位冲突学派社会学家(阶级论者),冲突论的思想是全书的基调。

柯林斯的著作一上来就猛烈地揭发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现代化理论中关于西方社会正在从一个看重继承(aion)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看重成绩(achievement)的社会的说法。

第20章 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五种:(1)调查;(2)实验;(3)内容分析;(4)深入个案研究;(5)观察与民族学方法。

五种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的(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第四、五两种属于定性的(qualitative,或定质的)研究方法。

所谓定性方法是指研究只重对象的性质,如贫困与富裕、喜爱与憎恶等; 而定量方法则指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如在研究贫困与富裕时用收入这一指标对之加以度量,在研究喜爱与憎恶时用某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尺度对之加以度量(如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这一包括四个取值的尺度来度量喜爱的程度)。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教育家孔丘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认识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学记》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但是,作为专门学问的教育社会学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的《动态社会学》一书出版,书内有“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的专章。1899年出版了社会学家、教育家J·杜威的《学校与社会》。1922年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的《教育与社会学》。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此后,对这门学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很快地发展起来,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自考《社会学概论》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4、社会交往的意义 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6、符号相互作用论 7、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8、角色扮演的过程 9、社会化的内容 10、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11、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2、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13、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14、家庭的功能 15、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16、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17、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8、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一篇】

1.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 B )1-17

A.康有为 B.严复

C.章太炎 D.谭嗣同

2.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学的( B )2-36

A.描述性功能 B.解释性功能

C.预测性功能 D.规范性功能

3.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 D )2-41

A.介入性研究 B.问卷调查

C.社会实验方法 D.实地研究

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 C )3-64

A.初级社会关系 B.血缘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结合关系

5.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 A )3-67

A.社会属性 B.群体属性

C.资源属性 D.价值属性

6.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 A )3-70

A.矿产资源 B.环境资源

C.生物资源 D.替代资源

7.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D )4-85

A.文化模式 B.文化集丛

C.文化特性 D.文化特质

8.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 C )4-86

A.反功能 B.价值功能

C.社会导向功能 D.整合功能

9.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对世界社会学发展影响力的,首推( B )1-13

A.哥伦比亚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牛津学派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 D )2-51

A.社会批判理论 B.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C.沟通理论 D.结构化理论 11.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 A )5-110

A.价值观念社会化 B.思维社会化

C.思想社会化 D.文化社会化

12.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 B )5-116

A.五个阶段 B.六个阶段

C.七个阶段 D.八个阶段

13.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 B )6-142

A.语言 B.符号

C.词汇 D.语法

14.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D )7-156

A.内群体和外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5.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A )7-163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完全家庭

16.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 A )8-184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理论

C.组织行为理论 D.权变理论

17.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 B )8-181

A.魅力型 B.传统型

C.法理型 D.法治型

18.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 D )9-207

A.自发制度 B.派生制度

C.从属制度 D.本源制度

19.属于教育制度的显功能的是( C )9-212

A.社会控制功能 B.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C.文凭功能 D.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20.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被称为( D )10-228

A.社区块状格局 B.社区纵向格局

C.社区条状格局 D.社区横向格局 21.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 B )10-231

A.散村和乡镇 B.散村和集村

C.乡镇和村落 D.集村和乡镇

22.韦伯主张从三项标准来进行社会分层,即( A )11-255

A.经济、政治和社会 B.经济、政治和教育

C.经济、政治和文化 D.政治、文化和教育

23.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即( C )11-271

A.结构流动和自由流动 B.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C.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D.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24.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 D )12-281

A.违例行为 B.违法行为

C.违规行为 D.违章行为

25.在失范理论中,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B )12-288

A.形式主义 B.退缩主义

C.反叛 D.革新

26.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 C )12-295

A.宏观控制 B.外部控制

C.制度化控制 D.内在控制

27.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中,认为不存在客观意义上的社会问题的理论是( A )13-306

A.社会建构理论 B.社会解组理论

C.文化冲突理论 D.行为偏差理论

28.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是( D )13-314

A.夫妻离异 B.子女离家出走

C.家庭解组 D.家庭暴力

29.在社会预警系统中,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认识和参与社会问题防治的知识属于( C )13-325

A.社会干预中心 B.社会支持网

C.警示教育体系 D.监测系统

30.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以分为( A )14-331

A.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B.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C.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第二篇】

1.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BCDE )3-54

A.社会以群体为基础

B.社会以人为主体

C.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D.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E.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显性的冲突方式可以分为( ABCDE )6-141

A.争论 B.拳斗

C.械斗 D.仇斗

E.战争

3.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BCD )7-167

A.家庭结构趋于复杂

B.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C.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D.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E.家庭生活方式个性化

4.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具有的特征有( ABDE )10-235

A.社会分工复杂

B.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

C.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D.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E.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社会控制的方式有( BCDE )12-296

A.精神控制 B.法律控制

C.道德控制 D.习俗控制

E.宗教控制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社会学本土化1-21

答: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7.宗教4-93

答: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8.交换6-137

答: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9.私人部门8-188

答:

所谓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10.社会变迁14-328

答: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第三篇】

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1-7/8。

答:

(1)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

(2)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篇巨著。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但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其实践内容。

(5)马克思和恩格斯注重社会调查的实践证明,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2.简述继续社会化的意义。5-114

答: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3.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7-172

答:

(1)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

(2)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

(3)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要,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

(4)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权利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承担一定的义务。 4.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11-262

答:

户籍制度,有两大特点:

(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

(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5.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4-345

答:

(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3)信息全球化

(4)政治的多极化

(5)文化全球化

【第四篇】

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4-102

答:

(1)这次文化交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2)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而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二者不成比例。

2.试述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10-245

答:

(1)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

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2)中国社区建设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社会行政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1、 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2、 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3、 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4、 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对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

6、 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7、 五代时期中枢机构的名称与职责。

8、 宋朝会议制度的基本形式。

9、 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对检查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10、 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利制衡的具体措施。

11、 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12、 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的氏族制度残余的表现。

13、 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与其弊端。

14、 元朝对地方官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

15、 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16、 明朝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

17、 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18、 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19、 清朝晚期新政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八章 1.政治形势稳定的重要性 (1)稳定的政治形势是行政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是行政组织各层级、各部门有序工作的保证 (2)只有在稳定的政治形势下,行政组织才能做到结构完好,功能正常,渠道畅通,信息流畅,程序严密 (3)政治不稳定造成行政组织的既定目标出现局部性、甚至全局性的变化。 (4)政治不稳定导致行政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各层次的忙闲不均,破坏现有的行政组织结构 (5)政治不问帝国内导致信息沟通的困难,并使沟通的失真度加大 (6)政治不稳定打乱已有的工作程序,破坏行政人员的心理平衡,甚至可能引发行政组织的彻底崩溃。 2.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存亡和性质 (2)制约着行政组织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3)提供了行政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 (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3.法律的完善化和科学化程度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法律的完善化,是指各类法律形式的完备程度;法律科学化,是指法律内容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反映程度。 (2)法律的完善化与科学化有机统一,共同制约着行政组织的协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水平。 (3)法律的有规定如果详尽、完备、科学,就会促进与保障行政组织运转的协调与规范化水平;反之,则容易导致象征组织的混乱 4.政治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2)政体规定了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组织的运行状态 (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组织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 (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着行政组织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5.文化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对行政组织一般行为的期望不同影响行政组织 (2)对行政首脑权力观念的认识不同影响行政组织 (3)对行政组织运行方式观念不同影响行政组织 (4)行政道德观念不影响行政组织 (5)对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观念认识不同影响行政组织 6.行政道德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行政道德指导着行政组织成员的政治方向 (2)制约着行政组织成员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 (3)影响着行政组织成员的社会地位 7.民族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民族环境影响着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响应的行政组织设置 (2)影响着行政组织的体制 (3)制约着行政组织权力的行使 (4)关系着行政组织的凝聚力大小 8.自然环境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组织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2)重大国际时间的发生,也会促使一些国家专门设立处理这类事件的临时机构 (3)国际社会中的共同问题,使各国政府都设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能机构 (4)国际组织的出现,使各国政府产生了与之对应的职能机构 (5)国家行政组织的活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和调整 9.如何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 (1)树立民主意识 (2)树立法律意识 (3)树立双向沟通意识 (4)树立政绩意识 (5)树立新的行政道德意识 10.创造良好地政治环境的措施 (1)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现行政组织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自觉的饿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和监督,让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3)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作用,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4)民主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法制建设 11.创建良好的民族环境 (1)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语言文字乃至风俗习惯 (2)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国家民族意识 (3)在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4)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12.创建良好的宗教环境 (1)实行政教分离 (2)保护宗教活动的正当场所 (3)加强行政组织与宗教界的双向沟通 (4)以法律约束宗教信仰自由 13.创建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 (1)培养行政组织成员的国际意识 (2)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3)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4)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交流 第九章 1.我国办公自动化分四步走的具体内容 (1)建立分立式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实现单项与多项的文书处理和数据报表的处理 (2)建立通讯网络式办公事务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单位内部的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综合型办公信息管理系统,使系统具有连接远程通讯网的能力 (4)建立具有文字、图形及语言识别能力的决策型办公信息管理系统。 2.物质条件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人员决定行政组织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效率 (2)物资设备制约着行政组织的活动及效率 (3)经费是影响行政组织活动的命脉 (4)图书资料影响行政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效率 3.行政组织制度条件的内容 (1)组织制度 (2)领导制度 (3)人事制度 (4)办公制度 (5)检查监督制度 4.人际关系对行政组织的影响 (1)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成员的素质与能力发挥 (2)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内聚力 (3)人际关系影响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 5.行政组织内部组织摩擦产生的客观原因 (1)组织结构与体制的不合理 (2)人们在行政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 (3)信息沟通渠道受阻 (4)资源的短缺性 6.行政组织内部组织摩擦产生的主观原因 (1)目标与利益不同 (2)价值观念不同 (3)性格爱好不同 7.建设性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的积极影响 (1)能使行政领导全面听取摩擦双方的意见,提高行政决策的力量 (2)能促使群团中摩擦双方有效沟通,统一各群团成员的思想,促进行政组织协调运转 (3)能增强各群团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使行政组织效率的提高 (4)能使群团成员自由表达各自的情感和心态,保持其心理平衡,有利于组织稳定 (5)能使行政领导及时、充分地发现问题,有助于行政组织的自我完善。 8.破坏性组织摩擦对行政组织的消极影响 (1)造成摩擦双方彼此对峙的局面,妨碍行政组织团结 (2)使行政组织成员的心理更加不平衡,情绪低落,妨碍行政效率的提高 (3)导致摩擦双方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妨碍行政组织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实现 9.创建行政组织良好的物质条件的方法 (1)科学选任、严格培训、合理调配人员 (2)适时购置、统一分配使用、及时维修和更新物资设备 (3)发展国民经济,增加行政经费 (4)大力节约行政开支 10.要增强群团内聚力,行政组织应做到 (1)维持群团的适度规模 (2)尽可能满足群团成员的合理需要 (3)加强群团成员之间的意见沟通,平衡其价值观以形成共识 (4)促使群团实现其预期的正确目标 11.行政组织解决组织摩擦的方法 (1)订立平衡目标 (2)增加沟通机会 (3)设立共同而合理的竞争目标与规范 加强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群团、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一、本章的主要知识点 (一)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二)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与运作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管理 (四)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式 (五)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与内容 二、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行政的定义与功能 1、社会工作行政定义: 基德尼夫:社会工作行政是将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是将社会政策变为具体服务;二是积累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斯基德莫尔:社会工作行政是机构内的工作人员将机构政策转换成服务的行动过程。包括执行者、团队成员间的关系;最常用的方法为计划、组织、人事、指导、控制等活动。 2、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 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二)社会服务方案策划 1、社会服务策划的类型:管制性策划、指导性策划、分配性策划; 2、社会服务策划的形式:战略性策划、方案发展策划、问题解决策划、创新策划。 3、社会服务策划的步骤: 第一,问题认识和分析阶段: (1)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问题认识工作表、分支法;点击进入社会工作者网校免费试听 (2)需要评估:界定危机人口、目标对象人口、求助者或受影响的人口; 第二,目标制定阶段: (1)界定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 (2)建立目标的优先次序; 第三,方案安排阶段: (1)制定各种可以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2)选择理想的可行方案; (3)决定资源需求和争取资源分配; (4)制定行动计划。 第四,考虑服务的评估:检验各项行动计划中所要推行的“方案活动”是否根据原定计划和日期推行和完成,更重要的是,确定的方案活动目标是否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如何;方案评估分为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三)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与运作 1、社会服务机构: 通常是指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半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工作人员等,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非营利组织; 主要有政府部门(规模大,服务类型和人数多;提供法律责任内的服务、社会保障计划、服务策划和协调、社会福利经费的提供和监督等)和民办机构(规模和人力资源差异大,有些机构只有一种类型,服务对象比较单一,提供具体的福利服务); 2、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 (1)非营利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社会捐助或国际援助,宗旨是为服务对象谋取福利和促进社会进步,强调施与而不在意回报; (2)社会服务机构建立明确的使命、宗旨、目标、服务重点和服务,强调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 (3)社会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福利服务,从业人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也包括其他专业人员; 3、服务机构的类型: (1)一般类型:政府主管社会保障(福利)事务的行政机构;从事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的机构。 中国类型:1、政府: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 (2)群团组织: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老龄工作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和红十字会; (3)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公益一类:主要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任务,面向社会无偿提供公益服务;公益二类: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经营开发类; (4)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1)由政府支持的民间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2)纯民间组织:完全依靠社会捐助和收费服务支持的社会服务机构;(3)契约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趋势下成立的组织; 4、社会服务机构的组织结构类型: (1)直线式组织结构:由上而下分成若干层级,只有直线和垂直关系; (2)直线参谋式结构:层级之间存在者水平和垂直关系,而参谋作为专家有责任来协助直线部门的管理者; (3)功能职权式结构:在直线参谋式组织结构中,将参谋职权部门化,在特定工作范围内,可以直接对其他管理人员下达命令。 5、社会服务机构的运作: (1)授权:授权任务;授予权力;对所授权力要进行明确的限制; (2)协调; (3)沟通; (四)社会服务机构的志愿者管理 1、志愿者: 指那些没有报酬,到公立或志愿服务组织自由奉献的人们,他们从事各种类型的社会福利服务;身份要素包括:根据自由的意愿选择;不计金钱财物的筹赏;以具体的行动参与、投入;所作所为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2、志愿者需要管理: (1)志愿服务机构的志愿工作越来越多,加上受到政府或社会赞助者对其产生的期待压力; (2)社会越来越关注志愿服务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也迫使社会服务机构加强管理那些由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方案; (3)志愿者在奉献时间、知识和技能时,更重视自我的收获; 3、志愿者管理步骤: 第一,需要评估与方案规划:志愿者评估、机构本身评估和服务对象需要评估; 第二,工作发展与设计:撰写“志愿服务工作说明书”,明确工作任务、技能和工作成果; 第三,招募:散发招募传单和海报,联络各种组织; 第四,面谈与签约: 第五,迎新说明与训练: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培训技巧、知识;提升服务信心,挖掘潜能; 第六,督导与激励; 第七,奖励表扬; 第八,评估。 (五)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式 1、社会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1)政府资助:一般通过购买服务和奖励来实现; (2)民间捐助:个人、企业、基金会的慈善捐款; (3)商业交易:服务收费,出售商品的收益等。 2、捐款动机分析: (1)个人捐助:个人需要动机:建立自尊和自我肯定;得到别人肯定,建立社会形象;成为习惯;外界影响动机:受亲戚、朋友、同事的影响而捐款;利他动机; (2)企业捐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自我利益;税法策略;社会联谊(俱乐部); 3、社会服务机构的筹资方法: (1)项目申请:要想获得政府、基金会的支持,一般要写项目申请书; (2)私人恳请与电话劝募:私人恳请:注重私人性、注重人际关系的筹款方式;电话劝募:在紧凑的期间密集电话拜访,传达筹资信息; (3)特别事件筹资活动:包括重大灾害、记者会、研讨会、展览会; (六)社会工作督导的对象与内容 1、社会工作督导: 是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对机构内的新进入的工作人员、一线初级社会工作者、实习学生及志愿者者,通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进而促进他们成长并确保服务质量的活动; 2、社会工作督导四种对象: (1)新进入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 (2)服务年限短、经验不足的初级社会工作者; (3)社会服务机构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4)社会服务机构的非正式人员,主要是志愿者; 3、社会工作督导的类型: (1)师徒式督导:扮演师傅角色,提供教育训练。强调学习过程,集中于一般议题,被督导者自己承担更多责任。 (2)训练式督导:被督导者被认为是学生或受教育者,督导者负责部分工作;强调学习过程,集中在一般议题,专业方面,督导者承担更多责任。 (3)管理式督导:督导者是被督导者的上级或主管,强调实务工作的完成及其服务质量,集中于特殊议题,专业角度讲,督导者承担更多的责任。 (4)咨询式督导:纯粹咨询角色,强调实务工作的完成及其服务质量,集中在特殊议题上,从专业的角度讲,被督导者自己承担更多责任,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4、社会工作督导的功能 行政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 支持的功能 关注点 组织管理的障碍 被督导者知识与技能上的不足 情感上的障碍 提供 渠道和资源,协助被督导者完成工作 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 心理方面和个别关系方面的支持,促使被督导者动员个人力量在工作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权力来源 地位、鉴赏及惩罚能力 专业知识及技巧 友情和关怀正面的工作关系 强调 效率 称职和胜任力 被督导者了解组织和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 5、社会工作督导的内容: (1)行政性督导内容: ①社会工作者的招募和选择;②安置和引导工作人员;③工作计划与分配;④工作授权、协调与沟通;⑤工作监督、总结和评估;⑥督导者扮演多种角色:缓冲器角色;倡导者角色;机构变迁推动者; (2)教育性督导内容: ①教导有关“服务对象群”的特殊知识;②教导“社会服务机构”的知识;③教导有关“社会问题”的知识;④教导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⑤教导有关“工作者本身”的知识;⑥提供专业性“建议和咨询” (3)支持性督导内容: 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服务对象、工作压力、行政压力、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认识的压力; ①协助被督导者适应和处理工作中带来的挫折、不满、失望、焦虑等情绪;②给予关怀和支持,使工作者在工作中有安全感,并愿意尝试新工作;③协助被督导者发现工作成效,并能自我欣赏;④给予被督导者从事专业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促进其对专业的认同。

  • 索引序列
  • 自考教育社会学重点总结笔记
  • 自考教育社会学重点笔记总结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 社会行政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