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8

郑二头头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心理学史真题及答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石在青岛

已采纳

2007年10月北京自考《心理学史》真题简答题第2题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有哪些异同?

答: 构造学派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与外界的,独立自足的经验世界;机能学派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由于两派对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使他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法与发展方向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分歧。然而就哲学基础说,构造学派对心理的解释是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的表现;机能学派对心理的理解是詹姆士和杜威所倡导的实用主义的应用。所以这两派的哲学基础,归根到底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就心理学的整体看,构造派对于感觉的有些研究,技能派对于个体差异和学习心理的有些研究,都找到一些事实,两派的工作有互补。

205 评论

勇往直前邓好

2005年4月北京自考《心理学史》真题论述题第1题

论述18世纪德国的提顿斯对心理学的两个重要贡献。

答: 提顿斯对于心理学的见解见于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展的哲学研究》

提顿斯是二元论者,他相信有物质,也有灵魂。但他认为物质与灵魂的真正性质是不可知的,我们只可以认识它们的现象。

一、内省法-论述内省法(或提顿斯对心理学的贡献或对内省法的贡献认训)

(1)内省的含义及系统化:提顿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内省的方法。他所说的内省法是指人对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及其变化的观察,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观察经验的变化,也要在同一情境中重复观察心理经验。这种观察要进行比较,加以分析,并抽出共同因素。内省要注意观察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最好要进行重复。

(2)内省是可能的:有人认为内省不可能,因为主观心理现象不象客观现象那样可以允许人在一旁观察而不妨碍它进行,人要观察自己的主观想象的变化,一定会妨碍这个过程,使它不能正常进行,因此也就观察不到它的真相。针对这个问题,提顿斯提出“最初的回忆”,提顿斯认为内省不是指在心理现象发生的此时此刻进行观察,而是指对心理现象所遗留的“最初记忆”的观察,所以这样的内省过程不会妨碍心理现象的进行。

二、心理三分法,提顿斯把心理过程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个部分。

121 评论

yolanda甯

2005年4月北京自考《心理学史》真题论述题第2题

试列举冯德(特)心理学的各种称呼,说明他的心理学的特点。

答: 冯特心理学的特点及各种叫法:

(1)新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2)实验心理学;新在用实验方法,不同于空谈。

(3)生理心理学;用生理学的实验方法。

(4)内省心理学;用实验的自我观察法研究经验,分析意识。

(5)元素心理学;把意识经验通过内省分解成简单的元素、原子、主张研究心理元素及其化合问题。

(6)统觉心理学;强调心的主动作用,认为联想、统觉、创造性综合是互相关联的三个发展阶段;

(7)内容心理学;着重对意识经验的内容的观察,对主观现象的观察,描述心理映像的主观感受。

(8)构造心理学;针对美国机能心理学而言,铁钦纳提出。

(9)砖块灰泥心理学;完形派的讥讽,认为其机械拼凑。

(10)传统心理学。行为主义者华生认为其研究对象仍为意识,方法仍为内省,应改变。

此十种称谓,可以看出冯特心理学的一些特点。

110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学史自考真题及答案

    2007年10月北京自考《心理学史》真题简答题第1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哪些对立的观点? 答: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立的。人本主义心

    必须匿名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心理学史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专业:心理学学科 一、简述下列各对概念(每小题3分,共30分)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表象和想象 3、语义记

    华尔街学徒工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心理学史自考真题及答案详解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

    oo0O傻猫咪O0oo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心理学史自考真题及答案高中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答: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

    S~夏末微凉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心理学史自考真题答案

    2005年4月北京自考《心理学史》真题论述题第1题 论述18世纪德国的提顿斯对心理学的两个重要贡献。 答: 提顿斯对于心理学的见解见于1777年《对于人性及其发

    王生饮啖茶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