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5

snowberry911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思维导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虾米啊1

已采纳

亲子沟通技巧(一) 课程背景、基本理念、亲子沟通的目的及课程思维导图 主讲人:孙岫 今年夏天,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督导培训。因为我当时已经在“中华家庭教育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所以,在培训班开出的众多课程中选修了 “亲子沟通技巧”。这门为期三天的课程的主讲人是南京大学科技园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督导郭瑞立教授,他的出版著作有《中国家庭成功教育》、《亲子沟通的技巧》、《超级学习法》、《超级学习法训练教程》、《超级记忆法》等。 郭瑞立教授在交代这门课程的背景时,重点解释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我想,我们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应该对托马斯·戈登博士和他“戈登方法”有所了解—— 托马斯〃戈登博士,美国执业心理学家,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学生。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戈登博士以其创建的“戈登方法”而闻名全球,这一方法起初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后发展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戈登博士花费了近50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建立于一种信念基础之上,即强制力会 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开始探求一种替代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交流并解决家庭、学校和工作中的冲突。 “戈登方法”包括“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等人际冲突的解决办法。戈登博士初次于上世纪50年代为一些商业组织做顾问时运用这些方法。1962年,他开发了“父母效能训练”(P.E.T.)课程,第一次P.E.T.课程由他亲自在美国加州帕萨迪纳市的一家咖啡馆给14位父母讲授。事实证明,这一课程非常受欢迎,于是戈登博士开始训练讲师,让他们在社区讲授课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一课程遍及美国50个州,引发了一场全美范围的父母效能训练运动,接着“父母效能训练”被引入日本、韩国,1998年盛行于东南亚、中国台湾,2004年开始进入中国。现在,这一侧重于改善人际关系、造福人类的父母训练运动已波及全球,每年接受训练的父母超过 500万人,他们将所学到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亲子教育与日常生活后效果显著,生活和事业明显改善。 1970年,戈登博士写作《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E.T.)一书,据统计,这本书以3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值得注意的是,1963年戈登博士这套父母沟通训练刚起步时,主要目标是针对“问题家庭”的父母,当时的美国政府将它用于针对少年犯父母必修的一门课程,用此方法加强对父母的教育,强化少年问题的预防功能,并发展出一套简单、实用的沟通模式。后来发现这套方法对改善普通家庭关系也非常适用,并能很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问题、夫妻离异、家庭不和,“少年问题白宫会议”将这套方法肯定为 “防止家庭崩溃的新模式”而向全国父母推荐,成为美国父母学校的基础课程。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教师上岗的必修课。 为了对戈登博士给人际关系改善所做的贡献,戈登博士于1997、1998、1999年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与加利福尼亚心理协会授予其“终身成就奖”。 戈登国际培训公司1974年成立,长期致力于帮助人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传授最有效的、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如今戈登培训公司已成为一家全球闻名的培训机构,目前在国内已有指定的授权培训机构。 让我们回到主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郭瑞立教授的“亲子沟通技巧”的基本理念: 1.每个孩子都听父母的话,关键是父母怎样说;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是怎样教育。 2.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能让父母高兴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 3.在每一个当下,父母都是在用他所掌握的最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没有哪一位父母会存心伤害孩子。 4.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在教孩子的沟通的方式。 5.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 6.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渴望用更好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7.亲子之间有冲突,孩子反抗的并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8、人生的真相是,我们每一人都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依然可以活的很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与问题相处。 9,越是强迫孩子改变,孩子越是抗拒;哪怕是正确的命令,孩子都会拒绝执行。 10、每当父母利用权利和权威强迫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能力和自我负责任的一次机会。 12.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13.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尊重而改变。 14.只有在关系和谐的状态下,父母才有对孩子实行教育的可能。 第二,亲子沟通的目的:一是化解冲突,二是维持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所有冲突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行为冲突;第二,需求冲突;第三,价值观冲突。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常用的解决方式大多是无效的,其结果是亲子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当然,亲子之间不仅仅是只有冲突,也有双方都感觉愉快的和谐相处。这么课程所研究的方法,就是如何预防冲突的发生,维持和谐的关系,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这是一套系统、实用的沟通技巧,适应于每个年龄阶段的父母。 为了清晰地了解课程内容,我给大家展示课程的思维导图—— 课程有四大块内容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 ⑵行为划分 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 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 行为”。)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行为目的: 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12岁以下)——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2、问题归属 “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 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 孩子有问题 父母有问题 双方都没有问题 双方都有问题(包括两种情况:孩子问题引发父母问题,父母问题引发孩子问题。) 二、需求冲突 需求冲突的特征:亲子之间的冲突既不是孩子个人的问题,也不单纯是父母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的问题,既问题主权归亲子双方所共有,也就是问题双方都进入问题区。 解决方式:输赢式、双赢式 输赢式——第一、权威式:父母动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结果好像父母赢了,孩子输了,其实不然;第二:纵容式:父母怕得罪孩子,怕引起冲突,一味的迁就孩子,满足孩子,随他去吧!结果是孩子赢了;第三:摇摆式,就是在权威法与纵容法两者之间反复不定。 与输赢式相对的是双赢式,有六大步骤(后面将具体介绍)。 三、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可以是态度、行为或是信仰等。大孩子与父母之间更容易产生价值观冲突。 解决的方法: 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父母改变自己 接受现实 四、维持和谐 1、肯定性我信息: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得让父母能够接受时,父母向孩子表达肯定情绪——欣赏、高兴、感激、放松、幸福等。 2.预防性我信息:预先清楚地告诉孩子,父母要做的事和要求,用来预防不可接受行为的发生。 3.表白性我信息:亲子双方都没有问题时,大家和睦相处,在这种状态下,父母可以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信念、价 值观等。 这幅思维导图是郭教授在讲课的时候随着课程展开的进度,一点一点画在一整张大纸上的。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层次展开之前和结束之后,都要回到这幅思维导图展示的相应位置,力求课程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逐步明晰的图式。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的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说明:“行为”与“行为评价”是有必要辨别的。 举例: “我的孩子好动,想让他安静一会儿很难。” “我女儿就喜欢看电视,放学到家从来不先做作业。” “丁丁很任性,总和我作对。” “小亮太淘气,常常和小朋友打架。” ——这些都是“行为评价”,不是“行为”。 ⑵行为划分 可接受的:所有可能带给你幸福的、平和的等正面的情绪行为。 不可接受的:所有带给你“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虽然父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能够接受,但是在心里 同时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同样应该列为“不可接受行为”。) ——说明: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影响行为接受状况的因素: A、对象的变化—— 不同对象,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5岁的男孩骑自行车 10岁的女儿骑自行车); 年龄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1岁的孩子尿床 5岁的孩子尿床 3岁的孩子看动画片 18岁的青年看动画片) 性别不同,父母的接纳程度不同(女孩玩布娃娃男孩玩枪 反过来„„) B、环境的变化——在院子里踢球 在客厅里踢球 C、时间的变化——晚饭后看电视 半夜看电视 D、父母的心理状况——开心的时候 烦躁的时候 ▲几点提示: ▲孩子的可接受行为多一些自然好,但是,完全接受就可能成为纵容。 ▲对不同孩子的相同行为,接受程度不必强求一致,因为孩子的状况不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他的行为。如18岁的大男孩看动画片,可能是因为他学习压力太大,正好需要放松一下。 ▲父母态度前后矛盾是正常现象。因为父母的心情、状况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对孩子相同行为的接受程度不一致是无法避免的。如孩子吵闹,在父母闲暇的时候是可接受的,父母有要紧的事情或者很疲劳需要休息,就不可接受了。 ▲父母没有必要毫无例外地接受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孩子在不同环境的相同行为,对父母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孩子在客厅里玩球,有可能打坏桌子上的茶壶,把刚刚洗干净的沙发弄脏。 ▲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会永远一致,由于父母双方各自的背景不同,对孩子的某一行为的看法无法永远保持一致。最好的办法是真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孩子。 ⑷行为目的: 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他的目的,就是满足心理需求。阿尔佛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认为:一个人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就是“社会兴趣”。社会兴趣的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感受到自己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接纳;第二是自己对这个团体有所贡献,能力有所发挥。 孩子会尝试通过各种行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将能为自己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保留下来,而放弃其他无效行为;这种被保留下来的行为经过反复使用,发展成为单一的清楚的行为模式。比如有的孩子做作业时乱动,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吃东西。他的行为不断吸引着父母关注的目光,进而被保留固定下来。可以说:孩子做作业不专心乱动,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结果。 孩子是用父母可接受的行为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会变换自己的目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 12岁以下孩子的四个行为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12岁以上的孩子行为目的:追求兴奋与刺激,追求同辈接纳,追求优越感。) 获得注意——孩子的许多不可接受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注意。父母平时给孩子较多关注,孩子就会少用不可接受行为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争取权力——在争取权力的战争中,孩子一般不一定是要赢,他只是要逼迫父母参加这场战争。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时,或者,父母设法制止孩子因为想要获得注意而产生的行为偏差时,战争就爆发了。一旦战争爆发,孩子就已经赢了! 报复——通常是由于权力竞争愈演愈烈的结果,孩子会逐渐感到被排斥、被拒绝以及不被他人所爱,也无法在权力上压过父母,那么,这个沮丧的孩子会认为,只有有报复的方法伤害别人,并且让自己被别人仇视,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性。(如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就是存心要气我!) 自暴自弃——当孩子感受到非常沮丧的时候,他会彻底放弃,因为他想反正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就会放弃一切又建设性的尝试,转而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我天生就不行”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期望,他借此来逃避责任免除惩罚! 验证孩子行为目的 1、验证“获得注意”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注意你?” “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 “你是不是觉得你在做功课的时候,需要有人陪你?” 2、验证“争取权力”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做一些事情,最好别人少管你?”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决定?” 3、验证“报复” “你是不是觉得受了伤害?” “你是不是觉得这么做心里会舒服、会快乐?” 4、验证“自暴自弃” “你是不是想放弃一些东西?”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办法帮助自己?” ▲引导正向行为的做法: ▲邀请孩子做一些家庭事务,提供孩子为家庭有所贡献的机会,让孩子尽到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让孩子的能力有所发挥。所有东西都没有孩子的归属感得到满足和他们未来的成长来得重要! ▲对被自己认可、欣赏的行为及时表达感激之情,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接纳。 ▲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经验正反两面的结果。 诗人马迪•金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如果您能记住》道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的话—— 如果您能记住,您走一大步,我要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矮了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的时候让我自己试试,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满怀爱心地感受我的人生,不剥夺我自我决定的需要;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生活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你能在我可以的时候,让我独自迈出一步,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我象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在我想要的时候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我该在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和改变。 ——董进宇博士说,在他的每一期家长培训课程结束的时候,他都会要求每个人把这首诗背下来,要求大家能讲出诗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问题归属 “行为冲突”这部分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 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一个特定的判断标准: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 问题的来源: 孩子的问题; 父母的问题; 孩子问题导致父母问题; 父母问题导致孩子问题。 亲子之间问题归属的状态 父母和孩子相处可以有四种状况 父母有问题——孩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的行为干扰到了父母,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如烦恼、生气、焦躁不安等情绪。 孩子有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 觉、有情绪、有困扰,如烦恼、沮丧、焦虑等情绪。 双方都没有问题——孩子的内在需求得到了满足,他的行为也没有干扰到父母,同时,父母的内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双方都没有困惑,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双方都有问题——双方的内在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都有不舒服的感觉、都有困扰。 做练习 判断问题来源: 1、孩子在房间的墙上涂鸦; 2、孩子看电视忘记写作业; 3、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玩,很晚才睡; 4、孩子在房间放音乐声音太响,父母说话听不见; 5、孩子在学校比赛中没有得奖; 6、孩子想参加同学聚会,又想按时完成作业。 尝试写出问题来源: 孩子的问题; 父母的问题; 孩子问题导致父母问题; 父母问题导致孩子问题。 提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 求。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父母有协助的责任——协助孩子承担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揽过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父母的责任。 ▲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需求。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孩子的感受来衡量。” 在这里,郭教授介绍了萨提亚(美国家庭治疗专家,她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症状”。)“爱的五种语言”,指出爱不是“给己所要”,而是“投其所好”,给予爱,同时要努力发现对方感受被爱的方式。 爱的五种语言—— 身体的接触(握手、拥抱、依偎、抚摸等) 肯定的言语(正向的肯定,哪怕你有完全不同的意见) 精心的共处(那一刻感觉世界只有对方) 珍贵的礼物(“珍贵”不等于“昂贵”) 服务的行动(为对方提供TA喜欢的实质性的服务) ▲当父母有问题时,应先看清问题的真相,再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不能简单把问题转嫁给孩子,把孩子推进“问题区”。而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的时候,父母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191 评论

超级好奇诶

他是温州匠人糕点师人物名片——邱龙鹏,他是桂新园手工烘焙馆技术总监兼经理,全国高级技师温州市首届裱花比赛顾问温州市第三轮名师名家,2000年全国创意蛋糕比赛冠军 。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早在2000年的一场全国烘焙赛上,邱龙鹏师傅就用蛋糕讲的故事一举成名,捧回大奖。他是个认真负责的父亲,两天参加了两个孩子的家长会,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家长会内容。使用边听讲座边记用思维导图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却是一件很高效的方式。用导图做听记笔记的好处: 1.记录者能够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 可以随时添加自己的想法。 2. 掌控全局 3. 即时归纳总结,增进理解记忆 4.让人能够更专注,提升听讲的效率 5. 开放式的结构模式有助于内容的添加和补充 6. 绘制者在和家人、朋友转述讲座内容时有思维导图这个视觉传达工具,让听者更易理解,注意力更易集中。 7. 事后复习时更加高效。 邱师傅在开完家长会后,回家就召开了家庭会议,向孩子、孩子的妈妈传递会议的内容。这样做让没有到场听讲座的孩子妈妈、孩子也能及时了解讲座内容,理解讲座的核心,为家庭成员间的合作提供基础。在当今的家庭中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缺失严重的背景下,邱龙鹏师傅这样的做法显得非常难得、宝贵、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正向引导,学习并运用前沿的技术,言传身教。 秘笈:建议把这两副导图撕下来,贴在墙上(经常看到的地方),这样做的会产生很多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1. 从家庭成员角度出发,一次分享并不能让所有人牢记讲座内容。因为人的记忆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学习完知识之后,遗忘就开始产生,所以需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让作品上墙,不断地刺激视觉,加深印象,让思维导图作品成为无声的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潜默化地影响;提升家庭成员对思维导图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从导图绘制者本身出发,作品上墙,让绘制者本身和与自己作品展开别样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绘制者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创意产生和发现导图中的问题,这是一个快速提升思维导图绘制能力和思维技巧的有效手段。 3.让家庭中的交流方式多样化,帮助家长找到有效地引导孩子的方法、途径。 4.树立良好父亲的形象,让孩子有学习的榜样。 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很重要,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家庭教育,交流、学习的方式很独特也很有意思。 思维导图的应用范围广泛,但也并非无所不能,理性地正确认识思维导图的价值,合理利用,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事半功倍。

156 评论

Lydia胖胖

第一学年1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403 统考 2 课程与教学论 00467 统考 3 学前教育原理 00398 统考 4 学前教育心理学 00882 统考 5 英语(二) 00015 选考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8 统考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9 统考 8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883 统考 第二学年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考试类型 1 学前游戏论 00399 统考 2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1 统考 3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886 选考 4 学前比较教育 00401 统考 5 学前教育史 00402 统考 6 毕业论文 06999 实践考核 这是学前教育本科需要考的科目,你可以了解下

228 评论

相关问答

  • 2020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

    你说清楚是本科 还是专科 本科的码:B040102学历层次:独立本科段主考学校:四川师范大学序号课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0

    威达天下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自考

    深圳自考学前教育专科考试内容 据了解,自考学前教育专科有15门必考课程、2门选考科目、1门加考科目,主要考试内容如下所示: 1、必考学科 学前儿童创新教育、思想

    很多时候会想起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自考本科考试科目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游戏论》、《学前比较

    彩虹人生0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

    学前教育必考科目: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前比较教育、学前教育史、学龄前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游戏理论、课程教学理

    aifayewong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自考2019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7门选考课程为《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4学分;《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4学分;《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4学分;《英语(二)》,14学分;《普

    又肥又馋的兔子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