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4

沈阳王小圈儿
首页 > 审计师 > 某内部审计师在对某保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所謂尐寧

已采纳

审计证据的决策

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构成了审计证据决策的全过程。需指出的是,审计证据的收集、鉴定、整理与分析并不是互不相关的独立环节,相反,它们时常交叉进行。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第六章)

(二)审计证据的分析(判断是否符合证据的特征)

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证据的适当性(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进行分析,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一步取证。

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

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分析时,应当关注下列方面:

(1)一种取证方法获取的审计证据可能只与某些具体审计目标相关,而与其他具体审计目标无关;(例如实物证据)

(2)针对一项具体审计目标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者获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例如证明真实性目标)

如果证据之间相互矛盾,就应收集更多的相关证据加以判断。对那些与审计目标无关的资料应予以舍弃。

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分析

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一般来讲,受个人支配程度越小,被篡改和伪造的机会越少,证据就越可靠。因此,通常情况下:

(1)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2)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缺失或者无效情况下形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3)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4)从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中直接采集的审计证据比经被审计单位加工处理后提交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5)原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复制件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不同来源或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比较可靠。不同来源和不同形式的审计证据存在不一致或者不能相互印证时,审计人员应当追加必要的审计措施,确定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审计证据的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即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尽管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相关,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审计人员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三)审计证据的整理分析(一般了解)

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证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审计证据整理分析的方法有:分类、计算、比较、小结、综合

(四)影响审计证据决策的因素(一般了解)

审计人员应围绕审计目标决定收集和筛选哪些审计证据。一般说来,影响审计证据决策的因素如下:

1.风险因素

根据取得的证据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种审计意见时所承担的风险。在综合审计证据时,要充分考虑此类证据体系的完整性。

2.成本效益因素

审计人员不应以获取审计证据的困难和成本为由减少不可替代的审计程序。

3.重要性因素

判断证据是否重要就是指某一审计证据对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是否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证明同样性质的问题,金额大的审计证据比金额小的审计证据更重要。而证明不同性质问题的证据相比较,证明违反财经法纪的证据比证明会计核算差错的证据更重要。

按审计执行主体分类

按审计活动执行主体的性质分类,审计可分为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

(一)政府审计(governmental audit)

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包括国务院设置的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厅(局)两个层次。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有资产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各国政府审计都具有法律所赋予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强制性。

(二)独立审计(independent audit)

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在发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指出:“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独立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独立审计的风险高,责任重,因此审计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审计方法的变革都基本上是围绕独立审计展开的。

(三)内部审计(internal audit)

内部审计是指由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这种审计具有显著的建设性和内向服务性,其目的在于帮助本单位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在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被普遍认为是企业总经理的耳目、助手和顾问。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通过了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顾问服务。它以增加价值和改善营运为目标,通过系统、规范的手段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的控制和组织的治理结构,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按财务审计分类

运作审计(作业审计):检讨组织的运作程序及方法以评估其效率及效益。

履行审计(遵行审计):评估组织是否遵守由更高权力机构所订的程序、守则或规条。

财务报表审计:评估企业或团体的财务报表是否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一般由独立会计师进行。

信息科技审计:评估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一致性。

按审计实施时间分类

按审计实施时间相对于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发生的前后分类,审计可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一)事前审计

事前审计是指审计机构的专职人员在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及其他经济活动发生之前所进行的审计。这实质上是对计划、预算、预测和决策进行审计,如国家审计机关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等进行的审查;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盈利预测文件的审核,内部审计组织对本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计划的科学性与经济性、经济合同的完备性进行的评价等。

开展事前审计,有利于被审单位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保证未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一般认为,内部审计组织最适合从事事前审计,因为内部审计强调建设性和预防性,能够通过审计活动充当单位领导进行决策和控制的参谋、助手和顾问。而且内部审计结论只作用于本单位,不存在对已审计划或预算的执行结果承担责任的问题,审计人员无开展事前审计的后顾之忧。同时,内部审计组织熟悉本单位的活动,掌握的资料比较充分,且易于联系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有条件对各种决策、计划等方案进行事前分析比较,作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意见。

(二)事中审计

事中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审计。例如,对费用预算、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通过这种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问题,尽早纠正偏差,从而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合法合理和有效地进行。

(三)事后审计

事后审计是指在被审单位经济业务完成之后进行的审计。大多数审计活动都属于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目标是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鉴证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评价经济活动的效果和效益状况。

按实施的周期性分类,审计还可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定期审计是按照预定的间隔周期进行的审计,如注册会计师对股票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的每年一次审计、国家审计机关每隔几年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等。而不定期审计是出于需要而临时安排进行的审计,如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突击进行的财经法纪专案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企业委托对拟收购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总经理指派对某分支机构经理人员存在的舞弊行为进行审查等。

按审计技术模式分类

按采用的技术模式,审计可以分为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三种。这三种审计代表着审计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即使在审计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也往往同时采用。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审计技术模式,在会计报表审计中最终都要用到许多共同的方法来检查报表项目金额的真实、公允性。

(一)账项基础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它是指顺着或逆着会计报表的生成过程,通过对会计账簿和凭证进行详细审阅,对会计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逐一核实,来检查是否存在会计舞弊行为或技术性措施。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特别是专门的舞弊审计时,采用这种技术有利于作出可靠的审计结论。

(二)系统基础审计

系统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建立在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上。即首先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当评价结果表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且运行有效、值得信赖时,可以在随后对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工作中仅抽取小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相反,则需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样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有利于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

(三)风险基础审计

风险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采用这种审计技术时,审计人员一般从对被审单位委托审计的动机、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出发,利用审计风险模型,规划审计工作,积极运用分析性复核,力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按照执行地点分类

按执行的地点可以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

(一)报送审计

报送审计又称送达审计,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将需要审查的全部资料送到审计机关所在地就地进行的审计。他是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重要方式。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不易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实际问题,不便于用观察的方法或盘点的方法进一步审查取证,从而使审计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就地审计

就地审计又称现场审计,是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和专职人员到被审计单位现场进行的审计。它是国家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主要类型。审计

对企业来说,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是确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关键。由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大量的对内、对外业务,并且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包含其中,因此往往成为企业所得税审计的难点,也是审计人员最感头痛之处。所以,我们在审计过程中,首先应该了解企业有关生产成本控制的内部管理体系是否合理。包括了解企业是否有专职会计进行成本核算;内部凭证制度是否健全,凭证的'种类、内容、编号是否符合会计处理要求;簿记和报表的记录和制定是否及时完整;凭证、账册、报表三者之间有无严格的核对制度;资产盘点制度是否按期完成;另外还应了解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调查摸底,确定企业成本核算的可信赖度,然后根据可信赖度的不同,搭配审计人员,组成不同的审计小组进行审查。

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

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指工业企业生产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产品所支出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生产费用的最终归宿,是正确计算利润的基础。

一般来说,对于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审计主要在于调阅“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原材料”、“累计折旧”、“库存商品”等会计科目的账册,确定被审计企业有无虚列成本,有无将非生产性成本挤入生产成本;有无跨期摊销费用;有无人为利用在产品成本调节利润等现象。正常的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与主营业务成本核算大致如下:

①分配、归集直接与间接生产费用与成本

②分配制造费用

③结转完工产品生产成本

④结转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

企业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发生的其他间接费用先在“制造费用”科目的借方归集,月末再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该科目月末一般无余额,而“生产成本”借方期末余额反映尚未完成的各项在产品成本。

其中材料费用的归集,主要是指将用于产品生产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计入各项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一批材料由几批产品共同耗用,可采用材料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材料数量=该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分配率

例1:某厂领用原材料2000千克,单价10元,原材料费用合计20000元,生产甲产品200件,乙产品100件,甲产品定额消耗2千克,乙产品1千克,材料费用分配与会计分录如下:

分配率=20000÷[(200×2)+100×1]=40

应分配材料费用:

甲:200×2×40=16000元

乙:100×1×40=4000元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16000

--乙产品 4000

贷:原材料 20000

对于人工费用的归集,在审计时要划清计入产品成本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凡属于生产车间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员的工资费用,记入“生产成本”科目;凡属于各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费用记入“制造费用”;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和提取的费用属于“管理费用”科目。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非直接作用于生产产品的各项间接费用。它包括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生产管理部门提取的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机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租赁费、保险费、排污费等等。月末应全部分配转入“生产成本”科目,计入产品成本。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待摊费用是指本月发生,但应由本月及以后各月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共同负担的费用。这种费用发生以后,不能一次全部计入当月成本、费用,而是按照费用的受益期限摊入各月成本费用。该费用的发生和分配是通过“待摊费用”科目完成的,会计分录如下:

费用发生时:

借: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现金)

每月摊销时(不包括用于非生产用途)

借:制造费用

贷:待摊费用

预提费用的性质正好同待摊费用相反,是指预先分月计入成本、费用,但由以后月份支付的费用,主要用于利息费用支出与固定资产大小修理费。该费用的预提和支付通过“预提费用”科目完成,会计分录如下:

提取预提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

贷:预提费用

实际支付时:

借:预提费用

贷:银行存款

生产费用分配的审计

1.工业企业发生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用,按其经营用途分别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有关账户后,在月末还须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转入按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的“生产成本”账户,借以正确计算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

对生产费用的分配,必须划清以下界限: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上、下期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费用界限。因此,生产费用分配主要应从企业采用的分配标准、应分配的金额和分配率等方面进行审计。

1.生产费用分配标准的审计

(1)审计内容。生产费用分配标准是间接费用归属于产品的依据,主要审查企业对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是否适当,有无利用变换分配标准,人为地调整各产品间应承担的费用成本的;分配的标准与实际发生的统计数有无不相符的;同一种产品承担两种费用,标准有无不一致的。

(2)审计方法。一是收集资料,掌握企业历年来各种间接费用采用分配标准的情况,对照检查本期采用的分配标准是否适当。二是查清分配标准如何确定及其取得的来源。三是核实车间原始记录,统计报表数字等,检查对照各种费用分配表上的分配标准,是否有弄虚作假的现象。

2.生产费用被分配额的审计

(1)审计内容。生产费用被分配额指在费用发生时,无法确定应由哪种产品承担而须按一定的分配方法计入产品成本的间接费用,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应审查“费用分配表”的分配总额与该项费用账户的发生额是否相符,有无将应由下期成本承担的费用提前在本期分配的;有无将不应由产品成本负担的非生产项目的费用,计入分配额的;有无将直接费用错作间接费用分配的;有无将免税产品的费用挤入分配额转嫁给应税产品的。

(2)审计方法。根据费用分配表与有关费用明细账及会计凭证核对,从费用归属项目、归属期限以及数字计算等方面加以核实,如发现不实,应重新计算并编制“费用分配表”,然后同原“费用分配表”比较,其差额从生产成本中剔除,转入有关项目。

3.生产费用分配率和分配额的审计

主要审查分配率的计算是否正确,分配给各产品的费用与应负担的生产费用是否相符。可根据“费用分配表”计算:

费用分配率=(被分配费用额÷费用分配标准)×100%

某种产品应 某种产品 费用

负担的费用=分配标准×分配率

通过复核,如发现有错,应查明原因,予以调整。

103 评论

joannekaka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企业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内部审计由于在企业中具有独特的位置,能了解企业组织中的高风险所在,因此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并且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种战略、措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自身存在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今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角逐情况下,企业风险总是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不但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而且还要防范各种突发性的经济风险,如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投融资风险等。企业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和研究导致这些风险的因素,实施相应的措施,才能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经受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考验,并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不会风平浪静的,企业只有正视风险并把握各种机会进行创新、开拓,才有出路,如果一味地忽视或回避风险,就会失去可能的机会,从而使企业丧失活力。这是因为,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的。企业在寻找和利用机会的同时,又必须重视风险管理,才能使企业站稳脚跟。 (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分散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信用风险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下,则是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当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产品销售不出去,必然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呆滞。企业就会面临着债务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因此,只有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分散金融风险。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整个国际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的兴衰同国民经济的萧条和繁荣休戚相关,企业的成败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管当今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风险如政策性风险、债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所造成的。因此,只有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去认识,企业才能摆脱困境,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 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中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风险因素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识别、衡量、管理新型风险成为外部环境对现代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目前许多企业远未从粗放型经营战略中摆脱出来,财务和资金运作未按照法律要求进行。随着现代企业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这些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更多、更大的风险。要保证现代企业在新环境下的合理生存和有效发展,防范风险十分重要。 实施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通过检查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及合规性,及时发现背离法规和监管措施的问题,保证业务经营活动在法规和监管措施允许范围内进行,降低业务经营风险。二是通过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章程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找出其中的管理缺陷和控制弱点,防范因缺乏控制而产生的风险。三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异样情况,防止财务风险。 (二) 内部审计在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具有辅助作用 随着大量国外资本的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我国大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值得选择的战略举措。一种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将极大地推动内部控制机制,它通过查错纠弊、揭露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控制薄弱环节、揭示风险概率较大的关键控制点、提出改进建议,达到企业的自我制约、自我改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提升管理水平,其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分支机构全面审计等,找出管理上的问题,并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的影响,挖掘管理潜力,找出人力、物力、财力最合理的使用方式,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协助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三) 内部审计在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上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为适应市场发展,力图寻求突破现有经营体制的时机,走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经营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产重组即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保全股东资产的任务日益重要,这时更需要内部审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监控财产的安全、完整尤为重要。内部审计的事前介入,可以对账内资产进行彻底核实,验证资产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盘清账外资产的数量和价值,严格管理,防止在重组过程中账外资产的流失。而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介入,则可以制止铺张浪费等行为,降低重组成本。企业改制后,将涉及到一些管理人员的提升和任用,对其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本着对管理人员负责和对股东负责的原则,查明经营、财务状况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就能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资产的安全和遵纪守法,保护了责任人的正当权益。 三、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逐渐加深、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审计体制正逐步完善,审计工作正逐步规范化,审计工作方法正在探索新路,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摆脱不了旧框架的束缚,与先进的国际审计理念和做法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具体标准的第一条即为“独立性”———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内部审计师在他们能自由地和客观地进行工作时是独立的。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客观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或评价,这对正确实施审计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保证独立性的必要条件有二:组织机构、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但就目前情况看,许多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由于二者职责的不同,必然影响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定对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客观地检查、评价,并对其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而纪检、监察的职责是对党员干部、行政领导进行党纪、政纪和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以办案为主。组织机构独立性的丧失致使审计部门的地位十分尴尬,从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参谋作用。 此外,按照国外通常做法,为保证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禁止审计人员以任何决策制定者的身份参加所有的经营,审计人员只在计划、方案设计和改变经营过程中起到控制、评价的作用。但许多情况下,一些领导为体现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往往把审计人员列为决策咨询对策,从而无法保证审计的独立、客观、准确。 (二) 重监督轻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过多地强调审计的检查、鉴证和评价职能,经常要求审计做一些查错纠弊的项目,而在更能体现审计作用的经济责任审计、内控审计方面,所做工作不多,成效也不大。此外,有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是来检查工作的,因此在言行上表现出一种傲气,动辄批评、教育。这其实是审计理念上的滞后带来的必然结果。

319 评论

吃货JyHl

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该怎么处理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该怎么处理的知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对于审计发现问题一定要慎重

1、所有发现,除了舞弊发现,都应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并协助改进,对于重大的、整改中需要增加资源或其他部门协助的应重点报告。

2、拟报告的审计发现要事实清楚,并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解释和已经进行或拟进行的改进工作。

3、内部审计也不是什么发现都要报告,必须有重点的反应问题,应该要有职业判断和风险概念。

4、对于该审计经理已经造成的影响要立即设法消除。可以先与老板沟通,告知审计发现问题不假,但目前的处理程序有些瑕疵,请老板稍安勿躁,将相关问题再作核实,并落实被审计单位意见、了解其改进措施,然后再报告。

5、被审计单位的安抚也要进行,他们是你将来还要持续监督和服务的对象,因为程序问题,得罪他们,真的很不值,将来的审计配合将变成带着敌意和猜忌的,将影响以后的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6、如果问题特别重大,甚至舞弊,则不要担心,这样的报告可能也是适当的,但要收回对其他子公司的影响,向他们宣传一般审计的程序,明确告知对特定子公司采取这样的报告方式是因为该子公司严重违反公司规定,需要按此处理。

7、如果子公司没有重大问题,对内部审计也不必有过多顾虑,他们人心惶惶也许是因为有更多问题,对内部审计究竟是什么定位还缺乏了解,特别是因为该审计经理这样的报告方式又产生了新的误解。所以你们还要注意审计职能定位的宣传,让大家了解、支持内部审计。

8、内审的目的也是规范企业管理,不是来搞某个人,不要把斗争的一套用到企业管理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结果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

审计发现的问题如何定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审计发现。每一个审计发现代表特定程度的实际或潜在的损失或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师在将审计报告提交管理层前应仔细考虑该缺陷可能造成或已经造成损害的程度。通常审计发现分成三类:无关紧要的、次要的和重要的。

1无关紧要的审计发现

一项无关紧要的审计发现-例如所有组织都经历过的抄写工作中的笔误,并不能让人觉得需要采取正式的行动。事实上,在正式的审计报告中写上这种审计发现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这会分散内部审计师寻找重要审计发现的精力,而且这还会暗示着内部审计师没有能力分清一个小斑点于一大片污迹之间的区别。此外,这还会给人留下一个不良的印象:内部审计师是个吹毛求疵者。

对于无关紧要的审计发现,我们既不应掩饰,也不应忽视。以下是可以接受的做法:①与该事项的负责人进行讨论;②确定该情况已得到纠正③在工作底稿中记录该问题④不将该细微的偏离写入正式的内部审计报告。

在这里并不是建议所有偶然的笔误都不用报告。如果这些错误属于严重问题的征兆,进行报告则是适当的。这些错误可能表明员工缺乏培训、监管不到位和书面指引不够清晰等问题。在这些情况下,这些控制缺陷构成了审计发现。偶然的错误有时证明缺陷的存在,需要引起管理层的重视。

2次要的'审计发现

次要的审计发现需要报告,因为它比偶然的人为错误严重。如果不加以纠正,它会继续下去或造成坏的影响;尽管它可能不会阻碍组织主要经营目标的实现,但其重要性足以引起管理层的注意。有些次要的审计发现最好以《致管理层函》的形式报告。

3主要的审计发现

主要的审计发现是指那些阻碍组织或组织内部门实现其重要目标的一种发现。次要的与主要的审计发现之间的界线可能变得非常细微,在辨别两者时需要很好的审计判断。但如果提供合理的判断标准,内部审计师对于审计发现的分类就能站得住脚。由于涉及审计判断问题,一项发现是属于主要的还是次要的,最后决定权在内部审计师手里。该决定权不能让渡给管理层。

拓展资料:

审计定义

1、在2011年1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内部审计全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2、2003年6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内部审计准则》,做出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事务所审计、独立审计)并列为三大类审计。

联系区别

联系

与外部审计相比,共同点为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审计结果可能存在相互借鉴。

区别

1、独立性不同。

根据II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于2011年发布的IPPF内部审计实务框架第1100、1110章节,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内审人员履职时免受威胁,另外一方面指审计组织机构的独立,即与董事会的汇报关系的独立。相比外部审计常用的《独立审计准则》,因两者的目标不同和服务对象不同,导致两者独立性不相同。

2、两者的审计目标不同。

外部审计的目标常常受到法律和服务合同的限制,如常见业务——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的目的是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3、两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不同。

外部审计的关注重点领域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例如财务报表审计中,外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合规性,也就是对财报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评价。而内部审计主要侧重点是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目标达成、经营效率等方面。

4、业务范围不同。

外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受到法律和合同的指定,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审计、尽职调查等业务。而内部审计是以企业经济活动为基础,拓展到以管理领域为主的一种审计活动。

5、审计标准不同。

内部审计的标准是非法定的公认方针和程序,如IPPF;外部审计的标准是法定的独立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

6、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不同。

内部审计要求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水平,由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目的,改善机构运作并增加价值,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管理知识与水平。

主要内容

说明

内部审计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出特定的审计内容:

对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收费监控】

在系统中预设医疗收费物价考核指标标准,对医疗收费系统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如果医疗收费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相应标准指标的情况,这些数据就会在监控程序中向监督人员发出信号或消息。

【医疗设备监控】

系统可以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再结合医疗收费监控,可以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收费进行控制,防止医疗设备漏费、私收费现象的发生;同时,方便医院领导对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及收入情况进行了解。

【药品物价监控】

系统中药品物价实时监控,是通过相关监控程序对库存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库存核算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监控界限或参数的情况,这些数据就会在监控程序中向监督人员发出信号或消息。

对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执行监控】

系统具自动读取预算系统的功能,根据设定的预算项目和财务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财务数据与预算数据、财务指标与预算数据、预算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穿透式查询,找出差异的原因,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警定义,实现多种等级的预警提示。

【专项经费监控】

通过设定专项经费来源总额和分项金额以及支出总额和分项金额来检查专项经费的来源和支出的执行情况;检查收支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超支现象,检查专项经费支出是否存在串户和不规范核算情况。

对制造行业

【存货库龄监控】

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等存货的库存业务进行监控,及时反映企业的库存结构、资金占用、积压数量、积压时间,使企业库存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调整库存周转频率,盘活积压资金,既保障库存物资及时供应生产的需求,又防止过度积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销售业务的监控】

通过对销售业务的监控,使销售数据在系统中实时更新,这样可以及时对销售的收入、单位成本、单位利润等销售数据进行分析,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市场状况,尤其是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等情况,以便做进一步的市场战略调整。

【财务监控】

系统中财务系统的时监控,是通过相关监控程序对财务核算系统中日常核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监督来实现的,如果财务核算系统的处理出现背离审计界限或参数的情况,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或消息。

【财务规范性控制】

现金坐支监控:可以根据定义的现金坐支检查公式进行监控。

异常凭证监控: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自行定义异常凭证中的科目对应关系,凭证发生时系统可以及时提示并记录这些异常对应关系凭证,并提示这些异常凭证所涉及的内控制度缺陷。

【财务分析监控】

可以允许设置以及组合财务分析工具提供的方法,定义分析的标准,以及违反标准的结论,形成具体的分析方案,并且每一条分析,可以预先设置其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经济指标监控】

可以通过系统定义好的经济指标,设置指标数值范围、指标数值趋势、指标同比数、指标预算数的控制。

【大额收支监控】

通过对现金、银行存款账户大额收支监控限额的设定,对收支的金额过大或数量过多时,监控程序会自动向审计人员发出预警信号。

【审计作业监控】

帮助审计工作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授权开展审计监督作业,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

【重大疑点监控】

通过设置疑点分类监控的方法,将在审计作业过程中发现的审计疑点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明确审计详查的方向。

【重大违规金额监控】

通过设置违规金额分类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查清的违规金额,帮助审计主管根据重要性原则进行监控提示,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金额方面的重大程度。例如:违规金额超过10万元以上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违规问题监控】

通过对违规问题设置重要性标准的方法,监控在审计作业过程中违规问题的属性和重要性,帮助审计主管判别问题严重性程度,提示审计主管审计项目在违规问题方面的严重程度。例如:违规问题属于贪污或小金库等严重违法违规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审计作业进度监控】

通过对审计作业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比较的方法,并设置计划进度,完成差异监控指标,对审计作业进度进行监控,当出现较大差异时,及时进行监控提示,帮助审计主管及时了解在审计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程度。例如:实际进度明显落后于计划进度30%时,系统向审计人员发出监控预警信息。

审计对象

常见的审计对象:

按照审计对象存在的形态划分

1、以实物为对象。对存货、固定资产或货币资金的时点状态或期间状况进行审计。如:存货清查审计、固定资产构建及处置审计、资金收支审计。

2、以账务为对象。对因提供、销售商品或劳务产生的债权债务的产生依据,期间过程和时点状态进行审计。如:账期审计,回款期审计,坏账审批审计。

3、以规则为对象。对制度、计划、任务、标准、流程等的执行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如:目标完成审计,采购审批流程审计,供应商入围政策执行审计,折扣权限与审批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4、以责任人为对象。对经济责任人进行的期间责任、期末状态进行审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责任人目标成本审计。

审计方法

顺查法。按照经济活动发生的先后顺序和会计核算程序,依次审核和分析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会计报表。

逆查法。按照经济活动进行的相反顺序,先审查会计报表,从中发现错弊和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依次审查和分析报表、帐簿和凭证。

抽查法。提供三种抽样方法,包括等距抽样、随机抽样、PPS抽样,从被审单位被审计对象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借以推断审计对象总体有无错误和弊端。

审阅法。

分析法。

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确定审计样本是在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当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审计人员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效益评价审计法。

329 评论

相关问答

  • 审计师对某企业2014年

    一、初次年审折旧逐台测算法 使用范围:所有年审;上年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年审;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已计算机化,因此可以逐台测算固定资产折旧。 主要思路:第一

    guodong930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审计师对某企业2009

    1.审计目的:存货的真实性2.运用了审计方法是实地盘点法3.如果审查日和盘点日一致,都是2月1日,那么A材料实际库存应为21000公斤,A材料存货缺少1000公

    毕竟希兮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9
  • 某内部审计师正在进行

    第一部分 内部审计沟通方式及其有效性和及时性有效沟通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沟通交流,可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反之

    honeybackkom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8
  • 审计师对某企业2009年

    1、做法不对,对未使用的机器设备可以不计提折旧,而未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应该计提折旧。2、做法不对,大修理应该费用化,如果放入长期待摊费用相当于资本化,这样会多计长

    秋风扫落叶 4人参与回答 2024-05-20
  • 某制药企业的内部审计师

    2017内审师考试《审计作用》模拟试题及答案 1、内部审计师必须了解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以下哪种结构具有大量重复职能? A.简单结构。 B.分部型结构。 C.

    先米团子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