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3

childrenqj126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化学教师资格证中学面试题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netwen1390

已采纳

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在中学的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连有小灯泡和电源的两个金属片插入不同溶液中,发现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有的则不能,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呢?

【学生回答】氯化钠溶液,烧碱溶液,盐酸溶液……都可以使小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为什么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一起来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以NaCl溶液为例,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提出问题】NaCl晶体由哪些粒子构成?

【学生回答】Cl-和Na+。

【提出问题】NaCl晶体加入水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将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Cl-和Na+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教师结合上图、学生回答进行讲解,示意图可以通过大屏幕呈现或者让学生看教材也可以。)

2.酸、碱、盐的电离

【提出问题】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

【学生回答】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HCl=H++Cl-

HNO3=H++NO3-

H2SO4=2H++SO42-

HCl、HNO3、H2SO4都能电离出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提出问题】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学生回答】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Ca(OH)2=Ca2++2OH-

Ba(OH)2=Ba2++2OH-

KOH=K++OH-

NaOH、Ca(OH)2、Ba(OH)2、KOH都能电离出OH-,因此,从电离的角度认识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小组活动】列举常见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学生回答】

小组回答①:根据CuSO4、NaNO3、MgCl2等的电离方程式,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错误答案,该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铵根离子当做金属阳离子对待。)

小组回答②:(NH4)2SO4、NH4Cl也是盐,但是电离出的阳离子不是金属阳离子。

小组回答③:盐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有金属阳离子、也有铵根离子,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酸根离子。

……

【教师总结】由此可知盐是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是不是盐,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如何书写?

解析:Na2SO4、Na2CO3、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Na2CO3=2Na++CO32-

NaHCO3=Na++HCO32-

教师需要讲解NaHCO3属于酸式盐,电离时,电离成金属阳离子和酸式酸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思考NaHSO4的电离方程式该如何书写?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没有?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从电离的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

【参考答案】

从电离的角度来看: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2.概念原理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参考答案】

概念原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概念。

(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识,建立概念间的联系。

(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概念。

(4)抽象概念形象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48 评论

mingmingsherry

1、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化学试讲题目:“甲烷的化学性质”备课纸

2、如图所示:

3、“试讲”临场应变技能

在面试试讲当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是考验教师应变能力的时候,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小编给大家汇总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临场应变技能,希望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临场应变技能整理如下:

一、说错知识点

如果考生立即意识到自己说错了知识点,可以追问学生自己说的对吗?例如:英语授课时,教师说出“What does him have”这样的错误知识点,就可以直接询问学生:“Boys and gir1s,what does himhave or what does he have?”这样就可以直接改正错误。如果自己讲错却没有意识到,过了很长时间才发觉,可以借着举实例来巧妙地说自己故意犯下的错误,这也是一种应急的手 段。记住,犯了错,不能直接就笑着说错了,也不能遮掩带过去,要机智解决!

二、板书时间过长

有时候,我们会遇见很长的课文题目,书写时会浪费很多时间。这个时候,学生会在下面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为杜绝这种情况出现,教师最好能够在书写途中巧妙地停顿下来,让学生再次说出题目,接着板书,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

三、笔画笔顺错误

多数考生本身并不能保证自己文字书写的规范性。如果自己的笔画笔顺很不正确,建议考生要扬长避短,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来展示。

四、紧张忘词

很多考生进入考场,由于过于重视而变得紧张,以至于忘记讲课内容。这种情况出现时,建议考生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朗读。在这段时间内,考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提醒考生:千万不要停下来默不作声,或吐舌头做鬼脸,如果错得比较严重,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更正并道歉:“对不起,刚才我太紧张了,好像说错了 话,我的意思是……不是……请原谅。”说错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说错话就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导致发挥不正常。说错话不要放在心上,只要影响不大就接着说 下去。考官更看重的是试讲的流利度以及考生对课堂的把控能力。

五、看时间技巧

通常试讲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考生需有较强的时间观念,控制教学节奏。可以借着板书的时机,巧妙地看向手表。考生也可以说:“下面给同学们×分钟的时间自由思考(朗读)。”抬起手臂自然地计算时间。

六、忘记板书

由于紧张,考生或许会忘记板书。当进入状态后,放松的状态下会发现自己的疏忽。这个时候怎么办?是生硬地添加上去还是完全对其置之不顾?都不是,考生可以采用填空法,借助学生不动声色地添加上去。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临场应变技能,祝各位考生顺利通关面试。

196 评论

xiaowanziji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命题,建立试题库。考试命题突出专业导 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 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

这个是题库的形式,因为抽到的题目都是有可能

主要是要学习基本的方法,能够有清晰的逻辑,在抽到题目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反应

建议可以看一下中公的图书和课程

我们的图书和课程都是有真题的信息,针对性也比较强

更多信息

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334 评论

bonbean棒冰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考 网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   试讲题目   1.题目:物质的分类   2.内容: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如图2-4)。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溶液中的溶质粒子通常小于1nm,浊液中的粒子通常大于100nm。介于二者之间的胶体粒子,其大小在1—100nm之间。  如果考察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类分散系的稳定性,我们会发现溶液是最稳定的。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自动与溶剂分离;而浊液很不稳定,分散质将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下来,如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会逐渐沉降;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与溶液相区别。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它们区分开呢?   3.基本要求:   (1)要有适当的情境创设。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初中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按照物质组成成分的种类,可以把物质怎样进行分类呢?   【学生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提问】可否进一步分类?   【学生回答】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引导】之前主要学习了纯净物的进一步划分,今天来研究混合物的进一步分类。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问】混合物通常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我们把这样的体系叫做分散系。阅读教材找到分散系的概念。   【学生回答】把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提出问题】结合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说一说对于硫酸铜溶液、泥水来说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   【学生回答】在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为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分散剂。溶液中溶质分散质为硫酸铜固体,分散剂为水;浊液中分散质为泥,分散剂为水。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学生回答】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灰尘);气液(泡沫);液液(酒);固液(泥水);气固(海绵);液固(珍珠);固固(合金)。括号外为分散质、括号内为分散剂。   【提出问题】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   【学生回答】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提出问题】将Fe(OH)3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此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这说明浊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的大。   【提出问题】结合刚才所做的实验和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思考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子大小有什么关系,胶体能够发光吗?   【学生回答】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   【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光通过溶液和浊液时,没有光亮的“通路”出现?   【学生回答】溶液也能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及其微弱。所以,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时则观察不到这种现象。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析: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就是与这一特征有关。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胶体还有哪些性质,课下预习。   【答辩题目解析】   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参考答案】   不是。Na2O2属于金属氧化物,但是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2.谈谈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萃取》   试讲题目   1.题目:萃取   2.内容: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的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分液常使用分液漏斗。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7);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如图1-8)。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如图1-9)。   图1-7倒转分液漏斗时应关闭玻璃塞和活塞图1-8萃取图1-9分液   3.基本要求:   (1)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注意师生互动。   (2)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实验或者相关教具进行模拟演示即可。   (3)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2.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环节三:拓展提升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答辩题目解析】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即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2.学生在进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参考答案】   学生在进行自主的实验操作时,老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规范的操作、仪器存在的问题(如梨形漏斗漏液)等进行指导并帮助进行解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试讲题目   1.题目: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内容:   氮是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体活动的必需元素,因此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铵根离子(NH4+)和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为NH4+、NO3-、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另外,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影响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活动。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简单的板书设计。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课前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   【教师引导】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的长势非常好,叶子绿油油的,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本节课共同学习氮的循环。   环节二:新课教学   【读书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提出问题】请仔细观察课本图3-2-2,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   【学生回答】预设学生从动植物体、雷雨放电、人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结合氮循环的三种方式,请找出氮循环过程中的几种含氮的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标出氮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它们的物质类别。   【学生回答】结合氮循环的方式寻找含氮的物质,写化学式、标化合价、指出类别、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教师指导】对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指导,进行完善。   【教师提问】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进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用图示的方式表示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   【小组讨论】   【答辩题目解析】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主要有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和硝酸等。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首先谈话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提出了多个引导性问题,如“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就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且分成小组去绘制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的流程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08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题库

    笔试主要考三门《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前两门是公共科目,无论报考什么类型,都必考。最后一门是专业科目,报什么考什么,例如:你报考化

    胖墩儿可可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

    我是小鹿呀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教师资格证化学面试题库

    我有高中化学电子版教材必修加选修,以及教案以及面试真题。以及面试精讲班视频

    贵州米粉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笔试题库

    你要的资料,网盘免费分享给你,请自取。《教资考试笔试、面试资料》网盘资源免费下载教师资格证的资源,包括历年真题、常见问题的解答思路、技巧等,面试押题,资料包,结

    虫子在睡觉 5人参与回答 2024-06-12
  • 湖南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SVIP2019招教面试-初中化学试讲+答辩+结构化》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链接:SVIP2019招教面试-初中化学试讲+答辩+结构化|2019中公招教面试-题

    josephine383 7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