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5

sml90050056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外音乐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提琴小13

已采纳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西洋音乐史自考教材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音乐史学的史学概要在中世纪,从6世纪的A.M.S.波爱修的《音乐原理》起直至14世纪为止的各种音乐著作中基本上继承了这个传统,即主要谈音乐理论,偶尔涉及—些历史事件或大事记,虽可作为史料,但并非音乐史。文艺复兴初期J.廷克托里斯、G.扎利诺、V.加利莱伊等人的理论著作中开始对以往的音乐理论和作品等有所引用,并加上自己的评价,显示了对历史的关心。1600年,德国的S.卡尔维西乌斯(1556~1615)在其著作《音乐练习第二》中写了一章《音乐的起源与进步》,其中除按神学观点说明音乐的起源外,并按年代顺序歌颂了古代的音乐家。M.普雷托里乌斯的《音乐文集》及A.基歇尔(1602~1680)的《音乐通论》等著作已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并包括故事、传说在内,但并未按年代顺序。真正可称为音乐史的著作,开始于W.K.普林茨(1641~1717)的《高贵的歌唱艺术与音响艺术的历史述》。书中分历史时期的介绍了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并按年代顺序给从犹太传说中的音乐家犹八起直到17世纪为止的主要的音乐家写了小传。这以后,通史性质的著作就开始大量出现了。 音乐史学的重心转向了史料集成以及对作曲家个人的传记撰写及风格研究工作,因此有巴赫学会、亨德尔学会的成立。以福克尔的巴赫传记为前导,出现了许多名作曲家的优秀传记,也导致了如G.F.亨德尔、J.S.巴赫、L.van 贝多芬、W.A.莫扎特、F.舒伯特等人的作品全集的编辑出版,并且在研究思想上出现了以作曲家为历史中心的倾向,这在A.W.安布罗斯、F.-J.费蒂斯的通史著作中尤为突出。由于音乐学的逐步成熟,专业大型辞典也出现了,如G.格罗夫的《音乐与音乐家辞典》、 H.里曼的《音乐百科全书》和 A.拉维尼亚克的《音乐百科全书及音乐学院辞典》都属此类。 二十世纪初,音乐史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风格史的研究,趋向于从音乐的自律方向进行探讨,这以里曼的《音乐史手册》为其开端,继而有《牛津音乐史》,J.孔巴略的《音乐史》,H.克雷奇马尔的《风格音乐史手册》等出现。此外,断代史、专业史、传记的著作也风起云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G.阿德勒提出要以风格评论作为音乐史研究的主要任务,形成一个新的倾向,作如《音乐史手册》等,对西方有一定影响。此后方面的著作日益增多,立场、观点、倾向也颇不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学的发展是综合化与专业化的两种趋势的组合。前者表现为百科全书及音乐史的集体写作倾向加强,许多知名的辞书不断出现和修订。在专业化方面的著作更多了。音乐民族学的发展,音乐史的研究在西方已经由“欧洲中心论”逐步转移到全人类的音乐史的研究,萨克斯的《乐器史》已经初现了这种倾向。而W.维奥拉的《音乐的四个时代》则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但目前关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音乐史学除日本学者对其本国及东洋的研究较多以外,其他国家的情况尚属正在逐步深入研究阶段。 中国的音乐史学研究起源已久。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已注意音乐理论与历史史料的记叙、论述工作。以《史记》为开端的各代正史中,都有《乐志》(或《音乐志》、《礼乐志》、《律历志》)记载音乐的沿革、制度、乐理、歌词等。此外,在记载文物制度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元)以及《唐会要》、《宋会要辑稿》、《经世大典》(元)等,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在类书中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荆川稗编》,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许多史料。专门性的著作更多,如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明韩邦奇的《乐苑志乐》,清《律吕正义》,凌廷堪的《燕乐考源》,陈澧的《声律统考》等,但大都将律学、理论与史料混在一起记述。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史学,应该是创立于本世纪初叶伯和撰写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4),杨荫浏写有《中国音乐史纲》,1977年增订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此外,对专题史及西洋音乐史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叶伯和治史观念从一开始便欲求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叶伯和在撰写中国第一部音乐史时,便开宗明义地提出:“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是供给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衣食住为供给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一样的,所以编写音乐史第一项要注意一个时代人文的发展,第二项才是考证历代作品的成绩”①。这位曾留学日本学习政法与音乐的先生,显然不满中国固有的治史观念,故而提出将音乐史纳入到社会历史进程,作为整个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他认为“要把以前的一切旧观念都打消,再用一副哲学、科学的新眼光来观察它”,以为这样做“才算得音乐史”②。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观念,导致他很注意作为艺术之一的音乐本身的发展线索,他的历史分期是:1.发明时代(黄帝以前),2.进化时代(黄帝以后至周),3.变迁时代(秦汉以后至唐),4.融合时代(宋元明清)。尽管在史料的丰盈程度上,无法与以后许多学者的史学著作相比拟,但这注意音乐本身的做法,显然比后来将音乐史归为以朝代断代史合理的成分为多。 如果说本世纪20年代中国音乐史的历史观念以叶伯和为代表,而在30年代王光祈的治史观念,也尤为引人注意 。自考会计有哪些教材?不同个省份,安排的科目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去省自考网官网去看看###你可以报一个专业的机构,他会提供给你所有的教材不用你费心找教材,我是在智岛启航报的资格证保过,提供教材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教材有什么?自考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吗自考那要看你是要考成教呢?还是自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79 评论

天晴小猪猪

根据考生的需要,教务老师搜集整理了湖北自考00734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供考生查看。课程代码:00734课程名称:中外音乐欣赏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大学生中外音乐欣赏》,严可、朱雪莲、苏华、高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年。点击下载:湖北自考00734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考试大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10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一定要做好考前准备,在报考前先参考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清楚自己是否符合报考条件,了解清楚专业课程、考试政策、报考和考试流程。那么武汉教育专业自考科目有哪些呢

    remotesummer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外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群居,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社会公寓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 1

    飘泊四方的狼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

    小嘟嘟呀呀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外教育管理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其中必考科目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和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教育管理心理学、教育法学、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科

    辛巴在深圳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外音乐史自考重点内容总结

    音乐教育自考本科的考试科目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教育学、基本乐理、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学校

    壬生京三郎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