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6

苏州小诸葛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专升本自考马克思主义试题及答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玫瑰人生

已采纳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D ) A、机械力学 B、地质学和胚胎学 C、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C、理论思维发展的一般律 D、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理论和实际的关系 5.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B )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6.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 B、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 C、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逻辑推理的方法 7.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B ) A、对立统一规律 B、实事求是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为人民服务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C ) A、坚决批判、彻底否认 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 C、弃其槽粕、取其精华 D、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 9.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B ) A、黑格尔 B、尼采、叔本华 C、萨特 D、费尔巴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B )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早的代表人物是( A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毛泽东 D、周恩来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CD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人本主义 D、科学主义 E、非理性主义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BDE ) 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E、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结合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ABE )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 E、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4.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AC ) A、证实、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C、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D、否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发生任何变化 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AD ) A、唯意志主义 B、实证主义 C、马赫主义 D、存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 6.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DE ) A、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B、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 C、李大钊的唯物史观 D、毛泽东思想 E、邓小平理论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DE ) A、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C、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D、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E、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ABD ) 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 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 C、全盘抛弃 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 E、与其融为一体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 BCD ) A、 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B、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统一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E、是高居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136 评论

少女心-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 )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 )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 )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 A、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4、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 ) A、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B、人与人之间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 )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 ( )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6、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47、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000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B 2、A 3、B 4、D 5、C 6、C 7、D 8、B 9、C 10、A 11、D 12、D 13、C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C 22、B 23、D 24、B 25、C 26、A 27、C 28、A 29、A 3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评分标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分。 31、AC 32、ABCDE 33、CDE 34、ADE 35、ABCD 36、BE 37、ACDE 38、ABCDE 39、ABCDE 40、ABC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2分)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1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3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分)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2分)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2分) 46、[参考答案]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2分)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2分)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3分)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分)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分) 47、[参考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分)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分)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2分)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分)

245 评论

漫野之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反映论和先验论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 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 这是指()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这指的是()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 柏拉图的“理念论” 是() 的理论 A. 唯物主义 B. 二元论 C. 唯心主义 D. 怀疑论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 .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 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 , 它的含义是指()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这说明()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 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 循序渐进 D. 理论联系实际 18.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一般到个别” 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 的过程 20.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 .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 有的哲学家认为, 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 A. 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 相对主义诡辩论 23.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 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 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 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 属于() A. 不可能性 B. 微小的可能性 C. 现实的可能性 D. 抽象的可能性 25. 度是() A. 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 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 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 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 《坛经》 “时有风吹幡动, ----僧曰风动, ---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 惠能 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 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 运动性 B. 客观实在性 C. 不可分性 D. 时空性 28. 实践是指() A. 个人的生活活动 B. 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 人有目的的、 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 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C.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 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30.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 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 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 C2. A3. C4. C5. D6. B7. B8. C9. C1 0. D 11 . D1 2. D1 3. A1 4. A1 5. C1 6. D1 7. D1 8. A1 9. D 20. D21 . B22. B23. B24. D25. B26. D27. B 28. D29. B30. D 二、 多项选择题 1 .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 当然都是无, 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 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 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 乃阴阳之动静也。 ” “皆本物之固然。 ” “静者静动, 非不动也。 ” “静即含 动, 动不含静。 ” “动、 静, 皆动也。 ”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 静止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3. 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 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 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 下列选项中, 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 因祸得福, 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 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 使统一体分解 7. 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 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 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E. 既克服又保留 10.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 这是因为()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 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 AB2. ABC3. CDE4. ABCD5. BCD6. ABD 7. CDE8. ACDE9. ABCDE1 0. ABD 三、 辨析题 1 .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 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 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 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 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 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 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 之所以是错误的, 是因为“存在” 是什么, 在这里不明确的; 如 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 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 反过来, 如果存在是物质, 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 一于物质, 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 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 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 抓重点的同时, 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 因而它内在地包 含着两点论。 4.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 在 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 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 事物原有的度, 要适时抓住时机, 促进事物的质变。 5.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既是 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 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 简答题 1 .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 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 是思维产生存在还 是存在产生思维; 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哲学被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 二是阶 级根源, 保守、 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认识根源, 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 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 认识根源的作用最 为持久, 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 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 指导实践, 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 “新” 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 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 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 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 4.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 首先,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 相对静止是事 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 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 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同主体 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 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 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 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 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 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 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丧失了其 存在的必然性, 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 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 西, 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 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必然能战 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 的成长开辟道路。 7. 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 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 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最后, 是否承认对立统 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 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是事物发展第二 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 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 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 第二,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 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 循环往复、 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 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 用; 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论述题 1 .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 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 它包括了物质观、 运动发展观、 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必须从客观 实际出发, 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 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 发展的, 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 为转移, 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 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按客观规律办事,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 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 相互作 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 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 联系是普遍的, 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 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 但又不唯条件 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 和系统论一样,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从 功能上看, 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专升本自考马克思主义试题

    你考的哪个学校吗

    善良哒小虾米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专升本自考马克思主义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

    糖仔食糖仔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本科自考马克思主义试题

    全国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课程代码:0000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爱吃烤鸭的小猫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自考专升本马克思主义

    自考专升本考什么科目?自考专升本一般来说需要考16科左右,需要这16科考试全部通过之后才能毕业。具体科目需要根据所选的专业来定。自考专升本公共课一般有3到5门,

    减肥大胃王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自考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

    陽-iYummy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