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9

沫卡MOKOO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传播学概论笔记总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oo0O傻猫咪O0oo

已采纳

对于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及著名的传播学者,我们这一代人确实知之不多。记得第一次听说传播之词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林帆老师和陈韵昭老师到青海考察访问之际。当我们乘快艇在青海湖劈波斩浪的时候,两位老师在船舱里给我这位当年的学生“上课”,说起传播,说起信息、反馈,说起传者、受众、把关人,说起传播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当然,这些都是片言只语。回到西宁,我专门请陈韵昭老师给《青海日报》的编辑、记者讲了半天课,讲述传播和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她讲到威尔伯·施拉姆,讲到夏威夷传播研究所……以后我虽然也曾翻阅过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还有那段著名的开场白———“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对传播仍然学得不多、知之甚少。这里要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给我们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照罗杰斯的说法:“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从“传播”这条河流的流淌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发展的过程。传播学作为专门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与美国社会生活的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而且这部“历史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本书译者殷晓蓉概括得好:“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有中国学者论说:凡著述,有经验性、实用性而无理论性、前瞻性,失之过浅;有理论性、前瞻性,而无经验性、实用性,失之过虚。理论性、前瞻性如树之根、树之干;经验性、实用性如树之枝、树之叶,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将这两者结合、交融得可以说是恰到好处,这也是这部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专著比较好读的原因所在。1991~1992年,罗杰斯“身处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写作一部关于传播学史的著作”。从他的工作室的窗户望出,“越过拉克尼他湖和斯坦福大学红色瓦片的屋顶,我能够看到已故的威尔伯·施拉姆的传播研究所的位置,它最初是在印刷大楼,然后在西普莱斯会堂,现在是在斯坦福建筑群,每一次转移都象征着传播学领域之逐渐地被接受。”罗杰斯将百年历史的叙述截止于1960年,最后一章也是“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建立”。然而,“传播”这条新的河流依然在流淌,而且1960年后的这几十年,人类经历的是一场“传播革命”。美国传播学者威廉斯将人类传播历史浓缩为一天24小时,其中无线电报、彩色电视、通讯卫星、家用电脑、航天飞机等,都是近期的传播“震撼”,他将24小时剩下的40多秒留给了20世纪的最后20年。如今进入了21世纪,“传播革命”更迅猛发展,过去我们只能以声音、图像及文字来传递信息,现在可以应用电磁能量的振动来接受与传送信息,于是距离不再是距离;声音、文字及图像都可以由数码传送,三者的区别日趋淡薄;人们不断追求“输入、输出”,频频与电脑沟通而少与人脑沟通,威尔伯·施拉姆担心的工具理性会淹没道德理性及传统的德行,也许不是杞人忧天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传播”这条河流里更是如此。人的实践无止境,人的认识无止境,人们期待着更多、更新的对传播、传播学、传播学史的探索,也期望着更多、更新的著作问世。

149 评论

S~夏末微凉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9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1112任选两门00244经济法概论600312政治学概论600321中国文化概论500529文学概论(一)700662新闻事业管理4

164 评论

长安三太子

14. 简述赖利夫妇模式的特点? 答:由美国学者赖利夫妇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该模式中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又称初级群体,首属群体,如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二是“更大的社会结构”,指关系比较松 散的次属群体,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三是“社会总系统”,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等隶属群体。 15. 简述马莱茨克模式的特点? 答:该模式由德国学者马莱茨克提出,属于社会系统模式。它详尽地色画了传播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 复杂互动关系,并展开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但又要承受“讯息的压力” 和“媒介的压力”。受传者一方,同样要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会受到“媒介的压力”,而“ 感受和效果”也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该模式中,传播者和受传者都要受到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个人层面,即“自我形象”和“ 个性结构”,二是组织层面,即传播者的“工作环境”,包括媒介组织和工作伙伴,受传者所在的“受 众群体”,三是社会层面,即“社会环境” 此外,该模式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目中的形象” 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16. 简述媒介控制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基本的控制形态有: 一、政治控制。集中表现在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上。常见的手段有:立法、行政、操纵新 闻。 二、经济控制。关键媒介在所有权上,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广告。 三、受众控制。受众对传播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反馈上。有直接表示意见建议的(通过信件、电话等 ),有间接显示态度和看法(是否订阅报纸、收看节目等),传播者也主动收集公众反应。 四、自我控制。一是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与行业规范,二是各类传播从业者按照一般 的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除此之处,还有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控制——文化控制,所有的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中, 一切控制控制现象说到底都无不处在特定文化的背景下,每个社会文化系统都不可能对传播放任自流。 这些控制如一张潜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传播。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刚进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充满 理想,无所顾忌,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这便是布里德所说的我部中的社会控制。他的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 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17.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答: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巴斯认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18. 新闻工作中,如何提高可读性? 答:1. 新闻要提倡写短句2.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3.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 用常见的词4.注意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 就广播的可听性来说,要求重视广播中语言和音响的综合使用,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 简明,易懂。 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则应以视觉感觉为主,加强图像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接形式, 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 19. 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答: 1. 报刊。报刊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 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 2. 无线电广播。广播的竞争对策是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 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另一方面收听工具 已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3. 电视。电视与原有媒介的竞争中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会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 受到观众青睐。 20. 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答:1. 选择性接触:面对着众多的媒介信息内容,受众成员无法毫无选择地被动地注意所 有这些内容并对它们作出反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选择地使用媒介。2. 选 择性理解(解释):这是指受众对已被接触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 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3. 选择性记忆:受成员对自己所接触、理 解的媒介信息,并非能全部长久地印入脑海之中,而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一部分内容。 解释选择性因素的观点:1. 认识的连贯论(认知不和谐理论)的解释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解释3. 可获 得性(易得性)论的解释 21. 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答:这一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它从受传者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的效果。它通过分析受传者接触 媒介的动机或这种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它 的特点是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 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开展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H•;赫尔卓格,最早对印刷媒 介的效用进行考察的是B•;贝雷尔森。20世纪40年代此类研究很多,50年代这类研究进入了停滞期 ,60年代这类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肯定,再次复兴起来。 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效果观强调的是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因而应属于“有限效 果论”,但也有学者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果,应属于某种“ 适度效果理论”。不管怎样,“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受众为中心的视角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2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有什么联系? 答: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课题。传统的政治 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 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或作为“载体”,或作为“喉舌”,或作为“公众的精神纽带”,发挥着合理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主要从政治民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这里,作为“民意” 的舆论自然是具有高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控制 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正是从这个 角度研究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把舆论看做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探讨它 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 答: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课题的转换。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 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大众传播的一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 技术的普及和利用所产生的社会的,行为的,心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一位传播学者萨尔瓦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人态度或行动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由于新媒介的使用本身就意味 着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又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面临的,是新 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 ”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 24. 电脑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播意味着什么? 答:电脑联网业即构成对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又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总体来看,电脑联网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作为信息高新科技产物的 国际互联网,具有先进性,互动性 论述题: 1. 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有哪些? 答: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个人(个体)功能,二是从社会 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人际传播,后者则专指大众 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大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 息,为人们提供决策和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大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 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即大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 能4由赖特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166 评论

王生饮啖茶

服了,我刚修复答案了怎么没有了呢?你就把这些读书笔记按照读书报告的写法写出来就可以了啊这些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你去百度一搜索就知道了,读书报告的格式你搜索一下就知道啦,希望对你有用第一章 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 第二节 传播的开端 原始单细胞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处理从环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个体建立关系……只是刚刚踏上现代传播学的门槛。 (现代传播学的真正建立经历了)……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 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这个过程有必要寻找共同语言。 第四节 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书写语言象口头语言一样,不仅反映人类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会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还反映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字发明……,它们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 第五节 大众媒介的产生 从技术角度讲,古腾堡所作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过程,复制信息,几乎无限制的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传播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人要*信息过日子,这种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首先是处理信息的动物,因此,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起什么作用 难以用言词说明“传播起什么作用”的原因:(1)传播行为已成了多么自然的事,以及最初采用传播的理由已多么深深的消失在过去的阴影中;(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第一节 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瑞士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热把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数量相当惊人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 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曾经称人类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即使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集中谈……有关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的部分。 大多数这一类单因素理论的缺点是,它们可能不厌其烦地解释,但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 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维尔在一篇精辟的文章中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一)环境监视,(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勾画对传播的看法时,在拉斯维尔的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的各种理论》 ……经济功能。首先,传播必须满足绘制环境的经济图标的需要,以致每个人和组织就能构成自己对特定时刻的买和卖的机会的印象。……其次,经济政策必须或者是通过个人和组织,或者是通过国家起关联作用。……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第三节 传播应用于个人的社会功能 人类传播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关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会雷达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刻度尺的另一端,这种雷达行为是非常笼统的。……我们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传播作为我们的社会雷达。 ……由于密切注意新闻和各种思想的交战,他们克服了孤独和疏远带来的寒冷和黑暗。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任何有重要意义的决定,通常是巧妙操纵的结果;任何涉及别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操纵才能付诸实践。他们结合到一起构成一种传播管理。 传播还有另一大类用途,我们称之为指导。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说服力地提出的那样,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小结 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我们利用它(传播)作为个人雷达,……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做出决定,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我们特别关心把知识、技艺和规范传给我们社会的新成员…… 同传播的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为对照的是,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信息的性质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学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杂性”,混杂性,也就是与简单或有条不紊相反的概念。 进化论的伟大原则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远在增加。 信息是减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这样一些概念运用到人类传播过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农和韦纳合著的《数理传播论》和韦纳的《控制论》的发表,成为对传播学学者是如此兴奋的事件。……这些新的电学和数学方法的影响,开放了研究人类传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信息的性质。 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谋求的信息(如果他们是谋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绘的游戏)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造或组织他们的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取行动的局面是有关的。 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处理信息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动物。 第二节 传播关系 发生传播关系看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作了精彩描述。人们挤住在一个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只能对着一面墙,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们后面,明亮的火在燃烧。人们不时地在火前移动,他们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观察者永远看不到这些人,只能从他们被摇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来认识他们。这是对人类传播中发生的情况所作的极好比拟。一位参加者对于另一个人的了解,决不像那个人对他或是她对自己所了解的那样。 有了传播和观察,影影绰绰的人物可能变得越来越鲜明和越来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从现实抽象出来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戏。 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 第三节 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交流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符号是共享的,……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它意味着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的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 以“会聚过程”来描写传播共享是十分恰当的。 第四节 传播契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系的。 雷达行为,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证实他们自己的身份,以预期的方式做出反应以及确认他们的社会成员资格和社交性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 社会雷达行为通常是在一种不言明的契约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是什么东西使人们进入传播关系呢?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但是这部分地也是出于需要……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于进入某种传播关系所能得到的好处和这样做所遇到的困难所作的评估比较。 第五节 传播行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种A型传播行为,一套符号和一种B型传播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在某一瞬间这些符号完全摆脱和不受参加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不用进入黑匣子就能观察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分析的。 因此,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做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产生对立情绪。 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第六节 电路和行为 研究传播行为就像研究大海一样,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进行。但超过一定深度之后,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进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 小结:传播怎么起作用

333 评论

相关问答

  •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糖果屋de芒果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互联网的发展是很快的,你看中间都过去快十年了,肯定都变了很多了,再说,本来这本《网传播学》就是有很多东西从喷蓝《网络传播概论》中来的,所以我建议你还是重新买一本

    蜜糖Rose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总结图

    第二章1传播的三个源头1、基于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即俗称“三论”为主要工作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逸轩设计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整理总结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

    乖乖米飞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传播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书 名: 传播学 概论 作 者:孙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ISBN: 9787300119175

    守望的夜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