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0

喵咪天才
首页 > 自考本科 > 2018年马基本原理自考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于吃饭了

已采纳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18年自考本教材,自考的教材去哪里买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请问自考教材每年都是一样的吗?近5年应该都是一样的.只是交通法,婚姻法变了一点点,其他没怎么变的.我和一些朋友也都正在参加自考,所以我们总结出一些购买自考教材的实际经验:1、自考的教材一般可以在报名点买到,报名点内也一般是正版,但价格较高,所以不建议在哪儿买。2、如果当地较大图书市场肯定也有卖的,在那买会比较便宜,注意一般价格可以还价,但是不一定会齐全,而且盗版的比较多,要注意自已挑选好。3、选择一个信誉好的购书网站,最便宜还能送货上门,比如最大的中文书店当当网上就有很多自考的书:?from=P-133592&backurl=在当当网上买自考书的付款方式可以是邮政汇款、网上银行支付、银行电汇等等,如果你在北京等大中城市还可以选择货到付款,然后就等着送货上门了。我们现在买自考书都是在已经在当当网上买的,可以打到3~7折,,我现在在一个小城镇里,但是通过网上银行汇款还是很方便的,汇款后我这边也能送货上门的。最后祝您和我们一起顺利通过自考!自考人力资源独立本科所有教材以下是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查询下,所有的自考书在这个网上都有购买,这个是官方的自考报名和查分包括购买书籍的网站。我自己的所有自考资料都是在上面买的,报名也在上面报,目前还差2门就出来了,也祝你能考试成功!!shopNew/ViewArticle___ArticleId_e8ca49bc-9c5a-4d93-b673-40d54ca9dc2b.aspx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学分备注1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2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300015英语(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上册)大学英语自学教程(下册)144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4含(00052)考核1学分500152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4600810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4大概一月份开考,十月份现场报名702628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5805962招聘管理员工招聘与甄选大纲42010年起学分变为6学分905963绩效管理绩效考核与管理大纲41005964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人事人才政策与管理实务大纲41105965人才资源优化策略现代理才方略与HR大纲61205966劳动政策分析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大纲51305967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基础人才中介相关法律基础51406091薪酬管理薪酬设计与实施大纲41506092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应用大纲416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员工培训与发展大纲42010年起变为6学分1700511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6换考英语的选考课程,不得少于14学分1803350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41905968人才中介职业规范人才中介职业规范与实务大纲52005969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企业战略与HR规划大纲5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么?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一样会计专业自考教材和统招教材,内容差不多,统招的深度要难一些,自考的略微简单点。1.自考相对来宽进严出,而国家统招的本科需要参加高考并且分数上线才能被录取~!2.自考本科要通过大约33门功课才能拿毕业证!统招生是在学校上学,得上课,有老师教学,统招生的试卷通常都是学校出卷,相对来说好考一些,;3.自考生是大都是自己边工作边自学,不用上课,没有老师教,自考的话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卷,比较难考.2019一建教材和18年差别大?2019一建教材和18年差别大吗我觉得2018年的教材和2019年的教材差别不是很大的,改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319 评论

粘土宝宝

【篇一】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人类的认识本质上是实践的和社会的,是以一定的方法体系和思维方式社会历史地展开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加和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在各种信息大规模增加和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的时代,使学生了解认识与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关系,熟知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现代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思维方式的认识本质

思维方式作为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既有其社会的本质,又有其认识的本质,就社会本质而言,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意识化、观念化的结果,是作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念系统,就认识本质而言,思维方式体现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双向运动,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双向转换过程的深刻体现。

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划分思维方式,它是由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构成的,是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统一体,思维方式的外在系统由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方面构成,思维方式的内在系统包括知识信息系统、动力调控系统和智力智慧系统三个子系统。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一、作为客观辩证法反映的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指与人类意识相区别的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是指以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指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人类的主观辩证法是在概念辩证本性的基础展开的。

二、概念体系构成的思维之网

人类的思维反映和把握客观世界是通过概念体系来进行的,概念体系是人类的思维之网,各个概念是这张思维之网上的各个“纽结”,从概念到概念体系,又是概念本身内在矛盾通过判断、推理、假说等具体的思维形式的运动,才能理解人类思维之网的形成和变迁,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支配整个自然界和社会;人的社会实践的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则采取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活动相联系。逻辑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本身并不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为人的思维所独有

第一节 方法和方*

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它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七大基础学科的排序中,数学第一,逻辑学第二。

本小节的教材上的叙述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上:什么是逻辑学?辩证逻辑是逻辑吗?等等。

逻辑哲学就是在技术的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通俗地说,以技术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现代逻辑。与此相对,在这一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了逻辑哲学。

三、方*

方*的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方法你就一通百通了。我们经常说要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那个渔就是方法,你知道方法了就可以事半功倍,不知道方法你是事倍功半。所谓研究的方*化,就是使整个研究变得编程化,程序化。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征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

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手段,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中介性,此外还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统一性。

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演化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

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手段,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中介性,此外还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统一性。

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它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篇二】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既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而实现价值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不断排除谬误,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在实践基础上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生和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

一、客观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主义:真理观的首要问题。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都是客观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什么是真理(1)

“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1914年9-12月)

应该正确地把人们常说的真理区别为客观真理和概念真理。所谓客观真理即客观存在着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而其自在的真理;概念真理即人们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为客观真理赋予相应定义的概念化了的真理。一般说来,后者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是以无限对无限。一方面,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有无限种客观需要,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可以变换无限的认识角度,在无限不定的层次上和时间里,用无限变换的概念,去认识和阐述真理。另一方面,认识的客观对象是无限繁多的,认识领域是无限是广泛的。

任何哲学家都不该怀疑真理的存在。如果有人否认真理的存在,那就意味着他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废话。

第一节 真理

二、实践是鉴别真理和谬误的根本标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其间也不排斥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真理和谬误

•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 2、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 (1)、两者相比较二存在,相互贯通

(2)、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绝对真理(absolute truth)和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观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1)真理的绝对性

• A、任何真理都是包含在认识中的客观内容,不能被****,这一点是无条件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 B、人类按认识的本性是可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 (2)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 A、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 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 B、承认我们的认识尚有待于深化,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A、相对包含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 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2)、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

•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 3、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批判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的表现。

人类思维,按其本性和可能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这是思维的非至上性。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运动,才推动了真理的发展。

第二节 价值

•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及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一种对于主体有用即有价值的东西,有用的程度越高,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越大,其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

• 二、价值的特征

• 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特点

• 三、价值与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价值评价作为主体观念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人们对一定客体是否具有满足需要的属性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第三节 真理和价值统一

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两大原则的根基,在于马克思所说的客观尺度和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有区别。

【篇三】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的本质、结构和功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使学生树立一个这样的观点:即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要善于吸取、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让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此加速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华民族重振雄风于世界

第一节 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概念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由政治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广义的文化是以各种各样民族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映现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它具有三个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二、人类发展和文化存在

人类与文化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双向建构关系。一方面,人类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体的客观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遗传机制。

文化的发展从总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1、建立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2、建立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

• 文化的发展是人发现人自身的过程,文化成果又加速社会的发展。

三、两种不同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础上阐述文化与社会和人类相互关系及其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P694-):

1、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起源和基础。2、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的标志和准绳。3、文化是具有自身利益相对独立性的“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

西方文化哲学的四种类型:理性主义的文化哲学、自然主义的文化哲学、结构功能的文化哲学、符号主义的文化哲学。它们的局限性主要有(P696-):1、无限夸大了人的主观精神的作用。2、夸大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否认历史的规律性。3、夸大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运用范围,抹杀了文化进步的内在标志。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一、文化的分类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文化本身领域看,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

从文化的主体承担者看,文化可分为个体、群体、民族、世界文化。

从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文化可分为主、亚、反文化。

从文化的发展看,文化可分为原始、古代、现代以及未来文化。等等。

文化和文明是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二、文化的一般结构

思考:什么是结构?

文化结构指文化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

文化系统的表层要素,是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背后,是人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活动方式,即“活动模式”或“活动样式”。

从文化产生过程看,文化是人们活动模式(经验)的保存和传递。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主要在于帮助人们掌握基本的活动方式。

在活动方式背后,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的“文化观念”。

文化产品、活动方式、文化观念是构成文化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基本结构上的共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性,并不排斥文化的民族性。

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具有信息功能;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第三节 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 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从历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性、新旧交融性等特点,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塑造培养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而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糟粕又造就消极落后的国民同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我们要用批判继承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三、文明(civilization)是文化进步(advancement)程度的标志(sign,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的法律化、制度化程度。

【篇四】

本章要求学生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以及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使他们能充分把握人的本质,实现其人生价值,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而竭尽自己的力量。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 一、人性的具体性

• 人性是指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人性是具体的,也是历史的,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人的本质在于人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 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

• 个人发展的全面性是其现实关系和观念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它使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能应付自如,显示出更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因而就更为自由,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人类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身的解放,从而使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可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 原理链接: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 人的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 人的发展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他进入人的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人的个性是指属于个人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人的个性化即逐步形成作为自己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的方式的过程,在社会范围内普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标。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内涵

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满足自己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的价值即人对人自身的意义,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二、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创造客体价值的过程也是实现主体自身价值的过程,作为一种主体性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包括主体能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等全部主体性内容的实现,其中主体地位的实现是人的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三、人的价值的评价

价值评价是主体的观念活动,是主体对于价值对象的价值功能的判断。

价值只是对主体而言的意义,因而必须以一定的主体作为评价的基准。

对于客体的价值的评价就是对于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的判断。

人的价值是一种主体价值,在人的价值中主客体关系转化为主体自身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人是通过实现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去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意义的判断。

人的价值评价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人是否实现了自己的工具性价值,几是否创造了客体价值。这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基础。第二,人在实现工具性价值的同时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主体性价值,即他的工具性价值是否真的成了实现自己主体性价值的工具,这是人的价值评价的实质内容。

对人的价值评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一定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2、他人、社会对他的“社会评价”。

人的价值区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对于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则是人对于社会的意义。人的价值评价尺度归根到底应是社会的尺度。

运用社会的尺度评价人的价值,就是看人的活动及其结果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评价人的价值必须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三节 人的自由

一、必然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体现,人不能摆脱客观必然性的制约,不能超出客观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找自由,这就是人的自由的限度,但人在必然性所规定的可能性范围内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并通过实践把选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获得自由,自由与必然是相互依存的,自由与必然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自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二、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必然王国”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三、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人类解放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包括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含义,人类解放即获得自由度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是更高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境界。

265 评论

逍遥无涯子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梳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和广义解释: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基本内容:

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基本立场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方法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

1844年《德法年鉴》的论文表明,马恩 完成了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历史唯物论,完成历史观的革命。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系统简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恩完成二个重要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

1876-78恩格斯《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169 评论

相关问答

  • 2018年10月马原自考真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马原自考教材真题答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

    ruby纸鸢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2018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

    【篇一】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人类的认识本质上是实践的和社会的,是以一定的方法体系和思维方式社会历史地展开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增加和更新,而且

    gaga1001mar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2018年4月马原理自考真题

    社会研究方法历年。社会研究方法历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产品。

    kobe紫米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2018年4月马原自考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马原自考教材真题答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

    秋林花语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2018年4月马原自考真题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马原自考教材真题答案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

    LuckyXue52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