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8

吃货肥仔喵
首页 > 自考本科 > 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汇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假小肥仔

已采纳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考前背诵知识点如下: 1、名词解释:《洛阳伽蓝记》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共5卷,它描述了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都城洛阳40年间的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极具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 2、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诗歌重视抒情,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但没有完全摆脱宫延诗风的影响。卢、骆之七言歌行,王、杨之五言律诗,尤为特出。 3、名词解释:武功体 “武功体”指晚唐诗人姚合的诗,因姚合曾担任武功县主簿而得名。武功体的代表作为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4、简答题: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主要特点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4)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5)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 5、简答题: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李商隐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诗作中多为要眇蕴藉之情 (2)典事生发演化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 (3)营造意境的幽美 (4)词化特征比较显著。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62 评论

cherrychoi25

通读课文后,直接用铅笔在自考通上抄正确答案,然后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在课文里画出来,这样等你读第二遍的时候就知道答案在哪里,加深重点印象,顺带可以纠正自考通里个别出现的错误答案,这点不逗你。每篇课文后的提示内容都要记忆,如果你记不住,至少精读课文的提示内容要读个滚瓜烂熟,泛读只记大概关键词。简答论述题都事出自提示里,绝不跑偏。等记得差不多,擦掉铅笔答案,重新答题,如果正确率高你就可以再找些历年习题做,错的题就要再背深了,选择题重复概率是很高的,而且换汤不换药。精读泛读文章分不清楚就看书背后的考试大纲,这考试大纲还是很有用处的。总之就是:看书---做题---背提示。学习没有捷径。说下科目差别,古文一真的很难,我第二次才考过。古字解释占分少不建议花时间抠字眼,书本我甚至连通读都没有做到,直接背总结提示,背精读课文段落。选择题都画在了课文中,至少对每句比较特别的句子出自哪篇里要有印象。庄子逍遥游两次考试都出到说明这类文章真的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画工弃布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出题偶尔冷门,但不偏题,只要你能记住提示里的关键词句就有分。有时实在想不出来也要瞎掰一大段千万别空题。古文主要信息量大,多花时间就能攻克。外国文学真的算此专业里比较简单有趣的了,几个大家的文章一定不能忽视比如高尔基的海燕,泰戈尔的诗,契科夫海明威等人,基本就是论述大题跑不了的,然后圣经,日本作家,蛋丁的地狱恶魔什么的都会出现。但往往简答很简单,只要你答到关键点就给分。另外做人别太直,考场该出手时就得出手,有一分是一分,只要确保不要被抓到呵。这门专业还是挺简单的,不要担心,我个人觉得只要古代汉语能考过,古文学一和二就没多难,而者三门能考过,其他根本就弱爆了,除了文学概论,概念性太强,学起来枯燥点而已。要相信自己,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一定能考过的。

112 评论

晶莹剔透0702

应该多读一些有关古代文学作品的书,自己多读多记多理解,重点记忆那些出自哪,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

348 评论

独行欧洲

第一章 歌谣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歌谣 1.概念:从字义上看,“歌”与“谣” 曾是两种说唱形式 《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毛诗诂训传》)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汉《韩诗章句》) 2.性质: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等同于民歌。 3.特点:话语的通俗性;内容的叙事性;传播的娱乐性。 4.意义:文学发生学看,文学创作源于民间、歌谣是文学最初始的形式。 5.歌谣的实存形式:最早《吕氏春秋》,还有《礼记》《山海经》《海南子》神话1.来源:“神话”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英语myth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叫mythos,意思是叙述诸神的故事。 2.西方“神话”的三个特点:初始性;神性;真理性 3.中国通行的神话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近现代的学者,把西方的myth概念拿过来,用“神”字与“话”字结合,把 中国的历史传说、神仙故事、志怪故事等等叫做“神话”。 4.深化实存形式:不是早期的文学形式到战国中后期才产生。 5.故事:伏羲女娲、盘古。主要保存于《山海经》《山海经》(作者 年代 内容 意义) 1、年代:约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2、评价:《山海经》在清代以前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奇异故事的地理著作。在“五四” 以后,被当作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作品。《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怎样看待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不发达论、低级论)˙神话历史化(删削与改造):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他的发展谱系。(黄帝四面、黄帝三百年)˙神话伦理化:神话在儒家手中被修改成合乎伦理的说教。神化人物失去其本来面 目。(黄帝和蚩尤、蚩尤旗)˙神话仙话化(宗教化)(西王母的仙化)˙中国“神”的抽象性:中国的神是“无位格神”,西方人的神是“位格神”˙中国人生的世俗性:胡适和鲁迅观点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自然分期 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三古说(袁行霈) ˙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诗经(上古文学的经典) 1.《诗经》不仅是“诗”,且是“经”(永恒性和真理性)。2.影响:中国历代的诗人都从《诗经》那里获得观念的启蒙和诗歌的灵感,并运用《诗 经》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3.六义(或称“六诗”):《周礼》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六诗”4.雅颂体诗: ˙从形式上讲,“颂”是在宗庙祭祀等重大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颂”字的本义是祭祀的仪式,所以“颂”通“容”也就是祭祀的样子。 颂体诗是祭祀时歌颂先王丰功伟绩以赞美当朝统治者的赞美诗。 ˙从形式上说:“雅”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政治活动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 雅诗是道德教化之用。 ˙“雅颂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创 作的核心,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5.风体诗˙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的物化之功就是“风化”。 ˙“风体诗”的价值:“化下”; “刺上”。 ˙反映感情“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就是思想情感中正,不偏不倚。 ˙性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风体诗是民歌。 ˙语言:句式整齐,用词典雅。 风的性质是名歌还是贵族文学? 风体诗是反映统治阶层贵族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诗,是周代政府官员通过搜集或创作献给天子的诗,以让天子了解各诸侯国的风气、风尚,并通过风气、风尚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其作用在于劝谏天子,补察时政。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队中国文学的影响:˙从表达方式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比兴”的审美价值。˙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风体诗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现实(现世) 性。˙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生现世价值的赞 美。诗人们强烈关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一种 现实感悟的深刻性。 6.《周南·关雎》——风之始(《诗经》第一首作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首教化人情感中正的诗 。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宛,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词 1.定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有音乐的歌词。 2.特点:传统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是“艳科”、“小道”。3.李煜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士大夫之词)元杂剧˙体制特点:“四折一楔子”˙关汉卿《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白朴《梧桐雨》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清传奇:“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明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西厢系列(中古文学的经典) 西厢三幻 1.“一幻”——唐传奇《莺莺传》(《会真记》)梗概:大家闺秀与士子的爱情悲剧(悲剧根源:唐代门阀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 2.“二幻”——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 是说唱文学 张生:专情、软弱; 莺莺:“临危惟是哭泣而已”3.三幻——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爱情的经典。 西厢故事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朝代)?˙科举——中国文人的爱与恨˙男女之情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也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体现。˙儒家文化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莺莺传》——始乱终弃 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于情爱、婚姻和功名的矛 盾心理。 (重功名轻爱情的真实写照)˙《董西厢》——“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这既是市民文人的情爱理想,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爱情婚姻愿望,体现了金代新 兴文士阶层对传统门阀婚姻观念的否定,对新的门户观念和美满婚姻标准的肯定。˙《王西厢》——“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情反礼”,体现了元代文人在特定处境下重爱情轻功名的心态。体现了市井阶 层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高度赞美。˙西厢系列故事经历了唐——宋——金——元的变化,涵盖了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人对于功名、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与理的矛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 1.概念:“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通“悬”, “令”通“名”,“县令”,即“高名”。全句意谓:粉饰浅识小语来求取高名,那就与通晓大道理者相差太远了。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东汉初年 2.古代小说特殊性:琐屑,短小的“短书”、补史、实录; 小说在中国文化中被轻 视 ,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新人士把小说作为政治工具。晚明思潮(近古文学之基础) 1.时间:通常指的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代。 2.主张:正当欧洲进行文艺复兴之际,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中国也渐渐地兴起了一股重个体、崇自我的社会思潮。它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人们习惯把这一时代出现的心学思潮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形成的重个体、崇自我的文学思潮统称为晚明思潮。 3.代表人物:“天生我大胆”——李贽(“童心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性灵说”) 徐渭 张岱 冯梦龙4.代表作品:《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红楼梦》(近古文学的经典) 1.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为曹雪芹。但《红楼梦》中的贾府不能等同于曹 家,贾宝玉也不能等同于曹雪芹。 2.评价:《红楼梦》不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传记,也不是隐藏某一迷案的谜语大全。它是 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其中既有作者家族历史与个人遭际的影子(或 许其他家族),也有艺术的虚构。是一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3.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其悲剧的内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 面。大体而言,包涵了女儿悲剧(情的悲剧)和家族悲剧。二重悲剧结合,形 成囊括一切的人生悲剧。《红楼梦》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皆 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宝黛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贾、史、王、薛“好 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若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4对上古、中古文学的继承与超越:˙文备众体: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文言文体与叙事白话文体,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 《红楼梦》的诗史结合,主人公形象的诗性气质,情节内容的诗性氛围, 环境景物的诗性特征(大观园)。˙古典小说顶峰(题材、人物、结构、主题)˙美学突破:化中和之美为彻头彻尾的悲剧之美˙思想启蒙:男尊女卑、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传统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追求……˙王国维:《红楼梦》可谓悲剧之中的悲剧也。怎样理解《红楼梦》是作为一部小说的?第三章中国文学的母题母题1.定义: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也指从故事情节中 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 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2.特点:母题是不变的、有限的,但通过母题却可以创造出干变万化、无比丰富的艺 术世界。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 它 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 持 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 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3.叙事文学母题:战争、复仇、忠诚等,甚至是某些人物,情节单元,动作或魔术器物等。4.抒情文学母题: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落花”、“明月”、“逝水”等。5.中国文学的主要母体故事:霸王别姬,孟姜女,赵贞女型,人妖相恋,才子佳人, “三顾茅庐”,动物报恩等6.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体:伤逝,怀古,不遇,伤春,悲秋,漂泊,隐逸,复仇。主题˙定义: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原型˙定义:原型是一种 “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霸王别姬》母题˙项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英雄气概,儿女柔情。˙意义:1.英雄与美人(失败的英雄、多情的英雄) 2.爱与死亡 3.补白与重说的故事空间复仇母题˙存在形式:1.血亲复仇:伍子胥复仇、项羽等 2.侠义复仇:聂政毁容、荆轲刺秦等 3.痴心女子复仇:美迪亚 4.鬼神复仇:《霍小玉传》、《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 5.家族与阶级复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文化内涵:复仇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中国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伦理使命。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需要法律打击的犯罪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为道德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赞许复仇行为,复仇现象在各个朝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往往以忠孝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常)为旨归,又与善恶对立的道德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普遍受到推重。复仇母题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一大素材,广泛存在于古今文学、影视剧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则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怀古母题˙ 定义:怀古往往指诗人追忆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悲剧性结局时引发出的感伤悲哀的情感体验。˙存在形式:1、怀古诗 2、历史剧 3、讲史平话与历史小说˙代码:地域代码(金陵,长安,咸阳,赤壁……) 朝代代码(春秋吴国,六朝,安史之乱)人物代码(夏桀商纣,陈后主李后主,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诸葛亮)˙怀古母题的文化内涵:1、历史的感伤: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兴亡,盛衰,留给文人(特别是身处易代之际的文人)太多感慨与思考。怀古母题就是这一历史印记在文学中的遗留。2、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官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强烈的史学意识。 史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写史不仅是不忘本,还有资治、劝惩、借古鉴今等作用。˙中国文学中的怀古母题不是单纯记载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表达历史兴亡、王朝盛衰、物是人非等沧桑感慨,以表达其政治意识与人生感慨。第四章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中国文学的本原˙“本”:《说文》“本,木下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本”或“本根”的性质决定了“末”的性质。 荀子:“本末相顺,始终相应。”(《荀子·礼论》)˙“原”:《说文》: 原,水泉本也。“原”是“源”的决定因素。˙中国古人把“本原”二字连用,表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文学的本原是“礼乐文化”中的“乐”。˙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诗是乐语的一种形式。礼乐文化˙在周代以前,“礼乐”是一个带有鲜明原始宗教色彩的概念。˙礼:“礼”(“礼”)是祭神用的器具。 商代礼乐文化既具有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又具有王权垄断的世俗性,也就是政教合一。周朝统治者借用了“礼”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和人伦规范,弱化神权,强化王权,这就是“周礼”。˙“礼”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和人的等级规范。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强制。˙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等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叫根本属性。周公制定的“礼”,就是对人的等级的区别。因此必须制定“礼”来规定人的行为规范,建立是非标准。乐˙中国文学的本原是“乐”˙通过“乐”来教化人的心灵,使强制性的“礼”,变成人的道德要求,从内心里确认“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形式上讲,周乐是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从意义上讲,“乐”是教化人心的一种方式。˙因为“乐”可以与政通,与伦理通。 通过“乐”,可以察知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可以知道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乐”的作用:通过“乐”诉诸内心,诉诸情感的教化作用,强制性的“礼”,就变成了内在的“义”。人们对“礼”的遵从就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整个社会就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六诗”的本义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学在本原上,就是一种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文本。中国的诗是用来表达严肃庄重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是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文学主体精神˙概念: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造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中国是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中国文学的本原决定中国文学之观念,文学观念决定文学之精神。˙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划分为“言志”和“载道”言志1.内涵:《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心有所之为志。”2.内容:诗人之志、民族价值理想之志(传统儒家伦理之志 )建功立业之志,驰骋沙场之志,救国济民之志,忠君报国之志,忧愤伤生之志,归隐田园之志,精神清洁之志,逸情之志(出世之志)等等。˙就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为民请命之志或建功立业之志。˙就个体生命意义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个人的生命情志,追求个体的生命自由。˙边塞诗——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进取精神˙田园诗——宁静悠远的隐逸情怀3.李白—诗仙 儒生 仙翁 侠客 李白集天才的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于一身,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入世之志:“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以姜子牙、诸葛亮、谢安自许。 出世之志: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对自由人生、独立人格的向往)4.杜甫 奉儒守官的家学、抒忠君忧国之志、悯时爱民之志、个人情性之志。载道1.发展沿革 ˙孔门师教 孔子谈诗(政治与伦理教化作用) 董仲舒(在汉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被看成文学的惟一功能与最高旨趣。) 孔门诗教观的集中体现——《毛诗序》˙唐宋古文运动 唐韩愈“文以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义”) 以儒家思想作文学的人格修养。宋代理学家力求使文学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2.“道”本指天道,后来主要指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伦理道德。˙文以载道主要两点: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即所谓兴礼义、察民情、振王道; 二是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中国是宗法人伦社会,其结构模式是家国同构,因此,政治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文学精神上,虽然唐以前更重视政治,唐以后更重视道德,但政治道德往往合二为一。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琵琶记》、《赵氏孤儿》……˙《琵琶记》(高明)——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教化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赵氏孤儿》体现的政治道德主题——体现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舍生取义 的伦理精神以及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舍身取义的伦理精神——赵氏家族被尊为“报主的忠良”,“忠孝的公卿”;而屠贾则被定位为“蠹国的奸臣”,“损害忠 良”,“挠乱朝纲”的“奸贼”。赵武的复仇具有为民除奸的意义。4.载道观之评价:“载道” 是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的“拥刘贬曹”《水浒传》的“忠义”)˙西方文学也关注文学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文学将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视为文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153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代文学自考二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

    eugenewoo1986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

    考试规律总结 1,自考的内容就是教辅《自考通》或《一考通》上的重点提示或原题。多做教辅习题。2,自考历年试卷上考点有些重复考,最近四年的试卷要多做。模拟试卷要多

    无敌的小饭桶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

    甘肃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考前背诵知识点如下: 1、名词解释:《洛阳伽蓝记》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共5卷,它描述了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40个大的佛寺建筑。其内容有北魏

    素手宛花 6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图文

    红楼梦必读,还有其他三本也去看看。

    爱吃奶糖的鱼 5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古代文学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读课文后,直接用铅笔在自考通上抄正确答案,然后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在课文里画出来,这样等你读第二遍的时候就知道答案在哪里,加深重点印象,顺带可以纠正自考通里个

    伊可grace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