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2

米果janicefeng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答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皖北一只老色

已采纳

BCDE2.ABCD3.ABC4.B5.D四1.(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主要是离别了还那么乐观。一洗以前悲伤的气氛。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2.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赏析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干,字仲宗,别号芦川居士,长乐(在今福建省)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晚年所写的两首《贺新郎》,气势磅礴,悲凉慷慨。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送胡邦衡的。胡邦衡,名铨,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在秦桧主持屈辱的和议时,他上书请斩秦桧,被贬官到福州做签判(属员)。和议成,再把他流放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加以管制的处分。他当时在做签判,早已不做待制(朝廷的顾问官)了,题目里称他为“待制”,是用他过去的官衔。张元干不顾当时主和派田强大压力,特地写这首《贺新郎》来给胡铨送行,在词里对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对胡铨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词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梦绕神州路”是说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连做梦都在绕着上汴京的路上转。“神州”本指中国,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占的汴京。“怅秋风”以下三句写自己梦中所见。当他梦里走向汴京时,被秋风引起了惆怅的感情。那里已是“连营画角”,驻扎着金兵的各个军营,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故宫离黍”是说以前盖着宫殿的地方如今长满了禾黍(大黄米一类植物)。这里写他梦到汴京所见,也许是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也许是他的想象,总之是写出北宋灭亡、汴京荒芜了。接下去就提出了问题。 “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问为什么北宋会灭亡的呢?接下去先不作回答,先描写北宋灭亡、人民遭难的惨状。因为什么缘故昆仑山崩塌,砥柱山倾倒,以致黄河泛滥成灾,到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用山崩地裂、洪水泛滥来比喻金兵灭亡北宋,把广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事实。洪水冲毁了家园,人们纷纷逃难,千万个村庄成了狐狸和野兔的乐园。“底事”,什么事。“昆仑”、“砥柱”都是山名。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砥柱山在黄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乱注”,到处乱流。“聚万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现出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难。 作者已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亡国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问: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在当时,这答案不能明白讲出,所以,词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天意高难问”以下四句是说:天(比喻最高统治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难问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越容易产生悲感,更何况今天在南浦送胡铨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容易。“悲难诉”,是说悲愁无法诉说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君”,指胡铨。这里从“天意高难问”,联系到胡铨因反对屈辱和议而被流放,就婉转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义路线,造成苟安局面,无法收复失地。 下片写出了作者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 开头四句是写词人送别胡铨时所看到的景致。“凉生岸柳催残暑”点明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凉风吹动岸边的柳树,仿佛在催着残存的暑气赶快退尽。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耿斜河”是说银河在夏夜显得很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时银河的方位已变得倾斜了。“断云”,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轻轻地飘过去。这时词人在想些什么?从“万里江山知何处”到“书成谁与”几句,就具体地写出了作者所想的内容。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前,两人常常在夜里面对面躺在床上谈心,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飞不到偏僻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所感动吗?“回首”,回想起。“书成谁与”,是说,写好信,让谁给送去呢? 但是,作者并不到此为止,“目尽青天怀今古”以下两句,便把词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尽青天”是说词人仰起头来久久地凝视青天,仿佛要把它看透。“怀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儿曹恩怨相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象小孩子一忽儿埋怨、一忽儿又和好那样。“儿曹”,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尔”和“汝”,都是“你”的意思,“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肯”是“哪里肯”的意思。这两句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意思是说张元干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怀想古今,相互勉励以英雄人物为榜样,顽强地斗争下去,而决不肯象小儿女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思怨在这里指交情。 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来,让我们高高举起酒杯(“大白”就是酒杯),听我唱一曲豪壮的《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来为你送行吧!这就把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这首词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传张元干因为写了这首词,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处罚,由此也可见它确实是刺痛了南宋当权者的。3(1)拜访,探望;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五。1.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词牌一名甘州,《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甘州》一曲,初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因前后八韵故为“八声”。《伊州》《甘州》《梁州》诸曲,音节慷慨悲壮,柳永精通音律,用来抒写他贫士失意的感慨,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2.唐初边关战事频繁,唐统治者为了捍卫而征讨四方,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 3.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六。1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2.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三)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可以说,独到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⑼,或称以“别格”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的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至于具体论及苏轼豪放词作,应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激越雄健、慷慨悲壮之作。第二类属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舍掉前者,就舍掉了苏轼豪放词的精华;扬弃后者,则不能全面反映苏轼豪放词的本质特色。两者缺一不可。苏词豪放而清旷的独到风格,有时在一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能出前人难具之情,步前人未到之境:虽然,读苏轼豪放词,我们对其骨子里的人生如梦、超尘遁世、虚无缥缈的哲理思想,应有足够的戒心和清醒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苏词感情之坦率真切,个性之鲜明活脱,胸怀之旷达开朗,运笔之挥洒自如,词风之豪纵飘逸,确能开人心胸,新人耳目,具有开一代新风的巨大作用。 (四)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3.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227 评论

妞妞们要健康

第一是,买好教材,任何考试以教材为准,教材永远比真题重要。你要知道,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带“研究”俩字的专业,表明这个专学的是文学理论,所以理论内容一定是考试的重点。吃透教材,你才能知道哪些理论才是重点。第二,掌握好重点篇目。《唐宋词研究》其实跟《唐宋散文研究》一样,你们所学习的篇目,肯定都是代表性篇目。这门科目的目的就是从通过篇目提炼写作特点,目的还是掌握写作特点。【篇目只是论述写作特点的一个工具而已,它是帮助你理解唐宋诗词理论的。但是,如果你对篇目不熟悉,比如:不会背诵篇目吧,你就根本无从谈论理论。因为考试题目中是不会给你原文的,晓得吧。】你只要掌握这些重点篇目的文学理论,在其他情况下遇到,你就会加以运用了。第三,大量翻阅参考书籍。

353 评论

fightingBB

直接网购一套辅导试卷,里头肯定有,历年试题加答案的。你可以去自考图书馆看看 百度51zkbook,祝好运

137 评论

崔若若11

1.BCDE2.ABCD3.ABC4.B5.D四1.(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主要是离别了还那么乐观。一洗以前悲伤的气氛。(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2.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赏析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干,字仲宗,别号芦川居士,长乐(在今福建省)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晚年所写的两首《贺新郎》,气势磅礴,悲凉慷慨。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送胡邦衡的。胡邦衡,名铨,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在秦桧主持屈辱的和议时,他上书请斩秦桧,被贬官到福州做签判(属员)。和议成,再把他流放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加以管制的处分。他当时在做签判,早已不做待制(朝廷的顾问官)了,题目里称他为“待制”,是用他过去的官衔。张元干不顾当时主和派田强大压力,特地写这首《贺新郎》来给胡铨送行,在词里对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对胡铨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词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梦绕神州路”是说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连做梦都在绕着上汴京的路上转。“神州”本指中国,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占的汴京。“怅秋风”以下三句写自己梦中所见。当他梦里走向汴京时,被秋风引起了惆怅的感情。那里已是“连营画角”,驻扎着金兵的各个军营,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故宫离黍”是说以前盖着宫殿的地方如今长满了禾黍(大黄米一类植物)。这里写他梦到汴京所见,也许是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也许是他的想象,总之是写出北宋灭亡、汴京荒芜了。接下去就提出了问题。“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问为什么北宋会灭亡的呢?接下去先不作回答,先描写北宋灭亡、人民遭难的惨状。因为什么缘故昆仑山崩塌,砥柱山倾倒,以致黄河泛滥成灾,到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用山崩地裂、洪水泛滥来比喻金兵灭亡北宋,把广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事实。洪水冲毁了家园,人们纷纷逃难,千万个村庄成了狐狸和野兔的乐园。“底事”,什么事。“昆仑”、“砥柱”都是山名。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砥柱山在黄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乱注”,到处乱流。“聚万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现出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难。作者已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亡国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问: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在当时,这答案不能明白讲出,所以,词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天意高难问”以下四句是说:天(比喻最高统治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难问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越容易产生悲感,更何况今天在南浦送胡铨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容易。“悲难诉”,是说悲愁无法诉说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君”,指胡铨。这里从“天意高难问”,联系到胡铨因反对屈辱和议而被流放,就婉转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义路线,造成苟安局面,无法收复失地。下片写出了作者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开头四句是写词人送别胡铨时所看到的景致。“凉生岸柳催残暑”点明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凉风吹动岸边的柳树,仿佛在催着残存的暑气赶快退尽。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耿斜河”是说银河在夏夜显得很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时银河的方位已变得倾斜了。“断云”,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轻轻地飘过去。这时词人在想些什么?从“万里江山知何处”到“书成谁与”几句,就具体地写出了作者所想的内容。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前,两人常常在夜里面对面躺在床上谈心,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飞不到偏僻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所感动吗?“回首”,回想起。“书成谁与”,是说,写好信,让谁给送去呢?但是,作者并不到此为止,“目尽青天怀今古”以下两句,便把词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尽青天”是说词人仰起头来久久地凝视青天,仿佛要把它看透。“怀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儿曹恩怨相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象小孩子一忽儿埋怨、一忽儿又和好那样。“儿曹”,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尔”和“汝”,都是“你”的意思,“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肯”是“哪里肯”的意思。这两句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意思是说张元干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怀想古今,相互勉励以英雄人物为榜样,顽强地斗争下去,而决不肯象小儿女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思怨在这里指交情。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来,让我们高高举起酒杯(“大白”就是酒杯),听我唱一曲豪壮的《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来为你送行吧!这就把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这首词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传张元干因为写了这首词,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处罚,由此也可见它确实是刺痛了南宋当权者的。3(1)拜访,探望;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五。1.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词牌一名甘州,《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甘州》一曲,初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因前后八韵故为“八声”。《伊州》《甘州》《梁州》诸曲,音节慷慨悲壮,柳永精通音律,用来抒写他贫士失意的感慨,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2.唐初边关战事频繁,唐统治者为了捍卫而征讨四方,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3.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六。1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2.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三)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可以说,独到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⑼,或称以“别格”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的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至于具体论及苏轼豪放词作,应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激越雄健、慷慨悲壮之作。第二类属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舍掉前者,就舍掉了苏轼豪放词的精华;扬弃后者,则不能全面反映苏轼豪放词的本质特色。两者缺一不可。苏词豪放而清旷的独到风格,有时在一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能出前人难具之情,步前人未到之境:虽然,读苏轼豪放词,我们对其骨子里的人生如梦、超尘遁世、虚无缥缈的哲理思想,应有足够的戒心和清醒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苏词感情之坦率真切,个性之鲜明活脱,胸怀之旷达开朗,运笔之挥洒自如,词风之豪纵飘逸,确能开人心胸,新人耳目,具有开一代新风的巨大作用。(四)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3.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102 评论

盖世在在

1.BCDE2.ABCD3.ABC4.B5.D

360 评论

吃货JyHl

1.BCDE2.ABCD3.ABC4.B5.D四1.(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这首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没有浓重的悲伤色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成为千古吟诵不绝的佳句。主要是离别了还那么乐观。一洗以前悲伤的气氛。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2.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赏析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干,字仲宗,别号芦川居士,长乐(在今福建省)人。他的词,风格豪放,晚年所写的两首《贺新郎》,气势磅礴,悲凉慷慨。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送胡邦衡的。胡邦衡,名铨,是南宋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在秦桧主持屈辱的和议时,他上书请斩秦桧,被贬官到福州做签判(属员)。和议成,再把他流放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加以管制的处分。他当时在做签判,早已不做待制(朝廷的顾问官)了,题目里称他为“待制”,是用他过去的官衔。张元干不顾当时主和派田强大压力,特地写这首《贺新郎》来给胡铨送行,在词里对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表示强烈不满,对胡铨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词从国破家亡的现实写起。“梦绕神州路”是说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国土,连做梦都在绕着上汴京的路上转。“神州”本指中国,这里主要指被金人侵占的汴京。“怅秋风”以下三句写自己梦中所见。当他梦里走向汴京时,被秋风引起了惆怅的感情。那里已是“连营画角”,驻扎着金兵的各个军营,吹起了此起彼伏的军号声。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故宫离黍”是说以前盖着宫殿的地方如今长满了禾黍(大黄米一类植物)。这里写他梦到汴京所见,也许是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也许是他的想象,总之是写出北宋灭亡、汴京荒芜了。接下去就提出了问题。 “底事昆仑倾砥柱”以下三句,就是问为什么北宋会灭亡的呢?接下去先不作回答,先描写北宋灭亡、人民遭难的惨状。因为什么缘故昆仑山崩塌,砥柱山倾倒,以致黄河泛滥成灾,到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用山崩地裂、洪水泛滥来比喻金兵灭亡北宋,把广大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事实。洪水冲毁了家园,人们纷纷逃难,千万个村庄成了狐狸和野兔的乐园。“底事”,什么事。“昆仑”、“砥柱”都是山名。昆仑山是黄河的发源地,砥柱山在黄河中。“九地”,也就是九州大地。“乱注”,到处乱流。“聚万落千村狐兔”的“聚”字,突出了狐、兔之多,表现出人民遭受了严重的苦难。 作者已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亡国之痛,至此便很自然地要问: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谁的过错呢?在当时,这答案不能明白讲出,所以,词人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两句诗,来暗示亡国破家的罪责应该由最高统治者来承担。“天意高难问”以下四句是说:天(比喻最高统治者)因为高高在上,所以它的心意很难问明白,人之常情是越到老年就越容易产生悲感,更何况今天在南浦送胡铨到新州去呢?“老易”,越老越容易。“悲难诉”,是说悲愁无法诉说得清楚。“南浦”,泛指送别的地方。“君”,指胡铨。这里从“天意高难问”,联系到胡铨因反对屈辱和议而被流放,就婉转地透露出南宋小朝廷走投降主义路线,造成苟安局面,无法收复失地。 下片写出了作者对胡铨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的慰勉。 开头四句是写词人送别胡铨时所看到的景致。“凉生岸柳催残暑”点明季节,说明作者写词时,是在夏末秋初。凉风吹动岸边的柳树,仿佛在催着残存的暑气赶快退尽。天上,银河明亮,星星稀疏,月亮清淡,不时有一两片云彩轻轻遮住月亮,又忽然飞了过去。“耿斜河”是说银河在夏夜显得很清晰。“耿”是明亮的意思。“斜河”指夜深时银河的方位已变得倾斜了。“断云”,这里指小片的云。“微度”,轻轻地飘过去。这时词人在想些什么?从“万里江山知何处”到“书成谁与”几句,就具体地写出了作者所想的内容。胡铨流放新州,从此相隔万里,再不知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回想以前,两人常常在夜里面对面躺在床上谈心,而今后,传书的大雁飞不到偏僻边远的新州,信写成了,又该交给谁寄去呢?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所感动吗?“回首”,回想起。“书成谁与”,是说,写好信,让谁给送去呢? 但是,作者并不到此为止,“目尽青天怀今古”以下两句,便把词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一步。“目尽青天”是说词人仰起头来久久地凝视青天,仿佛要把它看透。“怀今古”是指追思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儿曹恩怨相尔汝”出自唐朝诗人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这原是形容颖师的琴声就象小孩子一忽儿埋怨、一忽儿又和好那样。“儿曹”,即儿辈。“儿曹恩怨”指小孩儿之间一会儿要好,一会儿埋怨。“尔”和“汝”,都是“你”的意思,“相尔汝”是形容两人讲话时互相指着对方的那种样子。“肯”是“哪里肯”的意思。这两句借用韩愈的诗句而加以变化,意思是说张元干和胡铨在分手时能够放眼天下,怀想古今,相互勉励以英雄人物为榜样,顽强地斗争下去,而决不肯象小儿女似地为了朋友私情不忍分别。思怨在这里指交情。 在词的最后两句作者以高昂的调子写道:来,让我们高高举起酒杯(“大白”就是酒杯),听我唱一曲豪壮的《金缕曲》(《贺新郎》的别名)来为你送行吧!这就把不肯屈服、坚持斗争的精神推向了高潮,使这首词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相传张元干因为写了这首词,也受到了革除功名的处罚,由此也可见它确实是刺痛了南宋当权者的。3(1)拜访,探望;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五。1.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词牌一名甘州,《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甘州》一曲,初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因前后八韵故为“八声”。《伊州》《甘州》《梁州》诸曲,音节慷慨悲壮,柳永精通音律,用来抒写他贫士失意的感慨,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2.唐初边关战事频繁,唐统治者为了捍卫而征讨四方,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 3. 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六。1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2.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苏轼来了。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诗言志,词言情。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三)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与之不同,一方面,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一方面,他的词中分明活跃着一个富有个性的“我”。可以说,独到的文艺观和强烈的个性化,正是苏轼开拓宋词新境界,开创宋词新风格的重要内在依据。论苏词的豪放,切不可泥于前人之见,把它的意义仅归于冲破音律的束缚,甚至视为“要非本色”⑼,或称以“别格”⑽。豪放,作为一种新风格、新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是就传统的婉约风格和婉约词派相对而言的。无论选择题材上,表现手法上、语言运用上乃至美学意义上,两者都有明显的差异。而它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打破了先前词坛上那种一花独放、一鸟独鸣的沉闷单调的旧格局,迎来了百花齐放、百鸟争喧的新天地。至于具体论及苏轼豪放词作,应包括两类。第一类为激越雄健、慷慨悲壮之作。第二类属狂放不羁、清旷飘逸之作。舍掉前者,就舍掉了苏轼豪放词的精华;扬弃后者,则不能全面反映苏轼豪放词的本质特色。两者缺一不可。苏词豪放而清旷的独到风格,有时在一些平凡的生活小事上也表现得相当出色,能出前人难具之情,步前人未到之境:虽然,读苏轼豪放词,我们对其骨子里的人生如梦、超尘遁世、虚无缥缈的哲理思想,应有足够的戒心和清醒的认识,但总起来说,苏词感情之坦率真切,个性之鲜明活脱,胸怀之旷达开朗,运笔之挥洒自如,词风之豪纵飘逸,确能开人心胸,新人耳目,具有开一代新风的巨大作用。 (四)晚唐五代词,较少咏物,而《东坡乐府》中的咏物词,无论数量之多,咏物面之广,都是空前的。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3.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其实这是专家答案

180 评论

相关问答

  • 唐诗宋词研究自考试题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猎户座HS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

    这门配套的辅导教材是没有的,网上有历年试卷可作练习之用。考试大纲在浙江教育考试院网上有。 [07409] 《宋词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10年12月自学用书:《

    逍遥七星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

    请问有广东2010年10月份《唐宋词研究》(07564)的试卷吗?只记得主观题部分(简答和论述)也可以,谢谢了!

    huayingxiong6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答案

    BCDE2.ABCD3.ABC4.B5.D四1.(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

    多肉小西瓜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自考唐宋诗词研究课题题目

    - 唐宋词人名家名作赏读李玉珍,内蒙古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现为图书编辑。读书时将唐宋诗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工作后又作为主要事业方向。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唐宋词

    哪也去不了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