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图片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图片

发布时间: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图片

以下是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一些科学方法:1.了解报考要求:在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之前,应该先了解报考要求,包括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报名条件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和备考策略。2.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复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备考重点等。3.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可以参考一些专业的幼儿教育教材和历年的考试真题。4.参加培训班或自习组:可以参加一些幼儿教育培训班或自习组,这样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交流,同时可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5.多做模拟题:在备考过程中,多做一些模拟题可以帮助自己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同时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6.注意考试策略:在考试时,要注意策略,把握好时间,先做易题,再做难题,同时要细心,避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总之,报考幼儿教师资格证需要认真对待,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备考策略,有目的地学习和复习,才能更好地通过考试。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想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条件如下:

1、中国国籍;

2、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这只是幼儿园资格证的考试报考要求,要想拿下幼儿园教师证,还需要经过教师资格认定才可以。

乍看是不是觉得有点难?其实不难,因为我朋友考取了幼儿园教师证并且考上了当地的幼儿园教师编,我将她的一些经验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分为笔试和面试。

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都笔试科目为2科: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①教师资格证的笔试均为纸质作答,不是上机考试,要提前准备好中性笔,铅笔,橡皮等工具(因为选择题要涂答题卡)。

②教师资格证的官方报名网站为:中国教育考试网,收藏好网站可以关注最新的考试动态。

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面试考1科,面试分为:结构化、试讲、答辩三部分。

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学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1、结构化:结构化考试一般有六类题目,分别是:自我认知类题目、人际沟通类题目、应急应变类题目、组织管理类题目、时政类题目、教育教学题目。这个是由考官电脑题库中抽题并给你五分钟时间考虑,再让你作答,不用太紧张,回答客观公正、积极向上即可。

2、试讲:当你在进入考场后 先进行电脑抽题(负责抽题的人坐在电脑前先刷你的身份证,看电脑显示哪道题就是哪道题)抽到了题目后你排队进入考场(一般是在教室里),给你约为20分钟左右时间让你写教案,教案在考试时要一并呈给主场考官做参考的,要好好写啊。

3、答辩:就是在你对考题进行了试讲后,考官会对你的整体试讲提出的问题,你再进行补充回答。

友情提示:

1、笔试时,因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不指定官方教材,如果要选书看的话,建议挑选正规教学机构出的书。

2、准备面试时,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看一下往年的优秀试讲,相信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

3、注意放松心情,表现落落大方,有“教师范儿”,会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4、笔试面试都通过后,要关注好当地的官方网站发布的教师资格认定公告,根据要求进行认定。

教师资格认定需要的程序

第一阶段:条件准备

教师资格认定需要提前准备申请材料,材料包含身份证、户籍信息或居住证、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教师认定申请表,1寸证件照等资料,具体提交的信息材料要以当地认定机构发出的公告为准。

第二阶段:网上申报

教师资格网上申报需要登录中国教师资格网,然后申请人点击”教师资格认定申请人网报入口”注册,进入之后选择认定机构填写申请材料,填写完成之后考生确认信息申报就可以了。

第三阶段:现场确认

申请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送交到现场确认点,需要注意的是:1、申请人现场确认的信息要和网上申报的信息保持一致;2、体检需要到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进行。

第四阶段:资格认定及证书发放

认定机构完成现场审核之后,符合认定条件的申请人将会被发放教师资格证书,申请人凭身份证原件在规定时间内到现场确认机构领取。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祝早日拿到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啊!

第一章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4.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一)考研择校和定专业

首先,我是北方人,所以确定了要考北方的一所211或985院校。综合各种条件,选择了北京这座滨海城市。在北京的院校当中,我选择了北京邮电大学。我的本科专业就是环境设计,所以呢,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深造此专业,就坚持了环境设计的专业。整体来说,北京邮电大学的环境设计专业还是不错的,也是因为地处北京,有很多设计院,可以第一时间接触一些新颖的设计资源。

(二)北京邮电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考研情况分析

2.招生人数:

北京邮电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每年设计学招生人数为10人左右,包含工业设计与创新方法、人居环境与视觉设计、设计历史与理论等三个方向。专硕招生人数维持在30-40左右,包含产品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设计、传统文化与视觉形象设计等三个方向。在2020届之前都是所有方向统一招生,在2021届开始,分方向分别招生。

(三)初试复习

1. 初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

②204 英语(二)

③733 设计理论(1)

④503 专业设计(3小时)

2. 备考经验

①101思想政治

政治的话,复习时间不用太早,个人感觉在暑假开始准备就可以了。主要师从的老师是徐涛老师和肖秀荣老师。

书目:

肖秀荣《精讲精练》《11年真题》

《考研政治1000题》《肖4》《肖8》

徐涛《冲刺背诵笔记》《通关优题库》

《徐涛预测8套卷》《考研政治必背20题》

时间规划:

7月-9月

看肖秀荣《精讲精练》—看徐涛视频—做《考研政治1000题》

看肖秀荣《精讲精练》:每天一个章节,先看书,熟悉一下知识点,并且把不懂得勾画出来,视频课重点听。

看徐涛视频:看涛涛的视频,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两三个视频课程就是一节了。如果时间太长,可以倍速听。徐涛的课比较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看了视频以后,对于知识点有基本掌握之后,就可以做《考研政治1000题》了。学一章,做一套。

9月-10月

看徐涛《冲刺背诵笔记》—《考研政治1000题》第二遍

看徐涛《冲刺背诵笔记》:这本书相对比较小,内容更加精炼。可以帮助回忆知识点。注意可以把易忘的知识点记在本上,或者用荧光笔标记出来。

《考研政治1000题》第二遍:每回顾完一章冲刺笔记,再重新做一遍1000题。把错题或者以往的题目同样用荧光笔记录下来。

10月-12月

做题目—背诵分析题

做题目:题目分为两种:真题和练习题。这时,市面上很多老师的预测卷都会发布。可以买电子版或者书籍,只作选择题!最好后期定时,不要只看正确率,重点是把错误选项分析透彻。

背诵分析题:在最后的一个月里,就是疯狂背分析题。我背的是徐涛的小黄书,辅助背诵了一些肖4分析题。平时还可以练习一下分析题目,时间紧迫,可以不写或者列个大纲就好了。选择题就不要在大量的做新题目了,重点还是要回顾易错点和易错题目,总结套路。

②204英语(二)

英语的话,咱们都是艺术生,应该都懂。大家的英语成绩普遍较弱,所以一定要提早开始。师从的老师也有很多,比如田静老师、朱伟老师和唐迟老师等。

时间:决定考研-12月

老师:田静(长难句) 唐迟(阅读)朱伟(作文)

书目:

《考研词汇乱序版便携版》

田静《句句真研》

张健《英语一黄皮书》《英语二黄皮书》

朱伟《考研英语作文必背20篇》

第一阶段:基础单词记忆与长难句学习

单词:背诵单词是每一个同学的痛点,掌握方式方法至关重要。个人认为词根词缀的背诵是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掌握了一个词根词缀,就相当于记住了一类单词。(新东方绿皮书每个单词有对应的记忆方法)

比如Pro-向前、前方。Proceed(pro-向前+ceed走=继续前进、开始)

长难句的学习;对于长难句学习,推荐田静老师,田静老师的讲解比较基础,都是从最基础的句子开始讲解,比较容易听懂。学会之后,可以跟一些老师的公众号“每日一句”练习一下。

第二价段:做真题,总结

真题部分;英语是在10年以后才开始区别英语一和英语二的。我考英语二,但我先做的英语一阅读题目,最后才做英语二。这样的话,在经历了“难题”的折磨之后,英语二就很简单了。我建议不管考哪种,最好两种都做一遍。

阅读: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关于阅读老师的课程我推荐唐迟,因为考研阅读和其他阅读不一样,出题老师会各种挖坑,让你掉入逻辑陷阱,唐迟总结的方法很有用,我的命都是他给的。

每篇阅读都要做到精读,前期我是一天做完一套真题(除去作文)然后拿一周的时间来做精读分析,分析主要是分析里面的长难句以及语法。

作文:作文这东西,不能完全照抄别人的模板,只能说要在各个不同的文章里面收集好词好句,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模板。我在11月才开始背作文,用的是朱伟的《小黄书》。平时可以多练习一下不同的题目。

③733 设计理论(1)

时间:3月-7月

书目:

《设计美学概论》徐恒醇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

《世界现代设计史》及《疾风劲草》/《一臂之力》

公众号:36氪 生生景观 设计史论 等等

其他材料:模拟试题 书目参考材料

7月份之前

熟读专业书目

一定要到目标院校的官网上去查询指定参考书目,一般会在九月份公布,这个很重要。

这个时候,你也同时应该搜集了目标院校的历年真题和相关资料了~

7月-11月

总结框架—背诵专业知识—搜集设计热点

总结框架:在背书之前,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总结框架图。框架就是答题逻辑。

背诵专业知识在总结完框架图以后,就要开始背诵里面的实质内容了。在背诵的过程中,框架图也是不断优化的。

反复背诵过程中,结合参考书资料进行背诵,第一遍第二遍记不住很正常,别放弃,在第三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记住一些了,量变引起质变。

11月-12月:背诵搜集的课外资料,充实理论答案。

在课余时间,一定要多看看公众号,搜集一些设计前沿热点内容,因为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出题开放性题目,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同样着重考察考生的设计能力和对设计前沿趋势的理解,平时在整理笔记的时候,我还专门做了一个设计热点的专题,就是通过公众号,网络以及各种渠道搜集设计热点,并把各种新的设计概念整理一下,运用到考试中,作为论点丰富答案。

12月:通过搜集的设计考研题目,自己练习,并分析答案,总结套路。

这个时候,马上就要考试了。除了日常的背诵理论知识以外,还要进行一定的理论测试。搜集往年的题目和新题目,自己训练。这时,结合理论知识和课外知识练习,~可以不用全写出来,只写一个答题思路,在根据答案解析补充、继续背诵。

④503 专业设计(3小时)

时间:7月-12月

8月-9月手绘基础

手绘我是在机构学的,我报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定向班,主要是练习往年的真题。你需要了解很多关于目标院校的考试内容,比如:北京邮电大学更侧重看什么,是技法还是设计点?北京邮电大学对风格和色彩有没有哪种更喜欢?也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个阶段。可以进行一些不同手绘风格和色彩搭配的尝试,前期多买一些马克笔(考研真的不能省钱,你省钱就等于给你的分数在省分啊),然后多练习一些配色,不要怕画错,越大胆你到后期总结的时候你就会配色方案越多,如果前期太过于保守后期总结配色以及模板的时候就会导致你的模板太少,考试遇到不熟悉的考题就会懵。关于设计方案也一定要各种类型跨越度越大越好,你前期费的脑子在考场上都会以高分的形式弥补你。

在课余时间,也要注意对于素材的积累,多看一些公众号或者app,把好的设计点记录下来,不仅仅是创意家居,创意空间等,还可以收集一些分析图,或者加分点,比如绿色设计的体现分析等等,然后应用到快题里。

10月-11月手绘多训练,提速

快题不等同于手绘,快题考察的是方案、设计、排版、造型、空间、色彩搭配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手绘可以通过突击达到不错的水平,但是快题,绝对不可以。在这期间,每周保持一幅快题的训练就好保证自己不要手生。

同时,应该大致定下自己的模板了,记得给老师看一下你的方案是否合理,但模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后的的训练中,还是要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模板。进行反复的练习和训练。

11月-12月

可以找一些别的学校的题目,进行平面图,或者效果图的训练,把自己的模板运用进去,免得在考场上遇到新题目发蒙,或者因为训练不够而显得太刻板。一定要学会随机应变!!

(四)复试复习

(1)复试内容包括

复试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外语水平测试(含听力和口语)、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等。各复试环节采取单项淘汰制,各项复试成绩、复试总分未及格者(满分分值的60%),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2)线上复试时间分配:

外语水平测试(30分钟听力和10分钟左右英语面试)

专业课考试(A2纸张 2小时)

专业面试(平均每人20分钟)

录取原则: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国家线出台后,组织一志愿考生先行复试,复试差额比例为130%,未满130%的专业按实际上线考生人数划定复试范围。一志愿考生复试结束确定拟录取名单后,如个别专业招生计划存在缺额,则该专业接收考生调剂,选择调剂考生进入复试的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缺额的200%。

初试总分权重和复试总分权重分别占复试总成绩的50%。

(3)复试经验

①外语水平测试

外语水平测试主要包含了30分钟的英语听力和人均10分钟左右的英语面试。英语听力的难度和四级差不多,直接拿四级的真题听力练习就可以。

英语面试,包含两个部分:自我介绍和英语问答。英语面试,重点是在于要语言流畅清晰,不要有太多磕绊就好。自我介绍是需要提前准备的,英语问答也是比较生活化的问题。在备考的时候,多准备一些题目,背熟一点就好。

②专业课考试

北京邮电大学的复试手绘是考察主题式家具设计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需要多关注一些家具设计。北京邮电大学是更看重设计感的,所以需要我们在设计方面多下功夫。

③专业面试

北京邮电大学的专业面试是抽签决定问题的。一张纸条上有3-4道题目。题目一般是专业问题和开放式问题集合。专业问题就是考察你的专业素养,开放式题目则是考察的是你的综合素质。专业问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我们在备考的时候除了初试的专业参考书需要看之外,还要去看其他的理论资料,例如了老师的论文等等,同时还要关注一些社会热点,思考和本专业的关系。

(五)学长学姐寄语

在慢慢拔尖的路上,你从不孤单,因为有我们,虽不厉害却异常勇敢的人。考研本就是一场战役,我们选择了就要坚持并为之不懈努力。有太多得人对我们充满期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负众望,凯旋归来。永远不要忘了坚持和努力。加油吧!学长在北京邮电大学校门口等你们!一研为定!

自考美学大纲笔记整理

...看不懂你这是啥意思~谁要?。。。。什么意思。。。。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复制下来给你看下吧~美]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自然的人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1.美和美的东西:(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代表人物有: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b.古罗马的西塞罗。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c.黑格尔(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3.人的本质属性:(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4.多层累的突创(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基本含义: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二、基本理论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如下: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个人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显现,具有强烈社会。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呈现出审美主体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利、伦理、认识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意义而表现出来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4、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2)特性: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

(3)分类: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代表人物:柏拉图,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

6、美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7、审美需要的特征

(1)生命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8、审美理想的概念: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

9、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

10、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

书里讨论的几个大问题: 问题一:美的本质,其实就是关于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关系的问题    美学史上五大主义                 a. 古典主义:物体形式 - 比例,平衡, 和谐。比如毕达哥拉斯的自然科学观点,黄金分割。亚里士多德《诗学》。寓变化于整齐。西塞罗。文科尔曼《古代造型艺术史》,莱新《拉奥孔》,朴素唯物主义                 b. 新柏拉图和理性主义: 美既完善 - 把柏拉图理式说和神学结合,认为每类事物都有原型,也就是上帝“目的”,要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是完善,就是美。 比如莱布尼兹,鲍姆嘉通《美学》,同声相应,内外相应,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c. 英国经验主义: 美既快感,美既愉快。-- 注重对美感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观念联想, 同情说,情欲说。                 d. 德国古典主义: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 力求辩证统一。康德,歌德强调个性特征,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的游戏冲动,黑格尔 - 美是理念(内容)的感性(形式)显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e. 俄国现实主义: 美是生活,唯心到唯物 问题二: 形象思维 古希腊 - 模仿自然 经验主义提高了感性认识的地位 问题三:典型人物性格的两大问题 重点是一般还是特殊? -- 十八世纪以前典型的重点在普通性(一般)上,十八世纪以后转移到个性特性(特殊)上面 从一般(概念)出发还是特殊(现实)出发 ?--- 歌德主张特殊出发,黑格尔主张一般出发 类型说和定型说的哲学基础是普遍人性论 -- 写出最普遍的东西才能得到最普遍的影响 问题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文艺流派,但在这里指的是在精神上有实质区别的两种文艺创造方法 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的特征:主观性,回到中世纪(民间文学),回到自然(卢梭) 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作为流派的现实主义的特征:客观性,扩大到整个时代的‘人情风俗史’(战争与和平) 现实主义 - 本质的精确性,自然主义 - 想象的精确性。自然主义是艺术的否定。 作为创作方法来讲,现实主义就是古典主义。所以最终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争执。古典主义直接反应现实,浪漫主义这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来表现。但两者其实并不完全对立,只是各有侧重,可以统一。 艺术及反映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所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本质上都不可缺少。 问题五:什么是审美:移情说(知觉型) vs 内摹仿说(运动型) 移情说:审美的对象其实就是另一个客观的自我 物我同一,审美的同情具有解放自我和扩大心灵的作用 山立起来就是一种移情 美感是在一个审美对象你感觉到的自我价值感? 内摹仿说:审美者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 个人思考的问题: 东方美与西方美 东方美强调 留白 意境  移情 方美 强调 内在的逻辑性,就算形象思维也是如此 看到佛像,龙纹的各种乐器盛具,其实也有各种象征,还有繁杂的万工轿,在思考东方和西方的艺术,美学逻辑区别在哪里?东方是留白和意境?以及移情?那如何解释清代繁琐的雕花?禅宗又代表了古朴的思想。西方是内在的和谐和逻辑,是激情和或者理性的形式美?内在逻辑?--- 希望找到东西方美的区别 美学与哲学,时代的关系:美学思想后面都有其哲学系统的支持,以及时代的经济阶层政治的影响 美学争论和讨论的问题到底有哪些? 美的本质 - 快感? 美的功用 怎么才能产生美感 - 快感? 和谐? 移情?共情? 审美标准 ---内容个性美?形式美?典型? 第二自然? 美学是研究知(理性)情意(伦理)中的情,是感性认识,美学也是认识论的一种,是混乱的认识(感性认识) 美学历史与事件: 西方美学一直是哲学家感兴趣的,从模仿自然论,到内部理性和谐论,到移情论 希腊最早, 自然科学的美学观 - 和谐,形式主义(黄金比例) 苏格拉底 - 社会科学看美 柏拉图 - 文艺不能反映真,既理型,服务于政治,还认为文艺与理智对立,所谓迷狂 浪漫主义 -柏拉图,古典主义-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 有机整体概念,模仿的本能和和谐结合的美,净化说,逼真说,可信说 古典主义 :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 基督:神权主义和来世主义 文艺复兴:归纳打破了演绎的垄断,因果律代替目的论(天意安排) 典型化,理想化 (不是按照实有的而是应有的样子去描述) 普遍性 - 绝对美 - 形式美?比如比例? 新古典主义 - 普遍人性论 法国影响: 笛卡尔,理性,新古典,现实主义,封建阶级 英国影响: 培根,休谟,经验,理性与想象,浪漫,资本主义阶级 - 感官被冲击的两种反应- 认识(感觉),实践性(情感,快或痛感) 博克 - 崇高来自恐惧, 美来自愉悦 ,可以找书读一读  快感 痛感 -- 书名《论审美趣味》 狄德罗 - 自然美 理想美, 内在逻辑,纯粹美,依存美 德国启蒙运动 - 温克尔曼,莱辛 文克尔曼 - 高贵的单纯,静默的伟大 意大利启蒙运动 - 维柯 ,把人类心理功能分为三阶段,感受- 知觉,理智。原始人类抽象思考能力弱,所以人类最初的文化都是形象思维比如神话,诗昌盛。喜欢他说的形象思维两条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移情)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典型人物) 艺术品灵魂 - 想象力的一种形象显现,审美意向。逻辑概念是形象思维的对象,抽象思维的对象是审美意象。但最后都是高度概括的 歌德与习勒的分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客观与主管,特性论与类型论 说来说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各种看法,客观与主观,经验与理性派,歌德认为结合就是美 席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代人依恋自然,是因为人和自然分离了不再是整体,内心的理性和感性分裂了,就像病人渴望健康。希腊时代的人不特别看中自然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自然和他们一体不稀罕。--- 具体到创作者因为心境不同也分为这两种 黑格尔 - 人改变外在事物,然后看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自然中实践自己。美的实践性 黑格尔的神奇唯心主义:绝对精神(理念)上无限制无对立自发展的,自在自为的,理念的发展:先是概念,概念的对立是实在,然后统一成理念。人的心灵也如此。- 从这里引申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黑格尔三种艺术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巴希:美感三种因素- 感性,形式,联想

...看不懂你这是啥意思~谁要?。。。。什么意思。。。。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复制下来给你看下吧~美]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自然的人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1.美和美的东西:(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代表人物有: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b.古罗马的西塞罗。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c.黑格尔(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3.人的本质属性:(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4.多层累的突创(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2)基本含义: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1)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二、基本理论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章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4.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自考美学大纲笔记图片

美学自考知识重点: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的呈现出的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功利、伦理、认识的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活动中被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深深吸引,而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会、咀嚼,进而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寓教于乐: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将美育看作娱乐和道德教育的统一,要求文艺要具有艺术魅力,以感动给人以教益。

5、审美直观: 直观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它是指不需要概念推理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直观分为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不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直觉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

6、美感欣赏活动:指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

7、费希纳:倡导“自上而下”研究美学的方法,实验学家命运悲剧。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美学参考教材有哪些,自考美学教材什么时候换的新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推荐几本关于美学的书籍,关于美学的书有:1、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2、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200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的学术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对具体学术问题富于新意的阐释,而在于他作为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美学学科建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3、朱光潜谈美: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4、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属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该作品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5、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参考资料:西方美学史-百度百科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 篇1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这是因为: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5.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6.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所谓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觉和情感;所谓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2)线条:与色彩不同,线条不是一种现成存在着的直接物体,而是人们在时间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在这种抽象中,线条被赋予了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3)形状:事物都以一定形状在空间中存在着,形状使得事物获得一种具体可感性,它不仅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而且它自身还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是多样统一。所谓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联系;所谓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血脉的一致性。(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能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1)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在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这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审美对象因此变成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2)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的结构之中。7.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请说明原始审美意识的发生过程)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应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审美意识与审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概括地说,所谓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1)原始意识在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2)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3)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是人类逐渐超越自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生活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化。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活动 篇2我国动画以及动画设计来自于国外,它的作品在各个领域中很好的展示出它的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应用了美学原理。最初,我国的动画设计是来自于日本、美国、英国等,开始的动画设计主要在于影片的内容,而不是很注重它的美学设计应用。如今,动画设计非常的注重美学设计。美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来传播的,只有多元的媒介才能保证美的发展,动画片媒介的这种绘画的特性是一种特别的传达美的方式,正是它这种本身不具有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失误形象的特别之处,为美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它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以一种新的方式带给人们更多的美的享受。美学运用于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题材、意境、画面、人物造型、色彩等,这些东西的设计前提其实就是如何给人美的感受。1.动画影视内容中的美学体现动画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它的题材新颖、以及观众的爱好程度等。题材内容的选择绝取决于它的美学色彩、画质清晰等问题。动画中的美学设计主要是涉及到动画中的幻想空间,这样才能够把动画的内容中的题材得以完美的应用。题材上的美学应用其实是方方面面的,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和魔幻性就是一种美的表达,它的吸引力之处正是美学应用的所在之处。动画艺术是赋予生命的艺术,它让原本由线条、块面、色彩等构成的无生命的虚构角色,通过艺术和技术的加工,展现给观众一个拥有鲜明个性、行动灵活、表情夸张、语言生动的真实的血肉之躯。通俗地说,虚拟动画角色就是动画艺术中的演员,它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按照戏剧结构的安排用专业的表演为观众演绎出一个虽然虚幻却真情实感、撼动人心的世界。2.动画设计中的视觉美学体现2.1 画面中的美学画面中的美学往往是要结合媒体内容而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画影片视觉效果的应用完美的结合。视觉效果佳,也代表着美学应用的非常的好,它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于画质的体现程度。动画仅仅依靠画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各种拍摄技法的合理运用。影视动画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实现空间感的,在题材选定好的时候,就首先应该考虑到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镜头的剪辑。动画设计的视觉美学语言从属性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动”的内容,这是指它作为一种”活动影像”,能够表现在连续时空中的动作和状态。其中包括”动”的规律、”动”的技巧、性格、趣味等等,需要通过时间的展示向观众传达角色要表现的情绪。另一部分是”画”,这是指它的绘画性或人工制作,区别于一般”实拍”的影视图像。在动画中,各种视觉元素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对一个特殊的摄影机角度、一个巧妙的移动镜头或者吊臂镜头本身的简单追求,而应该是出于整体的视觉价值的考虑,将”动”与”画”完美结合。因此,在动画中,视觉语言的审美优劣会直接影响最终作品的视听效果、节奏韵律、画面美感等。2.2 造型中的美学动画中的造型主要是体现在它的设计,也体现在美学的应用,它的审美效果在于对动画影视设计的效果程度。动画人物的塑造也体现出了动画人物性格的完美结合,它通过人物故事的情节展现出美学中的造型艺术美。角色的体现在动画中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它的艺术价值很体现出动画的个性艺术特征。动画角色的结构比例、五官设计以及服饰的设计都离不开美学的指导。《千与千寻》中的主角千寻的设计可谓就是准确到位、深入人心。这个角色的设计非常接近于现实生活,纯真善良,可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千寻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孩子,她简单、纯朴、自然,用她善良的本性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个形象的设计可谓是非常成功的。2.3 色彩中的美学动画中的色彩跟美学息息相关,色彩的体现也体现出动画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联系。色彩的设计美,是当代社会动画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习惯往往会把颜色当着一种生活的重要内容,好的色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无论是什么角色,以及什么动画的内容,都离不开色彩美的展现。人们对主观色彩的感受和解读,自然会反映到动画设计之中,这就是我们对动画场景色彩应用的关键所在。色彩运用得自然与否,也是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画面美感起到重要作用的,动画作品中色彩的设计也要和它所处的环境相一致,在色彩鲜明的基础之上也要增加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这也是色彩对美最好的表达。综上所述,美学可以说是渗透在影视动画的方方面面,动画作品就是将文字媒介转移到了影像媒介之上,把自己的思考和想要传达的内容贯穿进去,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高度探索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得到了新的娱乐体验和美感。3.动画设计的意境美学动画设计离不开美学塑造的意境,动画也离不开抒情作品的分析与体现。动画设计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还在于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上述都是体现出动画内容的价值以及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动画创作者创造虚拟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现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动画,可以使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中的人们在获得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复苏人类的原始记忆,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图片

一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阅读水平。不少学生感到委屈,自己读了不少文章,学了不少所谓技巧,可阅读水平老提不高。 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也对如何上好阅读课感到很茫然,不知道在阅读课上应当讲些什么。如果仅仅是把文章翻译过来,那就成了翻译课。如一味讲技巧,一则阅读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循,二则易把学生引向投机取巧的歧途。 阅读到底该如何学习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的母语学习谈起。我们在小学就把常用的汉字基本学完了,可我们初、高中还得学习语文。那我们在中学语文课上学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还一时不好回答。但至少敢肯定,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提高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母语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 学习母语如此,学习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在掌握基本语言后,必须学会脱离语言本身,我们首先要理解文章整体而非个别词句。文章的体裁、内容可能千差万别,但文章是人写出来的,那就必定有一定逻辑。词句都不过是表象,而把握作者的意图才是解题之关键。四六级考试都在向能力测试转变,我们也必须摈弃单纯强调应试技巧的老路。要想快速扎实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唯一可做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问问自己以下问题: 如果自己写同样题目或题材的文章,会采取何种文章布局?如我们自己设想的布局与作者不同,那么具体不同之处在何处?这篇文章与以前读过的同体裁文章相比,有何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二.自己学写长句,克服长难句障碍 几乎每一篇阅读,总有一两句长难句。有许多同学这样分析那样分析,可就分析不出什么名堂。听力好的同学不一定发音好,可发音好的同学一定听力好。同样,能写出长难句的人当然不会怕什么长难句。 同学们应当做的是找一本好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学习句子结构那部分。英语的句子主干往往并不复杂,只是其粘着修饰成分过多。我们一开始应当学会如何写出简单的基本句型,然后再通过附加各种从句、插入语、非谓语形式,来逐步扩充句子结构。 分析长难句与扩充句子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必须一步步“砍”去插入语、各种从句、非谓语形式,来获得句子主干。所以只要“欲简之必先扩之”,我们与其寻求各种长难句分析法,不如先学会自己写长句。 三.文章归类阅读,考前复习有奇效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好的方法是,我们一开始就制定分类标准,每做完一篇文章就在其标题后或首句前注明文章的类别,这样到了考前,归纳起来就容易多了。 以上是就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些浅见陋识,权当诸君笑资谈助。惟信:考试多变化,惟能者胜出!

您好: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下来了,很幸运自己在其中,感谢这一路以来帮助自己的朋友!关于考研这一年来的经历想分享给大家,给想考研的朋友一个参考。下面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各门考试是如何准备的。

一、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

③ 642 艺术学原理

④ 923 艺术史综合

参考书目为:

1、[英]保罗·史密斯、卡罗琳•瓦尔德:《艺术理论指南》,常宁生 、邢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美] 唐纳德•普雷齐奥西:《艺术史的艺术:批评读本》

3、[南卫·戈非] 大德布拉特:《艺术哲学读本》(第2版),牛宏宝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初试经验

(一)考研政治

往届的学长学姐可能提到政治就是说,不必开始的太早,九月份开始都来得及。的确,如果你政治目标分数不高,只求过线,这的确是一个蛮好的建议。根据近几年考研初试成绩来看,考研政治只求过线是肯定不够的。今年甚至有些学校将政治单科线划到75分。这就是在提醒各位学弟学妹不要轻视政治的学习。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建议:

第一,尽量在暑假的时候开始政治的学习。可以选择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配徐涛老师的政治视频课。在老师视频课的带领下,可以帮助你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避免自己盲目复习导致的重点难点无法掌握以及时间浪费。

第二,做题讲究的是做精,而不是一味贪多。要学会通过题目掌握知识点。不掌握知识点,做再多的题目都是无用功。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将自己在题目中遇到的不熟悉或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后期就可以通过这个错题本进行选择题知识点的复习。尽量在10月之前完成选择题的系统练习。

第三,十一月开始,可以进行分析题的学习。分析题最难的应该就是马原部分,需要通过题干来提炼出题人想让你回答的马原原理。这些可以通过题目练习来加强,重点在于原理的提炼。除此之外,分析题也要开始着手背诵,尽可能背熟。

第四,十一月中旬开始,市面上就会有大量的模拟卷出现。同样的,要做精而不是贪多,通过模拟卷的练习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加强薄弱知识点的背诵记忆。

(二)考研英语

初试科目是英语一,英语一相对会较难一些,但是好好准备不成问题。

1.单词

我用的是《十天搞定考研词汇》,选择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巧,方便携带。首先可以将单词书快速翻看一遍,划掉那些自己很熟悉的单词,这样减少了单词的数量也节省了背单词的时间。背单词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重复记忆。要注意熟词僻义的现象。

2.阅读

阅读是考研英语的重中之重,真题尤其重要。阅读一定要多做几遍,尽量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做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真题单词的积累。真题单词的重复率还是蛮高的。阅读的基础还是单词,所以单词的背诵一定不要松懈。

3.作文

作文可以看看王江涛老师的作文。

要学会整理出自己的万能句式和模板,可以多看看黄皮书的作文,了解不同类型作文所需要的作文形式,整理自己的模板。

(三)642 艺术学原理

之前完全没学过,所以也是有点慌张。步伐也是一致的,七月份开始其实有点迟了,后期还有点来不及,但是我时间也基本上花在这上,总之越早准备总没错了。

后面我自己有预感来不及,七月份就根据笔记开始背诵了,学第二章背第一章,也是最难熬的时候,艺术学理论背起来真的太烦了,而且那时候我整本书都没看过一遍,都不知道自己在背什么(看过一些学长学姐的经验贴,还是理一遍知道大致讲什么再开始背可能比较好,我是因为后面有实习所以没办法)。不过感觉也有好处,就是读读背背也有助于理解,边背边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修改笔记,再背诵的时候就会顺畅很多,后面直接背自己笔记就好了。

艺术学理论框架比较重要,顺序是框架-内容-框架,个人背过一遍框架容易忘,不过背过内容再背框架再不断进行回忆就记得比较牢固了,而且有助于理清思路。9-10月中旬:艺术史比艺术理论好记,十月中旬去实习前背了两遍了,想起来还好暑假的时候坚持下来背过一遍了。除了书上的内容,一些课外积累也挺重要的。真题要打印出来放边上时刻翻一翻,对书上的知识有些印象后再看真题就会有感觉哪些是背了就可以答出来哪些还是答不出来的,平时要往哪些方向积累也会有基本的印象。平时关注的公众号,就可以利用起来,符合主题的随手收藏,把里面的例子和一些描述性语言摘录下来。

(四)、923 艺术史综合

这门复习我是5月到6月开始,先看书,做习题,看视频。真题资料有的卖,价格比较贵但是还是蛮负责的。如果能直接问上届要也是可以的,但是买的资料会好一点,也可以去想考的学校打印店看看,基本上都有整理。我是在新祥旭学长那边辅导的,所以真题和参考书都是免费赠送的。

10月的时候要开始专业课的真题训练了,每天固定三小时写完再订正,还有就是总结错题,比如希腊艺术古典盛期美学特征: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古典盛期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古典时期希腊美术崇尚理想主义与写实作风相结合的艺术原则,这时的建筑和雕塑最为完美地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理想。经典建筑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经典雕塑洋溢着庄重、优美、和谐、生动的气息,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易错题最好也总结下来。参考书目为:

1、《艺术学导论》,柴永柏、曹顺庆北京大学出版社

2、《艺术学概论》,彭吉像,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曹顺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美】奥克威尔克等著:《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第9版),牛宏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课一定要把参考书翻透,因为考试题目真的考的很细,甚至专门为一个定理出题目就像罗马式艺术 罗马式艺术起止时间约为10世纪至12世纪。主要表现在教堂的建筑,以及装饰教堂的雕刻作品。为了追求更壮观的效果,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这些要是没记住,基本上就丢分了。专业课要记住书是根本,真题是主要。其他的资料都不是很重要,出题人基本上根据书和往年的真题来出题,一般不会参考别的东西。不懂的可以问问本科老师,多去找老师,能够加深自己的了解和学习,其实有些上课也确实讲过,所以基础还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一定要注意专业课,比较分值较大,而且一部分导师也十分看重专业课的分数。可以说专业课分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

冲刺阶段:以艺术艺术史综合为例,两个月一遍→六周一遍→四周一遍→两周一遍,真的会越背越快的,坚持下来就好了。背到最后在头脑中形成框架,看到题目能知道在哪个位置,重点内容要再背一遍基础学习阶段2022年1月至4月:中国美学史、西方美术史、西方美学史、

艺术学概论、中国古代画论、中西艺术史复习提高阶段2022年5月至7月:中期模拟测试;;中国美术史、中国美学史复习;西方美术史、中国美学史复习;艺术学概论复习、中国古代画论复习分方向学习阶段2022年9月至10月:影视编导方向系列课程、表演方向系列课程、音乐方向系列课程、舞蹈方向系列课程。

三、总结

以上就是我的考研经历和一些收获,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然后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最终都能够成功上岸。考研要努力。特别是像川大这样的985、211,考试难度相比一般院校,是很大的。如果自己不用心,只是想混个学历,我建议这一类的同学考虑其他学校。如果真正有想致力于学术研究道路的同学,一定要用心学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愿各位同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C )

A.培养审美能力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D )

A.虚拟性B.敏感性C.想象性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B )

A.审美快感B.意象C.形式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B )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 )

A.感性的B.愉快的C.不可抗拒的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 )

A.艺术批评B.艺术接受C.艺术品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C )

A.游戏说B.模仿说C.表现说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C )

A.《论美书简》B.《判断力批判》C.《审美教育书简》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

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的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B )

A.立普斯B.费希纳C.布洛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D )

A.毕达哥拉斯B.爱迪生C.托马斯。班纳特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D )

A.社会关系的解放B.生活方式的变革C.思想观念的自由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C. )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D.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1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C )

A.毕达哥拉斯学派B.伊壁鸠鲁派C.英国经验派D.精神分析学派

16.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应该是( C. )

A.鲍姆嘉登B.鲍桑葵C.维柯D.康德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C )

A.喜剧B.悲剧C.优美D.崇高

18.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B )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

1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B. )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

20.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 B )

A.呼吸器官B.感觉器官C.运动器官D.思维器官

  • 索引序列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图片
  • 自考美学大纲笔记整理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整理
  • 自考美学大纲笔记图片
  • 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笔记图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