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2

不落的恺1994
首页 > 自考本科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田里得麦圈

已采纳

1.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域。2.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3.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斯密的阶级结构理论,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人。斯密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的来源的理论是二元的。他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4.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原理斯密的增加财富理论,斯密认为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财富增加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认为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因此他主张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但他认识到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受“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商品生产者为了盈利的目的,会把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使人们把资本投于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能够增进社会利益。他认识到了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没有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5.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各国将本国全部资源用于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换取本国需要的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6.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的一元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李嘉图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李嘉图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推到了古典经济学的最高峰。7.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中心。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一大贡献。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归因于人口的增长,未能对此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8.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李嘉图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9.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此,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应废除“谷物法”。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李嘉图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对比较成本学说的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学说也有局限性。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实际上,它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对现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注意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10.商品、货币理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在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同样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评价: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29 评论

赵13先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二[2007-1-1 20:03:59]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二、多项选择题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分工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E.社会主义社会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巳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E.抽象劳动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7.商品的价值量与(BC)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9.市场经济是 (ACDE)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E.就业机制三、名词解释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四、简答题2.1 什么是商品经济?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2.2 商品有哪些特点?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2.3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 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

273 评论

梦叶草2011

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2.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指将现实汇率经过相对物价指数调整后得到的汇率,即名义汇率(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外国价格水平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3.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指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情况。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6.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凯恩斯所认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也就是对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7.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也译为“灵活偏好”或“流动偏好”)。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8.流动性偏好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吃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9.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10.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降低平均成本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认为,高工资使工人的生产效率更高,工数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可以解释尽管存在超额劳动供给,企业也不能削减工资,因为尽管削减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工资总额,但它还会降低工人的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发展经济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 文化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

    七色缤纷彩虹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1.经济学常识的知识总结 就是央行印多点钞票,让市场上多点钱。例如,一个国家生产力是可以生产1000个汽车,每个汽车=1块,这个国家就有了1000块。这时,如

    甜甜婉儿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

    1.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

    snowwhite白雪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大全

    1.经济学目的及财富的含义斯密的经济学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财富的含义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它只能来自生产领

    转角的夏天xi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9
  • 经济学二自考知识点总结汇总

    宏观经济学自考重点: 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衡量一个

    恋慕耐受不良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