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2

西兰花007
首页 > 自考本科 > 汉语言自考本科笔记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牙牙的美食美刻

已采纳

顶自考本科不难通过率高 我知道最快1.5年毕业毕业证学信网可查希望能够帮助你

313 评论

蛋蛋的肉粑粑

普通自考学习要教材大纲、练习题、历年真题、网上一些学习资料综合复习才可以。自考制定学习计划要根据你的时间考试计划来安排你的考试,时间多学习就快一些,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资料学习,按照教材与考试大纲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毕竟自考需要靠自己的真实力才可以。此外就是多做一些历次的真题。自考学习以自己学习为主,主要参考教材和考试大纲加上一些网上学习资料,此外就是历年的考试真题。重点就是吃透考试大纲,用好教材,这是出题的根本,最好是在买一套模拟题做做,巩固学习成果,要制定计划花时间好好学习的。

214 评论

每天好心情11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 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 2) 中世纪, 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 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 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行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8、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例:①“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②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欧米哀尔)的形象—化丑为美。 9、美学研究的对象:(名/简) 答: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0、美学为什么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 通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1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相联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章 美 论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 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1) 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 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 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 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虽然认为是客观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质。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1、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2、美国的马歇尔: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乐3、桑塔耶纳: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贡献: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紧密联系。5、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他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认为“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缺点:他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脱离具体生活的偏颇。 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 ③ 他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七、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英国的布洛在1912年出版《心理距离》,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人的审美感受的获得同人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关。(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2、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时间距离有关。(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蔡仪出版过一本《新美学》,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朱光潜是怎么区别“物”和“物的形象”的含义的: “物”指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积极性:正确的指出了“物的形象”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不能划等号 缺点:没有把“物的形象”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认为是一种生产实践。 3、美的可定义性问题: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答:试图彻底否定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可能性,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美的总是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而需要做专门的探讨,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要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多层次和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探索。) 4、美的观念: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论述:你认为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怎样理解美是一个开发性的系统?) 我认为美的观念上应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开放性的系统。 第一、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探索美。 第二、应当把美既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的观点探索美,并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就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认识到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 总之,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在美的观念上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马克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人类审美感觉只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全部历史。 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 人是“世界的美”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 美是自由的形象4) 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 美感论 1、 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4、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例:霜叶红于二月花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5、论述:举实例说明对比联想的特征。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可以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举例 例1:陶渊明诗中有“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从万物的“有托”联想到孤立的“无依”,这一“无依”就显得格外触目,各位深切,显示当时诗人个人处境。 例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院内灯红酒绿,院外冻死穷人的对比,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弊端。 例3: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描写古代一个商人的妻子,商人丈夫与弄潮儿形成对比联想,商人丈夫离别无讯与定时守信的弄潮儿的尖锐对比,揭示了怨妇对丈夫的情谊和怨恨。 (3)以上例子说明,通过对比联想,对立的景物或现象可以交错呈现或结合一体,可以使人对现实生活是的对比关系得到更鲜明更深刻的感受。 6、通感: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各感官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领域。这是一种辅助的心理功能。(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例:“红杏枝头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他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相互汇通,是通感现象。 7、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个性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但是个性要独立,要自由,而社会却要规范,要限制,这二者的矛盾怎样解决呢?要通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活动来解决。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审美总是不离具体的形象,但要由具体的感性的感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不仅与具明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例钱钟书“如水中盐,蜜中花”。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自觉性与非自觉性关系(或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①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或意识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所以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人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通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能力、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而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和和客体的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和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而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②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中,“悠然心会”,说明人通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了审美欣赏能力,形成感受美的感官,所以才能够悠然心会,是一种瞬间的审美感受,一种直觉,这是自觉性:“妙处难与君说”,但美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清晰、明确的意识来整理清楚,是非自觉的。 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尤其是最后两句,“真意”指诗人在庐山的怀抱里流连忘返,获得的瞬间的审美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来自于诗人长期淡泊的生活而来,这是他审美自觉性的表现:“欲辩已忘言”,要辩解,说明却已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明显的表现了非自觉性。 ③这一实例表明,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他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3、悲剧性: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悲哀、悲惨。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 命运悲剧:索福克斯《奥狄浦斯王》,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 (2) 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新古典主义《哈姆雷特》。 (3) 社会悲剧:8、19世纪出现,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玩偶之家》。 (4) 生命悲剧: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 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例,鲁迅: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的内涵: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 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 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3) 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由低级到高级。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 5、生命的机械化:法国学者柏格森1900年《笑》一书中提出来的,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作为这种创造的推动力的,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生之冲动”。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构化,阻碍生命的前进。生命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6、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论述:谈谈你对喜剧看法 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最显著的特征。喜剧性的笑有3个特征: (1) 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 (2) 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 (3) 笑要有共鸣,笑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里面产生的。 总之,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笑。 7、论述:丑的美学意义(或丑的审美价值):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 丑时美的对立面,与美是相互依存有相互转化的。以丑衬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 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再次, 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原始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或是现代主义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最后, 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 例:罗丹《老*》(欧米哀尔),年轻时非常美丽,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人们看到时,

262 评论

TATA木门韩林

]《杜甫研究》笔记及大纲(天津师范大学)下面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杜甫研究》的笔记,只包含作品解释及简答、论述题,但有些小题也是从这些大题里面出的,还是比较全面的。第一章 绪论(历代评论)第一节 唐五代一、举例说明中唐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诗的?1. 韩愈诗肯定杜诗艺术的全美性质和集大成特点。韩愈诗《题杜工部坟》说“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说“杜诗浩荡津涯,处处臻到”,又《杜工部墓系铭并序》中说“余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白居易也说杜诗是“贯穿今古,缕格律,尽工尽善”(《与元九书》)他们认为杜诗境界是前无古人,亦为李白、陈子昂所不及。2.肯定杜诗的独创性。元、白都特别指出:杜诗《三吏》、《三别》、《兵车行》等作品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写作新题乐府诗的开创作用,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正是受到杜甫的启迪并以之为典范的。元稹明确指出“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重辈,谓是以当,遂不复拟赋古题”(同上)。3.肯定杜诗的有感而发和“寄兴”讽谕。韩愈提倡“不平则鸣”说,认为杜甫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也肯定杜诗乃“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愤忧怨伤之作(《序洛诗序》)。元白明确指出在这一点上杜诗是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精神的典范,他们论诗尤重社会功能,而杜甫诗恰恰有“讽兴当时之事”的特点(《乐府古题序》)。所谓“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所以才能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作用(同上)。二、唐人评杜甫情况综述(有唐一代,人们对杜诗的评价认识)。1.唐人评杜诗经历了一个从诗人在世时的很少受到肯定到中唐以后评价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 整个唐代能够给杜诗以极高评价的主要是韩愈、元稹、白居易等少数有识之士,远没有达到宋代人那严重评杜诗的程度,虽说是少数,但对后世发生了严重影响。如元稹的《杜甫墓系铭》3. 唐人肯定杜诗,主要还是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他们看到的是杜诗艺术的包笼全面和集大成性质,或者是从有所寄兴、讽喻的角度给予肯定;他们主要是从抽象理论上评价杜甫,尚缺乏全面、深入、具体的分析。4. 对于杜甫其人,唐人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潦倒失意,特别是身后冷落,对他在诗歌创作上表达出的锲而不舍的执着和始终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百姓、面对人生的伟大诗人精神则认识肯定得比较浮泛。 第二节宋代(宋人普遍重视唐诗)三、陆游学杜诗概况。1. 陆游的一生以恢复中原为理想为已任,幼年就充份体会了颠沛流离之苦,所以对杜诗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验把握比一般人深刻,而且陆在蜀七年中有更多的接触杜甫足遗迹,这也使他对杜甫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2. 在前代所有诗人中,陆游首推杜甫,有诗《宋都曹屡寄诗且督和答,作此诗示之》为证。陆游不仅主张学杜诗,更主张学杜甫其人,反对只把杜甫当成单纯诗人看待。其中有两首诗为证:“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由此陆游对江西诗派学杜有所反醒,对江西诗派评价杜甫的“无一字无来处”说法颇有不满,他指出象杜甫《登岳阳楼》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作,“纵使字字寻得出处,去少陵之意盖远矣”(《老学庵笔记》)。陆游主张学“少陵之意”,特别是杜诗中的爱国忧民精神,由此,他才提出了“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其《示子》诗说“学杜更应从内在精神上入手”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指对生活本身的深入体验,从他的《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一诗可知,他所谓诗外功夫是指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体验。3. 后人公认陆游是真正学杜有成者。比如南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就说“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雨,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 晶 ”所以后人公认陆游是最得杜诗真传者。四、和唐人相比,宋人评杜有何新特色。1. 从北宋到南宋重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有宋一代,几乎所有名人大家都曾极高地评价了杜诗,杜甫与杜诗地位之高达到了空前程度。2. 宋人对杜诗的认识全面而深入,从整体的思想精神、艺术成就、艺术风格到具体的诗意、诗法,甚至具体诗句,都有很深入地研究评论,和唐人那种总体上抽象肯定的情况相比,大大深入了一步。3. 宋人评杜,尤重杜甫的人格精神,他们特别推崇他的“关心民瘼和忠君爱国精神”,很多人如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坚决反对只把杜甫当作单纯诗人看待,这与唐人更偏重于在艺术上肯定杜甫有所区别。4. 宋人不仅是在理论上肯定杜甫,而且比唐人作了更多的实际工作。如:整理杜集、编年分类、评点注释,宋人所作的工作很多却具有开创性质。5. 宋人重杜还表现在比唐人更深入具体的学杜上。元稹、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也只是还在某一方面学杜,而宋人学杜则更自觉也更全面。像王安石、苏轼、陆游等人都自觉地接受了杜诗和杜甫精神的影响,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一个以黄庭坚为首专门学杜的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五.宋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杜甫。总得说来是因为杜诗本身蕴含着足以让宋人重视的巨大价值。1. 宋人比唐人更加重视诗歌创作,他们在诗趣、技巧、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唐人更加深入,而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众兼众妙且各种体裁皆有佳作名篇,所以宋人普遍把杜甫看作古今第一诗人,当作他们学习的首选。如:黄裳“读杜甫诗如看羲之法帖,备众体而求之无所不有…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陈商老诗集集序》),杜诗虽以“沉郁顿挫”为主调,但又有风格多样化特点,宋人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王安石明确指出杜甫诗比之李白更具有多样化的特点。2. 宋人比唐人更重文化,更重视人格修养,尤其有复兴儒学的总体文化背景,而杜甫则是古今诗人中儒家精神的最充分典型的体现者。他“饿走半九州……不废朝廷忧”的执着(王安石《杜甫画像》),“报不报之恩,岂必进而抚世”的自觉(朱熹《答陈同甫书》),更符合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范仲淹《岳阳楼记》)。当然他的“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慨叹,也极容易在既重事功,又无力回天的宋代知识分子那里产生共鸣。3. 宋人重杜还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整个宋代国事衰微,而南宋更是半壁江山沦丧,所以要求振兴国事,要求恢复中原,则成为有宋一代人最强烈的现实追求,而以反映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特别是表现分裂战乱中的感情痛苦和爱国之志为主要特征的杜诗,也就很自然地得到了承受着积贫积弱国破家亡的巨大悲哀的宋人普遍热爱与崇尚。第二章杜甫的创作历程及其重要作品第一节读书漫游时期(玄宗先天元年-天宝五载、712-746、1-35岁)六、读书温游时期的创作概论。这一时期杜甫现存诗20余首,所有体裁多为游观、饮宴、朋友赠达之作。诗体以五律居多,从技艺上看,对仗、工稳,词采华美,接近初唐诗风;从内容上看,视野不够宽阔,多局限于个人生活的表现,几乎见不到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的作品,一部分作品表现了少年豪气与自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如《望岳》、《画鹰》、《房兵曹胡月》等。1、《望岳》:五古,写于开元24年(公元736年),漫游齐赵其间,此时诗人25岁,正是现在杜诗中创作时间较早的一篇。描绘远望中的泰山雄伟神秀气象,境界开阔,语言警拔。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攀登泰山极顶的自信寄托了锐意进取的豪情。“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訾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画鹰》:五律,约作于开元29年(公元741年),此时诗人在洛阳。这是一首题画诗,在对所画雄鹰的威猛姿态、神情进行的呼之欲出的描摩中表现了杜甫出色的概括能力,尾联“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当时诗人年轻自负和疾恶如仇性格精神的一种片我写照。“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第二节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载-十四载、746-755年、35-44岁)七、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创作的诗歌概述。1. 这期间现存作品110首左右,从体裁上看,出现了不少前一时期所没有的五、七言体长篇,动辄200字以上,最长达500字,仅七言古体诗就多达28首,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组诗,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等,多达六七十种。2. 题材内容也较为丰富,描写时事,表现百姓疾苦,揭露统治者罪恶的作品明显增多,即使是投赠、饮宴一类为数较少的表现个人生活的作品,往往也可以由个人的困迫推移到百姓的苦难。3. 诗风发生了变化,悲凉之气几乎充溢在大部分作品中,以忧国忧民为底蕴的沉郁顿挫风格已经初见端倪,但主要还是体现在五七言古体诗中,至于五七言律诗,尚不具备后期作品那种气象雄浑、深沉蕴藉的特点。总之这十年乃是杜诗的忧国忧民思想基调、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沉郁顿挫诗风初步形成的时期。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古,写在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是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投谒诗,诗中自述才学,报负和困居长安的窘况,以及感谢对方的关怀、援引,抒发要求对方进一步关怀的情形。本篇虽以直抒胸臆,且措辞得体见长,但放在整部杜集中,并无特别突出的特色,然而在研究把握杜甫的思想性格,特别是长安处境方面,本篇资料价值较高,而其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等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名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4、《兵车行》:七古,新题乐府诗,约作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作品描绘唐王朝强行征兵,从军者上路时的悲惨情形,对唐玄宗的拓边政策进行批判,对百姓因此而承受巨大灾难表示同情。这是杜集中较早以时事,以百姓疾苦为专题的作品,一般认为这是杜甫写实主义发轫之作。(清代对杜诗作注的浦起龙说“是为乐府创体,实乃乐府正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5、《丽人行》:七古,约作于天宝十二载春(公元753年)。作品对杨国忠兄妹三月三游曲江的奢华、淫靡、极尽铺排状绘。虽然全诗未着一句讽刺断语,但却寓嘲讽于形象描述之中,对杨氏一族权倾朝野的不可一世进行了大胆地暴露,这也是一首自命新题的乐府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6、《前出塞九首》:五古,约作于天宝末年。作品描写争战生活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痛苦,揭露讽剌唐王朝穷兵黩武的拓边政策。从艺术看,组诗有独创性:第一、虽然采取常见的乐府旧题,但在体制上具有开创意义,它用九首诗的规模,从征戍者初出家门到旅途征战中直至立功受赏,把征戍生活在的各个环节、顺序串联起来,结构严谨、完整。第二、作品采用独特的第一人称写法,以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感受为基本叙述线索,再现了战争生活中的各种具体场景和画面,尤其突出了征戍者精神世界的表现,因而较之同类作品,组诗对揭露不仅更显示出一种真切感、立体感,也更具典型性和深刻性。“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其一)“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六)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古,作于天宝十四载11月(公元755年),安史判乱暴发前夕。作品以歌咏怀抱为中心,以赴奉先县的行踪为线索,着重剖白自己的出处(官、野生活)的痛苦以及个人遭遇的不幸。本篇在中国诗歌史上及杜甫研究中,具有如下意义:1作品将咏怀与纪行结合起来,写景抒情描写议论交替运用,在写法上具有开创性。2虽以咏怀为中心,但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大胆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奢侈,其规模之宏大,具有一代史诗性质。3作品非常典型地表现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和沉郁顿挫的主导风络,是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杜诗基本特征的最有价值的作品之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8、《后出塞五首》:五古,写在天宝十四载冬(公元755年),安史判乱之初。作品通过一个士兵自述其从应募从军河北到最后逃归故里为见闻感受,揭露安禄山从边功邀赏气焰日益嚣张,到终于发动判乱的历史真相。一方面表明诗人反对判乱,拥护统一的立场;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指出了唐玄宗宠信边将,养痈遗患的事实。五首诗以一个士兵的亲身经历为写作顺序,以其内心感受与思索为重点,首尾相联,结构完整,其基本写法与前出塞九首接近。“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其一)“立将位盖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其四)第三节陷贼与为官时期(肃宗至德元年-乾元二年末、756-759、45-48岁)八、陷贼与为官时期作品情况概述(四点)1.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国家百姓最艰难,杜甫个人生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但也是杜诗内容最充实的时期,作品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阔而深刻。2. 这也是杜诗写实主义精神表现的最充分的时期,具体表现有三:A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把握,诗人的情感、笔触都随着时代的脉搏而动。B最深入、最具体的百姓苦难的描绘,显示着强烈的人民性。C最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杜甫的一喜一忧、一言一动都与国家命运,战争进程息息相关,充分显示着诗人渴望统一,反对战乱的动人情感,充分表现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3. 这也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完全形成并充分体现的时期,浓郁的悲剧气氛,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感,深广的社会风格内涵,乃是构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4. 这时期的250首诗中,有五律约百首,由工稳变的沉痛,显示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五古90首,七古22首,这体现了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两个体裁,也是最充分显示着沉郁顿挫风格的两个品种。此时期的代表作品:9、《月夜》:五律,作于公元756年8月,肃宗至德年间,为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深陷长安时的作品。诗篇以自己长安望月,怀念家人为起因写作品为原由,想象妻子在鹿 州月望月怀念家人的情景,以将来夫妻依偎同望明月的期盼作结。作品表现的是思念之情,反应的却是乱离之苦,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结束战乱,天下太平的渴望与热盼,因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平”构思立意较新颖,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概念。10、《春望》:五律,写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3月),是杜甫被叛军俘获,深陷沦落叛贼之首长安时所作。作品触景生情,把山河破碎的感伤与思念家人的悲凉熔汇在一起,寓情于景,意在言外。表现对太平统一的渴望,是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11、《哀江头》:七古,继承了乐府传统,新立题意。写于肃宗至德二载春,与<春望>同时是他陷贼长安时的作品。诗篇从潜行曲江,干门紧闭,蒲柳自恨的凄凉景写起(实以乐景写悲),继而追忆当年长安的繁华。表现了沉痛的“黍离之悲”,也对李隆基、杨玉环的荒淫奢侈,既祸国也害已的一种讽刺,是感时伤世的动人诗篇。“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12、《羌村三首》:五古,写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8月),任左拾遗时回鹿 州探家时所作。作品一方面描述自己流离失散后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另一方面也表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并暗寓了对于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写得生动朴实,洋溢着极浓郁的生活气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一)13、《北征》:肃宗至德二载(757年8月),在左拾遗任上自奉翔行在归鹿 州探望家室所作,是杜集中最长的一首五言古体诗(700字)。它以夹叙夹议的写法将归途与归家后的所见所感,战乱中的百姓苦难以及自己对平乱中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借兵回纥,铲除诸杨(杨国忠、杨贵妃…)的看法依次写出。这是在杜甫的政治倾向,思想性格和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等问题的研究极其重要的作品,也是同五百字一起对后世这类纪行诗发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14、《洗兵马》:杜集中最长的七言古体诗,(48句×7=336字)。约为肃宗乾元二年作(公元759年)。作品以爱国主义激情一方面歌颂了关军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歌颂了平叛有公的李俶,李光弼、郭子仪、张稿、房琯、王思礼等名将;别一方面也讽刺了那些“攀龙附凤”“为非作歹”的小人;同时表达了“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美好愿望,气势奔放,理想色彩浓烈是本篇突出特点。“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15、“三吏”“三别”:五古,新题乐府诗(新安吏、潼关吏、石濠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肃宗乾元二年(759年3月),杜甫自洛阳回化州司公务军任所,就途中亲见唐王朝征兵拉夫情况所写。作品一方面对毫无章法的征集中男甚至老翁、老妪给百姓带来灾难表示不满,别一方面又不得不从平乱大局考虑,忍悲含泪,勉励百姓应征参战,这是一组深刻反映了历史真实的优秀诗篇。不仅极具认识价值和思想价值,也是中国诗史上影响较大颇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以组诗群的形式把映重大社会生活内容的开创性作法选取高度典型的事件、场景概括某人社会现象的典型化创作原则。以鳏寡孤独这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为艺术关照,为反映重心的所表现出的诗人良知以及高超的叙事艺术,鲜明的时代特征等,都为后世诗人、作家提供了学习典范。“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16、《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谷七歌):肃宗乾元二年十一月(759年),杜甫寓居成州同谷县(即现在甘肃成县)所作,这是诗人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之一。七首诗长歌当哭,皆以八句成篇,将自己濒临绝境的惨状,弟妹天各一方的骨肉离散(4弟2妹)以及政治失意和故乡难归的感慨等一一道来。其情之苦,其声之悲催人泪下,是一组感染力极强的作品。“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一)第四节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代宗大历五年,760-770年,49-59岁)九、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诗歌特点1.数量大,诗人虽然流落异乡,而且进入晚年,但创作却更加勤奋,现存诗1072首,相当于前三个时期总和的3倍,占全部作品的73%,仅夔州不到两年就有485首。2.题材内容丰富,诗人不仅把所到之处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生活感受全都写入诗中,而且还留下不少回忆、反思过去经历的自传体作品。如《忆乡》《壮游》《夕游》《遣怀》《往在》《八哀》等,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关心国家命运、反映民生疾苦总是不能改变的重要内容。3.近体诗居多(格律诗)占此时期全部诗作的70%,杜集中的31首五绝为此间所作,107首七绝中的105首为此间所作,五律550首中481首为此间所作,七律151首中125首为此间所作,其它如五排、七排也为此间作品。杜甫对格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正所谓“晚节鉴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4.抒情气氛浓郁,此时的杜甫贫病交加,加之年已垂暮,作品往往呈现着一种无法排解的沉郁、感伤、悲凉的情绪。17、《蜀相》:七律。写于肃宗上元元年春(760年春)是杜甫刚入蜀时,由成都武候祠所作。诗篇对诸葛亮一生辅佐二主的匡时雄略与报国苦衷极尽歌颂,并把怀古与抒怀融汇在一起,诗人特别突出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实际上是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在杜集中所有专咏和旁及诸葛亮的近20首诗中,本篇影响最大,在历代歌诸武侯诗中本篇也是影响最大的。其中名句:“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七古(七言歌行)。写于肃宗上元二年秋(761年秋)。入蜀后的第二年,作于成都。写一场狂风大雨将自己屋顶的茅草卷走,屋漏床湿,长夜难眠的遭遇,并由此回忆战乱以来的痛苦经历,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能由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广大百姓的艰难,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恸人呼喊,这种甘愿以个人的痛苦换得天下人幸福的精神,曾感动过白居易、王安石以及世世代代的千百万人。19、《戏为六绝句》:七绝六首,约作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前后)作品对瘐信、初唐四杰,屈原、宋玉都有所评价,也对当时文人随意贬斥前人的恶习进行批评,同时表明了自己对待前人文学遗产的正确态度,杜甫用一组绝句的形式评述文艺的开创性作法以及他对前人“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学习态度,在中国文学史、批评史上都发生过重要影响。名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二)“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其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六)2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写于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此时杜甫在在梓州。作品写闻说:安史之乱最后被平息的喜讯的狂喜之叹,以及否极泰来美好遐想,表现了饱尝战乱流漓之苦的人们对统一太平的歌颂与热盼,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优秀人作品,也是被后人誉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作品。(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少有表现快乐之诗,从表现手法上看)名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1、《登楼》:七律。写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由梓州再返成都时表现,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正如沈德潜所说本篇“气象雄伟,笼盖宇宙”(<唐诗别裁>)是杜甫后期七律,沉郁苍凉,包蕴深广,凝炼工稳,特色的典型代表作。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2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七古。写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寓居成都时,曹霸是与杜甫同时的著名画家,作品对画家高超的艺术才能进行称颂,亦述及家世。,此诗反映了杜甫的艺术修养与重视写神的审美追求。另外,本篇四句一转韵且平仄相间,写得自由洒脱,淋漓酣畅,是一首有别于沉郁苍凉的另一种风格的代表。名句:“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善画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23、《旅夜书怀》:五律。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离成都经乐山、渝州(重庆)赴忠州途中夜泊长江岸边所作。前四句写景,既入微又雄阔,此为旅夜。后四句抒情,悲叹身世不遇,漂泊不定,所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不过是极尽漂泊无以立身的牢骚反语,恰好从反面表明诗人一生都是以立功、立言、为执著追求的本篇工稳、凝炼、汪茫浑涵,为老杜五律的典型代表。名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诵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中名句很有可能受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影响。明代的胡应麟认为杜诗胜过李白。24、《诸将》五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所作,这一组诗对当今武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不能抵御吐蕃侵扰,借兵回纥,不能屯田自养,只求高官厚禄,不思报效国家,进行揭露抨击,也对王缙、严武有所赞扬,这组诗全以议论为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25、《秋兴》八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前三首由夔州秋景而生发漂泊之感和长安之思,后五首追忆长安夕日景象,归结到困居夔州的艰难境遇。作品把个人身世与国家盛哀联系在一起,把写景抒情议论融汇在一起,首尾相衔,或即景抒情或以古为喻,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是一组惨淡经营之作,故宋人谓喻之为“兴之入律者宗”历来为人所颂。名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其二)“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其四)26、《咏怀古迹》:五首。七律,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寓居夔州时所作,所谓古迹反映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刘备永安宫和武侯祠,题作古迹而主要咏人,题作咏古主要咏怀。作品对五人事迹进行评述,皆或多或少的寄托了诗人自己漂泊失意之悲,在写法上五首诗各自独立,不相联属,显非一时一地之作。名句:“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其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其三)27、《壮游》:五古。代宗大历元年(766年)秋。寓居夔州时所作。这是一首回忆自己从少年到“安史之乱”前后经历的自传体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很多杜甫个人的生活情况,也反映了唐王朝的一些政治情况,从艺术上看,本篇并无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却是研究杜甫生平、思想、性格最直接最可贵的材料,本篇与《昔游》、《遣怀》都是大历元年在夔州所写的自传体作品,都是研究杜甫生平的珍贵资料。名句:“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

127 评论

盐见黄瓜

第五章  谓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我们用来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两项,第一前面能不能加“很”,第二后边能不能带宾语。 动词的分类 动词是一个大类,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它分成许多小类。《语法讲义》里,朱德熙老先生讲的真详细啊。刚才特意百度了朱老先生,真心敬佩朱老先生! 感恩朱老先生对汉语言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116 评论

相关问答

  •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

    贪玩欢子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汉语言文学自考笔记

    我的经验是,每天看一百页,晚上把枝干、有用的常识整理出来,这样四天就过两遍,如果来不及,可以分5天,然后最后一天对着整理的通背一遍,再检查一遍,一个星期速成,包

    霸王V风月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汉语言文学自考笔记怎么记

    全段都要背,我背过。

    木图先生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汉语言文学自考笔记怎么记好

    问题是具体哪一科,不同学科的记忆要求是不一样的。只要你喜欢,内心中真的喜欢,试着用专业术语去分析去说,习惯了,你也就记住了。说实在,知识不是靠背的,重点是将知识

    坚持到底2011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汉语言文学自考语言学概论笔记

    首先,把基础知识看一边,有的时候看不下去,可以以乐趣的方式去理解。然后,把重点知识加强记忆,可以参考网上一些重点讲解。最后,备考时,要做一些历届的试卷,通过试卷

    猎户座HS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