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46

MIssinGLess
首页 > 自考本科 > 本科自考美学名词解释意境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亲切的海沫儿

已采纳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 “的意境的结构原理。意境的本质特征是 “生命律动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把宇宙境界与艺术意境视为浑然一体的同构关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形式,诗人对宇宙境界的体验就是一种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恰恰就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人心虽小,但可以装得下整个宇宙。诗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诗心、宇宙的灵气。因此我们说,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文学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有三个特点:(1)表真挚之情。 (2)状飞动之趣。 (3)传万物之灵趣。“意境”和“意象”不是一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诗歌的意境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 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 也可以是回忆, 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155 评论

shuijing217

意境 yìjìng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27 评论

阳光365家具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关系中的现象。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

96 评论

可爱多O

意境

[yì jìng]

释义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例句 柳永词中晓风残月的~很美。

短语 独特的~。美好的~。悠远的~。美妙的~。

近义 境界

课文出处 部编版五年级上《父爱之舟》

287 评论

洛雪吟风

第一章绪论 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3.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4.艺术: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即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层次的审美对象。 16.艺术活动:是指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环节的动态流程,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主要受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的影响。 4.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5.人的本己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本质性的特点。人活着,他就希望能以最适合人性尊严的方式去生存;人活动,他也总希望能把自身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最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人的本己性。 6.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休。 7.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8.审美澄明: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9.游戏说: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10.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的依据来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弗雷泽认为原始巫术可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弗雷泽把上述两种巫术统称为“交感巫术”,因为它们都建立在这样的信念基础上,即认为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就可以使物体不受时空限制而相互作用。 11.劳动说:主旨是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含有三层内容:第一,“劳动先于艺术”;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他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涵着由特定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第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成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12.固定装饰:是指原始人通过刻痕、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动。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1.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崇高: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憾,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的一种审美形态。 3.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使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激发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4.丑:社会中与美对立的,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刺激的,从反面肯定正面的价值和情感的一种审美形态。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1.畅神说:(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畅神说”强调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在于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使人的精神变得舒畅和愉悦。(2)其核心是要求艺术创作要使所表现的对象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又只能来自于主体精神的贯注。这种贯注是源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水乳交融。(3)“畅神说”体现出审美经验的终极旨归在于帮助主体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谛。 2.直观:《辞海》对该词的注释就是:“即感性认识,就是实践中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其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其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而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而不能把握本质。”在西方思想中,直观有另一种含义,指心灵心需借助于感官刺激,也不经过逻辑推理,就能直接领悟或把握真理的能力。 3.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知觉则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4.反思判断力:不像规定判断力那样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5.审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它始终保持对象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美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的过程。审美理解还具有多义性特点。 6.反馈调节:原指通讯系统把发出的信号重新收回,以便检验通讯目的是否实现。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为了实现审美目的,都要注意用反馈调节方式对自己的审美活动进行自我调节。 7.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8.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事实上的心理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 9.格式塔:是指主体通过视觉思维把握到的有关对象的有机结构的整体。(1)此理论十分强调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整体性和创造性。(2)审美活动中格式塔的形成是主体积极地构成的结果。 10.判断力:在普遍与特殊之间寻求关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第五章艺术论(一) 1.艺术品:人工制造品中的一种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的、含有审美价值的产品。 2.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惟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3.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矛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4.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它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5.有我之境:艺术意象中的一种,指“我”之情以较外露的方式投射到物象上,创作主体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第六章艺术论(二) 1.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指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包括观、品、悟三个阶段。要求接受者先了解艺术品的表层意义,然后进一步了解艺术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者要达到的表现目的,即审美体验。不同的接受者、不同的时候,接受者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2.艺术天才:(1)艺术天才(艺术素质)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2)艺术,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3)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3.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4.艺术操作:艺术操作是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赋矛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 5.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者通过操作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技巧。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6.艺术接受的“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到有美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浅层的。 7.艺术接受的“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第六章艺术论(二) 1.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指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品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包括观、品、悟三个阶段。要求接受者先了解艺术品的表层意义,然后进一步了解艺术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者要达到的表现目的,即审美体验。不同的接受者、不同的时候,接受者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2.艺术天才:(1)艺术天才(艺术素质)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2)艺术,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他们就好像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为“天才”。(3)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3.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4.艺术操作:艺术操作是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生产行为。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赋矛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 5.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者通过操作在质料上留下艺术形式符号的痕迹、使意象完美地物态化和物化的技巧。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美。 6.艺术接受的“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初步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到有美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浅层的。 7.艺术接受的“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2.化性起伪:(1)是美育的功能之一。(2)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说:“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117 评论

嘉怡别墅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350 评论

相关问答

  • 意见广告名词解释自考

    观念广告(Concepts advertising)观念广告是通过提倡或灌输某种观念和意见,试图引导或转变公众的看法,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公关广告。可以宣

    烽火馋眠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本科自考美学名词解释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特征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流浪停吗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本科自考美学名词解释美学

    美学自考必考知识点如下: 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个人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显现,具有强烈社会。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

    360U233840390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环境法学自考真题名词解释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西城桃乐蒂1126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3
  • 美学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美学名词解释是研究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与创作能力及艺术品本身组织法则与内容,更进一步探讨艺术品间关系的一种学问。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在1750年

    麻辣de火锅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