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第一章学习笔记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2

三尺优姬
首页 > 经济师 > 初级经济师第一章学习笔记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nini71

已采纳

第一章重难点 一、 什么是人力资源? 三种代表性观点 成年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就是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 在岗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是目前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员。 人员素质观:把人力看作是人员素质综合发挥的作用力。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与潜力。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身心素质。 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 1.两者所关注的焦点不同:人力资本关注的是收益问题,人力资源关注的是价值问题。 2.两者概念的范围不同:人力资源包括自然性人力资源和资本性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指的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存在于人力资源中。 3.两者的性质不同:人力资源反映的是存量问题,而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存量与流量问题。 4.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人力资源将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本是将人力作为投资对象,作为财富的一部分。 三、人力资源的特点 1.活动性。人力资源存在于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中,它将随个体生活的消失而消失。 2.可控性。人力资源的生成是可控的。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给1000个儿童,他可以把他们培养为乞丐,也可以把他们培养为天才,可见,人力资源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人民有组织、有计划地去培养。 3.时效性。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人力使用的有效期限大约在16岁--60岁,期为30--50岁,如果这段时期得不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降低甚至丧失作用。 4.能动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通过拥有者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具有主动性。另外,人力资源开发得好,就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多的效益。 5.变化性与不稳定性。人力资源会因个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还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上。如某人在甲单位是人才,在乙单位就不是人才了。某人在50年代是劳模,在90年代就不一定是劳模了。 6.再生性。人力资源不但不会在开发与利用中消耗掉,而且可以在利用中再生,在利用中增殖。 7.开发的持续性。由于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具有无限开发的潜能与价值。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就是开发过程。 8.个体的独立性。人力资源是存在于每个个体上的,而且受到各自不同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9.内耗性。人力资源不一定越多越能产生效益,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组织、开发、利用。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台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是说,如果不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发各类人力资源,他们之间就会出现内耗现象。 10.资本性。人力资源是经济资源投入的结果,又是投资者获取经济资源的基础。 四、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四种观点: 1.综合揭示论  2.过程揭示论  3.现象揭示论  4.目的揭示论 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化。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人事管理: (1)以事为中心; (2)视人为物,视人为成本; (3)人事部,低层次,属操作与行政系统; (4)消费性部门; (5)静止,着重于对现有人力的维护; (6)被动型、滞后型的反应; (7)因事选人; (8)用人看重经验; (9)钱可满足交换人的价值需要; (10)看作是重要的党政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是共产党员 人力资源管理: (1)以人为中心; (2)视人为资源; (3)人力资源部中上层,属决策与战略系统; (4)效益性部门; (5)动态,着重于对人能力的开发与提高; (6)主动型、超前型的开拓(想在老板前面); (7)因人择事,不同于因人设事; (8)用人看重潜能; (9)钱不能满足与交换人的价值需要; (10)看作是重要的专业性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1.规划。即向主管部门提供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建议。 2.分析。人力资源部门要对组织的工作进行分析。 3.配置。人力资源部门应了解情况,对那些不相适应的岗位与人员进行适当的调配。 4.招聘。对于空缺岗位,人力资源部门应负责招聘。 5.维护。人力资源部门应负责对全部在岗人员进行维护。包括积极性、能力、健康,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维护。 6.开发。调查表明,员工只需要发挥40%的能量就可以保证正常工作任务的完成,还有60%的潜力有待开发,维护是有限的,而开发是无限的。因此,开发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永恒的任务。 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1.劳动分工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工作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与发展,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把原来的手工劳动任务与程序细分,导致了劳动专业化与分解化。一个人究竟能负责几道工序以及负责几道工序最合适,就需要有专门的分析研究,因此,工作分析产生了。 2.人力非等质观与工业心理学,使人力资源配置与选拔日趋重要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各种经济之谜。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劳动力与另一个劳动力的价值并非等质,通过训练的有经验的人比一般的人具有更大的劳动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测评结果好的人,用人单位也认为是好的。所以,所选工人的体力与脑力应尽可能的与其工作相匹配。 3.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使人员培训,绩效考评及薪资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中,不但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与考评,还要以工作分析的成果为标准,把考评结果与新酬,奖金直接挂钩。 4.人际关系运动使人力资源管理人性化 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两种不同模式: 第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只强调工作效率,强调物,财及事的管理而忽视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性。把人当成机器,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工人工作情绪不高,金经常罢工。这种模式在20实践40年代比较普遍。 面对这种情况,1924年11月到1927年4月,美国科学家梅奥到芝加哥电器公司进行研究,寻找影响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在霍桑工厂中作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简称霍桑实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照明实验和福利实验。 照明实验见P12,进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工作途径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通过实验发现:工作条件的改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暂时的。 福利实验。见P13。进行福利实验的目的是探讨福利措施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福利的改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轻微的。 由此得出霍桑实验的结论:(1)在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众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最重要。(2)工作条件和福利的改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人的精神作用才是永恒的。 第二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根据霍桑,人们提出了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即要重视人的价值作用,重视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重视人的精神作用与关系的协调。即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但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并不等于“爱蓄理论”下的快乐管理。 5.行为科学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权变化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体对外部环境所做出的反映,人体的心理与环境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没有一种在什么情况下都适宜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能机械化,而应权变化。 6.劳工关系运动与立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164 评论

都亲上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概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通过本章的考试,旨在检验应试人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掌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掌握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熟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3) 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表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体现在产业属性、技术构成、科技含量、资本的增殖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等)。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也就必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熟悉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掌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1、 资源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

含义: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

市场经济: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

(1) 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

(2) 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3) 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4) 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

(1) 规范的市场主体;

(2) 完善的市场体系;

(3) 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

(4) 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掌握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注意区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5个方面):

①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③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⑤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241 评论

扬州灰豆子

2018年经济师初级工商管理章节要点:第一章

第一章 工商企业及其管理概论

第一节 工商企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一、工商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依法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满足社会需要的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这一概念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独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3)企业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整的经济组织。

(4)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民事主体:注册登记,有固定场所,有独立资产,独立核算。

(二)企业的形成

关于企业的形成,存在两种普遍认同的理论观点:

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通过考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探讨企业的产生。

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新制度学派的观点

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分析企业的起源和规模时首次提出的。

交易费用(交易成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

二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在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察,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市场是通过协议买卖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的,企业是通过内部管理的方式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组织生产的。

(三)企业的发展

1.企业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手工生产时期。手工生产时期主要是指从封建社会的家庭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时期。

(2)工厂生产时期。

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飞跃,它标志着企业的真正形成。

(3)企业生产时期。

2.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

(1)企业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完善而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企业素质。

第一,经营机制。是指能够有效地协调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系。主要包括:

动力机制: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内在强大的经济动力,资产和利益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动力源泉。企业始终追求资产和利益的增加。动力机制包括所有者权益、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积极性。

调节机制或产销机制: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基本环节,由企业根据经济性原则自主安排,调节生产经营。包括原材料商品自主选购、生产计划自主制定、产品或商品自主销售,以及调节投资主体、领导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内外部关系等。

约束机制或平衡约束机制:包括多重利益约束机制、财务平衡约束机制、权力平衡约束机制。

发展机制或技术进步机制:自我积累发展基金,积极开辟融资渠道,自主决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项目,不断地吸收、应用、发展新技术,以及应用新的管理方法,使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推进。发展机制包括发展基金自我积累、筹资渠道自主选择、投资项目自主决定、法人财产依法所有。

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健全与否,会受到企业的经济地位、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经营责任制、企业人员素质、企业财力资源、企业物质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二,企业素质。是指企业内在的本质,即构成企业活动能量大小的各种要素及其有机结合所产生的能力。主要包括:

人员素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把人才看成是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技术装备素质:技术装备既然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技术水平、新旧程度等对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必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管理素质:在一个企业里,如果管理素质低下,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技术装备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整个企业的素质也就不可能很高,经济效益也不可能很好。

文化素质: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合。它能对企业职工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凝聚的作用、激励的作用、强化的作用和榜样的作用。

(2)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技术进步和多样化经营。

第一,技术进步。就是技术知识及其在生产经营中应用的进展。

第二,多样化经营。又称多角经营、多元化经营、多边经营。

3.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与区别

(1)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联系:

①传统企业是现代企业的基础。

②现代企业是传统企业的继承和发展。

③现代企业和传统企业都是经济组织,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

(2)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区别:

①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传统企业的外部环境偏紧,企业要看政府脸色行事;现代企业外部环境较松,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行事。

②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同。传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现代企业所有者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③企业管理方式不同。传统企业实行垂直式直接管理;现代企业实行扁平式间接管理,企业具有独立性。

二、工商企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企业要素的概念

企业:是一个封闭系统(独立经营、自成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面向市场、动态灵活)。

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就必须拥有生产经营的各种基本要素。

(二)企业要素的构成

(1)人力:生产力的推动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2)物力:企业活动的物资设备、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财力: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

(4)信息:企业经营管理的耳目,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5)技术:人类积累并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技巧。

(6)知识:人们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7)时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8)空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伸张性的表现。

(9)市场:实现价值的场所,获取资源的媒介。

(10)客户: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商品或利润的提供者。

(11)环境:对人或事物生存发展的影响因素。

(12)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事物的要素及质量与能量。

三、工商企业的优势与弱势

(一)企业的优势

(1)在生产和技术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分工和协作,创造新的生产力。

(2)节约费用。一是节约谈判费用,许多产品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和一个提供完整产品的供应商进行谈判的成本显然小于与多个零部件供应商谈判的成本;二是降低信息获取费用,企业内部传递信息更具优势,企业内部各协作单位可以以比市场更低的费用获取必不可少的信息。

(3)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内部各协作单位也会存在矛盾和冲突,但在长期且相对固定的分工协作过程中,经过不断磨合,可以减少狭隘的机会主义行为。

(4)进行有效控制的手段更多。企业和市场相比,不仅有行政上的权威来控制合作和交易,而且可以运用评价、奖励和惩罚(包括收益、晋升、报酬、内部资源分配等)等多种手段。

(5)解决冲突的机制更有效。企业内部行政系统的命令和权威常常比市场讨价还价或诉讼更能有效地解决冲突。

(6)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企业内部人际间不断的相互交往可以在人们心里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感觉。

(二)企业的弱势

(1)信息传递易缺失。

(2)监督成本增加。

(3)激励机制效力减弱。

(4)官僚内耗现象产生。

33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级经济师第六章笔记

    中级经济师速记750口诀如下:1、我想我能。这一口诀总结自第一章的“需求和供给的组成因素”:即需求=购买欲望+支付能力;供给=我想供给+我能供给(取决于市场)。

    芥末生煎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中级经济师第三章笔记

    (一)、资源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1、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当居民和企业分别实现了效用化和利润化,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

    小超人0606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初级经济师第一节笔记总结

    第一章重难点 一、 什么是人力资源? 三种代表性观点 成年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就是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孙美霞11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初级经济师实务笔记第三章

    第三节 定性预测方法一、集合意见法与专家会议法(一)集合意见法集合意见法是指集合各方面人员(企业主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预测方案,加以归纳、分析、判断,确定

    假小肥仔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初级经济师第一节笔记整理

    第一章重难点 一、 什么是人力资源? 三种代表性观点 成年人口观:认为人力资源就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也就是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

    小兔子lucky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