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7

白骨精6699
首页 > 自考本科 > 房屋构造自考真题答案百度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两小酒窝

已采纳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

(一)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_已出见端倪。

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

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

(二)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

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

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_、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

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著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

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_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

(五)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

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

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

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

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

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

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

(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

1、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

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

2、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

(二)外观分为三段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1)庑殿、歇山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2)悬山、硬山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3)攒尖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三)斗_为重要建筑构造

斗_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_、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_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

(五)院落式布局,注重建筑群的整体性。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为南北向,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这种院落布局既满足了安全与向阳防风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和礼教的制度。这种严整的布局并不呆板僵直,而是将多进、多院落空间,布置成为变化的颇具个性的空间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进院落各不相同。第一进为横长倒座院,第二进为长方形三合院,第三进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进为横长罩房院。四进院落的平面各异,配以建筑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莳花植树,置山石盆景,使空间环境清新活泼,宁静宜人。

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

(一)宫殿

中国自古以来均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建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是明清皇城—紫禁城,此建筑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之典范。前有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后有乾清、坤宁、交泰三宫,这种布局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式布局。紫禁城内有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建筑都有主有从,以配殿衬托主殿。整座宫城正是以建筑形象体现了皇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二)民宅

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民宅大多无台榭,屋顶也仅有悬山及硬山两种。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间为堂,东西间及耳房为居室,以东间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轴线上院为上;也是按传统礼制安排居住。

(三)宗教建筑

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以佛教为主要,仅洛阳一带就曾建寺院1200多座,我国著名的佛像石窟多数是在这个时代开始建造的。其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心为三层台基上的九层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环绕围墙形成矩形院落。院落的东、南、西三面中央开门,门上都建有门楼。院北是较简单的乌头门。僧舍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面和西侧。寺墙四角建角楼,墙上有短椽并盖瓦,墙外挖壕沟环绕,栽种槐树。此外,道家建筑的白云观及青羊宫,也是非常有名的建筑。

(四)陵墓

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_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

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

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

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

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远古到汉代的木结构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从半坡遗址到商代盘龙城遗址、西周周原建筑遗址、汉代礼制建筑、石阙等,虽已有复原研究,但还都未能得出系统的结论,只能看出一些脉络: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结构,后代虽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结构发展史中却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战国宫殿遗址中已发掘的平面柱网布置,均纵向成行列而横向常不成行列。据此可推断屋架构造,系以纵架为主,直至汉代仍有应用,故纵架应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构造形式。后来,辽金时期偶然也有使用纵架承托横架的构造,那是经过改进提高的纵架。③自西周开始已用栌斗作为结合柱、梁的构件,以后逐步发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组合成铺作的复杂构造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根据现存实例,可以推断这三种结构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应用。它们的特点如下所述。

殿堂结构: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如造楼房,只须增加柱额和铺作层(平坐)即可。应用这种结构的房屋,平面均为长方形。有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双槽、单槽和分心斗底槽。

厅堂结构: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每两个屋架间用椽、襻间等连接成间。每座房屋的间数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数、相应步架的椽平长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数量、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规定平面形式。厅堂结构施工较殿堂结构简便,但不宜建造多层房屋。用厅堂结构建造小规模房屋,不用铺作,称为"柱梁作",应用普遍。现存实例中,还有一种综合殿堂和厅堂结构的形式,如奉国寺大殿,用纵、横、竖三个方向的柱、梁、铺作等构件,互相交错,组成一个整体,施工繁难,辽金以后未见再用。

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则称为"攒尖",多用于小型亭榭。

此外,在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地区,习惯用穿斗式构架。它与厅堂结构同属横向垂直的屋架,但厅堂结构由逐层抬高而减短的梁承受檩和屋顶的重量,故称抬梁式构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檩,不用梁,柱间穿枋仅是连系构件。

构件种类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伏,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伏,处于乳伏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搭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拱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清七檩硬山大木小式构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拱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伏、草伏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拱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拱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拱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斗枋用在檐柱柱头之间,形如抬梁构架中的阑额;纤子用在内柱之间。斗枋、纤子往往兼作房屋阁楼的龙骨。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此法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后,鉴于柱子过密影响房屋使用,有时将穿斗架由原来的每根柱落地改为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而这些承柱穿枋的层数也相应增加。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屋顶,一般是平坡,不作反凹曲面。有时以垫瓦或加大瓦的叠压长度使接近屋脊的部位微微拱起,取得近似反凹屋面的效果。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一般为20~30厘米;穿枋断面不过6×12至10×20平方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井干式结构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312 评论

糖糖和胖秘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房屋建筑学试题课程代码:02394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功能分为_居住建筑_____和_公共建筑_____。2.对于有大量人流通过的走道,其宽度根据使用情况,相关规范都作出了下限的要求。例如民用建筑中中小学的设计规范中规定,当走道为内廊,也就是两侧均有使用房间的情况下,其净宽度不得小于__1000____mm。3.住宅建筑:层数在7~9层的被称之为__中_高层___住宅。4.相关规范规定,预制板在墙上的搁置宽度应不小于100mm,在梁上的搁置宽度应不小于______mm。5.承重墙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积一般不超过墙体水平截面面积的______。6.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窗间墙,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______。7.在建筑物入口处,为解决室内外地面的高差而设置的阶梯叫______。8.坡度达到______以上的属于爬梯的范围。9.梁式楼梯的梯段又分成踏步板和______两部分。10.楼梯的梯段下面的净高不得小于______mm;楼梯的平台处净高不得小于2000mm。11.为了使防水混凝土不与基层水泥基的材料粘结,可以互相错动,从而减小在温度应力或结构变形应力作用下不同构造层次之间的互相牵制和影响。这一构造层叫______。12.流体(如空气)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相对运动而使热量发生转移叫______。13.针对有可能造成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因素,例如地基土质不均匀、建筑物本身相邻部分高差悬殊或荷载悬殊、建筑物结构形式变化大、新老建筑相邻(或扩建项目)等,基础必须断开的变形缝是______。14.隔声屏障是用来遮挡声源和接收点之间______的措施。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通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______mm。( A ) abbccaabbbbA.650~700 B.750~900C.950~1200 D.550~6002.既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又反映各建筑空间与围合它们的垂直构件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水平投影图是( B )A.剖面图 B.立面图C.详图 D.平面图3.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如必须开设时,应采用______防火门窗,并应能自动关闭。( )A.一级 B.二级C.甲级 D.乙级4.在抗震设防地区,设缝的宽度均按______设置。( )A.伸缩缝 B.沉降缝C.变形缝 D.防震缝5.用于完成产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加工的主要工艺过程的各类厂房为( )A.主要生产厂房 B.辅助生产厂房C.动力用厂房 D.储藏类建筑6.建筑物的日照间距计算公式为( ) A.L=H×tgα×cosβ B.L=H×ctgα×sinβC.L=H×ctgβ×cosα D.L=H×ctgα×cosβ7.行业中把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定义为:B3级,表示( )A.不燃性 B.难燃性C.可燃性 D.易燃性8.下列属于为工厂提供能源和动力的厂房的是( )A.锅炉房 B.储存各种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仓库C.钢坯仓库 D.停放、检修各种运输工具的库房9.屋面分仓缝处常用的密封材料为( )A.水泥砂浆 B.油膏C.细石混凝土 D.防水砂浆10.骨架结构的单层厂房,其横向连系构件包括( )A.屋面板 B.连系梁C.吊车梁 D.屋架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属于生活服务性建筑的有( )A.餐饮类建筑 B.菜场C.图书馆 D.电影院E.浴场2.决定建筑物每一部分高度的因素有( )A.家具、设备的安置和使用高度B.人活动所需要的使用高度C.满足生理、心理要求的其它标准D.节能要求E.使用单位的要求3.建筑物墙体分类方法有( )A依其使用功能 B.依其在房屋中所处位置C.依其结构受力的情况 D.依其墙体的建造材料E.依其节能环保4.砌体墙作为填充墙的构造要点包括( )A.墙体与周边构件的拉结 B.合适的高厚比C.其自重的支承 D.避免成为承重的构件E.轻质材料隔墙5.建筑物的平面组合方式( )A.开敞式 B.封闭式C.串连式组合 D.并联式组合E.混合式组合6.常用的空间结构体系有( )A.排架 B.薄壳C.网架 D.悬索E.膜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结构支承系统——建筑物中起结构围合和分隔空间的界面作用的系统。( )2.走道宽度:应符合人流、货流通畅和消防安全的要求。( )3.并联式组合:通过走道或一个处在中心位置的公共部分,连结并联的各个使用空间,是使用最多最常见的一种组合方式。( )4.利用楼梯等垂直交通枢纽或过厅、连廊等来连接不同层高或不同高度的建筑段落,既可以解决垂直的交通联系,又可以丰富建筑体型。( )5.如果基地与城市道路接壤,其相邻处的红线应该即为基地与相邻的其它基地的分界线,而其余部分的红线即为城市道路红线。( )6.建筑物与相邻基地之间,应在边界红线范围以内留出防火通道或空地。( )7.空间结构支承系统——各向受力,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材料的性能,因而结构自重小,是覆盖大型空间的理想结构形式。( )8.网架空间整体性好。平板网架杆件正交、斜交后可以形成不同的平面形状,使用相当灵活。( )9.雨篷——设置在外窗的外部,用来遮挡直射阳光。( )10.水泥砂浆的和易性、强度和防水性能要高于混合砂浆。( )11.防火墙上不应设排气道,必须设时,两侧的墙厚不小于240mm。( )12.对于幕墙在窗间墙、窗槛墙处的填充材料应该采用难燃材料。( )13.基础——直接支承建筑物的天然土,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14.非刚性基础——用非刚性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制作的基础,基础宽度的加大不受刚性角的限制。( )15.塞樘时门窗的实际尺寸要小于门窗的洞口尺寸。( )16.在阴阳角处,卷材应做成圆弧,而且应当像在有女儿墙处的卷材防水屋面做法一样,加铺一道相同的卷材,宽度≥500mm。( )17.恒温恒湿厂房为了减少太阳辐射得热,西向布置最好,其次是东北或西北;北向最差。( )18.从减少建筑物接受太阳辐射和组织自然通风角度综合来说,厂房南北朝向是最合理的。(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1.建筑防水构造做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题6分)2.厂房采光设计应注意哪些方面?(本题6分)3.简述建筑物墙体的设计要求。(本题8分)六、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请画出垂直防潮层设置部位。要求画出砖墙、室内外地坪及注明水平、垂直防潮层的位置。(本题8分)2.请绘出柔性保温上人屋面的构造层次,并注明材料。(10分) 3.试绘出该内墙的卧室、卫生间两面的装修做法,并注明材料。(7分)

241 评论

samantha427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教材房屋建筑构造,房屋建筑构造及部位名称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房屋建筑学介绍 主要内容有什么1、《房屋建筑学》是由王卓编著,2012年7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可作为职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成人职业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及环境工程类专业、建筑经济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本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用书或参考书。2、内容简介:《房屋建筑学》是职业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根据职业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编写。本书共13章,内容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基本知识、民用建筑构造、建筑工业化、工业建筑,以及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即课程实训的目的、要求、方法以及求职面试中可能遇到的与本门课程知识有关的典型问题应对。本书在编写中较为充分地考虑了职业教育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针对性强,注重毕业后工作中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特别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和应用。本书各章前有学习要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课文旁有重点提示、分析与思考,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自考工程造价大专买什么书看?建筑工程识图、房屋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估价基础、建筑工程估价、管道工程估价、电气工程估价、工程招标与投标等。说句老实话,如果是专门为了考过就不用买了啊!把发的书记熟,考试就行了啊!考的都是书上的啊!如果想学知识的话,看你需要那方面,在去买啊!不要盲目的买啊!有指定教材,到自考办买。房屋建筑构造是怎样的?建筑构造:建筑对象各组成部分的组成原理和方案,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组合的方式与方法。建筑构造设计是根据建筑的用途、建筑材料的性能、建筑构配件所处的环境及其受力状况、施工工艺及建筑美观要求等,设计出各种实用、经济的基本部件,并将这些基本部件有机结合成建筑整体。进行构造设计必须全面贯彻各项技术政策,做到坚固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自考书籍建筑构造是哪个出版社的?自考书籍建筑构造是哪个出版社的你好 建议你在合肥的自考网上查一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91 评论

相关问答

  • 房屋建筑构造自考真题百度云

    为方便大家估分,我为大家整理2022年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真题及参考答案解析,详情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

    多啦X梦521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房屋建筑构造自考真题百度云盘

    1、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等几个方面内容。2、设计视点越低,视觉范围就越大,但房间的地面起坡也随之加大。3、中小学教室第一排座位到黑板

    阿里嘎多~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房屋建筑构造自考真题百度云网盘

    《建筑材料与构造真题2021》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特力小屋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房屋建筑构造自考真题百度云资源

    《建筑结构真题及答案2021》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杜嘉班纳Ricky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房屋建筑构造自考真题答案百度云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房屋建筑学试题课程代码:02394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

    小剑2016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