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1

suibianlaidian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中国古代史二大题答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德高防水专卖店

已采纳

登楼赋被鲁迅称为什么称之为“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在雄奇遒逸中疏荡有韵致,摇曳多姿,成为美文。

321 评论

囡囡宝贝妞

登楼赋被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

88 评论

甜田心ttx

1周公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位先哲,其功德不亚于孔子。孔子近于无条件地崇拜他,司马迁近于虔诚地景仰他,都不是没有道理的。周公旦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形式” 的连续性。他有对“形式”大加挞伐的机会,但他放弃了。武王伐纣取胜之后,在他的建议下,把殷朝许多形式化的遗产(包括礼),保留下来。殷朝的祭祀方法,祭祀的主持者大都得以保留,甚至保留了殷的诸侯国地位,仍由纣的后裔主持殷国的事务,予以充分信任。由于周公旦的不断规劝,周武革命是一场相对温和的革命,没有滥杀滥砍,滥毁滥焚,使得殷文化遗产得到完好的保留。对殷纣的旧臣没有实行“秋后算帐”,该任用的照旧任用。周武革命,除了灭掉了残暴的纣王,几乎没有什么天翻地覆的颠荡,一切照旧。这怎能不让深谙历史的孔子与司马迁佩服得五体投地呢?即使是今人,我们也不能不为周公旦叹服。周礼中不乏可以非议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无疑是价值连城的国粹。至今外国人提及西周的文化,也不敢不仰视。7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考试作弊被羁押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对世界影响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 阆中贡院考场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不足和消极影响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科举制度相关图片(15张)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第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这虽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最后,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就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的钱财。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古代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总之就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来说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才,也是能够选出传统社会的真才并委以重任的。至于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加上中国传统重术不重技术,重视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传统,才是导致明清以后科学技术落后的真正原因。许多论者把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为晚清科场作弊盛行说明科举制黑暗。实际上,从宋代以后基本定型的科场条规来看,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是现在的高考也会有作弊现象。妇女被排除在选拔范围之外,也不能归罪于科举,没有科举制,古代妇女也一样无权参政,这是古代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谢谢采纳,┡姜嘉彧┦为您解答,希望满意,谢谢。

290 评论

dragontattoo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风的意思是土风、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风谣,即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曹、豳。《雅》分为《小雅》(74 篇)和《大雅》(31 篇),是宫廷乐歌,共105 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分“周颂”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40 篇。《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1)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作用。《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第二阶段:《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2)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春秋后期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议论的语段。②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有《孟子》《庄子》,文章形式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③战国后期为第三阶段,代表作有《荀子》和《韩非子》,文章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已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见下表:

176 评论

荷塘荔色

我只有08年10月份的一。BCBDA CBCDD BCABD DACAD ABADC BDACB二。1-abcde 2-abe 3-bde 4-bde 5-abc三。1.指杨万里的是个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的活泼自然风趣诙谐。以绝句最为出色。2、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以七言为体,以叙述故事为主。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代表作家为罗松窗,韩小窗。3-明末清初小说 ,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代表作品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4-是梁启超首先提出的,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者兼备的衡量标准,后修订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或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纲领。1899-1903是诗界革命的盛期四1-蔡珪,骨力较为苍劲,清切雄健。党怀英,体物精细,寄兴高妙。王庭筠,诗律精严生新,无险怪生涩之病。2-贯云石性格旷达,归隐作品风格或慷慨豪放,或通俗自然,一些写恋情的作品具有民间俗谣俚曲的味道,颇具北曲的淳朴气息3-科场不幸,促使其对科举弊端加以揭露抨击,农村教书先生生活时期有机会研习学问和搜集民间传说。南方幕僚生活使其眼界开阔,有机会接触各阶层人物。4-天演论,原富,法意,名学,等译著,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严译精心撰述,形成渊雅风格,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使译文较原文更富于文学性。严复虽然用古文翻译书,但其文体仍有一定的自由度,对现代汉语的形成亦有贡献。五,1-陆游的诗歌创作贯穿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最显著的特征是善为悲壮,他的诗多感时伤世,悲愤激昂。他的诗诸体皆备,古体诗意气豪迈,律诗对仗工稳而流转圆美,绝句极有丰神,他的诗风格多样,除雄浑悲壮外,尚有清淡秀逸,简练自然之风。注:以上要点需结合作品展开论述。2-情节的幻想色彩。由题材,主题的理想型决定了牡丹亭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即富于幻想色彩的情节。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与意境。作者具有抒情诗人气质,他以抒情诗的手法,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与人物塑造融为一体,达到传神的境界。注:同上

258 评论

柠檬朱古力

登楼赋被鲁迅称为三个典故。王粲写的《登楼赋》被誉为“魏晋赋首”不仅流传千古。请你简释“王粲登楼”这个典故。三国时,王粲之父与蔡邕指腹为亲,定下儿女婚事。王粲奉母命进京拜见蔡邕,求取功名。蔡邕得知王粲虽有才学,但恃才矜傲,令人难以容忍,于是在酒席间故意怠慢,王粲负气离去。蔡邕暗中又让曹植赠银,将他推荐给荆州刘表。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史二自考真题及答案

    自考问题先百度湖北自考生,更全面更专业读自考有全日制的高起本,和业余的高升专和专套本,周六周日上课的是业余的,一般一年拿大专,2年拿本科!第二大学通过自身努力,

    jessica-qn 8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中国古代史二自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我也是学这个的,你只要买一本卷子就可以了吧!我买的是光明日报出版的,给出了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

    脉脉含情阿 2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中国古代史二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论述题:31~33小题,每小题40分(其中主体内容占30分,论述组织占10分),共120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文字流畅) 31.论述13

    烂醉的猫咪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中国古代史二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10月?还没考呢?怎么知道啊?我也在考文学选(二)啊。

    maggie800315 6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中国古代史二自考真题答案

    靠人不如靠自己,你还是自己好好复习吧~别作弊哦!~

    七月紫梦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