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0

A广州淘上居
首页 > 自考本科 > 传播学概论自考怎么学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龙井12345

已采纳

可以去道客巴巴和豆丁上看啊亲 都是分享的知识考点

297 评论

龙宝宝lovyle

传播学是公共关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在教材的基础上适时采纳鲜活的传播动态和媒介资讯,又将揉进国内外传播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讲授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主题性理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等;也包括层面性理论:人际传播论、群体传播论、组织传播论、大众传播论等。基础理论还包括这些理论中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形式,如受众研究中的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效果研究中的魔弹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等。既讲授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各种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量、微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各种研究视角,如经济学视角、学视角、大众文化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定性、思辨思维的能力。介绍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各个分支,如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和意识形态学派。同时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和利用学术会议适当讲授一些传播学的前沿理论,如传媒经济学、媒介研究、大众文化研究、符号学理论、话语分析理论、叙述理论、媒介生态学等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如博客、维客、摩客、手机短信等,洞察它们与传统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不同之处,了解它们的利弊,探讨它们的发展趋势。以新近出现的媒介事件为切入点,对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分析,适当讲授,如媒介朋友、新型人类悲哀、虚拟婚姻。引导学生在现代性和中国问题这两大核心命题之下,把西方学理放在本土问题及其特殊现实语境中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对中国的传播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既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的教学,又将结合前沿理论对最新传播现象进行讲解,还将分析本土的、当今时代的传播现象和媒介事件;既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还把微观事件的条分缕析与宏观语境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力求集知识的基础性与理论的前沿性、内容的多样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方法的操作性与知识的时代性于一身。

258 评论

petite妮妮崽

厄 多看几遍 画画重点 消化知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实践!这是转来的东西:本学期学习的传播学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传播效果理论、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媒介的文化分析(研究)理论。对课上讲的效果研究理论一直没有多大兴趣,我更想知道的是媒体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媒体到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媒体是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更好的理解和解读的方法,还是在蒙蔽我们的双眼,将我们并入其利益攫取对象的版图之内?媒体是社会的良心,公众利益的诉求者,亦还是社会特定利益集团的传声筒?我一直试图在课上找需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我获得也许只是问题的问题,而并非问题的答案;身边的传播图景在我眼中似乎是越发模糊,而非更显清晰。不过,也许这正是一门成功的课程所应给学生带来的效果,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也许永远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但我们却收获了很多“绝对真理”以外的东西。 “媒体应是社会的良心,是公器,是社会公共(公众)利益的诉求者”,“媒体不应为利益集团所控”,媒体应该“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对于这些说法,一直自信自己能给出很好的解读。无论如何,这应是担当正义的媒体所应做之事。但是,谁是“公众”,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些名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们的边界在哪里?在理解传播现象的时候,我们对这一抽象的“公众”的理解也许至关重要。我们似乎都在强调,媒体应该代表公众之利益。但是,公众利益的切入点在哪里,或者说,公众利益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是不是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成员才是公众?商业人士是公众吗,知识分子是公众吗,政府官员是公众吗,甚至,那些利益集团的成员也是公众吗?一个社会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分层现象,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还能轻易地定义“公众”一词吗?公众是否本来就是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总和?如果是,是否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体利益的简单叠加就会必然地转换成社会的公意或者公共利益?卢梭对“公共利益”一词的使用一直持保留态度,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他曾经说到,公共利益既非各个特定集团的利益的联合和妥协,也不是以功利主义的方式与作为个人来行动的各个个体选择的叠加。这样的话,媒体应该以怎么的方式来成为公共利益的诉求者?媒体应该以怎么的姿态来承担其社会责任?媒体真的能超越社会利益集团的界限和束缚,明晰“公众”与“公共利益”的真实含义吗?这是我在课上一直思考的问题,但是总是难以得到清晰的答案…… 此外,每天都浸润在媒体的世界之中,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媒体到底是在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是在其新闻的框架之内为我们建构一个新闻媒体所认同的“真实”?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曾提到,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反应。那么,我们对外部的世界的理解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体的议程设置所牵引?但,媒体的议程是对现实议程的精确如实的反映吗?很遗憾,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因此,我在课上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新闻媒体或者扩大一下范围,传播媒介能承担还原真实这个宏大和沉重的哲学使命吗?之前,我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人们每天都在通过文字、图片、视像、声音在自身的心理认知框架之内建构着自己认为的‘真实’,而这些所谓的‘真实’则构建出一幅巨大的‘真实’图景,展现在世人面前。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真实吗?在事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的今天,我们能做出如实的判断吗?课堂上放影的记录片或电影都在试图还原他们讲述的历史,但他们是否只是在他们的认识框架之内剪接、拼凑和想象的产物?是否只是利用他们自己的认识框架制造的‘历史’?”在新闻传播的语境下,我们是否也能发出相似的疑问?媒体每天生产的媒介产品是在还原真实吗?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提问,假设媒体是在还原真实,但,它是在还原谁的“真实”?是你的“真实”,我的“真实”,媒体自身的“真实”,亦或是媒体背后无形力量所试图建构的“真实”?如果只是通过一两个传播学理论,我们也许并不能得到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甚至传播学自身也可能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完满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和探寻其奥义的渴望。 在我看来,传播学从来不是一门教会你一门手艺的学科,它并不会直接地教会你如何去采写新闻。如果用功利主义的眼光去看待传播学与新闻业务之间的关系的话,我们很有可能得到令自己非常失望的答案——传播学似乎并不会对新闻业务提供太多直接的指导。学好传播学并不必然地意味着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但是,传播学却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社会的视窗。透过处在多种人文社会学科交叉点的传播学,我们也许能得到一种看待社会的新视角,我们也许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中的种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图景,从而更好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而对社会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是作为一名出色记者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在课程上所做的种种思考或反思虽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但这些反思却为我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路径去调适作为一名新闻人的定位,更为重要的是,我开始懂得了该如何去系统地观察、思考和理解这个社会。

284 评论

V大米爸爸V

没有办法,这破玩意太难了,还不好理解。我那个时候就是把整本书差不多都背下来了,我用的是郭庆光的教材,不知你学的是哪本啊?如果是同样的教材我可以告诉你一些重点,因为这玩意是换汤不换药的。我觉得只有死记硬背了,不用非要理解记住,反正只有考试才会用得到,工作中根本用不到的,除非你想当老师。楼主,我是去年考的研,虽然没考上但是专业课分挺高的。如果你想要的话我可以把我们的重点给你,虽然不是一个学校不用一本书,但我觉得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事。想要的话加我Q,619539297记得注明。

199 评论

0子爵绿子0

是人大版本的吧?这本书的内容的确比较抽象,我上学的时候学这本书也觉得很难懂。我感觉最好的方法是找本讲义,毕竟老师讲的脉络比较清晰,而且也会把难点、重点详细讲解。对照着讲义看课本,应该效果是不错的。

322 评论

迷茫老男人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等特征。 拉斯韦尔模式存在哪些问题?(1)把传播过程视为一种单向传送信息过程,忽视了反馈 (2)忽视了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指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 (4)没有指出传播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 反馈 传播过程中接收信息者对接收的信息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其中线性模式包括拉斯韦尔的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和申农·韦弗的通讯模式;控制论模式包括德弗勒模式,丹斯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传播从功能角度,可分为哪些类型?(1)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代表学者E·托尔曼(2)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代表学者 斯蒂芬森 第二章传播学简史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理论格伯纳——培养理论勒温——把关人理论麦考姆斯和肖——设置议程理论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 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 二是妥协式解读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 李普曼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提出了如今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还提出了“虚拟环境”和“刻板形象”两个概念。 西梅尔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社会的人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社会就好比是一张巨大的传播网络 传播学经验学派形成以来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包括(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2)拉斯韦尔的宣传研究 霍尔的受众解码形式:(1)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完全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解读讯息;(2)妥协式的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身社背景来理解讯息(3)反向解读或者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完全相反的理解。 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新媒体:相对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它们建立再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以对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 人类传播革命有哪些规律:从人类传播经历的五次革命看,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呈金字塔状发展。 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19世纪中期系统总结自由主义理论的著作《论自由》,作者是约翰·密尔水门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和公共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理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1)明确否认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大众自由和大众传媒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大众传媒必须为公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政府有约束责任,如果大众传媒侵害公众和社会利益,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行为《新闻工作者守则》是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人,沃尔特·威廉斯提出指定。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大众传播对文化的消极作用:降低大众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湮灭文化的独创性和个性,助长社会的消费主义倾向。为什么是说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离不开经济和技术的支持,通讯技术和交通的进步也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也相应提高,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3)经济发展为大众传播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霸权:意大利葛兰西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统治者通过教育,宗教和大众传播等方式实现对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控制,使被统治阶层产生对现有政权的认同。第六章 传播活动的实践表达自由:人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对于实现其他的自由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相比传统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的受众不再被动的接收信息,相反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出信息;传者既有组织,更有个人;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播速度更快。人际传播的特点: 社会性, 互动性,灵活性,个体性。第七章 传播主体的互动传者的特性:代表性,专业性,自主性,机构性传者的权利:采访权,批评权,编辑权,秘匿权,报道权,安全保护权传者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利益; 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原则;尊重采访对象个人隐私义务;不以权谋私,不行贿索贿的义务;与职业相关的契约义务受者的权利:传布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隐私权 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传播效果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是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火星人入侵”的研究,挑战了“魔弹论”,为“选择性理解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沉默的螺旋:人的社会性导致人们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以免陷入孤立状态;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03 评论

相关问答

  • 2020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怎么样

    你可以到自考论坛上面看看,还有跟自考的战友讨论讨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相关自考专业的QQ群,跟里面的人讨论是很有成效的。一般情况都不会很难,概念性的东西,如传播

    草莓牛奶L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我就是小J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5
  • 传播学概论自考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

    一抹熙云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0

    300642传播学概论6400658新闻评论写作6500659新闻摄影56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67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48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warmerting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4
  • 传播学概论自考2021

    简答题知识点第一章 传播概述工业文化(2016年4月真题)阿多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以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他们制造出来的文化

    柚柚滴溜溜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