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4

吃货跟谁吃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归纳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易买易得

已采纳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有哪些? 一、文化:自然就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二、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转化产所。 三、制度:指当时用来治理朝政,约束人们的一系列制度。 四、世界语言九大语系:指世界上包括汉藏的语言,印度欧洲语系,阿尔泰语系,闪一含语言,乌拉尔语言,高加索语言,南岛语言,南亚语言,达罗毗荼语言等九大语系。除此之外,当然除了九大语系之外,还有很多非洲和美洲的语言和一系列属性不明的其他语言系。 五、宗教信仰特点:指多种宗教并存,与外来宗教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等特点。 自考复习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 早起半小时和晚睡半小时,加起来1个小时,这两段是较佳的记忆时间,各位小伙伴们可以利用这段“黄金时间”来记忆。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复习。比如说用路上、车上、床上等零碎时间,这样会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 2.掌握大纲内容 首先我们要学会弄清考试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考核目标,然后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结合考纲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掌握了考试大纲,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考试的走势和难易程度。 另外我们也可以对照考试大纲进行查漏补缺,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有复习扎实,抓紧时间夯实。 3.题量训练,分析考点 自考学习离不开课本,也离不开一定题量的训练。考前3天还要保证每天至少做一套权威模拟题,还要多翻翻先前做的历年真题及练习题,要重点关注当时做错的题目,不要留死角。 自考的考点设置虽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但从历年的真题中也能分析出一点点考点的分布。我们要以知识点的原理和内在联系为依据,对考点的解决方法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思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理解。 4.将知识点结构化 这个阶段我们在进行复习时应该注意把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可以找张白纸,将相关知识点以提纲形式默背书写,再填写各种层次的知识点,类似于脑图的概念,然后再核对书本,重点将漏写或错误的知识点消化和记忆。 5.知识点要联系实际 复习时一定要立足于教科书,将凌乱的、分散的知识点置于具体事例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本质和原因的认知,一举两得。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深化记忆。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14 评论

月儿丸丸

有一份试卷,但没有答案。

295 评论

坚强的T123

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 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1、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 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 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 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 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 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 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 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 包括物质产品也包 括精神 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 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 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 资材等一般 不称为文化产 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 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 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 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 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 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 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 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 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 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 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 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 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 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 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 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或在某一文 化事象里所表 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 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 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 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 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 一定的背景下对社 会产生 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 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 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 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 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 定 和对策原则。 8、两个 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 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 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 拥有的文 化。底层文化指 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 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 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 化。 三、问答题 1、 “文 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 本义是“错画” 也就是花 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 “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 德、 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 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 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 治也就是礼治与 “武功”相 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 化”和“分化” 。 2、文化的 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 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 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 世界的范 畴创造属改造客 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 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 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译。culture 的 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 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 人的智慧与精神文 明难以 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 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 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 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 A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 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 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 广义 文化 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 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 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 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 物质 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 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 历史发展中经传 承累积而 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 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 系。应把握三要点A 狭义 文化不但以人 为中心而且 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 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 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 狭义 文 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 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 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 系的人文精神C 狭义 文化 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 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 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 的特点。所以狭 义文化的 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 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 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 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 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 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 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 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 一。 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 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 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 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 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 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 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 2 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 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 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 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 文化 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 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 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 情为基础。其特点 是中华 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 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构成 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 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 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 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 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 的、长期历史发展 所积淀 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 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 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 复古甚至 认为传统与现代 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 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 化进 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 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 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 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 与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 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 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 中国传统与西方 文化是截 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 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 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 到其他民 族文化的影响引 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 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 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 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 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 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 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 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 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 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 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 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 文化 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 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 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 定性和延续性 传统不是一 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 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 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 、三分法物 质、制度、精神 、四分 法物质、制度、风俗、思 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 度、精神、语言 。以及更 多的分类法例如有 物质、 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 课程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 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 文化。 8《中国文化概 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 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 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 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 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 梳理 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 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 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 体的认识从而 树立传统文 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 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 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 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 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 —碣石以北农牧交 错地 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 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 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 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 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 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 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 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 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 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 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 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 齐国、魏国 都有运河的修 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 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 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 运 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 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 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 贯河北平原的白沟、 平虏 渠、泉州渠、新河、利漕 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 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 北朝连接江、淮、 河、海 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 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 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 漕四渠。又有京 杭大运河 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 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 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 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 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 滥 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 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 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 都与片面的重农 思想有 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 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 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 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 土划分 为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 区。 2、古代的九州即 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九州。冀 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 、 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 、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 、徐 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淮河 以南、大海以 西 、荆州荆山以南、衡山 以北 、豫州荆山以北、黄 河以南 、梁州华山以南、 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 地 、雍州西河以西、黑水 以东 。《尚书》之《禹 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 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 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 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 特别 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 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 以竺可桢把从公元 1400 到 1900 年的第三 个大的 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 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 自 1900 年以后直到现在 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 的仪器所以竺可 桢把此一 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 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 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 后与北方范 围更加广阔的 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 系。 6、 通漕四渠 指的是 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 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 即汴河 或称通济渠 、 广 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 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 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 分重 要。关中地区是四塞 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 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 脉西北有六盘山、贺 兰山 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 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 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 野千里山 河表里。而且此 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 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 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 祥地之一。周、秦、汉、 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 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 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 原上 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 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 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 与蒙古高原 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 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 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 又可以 直通华北地区所以 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 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 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 位 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 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 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 行相互的文化交 流因此对 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 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 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 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 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 呈阶 梯状分布 第一个阶梯是西 部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是我国大江 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 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 拔都在 2000 米至 1000 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 原、蒙古高 原、黄土高原 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 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 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 南至巫山一 线以东及云贵 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 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 500 米滨海地带更低于 50 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 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 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 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 然地形复杂多变但 不失大 陆的整体性。首先是众多 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 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 起。其次是地理 通道。虽 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 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 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大致沿 渭水、黄河、济水 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 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 三 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 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 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 一条在太行 山西侧的汾水 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 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 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 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 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中 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 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 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 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 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 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 灾病虫害等等。五 千年来 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 的。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 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 大势是由暖变冷 他将五千 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 的时期 温暖期 前 3000—前 1100寒暖交错期 、 前 1100—1400 、寒冷时期 1400—1900“仪器观测期” 、 1900— 。具体表现是 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 暖程度 一个比一个低。气 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 关系。灾荒主要指旱、 涝、蝗、风、雹等大水之 后往 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 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 是相互联系的。总的趋势 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 愈来 愈大。与这样的趋势相同 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 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 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1 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 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 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 生于尼罗 河巴比伦发生于 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 流域。古希腊文化产生于 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中 国文 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 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 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 湿润地区。2广大地域形 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 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 运。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 化中心形成后与 北方范围 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 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 征与文化命运自中原文化 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 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 原游 牧文化的冲突和融 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 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 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 以 后有匈奴、鲜卑、突厥、 契丹、党项、金以至蒙 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 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 前一 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 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 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 人的。在中原 政治兴旺时 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 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 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 或 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 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 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 造成中原固有居 民的向南 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 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 者。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 沿着中原固 有的文化方向 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 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 情况再重复一次。虽然这 样的反 复已经有许多次但 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 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 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 从 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 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 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广 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 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 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 及和巴比 伦文明被毁灭 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 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 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的周围 是大片的沙漠人类 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 少因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 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 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 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 历史舞台。每当遇 到北方 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 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 每当北方进入 民族融合的 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 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 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 南方 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 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 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 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 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 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 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 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 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 千年历史发展的 大势。广 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 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 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 几个因素 答1自然环境决 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 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 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 特定 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 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 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 的潜移默化的 影响也可以 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 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 要文化区域 答先秦时期是 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 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 南楚 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 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 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 方文化状况的概观唐朝初 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 改观。丹阳、毗陵、吴郡 等 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 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 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 文、物产的都会。 11、地 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 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 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 化。它是经 过一定的吸收 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 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 正统文化的资源。 “书楚 语作 楚声”的屈原文学是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 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 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 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 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 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 家有时也面临着 各种深度 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 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 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 的措施答1农忙季节不征 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 丰收2在大池 塘捕鱼不用 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 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 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 行 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 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 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 自砍伐山林并把山 岭资源 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 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 规模的园囿 和灵寝也对保 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 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 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 积 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 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 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 的植被状态。 13、古代利 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一是 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 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 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 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 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 伐在北方造 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 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 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 的重农思 想有关第二章中 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约 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 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 代。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 今 4000 年左右延续时间 长达五六千年之久。农 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 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 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 是黄帝、颛顼、高辛、 尧、舜。 3、尚忠对君主 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 的职务。 4、夏是我国第 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 21 世纪到公元前 17 世纪历 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 建于公元前 17 世纪初至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共历 17 世 31 王。 6、周朝公 元前 11 世纪的中叶到公 元前 771 年。 7、夏文化 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 人”而“远鬼神” 、 。 8、 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 神”“事鬼”“先鬼后礼” 、 。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 老子、庄子 10、韩非子提 出法、术、势。 11、名家 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 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 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 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 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 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 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 一次强盛期。共经历秦公 元前 221前 206 年 、西汉 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 、新 朝公元 823 年 、东汉公 元 24220 年 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与 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 变为三级。县以下设乡、 亭、里。 16、皇帝之下是 所谓“三公” 即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 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 空、司马、司徒。四大发 明除了造纸术外火药、指 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唐 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 的。 18、民力的发展商业 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 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 术在北宋应运而 生。它的 发明者是毕升。 〈梦溪笔 谈〉问世于北宋。 19、天 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 窦、徐光启、李之藻。清 初三先生明朝的灭亡对仁 人志士产 生了强烈的刺激 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 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 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 王夫之、顾炎武、黄宗 羲。 20、清朝时期的文学 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 曹雪芹〈红楼梦〉 、吴敬 梓的〈儒林外史〉 、蒲 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 剧如洪升的〈长生殿〉 、 孔尚任的〈桃花扇〉 。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 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 1 万年 左右结束于距今 4000 年 左 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 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和东南、西南及华北、 东 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 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 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 化时期、龙山文化时 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 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 而得名。时间在 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 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 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 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 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 子崖而得名。时间在 公元 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 名。 4、三大文明成就农 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 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 的传说 “三皇五帝”是中国 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 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 共 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 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 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 颛顼、高辛、尧、舜。 6、 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 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 的四季的至点 将一年确定 为 366 日 “以 并 闰月正四 时”以便“敬授民时” 。 7、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 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 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 何反常现象 都会引起他们 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对“天 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 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 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 态下.

90 评论

华兰欣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浙江省200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1000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C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 6.ABCE 7.AB 8.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4.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 ,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 (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 A.《论语》 B.《易》 C.《荀子》 D.《礼记》 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 A.人文环境 B.地理环境 C.生活环境 D.自然环境 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 A.西周 B.东周 C.汉朝 D.明朝 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两宋 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 A.黄帝 B.高车部 C.鲁班 D.伏羲 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 A.西周 B.战国 C.秦朝 D.唐朝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 A.郑国子产《刑书》 B.魏国李悝《法经》 C.《秦律》 D.汉《九章律》 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墨子 D.孔子 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2.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少数民族达到( ) A.24个 B.20个 C.16个 D.12个 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 A.章炳麟 B.吴稚晖 C.鲁迅 D.钱玄同 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赖溟和熊十力 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 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宗法制 B.监察制度 C.科举制度 D.法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 ) A.土地的开垦 B.水利的兴修 C.运河的开凿 D.沙漠的治理 17.秦朝统一王朝政治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其下有“三公”,即( ) A.丞相 B.太尉 C.尚书 D.御史大夫 18.下列选项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的有( ) A.文化的动荡与混乱 B.民族大融合的“汉化”与“胡化” C.南方的开发与新的经济文化区的出现 D.三教鼎立互相激荡 19.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 ) A.《针炙甲乙经》 B.《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 D.《伤寒杂病论》 20.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21.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 )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唯一性 2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 ) A.仁爱孝梯 B.谦和礼让 C.重义轻利 D.真诚有信 23.下列哪些方言属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 A.北方话 B.南方话 C.客家话 D.吴语 24.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 A.识字教学 B.写字教学 C.句子训练 D.作文训练 25.下列选项中,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 A.对联 B.字谜 C.预言 D.姓名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广义文化 27.新石器时代 28.摊丁入亩 29.宗法制 30.语言崇拜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共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31.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上层文化精华的荟萃。( ) 32.夏是我国第一个皇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 33.科举制是由宰相主持,以分科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 34.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 35.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圆圈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表观形态。(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7.简述清朝时期文学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8.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四种模式。 39.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40.简述20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42.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26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

    有一份试卷,但没有答案。

    夏可兒雲卿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归纳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有哪些? 一、文化:自然就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二、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有机界和无机界的转化产所。

    fabregas89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总结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王 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

    雁归来无痕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7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知识点汇总

    主要你自己的功底,有人讲学习语文难。其实不然,我认为语文比其他的好学的多。因为我们接触的比较多,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在复习的时候不用死记硬背只要理解就行了!

    NightWish431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知识

    有一份试卷,但没有答案。

    阳光靖好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