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1

快乐尚龙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丛林法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千羽YUmi

已采纳

##你好 美国每年都会推出好多动画大片,但电影《奇幻森林》有个特别之处,除了电影制作技术非常先进之外,它还来自于文学名著The Jungle Book。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孩子等于和名著有了一次美好的相遇,无论是看完电影再看书,还是看了书之后再去看电影,都是一次立体的阅读体验。 The Jungle Book 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吉卜林 (Rudyard Kipling, 1865-1936),他19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1894年出版了同名故事集 The Jungle Book 迪士尼在1967年就把这个故事搬上了大屏幕,不过1967年版的动画电影并没有忠实于原著,这次的 “真人版动画电影” 不仅更贴近于原著,而且特别交代了小男孩通过狼父母的教导和自身经历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丛林法则,并通过自身努力得到了所有动物的尊重。著名影评媒体 Screen Daily 评价说:电影带来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奇观,而且让吉卜林笔下的角色和故事全都活了起来。 男孩毛克利小时候就被黑豹寻获,在狼群里长大。但对于其他动物而言,他依旧是人类,而动物们对于人类深深感到畏惧 ... 因此,男孩在狼群中再难立足,只能独自谋求生存 ... 故事就此展开,两条明线,生存斗争和个人成长,交织并进 ... 吉卜林的 “丛林法则” 是这个故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听起来特别炫酷。关于这个法则,吉卜林自己是这样说的: 丛林法则古老而清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NOW this is the Law of the Jungle—as old and as true as the sky; And the Wolf that shall keep it may prosper, but the Wolf that shall break it must die. 那么这个法则到底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我们传统上理解的强者控制、弱肉强食呢? 吉卜林告诉我们,丛林法则,也可以是奋斗、尽职和遵从。中国学者文美惠解释说: “丛林法则”是吉卜林贡献的治世良方,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一样,人和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依靠的。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荣,人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 “丛林法则”是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可以特别探讨的一个点。此外,看完电影之后才发现,这分明是一部通过记录个人的成长来实现丛林穿越的教育启示录啊! 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自己去锻炼 影片的开头,毛克利像人猿一样在丛林间灵活穿梭,拼尽全力地向前飞奔,好像在躲避身后巨大的危险。狼群陪伴着他,但很快将他抛之脑后。由于一个小失误,一个黑色的身影如闪电般将他扑倒在地。观众还没从惊骇中走出来,这道“黑色的闪电”就已经悠然起身,原来是黑豹巴赫利在给毛克利上丛林逃生课。 心有不甘的毛克利埋怨说,如果不是树枝意外折断,他今天肯定能够成功逃脱。巴赫利耐心地告诉他,在丛林中生活要学会观察潜在的危险,动物们是不会像他这样犯低级错误的。那棵大树藤蔓缠绕,一看就是棵枯死的大树。如果不能像狼群跑得一样快,总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的晚餐…… 我们能想象像这样不遗余力地锻炼一直陪伴着毛克利的成长。从丛林的生存法则和社会规范到为了保护毛克利而和强大的老虎厮杀,巴赫利就像循循善诱、尽职尽责的人生导师一样倾尽全力地为毛克利的成长保驾护航——不仅陪同毛克利锻炼,而且找到最佳的成长环境,将他寄养在狼群中,使他有了融入集体的归属感,学会分享和合作、追随和领导。 电影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关乎生存和成长的哲学:如果毛克利没有去锻炼生存技能,那么很容易被自然无情淘汰。同样,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孩子总是依靠别人,没有适当的自我锻炼,那么他们面对社会时,很可能会无所适从。 “世上的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最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所以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的教育就越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就是一种自我锤炼。我们只有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们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才会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即使是跌倒,也是一种成长。当然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并不等同于放任或放纵,而应该像巴赫利一样给予方向和方法的指导,其余的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摸索。 纵观我们的教育,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包办型”,事事管,时时管,用“勤快”成就“懒惰”;二是“放任型”,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美其名曰给孩子自由,实则造成教育的缺失;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型”,给孩子充分锻炼的机会,不事事插手,但该放手放手,该指点指点,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您是哪种教育方式?相信有教育智慧的家长都会选择第三种教育方式。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种“放手”就是给孩子一个环境,让他去自我锻炼。 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选择 被巴赫利称为“高贵、公正的狼群首领”阿克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喜欢他一是因为他在面对老虎的威胁时面不改色,将毛克利保护在身后,二是他给予毛克利自我选择的机会。随着雨季的来临,面对老虎的报复,狼群不得不考虑毛克利的去留问题。他们讨论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讨论出结果,从来没有人能令狼群如此意见不一。作为首领,如果阿克拉以维护狼群安全的名义将毛克利交给老虎也是无可厚非的。的确,一个小小的“人孩儿”能值几条命? 但是阿克拉没有这样做。他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没有因为群体的利益而放弃个体的生存价值。无形之中,他给了毛克利自己选择命运的权利——为了亲人们的安全,自愿离开狼群,回到人类的村庄。他不仅给了毛克利自我选择的机会,也最大限度的维护了毛克利的尊严和生命,促使他迈出了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做回自己 巴赫利和阿克利爱护着毛克利,但希望用“去人类化”来使其真正成为丛林的一份子。可爱的棕熊巴鲁和他们不一样,他从毛克利的角度出发,希望毛克利做回自己。他说:“你不一定非要回到人类的部落,因为你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还鼓励毛克利借助工具来获取蜂蜜,两人因此成为亲密的朋友,共度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人类给了毛克利生命,巴赫利和阿克利促使毛克利成为动物,而巴鲁则是希望毛克利回归人性本能,做回自己。动物有动物的本领,人有人的本能,毛克利将兽性和人性统一于一身,实现了个体成长。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就像火能毁灭一切,但只要善加利用,也可以成为扶危济困的工具。毛克利用火杀死了残暴的老虎,把火投进了湖里,拯救了自己和狼群,并利用工具解救了小象,赢得了动物们的尊重和认同。看到这一幕,巴赫利才明白,毛克利不是狼,永远不能像狼一样去战斗,但是可以像人一样去战斗。 教育也是这样,孩子只有做回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而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才是好的教育。 比自由更高贵的是规则 这个奇幻森林是文明社会的缩影,动物们都自觉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生活。当处在枯水期,和平岩露出来时,所有动物都自觉遵守休战规则,和平共处地喝水,没有捕食和厮杀,因为这时水比食物更重要。即使是残暴无比的老虎谢利克汗也不敢违反这个规则,所以暂时放过了毛克利,威胁狼群说会在雨季来临时报复。狼群也有生存法则“本法则是森林法则,如上苍般古老正确,遵守的狼将繁荣昌盛,违反的狼将走向毁灭...群体之力来自孤狼,孤狼之力来自群体!”在丛林中,每个动物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这是生存的自由,但是为了丛林的和谐,还需要遵从更高贵的规则。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就是规则意识的具体体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充分说明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孩子现有学习、生活得以有序开展的保证,更是其将来成为社会人的必备基础。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下The Jungle Book 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各种中英文版本。这几乎是欧美儿童的必读书,已经带孩子看过电影的爸妈不妨再带孩子重温一下原著的魅力。 The Jungle Book(Campbell Books) 这是一本纸板书,一两岁宝宝就可以开始读,画风温馨可爱,亲子阅读的体验会不错。 The Jungle Book(Harper Collins) 这是今年3月的新版,专门为儿童做了文字和插图再创作。 The Jungle Book (Walker Books) 这一版的插图是亮点。插画作者妮古拉·贝利为了更好的展现Kipling笔下的意境,曾远赴印度实地探访,并且在伦敦各家图书馆里翻查典籍,就是为了了解吉卜林时代的印度是什么样子。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说:优美的插图,完全是一件艺术品。 丛林之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个版本在网上销量最高,由著名的翻译家文美惠翻译。包括《丛林之书》中的7篇和《丛林之书续篇》中的3篇,书的最后还附有儿童阅读推广人撰写的阅读指导和亲子共读建议。 丛林之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林之书》可以说是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小说集之一,这个版本选取了多位翻译家的权威译本,更加贴近原著风格。 此外,Kindle有免费的英文原版电子书,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选读。

171 评论

诗酒趁年少r

内容简介 一直来,我们推崇敦厚、谦让的品格,从小,父母一边潜移默化一边耳提面命地教育我们要谦让,要相信吃亏是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人不好意思,所以遇事不争,委曲求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社会越来越遵循丛林法则,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之下,不好意思已经是懦弱、无能、自卑的代名词。 我们时刻受到不好意思的伤害—— 不好意思争取合理利益,从而处处受损;不好意思拒绝无理要求,从而麻烦不断;不好意思赞美,从而失去升迁机会……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一书,让你彻底意识到不好意思的危害,完全去掉不好意思的心理疾病。 学会拒绝别人和要求,学会赞美和沟通,不再懦弱和自卑,做生活中的主人!!!作者简介 周维丽,心理咨询师,作家,长期以来一直潜心从事心理学及人体潜能开发工作。2009年,周维丽在诸多地方发起“从现在开始改变”的活动,已有近两百万人开始参加到活动中来。《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一书主张人们要学会拒绝和要求,不再懦弱和自卑,做“强势”的自己,充分体现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所得,必将为你的人生带来好运。目录 第一章 “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绊脚石——失败的心理定律 你有一个信念,就是你能够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你就会觉得你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常常这样想并在实践中想方设法去做好工作,信心就会更强、这就是你的行动加深了你的心态。反之,时常的过多的消极心理暗示,久而久之,消极因素就会如毒蛇般盘踞在心头。 1.贴标签效应:懦弱自卑 2.蝴蝶效应:影响生活 3.登门槛效应:利益受损 4.酒·污水效应:难成大事第二章 了解掌握“不好意思”的成因——对症下药的前提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结果。 1.自卑心理——经常丧失许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2.羞怯心理——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孤僻心理——享受自我而不愿参与群体活动 4.多疑心理——人为地制造交往的阻力和障碍第三章 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别“不好意思” 自信的力量,在于即使自处逆境,亦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自信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自信,是一种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自信,是蕴藏在心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人生的坚强支柱。 1.把握自卑的分寸 有种自卑叫自信 2.彻底地踩碎自卑 拥有自信的姿态 3.自信需自我超越 人生低谷可坚守 4.点滴中培养自信 不灭的信念之火第四章 行事果断——做一个拒绝“不好意思”的人 人生路上,有得有失,要取要舍。要取得成功,你必须学会拒绝,拒绝安逸,拒绝诱惑,拒绝眼前的利益……当然一定要对“不好意思”说不。懂得拒绝“不好意思”的人,生活才会赐予他更多,才会使他成为生活的强者。聪明的你,此时此刻,你是否已经微笑着领悟了拒绝的真谛? (一)死要面子活受罪——都是“不好意思”惹的祸 1.为什么中国人大多好面子? 2.该低头时就低头:走出面子的误区 3.求人办事遭冷遇,千万不可拂袖去 4.丢掉虚荣的面子,解救他人的脸面 (二)口是心非最难受——都是“不好意思”闯的祸 1.拒绝当做家常饭 生活才会有滋味 2.拒绝他人莫伤情 此门学问须精通 3.拒绝他人之境界 幽默艺术来应用 4.该说“不”时就说“不” 但让对方别说“不” (三)金口难开不合适——都是“不好意思”犯的错 1.口才哪能天生会 艺术原则须牢记 2.轻松打开话匣子 一见如故不陌生 3.自我表露近关系 不会可以用笑容 4.家庭幽默促亲情 交谈相处有禁忌 (四)忠言逆耳不利行——都是“不好意思”出了错 1.以批评为镜可以明得失:兼听则明 2.把批评自己的人当敌人:为渊驱鱼 3.批评是把双刃剑,把握分寸与方法 4.若是猛打一巴掌,切记定要揉三下第五章 圆熟变通——做个“好意思”的人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在生活中学着做个“好意思”的人。容人之过,大度睿智地低调做人,放下自我的清高,多走动走动,去欣赏别人的优秀,赞扬他人闪光点,在生活中试着做个“好意思”的人。 (一)溜须拍马得学会 1.恭维:提要求给压力 2.奉承:心甘情愿来上当 3.善于吹捧 搔到痒处 4.专心倾听 眉目传情 (二)卑辞厚礼事好办 1.放下清高 庸俗一点 2.送礼有门道 “礼”到理也到 3.七个讲究在 以礼来服人 4.平时多烧香 不忘拜冷庙 (三)赞不离口好“促销” 1.赞美的话在当下 轻启玉口有艺术 2.适当赞美获好感 背后赞美更有效 3.喜听好话是天性 多谈对方得意事 4.毋对自己太吝啬 别忘随时鼓鼓掌 (四)知恩图报是良言 1.“谢谢”两字很平常 会说之人得人心 2.心中常常怀感恩 生活天天乐悠悠 3.感恩之花须培育 手中玫瑰常拥有 4.感激别人的宽容 感谢生活的馈赠第六章 脸“厚”心“黑”——人活世上够“意思” 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腼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我们主张“黑”,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更多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谁要想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质量,谁就要拥有较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这是现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 1.脸薄心软怕得罪 事情注定要办坏 2.学做鳄鱼流点泪 死皮赖脸不要累 3.心慈手软办坏事 软硬兼施是王道 4.古谚“无毒不丈夫” 制敌于万劫不复 正版图书

352 评论

clover2011

“这世界的规则本来就是弱肉强食”、“你不先抢你的那一份,别人就会来抢走你的东西”、“世界上哪有什么平等,只是你们‘白左’的幼稚幻想”。这一类“丛林法则”式的话语,正越来越多的充斥中文网络世界。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对倡导性别和族裔平权、维护中下阶级权益的人们不屑一顾,乃至发起攻击。 这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一类“丛林法则”以及“危险世界”式的信念,正是保守派价值观的基石。 ●预测政治倾向的两种性格指标● 针对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似乎永无止境的冲突,心理学家们试图使用“性格”(亦译作“人格”,personality)来解释两派间的差异。其中,右翼权威性格(Right-Wing Authoritarian, RWA)与社会支配性格(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是两个经典的保守派预测指标。 RWA测量的倾向包括: – 喜爱既有的权威结构; – 厌恶那些挑战权威的人与行为; – 热爱传统生活方式。 SDO则测量这些倾向: – 个体对社会分层的偏好 – 认为社会应当由“优等人”统治“劣等人”的心理倾向。 一系列的研究指出,RWA和SDO这两项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人们自我评定的政治倾向,以及与左右高度相关的政治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喜爱既有的权威结构、厌恶那些挑战权威的人和行为,如果一个人热爱传统生活方式,如果一个人认为社会应该分层、“优等人”应该统治“劣等人”,那么他/她便更可能是保守主义者。 ●“丛林法则”和“危险世界”● 虽然权威性格与支配性格可以用来预测自由保守,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两个所谓的“性格”测量,其实也只是政治态度而已,并不是深层的心理特质。 那么,在个体在形塑政治立场之前,是否存在影响RWA、SDO两项指标,进而对个体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更深层的心理特质指标?Duckitt发表于2001年的研究,揭示了两种世界观对于保守倾向的影响:“丛林法则”与“危险世界”。 “危险世界”源于Altemeyer发表于1988年的研究,这种世界观认为,这个社会是危险的、不可预测的、时刻遭受威胁的。那些好的、正直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随时可能被“坏人”“恶魔”所破坏。这样的世界观并不信任每个普通人的人性当中的善良。他们希望藉由操作人们对于未知危险的恐惧,提升既有传统和权威的合法性——毕竟,既有的传统和权威是稳定、有章可循的。而那些挑战了传统和权威的行动,则被打上了“破坏稳定”的恶人标签。 除了危险世界之外,Duckitt认为,“丛林法则”世界观,形塑了保守派价值的另一个侧面。信奉“丛林法则”的人眼中,人类社会是一个残酷无情、非道德的丛林,遵循达尔文主义的竞争规则。在这片丛林中,力量、权力和金钱才是获胜的法宝,只有狠下心来夺取权力,才能在丛林中生存下来,成为赢家。在丛林法则的引导下,人们不相信合作,不相信人们可以互助、可以分享,不认同“政治正确”。丛林法则指引它的信徒寻求权力、谋求对他人的支配。Duckiit引用了希特勒1928年在库尔姆巴赫(Kulmbach)的演说,来说明这种世界观: 自有生命以来,就有反抗,其他的活物不断腐朽,唯有生命随反抗而存活……在反抗中,强者有其才能,获得胜利;弱者缺乏能力,终将失败……人得以生存、在动物世界中走到今日的顶点,靠的不是人道或仁慈,而是在最血腥的反抗中获得胜利。 Duckiit认为,这两套价值观,通过个体幼年经验、教育、传播等政治社会化过程,形塑了保守意识形态的两个侧面—— “危险世界”煽动人们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进而让他们通过遵循权威、保持传统生活方式,来获得“安稳”的感觉,因此成为了权威型性格的心理基础; “丛林法则”则否定了一切道德与良善,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化约为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无止境的竞争,指引它的信徒“不是征服,就是被征服”,因此成为了支配型性格的基础。其理论模型如下: 为了验证他的理论,Duckiit及其团队编制了新的量表,在新西兰、南非执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数据结果均支持上述模型。在此基础上,Federico、Hunt和Ergun发表于2009年的研究同样支持了上述模型,并进一步发现:这两种世界观通过权威性格与支配性格,可以很好地预测个体自评的 “保守——自由”政治倾向;而个体从政治专家、意见领袖那里学来的政治知识,则可以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关系。 这样看来,无论是当年的希特勒,或者今天宣扬“丛林法则”、“危险世界”的意见领袖,他们对大众的影响是真实而深远的。理解这一套价值观的心理内核和形成机制,对于理解当下这个正在发生保守化的世界非常重要。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河南心理咨询师杨丛丛

    公历:2013年1月13日15时22分(星期日)农历:壬辰年腊月初二日申时春节:2月10日天运五行:水纳音:长流水 桑怀木 城头土 剑锋金八字:壬辰 癸丑 己卯

    暮光绝恋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丛林心理咨询师

    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种压力来源于什么。工作任务繁重、工作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工作在能力范围外还是工作承担的责任过大?不要为了追求平静而平静。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

    未央1895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丛非丛心理咨询师对患者

    拍的好评分当然高。 DC超级反派电影《小丑》的媒体评分已经正式公开,影片在IGN获得了10分的满分,烂番茄86%的新鲜度,M评分75分,imdb评分9.9,综合

    我最牛牛 7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心理咨询师讲法则

    2017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为大家整理了

    创艺麦香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反黄金法则心理咨询师

    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修通方法技术: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这是最常用最具特

    dongdong88z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