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9

naerman163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专升本经验分享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蛋糕的鱼

已采纳

多数院校都招收自考专升本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考过专业规定课程,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考研自然不会感到吃力,事实上,经过调查,自考生考研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大学统招生。所以,虽然有许多人报普高专升本,却往往因为统考前的专业课考试不及格,考不上学校,耽误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自考专升本快速备考的5步学习法!第1步是制定科学完备的学习规划。因为自考专升本跟其他形式的专升本不一样,完全依赖自己的自主学习。当然,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报考相应的培训班,但是一般情况下我还是比较鼓励大家自主学习,因为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如果进行自主学习,我们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学习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用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来实现自己拿到本科学历的梦想。首先,建议大家每次报考自考专升本时,选择4~5个科目就行了,不需要报太多,否则过多的课程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也可能会干扰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报考选择科目时,一般选择是两门专业课两门非专业课进行搭配,这样复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通常,同学们要把具体的计划落实到每月、每周,这样随时能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一本自考的教材共有250页,我们计划用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把它看完,大约用20天进行这本书的第一轮复习,最后再用10天时间来做题巩固,这样一个科目基本上一个半月就能复习到位。如果报4个科目,花五六个月时间来复习就足够了,最终在考试之前花半个月时间来专门做题,这样大家基本上都能够比较轻松地通过60分。第2步是学会梳理书本的知识脉络。这个知识脉络,从教材目录中就能看出来,一般都是每个章节的标题。有些比较好的辅导教材还会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不同的难度来进行分类。所以,教材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当然,在学习时我们也应该运用思维导图法、康奈尔笔记法等做好相应的笔记。具体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在日后给大家具体介绍。第3步是仔细把握历年考试真题。一般来说,大家一定要把最近5年的考试做到非常熟练,而且对真题里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这些真题,我们可以看出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所漏掉的知识点。自考专升本每年都有两次的考试,所以每年都有1~2套的真题可以用来复习,所以建议大家做近5年的10套真题,这样基本上就能够掌握最近几年的出题套路。到最后阶段要进行考前模拟,以熟悉真题演练的感觉。一般而言,每一次考试的真实题型和答题套路都差不多,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才能更好地熟悉得分套路。第4步就是学会合理地利用复习资料。我们比较推荐像自考通和考纲解读这几种教材,这些都是按照自学考试专升本的教材章节来编排的,在章节里再对知识点进行比较详细的解读,比较适合基础较差的同学来复习。当然,基础好的同学只要直接粗略看一遍教材,就可以使用一些全真模拟试卷来巩固,再结合历年的真题进行排查,梳理出自己漏掉的知识点,再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就可以了。第5步是学会科学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前面所提到的如康奈尔笔记法和思维导图法这些方法,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地给大家介绍。这里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养成固定的复习时间。如果我们白天工作,那么只需要每天晚上抽出2~3个小时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去复习就可以了。重在坚持,而不在于每天花的时间长短,花太长时间,不仅效率会下降,还可能会导致自己身心皆疲,影响工作。另外,晚上的时间一般会比较安静,可以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每天三个小时,坚持4~5个月,基本上就可以做好4个科目的复习。长期以往,坚持一年半到两年半的时间,大家顺利拿到心仪已久的本科学历是指日可待。

359 评论

社会大学i

想报名浙江自考专升本的考生们可能怕自己没什么学习储备知识,不知道从什么方面入手学习,现在小编分享一些经验给大家。 1、要学会利用APP的题库刷题,题库里的章节练习和真题练习都要做。章节练习出题数量越多的章节证明考到的频率越高,考试的时候也是越容易从中出题,所以在刷题的时候不要嫌题多,不要嫌总是刷到重复的题,越是重复的题越要认真掌握,因为这些题是高频考试知识点。不会的题及时收藏起来,做个有心的人,这些错题积攒到一起之后就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反复刷这些题避免考试的时候再次出错。 2. 课上要认真做笔记,还要积极发言提问,有不会的知识点就是要当堂问出来,任课老师在课上直接讲解清楚。这样无论是记忆还是理解都会有最好的效果,也许你的问题别人也不理解,这样大家偶读提问了,老师更会重点讲解,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养成持续听课的习惯,要了解自己学习的科目的排课时间,是周135还是246,什么时间上课,什么时间结课,心里要清清楚楚,对待自己的学习要认真谨慎,只要有直播课,微信公众号就会有提醒,开课前半小时可以定一个闹钟提醒,提醒自己即将上课,提前把手头其他事情处理一下,上课前我会把听课的地方收拾一下,争取在听课的时候不被其他事情影响和打断。 4. 考试前要抓紧时间复习,那些错题那些记得不牢固的知识点拿出来,认真看看错题集。反复再做几遍读几遍。老师串讲课上讲的重点更要再去过一遍,看不完的,哪个先开考先把哪个看完。这样不仅能缓解紧张的状态,也能临时抱佛脚多少管点用。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58 评论

今夕访古

高效学习方法 1、科学的制订计划是关键 原来自学考试五年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合格成绩或毕业,由于计划调整会出现课程衔接、替代等一些问题。为尽量避免损失,制定一个完善的计划非常重要。以学中文专业为例,专科共11科,如想在3年之内学完,1年至少应过3科。因上半年考试课程每科一本书至少应考过两科;下半年考试课程每科四、五本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只报一科,但保证必过。这样,才能完成全部笔试课程考核和毕业环节考核,取得专、本科学历。 2、参加辅导是重要一环 首先,就参加自学考试的经验而谈,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参加考前辅导,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有助于掌握知识。 其次,参加辅导,可以选择所学专业的主考院校听课。 3、全面掌握教材是前提 人们之所以反应自学考试难度大,主要是自学考试范围广,虽说考试范围不出教材,但教材中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中,很不好掌握。如果看书不仔细、不全面,就会东丢一分、西丢一分,最后的57、58这样的“后悔分”。所以,若想顺利通过考试,你必须在平时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全面看书,尤其是对书中的举例多看几遍,这样对书中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才能更好的把握。 4、清晰、详细的笔记是迈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大部分已工作,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忙与家庭,还要忙于学习。因此,考前再从头到尾看书非常困难。听完辅导后,根据老师上课时重点讲的章节,按照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的顺序整理出周密、详实的笔记,这样的笔记作为重中之重,在考前冲刺阶段则会成为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 5、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是重要手段 自学考试包括书中所有内容,对于成年人来说记忆起来确实困难,如采用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录音法、重点法、首尾法、联想法、比较法等。录音法就是把其中的填空、单选、多选用自己的语言录下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听几遍,加深记忆,以便考试时良好的发挥,参加自考的朋友不妨试试。比较法是记忆论述题最好的方法。例如《古代文学史》共四本书,其中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必须掌握的,但如一题一题的记不但容易混淆,还会越记越乱。这时若采用比较法,如把同一时代的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比较着记忆就会感到既轻松,又好记。 小技巧 1、找一个专业好考的,课程少点的。 2、一定要做历年真题,最好10年的,把他们搞懂弄会,里面有大量重复题。 3、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写干净、整齐、这样会给改卷老师很好的印象。 4、如果一年考4次的话你就一次报2科,主攻一次两科应该没什么问题。 5、一定要坚持下去。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自考专升本经验分享

    多数院校都招收自考专升本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考过专业规定课程,学到了真正的知识,考研自然不会感到吃力,事实上,经过调查,自考生考研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大学统招

    JIE杰高升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自考专升本高分学员经验分享

    高效学习方法 1、科学的制订计划是关键 原来自学考试五年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合格成绩或毕业,由于计划调整会出现课程衔接、替代等一些问

    林子夕silva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自考专科经验分享

    作为一个刚进行完7月自考的我,先说下自己的大致情况,我是高中毕业,报考的是英语专业,主考院校为山东大学,考试地点在济南。专科段一共是11门,现已过了7门,还有两

    无锡一号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自考备考经验分享

    在自学考试中有不少是在职的考生,上班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下班都想好好休息,可是考试一天天的临近,也会感到不少的心烦。那么在职自考应该怎么备考,现在我们

    一个M精彩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自考大专经历分享经验

    自考大专有点难,主要是考试重点无法把握,复习范围比较大,但只要掌握复习方法,通过是没有问题。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总的来说,由于自考将比

    逛街搵食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