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文献学自考考点

文献学自考考点

发布时间:

文献学自考考点

自考汉语言文学中五选二: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训诂学、文献学这三门比较难学,因为其中都涉及古代汉语的内容。相对来说,西方文论选读、文艺心理学还比较好学一些。

古典文献学主要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古籍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多在图书馆、出版社、文化单位进行中国古籍的辨伪、校勘、注解等。常见的中国古典文献有:《周易》、《诗经》、《论语》、《说文解字》、《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可以在出版社、图书馆、文化单位从事古典文献的研究、校勘、注解等工作。开设院校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等。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一、 文艺理论试评方方的小说试评池莉的小说试评先锋派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通俗文学漫谈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儒道文学观之比较从 ” 诗言志 ” 到 ” 诗缘情而绮靡 ” 的逻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明代 ” 真诗在民间 ” 的提出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说 ” 意境 ”也谈无言之美------- 从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说开去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新论现代主义新论优美的实质与特征崇高的实质与特征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 意境 ” 与 ” 典型 ” 的比较研究中西悲剧观比较中国古典悲剧的 ” 大团圆 ” 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论审美距离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自然主义新探简论形式美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 现代汉语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 ” 了 1” 和 ” 了 2” 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 名 + 名 ” 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 ” 了 1” 和 ” 了 2” 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 名 + 名 ” 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10 .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体会)11 .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12 .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13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14 .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15 .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而分析(题目作相应改动)--------------------------------------------------------------------------------三、 古代文学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 .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 .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 .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 .论宋代的爱国诗14 .汉代楚歌诗简论15 .《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 .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 .论晚清宋诗运动18 . ” 同光体诗 ” 的评价19 .论晚清 ” 中晚唐诗派 ”20 .王鹏运诗歌论21 . 论晚清 ” 诗界革命派 ” 的诗22 .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 .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24 .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 .论辛弃疾词26 .试探江西诗派27 .论陆游的爱国诗28 .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 .试谈《西游记》主题30 .《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 .《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32 .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 .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 .汉赋的艺术价值35 .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 .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 .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 .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 .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 .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 .论曹植的宴游诗42 .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 . 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 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 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46. 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 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 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 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 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52. 《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 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 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 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 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 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 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 二晏词比较61. 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四、 写作写作的模仿与创造论写作模式论写作灵感论写作想象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论文章的开头艺术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 .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 . 从《论孙超现象》(《文汇》 86 年第 12 期)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 . 试论琼瑶小说 ---- 《在水一方》13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 .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 .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 .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 .评《芙蓉镇》18 .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 .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 .论韦良山的性格特征21 .壮族文学中的当代意识22 .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23 .论新诗的音乐美24 .民间文学专题研究25 .壮族神话研究26 .壮族传说故事研究27 .壮族歌谣研究28 .壮族歌圩29 .论诗歌的意象30 .论小说的抒情趋向31 .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32 .论儿歌的艺术特色33 .为何短篇不短34 . ------ 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35 .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36 .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37 .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8 .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9 .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40 . 论散文的 ” 散 ”41 .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42 .童话的意境43 .论写作的自我意识44 .谈文章的结尾艺术45 .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46 .论诗歌的音乐美感47 .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8 .论转折关头写人49 .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50 .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51 .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52 .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53 .诗歌的音乐美感54 .散文的真实性55 .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56 .论诗歌象征57 .小说的时空艺术58 .论小说模式--------------------------------------------------------------------------------五、 教学法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心理初探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中学考试心理研究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问题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问题语文读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初探语文读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初探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初探10 .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11 .叶圣陶语文教育(教学)思想初探12 .论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13 .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与智能培养的关系14 .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15 .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6 .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诵问题17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8 .试论单元教学的优越性及局限19 .听说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的方法20 .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21 .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应掌握的原则22 .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23 . 论 ” 大语文 ”24 .论中学生学习语文环境25 .论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6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六、 现当代文学鲁迅作品研究(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觉新 ------ 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10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 .莎菲女士之我见16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 .论莫言的小说20 . 论韩少功的 ” 寻根 ” 之作21 .对新时期 ” 女性文学 ” 的思考22 .论《凯旋在子夜》23 .论琼瑶的小说24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 .论《鸡洼窝人家》26 .论《棋王》27 .论老舍的戏剧观28 .论张贤亮的小说29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 .舒婷的诗歌创作32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 .谈莎红的抒情诗34 .秦似的杂文创作35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 .李准的小说创作38 .秦牧的散文特色39 . 论蒋子龙的 ” 开拓者家族 ”40 .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 ---- 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 .闻捷诗歌研究42 .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 .论《钟鼓楼》44 .论《北方的河》45 .论王安忆的小说46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 .论新诗潮48 .论北岛的诗49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 .论王蒙的小说51 .港台文学研究52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 .论柯岩的创作55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 .论刘绍棠的小说58 .论刘索拉的小说59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 .周梅森小说论61 .方方小说论62. 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非小说论)63. 新生代诗歌研究64. 金庸小说论65. 席慕蓉现象研究66. 论谌容的小说--------------------------------------------------------------------------------七、 民族民间文学(一)1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3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4 .文化整合论与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5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科学认识价值6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7 .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8 .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9 .少数民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10 .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史诗性11 .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2 .少数民族史诗的美学意义13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趋向14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15 .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心理定势16 .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 ” 神秘化 ” 问题17 .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特征18 .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文艺发生学的意义19 .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20 .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21 .少数民族民间说理长诗与民族伦理道德观22 .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接受美学23 .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 ” 多角度,多学科 ” 问题24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25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趋向26 .钟敬文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27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变异性与发生认识论28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历史现状2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30 .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二)31 .壮族远古神话与民族精神32 .壮族神话的原始文化史意义33 .壮族远古神话比较研究34 .壮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35 .壮族歌圩的文化人类学透视36 .壮族歌圩与现代化37 .市场经济下的壮族歌圩38 .壮族民间情歌与民族审美意识39 .壮族排歌的艺术魅力40 .壮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41 .从刘三姐传说看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个性趋向42 .壮族远古风习歌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43 .壮族民间抒情长诗的研究44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研究45 .壮族的太平天国传说研究46 .壮族的反帝传说研究47 .壮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48 .壮族动物故事的哲理性49 .壮族民间说唱文学研究50 .壮族汉族文化交流与壮族民间戏剧的发生发展51 .壮族民间文学采录的历史与现状52 .陆地小说对民间文学的运用53 .黄勇刹与民间文艺54 .壮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分期55 .壮族民间文学与百越文化56 .壮族民间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整合57 .壮族民间文学的多元化特征58 .壮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59 .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当代作家60 .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三)61 .壮汉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2 .壮瑶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3 .壮侗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4 .侗族萨天巴神话研究65 .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史诗性和原始性66 .毛南族民间文学与民族审美意识67.京族民间文学与民族精神68.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注: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尤其是一些范围较大的习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其中一点)--------------------------------------------------------------------------------八、 外国文学试论《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艺术成就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征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试论《怎么办》中 ” 新人 ” 的形象俄国文学中的 ” 小人物 ” 形象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斯丹达尔与意识流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

教务老师,听见很多自考的同学在问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有哪些科目(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相关问题,那么今天教务老师来告诉同学们这些问题的解答!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自考必考科目: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美学、中国文化概论。选考科目:鲁迅研究、宋词研究、唐诗研究、红楼梦研究、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西方文论选读。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外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类包含的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秘书学、现在汉语、古代汉语、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科目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科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文献学、训诂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教育心理学。不同主考院校的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仅供参考,以主考院校为准。自考汉语言文学本科不需要考数学这种难度较大的科目,其可是科目都是文科性质的,需要大量的记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难度上来说是最简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文学需要记忆背诵的东西比较多。考生一定要勤快起来,积极背诵记忆,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加强记忆,另外文学考试都有一定程度的写作要求,考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写作技巧,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速度。因为文学的考试需要写的东西多,如果速度提升不上来,考场上很容易因为时间不够留下遗憾。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00818自考文献学重点

古典文献学主要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古籍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多在图书馆、出版社、文化单位进行中国古籍的辨伪、校勘、注解等。常见的中国古典文献有:《周易》、《诗经》、《论语》、《说文解字》、《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可以在出版社、图书馆、文化单位从事古典文献的研究、校勘、注解等工作。开设院校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等。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各省课程规定不同,没有统一的课程设定,需要到当地自考办了解详情。

1、3708 03708 中国近代史纲要 公共课 2 2008.10月开考 2 、3709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公共课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008.10月开考 *** 思想概论 政治经济学 3 、0015 00015 英语(二) 公共课 14 英语 4 、0037 00037 美学 专业课 6 5 、0537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专业课 6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6 、0538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专业课 7 鲁迅研究 7、 0539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专业课 7 中国古代文学史 8 、0540 00540 外国文学史 专业课 6 自然科学概论 自然科学基础(二) 9 、0541 00541 语言学概论 专业课 6 10、 0321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专业课 5 中国通史 11 、0530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加考课 6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12、 0532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加考课 6 13、 0536 00536 古代汉语 加考课 8 14 、0812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加考课 4 中国小说史 15 、0816 00816 文艺心理学 加考课 5 沙士比亚研究 16 、0818 00818 文献学 加考课 5 训古学 17、 0004 00004 *** 思想概论 公共课 2 2008.10停考 18、 0005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公共课 3 2008.10停考 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 报考类别及说明: 1、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 2、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本科段,须加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古代汉语; 3、35岁以上考生可申请免考英语(二),须加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文艺心理学、文献学等3门课程; 4、凡已通过0004 *** 思想概论和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不再参加思想政治课的考试。

河北省自考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考试计划 考试科目(科目程式码)

参考书籍

*** 思想概论(00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005)

英语(二)(0015)

日语(二)(0016)

俄语(二)(0017)

语言学概论(0541)

中国现代文学史(053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539)

美学(0037)

外国文学史(0540)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8002)

训诂学(0819)

报刊编辑学(8003)

汉语修辞学(8004)

新闻采访学(8005)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0814)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8006)

中国文化概论(0321)

毕业论文及答辩(6999)

2012年10月份的还没出来,5月16日报名时才公布 你要是急的话可以检视2011年10月的考试安排,科目安排近几年都没有变化过的

好像很简单,我好多同学都是一次就过了,我还没有考在,正在准备看书,应该多看看书,做做试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吧。我目前还没有买资料在,估计会买燕园的或者是自考通、一考通之类的。重要的还是自己多看看,背背。

公共英语三级笔试证就OK

你好 自考专业课程设定可以网上直接搜寻查询,也可以到省教育考试院自考下查询专业设定、报名报考、考试流程。

美学 文艺心理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民间文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马列文论 英语(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修辞学

*** 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外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日语,俄语)选一,(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马列文论选读,鲁迅研究,唐宋词研究,诗经研究)选一。 一般差不多就这些课程,希望你采纳。

050114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科段) 课程设定 主考学校:河南大学 开考形式:面向社会 序号 课程程式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1 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2 3707 *** 思想、 ***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3 0506 写作(一) 7

4 0529 文学概论(一) 7

5 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

6 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5

7 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6

8 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6

9 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6

10 0535 现代汉语 7

11 0536 古代汉语 8

12 0024 普通逻辑 4 三选一

13 0031 心理学 4

14 0429 教育学(一) 4

文献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如下:

1、作为研究文献的一门学问,文献学的范畴大致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等四个学科的内容。

2、文献:原始意义:典籍的书面记载、文字资料及贤人贤才的言论和他们世代口耳相传的见闻、记录资料等。传统意义:具有历史价值活与某一学科有关且具有科学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即历代保存的各种典籍和文书档案。

3、儒家的十三经是(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4、家刻本: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亡家人著作的。

5、《贩书偶记》:孙殿起编撰,20卷,成书于1936年,分类特点与《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相同。

自考文献学重点知识点

你好:自考课程大纲一般都附在教材后面,部分地方课程没有大纲,按照教材复习备考即可。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本科文献学教材,文献学自考本科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我是四川的一名自考生,想向大家征询下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文献学的复习资料哪里有?考点也行。谢啦!一、文艺理论试评方方的小说试评池莉的小说试评先锋派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通俗文学漫谈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儒道文学观之比较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说”意境”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新论现代主义新论优美的实质与特征崇高的实质与特征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中西悲剧观比较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论审美距离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自然主义新探简论形式美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现代汉语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10.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1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1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1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15.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三、古代文学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元杂剧研究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二晏词比较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写作的模仿与创造论写作模式论写作灵感论写作想象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论文章的开头艺术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从《论孙超现象》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评《芙蓉镇》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论韦良山的性格特征21.壮族文学中的当代意识22.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23.论新诗的音乐美24.民间文学专题研究25.壮族神话研究26.壮族传说故事研究27.壮族歌谣研究28.壮族歌圩29.论诗歌的意象30.论小说的抒情趋向31.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32.论儿歌的艺术特色33.为何短篇不短34.——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35.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36.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37.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8.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9.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40.论散文的”散”41.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42.童话的意境43.论写作的自我意识44.谈文章的结尾艺术45.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46.论诗歌的音乐美感47.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8.论转折关头写人49.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50.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51.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52.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53.诗歌的音乐美感54.散文的真实性5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56.论诗歌象征57.小说的时空艺术58.论小说模式——————————————————————————–五、教学法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心理初探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中学考试心理研究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问题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问题语文读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初探语文读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初探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初探10.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1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初探12.论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13.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与智能培养的关系14.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15.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6.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诵问题17.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8.试论单元教学的优越性及局限19.听说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的方法20.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21.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应掌握的原则22.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23.论”大语文”24.论中学生学习语文环境25.论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6.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六、现当代文学鲁迅作品研究郭沫若作品研究茅盾作品研究艾芜作品研究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莎菲女士之我见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论莫言的小说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22.论《凯旋在子夜》23.论琼瑶的小说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论《鸡洼窝人家》26.论《棋王》27.论老舍的戏剧观28.论张贤亮的小说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舒婷的诗歌创作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谈莎红的抒情诗34.秦似的杂文创作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李准的小说创作38.秦牧的散文特色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论《钟鼓楼》44.论《北方的河》45.论王安忆的小说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论新诗潮48.论北岛的诗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论王蒙的小说51.港台文学研究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论柯岩的创作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论刘绍棠的小说58.论刘索拉的小说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周梅森小说论61.方方小说论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63.新生代诗歌研究64.金庸小说论65.席慕蓉现象研究66.论谌容的小说——————————————————————————–七、民族民间文学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4.文化整合论与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5.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科学认识价值6.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7.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8.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9.少数民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10.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史诗性11.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2.少数民族史诗的美学意义13.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趋向14.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15.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心理定势16.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神秘化”问题17.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特征18.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文艺发生学的意义19.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20.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21.少数民族民间说理长诗与民族伦理道德观22.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接受美学2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多角度,多学科”问题24.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2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趋向26.钟敬文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27.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变异性与发生认识论28.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历史现状29.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30.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31.壮族远古神话与民族精神32.壮族神话的原始文化史意义33.壮族远古神话比较研究34.壮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35.壮族歌圩的文化人类学透视36.壮族歌圩与现代化37.市场经济下的壮族歌圩38.壮族民间情歌与民族审美意识39.壮族排歌的艺术魅力40.壮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41.从刘三姐传说看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个性趋向42.壮族远古风习歌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43.壮族民间抒情长诗的研究44.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研究45.壮族的太平天国传说研究46.壮族的反帝传说研究47.壮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48.壮族动物故事的哲理性49.壮族民间说唱文学研究50.壮族汉族文化交流与壮族民间戏剧的发生发展51.壮族民间文学采录的历史与现状52.陆地小说对民间文学的运用53.黄勇刹与民间文艺54.壮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分期55.壮族民间文学与百越文化56.壮族民间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整合57.壮族民间文学的多元化特征58.壮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59.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当代作家60.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61.壮汉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2.壮瑶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3.壮侗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4.侗族萨天巴神话研究65.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史诗性和原始性66.毛南族民间文学与民族审美意识67.京族民间文学与民族精神68.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八、外国文学试论《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艺术成就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征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试论《怎么办》中”新人”的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斯丹达尔与意识流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文献学概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文献学概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密码:059f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8.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需要买哪些教材?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4 工程数学 6 本课程分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考试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文献学自考考点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北京自考考点一览表如下:

1、海淀区:北京大学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格致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基础学科教学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财务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网球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中外合作联合大学钱学森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西城区:北京语言大学南洋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西院、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高教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西院以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3、丰台区:北京林业大学园艺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城市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4、朝阳区: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尚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5、东城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管理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英语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

6、石景山区:首都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古典文献学主要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古籍整理、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研究、考辨、编纂、译注及现代化传播等,多在图书馆、出版社、文化单位进行中国古籍的辨伪、校勘、注解等。常见的中国古典文献有:《周易》、《诗经》、《论语》、《说文解字》、《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可以在出版社、图书馆、文化单位从事古典文献的研究、校勘、注解等工作。开设院校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等。自考/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自考/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专升本考试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自考文献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本科文献学教材,文献学自考本科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我是四川的一名自考生,想向大家征询下汉语言文学本科段文献学的复习资料哪里有?考点也行。谢啦!一、文艺理论试评方方的小说试评池莉的小说试评先锋派的文学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通俗文学漫谈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儒道文学观之比较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说”意境”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新论现代主义新论优美的实质与特征崇高的实质与特征中西方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中西悲剧观比较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论审美距离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自然主义新探简论形式美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现代汉语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次字的词性研究略论”了1”和”了2”的区别与辩论还、又、也的功能比较“名+名”语法小类试析试论汉语概数表示法的多样性谈谈状语的非常规位置及其作用中学生作文中一种常见的语法错误简析试谈中学教材中的长句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复句作用情况的调查10.语法知识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1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1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1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15.人民日报中的语言失误分析——————————————————————————–三、古代文学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论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艺术成就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元杂剧研究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的艺术特色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表现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二晏词比较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写作的模仿与创造论写作模式论写作灵感论写作想象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论文章的开头艺术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从《论孙超现象》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评《芙蓉镇》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论韦良山的性格特征21.壮族文学中的当代意识22.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23.论新诗的音乐美24.民间文学专题研究25.壮族神话研究26.壮族传说故事研究27.壮族歌谣研究28.壮族歌圩29.论诗歌的意象30.论小说的抒情趋向31.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32.论儿歌的艺术特色33.为何短篇不短34.——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35.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36.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37.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8.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9.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40.论散文的”散”41.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42.童话的意境43.论写作的自我意识44.谈文章的结尾艺术45.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46.论诗歌的音乐美感47.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8.论转折关头写人49.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50.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51.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52.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53.诗歌的音乐美感54.散文的真实性5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56.论诗歌象征57.小说的时空艺术58.论小说模式——————————————————————————–五、教学法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心理初探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中学考试心理研究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问题试论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观察力问题语文读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初探语文读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艺术初探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初探10.作文教学的指导艺术初探1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初探12.论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13.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教学与智能培养的关系14.论中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15.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6.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诵问题17.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18.试论单元教学的优越性及局限19.听说训练的重要性及训练的方法20.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21.教学方法的最佳选择应掌握的原则22.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23.论”大语文”24.论中学生学习语文环境25.论美学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26.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六、现当代文学鲁迅作品研究郭沫若作品研究茅盾作品研究艾芜作品研究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莎菲女士之我见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论莫言的小说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22.论《凯旋在子夜》23.论琼瑶的小说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论《鸡洼窝人家》26.论《棋王》27.论老舍的戏剧观28.论张贤亮的小说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舒婷的诗歌创作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谈莎红的抒情诗34.秦似的杂文创作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李准的小说创作38.秦牧的散文特色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论《钟鼓楼》44.论《北方的河》45.论王安忆的小说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论新诗潮48.论北岛的诗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论王蒙的小说51.港台文学研究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论柯岩的创作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论刘绍棠的小说58.论刘索拉的小说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周梅森小说论61.方方小说论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63.新生代诗歌研究64.金庸小说论65.席慕蓉现象研究66.论谌容的小说——————————————————————————–七、民族民间文学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4.文化整合论与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5.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科学认识价值6.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宗教的关系7.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学特质8.少数民族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9.少数民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10.少数民族创世史诗的史诗性11.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12.少数民族史诗的美学意义13.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趋向14.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形成途径探微15.少数民族民间传说和民族心理定势16.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中的”神秘化”问题17.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审美特征18.少数民族民间歌谣的文艺发生学的意义19.少数民族情歌的艺术魅力20.少数民族长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21.少数民族民间说理长诗与民族伦理道德观22.少数民族文学的搜集整理与接受美学23.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多角度,多学科”问题24.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25.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趋向26.钟敬文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27.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变异性与发生认识论28.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的历史现状29.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30.马克思主义民间文学观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31.壮族远古神话与民族精神32.壮族神话的原始文化史意义33.壮族远古神话比较研究34.壮族神话的超人形象体系35.壮族歌圩的文化人类学透视36.壮族歌圩与现代化37.市场经济下的壮族歌圩38.壮族民间情歌与民族审美意识39.壮族排歌的艺术魅力40.壮族民间传说的传奇性41.从刘三姐传说看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个性趋向42.壮族远古风习歌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43.壮族民间抒情长诗的研究44.壮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研究45.壮族的太平天国传说研究46.壮族的反帝传说研究47.壮族机智人物故事的智人形象48.壮族动物故事的哲理性49.壮族民间说唱文学研究50.壮族汉族文化交流与壮族民间戏剧的发生发展51.壮族民间文学采录的历史与现状52.陆地小说对民间文学的运用53.黄勇刹与民间文艺54.壮族民间文学发展历史分期55.壮族民间文学与百越文化56.壮族民间文学对其他民族文学的整合57.壮族民间文学的多元化特征58.壮族民间文学与现代化59.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当代作家60.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61.壮汉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2.壮瑶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3.壮侗族民间文学比较研究64.侗族萨天巴神话研究65.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的史诗性和原始性66.毛南族民间文学与民族审美意识67.京族民间文学与民族精神68.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八、外国文学试论《俄狄浦斯王》悲剧的艺术成就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几个妇女形象试论《伪君子》的艺术特征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试论《怎么办》中”新人”的形象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斯丹达尔与意识流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文献学概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文献学概要》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密码:059f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8.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需要买哪些教材?建筑工程技术专科自考本科4 工程数学 6 本课程分为“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考试自考本科的教材哪里可以购买呢?看你报了哪几门,在自考办可以定购书的,一般自考办附近都有专门卖自考书的书店,也可以在淘宝网上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学习中国文献学要具备哪些知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利用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检索等,对文献进行整理与使用,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如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读自己最需要的书,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得其门而入、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因此,《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它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应用性。 基础性是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文献学是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是为学生今后独立阅读文献资料打基础。汉语言文学类学生学习文献学重在学以致用,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载体、文献形成与流布的主要形式、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了解什么是类书和丛书,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为学好这门课,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抓重点,即应牢固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在学习时要抓住古代文献形式多样、与古代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紧密相连的特点;要理解文献的散佚、错讹等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从而在实际阅读中自觉地形成辨伪意识;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不要孤立地看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学习规定的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如有条件,可通过翻阅年代较早的文献版本及文史工具书,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严谨的治学作风。 PS:亲,我回答的好吗!!! 2.古典文献学 1。商周时期人们将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龟甲和兽骨可以说是最早的文献载体,与此同时人们还将文字刻写在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成为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使用竹简和丝帛,并使用毛笔,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中国的文字进入了纸的时代,在古代著名的纸有宣纸等。长短不言而知。 2。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具体地说,文献是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音频等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结合体。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文献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文献的知识性、记录性和物质性。它具有存贮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 由于文献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不同类型文献所记载的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首先了解文献的级别、类型、特点等知识,对进一步做好文献检索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 依据文献传递知识、信息的质和量的不同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人们将文献分为四个等级,分别称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也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 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2.一次文献 这是人们直接以自己的生产、科研、社会活动等实践经验为依据生产出来的文献,也常被称为原始文献(或称一级文献),其所记载的知识信息比较新颖、具体、详尽。一次文献在整个文献系统中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文献,如期刊论文、专利文献、科技报告、会议录、学位论文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术性等明显特征,是科技查新工作中进行文献对比分析的主要依据。 3.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它是将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加以编排存储,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明显的汇集性、系统性和可检索性,它汇集的不是一次文献本身,而是某个特定范围的一次文献线索。它的重要性在于使查找一次文献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次文献是查新工作中检索文献所利用的主要工具。 4.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也称三级文献,是选用大量有关的文献,经过综合、分析、研究而编写出来的文献。它通常是围绕某个专题,利用二次文献检索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成。属于这类文献的有综述、评论、评述、进展、动态等。这些对现有成果加以评论、综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查新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反映某一领域研究动态的综述类文献,在短时间内了解其研究历史、发展动态、水平等,以便能更准确地掌握待查项目的技术背景,把握查新点。 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的过程。它们所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晕倒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竹简和丝帛上的不就是古典文献。题目是要你把载体形式表达出来,而不是要你具体到古典的名字。晕倒了 3.什么是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文献作为人类知识或信息的载体,主要由 信息内容、载体材料、信息符号和记录方式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4.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 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音韵学和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语音学既然把语音当作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来研究,因此有所谓普通语音学,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各种语音的构成,那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是每一个民族的具体语言还有自己的一些语音特点罢了。至于音韵学,则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因为音韵总是属于一种具体语言的,它具有很显著的民族特点,甲语言的语音系统决不可能跟乙语言的语音系统相同。 但是,音韵学又是跟语音学有密切关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汉语音韵学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传统,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术语。 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去说明它。我们不能抛开古代的理论和术语不管,因为我们必须把音韵学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下来。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学呢?我们研究现代汉语音韵学,是为了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以便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利于语言实践。我们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学,因为它是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语言学部门。 必须先深入研究了古代汉语音韵学,然后有可能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音韵学也跟文字学有密切关系。 有狭义的文字学,有广义的文字学。前者专门研究文字的形体;后者则研究字形、字音和字义。 从广义看,音韵学又包括在文字学之中。文字学的旧名是“小学”,原来是一种识字的功课。 古代的学者认为读书必先识字,因为有些古书的时代距离现代很远了,书中的文字,无论从字形方面看,从字音方面看,从字义方面看,都有许多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了。而且汉字的形、音、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假如不懂古音,则古代的字形和字义也会不懂,或者是懂得不透彻。 古人把文字(字形)、音韵(字音)、训诂(字义)看成是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那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被认为是艰深的学问,甚至称为是“绝学”。 其实古代的一套音韵学理论和术语,如果拿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术语来对比,加以说明,也就变为比较易懂,甚至是很好懂的东西了。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传统音韵学中,也有一些含胡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和一些玄虚的,缺乏科学根据的术语,我们在这一本小书中,或者是提出来批判,或者是索性略去不提。 我们力求把汉语音韵学讲得浅显一些,同时也不能因为要求浅显而损害它的科学性。希望这一本小书能够沟通古今,使读者对汉语音韵学能够得到比较个面的基础知识。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ج〕,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kح〕,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ج〕,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kح〕,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 5.文献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要的地位。 详细资料:/view/70348

  • 索引序列
  • 文献学自考考点
  • 00818自考文献学重点
  • 自考文献学重点知识点
  • 文献学自考考点汇总
  • 自考文献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