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药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自考药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发布时间:

自考药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药理效应强弱与药物血浆浓度成比例。医生可用药动学规律计算药物剂量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并掌握药效的强弱久暂。比单凭经验处方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吸收方式 1.多数药按简单扩散进入(吸收)。 (1)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1)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2)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较易通过。 (2)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与环境的酸碱度有关。 (3)离子障现象:非离子型药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离子障与吸收有关,可以理解为"酸酸易吸收,酸碱难吸收".如弱酸性药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弱碱性药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2.少数药按主动转运而吸收,特点:1)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2)靠载体主动转运而吸收的;3)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密切。 3.易化扩散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吸收速度较快。 4.吞噬作用:如维生素和蛋白质。 (二)消化道吸收 固体药如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pH接近中性,粘膜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 (1)口腔粘膜: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肠、大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 1)首关消除:有些药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被肠液或肠菌酶破坏,或肝药酶代谢等),进入体循环量减少。舌下及直肠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但吸收不规则,少用。 2)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的,对胃刺激大的,和昏迷及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 3)影响药物在胃和肠中吸收的因素: ①溶解度:多数药物以脂溶扩散的方式被吸收。 ②PHPH主要通过改变解离与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响吸收(离子障现象)。 弱酸性药在酸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 弱碱性药在碱性环境中非解离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反之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 (三)注射吸收 注射给药可将药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注射给药需要医护进行,不方便,如剂量有误和过量注入无法回收。有的药品口服比注射吸收快,如安定,苯妥英钠等。 1)静脉注射可使药迅速而准确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 2)肌肉注射(im)及皮下注射(sc)药物脂溶性高、局部血流量大易吸收,较口服快。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物的局部作用。 3)动脉注射(ia)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脉以治疗心肌梗塞。 (四)其他 1.呼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且血流量大,药物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可直接进入肺泡。 1)雾剂可将药液雾化为直径达5μm左右微粒,可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2~5μm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μm直径微粒可在小支气管沉积。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2)较大雾粒的喷雾剂只能用于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2.经皮给药除汗腺外,皮肤不透水,但脂溶性药可缓慢通透,可经皮给药达到局部或全身药效,促皮吸收剂氮酮,可与药物制成贴皮剂,如硝酸甘油可制成缓释贴皮剂预防心绞痛发作,每日只贴一次。 二、分布 分布:进入循环的药向不同部位转移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是不均匀分布,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如分子大小,脂溶性。再分布现象:药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如硫喷妥先在血流量大的脑中发挥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等组织转移,效应消失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 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和竞争置换现象。 竞争置换现象意义: 1)两个药物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游离型(有活性)药浓度增加,导致中毒; 2)与内源性代谢物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磺胺药置换胆红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症。 3)注射白蛋白可与药物结合而影响疗效;血浆蛋白过少(如肝硬化)或变质(如尿毒症)时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易发生毒性反应。 假平衡现象:血药浓度趋向"稳定",药与组织蛋白亲和力不同,血药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不相等。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如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血浆高1万倍。 4、药物的pKa及体液pH:如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促进弱酸性药巴比妥类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中转运和从尿排泄,是重要救治措施之一。 5、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是由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能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是前二者。 1)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致密,基底膜外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药物难穿透,脑组织浓度一般较底; 2)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药易通过血脑屏障,但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大脑自我保护机制)。 (2)胎盘屏障是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妊娠期间禁用可通过此屏障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药物。 三、生物转化(代谢) 生物转化:药物灭活与体内消除的过程。生物转化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后的结果: (1)失活-成为无药理活性 (2)活化-无药理活性成为有药理活性或产生有毒物质。 1、生物转化类型及其催化酶: (1)生物转化类型:(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是母药加入极性基因如-OH,使多数药物灭活,但少数活化变为活性或毒性代谢物,故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 第二步为结合,是母药或代谢物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结合物一般极性增加,活性降低或灭活。 2.催化酶: ①专一性酶:如乙酰胆碱酯酶(AchE)、单胺氧化酶、它们分别转化Ach和单胺类药物。 ②非专一性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药酶)。 组成: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5和辅酶Ⅱ(NADPH)。 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的生物转化。 3.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由于没有相应的还原产物,又名单加氧酶,能对数百种药物起反应。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的特点:诱导与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钠和苯妥英钠,能诱导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减弱,如苯巴比妥长期应用后产生耐受性。 肝药酶抑制剂:如异烟肼和氯霉素,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谢,使药物效应敏化。 四、排泄 排泄:药物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排泄的方式: (1)药物及其代谢物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随尿排出; (2)肾小管外主动分泌到肾小管内排出。 (3)影响因素: ①药物肾小管中重吸收量与尿液PH有关(离子障原理加速排泄是药物中毒常用的解毒方法)。 ②同类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排泄现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肾小管主动分泌,延效并增强。 2.胆排泄:药物自胆排泄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 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被重吸收。洋地黄毒甙肝肠循环较多,与其作用持久有关。在胆道引流病人,药物的半衰期显著缩短,如氯霉素、洋地黄等。 3.其他排泄: 1)乳汁pH略低于血浆,碱性药可自乳汁排泄,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2)胃液酸度更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中毒治疗和诊断的措施。3)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4)药物也可自唾液及汗液排泄。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第二节药动学的基本参数及概念 掌握药动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药-时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消除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等。 一、一次性血管外给药三个时期 1、潜伏期(短:吸收快)——有效期——残留期(长:蓄积中毒) 2、时量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3、房室概念与房室模型 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一个房室组成,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别于整个房室,并以一定的速率从该室消除。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单指数消除。 2)、二室模型:假定身体由两个房室组成,即中央室(血流丰富的器官如心、肝、肾)和周边室(血流量少的器官如骨、脂肪)。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然后缓慢分布到周边室。单次静注给药时,时量(对数浓度)曲线呈双指数衰减即分为分布相和消除相。 二、药动学重要参数 1、消除半衰期及意义: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参数之一。 2、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量度。可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计算,F=口服AUC/注射AUC. 3、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间的一个比值,Vd=A/C=体内药量/血药浓度。可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1.一级消除动力学(恒比消除):多数药消除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 血浆清除率(Cl):即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消除干净(单位用L•h-1)。 消除速率:单位时间内被机体消除的药量。常用表观分布容积(Vd)计算。 Vd及Cl的区别: ①是两个独立的药动学指标,各有其固定的数值,互不影响,也不因剂量大小而改变其数值。 ②Vd是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多数药的Vd值均大于血浆容积。 ③Cl不是药物的实际排泄量。Cl是肝肾等消除能力的总和。 ④与组织亲和力大的脂溶性药物其Vd可能比实际体重的容积还大。 ⑤肝清除率大的药物,首关消除多,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小。 2.零级消除动力学(恒量消除):消除半衰期不恒定,随血浆浓度高低而变化(量大长,量小短)。 3.续恒速给药:稳态血药浓度Css:给药与消除速度相等(经5个半衰期达到有效浓度或体内消除)。 ①单次给药时,经5个t1/2体内药量基本消除(>96%)。 ②恒速静脉滴注药物时,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渐上升,经5个t1/2达到稳态浓度(Css,坪值)。 ③连续分次给药,即每隔一定时间(如一个t1/2)给予等量药时,血药浓度波动上升,经5个t1/2达Css。 ④首剂加倍(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t1/2特长或特短的或零级动力学药物不可用。 4.一级药动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1)F=A/D×100%口服剂量(D)由于不能100%吸收及存在首关消除效应,能进入体循环的药量(A)只占D的一部分,这就是生物利用度(F)。药动学计算时应采用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作为评比药物制剂质量的指标。生物利用度还包括吸收速度问题,达峰时间(Tpeak)是一个参考指标。 2)A=C•Vd或C=A/Vd体内药量(A)与血药浓度(C)比值固定,在许多药动学公式中,A与C可通用,如At=也可用Ct=. 3)Cp=[D]+[DP]血浆中药物有游离型(D)与血浆蛋白结合型(DP),定量测定时需将血浆蛋白沉淀除去,故通常所说的血浆药物浓度(Cp)是指[D]与[DP]的总和。只有透析法或超离心法才可能将二者分离以计算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100%。 4)曲线下面积(AUC)是一个可用实验方法测定的药动学指标。它反映进入体循环药量的多少。时量曲线某一时间区段下的AUC反映该时间内的体内药量。AUC是独立于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参数,常用于估算血浆清除率(Cl)。 5)ke=0.693/t1/2=RE/A=CL/Vd消除速率常数是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而不是单位时间药物消除速率(RE),是决定t1/2的参数,但其本身又取决于C1及Vd,故不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 6)Vd=A/C0=A/AUCke表现分布容积(Vd)是独立的药动学指标,不是实际的体液容积,取决于药物在体液的分布。Vd大的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及组织间液。Vd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Vd不因A多少而变化。 7)CL=keVd=RE/Cp=A/AUC血浆清除率(Cl)是肝肾等清除率的总和,也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RE),是另一个独立于A的重要药动学指标,但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8)t1/2=0.693/ke=0.693Vd/CL血浆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药动学指标,虽然独立于A,但受Cl及Vd双重制约,Cl大时t1/2短,Vd大时t1/2长。 9)稳态时RA=RE=CSS•Cl=CSS•Vd•ke故CSS是恒速连续给药达到稳态时平均血药浓度,应该和预期的有效浓度相等。必要时可以按达到的CSS与预期的CSS比值调整剂量或给药速度(RA)。 10)。分次定时定量给药时,CSS上下波动。当每t1/2给药一次时,其峰值(CSS-max)与谷值(CSS-min)的比值为2,缩短给药间隔可以减少CSS波动。 11)。每t1/2给药一次时,首次给予加倍剂量,即负荷剂量(D1)可以立即达到CSS。

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药物方面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个体差异: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的血药浓度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效。 产生的原因包括药物剂型、药动学、药效学及临床病理等许多因素。如果不了解这些因素,不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不考虑如何加以调整,就难以达到疗效和最小反应的治疗目的。 第一节药物方面的因素 一、药物剂型 1.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给药途径。 2.不同给药途径药的吸收速度不同,静脉注射>(快于)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经肛>贴皮。 3.生物当量即药剂当量相同,药效强度不尽相等。因此需要用药物不同制剂能达到相同血药浓度的剂量比值,作为比较标准。不同药物剂型,其中药物剂量不同,应用时亦应注意区分选择。硝酸甘油静脉注射5~10μg,舌下含锭0.2~0.4mg,口服2.5~5mg,贴皮10mg,剂量相差更大。 4.缓释制剂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以达到比较稳定而持久的疗效。口服缓释片剂或胶囊每日一次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一天。肠外给药除一般油溶长效注射剂。 5.控释制剂可以控制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恒速释放,恒速吸收。例如硝酸甘油贴皮剂每日贴一次。匹鲁卡品眼片置结膜囊内每周一次。子宫内避孕剂每年放置一次。保证长效,方便了病人。 二、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固定剂量比例的复方制剂虽然应用方便,但针对性不强,较难解决个体差异问题。 1.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性的或化学性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在静脉滴注时尤应注意配伍禁忌。 2.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⑴吸收:空腹服药吸收较快,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促进胃排空的药能加速药物吸收,抑制胃排空药如抗M胆碱药能延缓药物吸收。食物对药物吸收基本上没有特异性禁忌。药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吸收却不少见,如四环素Fe2+,Ca2+等因络合互相影响吸收。 ⑵血浆蛋白结合:对于那些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分布容积小的、安全范围窄的及消除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易受其他药物置换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致作用加强,如香豆素类抗凝药及口服降血糖药易受阿司匹林等解热止痛药置换而分别产生出血及低血糖反应。 ⑶肝脏生物转化:肝药酶诱导药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妥英及香烟、酒等能增加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减弱。肝药酶抑制药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能减慢在肝转化药物的消除而使药效加强。 ⑷肾排泄:利用离子障原理,碱化尿液可加速酸性药物自肾排泄,减慢碱性药物自肾排泄。反之,酸化尿液可加速碱性药物排泄,减慢酸性药物排泄。水杨酸盐竞争性抑制甲氨蝶呤自肾小管排泄而增加后者的毒性反应。 3.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⑴生理性拮抗或协同:服用催眠镇静药后饮酒或喝浓茶或咖啡会加重或减轻中枢抑制作用,影响疗效。抗凝血药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合用可能导致出血反应。 ⑵受体水平的协同与拮抗:许多抗组胺药,酚噻嗪类,三环抗抑郁药类都有抗M胆碱作用,如与阿托品合用可能引起精神错乱,记忆紊乱等,β-受体阻断药与肾上腺素合用可能导致高血压危象等。 ⑶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儿茶酚胺再摄取,可增加肾上腺素及其拟似药如酪胺等的升压反应,而抑制可乐定及甲基多巴的中枢降压作用。 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1.小儿特别是新生儿与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包括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新药批准上市不需要小儿临床治疗资料,缺少小儿的药动学数据,这是主要困难。新生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水盐转换率较快;血浆蛋白总量较少,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肝肾功能尚未充分发育,药物清除率低,在半岁以内与成人相差很多;小儿的体力与智力都处于迅速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等都应引起用药注意,予以充分考虑。 2.老人一般以65岁以上为老人。老人实际年龄与其生理年龄并不一致,即老人生理功能衰退的迟早快慢各人不同,因此没有按老人年龄计算用药剂量的公式,也没有绝对的年龄划分界线,老人对药物的吸收变化不大。老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水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程度不同的延长,如在肝灭活的地西泮可自常人的20~24h延长4倍。又如自肾排泄的氨基甙类抗生素可延长2倍以上。以药效学方面,老人对许多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如中枢神经药物易致精神错乱,心血管药易致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非甾体抗炎药易致胃肠出血,抗M胆碱药易致尿潴留、大便秘结及青光眼发作等。 二、性别 1.妇女月经期不宜服用峻泻药和抗凝药以免盆腔充血月经增多。 2.妊娠第一期胎儿器官发育期内应严格禁用反应停(海豹畸形婴儿)已知的致畸药物如锂盐、酒精、华法林、苯妥英及性激素等。 3.妊娠晚期及授乳期间还应考虑药物通过胎盘及乳汁对胎儿及婴儿发育的影响,因为胎盘及乳腺对药物都没有屏障作用。 4.孕妇本身对药反应也有其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如抗癫痫药物产前宜适当增量,产前还应禁用阿司匹林及影响子宫肌肉收缩的药物。 三、遗传异常 1.特异体质药物反应多数已从遗传异常表型获得解释,已形成独立的药理学分支——遗传药理学。 2.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可分为快代谢型(EM)及慢代谢型(PM)。前者使药物快速灭活,后者使药物灭活较缓慢,因此影响药物血浆浓度及效应强弱久暂。 3.遗传异常只有在受到药物激发时出现异常,故不是遗传性疾病。 四、病理情况 1.疾病的严重度固然与药效有关,同存其他疾病也会影响药效。 2.肝肾功能不足时分别影响在肝转化及自肾排泄药物的清除率,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及(或)减少剂量加以解决。神经功能抑制时,如巴比妥类中毒时能耐受较大剂量中枢兴奋药而不致惊厥,惊厥时却能耐受较大剂量苯巴比妥。 3.意潜在性疾病的影响,如氯丙嗪诱发癫痫,非甾体抗炎药激活溃疡病,氢氯噻嗪加重糖尿病,抗M胆碱药诱发青光眼等。 五、心理因素 1.安慰剂是不具药理活性的剂型(如含乳糖或淀粉的片剂或含盐水的注射剂),对于头痛、心绞痛、手术后痛、感冒咳嗽、神经官能症等能获得30%~50%的疗效就是通过心理因素取得的。 2.安慰剂对心理因素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 3.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双盲对照中极其重要,可用以排除假阳性疗效或假阳性不良反应。安慰剂对任何病人都可能取得阳性效果,因此不能单用安慰剂作出真病或假病(心理病)的鉴别诊断。 4.医生的任何医疗活动,包括一言一行等服务态度都可能发挥安慰剂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效应。 5.对于情绪不佳的病人尤应多加注意,氯丙嗪,利血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一些中枢抑制性药物在抑郁病人可能引发悲观厌世倾向,用药时应慎重。 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改变: 1.致敏反应产生变态反应已如前述。 2.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递减直至消失。静注麻黄碱三四次后升压反应渐失。 3.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保持药效不减。 4.依赖性(习惯性,成瘾性)是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的自我用药(精神上想再用)。吗啡、可卡因、大麻及其同类药是麻醉药品,滥用危害用药者和社会。苯丙胺类、苯二氮卓类等精神药品。 5.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第三节合理用药 1、选择的药物 2、制定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剂型、用药时间及疗程。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的人在代谢和整体反应功能方面有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减退和对药物敏感性改变,药典规定60岁以上用药量为成人3/4.婴幼儿药物代谢等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敏感性不同,如对吗啡敏感而对强心甙耐受。 2)性别:月经、妊娠、分娩和哺乳期用药应特别注意其特殊性。 3)营养状态和精神因素。 4)昼夜节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故早上8时给药可以减轻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萎缩。 5)病理状态:如肝、肾功能不良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减慢,t1/2延长。 6)药物引起的病态:习惯性、耐受性和成瘾性。 7)遗传因素: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D-6-PD)缺乏者,伯氨喹和磺胺药等易致溶血反应。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按生理功能分为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三大类。其中以糖皮质激素临床最为常用。 糖皮质激素类 [生理作用] 生理剂量下主要影响三大物质和水盐代谢,当剂量过大或长期应用时,可导致各种物质代谢紊乱,以下是其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1、糖代谢:①糖原异生-肝、肌糖原合成-;②抑制细胞对糖的摄取和氧化利用、使血糖升高、糖尿(严重时)。 2、蛋白质代谢:合成ˉ、分解-负氮平衡,从而产生肌肉萎缩、皮肤变薄、生长发育迟缓、伤口难愈。 3、脂肪代谢:脂肪合成ˉ、分解-诱发酮症酸中毒;脂肪再分布向心性肥胖、满月脸。 4、水、电解质代谢:留钠排钾水钠潴留、低血钾、高血压;增加钙磷排泄骨质疏松。 5、雄激素样作用:痤疮、多毛等。 [药理作用]超过生理剂量时,除影响物质代谢,尚可出现下列药理作用: 一、抗炎作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都有抑制作用。表现在炎症早期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炎症后期防止粘连和疤痕形成。抗炎机理: 1、稳定生物膜: (1)稳定溶酶体膜:蛋白水解酶类释放ˉ,炎症反应ˉ。 (2)稳定肥大细胞膜:组胺等致炎物质释放ˉ,炎症反应、渗出ˉ 2、抑制化学趋化作用:使中性粒、单核和巨噬细胞移行至炎症区ˉ炎症浸润ˉ。 3、增强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血管收缩↓→充血渗出ˉ 4、抑制致炎物的生成:诱导磷脂酶A2抑制蛋白→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ˉPGs、LTs、5-HT缓激肽等生成ˉ,该作用以地塞米松和倍他米松。 5、抑制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肉芽增生ˉ,粘连、疤痕形成ˉ 二、抗免疫作用: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抑制,但对细胞免疫抑制作用更强,后者在大剂量时才明显。抑制免疫反应多个环节: 1、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2、干扰淋巴细胞的识别能力和阻止免疫活性细胞增殖 3、促进淋巴细胞重新分布,使循环淋巴细胞ˉ 4、大剂量可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抗体生成ˉ 5、稳定肥大细胞膜致炎物释放ˉ过敏反应ˉ。 三、抗毒作用:机体对内毒素耐受力-、损害ˉ,表现为解热,改善中毒症状,但不能中和内毒素,对外毒素损害亦无保护作用。作用机制: 1、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热原释放、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 2、与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结合,阻止其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四、抗休克作用:超大剂量可对抗各种严重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可能的抗休克机制: 1、扩张痉挛血管,加强心收缩力,改善微循环; 2、稳定溶酶体膜,使心肌抑制因子生成ˉ,阻断该因子所致心肌收缩力ˉ、心输出量ˉ和内脏血管收缩的作用; 3、降低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改善重要器官供血氧。 4、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减轻微血栓形成。 五、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1)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元-;(2)中性粒细胞-,但功能ˉ;(3)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 六、其他作用: 1、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欣快、失眠、可诱发精神失常和癫痫。 2、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3、对抗VitD对钙的吸收作用,久用易致骨质蔬松。 [作用机理] 该类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转入细胞核?相应mRNA转录?诱导相应蛋白质或酶合成?产生各种效应。 [临床应用] 1、替代治疗:用于急慢性皮质功能不全症(包括肾上腺危象和阿狄森氏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2、严重感染:适用于伴有毒血症的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暴发型脑膜炎,中毒性肺炎等,注意应在足量有效抗菌药前提下使用。病毒感染一般不用激素,但对严重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可缓解症状。 3、感染性休克:如败血症、中毒性菌痢引起的感染性休克。须与足量的抗菌药合用,宜及早和大剂量应用皮纸激素。 4、防止某些炎症后遗症:重要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脑炎,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炎,脑膜炎、角膜炎等。 5、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症、支气管哮喘等。 6、血液病:(1)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再障均有缓解作用,但停药易复发。(2)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溶血也有效。 7、局部应用:(1)眼科:结膜炎、虹膜炎(局部应用)、视网膜(全身用药)。(2)皮肤科:接触性皮炎、湿疹、牛皮癣;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仍需全身用药。 [不良反应] 一、长期大量应用的不良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如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痤疮、浮肿、高血压、低血钾。采用低盐、低糖、高蛋白饮食加服氯化钾可减轻症状。 2、诱发或加重溃疡病;对长期大量使用者可加服抗胆碱及抗酸药。 3、并诱发或加重感染:免疫抑制之故,注意早诊断,必要时与有效抗菌药合用。 4、生长发育迟缓、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 5、心血管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二、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反溃抑制ACTH分泌所致,出现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 防治措施:(1)尽量降低每日维持或用隔日给药法;(2)缓慢逐渐停药,于疗程结束后7天加用ACTH;(3)在停药数月或更长时间,如遇应激情况给予足量本激素。 2、停药症状和停药反跳: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可出现一些原疾病没有的症状称停药症状;原病复发或恶化称停药反跳现象。 [禁忌症]严重高血压、骨折或创伤恢复期、新近胃肠手术、中重度糖尿病、溃疡病、角膜溃疡、精神病等。 [用法] 1、大剂量突击疗法:严重感染或休克 2、一般剂量长期使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3、小剂量替代疗法: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4、隔日疗法:将两日量一次给予。优点:按激素昼夜分泌节律给药,晨6-8时为分泌高峰,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负反馈抑制性小 [糖皮质激素分类] 1、短效:可的松(Cortisone)、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前者在肝内转化为后者才生效) 2、中效:泼尼松(Cortisone)、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Prednisolone),(前者在肝内转化为后者才生效)。 3、长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倍他米松。 4、外用:氟氢可的松、肤轻松。 促皮质素(ACTH) 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用于肾上腺皮质废用性萎缩和ACTH兴奋试验。但用于前者往往作用有限,显效慢且对功能已丧失者无效。 盐皮质激素类 药物有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作用于肾远曲小管,起保钠排钾作用。用于慢性皮质机能不全及盐性肾上腺性综合征。

自考药事管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广西自考本科药学专业教材大纲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药学自考本科需要考那些科目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A)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的基础课。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反应、合成、提取、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及反应机理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包括开链烃、环烃、立体化学基础、卤代烃、有机波谱基础、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含硫、磷、硅的化合物、脂类、糖类、周环反应,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简介等。分子生物学这是药学专业的应用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功能;染色质、染色体、基因和基因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DNA的复制、突变、损伤和修复;转录、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原理及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代动力学的基础课。主要研究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基础表面化学和胶体。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等内容。这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及药学联系密切,是由医学通往药学的桥梁。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肌体或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药物用于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因果关系,探讨药物对肌体的影响和在体内的运转代谢规律。主要介绍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并分类介绍常用药物的作用、作用原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有:药典的基本组成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各类药物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化学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和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的一般规律与主要方法;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药品质量控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介绍药物的发现、发展、现状和进展,以及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药物的作用靶点等知识,重点在药物化学结构变化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包括药物剂型的概念,各种剂型的特点,基本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药典、处方、GMP、GLP及新药报批、药剂学的发展趋势等。药事管理学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事及药事管理的概念、药事管理学科、法律基本知识、药品与药品监督管理组织、药品生产企业管理、医疗机构药剂管理、药品管理、药品包装的管理、药品价格管理、药品广告管理、药品监督、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法律责任、药品注册管理、药事知识产权保护、特殊药品管理、GMPGLPGSP等。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这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药用植物学是应用植物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功效的植物和作医药生产用的植物原料的学科。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份和医疗用途的科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植物学、动物学、化学、中药学以及中医学等多学科的集合体。自考本科药学考哪些科目1、即便是同样的专业,在不同的省份开设的科目也可能不同;2、建议到你们当地自考官网上查看所要查询的专业的详细科目;3、获取更多自考信息,查看各省自考官网,交流自考问题,百度南风往北飞。可以去省考试院网站上查看一下课程设置,考试课程科目,考试时间都有的,药学自考需要专业对口各省市开考的专业、科目不同,你是哪个地区的?可以点击我们网站–各地自考–自己地区–自考专业栏目,详细查阅当地报考的专业、科目内容。自考本科的是那几科广西哪所高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考本科?广西哪所高校有人力资源管你可以在广西自考办官方网查一下 人力资源的主考院校 主考院校只有一个 如果你想一年左右把自考的人力资源本科毕业的话 找Q 8-1-2-5-3-6-2-5-2我要自考药学(本科),药学本科的要求是要医药专业专科以上学历的.?可以换专业的,但必须得多考个几门。你可以到自考网站查询下。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根据考生的需要,教务老师整理了福建自考各科课程考试大纲的相关信息,以供考生查看。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考试大纲0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考试大纲00199中外民俗考试大纲00200客源国概况考试大纲00266社会心理学(一)考试大纲00273社会工作实务考试大纲00274社会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00285中国福利思想考试大纲00471认知心理考试大纲00688设计概论考试大纲00706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考试大纲00708装饰材料与构造考试大纲00712建筑工程定额预算考试大纲00840第二外语(日语)考试大纲00975工程概预算考试大纲01521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01525导游实务(实践)考试大纲01759药物化学(二)考试大纲01761药剂学(二)考试大纲01763药事管理学(二)考试大纲01792旅游企业公共关系考试大纲01795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践)考试大纲01796酒吧操作与管理(实践)考试大纲02087分子生物学考试大纲02106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考试大纲03959旅游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04929旅游市场营销考试大纲05034旅游地理学考试大纲05524药用植物与生药学考试大纲06011旅游学概论考试大纲06053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06056心理学史考试大纲06059心理学研究方法考试大纲06095社区服务考试大纲06096社会传播学考试大纲06097社会问题(二)考试大纲06120旅游专业英语考试大纲06123导游学概论考试大纲06153旅游景区管理考试大纲06831药理学(四)考试大纲06944中国旅游文化考试大纲07048心理诊断考试大纲07051学习心理学考试大纲07052行为改变技术考试大纲05963绩效管理考试大纲05969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考试大纲06089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考试大纲06091薪酬管理考试大纲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考试大纲11759工作分析与评价考试大纲11760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01001物流案例与实训考试大纲03617采购与供应链案例考试大纲07008采购与仓储管理考试大纲07031物流管理概论考试大纲07032运输与配送考试大纲07037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考试大纲07038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实践)考试大纲07802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考试大纲03361企业物流考试大纲03364供应链物流学考试大纲03365物流运输管理考试大纲07006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管理考试大纲07724物流系统工程考试大纲07725物流规划考试大纲07729仓储技术和库存理论考试大纲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1. 狭义的药事管理是( D)A. 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B. 国家对药事的监督管理C. 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D. 国家对药品及药事的监督管理1.新药是指( B )A.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B.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C.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第一次在中国销售的药品D.没有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2.购买甲类非处方药由( D )A.零售药房执业药师决定B.执业药师处方C.药房销售人员介绍D.消费者自行判断3.执业药师执业范围是( C )A.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B.药品研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C.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使用D.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流通4.广义的医药分业是指( A)A.药学职业从医学职业中分离出来或成为独立的职业B.医院药房从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社会药房C.药学从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D.医药分家5.遴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必须符合的原则是( C )A.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举B.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保证供应C.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保证供应D.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6.《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甲类目录”( D)A.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省可部分调整B.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经国家核准C.各省参照国家制定的参考目录,增减品种不超过总数15%D.由国家统一制定,各省不得调整7.特殊管理的药品是指( C )A.麻醉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抗肿瘤药品B.麻醉药品、戒毒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C.麻醉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D.麻醉药品、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8.执业药师资格注册机构为( D)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国家人事部C.国家卫生部D.省级药品监督部门1.我国目前药品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的框架为(B )A.全国集中统一,实行垂直管理B.全国集中统一,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C.全国集中统一,省市统筹管理D.全国集中统一,中央、省、市三级管理2.中国药学会是全国药学科学技术工作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具有(C )A.学术性、公益性、专业性B.公益性、全国性、专业性C.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D.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的环节为(D )A.研究、生产、经营、价格B.研究、生产、广告、价格C.生产、经营、使用、广告D.研究、生产、经营、使用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设在(B )A.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1.《药品管理法》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国境内从事( C)的单位或个人A.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广告B.药品研制、经营、使用、检验、监督C.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D.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检验2.《实施条例》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新药品种设立不超过5年的监测期,是为了( B )A.保护新药研制者的知识产权要求B.保护公众健康的要求C.保护药品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要求D.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应当是本单位( B )A.临床需要而市场供应不足的品种B.临床需要而市场没有供应的品种C.临床需要而市场没有供应或供应不足的品种D.临床、科研需要而市场没有供应或供应不足的品种4.从事生产、销售假药的企业,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多长时间内不得从事药品生产、经营活动( A)A.10年内 B.8年内 C.5年内 D.终身5.现行《药品管理法》规定,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是(D )A.国务院药品监督部门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D.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6.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须经SFDA批准,并发给( B )A.新药证书B.药品批准文号C.进口药品注册证D.医药产品注册证7.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 A)A.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B.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师C.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执业药师D.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主管药师8.医疗机构新增配制剂型应当依法办理( B )A.品种申报审批B.《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变更登记C.申请发给制剂批准文号D.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手续9.对国内供应不足的药品,有权限制或禁止出口的机关是(D )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卫生部C.国家海关总署D.国务院10.药品批准文号的有效期是( C )A.没有规定B.3年C.5年D.6年11.药品的内包装应能( B )A、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使用安全B、保证药品在生产、运输、贮藏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并便于医疗使用C、保证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D、保证药品在运输、贮藏中的质量E、保证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12.药品的不良反应是( C )A、药品使用后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B、药品使用后出现的意外的有害反应C、质量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D、在正常的用量下药品出现的意外有害反应E、在正常的用量下药品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3.我国遴选非处方药的指导思想是( E )A、安全有效、慎重从严B、结合国情、中西并重C、安全有效、中西并重D、慎重从严、结合国情E、安全有效、慎重从严、结合国情14.国家对药品不良反应实行的是( E )A、逐级报告制度B、定期报告制度C、严重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D、严重的、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E、逐级、定期报告制度、严重或罕见的药品不良反应须随时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15.我国药品注册的法定管理机构是( C )A、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局B、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C、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D、国家计划委员会E、商务部16.化学药品的名称一般不包括( D )A.通用名B.商品名C.汉语拼音名D.中文名E.英文名17.新药的技术转让要求,接受新药技术转让的生产企业必须取得(D)A.《药品生产许可证》 B.《营业执照》C.《新药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D.《药品GMP证书》和《药品生产许可证》18.负责对药物临床研究、药品生产审批的是( A)A.SFDA B.FDAC.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卫生部19.GLP规定该规范适用于(B )A.为申请药品临床试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B.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C.为申请新药证书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D.为申请药品上市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20.药品注册境内申请人应当是中国境内的( A )A.合法登记的法人机构B.持有新药证书的新药研究课题负责人C.持有生产批准文号的机构D.办理药品注册申请事务的人员21.对获得生产或销售含有新型化学药品许可的生产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的未披露数据,SFDA给予( D)A.从申请之日起,5年保护B.从申请之日起,6年保护C.从批准之日起,5年保护D.从批准之日起,6年保护22.临床研究用药物,应当( B)A.在符合GLP要求的实验室制备B.在符合GMP条件的车间制备C.在符合GCP规定的环境中制备D.在符合GDP条件的操作室制备23.创新药(NCEs)批准生产后其药品标准试行期为(B )A.1年B.2年C.3年D.4年24.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合格药品(B )A.使用后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B.在正常用法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C.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反应D.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意外的有害反应2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业机构的人员组成包括(B )A.医学、流行病学及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B.医学、药学及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C.药学、药物流行病学及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D.药学、法医学及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1.麻醉药品是指具有依赖性潜力的药品,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易产生(D )A. 身体依赖性 B. 精神依赖性C. 药物依赖性 D. 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2.麻醉药品的生产企业,须经哪个部门审批(B )A. 国家卫生部 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 省卫生厅 D. 省级药监部门3.罂粟壳的批发业务的经营单位,须经哪个部门审批( D)A. 国家卫生部 B.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 省卫生厅 D. 省级药监部门4.下列关于麻醉药品管理,论述错误的是(A )A. 麻醉药品可以进行委托生产B. 麻醉药品经营单位不得自行调剂麻醉药品C. 罂粟壳凭盖有医疗单位公章的医师处方使用,严禁单味零售D. 麻醉药品只限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需要5.对于一般患者的麻醉药品,每张处方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D )A. 2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天B. 2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C. 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5天D. 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6.下列关于精神药品的论述,错误的是( B)A. 精神药品原料药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制剂不得委托生产B. 精神药品制剂可以在药店零售C. 托运或邮寄精神药品时,应当注明“精神药品”,并加盖“精神药品专用章”D. 精神药品经营单位不得自行调剂精神药品A.药学服务B.合理利用药品资源C.解释、预测与控制D.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E.理论联系实际3.药事管理研究是探讨与药事有关的( )4.科学研究的功能是( )5.药学无形商品可统称为( )6.20世纪70年代以来药事管理研究的热点、重点之一是( )7.药品信息评价和咨询服务、药品治疗方案设计和评价、临床药学服务等都属于( )DCABAA.价格B.安全性C.中药饮片D.中成药E.酒制剂1.处方药划分为甲类和乙类是根据其( )2.以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的方式列出药品目录的是( )3.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分为甲类和乙类的依据是( )4.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是( )BCAEA.抽查性检验B.评价性检验C.仲裁性检验D.国家检定E.进出口检验1.检验结果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报》的是( )2.药品检验所定期或不定期对药品经营企业药品质量的检验是( )3.审批新药的检验是( )4.药品生产企业某一产品须经药品检验所检验才能出厂的检验是( )AABDA.药师职业道德B.药师法C.执业药师D.行为规范E.执业医师5.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是( )6.主要靠舆论、信念、教育和传统习惯来引导和规范药师行为的是( )7.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是( )BACA.国家药典委员会B.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E.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1.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技术审评的机构是( )2.负责对生产上市的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化学药品技术审评的机构是( )3.负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调整的技术业务组织工作机构是( )4.负责非处方药目录制定、调整的技术业务组织工作机构是( )5.负责组织制定和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机构是( )CCDDEA.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B.省级药品检验所C.市(地)级药品检验所 D.县级药品检验所E.口岸药品检验所6.负责药品检定用标准物质研制、标化和分发工作的是( )7.提供本辖区药品质量公报所需的技术数据和质量分析报告的是( )8.负责药品检定和研究用试验动物标准化工作的是( )9.行使进口药品检验职能并负责对进口药品检验实验室组织认证的是( )10.负责本辖区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药品检验和技术仲裁的是( )ABAEBA 安全监管司的职责B 市场监督司的职责C 两者均是D 两者均不是1. 制定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购销规则2. 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3. 拟定、修改和颁布药品的法定标准4. 审批药品广告5. 审核临床药理基地BADBAA、处方药B、非处方药C、甲类非处方药D、乙类非处方药E、药品1. 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技术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零售的非处方药是2. 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普通零售商业企业零售的非处方药是3. 必须凭医师处方调配、零售、购买和使用或必须由医师或医疗技术人员使用或在其监控下使用的药品是CDAA.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C.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D.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E.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4.生产、销售劣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5.生产、销售假药,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6.生产、销售假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7.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销售金额在5-20万元的( )BABDA.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B.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C.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D.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派出机构E.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的药品检验机构5.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向何部门申请筹建()6.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应向何部门申请GMP认证()7.《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由何部门发给()8.《药品管理法》规定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CBBDA.假药B.按假药论处C.劣药D.按劣药论处E .处方药19.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20.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药品()2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等的()22.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药品()DBADA.Ⅰ期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E.药品临床试验机构1.新药上市后监测是( )2.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是( )3.申请新药证书是在完成哪期临床试验之后( )4.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是( )DBCBA.1年 B.3年 C.5年 D.10年 E.20年5.临床研究被批准后应当在几年内实施( )6.《进口药品注册证》的有效期为( )7.新药批准文号的有效期为( )8.进口药品分包装期限一般不超过( )BCCCA.化学药品一类新药 B.化学药品二类新药C.化学药品三类新药 D.化学药品四类新药E.化学药品五类新药9.已在国外上市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原料药( )10.已在国外上市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复方制剂( )11.国内外均未上市的新复方制剂( )12.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已知药物中光学异构体及制剂( )CCAAA.GLP B.GCP C.GMP D. GSP E.GAP13.药物临床前研究中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必须执行( )14.药物临床研究必须执行( )15.《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缩写是( )ABAA、美沙酮 B、安钠咖 C、阿托品D、磷[32P]酸钠注射液 E、白蛋白11.毒性药品是( )12.精神药品是( )13.麻醉药品是( )14.放射性药品是( )CBADA. 1日 B. 3日 C. 4日 D. 5日 E. 7日15.一般患者麻醉药品针剂每张处方剂量不超过( )16.一般患者第一类精神药品口服剂每张处方剂量不超过( )17.第二类精神药品每张处方剂量不超过( )ABE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E. 5年18.麻醉药品处方保存( )19.精神药品处方保存( )20.医疗用毒性药品处方保存( )21.戒毒用美沙酮处方保存( )CBBB [22-25]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E. 10年22.《麻醉药品购用印鉴卡》有效期( )23.《麻醉药品购用印鉴卡》留存( )24.《麻醉药品申购单》留存( )25.利用工作方便,为他人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取麻醉药品的直接责任人不得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时间( )CBBE [11-15]A.羚羊角 B.肉苁蓉 C.天麻 D.丹参 E.杜仲11.濒临灭绝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是( )12.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野生药材物种是( )13.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药材是( )14.禁止采猎的野生药材物种是( )15.资源严重减少的野生药材是( )AEEAB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C.《药品注册管理办法》D.《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办法》E.《中药品种保护条例》16.“国家保护野生药材资源,鼓励培育中药材”出自于( )17.“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出自于( )18.“生产中药饮片,应当选用与药品质量相适应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出自于( )19.“对野生或半野生药用动植物的采集应坚持最大持续产量原则”出自于( )20. “药品经营企业销售中药材,必须标明产地”出自于( )AABDAA.中药一级保护B.中药二级保护C.专利保护D.设立监测期E.未披露材料保护21.对特定疾病有特殊疗效的品种可以申请( )22.对特定疾病有显著疗效的品种可以申请( )23.用于预防和治疗特殊疾病的品种可以申请( )24.从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及特殊制剂可以申请( )25.相当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的人工制成品( )ABABA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药事管理学科是( )A.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B.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C.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科学性质D.应用性强的边缘学科;E.多门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 ACDE2.药事管理学科研究向纵深发展, 反映在以下方面( )A.重视和研究合理利用药品资源B.从研究有形商品药品,发展到研究无形产品药学服务C.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成果付诸实践D.促进了药事管理标准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E.职业药师队伍逐渐扩大 ABCD3.药事管理学科课程体系概括为以下几类( )A.经济学类B.法学和伦理学C.方法学和信息科学类D.管理学类E.社会和行为科学类 ABCDE4.药事管理研究的特征是( )A.结合性B.规范性C.理论导向性D.开放性E.实用性 ABDE1.有关药品监督管理下列那些描述是不正确的( )A.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主体是国家卫生部B.药品监督管理的内容是相对方遵守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及药品标准的情况C.药品监督管理的目的是防止和纠正相对方的违法行为D.药品监督管理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E.药品监督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AD2.药学的社会任务有( )ABCDEA.研制新药B.生产供应药品C.保证合理用药 D.培养药师、药学科学家和企 业家 E.组织药学力量执业药师实行注册制度,申请注册者必须同时具备的是( )BCDEA.学历证明B.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C.经执业单位同意D.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E.身体健康,能坚持在执业药师岗位工作药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BCA.药师与病人的关系B.药师与其他药师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C.药师与社会的关系D.药师与家庭的关系E.药师与法律的关系1.下列哪些情形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ABDEA.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容器B.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C.药品的外包装材料、容器D.生产药品的原料E.生产药品的辅料2.《药品管理法》规定,在销售前或进口时,必须经过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检验合格才能销售或者进口的药品是()ADEA.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生物制品B.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抗生素C.上市不满五年的新药D.首次在中国销售的药品E.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药品3.对生产、销售假药的()ABDEA.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B.并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C.并处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D.有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予以撤销E.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依法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ABCEA.进行监督检查B. 对药品质量抽查检验C.采取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D.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E.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SFDA对下列新药可以实行加快审批的( )ABDA.罕见病的新药B.NCEs新药C.糖尿病新药D.新的中药材及其制剂E.新工艺可产生巨额利润的已知药物6.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范围是( )BCDA.可疑药品不良反应B.超剂量服用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C.说明书中已载明的不良反应D.新的药品不良反应7.药品注册申请包括( )ABCDA.新药申请 B.进口药品申请C.补充申请 D.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E.处方药申请26.目前联合国管理麻醉药品的机构包括( )ABEA. 麻醉品委员会 B.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C. 麻醉品司 D. 管制药物滥用基金E. 国际药物管制规划署26.药物依赖性包括下列哪些现象( )ABEA. 精神依赖性 B. 身体依赖性C. 成瘾性 D. 习惯性E. 耐受性27.下列属于麻醉药品的是( )ABCEA. 阿片 B. 可卡因 C. 咖啡因D. 麻黄素 E. 哌替啶

你是广药的吧- -

自考药剂学重点笔记归纳

第10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重点内容 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的概念及研究目的 2.药物制剂降解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 次重点内容 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 考点摘要 1. 概述 1)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为了科学地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 安全与有效。 3) 化学动力学应用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①药物降解机理的研究;②药物降解速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③药物制剂有效期的预测及其稳定性的评价;④防止(或延缓)药物降解的措施与方法的研究。 4)、化学动力学中反应级数的概念:可以用来阐明反应物浓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应可用零级、一级(或伪一级)反应进行处理。 k : 为反应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t1/2 :为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即半衰期)。 t0. 9 :为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即有效期)。 2.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1)水解水解是药物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易水解的药物主要有酯类(包括内酯)和酰胺类(包括内酰胺)等。 1. 酯类药物: 含有酯键的药物在水溶液中或吸收水分后很易发生水解,生成相应的醇 和酸。盐酸普鲁卡因、乙酰水杨酸的水解是此类药物水解反应的代表。由于酯类药物水解产生酸性物质,会使溶液的ph下降,所以某些酯类药物灭菌后ph下降,即提示我们可能有水解发生。 与酯类药物相同,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很易水解开环,例如毛果芸香碱、华法林钠均有内酯结构,易发生水解反应。 (2).酰胺类药物: 酰胺类药物易水解生成相应的胺与酸(有内酰胺结构的药物,水解后易开环、失效),这类的药物主要有氯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巴比妥类等. 2)氧化: 氧化也是药物降解主要途径。药物在催化剂、热或光等因素的影响下,与氧形成游离基,然后产生游离基的链反应。所以对于易氧化药物要特别注意光、氧、金属离子对它们的影响。 氧化作用与药物化学结构有关,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药物较易氧化。 1. 酚类药物: 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去水吗啡、水杨酸钠等药物分子中都具 有酚羟基,极易被氧化。如肾上腺素氧化后先生成肾上腺素红,最后变成棕红色聚合物或黑色素。左旋多巴氧化后生成有色物质,最后产物为黑色素。 2. 烯醇类药物分子中含有烯醇基的药物,极易氧化,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这类药 物的代表。 (3) 其它类药物易发生氧化降解反应的药物还有: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和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等。 3)其他反应 1. 异构化: 异构化一般分为光学异构化和几何异构化。 ① 光学异构化又可分为外消旋化和差向异构化,如左旋肾上腺素具有生理活性,水溶注解在ph<4时的外消旋化速度较快,生理活性降低50%。毛果云香碱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差向异构化生成活性较低的异毛果云香碱。 ② 几何异构化。维生素a的活性形式是全反式,发生几何异构化 2. 聚合:聚合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分子的反应,氨苄青霉素浓的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可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二聚物。 3. 脱羧: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对氨基水杨酸钠很易发生脱羧现象生成间硝基酚,并可进一步氧化变色。

第12章 缓(控)释制剂 重点内容 1.缓(控)释制剂的概念和特点2.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及方法3.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和体内外评价方法 次重点内容缓(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了解) 考点摘要 缓释制剂:系指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白勺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设定的速度释放的制剂。 二、缓控释制剂的区别 缓释制剂: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 一、 概述 缓(控)释制剂的主要特点是:【掌】 优点: ① 减少给药次数,方便使用,提高病人的服药顺应性:② 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③ 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缺点: ① 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基于健康人群的药物动力学数据,临床上难以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② 产品成本较高,价格较贵。 二、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掌】 1、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理化因素 1. 剂量大小: 常规口服制剂的单剂量最大剂量一般是0.5~1.0g,这也同样适用于缓 (控)释制剂。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还必须考虑服用剂量太大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 2.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胃肠道ph和药物的pka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故胃肠道 ph对药物释放及吸收有影响。 对于溶解度很小的药物(≤0.01mg/ml ),其在胃肠道中的吸收速度受溶出速度的限制。设计缓(控)释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要求文献报道下限为0.1mg/ml 。 3. 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小的药物透过膜较困难,通常生物利用度较差。 4. 稳定性: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应稳定。 .生物因素 1. 生物半衰期: 一般半衰期短于1小时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较为困难。 2. 吸收: 药物在胃肠道中释放过慢,则药物未全部释放,制剂已离开吸收部位,故吸收速度常数很低的药物,不太适宜制备成缓(控)释制剂:局限于小肠的某一特定部位吸收,则制成缓(控)释制剂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3. 代谢: 在肠道内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会有所降低。 1. 药物的选择 ① 药效很剧烈以及溶解吸收很差的药物、剂量需要精密调节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② 抗生素类药物,由于其抗菌效果依赖于血药峰浓度,一般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③ 适于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降压药、抗组织 胺药、支气管扩张药、抗哮喘药、解热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抗溃疡药、铁盐、氯化钾等。 3).设计要求 (1) 生物利用度: 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font>120%。, 若药物主要在胃和小肠吸收,宜设计成12小时口服一次,若药物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24小时口服一次。 (2)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缓(控)释制剂稳态时的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应小于或等于 普通制剂。若设计成零级释放剂型如渗透泵,其峰谷浓度比应显著小于普通制剂。

1)脂肪酸山梨坦商品名为司盘(span),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分为司盘20、司盘40、司盘60、司盘65、司盘80、司盘85等。其hlb值从1.8~3.8,是常用的w/o型乳化剂。常与吐温配合使用。 2)聚山梨酯商品名为吐温(tween),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其结构与脂肪酸山梨坦比,增加了聚氧乙烯基团,亲水性大大提高,hlb值在8以上,可用作增溶剂、分散剂、润湿剂及o/w型乳化剂。与司盘的命名相对应,有吐温(聚山梨酯)20、40、60、65、80、85等多种。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醇醚 商品名为卖泽(myrij)/苄泽(brij),两类都具有较高的hlb值,亲水性较强,可作为增溶剂及o/w型乳化剂使用。 4)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又称为泊洛沙姆(poloxamer),商品名为普朗尼克(pluronic)。通式为ho(c2h4o)a- (c3h6o)b-(c2h4o)ah。相对分子量可在1000~14000。聚氧丙烯基团比例增加,则亲水性增加。poloxamer188 (pluronic f68)是一种o/w型乳化剂,是目前可用于静脉乳剂的极少数乳化剂之一。 9.2.3表面活性剂的特性【掌】 1.形成胶束与增溶作用亲水性较大的表面活性剂以较低的浓度分散在水中可形成真溶液。随其浓度增加,多个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缔合形成胶束,能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由真溶液变为胶体溶液,并具有增溶作用。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药物会进入胶束的不同位置而使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这个过程称为增溶,而表面活性剂则称为增溶剂。 1)温度对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的影响 (1)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超过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大,称这一温度为krafft(克拉费特)点。krafft点越高的表面活性剂,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krafft点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温度的下限。 (2)对于某些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而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下降并析出,溶液出现混浊,这一现象称为起昙,此温度称为浊点或昙点。吐温类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但泊洛沙姆188等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浊点。 2.亲油亲水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油亲水平衡值(hlb值)。hlb值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反之亦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时,其hlb值具有加和性。 hlb值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其用途也不同。hlb值为3~6者,适合用作w/o型乳化剂,如司盘类表面活性剂;hlb值为7~9者,可用作润湿剂;hlb值为8~18者,适合用作o/w型乳化剂;hlb值为13~18者,可作增溶剂。 3.生物学性质 1)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物如果不在胶束内部或容易从胶束中扩散出来,则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一般会促进药物的吸收。 2)毒性与刺激性是选择时要考虑的重要指标。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的一般顺序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毒性较大,只作为消毒杀菌使用。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和刺激性,也只能用作外用。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小,可用作口服。其中poloxamer188毒性较低,可供静脉注射用;而吐温80的溶血作用虽然最小,但也只能用于肌肉注射。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卵磷脂是静脉注射剂中最常用的。 9.2.4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常用于油的乳化;难溶药物的增溶;悬浊液的分散与助悬;增加药 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固体有润湿、起泡与消泡、去垢等作用。 9.3液体药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9.3.1液体药剂常用的溶剂 1.极性溶剂 1)水 2)甘油 3)二甲基亚砜(dmso) 2.半极性溶剂 1. 乙醇 2. 1,2-丙二醇 3. 聚乙二醇(peg) 3. 极性溶剂 在水中难溶解或不稳定的药物,可选用非极性溶剂,大多作外用液体制剂的溶剂。常用的有脂肪油(麻油、豆油、花生油等)、液体石蜡、醋酸乙酯等。 9.3.2液体药剂的附加剂 液体药剂的处方组成,除药物与溶剂外,其余均为附加剂,包括: 1.防腐剂 2.芳香矫味剂 3.着色剂 4.增溶剂 5.助溶剂 6.乳化剂 7.润湿剂 8.助悬剂 9.絮凝剂、反絮凝剂 10.抗氧剂 9.3.3液体药剂的防腐 1.防腐的重要性 2.液体药剂的卫生学要求 《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卫生标准中对液体制剂规定:口服药品1g或1ml不得检出大肠杆菌、不得检出活螨;外用药品1g或1ml不得检出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还规定了细菌数、霉菌数的限量。 3.防腐措施 1)防止污染 2)添加防腐剂 4.液体药剂常用的防腐剂 1)羟苯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也称尼泊金类,常用的有尼泊金甲酯、乙酯、丙酯和丁酯。本类防腐剂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通常是混合使用,效果较好,内服、外用制剂均可选用。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本类防腐剂抑菌能力。 2)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二者可作为内服或外用制剂的防腐剂用。苯甲酸在水中难溶,在乙醇中易溶,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最适ph值是4。苯甲酸钠在水中易溶。 3)山梨酸 在酸性溶液中效果较好。 4)苯扎溴胺 又称新洁而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外用消毒防腐剂,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稳定,耐热压。 5)醋酸氯乙定 又称醋酸洗必泰。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而又最神奇的现象之一,恩格斯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一、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注意 ①心理学既要研究正常人群,也要研究特殊人群,但应以研究正常人群的心理活动为主,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②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也要研究群体心理。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不同于个体的独特规律。 ③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也要研究人的潜意识。 ④心理学既要研究心理,也要研究行为。心理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的支配和调节。因此,通过对行为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 2、心理现象的构成: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①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或称人格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她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自我意识等)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擅长推理,有的人擅长绘画,这是能力上的差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安静沉默,这是气质上的差异;有的人真诚友善,有的人虚伪自私,这是性格上的差异,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它要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无论是个体差异的研究,还是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都离不开测量和描述。 心理学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称为量表,科学的量表要有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所测量的数据不应该在测验时有大的变化;效度是指这个测验必须能测量想要测量的东西。(例如用皮尺量头围来测量一个人的智商,尽管每次都得到相同的数据(信度高),但是这种测量不能真正测出一个人的智力(缺乏效度),因为它与智力并无关系)。 ②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心理现象的原因。如果说描述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理解和说明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③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掌握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所谓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作出推断的过程。 预测要回答的问题是“会怎样”?例如根据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机水平和策略水平,可以预测他的学业成就。所谓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某一研究变量和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行为是改变效果。控制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4、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兼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首先,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其次,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什么是心理? 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生、发展、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没有脑作为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心理现象的发生。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应。 ①客观现实是指独立人的心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心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体自身及其内部的生理状态。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②心理虽然来自客观现实,但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总是在主体身上进行的,而每个主体的加工方式不同,因此不同的主体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主观印象。知识经验、认知方式、情绪状态、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因素都会影响主观映像的形成。总之,外界事物要转变为个人的心理映像,一定会经过内部主观世界的加工作用,从而使心理印象总是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③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中发展和表现,而且还指导着实践,能不断的改造客观事实,表现出能动性。综上所述,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三、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两大部分。 2、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测量和描述人的心,理解决和说明人的心理,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3、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首先心理是脑的机能。其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应。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领会]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 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三、人际沟通和吸引 [识记] 沟通的概念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 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3.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发送的信息没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没有反应。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2.非言语沟通: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①表情: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②眼行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身体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四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④服饰:从服装上可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 ⑤讲话风格 ⑥人际空间: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领会]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但当交往双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双方角色不同,行为不同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 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开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简单应用] 非语言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原理: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里联系状况。 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时,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 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四、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识记] 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特性: 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作用: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①成员间的人际吸引,相互喜欢。②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③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①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②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形成,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群体的功能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无所不在。 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去个性化 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领会]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原因: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二)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原因: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原因: 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三,群体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体的冒险性 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动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自愿的。 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完全是不自愿的。 原因: 第一,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 第二,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 [简单应用] 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原因:①合法权力。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

一、基础心理学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神经系统(脑)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如猴子) 思维出现:人类(意识、思维,人类特有)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 冯特 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实验室;冯特是科学心理学之父。 基础心理学: 研究 正常成人 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早期隶属哲学,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的人的血液有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盖伦最先提到的“气质”的概念。人格包括气质(无好坏之分)和性格(有好坏) (一)五大主要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张: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的各组成部分,由什么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杜伟、安吉尔、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重视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 主张: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刺激—反应(S-R)论,环境决定论。 4、格式塔:韦特海默、科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主张:人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并以潜意识形式支配人行为。意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 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加工过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三阶段 1、哲学思辨期(启蒙期)19世纪上半叶 关于人性的争论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分析。 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之一:英国本能主义(麦独孤)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年): 1、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 《社会心理学》 2、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  B=F(P,E) 实验心理学奠基人: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观察学习(班杜拉波波实验) 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和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换” 3、符号互动论(詹姆士、米德) 符号:带有一定意义的,语言、行为、姿势、首饰、文字等。最早使用符号互动的是布鲁默。 4、精神分析论 早期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集体无意识 是人格机构最底层的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霍尼“文化因素”论;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詹姆士: 关于自我概念:主我与客我;                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归因原则(协变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 —特异性、一致性、共同性(特高情景;一高主体;三高客体) 态度ABC模型 A(affection):情感成分—核心  ABC 不协调时情感A占主导 B(behavioral tendency) :行为倾向 C(cognition):认知成分 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4要素) :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目标)——情景(背景) 沟通过程7要素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平衡理论) :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模型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FIRO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激情、承诺 阿德勒提出的出生顺序影响人格 : 头生孩子—易成“问题儿童、神经症、犯罪” 中间出生的孩子—更可能获得成就 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父母纵容、被过分保护 常见的8种防御机制: 压抑、否认、投射(把错误归于他人)、转移(猫踢效应)、退行、合理化、反向形成、 升华 霍尼人格结构: 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 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自我(自我实现中心,内在力量)、理想自我(贬义的,个体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人格海洋ocean)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irae) 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责任性(C)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到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动因: 1、遗传因素论(高尔顿) 2、环境因素论(华生) 3、遗传与环境二因素论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关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到的几个问题: a.最近发展区 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 1、心理发展是 主体和客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外动力作用的结果) 2、心理起源于 动作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VS: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 (以心理危机作为划分标准) 婴儿前期(0-1.5):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防止角色混乱、形成角色统一。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65):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65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理论(含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 前道德阶段(只依据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受自身外价值标准支配,依据行为结果,不考虑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受自主价值标准支配,规则有相对性可改变、依据行为结果和动机意图) VS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开放式的两难故事) 前社会习俗水平阶段(10岁前道德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功能取向 社会习俗水平阶段(少年期道德水平):“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后社会习俗水平阶段(青年期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型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巴斯按活动性划分婴儿气质类型: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分三种类型: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安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焦虑)型 第一发展加速期: 婴幼儿期(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 少年期(青春发育期) 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 2岁左右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少年期 第一逆反期: 3-4岁 第二逆反期: 少年期(青春期) 一周岁: 出现主我 两周岁: 出现客我 1.5-2.5: 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 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基本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3-4岁: 词汇发展速度最快时期  3岁:1000词   6岁:3000词  7岁:4000词 8、9-10岁: 掌握面积和重量守恒

自考法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的原理、原则、精神的科学,是关于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关于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自考法律专业法理学课程主要研究、讲授法学、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当代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热点和难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和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问题。自考法律专业法理学课程以法理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理性分析为形式,以塑造和提高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为目标。自考法律专业法理学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深刻地了解法理,认识法律的本质、特征、结构、要素、功能、作用、目的,了解法律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2、通过比较分析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理解法治作为文明的核心要素、社会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控制方式的意义。3、通过对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初步认识,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真正成为法律人,从而真正拥有良好的专业学识、知识框架和素质,形成专门性、职业性、系统性的法律人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知识的不断普及,法律行业在社会各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考法律专业也受到报考考生的青睐,越来越多考生选择报考自考法律专业,一方面可以学习到法律专业知识,一方面能拿到这所名牌高校的毕业证书。想要报考自考法律专业的考生可以通过网上报名或现场报名的形式进行报考。详情可咨询猎考网

一、什么叫冲突规范?它在结构上与性质上有什么特点? 又称法律选择或法律适用规范,是指定各种民事涉外关系应适用哪一国法律作为准据法的各种规范。 在结构上,它与一般法律规范应包括“假定”、“处理”和“制裁”三个部分不同,它只包括“范围”和“准据法”(或“应适用的法律”)两个部分,如“不动产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便是一条冲突规范,其“范围”为“不动产物权”,其“准据法”即“物之所在地法”。 由此可见,冲突规范在性质上是一种间接规范,即它不直接规定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而是依它的指定。援用那个应适用的法律(准据法)来裁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二、我国对外国法的查明方式是怎样规定的? 依我国的有关规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途径)查明应适用的外国法: 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互助协定的缔约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领馆提供; 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 三、在代理中,对本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应怎样确定其准据法? 由于代理一般是根据本人的委托而发生的,因而常认为本人与代理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故应依合同准据法的确定方法(即“意思自治原则”)来确定这种关系应适用的法律。而在他们未选择法律时,或主张适用代理关系成立地法,或主张适用代理人为代理行为地法,或主张适用代理人营业(或住所)地法。 四、简述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的几种主要观点。 由于知识产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长时期来认为知识产权只应适用各项知识产权授予国的法律,现在已有很大改变,大致有以下几种主张: 1.原始国法律说(即原始取得国法律法); 2.被请求保护国法律说; 3.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地法说; 4.综合适用法律法说(即主张通过综合分析,区别不同的知识产权以及分别权利的取得或存在和效力,权利的使用和侵犯等不同方面,各个确定其适用的法律)。 此外,如通过合同进行知识产权使用的转让,则应依协定合同准据法的方法来解决其应适用的法律。 五、何谓反致?它包括哪几种情况?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反致? 是指对于某一民事涉外关系,甲国根据其中冲突规则指引某乙国法作准据法时,认为应包括乙国的冲突法,而根据乙的冲突规则却应适用甲国法作准据法,于是甲国根据本国实体法判决案件的一种制度。 反致制度一般认为还包括了转致和间接反致两种情况。 反致之所以得而发生,一是不同国家对于同一涉外民事关系规定了不同的连结点;二是所涉国家对其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的范围理解不同,即一方国家认为自己的冲突规范指定的外国法包括了外国的冲突规范在,而他方国家却不采取这种观点;三是必须有致送关系存在。 六、对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一般有哪几种主张?我国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是怎样规定的? 对于什么行为构成侵权,以及行为人应承担什么责任,在准据法的选择上,过去深受两种观念的影响:或受“场所支配行为”观念或“既得权”观念的影响,从而主张“行为地法说”,即传统上的“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或受侵权行为类似犯罪行为,故应根据刑法的属地性原则而主张适用“法院地法学”;另一种是“重叠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说”。但本世纪5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种“侵权行为自体法”理论,反对用某一、二个固定的连结点来定其法律适用,从而把密切联系原则引入了侵权法领域。 我国的规定是:“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双方当事人国籍相同或在同一国家有住所,也可以适用当事人的(共同)本国法或住所地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其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七、何谓法定继承上的“同一制”与“区别制”?各自的主要优缺点何在? 前者亦称“单一制”,乃在法定继承中,对死者的遗产,不分动产与不动产,也不问其在国内国外,概由死者的属人法(即其本国法或住所地法)支配。后者又称“区别制”,乃在法定继承中,虽不区别其遗产在国内或国外,但要区分动产或不动产,对前者适用死者的属人法,对后者则依其财产所在地法。如我国继承法就规定在涉外法定继承中,动产适用死者死亡时的住所地法,而不动产却要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 前者的优点在于不至让死者的遗产分别受几个国家法律的支配从而产生各种相互矛盾的结论。但其缺陷则在于死者属人法对位于别国的不动产继承作出的判决有可能得不到不动产所在地国的承认与执行。 为此,在采用同一制和单一制国家之间,往往通过接收反致制度来求得协调与方便。 八、简述我国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诉法第268条规定,承认与执行外国法律的判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该国与我国在这一领域有条约或互惠关系; 2.判决必已在请求国生效; 3.其承认和执行不违背我国公共秩序。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作出承认其效力的裁定;如需执行,则发布执行令,依我国规定的执行程序予以执行。如认为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不予承认和执行。 九、我国对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有何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我国有关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有以下3点: 1.我国公民定居国外的,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2.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3.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适用其住所地法律。 十、什么是最惠国待遇?它有哪些例外? 1.概念略。 2.例外事项有: (1)一国给予邻国的特权与优惠; (2)边境贸易和运输方面的特权与优惠; (3)有特殊的历史、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间形成的特定地区的特权与优惠; (4)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互相给予对方的特权与优惠。 十一、什么是准据法?准据法表述公式有哪些? 1.经冲突规范指定用来具体确定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国家或特定法域的法律。 2.其表述公式有: (1)属人法; (2)行为地法; (3)物之所在地法; (4)法院地法; (5)旗国法; (6)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 (7)与案件或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十二、什么是法律规避?其构成要件有哪些? 1.概念略。 2.其构成要件有: (1)从主观上讲,当事人规避某种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 (2)从规避对象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性或禁止性的规定。 (3)从行为方式上讲,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 (4)从客观结果上讲,当事人已经因该规避行为而达到其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的目的。 十三、什么是最密切联系原则?论述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国际私法中的应用。 1.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一个法律选择的指导原则。是指某一法律关系应适用与案件或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合同中的应用: 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我国在合同法律适用上对意思自治原则的补充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外合同纠纷时,首先应适用合同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在当事人未作选择或选择无效时,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3.最密切联系在其他非合同领域中的应用: (1)对扶养关系,我国规定:扶养适用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2)在解决自然人国籍积极冲突时,我国规定:有双重或多重国籍的外国人,以其有住所或者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法律为其本国法。 (3)我国规定:当事人有两个以上营业所的,应以与产生纠纷的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营业所为准; (4)我国规定:依法应当适用的外国法律,如果该外国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法律的,依据该国法律关于调整国内法律冲突的规定,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该国法律未作规定的,直接适用与该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地区的法律。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法理学05677教材,自考法理学05677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自己自考专科法律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都有哪些?1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2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304729大学语文4405677法理学7505679宪法学4600223中国法制史5700245刑法学7800242民法学7900260刑事诉讼法学41000243民事诉讼法学51100261行政法学51200244经济法概论61300247国际法6 合计 66新 知 进 修 学 院 招 生 办 老 师 真 诚 为 你 解 答这你需要具体查询下下次开考计划中的科目,因为先全部买了放着也没意思,还会改版,建议你看看考试的科目确定这次你要报些什么科目再买书去。登陆自考网,在个人信息里边可以查询!非法律专业专科自考生需加试的法律自考科目你现在就是已经有专科文凭来念法律本科的自考是嘛。。那你只需要念法律的独立本科段的课程就可以了。。入学是不用考试的。。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罗正楷0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卫兴华00015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高远00016日语日语入门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上2006年版下李翠霞张一娟张融融00017俄语新大学俄语综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何红梅00167劳动法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贾俊玲00169房地产法房地产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程信和刘国臻00223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立民00226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吴汉东00227公司法公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顾功耘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金瑞林00230合同法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王利明崔建远00233税法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严振生00242民法学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郭明瑞00243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江伟00244经济法概论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张守文00245刑法学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张明楷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安00247国际法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黄瑶00249国际私法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双元00257票据法票据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付鼎生00258保险法保险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覃有土00259公证与律师制度公证与律师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光中李春霖00260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王国枢00261行政法学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罗豪才00262法律文书写作法律文书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宁致远00263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由嵘胡大展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鹤皋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张宏生谷春德05677法理学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周旺生05678金融法金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吴志攀05679宪法学宪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魏定仁05680婚姻家庭法婚姻家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杨大文马亿南其中有选修的。。只要修够学分就可以了~~法理学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比较好看你适用的学生对象是哪类.如果是自学,就看自学教材;如果是高校本科,那可选择的教材很多.基本上政法大学的\或者是人大等的教材,法律出版社的书都可以.实际上,教材区别不大,基本知识是一样的.那位好心人有自考法理学的课件拜托,帮帮我!你可以登入 (浙江教育考试网),然后进入网络课件,再选择《法理法》就可以了。这是完全免费的网站。网络课件里有课程内容、习题、指导等。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 索引序列
  • 自考药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 自考药事管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 自考药剂学重点笔记归纳
  • 自考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 自考法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