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3

芬琳漆厦门站
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有阳光

已采纳

们311教育学怎样做笔记 参考书推荐如下: 311的参考书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对考生的建议 (一)在复习四个部分的基础上,将这几个部分综合起来,从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外教育史)、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的科学和方法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多个角度来理解教育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试图形成一种具有多学科角度的教育观。 (二)多关注现实的教育热点问题,尝试使用教育学各学科的理论和观点来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培养自身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助于在考试中发挥,灵活地回答试题,也有助于研究生入学后学习阶段的努力。 (三)多阅读教育学术刊物和著作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文献,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借助别人的观点更好地理解受多个社会人文学科影响的教育及其理论和问题。 最后,考研中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和及时的反思自己,始终充满自信,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并适时地规划好自己的下一步,相信你一定是笑到最后的人! 哪位大侠能帮小弟找到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 基础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日常生活用法(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3) 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专业化概念“教育” 的词源(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 :我国、西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社会的视角: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2.对象的视角:整合,“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3.价值的视角:“促进”或“加速”4.实践的视角:实践活动,而非纯粹理论、行而上的活动教育的类型1.逻辑类型: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空间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时间类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1)“教育”内涵的分化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2)“教育”内涵的统合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教育的历史发展(参考《教育学基础》p9)(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教育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出现,埃及、我国商代。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个别化教学,没有严格的班级和学年。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公共性日益突出。 班级授课制。信息社会(形成中的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端1、? 教育问题的发生及其科学的考察(1)教育是人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教育与人类共始终,父母亲、长辈、教师无不希望下一代健康成长。 无论任何时代,人们都把教育看成是一个重要“问题”。——“怎样教育”的问题。 2、“教育问题”的问题化教育行为或教育事实一经出现之后,它就不仅仅停留在用“教育”二字表示的程度上。教育事实由仅是认识的对象阶段,上升到更高的有意识的自觉研究的对象阶段,于是,教育就成为人类的一个问题了。 人们有意识地提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培养人”等。(2)问题的提出对教育问题的科学探讨,开辟了“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教育学领域。 发展教育科学的尝试已经有二百年了,像这样的科学是否可能,应当探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对这些问题有很多根本不同的回答,今天仍在争论。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问题在于“教育现象”是什么?“教育规律”又是什么呢?3、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 (1)“教育现象”的提法含糊不清以上课这样一种现象为例,社会学家把它视为“社会现象”,心理学家把它视为“心理现象”,教育学家把它视为“教育现象”,这已经是从观察这种客观现象可能的诸视角中择定的一种视角,并非纯粹“客观地”观察客观存在的事实。除非加以限定,否则意味着还没有划清教育学同相关学科研究对象的界限。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现象和问题即使认为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可以构成自然科学,也不是说,作为事实的自然现象就能直接变成自然科学。 在二者之间必须有人的活动的介入,把作为事实的自然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提出来。苹果坠地这是存在于一般人面前的事实,然而,只有把这一事实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才有科学研究的发端。 所以,教育学应该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4、教育学的性质1. 实践性: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2. 理论性:有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理论3.综合性:沟通理论与实践;多学科视角度5、教育学简史 (1)萌芽阶段特征:经验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标志: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论语》(2)创立阶段产生:教育实践的需要;科学发展的趋势,演绎向归纳,综合向分化;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标志:对象;概念和范畴;方法;组织结构;著作人物:培根(归纳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理性的态度)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

215 评论

DP某某某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一般都承认孔德为“社会学之父”,因为他首先使用了“社会学”这一用语;

孔德一生写过两部主要著作,前期的一部是《实证哲学教程》,后期的一部是《实证主义政治体系》;

孔德的三阶段论是他对社会学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我们迄今所知道的一切基本概念、我们知识的所有分支无不经历如下三个理论阶段:神学的或想象的阶段;玄学的或抽象的阶段;以及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孔德认为,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具有普遍性逐渐下降、复杂性逐渐上升的特点 尽管有种种缺失,孔德的三阶段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方法确是有创见的,也比较能够自圆其说。

孔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科学的分层。他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将学科从下至上分为五层。最低一层为天文学,然后依次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高一层是社会学。 撇开孔德所处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谈,仅就其科学分层的原则而论也是有许多缺点的。

孔德与同时代的激进派不同,支持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并认为宗教是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

孔德既然主张人类向科学阶段的进步,又怎能去皈依旧的宗教呢?于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宗教——人道教,自称为“伟大的人道教牧师,宇宙宗教的创立者”。他的人道教劝人摒弃自私心理、利己主义,代之以利他主义和爱。

这里用得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在介绍社会学经典作家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这一评价对孔德来说也是极适当的。

第3章 斯宾塞 斯宾塞是继孔德之后第一位自我意识明确的社会学家

斯宾塞是社会学家中首先使用结构、功能概念的作家,人称结构功能论的开山鼻祖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organic)把人类社会看成超有机体

斯宾塞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这一分类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说来,并没有哪个规模较大的社会是仅仅以防卫与进犯为其社会目标的 但是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沿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到双倍复杂、再到三倍复杂的模式发展的。

由于斯宾塞早年研习自然科学,做过工程师,从他的著作中总是可以看出一种努力使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倾向

斯宾塞的另一特点,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他的“激进个人主义。斯宾塞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他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每个人都具有去做他所愿做的一切事情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任何其他人同等的自由权利 ”。

第4章 涂尔干 涂尔干是使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涂尔干认为人是一种欲望永不会满足的动物,因此必须由社会的规范来限制人的欲望。

涂尔干提出用一个新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作为研究社会的最基本概念。什么是社会事实?首先,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的总和,而是在社会水平上独立存在着的事实。他坚持认为,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涂尔干把社会类型概括为机械结合与有机结合两类;他认为古代的、传统的社会是机械的结合,而现代的社会是有机的结合,因此这种区分又成为对社会发展程序的描述。

涂尔干非常重视对社会的道德指导,他因此提出了“集体(共同)意识”。

关于自杀的著作是涂尔干的传世之作,其影响之大以致人们一提起涂尔干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他的《论自杀》。 他关于自杀现象的研究的主要立论就是,在社会整合程度与自杀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当社会整合程度下降时,反常状态(anomie,他创造的新概念)上升,从而使社会反常状态型的自杀率上升。 他不但注意到社会规范太弱或丧失所导致的自杀,同时也注意到社会规范过强导致的自杀。由此可见,他希望在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中建立一种平衡,而不是无限制地压抑个人。

第5章 韦伯 韦伯对社会学最直接的贡献在于提出“ 理解的社会学 ”。 用韦伯自己的话来说,“理解的社会学认为个人及其行为是基本单位,是‘原子’……个人是有意义的事物的上限和唯一载体……‘国家’、‘团体’、‘封建主义’等一类概念只不过是人际互动形式的某一类别的名称而已。因此,社会学的任务在于把这些概念毫无例外地还原为‘可以理解’的行为,即个人的行为。”

韦伯认为对一切社会现象的研究都应当归结为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研究,以个人及其行为为社会研究的基本单位。

韦伯关于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关于权威类型、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科层制的论述。

韦伯对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对宗教的研究,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旨在解答资本主义文化出现于西方的原因,并说明文化价值及其他思想信仰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第6章 西麦尔 西麦尔对社会学的最伟大贡献是创立形式社会学以研究人类的互动(interaction)形式。 并提出:“ 社会这一名称不过是指一些由互动联系在一起的个人。 ”他视一切超个人的结构——如国家、部落、家庭、城市等——为人际互动的结晶体,因此研究社会就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各种形式。

他的形式社会学后来被发展为微观社会学,专门研究人际互动现象。

西麦尔认为冲突不但存在,而且不会消亡,个人在一个竞争的而不是合作的社会中将更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即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各方面的能力,使其人性变得丰富

第7章 帕累托 帕累托对社会学的基本兴趣集中于人的 非逻辑行为 。

在帕累托的社会分析思想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分类概念是剩余(residue)和衍生物(derivation)。 帕累托将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统统视为某种实在因素的衍生物,而“剩余”这一概念则指那些在一切主义、教义、思想、意识形态背后相对稳定存在着的因素,因此他又称剩余为常数(constant),称衍生物为变量

第8章 库利 他对社会学特别是其中心理学层次(相对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层次而言)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学界的公认。

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库利著作的主要论题,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库利由此创造出一个著名的新概念:“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所谓“镜中自我”是指“如果没有你、他或他们,我将毫无意义”

除“镜中自我”这一概念之外,库利对社会学思想的另一贡献是提出“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这一概念。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我用首属群体这一概念来表达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联系与合作为其特征的群体”,“或许对它最简洁的描述就是那被称为‘我们’的群体。”

在库利之后,有些社会学家又提出了“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这一概念,用以指称那种在交换或人际互动中以获取个人最大利益为其特征的人际关系,如店员与顾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等等,但是库利本人并不曾使用过“次属群体”这一概念。

第9章 马克思 马克思一般被视为冲突论的鼻祖

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学说

西方社会学家谈到马克思对社会学理论的贡献时没有不提他的异化理论的。这一异化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即,(1)生产对象之异化:(2)生产过程之异化(3)自我之异化:(4)社会之异化。

第10章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 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conspicuous 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conspicuous waste)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

金钱价值观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对机器制品和手工制品的评价。机器制品虽然往往质量并不弱于手工制品,甚至有时还要强些,但其价值总是被贬低。在炫耀式消费的标准看来,前者的价值不如后者。手工劳动由于是一种更浪费的生产方式,因此以炫耀式的浪费的标准来衡量就更有价值、更体面,比机器制品等级更高。 这种将美感与金钱价值联系起来的鉴赏方式对评价者本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

第11章 萨姆纳的《习俗》 虽然著作的标题是习俗(folkways),作者在全书中使用更多的一个范畴却是规范(mores,又译民德)。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作了下列论述:“规范即是习俗,它是社会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形成和继承的对社会利益的哲学和伦理学概括。”

全书的一个重要立论是:“ 规范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 ”

第12章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这是知识社会学创始人曼海姆的一部名著的标题。这部书用了很大篇幅专门论述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知识发生学即产生思想的社会背景一类问题。

曼海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下的定义与一般人不同。他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一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

乌托邦思想则属于阶级冲突中的反对派,即是那些被压迫的群体的意识。他们在思想上有摧毁或改变既存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致使他们不知不觉之中只能看到那些被现存秩序所否定的东西。他们对现存的事物完全不关心,在自己的意念中改变了现存的一切。他们的思想并不是对现存状况的判断,而是改变现状的指南。

第13章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 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

“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

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

人之逃离自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以纳粹时代的法西斯主义为其典型;另一种是所谓“自动机式的一致”(automaton conformity),它是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仍很常见的现象。

弗罗姆指出,当某人说“我想”时,重要的不是看他想的是对是错,而首先在于那是否真是他本人的思想。

他对所谓“积极的(主动的)自由”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相信这里有一个正面的答案,它使自由增长的过程不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也就是说,人将是自由的但并不孤独,将是充满批判精神的但并不怀疑一切,将是独立的但仍是全人类的有机部分。而达成这一自由人的途径就是去实现自我,去做他自己(being himself)”。

他又指出:“ 所谓积极的自由是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的 ”。

第14章 阿多诺的《权威人格》 阿多诺(Adomo,T.W.)等人合著的《权威人格》是一个大型社会心理学研究项目的分析报告。

这项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时进行的,其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社会歧视(social discrimination)这一现象。

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一个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种——权威主义的人种——已经形成,其特征为非理性或反理性。这种人是潜在的法西斯主义者,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接受反民主的权威。

第15章 瑞斯曼的《孤独的人群》 在这部不乏创见的著作中,瑞斯曼将人(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人)的性格归纳为三种类型:传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外在导向型。

传统导向型的人常常会感到他所属的文化社群的压力,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要成为某一种人而是要事事做得十分得体,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羞耻感; 内在导向型的人是从父母或有同等权威的人那里得到心理指导的,对其行为起最大规范作用的往往是一旦违反这些内心规范将产生的罪恶感; 外在导向型的人获得行为规范的范围远比其他两型为大,他们是宇宙人,在他们的生活中,熟人和生人的界限已经打破,他们可以同任何人达到表面的亲热。他们不像内在导向型的人那样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内心的规范,“在外就像在家里一样”(at home abroad),而是四海为家却又无家可归(at home every where and nowhere),占据他们内心的是一种焦虑感。

《孤独的人群》一书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在于如何对社会现象作抽象的分析和概括。

第16章 达伦道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达伦道夫(Dahrendorf,R.)是著名的冲突学派社会学家,他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一书中探讨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并分析了自马克思时代以来西方社会的变迁以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西方社会现实两相对照的得失。

达伦道夫在概括地叙述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之后,又描述了工业社会自马克思时代之后发生的社会变迁。 马克思之后又出现了前苏联这样的工业社会,达伦道夫认为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只是工业社会的多种形态之一,按照这个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只有资本型的工业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还是一切工业社会都存在着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又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

第17章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丹尼·贝尔在这一著作中,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自一百五十年前(该书出版于1961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所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还剩下了些什么?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

第18章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是一部十分怪异的社会学著作。这部著作思想犀利,出人意表,其中既有常人见不到的洞见,又有不少偏激之处。作者是一位冲突学派社会学家(阶级论者),冲突论的思想是全书的基调。

柯林斯的著作一上来就猛烈地揭发关于教育的种种神话。其中首当其冲的是现代化理论中关于西方社会正在从一个看重继承(aion)的社会转变为一个看重成绩(achievement)的社会的说法。

第20章 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五种:(1)调查;(2)实验;(3)内容分析;(4)深入个案研究;(5)观察与民族学方法。

五种方法中前三种属于定量的(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第四、五两种属于定性的(qualitative,或定质的)研究方法。

所谓定性方法是指研究只重对象的性质,如贫困与富裕、喜爱与憎恶等; 而定量方法则指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如在研究贫困与富裕时用收入这一指标对之加以度量,在研究喜爱与憎恶时用某种经过特别设计的尺度对之加以度量(如用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太喜欢、很不喜欢这一包括四个取值的尺度来度量喜爱的程度)。

211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育原理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00398学前教育原理自考重点如下: 一、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预成论,欧文学校和福禄贝尔幼儿园,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夸美纽斯、洛

    倾城闸北摄影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教育法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导语】天高鸟飞,海阔鱼跃;考试这舞台,秀出你独特的精彩;一宿好的睡眠,精神能百倍;一颗淡定的平常心,沉着应对,努力备考,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大范文网为大家整理

    水手特洛伊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

    因此书专业性较强,仅梳理书中重点如下: 第1章为序言 社会学七大经典作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西麦尔、韦伯、帕累托 第2章 孔德 社会学界

    隔世的童话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教育社会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们311教育学怎样做笔记 参考书推荐如下: 311的参考书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

    liuyanfei045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教育管理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自考笔记应该是对教材知识的提炼,毕竟考试有重点有大纲,考试范围不可能涵盖到所有知识点。为了方便后期冲刺阶段使用,笔记应该是有的放矢,把它变其它学历点的精练集合。

    索邦大学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