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5

创业宝贝
首页 > 自考本科 > 统计学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蘑菇110

已采纳

2012年4月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试题答案1-20BDDAB DBDCA DBBCD ABDCB21-30 ABCD BCE AC ABC CD ABDE BCD ABC ACE ABCE41、在制品:在制品是企业车间正在加工的产品,包括本车间各道工序上加工的产品。活在本车间完成若干工序等待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的产品,以及完成本车间全部工序等到检验进入半成品库的产品。42、不变价格:是指用同类产品的年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年产品价值。43、全面质量管理:国家标准(GB/T6583-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44、劳务产品:是指劳务产品是与物质产品相对应的产品。又称无形产品,一般称之为“劳务”或者是“服务”。4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又称之为固定资产公用系数。企业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以某时期新增固定资产额与该时期投资完成额及期初未完工工程投资额之和的比率示。49、固定资产总量统计。可以采用多种计价方式一、按原始价值计价是指按企业构建各项固定资产到达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计价,也包括企业技术改造、扩建中追加的投资。利:1、用这种方式计价所计算的固定资产总量是固定资产原值。2、用原值核算固定资产的数量,在一定成都上反应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实物总量。3、固定资产原值也是企业提取折旧费,向国家交纳固定资产的占用费,以及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构成和利用情况的基础。弊:由于经济坏境和社会物价水平的变化,再加上时间价值的作用以及固定资源使用期限较长,构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原始价值和现实价值可以相差甚远,因此,固定资产原值不能确切的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能力。二、按净值计价按净值计价指去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历年已提取折旧额以后余额,又称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利:固定资产净值反映企业在计算期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它是研究固定资产新旧程度,规划固定资产再生产的重要指标。三、按重置价值计价按重置价值计价指对原有固定资产重新估计的全部价值,即按当前的生产条件和价格标准,重新购置或新建同样的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支出计价。利:为了研究企业固定资产的结构,需要讲不通购置的固定资产,用同一样价格水平反映,所以要求计量固定资产的重置价格。弊:企业固定资产重置价值的确定,需要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理,逐一进行估价,此项工作十分浩繁,所以,目前在企业中应用的很少。50、按购进价计算期末商品库存额=按购进价计算初期上平库存额+本期商品库存额+本期商品购进及收入额-按购进价计算本期商品之处额-本期商品销售额*(1-毛利率)按售价计算期末商品库存额=按购进价计算期末商品库存额(1-毛利率)按购进价计算期末商品库存额=480+1600-1320*(1-0.12)=918.4按手机啊计算期末商品库存额=918.4/(1-0.12)=1043.6451、(1)生产一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分析单号定额指数=实际单耗水平/单耗定额水平×100%三月份电力消耗定额指数=(69300/500)/140*100%=99%四月份电力消耗定额指数=(79380/300)/135*100%=98%(2)单位产品电耗指数=报告期单位产品实际电耗/基期单位产品实际电耗=(79380/600)÷(69300/500)=95.45%(3)由于单耗引起的原材料节约或超支的量为:原材料的节约(-)或超支(+)额=(实际倒好-单耗定额)*报告期产量三月份电力消耗的节约或超支量=(138.6-140)*500=-700(度)四月份电力消耗的节约或超支量=(138.6-140)*500=-1620(度)52、年折旧率=2/预期使用年限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因此,在使用该法时应该注意不能使固定资产的出账面净值成为负数。为此,现行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到期前两年,将固定资产年初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越平均摊销。年折旧率=2/5=0.4年份 年初账面净值 折旧率 固定资产折旧额(当年) 固定资产折旧额(累计) 年末账面净额 1 200000 0.4 80000 80000 120000 2 120000 0.4 48000 128000 72000 3 72000 0.4 28800 156800 43200 4 43200 - 19600 176400 23600 5 23600 - 19600 196000 4000

142 评论

hdgjcxsgbjj

1.1999年粮食平均亩产量=(250*10+350*20+450*50+550*20)/(10+20+50+20)=430(kg)亩产量标准差=根号下 [(250-430)2*10+(350-430)2*20+(450-430) 2*50+(550-430)2*20]/(10+20+50+20)=87.18(kg)

254 评论

绰号昵称

0907《统计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c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总体单位 D.标志值2、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B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 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C、最后取得的调查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4、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5、抽样误差是指( C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C、随机的代表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6、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C )。A、微弱相关关系 B、显著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没有相关关系二、多项选择题(2×4=8分)1、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调查中(BCE )。A、全部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CDE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3、计算变异指标可以(BDE )。A、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B、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C、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E、说明现象变动的 均匀性或稳定程度4、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BC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定基指数 E环比指数三、判断题(2×5=10分)1、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2、变异指标和平均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总体的特征,因而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高,反之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低。(×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4、某地区通过调查得知该地区每万人中拥有54名医生。此指标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5、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3%、2%、7%和5%,则相应的定基增长速度的技术方法为3%×2%×7%×5%—100%。(×)五、计算题 1. 2008年某月份甲、乙两市场某商品价格和销售量、销售额资料如下:品种价格(元/件)甲市场销售量乙市场销售额(元)甲乙丙 105 120 137 700 900 1100 126000 96000 95900合计 —— 2700 317900 试分别计算该商品在两个市场上的平均价格.解:甲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乙市场的平均价格为2、对一批成品按重复抽样方法抽取100件,其中废品4件,当概率为95.45%时,可否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6%?解: 不能认为这批产品的废品率不超过6%3、某部门所属20个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和销售利润(万元)的调查资料整理如下(代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销售利润为):要求:(1)试建立销售利润依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直线回归方程,预测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为8%时,销售利润为多少万元?(2)解释式中回归系数的经济含义解: (1)配合直线回归方程(2)回归系数b的经济含义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增加1%,销售利润平均增加14.33万元。2008年1月《统计学原理》一、单选题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c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总体单位 D.标志值2.在分组时,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A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 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 将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另立一组3.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的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 C ).A.小于100% B.大于100% C.等于100% D.小于或大于100%4.调查时间是指( A ).A.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B.进行调查的时间C.调查工作的期限 D.调查资料保送的时间5.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6.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 B ).A.不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复相关二、多选题7.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BCE )。A.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总体 B.男性是品质标志表现C.人的年龄是变量 D.每一户是总体单位E.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8.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CDE ).A.职工按年龄分组 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 C.人口按性别分组 D.企业按地区分组 E.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9.在下列哪些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ADE ).A.各组次数相等 B.各组变量值不等 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D.各组次数都为1 E. 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10.动态数列分析中,反映现象速度变化的指标有(BDE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C.平均发展水平D.平均发展速度 E.增长量及平均增长量三、判断题11.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价格综合指数,需要采用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 )12.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 )13.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14.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 )15.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以称为次数分布.( √ )四、简答题16.举例说明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17.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五、计算题18.甲.乙两班同时参加<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测试,甲班平均成绩为81分,标准差为9.5分;乙班的成绩分组资料如下:按成绩分组学生人数(人)60以下60—7070—8080—9090--10041025142计算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解:乙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所需的计算数据见下表:按成绩分组学生人数(人)组中值60以下60—7070—8080—9090--10041025142556575859522065018751190190-20-1001020400100010040016001000014008000合计55——4125----132(比较甲.乙两班哪个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要用变异系数的大小比较。)甲班从计算结果知道,甲班的变异系数小,所以甲班的平均成绩更有代表性。19.某企业产品总成本和产量资料如下:产品名称 总成本(万元)产量增长 个体产量指数(%) K(%)基 期 报 告 期 甲乙丙 100 50 60 120 46 6020 1202 1025 105计算(1)产品产量总指数及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总成本. (2)总成本指数及总成本增减绝对额.解;(1)产品产量总指数为: 由于产量增长而增加的总成本: (2)总成本指数为: 总成本增减绝对额:20.某百货公司各月商品销售额及月末库存资料如下:3月4月5月6月销售额(万元)150200240276库存额(万元)45554575计算第二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商品流转次数. 解:商品流转次数c=商品销售额a/库存额b商品销售额构成的是时期数列,所以库存额b构成的是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所以第二季度平均每月商品流转次数第二季度商品流转次数3*4.475=13.4252008年7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2、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照数量标志分组( A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性别分组C、人口按民族分组 D、家庭按城镇分组3、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B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 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C、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 B )。A、总体单位总量 B、总体标志总量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5、抽样误差是指( C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C、随机的代表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6、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划分依据是( A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1、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 BCE )。A、全部的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生产设备既是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CDE )。A、职工按年龄分组 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E、人口按地区分组3、计算变异指标可以( BDE )。A、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B、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中趋势C、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E、说明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程度 4、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BC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 E、环比指数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 √ )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当组限和组距。( × )3、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 )4、平均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独立的应用意义。( √ )5、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其表现形式只能是绝对数。(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2、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且举例说明。五、计算分析题(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本题共50分)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解:(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如下:按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工人数(频数)频率%25—3030—3535—4040—4545—503698410203026.6713.33合计30100(2)所需计算数据见表:按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组中值工人数(频数)总加工零件数25—3030—3535—4040—4545—5027.532.537.542.547.53698482.5195337.5340190合计———301145则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2、某企业第二季度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月份产量(千件)单位成本(元)456345736968要求:(1)建立以产量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多少?(2)当产量为10000件时,预测单位成本为多少元?(15分)解:(1)所需计算数据见下表:月份产量单位成本45634573696891625219276340合计1221050835因为,,所以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即增加1单位时,单位成本的平均变动是:平均减少2.5元(2)当产量为10000件时,即时,单位成本为元3、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成本资料如下:产品 产量(件)单位成本(元/件)基期报告期基期报告期甲乙1000300011004000108127试求(1)产量总指数、单位成本总指数;(2)总成本指数及成本变动总额。(15分)解:(1)产量总指数为 单位成本总指数(2)总成本指数=产量总指数*单位成本总指数 =126.47%*95.81%=121.17%(或者总成本指数= )成本变动总额2009年1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中央电大)一、 单项选择题(2×6=12分)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2、某市工业企业2007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8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的划分依据是( B )。A、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 B、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C、最后取得的调查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时间是否连续4、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5、抽样误差是指( C )。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C、随机的代表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6、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 C )。A、微弱相关关系 B、显著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没有相关关系二、 多项选择题(2×4=8分)1、在工业普查中,( B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企业是统计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总体D、企业设备台数是连续变量 E、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CDE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按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3、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 ABCD )。A、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B、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 C、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D、抽取样本单位数的多少 E、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属性4、总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 BC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数 D定基指数 E环比指数三、 判断题(2×5=10分)1、质量指标都是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 √ )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数和组距。( × )3、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 )4、平均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独立的应用意义。( √ )5、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因此增长量不能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 × )四、 简答题(10×2=20分)1、 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2、 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五、 计算分析题(要求写出公式和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共50分)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产零件数。(20分)解:同2008年7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五、1、2.某乡有5000农户,按随机原则重复抽取100户调查,得平均平均每户年纯收入12000元,标准差2000元。要求:(1)按95%的概率(Z=1.96)估计全乡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区间。(2)以同样概率估计全乡农户年纯收入总额的区间范围.(15分)解:(1)按95%的概率(Z=1.96)估计全乡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区间(提示: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全乡平均每户年纯收入,的范围:,而)所以,按95%的概率(Z=1.96)估计全乡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区间为:11608——12392元。(2)以同样概率估计全乡农户年纯收入总额的区间范围为:(提示:全乡平均每户年纯收入的范围:,有户,所以,户的区间为)即5000*11608——5000*12392元,也即5804万元——6196万元3、 某集团公司销售的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提高幅度资料如下:商品种类单位商品销售额(万元)价格提高% 个体价格指数(%)基期报告期甲乙丙条件块1015201113222 1025 1050 100试求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15分)解:价格总指数:销售额总指数:2007年1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一、 单选题1、下列分组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C )A.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 B、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C.产品按品种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A )A.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C数量指标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3.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 C )A B<<1 C D4.在一定的抽样平均误差条件下( A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推断的可靠程度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推断的可靠程度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推断的可靠程度5、回归分析中的两个变量( D )A都是随机变量 B关系是对等的 C都是给定的量 D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6、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B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二、多选题1.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的共同点是( AB )A两者都是非全面调查 B两者选取单位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两者都按随机原则选取单位 D两者都按非随机原则选取单位E两者都可以用来推断总体指标2.下列属于正相关的现象有( ABE )A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越多B某产品产量随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C流通费用率随商品销售额的增加而减少D生产单位产品所耗工时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少E总生产费用随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3.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 ABE ) A上限和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B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水平C在开放式分组中无法确定D就是组平均数E在开放式分组中,可以参照相邻组的组距来确定4.编制综合指数的原则是( AD )A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B质量指标指数以基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C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D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三、判断题1.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 )2.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 )3.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 )4.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 √ )5.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送报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 )四.简答题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2.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哪些不同特点?五.计算题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 26 42 41 36 44 40 37 43 35 37 25 45 29 43 31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25 30 46 29 34 38 46 43 39 35 40 48 33 27 28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加工零件数。解:同2008年7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五、1、2.某工厂有2000个工人,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抽取100人作为样本,计算出平均产量560件,标准差32.45件。要求:(1)计算抽样平均误差;(2)按95.45%的可靠程度(Z=2)估计该厂工人的平均产量及总产量区间。解:3.为研究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之间的关系,某公司对所属7家企业进行调查,设产品销售额为(万元),销售利润为(万元)。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计算,其结果如下:要求:(1)计算销售额和销售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2)配合销售利润对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解:(1)计算销售额和销售利润之间的相关系数(2)配合销售利润对销售额的直线回归方程本题数据有错误,因为相关系数的值在-1和+1之间。但是,起码要知道公式和做法。中央电大2007年7月《统计学原理A》试题一、 单选题1、下列分组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C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C.人口按性别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2.某市工业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7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 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3.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A.选择的分组标志性质不同 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C、组数的多少不同 D、组距的大小不同4.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变异指标5、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 C)。A、平均数离差 B、概率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6、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 C )A、微弱相关关系 B显著相关关系 C完全相关关系 D没有关系二、多选题1.在工业普查中,( 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企业是总体单位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企业设备台数是连续变量E、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2.下列是某地区经济发展指标,其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是( ABDE )。A、人口男女性别比例为1.03:1 B、人口出生率为14.3%C、粮食平均亩产量为500斤 D、工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113%E、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00元3.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ABCD )。A、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 B、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C、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 D、抽取样本单位数的多少E、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属性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BC )。A、劳动生产率指数 B、产量总指数C、销售量总指数 D、价格总指数 E、单位成本指数三、判断题1.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 √ )2.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3.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4.平均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独立的应用意义。( √ )5.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其表现形式只能是绝对数。( × )四.简答题1.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2.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五.计算题1.某生产车间3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 26 42 41 36 44 40 37 37 25 45 29 43 31 36 36 49 34 47 33 43 38 42 32 34 38 46 43 39 35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平均日加工零件数。解:同2008年7月《统计学原理》试题五、1、2.采用简单重复抽样的方法从一批零件中抽取200件进行检查,其中合格品188件。要求:(1)计算该批零件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2)按95.45%的可靠程度(t=2,就是我们现在的Z)对该批零件的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解:(1) 合格率合格率的抽样平均误差(2)按95.45%的可靠程度对该批零件的合格率作出区间估计该批零件合格率

144 评论

江秀梅+刘洋

11.从统计设计方面讲,评价某药A的疗效时,不仅要考虑A的均值,还要考虑A的方差,既要考虑A的治疗效果也要考虑A的治疗稳定性。同时,A,B的分组应对同一个人采用不同的药,进行试验。从而进行配对样本的均值检验。从统计分析方面讲,T检验只能证明A与B有明显差距,接受被择假设认为A的治疗结果好于B。但同时应进行方差的卡方检验,证明A的稳定性。从而得到结论。 12.我觉得这个题应该就是用描述统计学的知识。首先,找出估计出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公式M-a/2S,M+a/2S

310 评论

都市月亮飘飘

11、由题意,目的是检验A药的降糖作用与B药是否有统计学差异。而题目中经统计学检验两药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不能得出有效结论。因为要得出A药或B药有效还要与安慰剂组比较。更不能得出A药的降糖作用比B药好的结论。应该用随机对照实验,把试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A药,对照组用B药,比较两药组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幅度,若有统计学差异,说明A药的疗效与B药不同。12、可以看出是偏态分布,求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公式M-a/2S,M+a/2S 。13、按就诊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不符合随机化的原则,应通过随机分组把他们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样本例数太少,易产生偏倚。14、RR,OR值的区别和含义。15、(1)平行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实验因素、实验单位、实验效应。16、所选人群的构成比例和实际人群的构成比例差别较大。应根据实际人群的构成做标准化再作比较。

31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药化学自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汇总

    可口服的激素类药物有() A.雌二醇 B.炔雌醇 C.甲睾酮 D.黄体酮 E.甲羟孕酮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BCE 【答案解析】 在雌二醇17α-

    克利玛碴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法律自考真题及答案汇总解析

    2020年自考备考已经开始,自考历年真题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资料,考前每道真题至少要做1-2遍才会事半功倍。网给大家整理了2019年4月自考《 劳动法 》真题

    阳光通宝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管理会计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价格-变动成本率×销售价格)=100000/(200-50%*200)=1000件所以选

    joannekaka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统计学自考答案解析汇总

    我知道一个网站:上学吧在线考试、、自考的试题很全面。。你需要的资料这个网站上面都有。。

    跑跑跑pao 1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统计学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汇总

    2012年4月自考企业经济统计学试题答案1-20BDDAB DBDCA DBBCD ABDCB21-30 ABCD BCE AC ABC CD ABD

    小牛丫头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