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对关键期理论(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的研究始自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关链接: 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 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 英语: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你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你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也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有着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 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因为目前的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伴随着幼小的孩子的笑声,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充满着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成长,如果你真的愿意来做一做这样生动的“学问”,那么就义无返顾地走过来吧。 主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瑞 中国的研究者主要有 ;陶行知,陈鹤琴等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部分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教育部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山东省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幼儿园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作出了明确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按照纲要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学前时光。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在“超纲”教学。记者在济南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凡是受家长欢迎、生源足的幼儿园都是开设课程多的幼儿园。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已经主动开始对幼儿教育溯本清源。青岛市教育局前不久对幼教机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禁止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李世霞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对小学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董旭花认为,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虽然能使孩子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有的却忽视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的发展,得不偿失。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倾向于, 教育心理 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

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幼儿教 育, 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的一系列可以提高其心理教育水平的教育方法。

心理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如智力、情绪、意志和性格方面的活动,也可称精神活动。儿童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除了体格方面不断增长外,心理发展也很快,性格也逐步形成,但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大类:遗传与环境、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3-6岁年龄阶段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6幼儿,是研究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幼儿教育心理学又叫学前心理学,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致力于提供引导幼儿产生健全心理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2007年7月北京师大出版,作者是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全面地阐述了幼儿的学习与教育的问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7岁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自考本科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

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5、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6、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7、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原则

1、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2、在教学中,尊重幼儿,营造平等、和谐学习氛围。在课前的教具准备要充分、内容要丰富、生动、新颖,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教态上具有儿童化,形象生动,和幼儿融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同时还要对幼儿的操作能力进行强化培养,让幼儿学会在游戏中去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利用各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就是小孩上学前给心理辅导辅导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教育的一般原理及其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科学。

就是小孩上学前给心理辅导辅导

学前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开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

点,进展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与对教育活动承当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展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

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

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承受教育的根本权利,并且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它以普与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承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

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穿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

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

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开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开展是指身

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开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想象能力以与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开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

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以与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

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与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开展、

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

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

形成社会所期待的与其应承当的角色,并相应地开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开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展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生理开展与心理开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根本上在开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

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学前教育 英语: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你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你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幼教机构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也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有着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 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因为目前的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伴随着幼小的孩子的笑声,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充满着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成长,如果你真的愿意来做一做这样生动的“学问”,那么就义无返顾地走过来吧。 主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瑞 中国的研究者主要有 ;陶行知,陈鹤琴等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部分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教育部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山东省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幼儿园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作出了明确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按照纲要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学前时光。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在“超纲”教学。记者在济南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凡是受家长欢迎、生源足的幼儿园都是开设课程多的幼儿园。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已经主动开始对幼儿教育溯本清源。青岛市教育局前不久对幼教机构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禁止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李世霞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对小学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董旭花认为,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虽然能使孩子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有的却忽视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的发展,得不偿失。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

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5、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

6、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7、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教学原则

1、全面了解幼儿教育新动态,思想紧紧跟上现代教育的步伐。认真钻研教材,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2、在教学中,尊重幼儿,营造平等、和谐学习氛围。在课前的教具准备要充分、内容要丰富、生动、新颖,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教态上具有儿童化,形象生动,和幼儿融合在一起,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同时还要对幼儿的操作能力进行强化培养,让幼儿学会在游戏中去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利用各种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如下:

1.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和问题。

2.家园合作: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3.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特点是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和社会性。

4.主题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国绕一个中心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这个中心内容即“主题",主题活动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围绕主题有机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并希望这种整体性知识影响幼儿,最终使幼儿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知识结构。

5.结构游戏:指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竹制材料、金属材料、泥巴、沙、水、雪等)通过手的创作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6.表演游戏:指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某一角色,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简而言之,表演游戏就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7.创造性游戏:指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8.角色游戏(主题角色游戏):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它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 索引序列
  •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
  •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 自考本科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总结
  •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汇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