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72

CuteGourmet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分析亲近的人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921缘分

已采纳

(案例来源:公众号:图南心动力) 督导:图南老师 一、案情介绍 GZH,男,29岁,独生子,农村长大,中专文凭,离异,离婚后5岁的儿子归男方抚养,现在在当地县城租房子住,50多岁的父母原来务农,现在被接过来给带孩子。 2015年开始在县城一家比较高档的KTV工作,工作时间每天18:00~02:00,另外偶尔还跟着以前的老板零散做一些其他事情,月收入5500元左右。 【来访者主诉】14年压力大经常会心悸胸闷,后来自己调节好了,15年开始睡眠短,多梦,睡前老想今天做了啥、明天要做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白天老想老担心家里人可别出车祸或者遇到其他不好的事情,比如在高速路上正开车就会想家里人会不会出车祸,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相关画面就会浮现,上班的时候也一直在想, 1个小时大约有15分钟在想这些事(咨询过程中没想不好的事情)。 (询问得知喝酒后能睡七八个小时我觉得挺好,梦都与现实有联系,梦记得很清晰。)感觉自己没有安全感,压力大,过于感性。 现在脱发厉害,有时候觉得脑袋像个蛋黄和脑壳脱离了(和我聊到最后的时候说的),另外老是做刮右边眉毛的动作,因为我们当地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他觉得刮右眉能把灾气刮掉。 【成长史和相关事件】 出生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父母整天吵架,相互看不惯对方,经常吵到左邻右舍来劝架,来访者说对他没有什么影响,父母一直都是这样吵吵闹闹,我细问的过程他多次强调父母都是很爱他的。 十五六岁在当地地级市读中专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雪想回家没有车,下午接近傍晚的时候他和五六个同学一起租车回家,是个女司机,半路上遇到点情况车子打转360度后撞上另外一个车,然后他们几个就下车了,司机没收他们钱。 他们正好遇到其中一个同学的父母,就跟那位同学父母的车一起回家了,说没有人员伤亡这件事当时对他没有成什么影响,他还清晰的记得他的一盘CD落在租的那个车上了。 在地级市谈一个女朋友(前女友从小父母离异),然后因工作关系认识了前妻(因计划生育前妻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有一段时间和女友闹分手,又天天和前妻在一起日久生情,最后和前女友分开和前妻结婚。 前妻比他大4岁,家里都不同意他和前妻,结婚后夫妻关系一直都不太好,2009年认识、2011年结婚、2012年8月生下宝宝,2015年7月离婚。 离婚后父母挺憎恨他前妻,觉得是她把儿子推到这么惨的境地,因为父母挺传统的,觉得能复婚也挺好。 离婚的导火索是前妻和他父母吵架他父亲骂了前妻,前妻提出离婚,十几天后就离了,问他有没有后悔,他说没有后悔,说他知道大多会离婚,说结婚之前就有这感觉。 我发现矛盾点就问他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他说当时家里和亲戚都很赞同他和前女友,劝他抓紧结婚甚至先生孩子也行,但他觉得女友对他太好了,好到他觉得无法回报,觉得和前女友结婚给不了她幸福的生活,说和前妻结婚就没有这样的想法。 和前女友一直有联系,但都是正常联系,和前妻离婚后也一直保持比较好的联系,都觉得大人的事不该影响孩子,现在前女友已结婚,前妻已恋爱。 2012年拿准备买房的首付款然后又借一些钱凑了40万投资生意赔完了,现在还有10万元的外债,2014年觉得压力大经常心悸胸闷,后来自己调节好一些了。15年开始睡眠短,老做梦,别天老想一些不好的事情。 说自己比较喜欢帮助人,很热情,但是有时候朋友会说他装逼(比如一起去吃饭,别人说喝啤酒,他说喝红酒吧,别人就说他装逼),但总体朋友关系还都挺好,大家都觉得他人很好。 我和他预约下次咨询时间,他说现在不好说,但是会提前定好,然后补充说自己做事计划性很强,除非家里有非常紧急的情况他一般都不会改变计划。 他想把咨询安排密集点,甚至一天一次都可以,说不想这么压抑,想及时排解,我和他讲一般一周1~3次最多不超过3次,后来定一周2~3次,酌情调节。 问他有没有做过心理咨询或者对心理咨询有多少了解,他说没做过咨询也没因这些问题看过医生,自己常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电影(如《七宗罪》、《十二宫》,我没看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学方面的),他挺喜欢看这些。 后来他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看电影的时候他明明知道自己不该看不适合看却还是看,我问他不该看不适合看是什么意思,看他回答有些支支吾吾,我接着问是觉得该休息或者该工作了不该看,还是说内容不该看,他说看的是黄色录像。 然后加一句说觉得自慰比实际性生活更好。问他婚前婚后性生活频率有什么变化,他说出差期间也没有自慰,现在经常自慰有时一天一次有时两三天一次。 他补充的资料:祖母改嫁到他家,原来有一儿子,后来和他祖父又生了三个孩子(他姑妈、他爸爸、他叔叔),祖父祖母都去世了但没埋在一起,祖父去世后祖母被第一个儿子接回去了。叔叔快五十岁了未婚,他正在给办五保户。 姑妈离异,姑妈家有一个表哥一个表姐。妈妈是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舅舅家一表弟27岁办过婚礼没领证因内向老婆走了没生孩子。 这是初次访谈,结束时让他回去想想还有什么觉得需要补充的信息,然后我们下次主要商定咨询目标,他说他的咨询目标就是不要老是想不好的事情,我说下次我们具体化量化目标并制定咨询方案。 【初步诊断】 接触后发现,来访者智力思维正常,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形象也不错,初步感觉是因为经济压力和婚姻失败等多重压力激发心底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和小时候父母吵架有关,然后借着上学时那次车祸可能造成的影响表现出来。根据严重程度和时间还有冲突类型初步评估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神经症性焦虑)。 【第二次咨询计划】 想先了解第一次咨询后睡眠情况、白天胡思乱想情况、做梦情况,再问问他有什么要补充的成长经历,然后具体了解下他的梦。然后进行商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寻求督导内容】 老师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澄清的和进一步了解的?能否给出初步的诊断? 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老师觉得如何定立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用何种技术具体如何操作比较好? 二、图南老师提问: 1、来访者反复强调自慰,咨询师有没有产生移情?又是如何处理的? 2、回避原生家庭的问题,一直咨询师觉得原生问题对他影响大不大? 3、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 咨询师答: 1、当时他说到这个自慰问题时,他也是很忸怩的,我也一时没明白他说的什么意思,我明白过来是自慰这个事时,也是刷一下脸红了,当时处理的不是很好,怕他产生阻抗,后来马上调整好,问他夫妻生活频率,质量等,后来他也没再提这个问题。 2、他和原生家庭有阻抗,我觉得他的问题根源问题在他父母这里,每次问到关键问题,他都巧妙转过去。 3、核心问题是缺乏安全感,回避依赖型还是自卑?我也不确定了。 图南老师答: 首先需要审视是否产生移情,投射,如果是正向移情,把对父母的一些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也未必是件不好的事,我们的咨询师可以利用这种移情,和来访者建立母婴依恋这样的求助关系,更好的帮到求助者,在后续做好分离就可以。 如果是负向的移情,把一些攻击,伤害,举动投射到咨询师,尤其是面对情欲型移情时,如果两个人年纪相当,很容易把情人,爱人之间的感情投到咨询师身上。 怎么判断是否产生情欲型移情呢? 1、来访者询问一些和咨询没有关系的问题,尤其关于两性,比如问,可不可以聊聊你的爱人等,比较隐晦的问法还有,比如说:"你的孩子很可爱,他的妈妈一定很漂亮"之类。通过交流探寻咨询师生活中的投射。 2、咨询师没有问性问题,来访者主动谈性的问题,就像案例中的来访者,这些都是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面对异性咨询关系时,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中,一般人是不会主动谈及这个话题。 3、在咨询中,滔滔不绝显露情史和性史来夸张吸引咨询师的注意。 如何处理情欲型移情 1、当产生了情欲型移情时,只要不是太严重,及时打断,转移话题,如果他(她)停止讨论,说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然都不会破坏信任和打破面子。 2、如果来访者依然要谈论,说明移情已经很深了,需要专门拿出时间来把问题提到意识层面,我们只是咨访关系,你在我面前是透明的,而你对我的生活是一无所知的,你所看到只是我收费后对你接纳的样子,我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你是不知道的,你只是爱上了这段关系,并不是爱上我这个人,如果你能控制好感情,我们咨询关系继续下去,如果你觉得感情失控了,只能转借了。 咨询师面对来访者一堆吐槽的海量信息,甚至更多的是垃圾信息,对咨询没有多大益处的,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找到最核心的问题。成人依恋分为三类, 一类是安全依恋,能够愉悦地和人进行交往,享受和朋友亲人的时光,分享宽容缺点和优点,人际关系比较稳固。 二类是焦虑型依恋,非常担心伴侣不爱自己,离开自己,当伴侣不在身边身边时,很容易坐立不安,电话追个不停。 三类是回避依恋型,首先:恐惧心理,觉得友情和爱情都是不长久的,非常渴望进入一段关系时,他又非常害怕太亲近,喜欢撩妹或者撩汉,当真的想和他(她)相处时,关系稳定时,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这些所谓的渣男渣女,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童年,他(她)会拒绝身体接触,接吻,拥抱都不自在,在一个很开放的空间或者朋友之间聊天时,朋友都会分享好与不好的经历,唯独她(他)不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事,不愿意在任何人面前打开自己,听不到他(她)说一句我爱你。 其次表现假性独立,逃避亲密关系,压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需要,本来是一段美好的感情,分手了或者他(她)主动放弃,还会说在感情上没有需要,不在乎,我对恋爱不感兴趣,我对爱情没有信心,我根本不喜欢结婚,来标榜自己的独立,实际是排斥亲密关系根本很困难进入一段感情。 最后是不断分手,没有一段的固定的关系,一直寻找亲密对象,没有长期的伴侣,不会轻易给你承诺,不会轻易谈结婚。 回避依恋人格形成,和小时候有很大关系,孩子是天生需要和母亲建立安全感和依恋的,当孩子饿时,没有及时喂奶,婴儿不停哭,哭了也没有奶吃,因为母亲的忽视,久了婴儿也就不哭,造成了习得性无助一样。 这类孩子从小不哭不闹不吵,很乖巧,但和父母的关系隔阂特别深,长大以后特别排斥父母,我们天然就知道,这个世界最接纳自己的就是父母,连父母都不接纳了,还有谁能接纳。原生家庭从妈妈那里都得不到最原始和有力量的爱和包容接纳,在未来,怎么能相信和一个陌生人能够建关系。 成年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后,小时候的这些创伤经历就会再次浮现脑海,他会想对方会不会离开,离开我,我会不会更痛苦,如果我提出感情上的要求,她会不会像妈妈一样拒绝我,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尤其是面对对方比他更优秀时,内心的自卑和强烈的回避依恋的性格更明显往后退,他在两段感情中,都以不太体面的方式结束。 尤其是当他找了一个比自己大4岁的女人时,他就觉得自己不配找个和自己匹配的女人,找个条件差的,心更安一些,觉得不那么容易被抛弃。 当他进入婚姻时,发现这个女人并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的回避依恋人格又出来了,他就去找女方的各种不是来结束,当关系结束时,他也是以不在乎不需要为理由。 这个案例我可能会做中短治疗,做10次左右咨询,一周一次咨询。未必会做长程,目前心理轻咨询,人们更加注重效率,也是西方提倡的方式。 来访者不愿意提原生家庭,防御机制启动,也是一种回避,回避和原生家庭话题,这些话题可能是他痛苦的,他想进入亲密关系又进不入不了,久了内心充满冲突,消极的情绪累计过长,会产生一些躯体化症状,心理学上叫臆症,首先影响消化系统,腹泻、便秘,其次是内分泌失调,甲状肿大等。 核心问题是他是回避依恋型的人,让他接受他个性上的缺陷,重建亲密关系。 首次咨询先用积极心理学去给他做,他的很多症状就是躯体化,并不是他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而是他消极情绪累积造成的,把问题提到意识层面,告诉他想改变他的问题,需要去认识到一些问题,学习和问题友好相处,不把问题当问题,和自己的问题友好相处。 当有一些负面情绪时,学会打包技术,不在焦虑的情况下处理问题,不是逃避,而是当下不适宜处理,可以建议他多去运动。 用角色互换,做客体关系形式上的修复,说出一件伤害的事和美好的事给母亲听,说出当时的感受,和母亲角色互换。 回避依恋型怎么相处: 对于家人朋友伴侣来说,和回避依恋型人交往就是若即若离的状态,痛苦无比。给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强迫他(她)亲密接触,他们非常排斥亲密行为,留一些独立空间,不要强迫他做出承诺。给他压力。 2、和他们实话实说,比如他怎么又这样,又老躲着我,直接和他说。 回避依恋者,只要不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没必要矫正,可以重新审视童年的经历,爱和安全感,一段稳定的婚姻,是可以疗愈。他喜欢微笑,只是不喜欢被打扰。像椰子一样。 1、在感情不要压抑自己的需要,不要害怕拒绝,通过感受是自己值得被爱的,自己是能带给别人爱的,在人际关系里做到无害就好,但亲密关系里,需要轻松,快乐,欣赏,倾诉,给爱人一些回应,说服自己的头脑很简单,说服自己的感受却很难,需要时间。 三、答疑时间 1、淡墨痕:问我遇过好几个学生都像案主的小孩一样。这些孩子的生活主要靠奶奶照顾。这些奶奶看起来都很负责、很辛苦,她们永远看不惯孩子妈妈,甚至有的奶奶让孩子叫她“妈妈”,有的改掉妈妈给孩子起的名字.......总之好像她们是孩子的恩人,她们的前媳妇都是罪人。 考试我看得到孩子的眼泪,他们没有一个不想自己的亲生妈妈!而妈妈又是那么遥远!不知今生他们何时才能翻过那座大山,心灵何时回归妈妈的怀抱。 答:当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父母,就算父母外不堪,比如在妈妈那里听到爸爸是个花花公子,母亲是个荡妇等,孩子听到后该怎么去面对这些,也要让老人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这是害人害己的事。 2、图南老师在咨询中用了哪些技术 答:做为一个专业咨询师,我是不拘于用哪些方法的。很多问题可以用相通的方法来解决,很多流派的,思路,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用到了客体关系修复治疗,中间用到了家庭治疗的一些技术,角色互换,角色扮演技术,甚至用到了催眠的方法,短程一到两次咨询用到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等。 3、juanita ~・ᴗ・~:问父亲不在了怎么办?只有母亲在,同时他也不怎么听妈妈劝。要独身主义到底怎么办?答:可以用空椅子技术做形式上的修复,如果生活中有长辈愿意扮演父亲角色,效果会更好。 4、Olivia:问回避依恋型与伴侣分开,怎么区分是依恋类型的原因还是不够爱对方的原因呢?答:回避依恋型人对待多段亲密关系时,都是采用回避找借口分手,很快进入一段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就分手,他的上一段关系也是这样,可以确认他就是这样的人,不是你不好或者他不够爱你。 如果只是在某一段关系他选择匆匆分手,应该不是回避依恋型人,应该就是不合适等外在因素。 5、Olivia:问2次恋情一次3年,一次6年,每次因为要结婚而提前找好下家离开,这算回避依恋型吗 回复:算,很典型 6、juanita ~・ᴗ・~:问朋友说他要做一个独身主义,将来老死在家里。让人异常心痛。但是他自己也说这个样子是很痛苦。现在虽然开放,但是保守的是大多数。找很多女生只谈恋爱不结婚,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对他的名誉也不好。 作为朋友该怎么帮他? 答:如果他是回避依恋型,可以建议他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人格调整,系统咨询,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不影响当下,他享受这个过程。认为不是大问题,不要强迫他去改变,就没必要杞人忧天。 7、要在第三次直接告诉来访者他是回避型依恋嘛,然后直接给建议?不是要带领来访者自己找答案吗?答:这就是客体关系和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客体关系更直接,当发现了来访者的问题后,直接把问题从潜意识提到意识层面来,加速修复过程,而不是浪费大量时间来访者自我摸索,这也是现代焦点聚焦的方法。 juanita ~・ᴗ・~:问好像国民老公王思聪也是亲密关系回避型…… 答:明星未必见得人格比普通人完善

189 评论

十米之上

因为这2个人都甚爱对方,所以他俩都会甚在意对方,对对方产生控制欲,占有欲。

312 评论

小璇璇APPLE

为什么有爱却不能好好说出口,非要用互相伤害的方式来表达呢?

>>第一个原因,是由原生家庭的相处方式所决定的,延续了父母那一辈吵架沟通的传统。

在很多情感咨询的案例当中,来访者表示攻击性沟通往往没有原因。“不知道,我就是习惯了吵吵闹闹这样过日子。但是在继续咨询的过程中,会发现是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见惯了爸爸妈妈的相互争吵所导致的。

明明是希望对方能够回家早一点,多一些亲密陪伴,但说出口的话就硬生生成了贬义的话:“我看你就是在外头有人了,天天那么晚回家。”把期许和愿望隐藏在无情的狠话当中。那么,长期生活在父母相爱相杀的氛围当中,自然而然也就会学到这种关系的相处模式。

经过父母十多年二十多年的熏陶,攻击性已经扎根在大脑当中,变成潜意识。不管和谁谈恋爱,只要开始亲密关系,就会下意识地相爱相杀。

>>第二个原因,是情感上遭受过严重忽视所决定的。

来访者会很害怕自己喜欢的人看不到自己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所以用攻击的方法来获得关注。因为太少被关心过,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这样子的情侣个体会一直活在被忽视和没有回应的恐惧里面。为了让自己的安全感被填满,只能用挖苦和挑衅等方式攻击对方,让对象越来越生气,然后爆发争吵。

虽然这样子的相处方式对关系的伤害性极大,但是个体却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被看见、被关注且回应的感觉。

>>第三个原因,就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我怀疑,寻求优越感的方式证明自己被爱。

因为这样而导致争吵的个体,在感情中处处都要处于上风,表现得很强势,但其实内心并没有看起来的强悍强大。由于内心深处有自我否定、乃至于自卑的观念声音,不敢相信自己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爱,才疯狂地汲取“我很好”的证据来自我证明。

这样的人认为,只有在亲密关系中占据绝对优势,才让自己有了安全感,确认自己会得到来自TA的爱。

以上就是关于亲密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246 评论

YXRS游戏人生

在情感里面,我们总是越亲近的人越容易被伤害,人总是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的人,对外人往往很客气。

308 评论

小韵子39

张文,男,37岁,母亲在他26岁时,因病去世,他在奋斗的一线城市结婚,成家,孩子出生后,让父亲从老家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做饭。平常很少跟人红脸的张文,只要和父亲说话,就总是忍不住发脾气。 事后,张文总是后悔不已:“父亲一大把年纪了,过来给我帮把手,我没有好好对待他不说,他和我说什么,我都显得特别没耐心。” “嫌弃他没文化,啥也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没法和孙子交流,每天除了看抗日神剧就是拉二胡,嫌他与世界脱节,嫌他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嫌他总是在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给自己找事……我从来没有耐下性子跟他好好聊,总是用不耐烦地语气结束对话。对其他人我不是这样的呀,为什么对他,我会这样呢?” 王艳,女,32岁,硕士学历,和老公结婚三年,育有一儿,婚前老公对自己百依百顺,体贴入微,孩子出生后,全职带娃,做家务,伺候娃,做饭,家里的所有琐事全都是由她一人承担,老公除了赚钱,在家不会管任何事,也就是所谓的“丧偶式育儿”。 老公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吼她,呵斥她,比如,房间乱了,说她连家庭都收拾不好;孩子病了,说她孩子都照顾不好;鞋子脏了没洗,就骂骂咧咧出门,骂她不长眼睛…… 她也经常对老公心怀怨懑,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态度非常粗鄙,二是因为他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从来不过问和关心,于是经常和朋友抱怨,说自己当初瞎了眼,放弃了工作,回归家庭,却换来这样的生活,于是偶尔也会反唇相讥,或者冷战,总之就是家庭生活各种不开心。 父母,伴侣,孩子,这些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为什么越亲近,我们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越肆无忌惮地恶语相向,不加掩饰地去训斥,吼叫,谩骂? 真的如有些文章分析的那样: 因为我们内心知道在这种关系里,我们是绝对安全的,是可以不用掩饰,因为家人、伴侣的关系比外面的朋友,同事,陌生人要坚固得多! 真的是这样吗?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在得到APP上开设了“自我发展心理学”课程,有10万用户订阅这个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他把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本书,叫《了不起的我》,从行为的改变、思维的进化、关系的发展、人生的瓶颈和人生地图五个方面讲述我们终其一生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系统的解决方法。 其中有一段关于关系的解读,对于“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发脾气”,给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词语叫:角色。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扮演某个角色,父母面前,我们的角色是儿女;在伴侣面前,我们的角色是对方的另一半;在领导面前,我们的角色是下属......这些角色,也就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感受,说什么话,怎么行动。 相对应的,我们看其他人,其实也是有内心的 角色假设 的,什么叫 角色假设 呢? 比如说:妻子很累了,回家后对丈夫倾诉:“最近上班的事情好多,好累啊!”你内心中的角色假设是:嘘寒问暖,勇于担当家务的丈夫。大家发现没? 所有的角色假设都是有隐性的行为要求的,这些隐性的行为要求就是“行为期待”,期待关系中的另一方做出你期待中的行为。 一旦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内心中“期望”与“现实”间的差异,就产生了一个叫做“问题”的东西,“问题”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信息在潜意识层面浮现: “别人不了解我的意思,你还不了解,别人听不出来,你还听不出来我话里的意思,别人不支持我,你还不支持我” 。进而激化了大脑中一个叫“情绪”的东西。 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因为对于陌生人或者尚未建立安全关系的人,我们的理智脑会克制住这种情绪,但是对于亲近的人,我们不会,于是“情绪”+“语气”+“不加任何遮挡的语言”立刻爆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亲近之人如此容易发脾气的最本质原因。 就像故事一中那个自己奋斗,自立更生生存于一线城市的张文,他对于父亲的角色假设是:需要跟上这个时代,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的现代老人,因为他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对一辈子生活在小县城的父亲也要有这样的觉悟。 所以他特别鄙夷自己父亲不学普通话、只看抗日神剧,只拉二胡的老年生活,在他看来就是"混吃等死",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有一条假设:“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这种行为期待下,只要父亲有做出与这些相关的行为,张文就不加掩饰地对父亲不耐烦,而且他内心中还觉得自己没有错,这种隐性的角色期待一直支配着他和父亲的关系。 而王艳的故事中,这种夫妻双方的隐性角色假设就更加明显,丈夫的隐性假设是: 做好一切后勤工作的全职太太 ,妻子的隐性假设是: 对孩子教养有所分担的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丈夫 。在各自的隐性假设下,彼此都有对对方的各种行为上的期待,一旦在期待上不能符合预期,内心的落差就直接引发情绪,而因为越亲近,这种内心的期待越苛刻,于是,情绪来的更猛烈,爆发的也就越剧烈。 上面两个经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的例子,其实是根源上讲是每个人把自我和他人的感觉和责任混淆在一起,而结果上出现了 关系的纠缠 :在某种关系中的人,彼此紧密联系,有互相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 在纠缠的关系中,因为对方太重要了,我们希望对方能向我们所想。 如果对方想的跟我们不一样,这对我们就是一种伤害。而如果对方有任何想要离开的举动,哪怕只是需要有一个个人的空间喘口气,都是对我们的背叛。这些就是纠缠。 这些纠缠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 包含相互加强的循环 ,像张文那样,父亲越不学习,越看抗日神剧,他就越鄙夷,越鄙夷就越说话不耐烦,说话越不耐烦,父亲越不会听他的,就这样加强的循环下去。 第二个特点, 形式上是对称的 ,像王艳那样,丈夫期待“做好一切后勤工作的全职太太”和妻子期待“都孩子教养有所分担对自己呵护有加的丈夫”,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任何亲近的关系,都会出现这种纠缠,而这些纠缠最初都是从对彼此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开始的。慢慢地,这种好感和期待就变成了对对方的要求,而对方并不总能满足要求,于是,两人之间开始有了怨气,互相指责。最后,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靠得太近,变成了相互伤害。 当我们知道了角色期待其实是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内心假设”,那么要学会调整这种假设,因为,能够帮助你调整的只有你自己: 1、识别内心角色 先问问自己,我们把对方放在一个什么角色上面了,我们对他的角色假设是什么? 2、角色换位 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问问自己,对方把我们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了? 3、反求诸己 想想我们自己的角色或者位置是否有问题,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记住,人们只能控制自己),也想想我们对对方的角色设定是否合理。 4、真诚期待 真诚的相信对方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语言上的要求,而是把他想象成已经成了你期待的样子,然后真诚地对待他。 5、发展自己 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提升自己,跳出纠缠的循环,朝着对方的期待方向努力,或者努力地发展自己,调整对方内心的期待。 6、课题分离 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越亲近的人,越要划分清楚彼此间的课题。 这就是我想到的解决对亲近的人乱发脾气的原因和解决策略。

230 评论

夏天的小雾

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不那么在意对方了,他们也笃定对方不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说话、做事不留余地。

在我们的生活周遭,我们总会见到一些亲人、或者爱人彼此相互伤害。他们对待关系亲密的人态度不好,或者斤斤计较。我觉得人会这样做的原因是大概是以下这些导致的:

在生活当中,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人的时候,我们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小心翼翼的,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说错话,我们担心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是当我们和他逐渐熟悉了以后,我们和他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小心翼翼。甚至我们和他说话的时候也不会变得那么的客气,当他说的一些话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我们也会毫不留情的怼回去。这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以后,彼此知道了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掩饰自己了。

还有情侣,他们初次约会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表现得很矜持,例如一个女人,她平时吃饭的样子是大口大口的吃,但是在对象面前,她就会一小口一小口的嚼。

但是等到他们彼此熟悉了以后,她或许就会表现出原有的状态。在亲密的人面前,他们会把自己的本性暴露出来。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可能就会伤害到对方。

面对熟悉的人,一些人觉得对方不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说话、做事毫无分寸,这就伤害了对方。

例如当我们和父母说话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即使我们说一些伤父母的话,过后父母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对待我们。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可能会无意做出一些伤害他们的事情。

你觉得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总是会互相伤害,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说说!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心理咨询师个人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参考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详细分析 一般情况 :某男,28岁,研究生学历,汉族,某公司部门经理,未婚。收入中等,经济状况良好。 求助者自

    暗香微漾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心理咨询师人岗匹配分析

    都说的很好,其实很难,心理学想学好好难

    麻麻是超人 6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心理咨询师人物分析

    个人认为,在《心灵捕手》中威尔的这个人设是一个设计非常成功的矛盾体。我们可以从我自己在图片里面整理的性格顺序分析,来分析认知、情感、行为意志。 一、隐世—叛逆

    蓝精灵helen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心理咨询师人脉分析

    都说的很好,其实很难,心理学想学好好难

    地主李东家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心理咨询师用人需求分析

    心理咨询师就业方向解析心理咨询师的就业前景如何?其实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一直都是大家关心的重点,这个原因很好理解的,而且很多朋友在考虑工作的时候也是需要分析这样

    武汉徐东居佳伴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