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莉莉安c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目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nkeybenben

已采纳

【 #教师资格证# 导语】考生想要一举拿下教师资格考试,光看书还是不够的, 无 诚意整理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地理《不同的人种》,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三类人种的划分依据,能够根据不同的外貌特征识别不同的人种。说出三大人种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图片,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对待人种的态度,感知平等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区别。   三、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人种观念,懂得平等和尊重他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指环王》攻城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的人种多样性,进入本课。   (二)新授教学   1.探索人种特点:   展示图片:分别白、黑、黄三种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讨论下列问题:   ①这三种人种分别有哪些特点?   ②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③猜猜人种划分的依据有哪些?   学生先观察图片独立思考,然后再四人为一组讨论上述三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并总结人种划分依据和结果  2.探索人种分布:  展示“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学生读图思考:   ①我们读图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②指出三种人种的分布的地区?   ③总结人种在全球分布的特点。   学生先观察图片独立思考,然后再四人为一组讨论上述三个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人种的分布特点: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3.感受人种问题:   开展“国王与奴隶”游戏,学生轮流的扮演国王与奴隶的角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做出总结应如何正确地看待个人种。   (三)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不同人种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学生复述对待不同人种应有的基本态度。   (四)作业   搜集不同人种的名人、英雄的故事,如黑人中的曼德拉,每人搜集2~3个。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332 评论

菜菜爱榴莲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并且学会分析其变化的主导因素。

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农业,知道农业生产随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文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我过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从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市场需求

【过渡】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相对稳定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生回答】市场需求大,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市场需求变小,农业生产规模就会变小。

【教师总结】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供求关系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价格的变动又会作用于农业生产规模。

2.科技的进步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呈现农业灌溉和温室的具体实例,学生结合实例思考人类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

【学生回答】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改造不适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教师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的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发展和技术改良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荷兰花卉种植业及其变化的案例,学生结合案例思考。

(1)与荷兰相比,图示发展中国家发展花卉种植业的优势条件?

(2)促使世界花卉种植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请学生分享。

【师生总结】

(1)发展中国家地价低,劳动力价格低,且面向消费市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进步,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经济发展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图3.10《山东高科技园》、图3.11《内蒙古乳业生产基地的场景》、图3.12《三江平原种植的水稻》和图3.13《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的小麦》,学生结合图片思考:经济发展对于农业区位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5分钟的讨论。

【师生总结】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增大,加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区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了育种技术的、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大减少,使农业机械迅速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教师设问为何我国种桑养蚕从江浙地区迁移到广西?

【学生活动】江浙地区城镇化程度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广西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价格低。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收集人类改造自然因素,发展的农业生产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306 评论

凡人帽子11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版本一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苔原冰原景观图,请学生猜测这些自然景观都是出现在什么气候类型下,引导学生得出这是不同气候下形成的景观,进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气候与自然因素的关系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气候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并补充说明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教师活动】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引导学生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教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问题】   (1)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   (2)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总结】   (1)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出示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师生总结】伦敦气候常年温和湿润,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远近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   (2)洋流因素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回顾全球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师过渡】其实,海陆位置、洋流,都属于下垫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下垫面的因素中还有什么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吗?并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温度高,阴坡温度低。   【过渡】像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都属于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会不会影响气候呢?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让学生观看课件中呈现的火电厂释放大量废热图片、工人铺设水泥路图片,并前后4人为一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进行讨论分析,并得出人类活动(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也会影响气候。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思考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差异、洋流、地形等。   人为因素:工厂废气排放,对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   版本二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的影响,思考在城市发展中与交通布局影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进而引出购物,从而导出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活动】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商业网点的概念。   【教师总结】指能够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种“节点”。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内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业中心。   (二)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形成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中国城市分布图”   【提问】   1.思考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点?   2.中国当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布局有什么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生总结】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汇处。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与重要铁路公路干线,以及沿海地带。   (三)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发展的影响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图”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图”   【提问】   1.两个阶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场布局有什么变化?   2.两个阶段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有什么变化?   3.导致商业网点布局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总结】北京市商业网点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单、王府井,扩散为各个交通环线周边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发展呈现“环—线”式分布。   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位置优越的地方发展,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出现衰落。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发展过程与交通运输方式布局、商业网点的变化之中有哪些联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让学生自主总结。   作业:课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商业网点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线沿线以及交通枢纽地带,同时在沿海地带也有广泛商业网点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地理《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林业相对发达,提问学生,东北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进而提问东北的农业与林业种植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在PPT中展示建国前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作物的照片。   【提问】   (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什么业为主?   (2)建国前后农作物的种植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分析,思考交流。   【师生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耕作业为主,建国之前主要是旱作杂粮,建国后结构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结构完整、耕作业为主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三省农业产值结构”“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东北三省粮食产量构成”图。   【提问】   (1)为什么说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分析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的特点。   (3)分析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构成的特点。   【师生互动】读图思考,教师提问。   【师生总结】   (1)东北三省的农业产值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业,占32.9%;渔业占8.9%,林业占2.3%,所以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   (2)东北三省农业种植面积构成中,以粮食作物,其次分别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粮食产量构成中,谷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豆类和薯类。谷物类中,玉米比重高达65.76%,其次为稻谷、小麦。   2.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东北地区商品粮、糖、油、棉基地县分布”图。   【提问】   (1)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东北地区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内?   (3)东北地区商品粮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师生活动】学生读图,教师引导总结。   (二)林业基地   【展示材料】教师PPT展示“东北地区林地分布”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提问】   (1)东北地区的林木有哪些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东北地区有哪三大林区?   (2)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什么规律?   (3)经济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师生总结】   (1)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针叶林主要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东,松辽平原以北广大山地。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3)经济林主要是在辽东半岛以及辽河平原。   环节三:巩固拓展   解决课前悬疑:东北地区农林业发达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资源有什么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课后搜集东北地区农林业在建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板书设计】略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东北地区山区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采育失调,以采伐为主;毁林开荒,森林火灾。   (2)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工业。   (3)发展重点:林木,人参,养鹿,林蛙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有哪些好处呢?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349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师资格证面试抽签题目有多少个

    不知道一共几组题,我考过小学英语,面试在电脑上随机抽一道题试讲,有的是讲某两句对话,有的是讲几个单词,讲完三个考官问几个问题,有的问题就是类似网上买的辅导材料里

    爆米花糖糖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教师资格证面试抽签题目几道

    问题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认知,就是对教师行业的看法和想法。比如:你为什么选择当老师?2、专业认知,就是对任教学科的看法和想法。比如:英语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难得明白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地理

    【 #教师资格证# 导语】考生想要一举拿下教师资格考试,光看书还是不够的, 无 诚意整理了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初中地理《不同的人种》,希望大家喜欢!

    海天浪涛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目及答案

    一、教学目标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人文因素,并且学会分析其变化的主导因素。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锈冰theres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山东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题目

    《地理》考试内容: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

    戴小卓269500767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