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2

沙沙小小囡
首页 > 审计师 > 审计师如何评价重大风险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最爱尛草莓

已采纳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特征一般而言,风险的本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审计的本质是所有者和债权人为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而支付的另一种监督成本。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审计是降低信息风险的必要制度基础。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是互补的,审计人员如果要使表示的意见把握性较大,则审计风险就应较低。如审计人员要使审计结论有98%的正确,则审计风险就应控制为2%.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树立审计风险观念。(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即审计工作背景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生产经营过程日益复杂,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审计人员产生失误的可能性越大,得到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和社会各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比的关系。如果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或执行不力,内部控制风险水平比较高,则势必加大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社会各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审计结论的敏感性加大,审计风险加大;(3)审计法律环境的直接影响。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有关法律的约束,在履行职权时,相应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审计责任的存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4)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呈反比关系。而做任何事,都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若想降低成本,则审计风险就会加大;(5)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审核方法的采用。抽样方法下,肯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而分析性审核又会产生分析性审核的风险,使得审计风险的内容更为复杂;(6)现代审计模式的运用。现代审计模式主要是审计风险模式的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是一个一定的量,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模式的前提。2、主观原因。即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正如上面所述,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正确的判断能力,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2)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强弱。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二)审计风险的特征1、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点取决于形成审计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2、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形成风险原因的复杂性和审计主体对审计风险承受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审计风险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3、无意性。审计风险的无意性指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的非故意行为造成的。4、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控制的。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指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或幅度内。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益,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二、审计风险与重要性原则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控制的。审计风险越高,审计结论的可靠性越低;反之,审计风险越低,审计结论的可靠性越高。那么,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什么幅度内,才是可以接受的,才能保证审计意见正确呢?这就需要对审计风险有一个衡量尺度,或者说,必须有一个衡量审计风险可容水平的客观标准。这个衡量尺度就是审计的重要性原则。运用重要性原则评价审计风险,如果审计意见与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则这种差异不能超出重要性所允许的范围。超出重要性允许的范围,则这种差异或者说审计风险是不可容的,即不能接受的,会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大都沿用会计上的重要性来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解释。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信息就是重要的,反之,就不重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定义为:“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里对重要性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定性的表述。重要性提供的是一个临界点,不是一条信息。理解重要性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取决于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就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而编制的;(3)重要性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审计抽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自不同方面,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关心的程度是不同的,对重要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或许某一信息对某一使用者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其他使用者来说是次要的;或许以前是重要的,而现在是次要的。因而确定一个令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接受和满意的重要性标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审计工作来说,没有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开展工作。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做出估计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报告不可能精确地、丝毫不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报甚至漏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把握错报或漏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产生影响;就会对审计人员做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产生影响。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在这种方法下,就不可能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为百分之百,就一定存在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为了做出抽样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不得不考虑重要性原则,不得不运用重要性原则,不得不对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审计人员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项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业务中,专业判断十分重要,而专业判断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审计人员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的评估即是一项专业判断,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当然,重要性评估的标准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时期来确定,因为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水平估计过高,审计人员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容易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的效果;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低,虽保证了审计质量,但往往导致审计成本过高,影响审计的效率。因而,确定一个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二)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重要性原则如何运用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对其数量和质量这两个特征的判断上。也就是说,从错报或漏报信息的金额大小来判断重要性,或从错报或漏报信息的问题性质来判断重要性。一般认为,错报或漏报信息金额大的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更注重从性质上判其重要性。如:(1)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因这是为某种目的的故意行为,反映了会计报表编制者的诚信问题,故无论其金额大小,都认为是重要的。(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一般情况下,如发现现金和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就应当高度重视。(5)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如果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给予充分关注。(三)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一个是会计报表的层次。这一点对社会审计尤其重要。因为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才能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也可以这么说,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不同,其重要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来说,会计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将其重要性水平定得较低。此外,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另一个是账户和交易的层次。会计报表上的信息是由各个账户或交易提供的,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和一贯的整体性结论。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当然,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是建立在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之上。(四)考虑重要性与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代审计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和抽样审计的应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信赖程度高,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现代审计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的高低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有密切关系。如果重要性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较详细的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较高,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审计人员不必通过详细的审计程序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可见,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比规模小的企业大,但相对值比规模小的企业小。行业性质也影响不同企业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三、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审计人员在编制计划、执行审计和评价审计结果的各个阶段中,都必须对重要性进行评估。重要性原则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一)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便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评估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审计证据数量的收集是否恰当。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比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而审计证据的多少又会影响审计程序的确定,故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1、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确定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内容有:(1)选定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判断基础是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采用的依据。判断基础一般有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固定比率法,是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例如,现确定某一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假设判断基础为资产总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固定比率为1%,则其重要性水平是1万元。固定比率到底为多少,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做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指南:①税前净利润的5~10%(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②资产总额的0 5~1%;③净资产的1%;④营业收入的0 5~1%.变动比率法,是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一个变动的百分比。一般认为,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因此,选用的比率应小些。(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如果同一时期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为了慎重起见,审计人员应当选取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因为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个审计程序涉及多个会计报表。只有选取最低者,才会使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更恰当,才能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3)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人员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需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的变动对期中或上年会计报表进行推算或作必要的修正,以确定一个合理又恰当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2、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由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密切相关,所以,这一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即可以采用将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账户或交易中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单独确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的方法。(1)分配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时,各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账户。例如,假设审计人员初步判断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0 5%,为50000元,则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之和也为50000元。至于金额如何分配,可以根据各账户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大小分配不同的比例。(2)不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是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按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超过这个比例数,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如上例中,若确定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20%,则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若确定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1/2,则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25000元。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预测各账户存在误差的大小,因而将初步做出的重要性判断分配到各账户中去是一个很难的职业判断。(二)评价审计结果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考虑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因为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对错报或漏报的把握程度也不相同。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高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风险控制在预想的范围内,实施的审计程序比较恰当,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正好符合要求。反之,则说明审计风险增加,要求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将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以及推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汇总,以判断其是否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一贯,审计人员应当将上述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如果汇总数超过或接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或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否则,应谨慎地发表审计意见。

108 评论

你的小恶魔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而且也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审计风险的高低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但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也受审计风险的影响。此外,不能忽视非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总之,正确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引言在现代审计工作中,不仅要确保审计质量,同时也要提高审计效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具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特征,能用量化表示的重要性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审计理论的难点,而且是决定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很多,但笔者仍认为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以明确其中的深刻内涵。2、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可以是反向关系,也可以是正向关系要正确理解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关系,必须理解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理解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被审计单位,从这个角度考虑的审计风险称之为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二是审计人员,从这个角度认识的审计风险称之为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所以,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也应从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实际存在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是所审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那么,该项目就是审计人员实际面对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敏感,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低,较大的错报或漏报也不一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就应越高。因此,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评估的审计风险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指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越高,即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被审计单位出现重要错报的可能性越大,则审计人员越要小心谨慎,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要确定得越高。因此,重要性与评估的审计风险也成反向关系。《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应当按照审计准则所强调。的这种反向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以便确定将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原本2000元的错报或漏报才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是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1000元,过高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就会扩大审计范围或追加审计程序。但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必要,只能是浪费时间和人力。如果原本1000元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但审计人员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00元,过低地估计了审计风险,这时审计人员所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原本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小,致使审计证据不充分,导致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可见,准则强调二者之间的反向关系具有现实意义。、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现场作业、出具审计报告时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为: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且也应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所以,模型中的固有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也应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被审单位在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和负债的性质、金额以及融资的能力、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所导致的风险,则上述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模型可改为:期望的审计风险=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中,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所以,控制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期望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便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也就是说,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审计风险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过高,即允许存在的错报过大,则将承受过高的审计风险。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还可以联系审计证据来理解,即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期望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期望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求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质量,也要考虑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效率。3、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互为前提、互为存在的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决定了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或修正后的重要性水平又决定了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审计风险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惟一因素,还存在一些其它因素,如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业务性质、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同样,重要性水平也不是导致审计风险的惟一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如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经验不足、审计判断失误、审计独立性不强等也会导致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图1.审计人员应以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为开端,确定初步的重要性水平,再根据初步的重要性水平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通常,初步评价的重要性水平要比修正后用于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低,这样可以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谨慎,扩大审计程序,以便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自己提供一个安全的余地。因为审计人员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编制审计计划,只能根据预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如果实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与预测的有差异,他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也会变化。根据修正的重要性水平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此时的审计风险就是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又称终极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又是互为存在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审计风险说的是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性),重要性说的是一种错误的额度,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一定错报数额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当说起重要性水平时,它是指在一个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的重要性水平;而当谈及审计风险时,它是指审计人员未能发现重要性错报的审计风险。4、非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所谓非重要性,是指从数量上看似不重要的项目,可其实质影响并非如此的错报。如:①可能变亏损为盈利或变盈利为亏损的错报;②可能掩盖了亏损或盈利或使财务趋势改变的错报;③可能影响被审单位遵循贷款协议或其他合同所要求的流动性或盈利性的错报;④可能隐瞒不法交易或其他舞弊行为的错报等。审计人员可能因这些错报未达到重要性水平而误以为“不重要”,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而被审计单位利用重要性虚构一些对盈余等方面有实质性影响但又达不到所谓“重要性”标准的交易和事项。这种非重要性错报使审计人员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过高,而实际的审计风险依然存在。在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降低非重要性错报导致的审计风险,应该考虑每个账户错报的重要性,而不管与其他账户错报合并的影响。如果单个错报对整个会计报表是重要的,即使这一错报能被其他错报所抵消,也应认为是重要的错报;如果单个错报不重要,但与其它错报合并后是重要的,应作为重要的错报;特别应注意的是那些估计项目的错报是否能被准确计量项目的错报所抵消。如果不考虑这种非重要性错报,即使在审计人员降低重要性水平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仍会很高。

271 评论

aibeibei130611

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1)确定重要性水平,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当;(2)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恰当,以及财务报表的列报(包括披露)是否适当;(3)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包括关联方交易、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或交易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等;(4)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所使用的预期值;(5)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6)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2.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称为“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2)分析实施程序;(3)观察和检查。3.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目标),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责任主体) 【设计和执行】(手段)的政策及程序4.内部控制的要素(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2)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过程的作用是:识别、评估和管理影响被审计单位实现经营目标能力的各种风险。针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风险评估过程则包括: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评估风险的重大性和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采取措施管理这些风险。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与财务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3)信息系统与沟通;(4)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务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二)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内部控制存在固有局限性,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包括:(1)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此外,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5.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二)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事项和情况(三)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例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这一事项表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一场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四)控制环境对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五)控制对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六)考虑财务报表的可审计性6.特别风险的含义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识别的风险哪些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这些风险通常简称特别风险。7.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1)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如果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2)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可能仅以电子形式存在,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3)注册会计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并可能随着不断获取审计证据二做出相应的变化。(4)因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一样,也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于分析信息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8.进一步审计程序相对风险评估程序而言,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9.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10.控制测试的时间控制测试的时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何时实施控制测试;二是测试所针对的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期间。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控制测试的目的确定控制测试的时间,并确定拟信赖的相关控制的时点或期间。如果仅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只需要获取该时点的审计证据。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仅获取与时点相关的审计证据是不充分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辅以其他控制测试,包括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11.,制测试的范围控制测试范围是指某项控制活动的测试次数。注册会计师应当设计控制测试,以获取控制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有效运行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12.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13.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范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什么层次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注册会计师可以选择在高度汇总的财务数据层次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调整分析层次。第二层含义是需要对什么幅度或性质的偏差展开进一步调查。14.形成审计意见时对审计证据的综合评价 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和与之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在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下列一系列因素: (1)认定发生潜在错报的重要程度,以及潜在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潜在错报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 (2)管理层应对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性。 (3)在以前审计中获取的关于类似潜在错报的经验。 (4)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包括审计程序是否识别出舞弊或错误的具体情形。 (5)可获得信息的来源和可靠性。 (6)审计证据的说服力 (7)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81 评论

zhizhuo1986052

两者是反向的关系,但将审计重要性水平调的很高的时候其审计风险将降低而很增加但要注意重要性水平并不是按注册会计师认为调动的,它需要注册会计师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进行制定重要性水平,可以这样理解重要性水平就像一个临界指标超过风险就大 不超过风险就低 这样应该可以清楚的理解了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150 评论

J家馍小T

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关系到审计的成败。为了获取用于识别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所需的信息审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点。1、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以及内部的其他相关人员。2、考虑是否存在舞弊风险因素。3、考虑在实施分析程序时发现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4、考虑有助于识别由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其他信息。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审计师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

    princefrank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审计师重大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及应对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又不被审计发现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它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估财务报表

    多多1210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审计师如何识别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按风险来源分为两类: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从审计风险管理的角度也分为两类: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审计风险不包括审计人

    sylviali1109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审计师如何评价

    审计师应如何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017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又不被审计发现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它要求注册会计

    飞毛腿0615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审计师如何提高风险识别

    审计风险的均衡治理 针对上述风险及其原因分析,为了防范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一方面国家应加强有关制度、法律建设,为注册会计

    宇过天晴……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