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4

优尼makeup
首页 > 公务员考试 > 唐朝人民公务员考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老娜再修行

已采纳

在隋唐之前,国家的权力基本被皇亲贵族和世家大族所垄断,底层基本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这种局面的存在导致了两汉末期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权被世家大族架空,平民难有上升通道,为反抗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双重压迫而起义不断,政局长期陷入不稳定的局面。

隋朝建立后,为改变这种情况,限制世家大族的权力,巩固中央皇权,创设了以考试为基础的科举制度,希冀以考试的方式从平民中选拔官员,打破上层阶级对权力的垄断。

隋朝由于短命,还没来得及实践这一历史上的官员选拔新制度就一命呜呼在了关陇贵族的兵锋之中。

李唐王朝建立之后,对这一官员选拔制度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希冀打通底层平民进入仕途的通道,从而达到缓解底层矛盾,限制世家大族权力的目的。

但实际情况却并没有如李唐王朝的愿,科举考试并没有成为阻挡世家大族进入仕途的障碍,也没能为底层平民顺利进入仕途搭建便捷的通道,相反世家大族很快将其作为了确保其家族地位的新途径。

在整个唐朝,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科举及第者是来自10个最显赫的家族,而唐朝七品以上的官员中,70%由拥有特权的世家大族的子弟担任。

那些极少数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平民子弟,大多只能任从九品一类的浊官,在古代“清官”主要指的是那些拥有制定政策权力的高阶官员,而“浊官”则主要指的是那些只能负责具体落实和执行的低阶官员。

在隋唐的制度设计者看来,考试无疑是最公平的官员选拔途径,但结果却为何依旧呈现出了这样一种并不公平的情况呢?

首先,自两汉以来,世家大族本就一直非常良好的学术传承的传统,正是基于此,世家大族基本都能为后代提供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教育。同时,在唐朝,公共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以首都长安为例,当时唐朝顶尖学者所集中的三所学校分别为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

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只有居住在长安的家庭才能在这三所学校接受教育,其中国子学只为三品及以上官员的子孙服务,太学只为四品和五品官员的后代服务,四门学只为六品和七品官员的子弟服务。

门下省及东宫的附属学校则只为皇亲贵族提供服务,相对应的州郡的学校虽然并不能和长安的学校相对比,但大多数学位却仍然被提供给了当地的地方官员和大地主家族的子孙。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家族学术素养传承,还是后天的学校教育,底层平民子弟的机会显然都要比世家大族子弟的机会少。

而由于公立学校的缺乏,一些负担不起私塾费用的底层家庭完全没有机会将子弟送去接受教育,从而失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第二,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仅在首都长安举行,长途跋涉的差旅费用也是普通家庭所不能承受的,相反高官子弟却能常住京师,享受最好的教育和最便捷的考试服务。

第三,在考试内容上,唐朝时期的科考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的知识、文学写作和时事文章,这其中文学写作占比最高,但唐代的各种学校却并不开立这门课程,文学创作的训练只能依靠在学校外聘请专门的教师进行训练,对于众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同时这与家庭中原有的文学氛围也密切相关。底层平民家庭似乎在聘请外教和培养文学氛围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

第四,科举结束后的安排同样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逆淘汰过程,一如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一样,被录用只是代表你进入了这个体制,但是你具体在什么岗位、任何种职位却需要跟进后续的人事安排。

在唐朝,科考结束后,往往会出现“赞助人”的关系,即人们往往会根据及第者的家世背景或赞助人的关系来决定其最终分配的岗位,而明显会受到优惠待遇的往往只会是那些居住在京城的世家大族。

所以隋唐所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相反却让世家大族的特权利益以一种合法的方式显得更为稳固。底层平民子弟在这场看似公平的考试面前,根本无法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逆袭,往往不过是衬托帝王显赫政绩的一个辞藻而已。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正因为底层出路始终得不到畅通,当矛盾淤积过剩而无法得到有效回应之时,历史的车轮才被循环往复的不断启动。

209 评论

melodyhanhan

不一样吧……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进士重诗,也比较难考,明经重帖经、墨义,主要搞的是背书工作。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这就跟公务员不一样了,你要是现在公务员考作诗,还要是律诗,还要求平仄对偶,那估计全国不知道能考上几个。而且武则天之后有殿试,就是皇帝亲自面试,现在公务员当然不可能国家元首给你亲自面试啦!现在公务员考试所谓也考作文章,可是这文章跟文采无咎,光考公文写作规范而已。

310 评论

天秤座dan

一楼回答的完全正确,但好像没答完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对科举的认识停留在明清科举,但明清科举已经不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成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题目仅从四书五经中选择、经乡试、省试、殿试一路而来,直至决出状元,授予权力,成为官员,此仅是隋唐科举只一部分——即进士科,进士、进士,就是进入仕途之意,选官只用实际上隋唐科举还有诸如明法明算、明经、明字等科,为国家选拔专业人才还有秀才科,如果把科举视为今公务员考试的话,秀才科可以认为是中央直属机关公务员考试,进士科只能算各省市机关的公务员考试,难度大、要求高,录取率低,都使秀才成为真正之秀才,与明清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啊,好像房玄龄就是秀才科出身要看哪些书就要看你考哪一科了,明算明显要学数书,以后也可以进户部管财政,进士科就要杂一些,关键要写好“申论”,对时局有所认识,明经,就要博闻强记,熟记各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对中华书目的一种分类方法,经:是指儒家承认的最高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及对这些书的解释性和继承性著作,史就是史学著作,即二十四史之类,子,“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就是文人的文章集子,各类诗集、文集了考试不会考到集的

241 评论

亓亓小屋

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了进步。当时的科举考试分两类:一曰贡举,一曰制举。 贡举的应试对象主要是经各地各级学校考试选拔出来的生徒。以及经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审核身份是为了杜绝工商等“杂色”,也就是贱民)。考试由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目比较多。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开元礼等。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考试所依据的经典和题目要求常有变动。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时务。明法科规定考律七条、令三条,全部通晓者为甲第,通晓其中八条为乙第。 注:①明经,考试三场:先试“贴经”,试口试,再次答策三道。 ②进士,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贴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贴”过四以上为乙第。 天宝十一载定“进士”试一经,能通者试文赋,又通而后试策五条,皆通,中第。 “进士”试诗赋之制,始于玄宗天宝间,其后或改为箴、论、表、赞,或或仍试诗赋。总观有唐一代,“进士科”尤重诗赋,专尚文辞,人称为“辞科”。 唐代后期试进士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贴经为第四场。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 ③明法(律学),“明法”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唐之法律有四种:律、令、格、式) ④明字(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分之八者为及第。 ⑤明算,试《九章》、《周髀》缀术缉占,通者及第。 制举是皇帝特诏的考试,科目、时间、场所均由皇帝临时决定。制举出身也可能得到“美官”,但不如贡举受欢迎。武瞾执政时期,设立武举。考骑兵技巧和步兵技巧,为武官候选条件之一,但远不如文官科举受重视。唐朝科举考中者取得“出身”,并不一定能够立即做官。做官时脱下老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因此术语叫“释褐”。武瞾皇帝曾经在洛城殿策问贡士,是殿前试士的滥觞。

171 评论

相关问答

  • 唐朝公务员考试常识

    【导读】五千年的风雨已经走过,在这长长的历史洪流中,离不开很多的贤明君主的励精图治,中国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现在的荣光,才有中国历史的数次“盛世”,这些“盛世”

    静静地过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唐朝公务员考试题库

    建议你买一本真题,在书上写比较直接,跟老师情况像

    春天里吃大米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唐朝公务员考试小说

    回唐,超级好回唐传荡气回肠《江山美色》《唐朝三好男人》《大唐御医》《化工大唐》《唐朝公务员》《梦落大唐之繁花落定》【文案】一个在现代拥有完美爱情的女子,误入大唐

    番茄妹妹11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唐朝公务员txt下载

    已发站内信。

    霸州楚楚吊顶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唐朝人民公务员考试

    在隋唐之前,国家的权力基本被皇亲贵族和世家大族所垄断,底层基本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这种局面的存在导致了两汉末期和南北朝时期国家大权被世家大族架空,平民难有上升通

    优尼makeup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