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5

奔兔2008
首页 > 自考本科 > 现代文学史自考本科大纲解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chelliu1

已采纳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背诵和记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重点及笔记总结,供参考。中国当代文学史自考本科知识点归纳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不彻底,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主要发起者:陈独秀(1879-1942)、胡适(1891-1962)、李大钊(1889-1927)、钱玄同、 刘半农、周作人等主要阵地:《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新青年》编委会成员: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胡适等《新青年》:《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发表于《新青年》文学革命重要文献:(1)1916年10月《新青年》二卷二期(通信栏)胡适率 先提出“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2)1917年1月《新青年》二卷5期,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将“八事”概括为“八不主义”,提出“文言统一”的主张,打出白话文和施、曹、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3)1917年2 月《新青年》二卷六期《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阿谀的、雕琢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4)1918年12月《新青年》五卷六期,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对胡、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5)1919年1月《每周评论》第五号,周作人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6)1919年《新青年》六卷五号为“马克思主义专号”,由李大钊主编,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理论及文学译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史妥夫人《黑奴吁天录》、《一磅肉》(莎剧); 林纾译小仲马《茶花女遗事》;鲁迅、周作人译《域外小说集》……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1)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2)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3)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4)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5)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主要社团:(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3)新月社—— 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4)语丝社—— 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5)其他社团—— 未名社、南国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等。四、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1、实绩: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 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 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一、生平与思想发展道路1、寻求救国真理的爱国志士(1)家庭与童年(1881-1898)1881.9.25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福清(字介孚),父亲周凤仪(字伯宜),外祖父鲁晴轩,母亲鲁瑞。周树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二弟周作人(魁寿),三弟周建人(松寿),四弟周椿寿(早夭)(2)南京求学和接受进化论思想(1898-1902)1898年鲁迅来到古都南京,进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机关科)学习;次年初,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物铁路学堂,学习矿业科,1901年底以优异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春,考取官费留学资格,赴日本留学。南京的学习生活不仅使鲁迅走出故乡,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使他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著作及其文学作品,接触了后来对其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赫胥黎著、严复翻译《天演论》)从此进化论的思想成为他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武器。关于“进化论”:《天演论》又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的重要著作。比赫胥黎早几十年的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论》,其学术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物种强盛和生态平衡的规律),阐明了生存竞争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法则,这一学说给教会的“神创论”以及物种不变的唯心主义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被列宁称为“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研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赫胥黎借用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观点来观察人类社会,则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因为赫胥黎只生物的人,而非“社会的人”。《进化论与伦理学》前半部分阐述自然进化的理论是科学的,后半部分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天演论》宣传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认为世界万物处在不断的、激烈的发展变化之中,新形态的出现和旧形态的消亡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赫胥黎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鲁迅所接受的部分。鲁迅从憎恶和反对旧的封建制度的要求出发接受了进化论思想,这种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促使他吸取了进化论中的积极因素。从进化论中,他得出了“将来必胜过去,青年必胜老年”的观点。其论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都是从生物学的观点看问题的。因此,鲁迅进化论的特点: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尚不能认识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3)日本留学与弃医从文(1902-1912)1902年春—1909年夏,鲁迅在日本留学。其间经历了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仙台学医、东京从文三个阶段。弘文期间:鲁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跑书店,听演讲,往集会,追求新知识和真理。赴日不久和同学许寿裳一起剪掉了辫子。1903年写下著名的《自题小像》,体现了强烈的爱国反封建思想。撰写文言小说《斯巴达克之魂》,宣扬战斗到底的斗争精神。仙台学医:1904年鲁迅耻于与清国留学生为伍,来到偏僻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希望通过医学救国。1905年下半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幻灯片,认识到“第一要著是救治国人的灵魂”,遂于1905年底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回到东京。东京从文:回东京后,鲁迅主要从事文艺活动,评介外国优秀文艺作品,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积极推介外国被压迫民族文学。并开始撰写政治论文,对近代以来的旧思想旧文化进行抨击。1907年撰写了长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站在民主革命立场,批判复古派和洋务派,提出改造中国道路——启发民智,改造革命,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1909年下半年,鲁迅离日回国。(4)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1912-1916)1909年8月鲁迅回国,先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科教员。次年8月应蔡元培邀请回到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教授生理卫生课并担任监学。同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王金发成立绍兴府军政分府,并自任都督。鲁迅被革命政府任命为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担任。5月,迁到北京,鲁迅随部去京,任教育司第二科科长,8月被任命为检事,主管文化教育,至1926年离任。残酷的现实,使鲁迅对革命从希望变为失望、颓唐,此间占思想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2、从革命呐喊到文学革命的旗手(1)遵命文学(1917-1923)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发起文学革命,连续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张”,文学理论上的探讨得到初步的展开,但是理论的探讨需要向纵深发展,新文化、文学的革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迫切需要以创作的实绩来促使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鲁迅本着“遵从文学革命”、与革命先驱取“统一步调”的原则,做出积极呼应。经钱玄同的“劝驾”,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写下《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新诗《梦》《爱之神》《桃花》《人与时》和社会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将自己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意为“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殚于前趋。”又因为《新青年》不喜欢太***、阴冷,所以鲁迅在小说《药》里设置了光明的尾巴,目的在于“删削些***,装点些欢容。”五四时期的鲁迅,思想有了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论因素,已经开始了量的积累。(2)彷徨与探索(1923-1926)此间,鲁迅一边自由撰稿,同时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讲师,同学生一起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亲历了“三、一八”惨案。1926年8月,鲁迅接受林语堂邀请,赴厦门大学任教,很快因不满于厦大庸俗污浊的空气愤而离职,年底接受广州中山大学邀请,前往赴职。1927年,鲁迅在广州经历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革命以来,鲁迅目睹中国革命的高潮与低谷(从王金发——刘和珍——毕磊),特别是目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大屠杀,使他开始认识到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的需要,开始了“从怀疑到扬弃”这一极为艰苦而复杂的思想转变过程。1927年鲁迅写下《答有恒先生》借题发挥,公开宣布了自己进化论思想体系的破灭。(3)从厦门到广州(1927)1926.8,鲁迅应林语堂邀请,离京赴闽,到厦门大学任教,至12月底辞职。1927.1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文学系主任,教授。“4.12”蒋介石发动反革命***,之后,广州发生了“4.15”***,许多进步学生被抓,鲁迅多方奔走营救无效,三次提出辞呈表示抗议。革命的多次失败、历史的惨痛教训和残酷的现实,使鲁迅思想上又一次陷入苦闷,4.26他写下《野草·题辞》,反映了希望烧毁旧世界、新的革命到来的愿望 。3、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鲁迅的最后十年(1927-1936)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抵达上海。到上海不久,鲁迅和太阳社、创造社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斗争中开始系统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思想上从进化论者转变为阶级论者,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瞿秋白概括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原因:A、严酷的、长期的阶级斗争的锻炼;B、自觉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C、***人的影响;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鲁迅积极参与革命运动,培养了柔石、殷夫、萧军、萧红、沙汀、艾芜、冯雪峰等大批文学青年,写下《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寓所逝世,终年56岁。鲁迅著作一览小说集:《呐喊》《彷徨》;新编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35万字)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共700多篇,约135万字)辑录、校勘的学术著作:《稽录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约80万字)翻译著作和作品:中长篇小说、童话9本,短篇小说78篇,戏剧2本,文艺论著8本,短篇论文50篇(共约310万字)书信:《两地书》(1350封)《鲁迅书信集》二册(1200封)(共约200万字)日记:二本(1916.5.5—1936.10.17)(约82万字)另有70万字佚文、佚诗。报考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考点内容、不清楚报考考试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猎考网,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358 评论

绝妙蓝调

□ 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 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 美文 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确立。 □ 小诗 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 “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 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 “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师陀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 后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徐讦、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徐讦的《风潇潇》。 □ “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339 评论

childrenqj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大纲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编号】0703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数】4 【适用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学时数】72 【编写日期】2008年9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文学史上发生的重大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本阶段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以及不同类型作家的文学创作等。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熟悉了解作家作品等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洞悉文学发展原因的能力。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绪 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学时:2主要内容:掌握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分期时间、阶段性特征、代表作家作品。教学要求: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难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理解]“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说法。五四文学革命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应用]分析晚清小说的繁荣对五四新小说的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五四新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教学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有着重要关系。重点:晚清文学运动是如何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的。难点: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影响。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人的新文学观念。新文学运动与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论战。胡适对白话诗的尝试,自由诗,新月派的诗。“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周作人的“美文”,《语丝》杂文。春柳社与“文明新戏”。五四时期兴起的社团名称、成立时间、代表作家及作品、创作特点、文学史价值等。[理解]白话新诗的尝试最重要的价值。白话新小说的现代意义。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特点。[应用]分析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的理论意义。教学要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初期的重要理论,以及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重点:如何评价胡适等人的文学尝试。难点:新文学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分歧。白话新小说的现代意义。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学时:6主要内容:[识记]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阶段。《呐喊》、《彷徨》小说集中所包含的篇目,以及人物形象分类。《阿Q正传》的深刻性。鲁迅杂文创作阶段及主要代表篇目、作品集。[理解]理解《呐喊》、《彷徨》小说集的重要意义。阿Q形象的不朽意义。《野草》主要抒发了鲁迅怎样的心绪与感情。[应用]鲁迅前期与后期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教学要求:掌握鲁迅创作阶段。小说、散文、杂文等代表作品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色。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难点:理解鲁迅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后期杂文创作的独特成就。第四章 茅盾及文学研究会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地点、发起人、文学主张、代表作品。掌握以下作品的创作时间、主要内容: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等长篇小说,“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叶圣陶的小说集《隔膜》、《潘先生在难中》。“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理解]文学研究会诸作家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冰心与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的独特之处。[应用]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教学要求:掌握文学研究会的主要理论主张,及代表作家的创作情况。重点:茅盾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风格。难点:叶圣陶教育小说与教育题材小说的异同。第五章 郭沫若及创造社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概况。郁达夫及其代表作。郑伯奇及其代表作。后期创造社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三个诗人是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理解]《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屈原》代表了现代历史剧的最高成就。郁达夫小说在文体上的独创之处。[应用]分析郭沫若创作诗剧合一的重要特色。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在总体上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教学要求:掌握郭沫若创作特色及其突出贡献。创造社主要代表人物的创作情况。重点:郭沫若《女神》诗集的独特意义。创造社作家共同的审美追求。难点: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文学主张及审美追求的不同之处。第六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主要撰稿人。沉钟社及其代表人物。冯至及其代表作。“新月诗派”的构成及其创作概况。[理解]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及主要贡献。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主张。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得失。[应用]语丝社及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分析废名小说散文化和诗化风格。早期象征诗派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意义。教学要求:掌握“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情况。重点:徐志摩及“新月”诗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主要特色和独特魅力。难点:“语丝”社及“语丝问题”对现代散文发展起到的作用。周作人小品散文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七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革命文学运动。蒋光慈及其代表作。瞿秋白、华汉、洪灵菲、丁玲及其代表作。[理解]分析瞿秋白散文创作的风格特色。“左联”成立的积极意义和创作上的主要贡献。[应用]理解并把握蒋光慈创作对早期革命文学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局限。分析“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革命文学的分歧和论争。教学要求:掌握左翼文学创作的成就及局限。重点: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动。难点:“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如何评价左翼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第八章 巴金与老舍等人的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巴金生平及创作概况,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理解]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思想和早期创作的影响。第一部小说《灭亡》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杜大心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家》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揭露和控诉。《老张的哲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老舍创作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应用]结合《家》分析巴金小说的创作特色和审美追求。分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虎妞性格的复杂性。把握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教学要求:掌握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掌握老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重点:理解《家》在巴金创作及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反应北京底层社会的小说,如何体现老舍对底层市民命运的思考。难点:从《家》到《寒夜》,巴金创作的风格显示了怎样的变化。老舍作品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九章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30年代京派批评家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的文艺批评言论。[理解]“边城”世界的理想色彩。《边城》的艺术特色。[应用]以《边城》为例,分析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追求。教学要求:掌握沈从文创作的美学意境。“京派”作家的整体风貌及文化品位。重点:理解“湘西世界”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之间的关系。难点:沈从文“外乡人”的创作心态。第十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概况。李劼人“大河小说”、张天翼讽刺小说,和沙汀、艾芜小说的创作情况。 [理解]“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特征。李劼人“大河小说”的思想意蕴。[应用]“新感觉派”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学渊源。教学要求:掌握“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重点:“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沙汀与艾芜的小说创作的异同。难点:“新感觉派”小说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和中国化发挥。第十一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曹禺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左翼戏剧的创作概况及在思想艺术上体现出的总体倾向。“左翼戏剧家联盟”。欧阳予倩、洪深、田汉、夏衍、丁西林、李健吾的创作概况。[理解]曹禺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雷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日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曹禺剧作成功的主要原因。[应用]举例分析并总结曹禺剧作的总体艺术特色。教学要求:掌握现代话剧发展成熟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及其创作实践。重点:《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难点:从《日出》、《原野》到《北京人》,曹禺剧作所显示的发展和新追求。夏衍剧作的戏剧冲突与曹禺相比有何不同。第十二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30年代中国诗坛概况。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发展概况。[理解]戴望舒诗作《雨巷》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卞之琳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周作人创作倾向的转变。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应用]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戴望舒及其诗作对现代新诗的主要贡献。杂文在20世纪30年代再度兴盛的主要原因。教学要求:掌握30年代的社会环境,以及诗歌、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影响。重点:中国现代派诗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原因。难点: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第十三章 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解]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把握抗战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的新面貌。[应用]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教学要求:掌握抗战文艺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重点:抗战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其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难点:国统区与解放区两大不同区域的文学中存在哪些共同的审美追求。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及特色。第十四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的创作情况。[理解]艾青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蕴涵。田间诗歌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的思想内容。胡风诗歌理论的特点。[应用]分析艾青诗歌何以成为五四以来现代新诗的又一座高峰。分析田间及街头诗歌运动的历史意义。臧克家诗作在表现农民方面的特色。教学要求:掌握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各自的创作特色及历史价值。重点:关注以上述诗人为代表的一群诗人的生存状态,比较贴切地理解他们诗歌中的心声。难点:胡风及“七月派”对中国新诗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中国新诗派”在新诗发展中的地位。第十五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学时:4主要内容:[识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创作概况。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内容。《白毛女》中喜儿、杨白劳形象的艺术特征。[理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思想主题。孙犁《荷花淀》的思想价值。《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应用]结合作品论述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风格。分析孙犁小说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教学要求:掌握解放区重要作家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重点:理解赵树理创作的民族特色,孙犁创作的审美意蕴。难点:比较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风格上的异同。比较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第十六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文学创作 学时:6 [识记]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张爱玲、钱钟书、路翎、陈白尘、张恨水等在40年代的创作概况。[理解]结合作品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分析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路翎《财主底女儿们》的思想主题。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主题。理解《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讽刺诗的思想意蕴。[应用]总结“孤岛”文学的突出成就。归纳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成就。论析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分析陈白尘《升官图》的讽刺喜剧特色。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创作概貌,并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情况,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蕴涵。重点: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难点:将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环境与作家创作情况联系起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结 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学时:2主要内容:总结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价值,感受其对当下文学潮流的影响。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总结。难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经验与当下文学发展的关系。三、教材与学习资源[教材]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学习资源]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程光炜、刘勇等著:《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刘勇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卷(1917-1949)》,2002年。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1935—1936。四、必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本课程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建议开设于大学本科一年级,用两个学期进行讲授。在教学上应着重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和几个具体阶段的主要特征,这是准确把握具体文学现象的根本参照系。此外,还要让学生多读作家传记、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课,观看改编自作品的影视剧,也可以参观作家纪念馆。考试不宜以机械的概念术语为重点,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谈出对作品的真实体会,建议以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主。131

212 评论

小猴小吃货

每次复习时,先不忙看书,而是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思路)回想一遍,概念、公式及推导方法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和课本、笔记相对照,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哪些忘了,想一想为什么会错、会忘。针对存在的问题,再看书学习,必然留下深刻印象,经久不忘。这种回忆,既可检验课堂听课效果,增强记忆,又使随后看书复习重点明确、有的放矢。对于课后复习来说,确能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17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现代史纲要自考真题答案解析

    这种东西我不建议你在百度知道上找,一般找不到的。这东西一般都有书或者卷子的,你可以买些真题,真题上肯定有答案的,而且,大纲这东西,如果没有人解读的话,看跟不看一

    我的歌声里A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中国现代史纲要自考答案解析

    你这一般在网上都不好找、要不然都是做广告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是最好去书店买本书、

    脑子已停机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中国近现代史自考大纲目录解析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一考通题库(新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用书“一考通”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以其上乘的质量核对自学考试的准确把握,赢得了广

    天晴小卷XJ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中国近现代史自考大纲答案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

    善良哒小虾米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现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

    每次复习时,先不忙看书,而是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包括思路)回想一遍,概念、公式及推导方法先默写一遍,然后再和课本、笔记相对照,哪些对了,哪些错了,哪些忘了,想一想

    甜甜起司wasabi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