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方差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5

huyingheng
首页 > 经济师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方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琳子雄霸天下

已采纳

3、离散程度的测度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①极差,极差是最简单的变异指标,是总体或分布中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又称全距,用R表示。 R=Xmax-Xmin 极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极差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②标准差和方差 标准差,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 1) (用于未整理的原始数据) 2) (用于分组的数据) 方差,就是标准差的平方,用σ2来表示。 1) (用于未整理的原始数据) 2) (用于分组的数据) 标准差与方差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③离散系数 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等都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定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也称标准差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用Vσ表示,其计算公式为:离散系数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的测度类型 具体指标 与极端值的关系 与数据类型的关系 集中程度 位置平均数 众数 不受极端值影响 既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中位数 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数值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受极端值影响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品质数据 几何平均数 适用于观察值之间存在连乘积关系的数值型数据 离散程度 绝对值 极差 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标准差 方差 相对值 离散系数

294 评论

Jonathan261

【 #经济师考试# 导语】 我根据中国人事考试网发布“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相信不少考生都想了解,详情如下供大家参考: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2.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理解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均衡价格,运用均衡价格模型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掌握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   3.生产和成本理论。理解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掌握生产者的组织形式、企业形成的相关理论,辨别成本函数的基本形式和短期成本函数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4.市场结构理论。理解市场结构的分类及其依据,掌握市场结构和生产者决策理论,辨别不同类型市场结构及其生产者行为。   5.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理解生产者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掌握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基本内容,理解劳动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决定方式。   6.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理解资源配置的标准和帕累托状态,掌握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基本理论,解释市场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辨别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和措施。   7.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辨别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掌握消费、储蓄、投资、总需求和总供给等宏观经济基本理论,理解消费、储蓄、投资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解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掌握我国经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特征,掌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9.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掌握价格总水平、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相关指标,理解就业、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治理的内涵与新特征。   10.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辨别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辨别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调控和干预方式,掌握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部分财政   11.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掌握公共物品、财政职能,理解市场与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12.财政支出。掌握财政支出的类型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掌握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和影响因素,掌握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特点和分析方法,掌握购买性支出的具体内容,掌握转移性支出的具体内容,理解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异同。   13.财政收入。理解财政收入、财政集中度和宏观税负,掌握税收的基本特征、职能,掌握税负转嫁的方式和原理,理解国债的种类、政策功能,理解我国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   14.税收制度。掌握税制各要素和税收分类以及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掌握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财产税的基本特点,掌握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和车船税的基本内容,理解深化税收制度征管改革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   15.政府预算。理解政府预算,辨别我国不同机关的政府预算管理职权,掌握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制度和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6.财政管理体制。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解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内容。   17.财政政策。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功能与目标、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类型、财政政策的乘数与时滞的基本内容。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   18.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理解货币需求、货币需求量、社会融资规模、通货膨胀、数字货币,掌握货币供求理论和货币均衡原理、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机制、货币均衡的基本原理。   19.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理解中央银行体制下的金融服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掌握中央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主要业务和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理解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掌握非常规货币政策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与机理,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的背景及措施、我国贷款基准利率改革情况。   20.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理解金融市场、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掌握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特点,分析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   21.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理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掌握金融监管的理论、金融监管体制和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掌握影子银行、地方金融组织、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与监管。   22.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理解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辨别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掌握汇率决定与变动、国际储备及其管理、国际货币体系、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要特点,掌握逆周期因子与外汇风险准备金的定义、作用机理。理解自由贸易区金融账户。   第四部分统计   23.统计与统计数据。理解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变量和数据,辨别数据和变量的类型,掌握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基本原理,辨别统计数据的来源和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理解统计质量评价标准,理解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辨别数据挖掘的常用算法。   24.描述统计。理解数据特征测度,掌握集中趋势的测度指标、离散趋势的测度指标、分布形态的测度指标以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测度指标的计算方法,辨别常用测度数据。   25.抽样调查。理解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辨别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和误差来源,掌握常用基本概率抽样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场合,理解估计量的性质,掌握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下均值估计量方差的估计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方法,辨别概率抽样中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26.回归分析。理解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估计方法,根据估计的回归方程进行回归系数分析,掌握决定系数以及回归模型的检验。   27.时间序列分析。辨别时间序列的分类和分解,理解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理解时间序列预测程序,掌握平稳时间序列的平滑预测法。   第五部分会计   28.会计概论。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理解会计法规的构成内容。   29.会计循环。理解会计确认的主要内容和确认标准,掌握会计记录的方法、复式记账法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辨别主要的账务处理程序类型和会计计量属性类型,掌握会计循环的主要环节,区分会计循环各环节主要会计工作。   30.会计报表。理解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辨别将不同会计项目按照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进行填列的方法。   31.会计报表分析。理解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掌握会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辨别会计报表分析中反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32.政府会计。理解政府会计的概念,掌握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和政府预算会计要素,辨别政府决算报告的概念与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第六部分法律   33.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理解法律调整机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我国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方式,辨别调整经济的主要法律的种类。   34.物权法律制度。理解物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所有权、担保物权、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适用规则。   35.合同法律制度。理解合同、要约、,掌握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担保和保全、转让和变更的适用条件。   36.公司法律制度。掌握公司和公司法的概念,理解公司的特征和分类,掌握公司设立的条件和程序,掌握公司组织机构和股东权利的内容,掌握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义务,辨别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的相关规定。   37.其他法律制度。掌握专利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285 评论

Melinda麒儿

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考生应当专心备考复习,做好考前的备考工作,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常考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

知识点:估计量的样本量

(一)估计量的性质

1.估计量的无偏性:对于不放回简单随机抽样,所有可能的样本均值取值的平均值总是等于总体均值。

即:样本均值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均值,该估计量满足无偏性的要求。

2.估计量的有效性:在同一抽样方案下,对某一总体参数如果有两个估量值,方差越小的估计参数的效率越高,越有效。

即:假设A,B都是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其中A无偏估计量比其他无偏估计量具有较小的方差,该估计量满足有效性的要求。

3.估计量的一致性:随着样本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如果稳定于总体参数的真值,这个估计量就有一致性。

即:随着样本量的无限增加,样本估计量就充分靠近总体参数,该统计量满足一致性的要求。样本越大估计越准确。

(二)抽样误差的估计

1.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计算,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

2.抽样误差影响因素:总体分布、样本量、抽样方式、估计量的选择。

(三)样本量的影响因素

1.调查的精度。调查精度越高(误差水平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2.总体的离散程度。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所需要的样本量也越大。

3.总体的规模。总体规模越大,样本量也要随之增大(但不是同比例的)。

4.无回答情况。在无回答率较高的调查项目中,样本量要大一些。

5.经费的制约。

16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方差

    3、离散程度的测度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①极差,极差是最简单的

    huyingheng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考中级经济师数学基础差

    中级经济师考数学题,不过经济学基础题目中数学题占比不高,专业科只要不是选财务相关,也不多。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建议选择涉及计算少的专业来报考,比如工商管理、人力资

    S素年錦時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差一分

    中级经济师差一分可以申请复核,中级经济师合格分数为84分,差一分也是没通过。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对考试成绩抱有质疑的小伙伴们,就可以在成绩公布之后一个月内到当地

    fairyzhangyanting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中级经济师标准差和方差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用s表示,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方差用s^2表示,光看它的表示方法就可以知道二者的关系。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

    小小小文er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中级经济师基础差一分

    中级经济师差一分可以申请复核,中级经济师合格分数为84分,差一分也是没通过。在考试成绩公布之后,对考试成绩抱有质疑的小伙伴们,就可以在成绩公布之后一个月内到当地

    上海花满屋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