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05

小捞出吱吱吱
首页 > 自考本科 > 老舍研究自考重点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M头Selina

已采纳

[编辑本段]【简介】 老舍(1899年~1966年),京派代表,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笔名有“舍予”、“老舍”。 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满族正红旗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这一笔名最初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其它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 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同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教学之余,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涯。陆续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做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祖国,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1925年, 老舍第一个长篇《老张的哲学》问世,作品取材于老舍在北京教育界任职时的经历。小说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教育界的黑暗和混乱,在艺术上表现出幽默的艺术风格。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坠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1934年夏到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四人帮”残酷迫害,跳湖自尽。 老舍的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写了在底层生活者的悲惨生活,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长篇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散文杂文集《福星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56 评论

牛奶荡糕

这方面的试卷文库有相当的多的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321 评论

别惹阿玉

语言风格朴实。 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175 评论

神经女大王

结合老舍小说对"市民世界"的展现,谈谈老舍艺术视点的独特性?参考答案: 角度:始终关注的“文化”问题,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基本视点:“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写,包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美德的书写与追怀,是含泪的批判与哀挽。包括老马(《二马》)、张大哥(《离婚》)、祁老太爷、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调,丧失人格的堕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纨绔子弟”,如《离婚》中的张天真等。老舍漫画式的描写,蕴涵有对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潮”所进行的反思与批评。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并不成功。其中寄含着同时超越传统和现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纯(《赵子曰》)、李子荣(《二马》)等。 (四)城市贫民形象 贯穿着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骆驼祥子》)、沙子龙(《断魂枪》)方宝庆(《鼓书艺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着老舍对北京及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成份的批判,同时也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谨慎甚至排拒。《月牙儿》中的母女处境,体现了老舍站在底层贫民立场对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85 评论

望天的猪

请你参考下面的一篇文章,你会找到你需要的结果,如果你不愿意总结,我可以帮你,但是你需要追问一下。 可爱又可恨的“老中国儿女们” ——试论老舍长篇小说中“老派市民” 系列形象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始终坚持用作品来关注“城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在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中,这一点表现得相当地突出。 老舍一生笔耕不辍,他执着地专注于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自己丰厚的创作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旧中国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老北京这座文化古城中的普通中下市民阶层命运、心理与思想的展现,更是他这种创作关注点在文学上的成功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创作,二三十年代的主流文学惯于采用“阶级”视角;而老舍却独辟蹊径,采用的是“文化”的视角,因为在他的眼中,“文化”才是划分“人”最重要因素,所以他坚持用“文化”的视角来表现“市民世界”。因此在他的长篇小说作品中,“他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故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蜕变。”[1]这种创作视点决定了老舍的对“市民世界”的表现是在“文化”批判视野中展开的,而这富有独创性的创作模式的成功,更是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2]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作品中,他文学地再现了“乡土中国”社会在现代性变革中城市中下市民阶层的命运、心理与思想,而且还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舍将他所熟悉的老北京中下市民社会作为作品的表现对象,作品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而完整的市民社会的生活图景。因此,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创作成就,特别是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关键之处应该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笔下的“人”,即笔下的“市民世界”。在老舍用作品所建构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与“城市贫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但各式人物的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着某种文化内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老舍写“人”的关节点就是写“文化”,通过文化视角从而出色地描写市民生活,这可以说是老舍对于现代文学市民生活小说的一大贡献。老舍以文化的视角观察市民生活,使得他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所以,他所写的市民生活小说,“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市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市民形象的描写,解剖了国民性。”[3] 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创作成就,关键之处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笔下的“市民世界”。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对老舍长篇小说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的探讨,或许会是切入和把握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相信从这个角度来切入对老舍长篇小说作品的研究,能够较为直观、准确地把握老舍长篇小说的整体特色和对于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贡献,理解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其实始终都贯穿这样一个基本主题,即: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关于“国民性”的批判性思考,应该说早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作品中就有很出色的体现,老舍只不过是继续沿袭了这种创作传统,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还有创新,在某些方面还表现了自己的新开拓与特色。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老舍同为最彻底坚持“国民性”探讨与批评的作家。前者的最大贡献在于其深刻的原创性思想,但作品的风格过于正经、内容较为晦涩,一般水平的读者阅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而后者的突出成就则在于通过写社会中的任务来反映时代、文化的民族风习和历史变迁,两者丰富、和谐地交织并融,使得作品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经典

108 评论

爱漱口的袜子

电150话 870 咨询04348李老师,,包过

174 评论

维尼达熊

这是我自己的总结,与课本无关。老舍开始创作的一些作品是属于那种讽刺世事与人性的,但这貌似受到了鲁迅的批评,认为他和林语堂的“乱世幽默”是一种类型。建国之后,老舍的好文章就少了很多,不过他的话剧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也确实自己真实情感。老舍在文革惨遭迫害后在太平湖自尽,文艺界都觉着无路可走了,因为老舍已经委曲求全了,可结果还是这样,详细情况可以参照傅光明的采访集子《老舍之死》。中文系还是和历史、哲学连起来,这样收获才大,莫要死啃书本。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微神》,还有老舍的散文,朴实但真情流露,祥子的主题也并非只是简单是的仇大苦深,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命运怎样将一个人剥夺殆尽,一个人为什么会失去活着的勇气,因为没有念想,我想这不仅是那个时代的问题。

248 评论

相关问答

  • 老舍研究自学考试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综合考核复习指导考核总体说明一、毕业综合考核的性质毕业综合考核是一种实践性环节考核,是该专业考试计划中规定的毕业

    萌萌cxm1004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老舍研究自考怎么过

    是有的。因为里面有一题是分析题,需要积累。另外其他题目,如果看到很多书,基本上就是轻松过了。但是如果时间不够,我觉得背一背就好了。推荐看一些作家的代表作,就是现

    FACE家具和设计 9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老舍研究自考真题

    好多。每年不一样的

    xieyouliab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老舍研究自考真题2016

    电150话 870 咨询04348李老师,,包过

    我喜欢小吃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老舍研究自考真题2018

    这方面的试卷文库有相当的多的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晚点寿司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