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考本科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

发布时间: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广告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主要内容有:1.广告心理学导论: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的心理现象)、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对受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心理学的诞生。2.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3.广告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广告受众的年龄心理(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广告受众划分为儿童(0-12岁)、少年(12-18岁)、青年(18-30岁)、中年(30-60岁)、老年(60岁以上)五个年龄阶段的广告受众群体。)、性别心理(男性的心理特征、女性的心理特征)、地域心理(城乡居民广告受众心理、东西方广告受众心理)、职业心理(“蓝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白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粉领”广告受众的心理、“金领”广告受众的心理)、收入心理(高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中等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低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4.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心理:关于注意心理学知识(注意的特点、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分类)、广告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广告要素的心理效应、广告位置的心理效应、广告重复的心理效应、广告新异性的心理效应、悬念广告的心理效应)、广告注意策略的误区(没有突出真正重要的信息、只求吸引注意,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情感体会)。5.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心理:关于感觉心理学的知识(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关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知觉、知觉的特性)、感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最小可觉差的应用、联觉的应用、错觉的应用、阈下知觉广告与隐性广告)。6.受众对广告的记忆模式:记忆(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系统、遗忘、增强记忆力的原则)、如何提高广告的记忆效果(广告的重复策略、广告模特策略、联想策略、短时记忆策略)7.态度与广告的说服策略:态度(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广告的理性诉求(包括消费者需求,理性诉求策略。理性诉求:以商品功能利益或相关属性为主要诉求点)、 广告的情感诉求(情绪和情感、广告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心境理论)、代言人效应的心理分析(代言人类型、代言人的选择、明星代言的风险)。8.广告效果的心理评价:广告效果、广告效果的内涵与特性、广告效果测定方法、广告效果测定的意义、广告心理效果检测、广告心理变化效果的测定、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指标、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

“嘿,你的益达,不,这是你的益达”

句有趣的广告语相信大家都听过吧,当年一度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不少网友纷纷造梗。

这句广告语益达花费了巨额的推广费,虽然让很多人知道了益达,但是他的销量却没有提升,因为好的广告语不在于有趣,也不在于优美,而在于一个心理学的知识: 行动指令 。

后来益达的广告语改为:“吃完喝完嚼益达,要两粒一起嚼!”这个就叫做行动指令,目的明确,因此后来益达的销量剧增。

诸如行动指令心理暗示的经典广告语还有

这些都属于行动指令,你想让顾客怎么做,给他一个简单的指令,这个指令就会影响顾客,让他潜意识就会想起你的产品。

还有一个经典心理暗示的广告语:

美国有一个啤酒品牌舒丽兹,他的啤酒销量一直不太好,有一天在火车上,偶然遇到了广告大师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就问他你的产品有什么卖点啊?

舒丽兹啤酒老板就说,我们的产品什么都好,就是没卖点

于是,老板就把啤酒生产的过程讲了一遍,到最后霍普金斯说找到卖点了,马上给老板写下这句广告语:

每一瓶舒丽兹啤酒在罐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

这句广告语跟“农夫山泉有点甜”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感清冽,有点甜”用的非常好,不夸张,不虚伪,增加可信度,进一步强化心理印象,让消费者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该广告语简单明了,朗朗上口,也可以减轻消费者的记忆负担,更容易被记住。

通过合理运用广告心理学可以触碰消费者的内心,真切 情感 的传递产品的信息,也是对消费者的真诚体现。从心理 情感 上征服消费者,并最终刺激其购买商品,实现广告目的。

近两年,泰国的广告火爆网络,鬼畜般或者是感人至深的剧情式广告往往都会给人留下深刻体验,尤其是开头和中间你猜不出来是什么广告类型,结局却是一个大反转时,效果更加更佳。

所以,第一个要用到的心理学知识就是,能够触动 情感 或者情绪波动的内容往往对于人的“印刻作用”较强!

那么,心理学中的曝光效应便会在此应用。羊羊羊、旺旺、脑白金,这些看着有点幼稚甚至令人厌烦的广告却很难真正被你抗拒,而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认可的一部分,无论是调侃还是赞同。

所以,这一类广告的特征就是简单暴力的表达,但是以高频次入侵我们的脑海中。

想一想,什么类型的广告会让你特别的信赖它?如果是可乐、零食的广告,肯定没有这个效用,但是,如果是牙膏广告告诉你用它能够口腔 健康 、口气清新,化妆品广告告诉你可以光彩照人,对皮肤没有伤害。

这些行业可以塑造出一个可能并不存在但是你却非常在意的内容,让你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自动化思维,那就是某种物品可以产生这种效用。而至于你选择哪一个公司的产品,就和这个公司投入的广告费用和出现频率就有很大的关系了。

在很多电视购物、保健品、医药行业的广告中,少有一上来就直接告诉你用他们产品就能产生的效果,而是通过先对问题进行阐述或者扩大因为这些问题而会导致的种种问题,之后,再通过产品能够起到的功效来推出功效。

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我们先紧后松的一个较为愉悦的感受,我们因为这些问题产生焦虑而又因为看到了解决的办法产生了放松的愉悦感。

所以,这种强化通常对于本身对此担忧的人群特别的有用,卖焦虑比直接卖产品要更深入人心。

你会更相信哪一种渠道得到的消息?

比起广告,你会认为亲近的人推荐的产品或者更多人使用过的产品更具信任。

所以,很多经典而又精简的广告词就会令人深刻,例如“一年卖出的奶茶能绕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凉茶”、“十万妈妈的选择”等等。

这一类的广告词传递出了一个信息,当销量被具体化的时候,往往都会更具冲击力,这比很多,好多,这样的泛数量词汇更加有用。

当然,请名人做代言也会是一种增强广告可信度的方式。

虽然我不是营销界的一员,但是,作为消费者,通常我会考虑到某些广告对于我的影响,以及它们是如何不知不觉中让我记住并选择了它们。以上的这些广告和心理学的结合可能还不够全面,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广告而言,这些要素就足够吸引了。

首先广告是一个直观信息原;就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或者某种内容。

一般我们看到市面的广告五花八门,无非就是应用到了以下主要的几种心理知识:

2、记忆心理学,广告得植入人心,得让消费者植入到了脑细胞,才是一个有价值的广告。

3、欲望心理学,广告的后价值就在于抓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才是它的价值最终归宿。

4、需要心理学,广告得传递出消费者的需求要害,直取消费者心脏。

5、经济心理学,广告得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及匹配自己的角色( 社会 阶层),自己的购买能力与经济实力。

6、美观的心理学,要求商品外观,使人产生愉快或舒适感。

7、习惯心理学,能使的消费者长期使用,并对某种商品产生特殊好感及依赖,持续购买。

这些心理是广告得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才能对消费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进行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其中,从而保障设计出的广告能够更加的与人们的心理活动相适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广告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以及探究了如何将广告心理学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广告的设计中,从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广告的营销研究中,有一个非常基础且关键的概念,叫接触点(touchpoint)[1]。根据维基的解释,接触点指的是企业在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媒介在特定的时间点与客户进行交互,显示信息的各种方式。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无论是起床打开手机按停闹钟的APP界面给你推送电动牙刷,还是梳妆打理后神采奕奕出门在电梯里看到巨幅李现让你上京东购物,甚至是出租车上发现还有人教你如何挽救婚姻(这个校友梗真的过不去了...)

这些零零碎碎的“抢占你的注意力”,“占据你的心智”的信息,就是商家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方式,也就是广告。其实,与其他信息类似的是,商家运用广告给消费者传达信息,运用的心理学知识,不外乎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把正确的信息传达给正确的人。

用类似的框架,或许能够将每天人们所接触到的社交、搜索、购物等不同场景中信息交流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

1)正确的时间。包含消费者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是早上,午后还是睡前接触到广告,又或者是一条广告能够获取消费者的注意力时长。以一天为例,人们的自控能力(self-regulation)、情绪唤起(arousal)等会随着一些生理性的指标在一天中高低起伏。利用生理性的指标,不仅能够预测人们的道德水平[2],对于减肥食物的偏好[3](对,想减肥的看过来),而且也能对人们对于产品以及广告的偏好进行预测。Gullo et al.,[4] 的发现在清晨人们刚刚清醒的时候,情绪唤起很低,整个人昏昏沉沉的,这时候如果给你大量的购物选项,你可能只会选择其中很少的几样。

类似的,人们总觉得大晚上的时候食欲大增,自我控制的能力好像也没有白天好,容易剁手买买买。如果用自我控制的理论去解释,这是因为白天消耗了大量的脑力,大脑已经没有能力去控制你去进行冲动型的消费了。这时,如果再有一定的广告去“助推”你的冲动,那么完成转化的几率是不是就大得多呢。

从实践的角度看,对于时间点的选择被各种自媒体玩得很溜~我基本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都会看GQ(的广告),晚上睡前偶尔看看胡辛束,B站的UP主最后都会来一句“每周五更新”...选择固定的广告投放时间也能够让消费者建立习惯化的行为[5](habitual behavior),就像进电影院一定要吃爆米花一样。到了特定的时间点接受到特定的刺激,是大脑建立信息进而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机制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每年超级碗的天价广告大家都会抢着投,而瓜子二手车即便倒了人们也不会忘记它在春晚投的广告的原因。

关于择时这点,我觉得业界有不少报告也是做得不错的,例如全媒派的报道[6],Google Trend,Facebook Ads等通过海量数据得出的结论,或许也能给广告投放者提供实践层面的参考。

2)正确的方式。这里主要想讲讲广告媒介,也就是前面所述的接触点媒介:纸媒、电视、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户外等。如果用时兴用语来包装,就是我究竟要选择“公域流量”还是“私域流量”?同样一笔广告预算,我的投放究竟是要花在时代广场的广告牌还是让李佳琪在直播间劝小姐妹剁手呢?电商平台如果在线下投广告了,怎么把顾客“引流”到我的线上渠道购物呢?

这些与广告场景(situation/context specific)相关的问题,在心理学我觉得有几个大的原则可供借鉴:首先是匹配原则(match effect)。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人应该知道获得诺奖的卡尼曼有一本畅销书《思考,快与慢》[7]里面提到的人是有系统1 (依赖 情感 、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和系统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人们对于不同广告媒介所采用的系统方式是不是会影响人们最终的决策呢?

基于现在人们每天暴露在不同的电子终端的现状,手机/电脑/iPad甚至是未来的VR/AR等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是现在比较热门的研究问题。例如,研究跨屏决策的学者发现人们在手机上(对比在电脑端)更注重社交属性的获取;人们在手机上也更愿意采用系统1进行直觉性的决策;另外人们对在手机上的自我袒露行为(self-disclosure)也会更高。这一个系列的研究都来自哥大 marketing 的毕业生 Shiri Melumad,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她的博士论文 The Distinct Psychology of Smartphone Usage[8]广告主在进行媒介选择的时候,也应注意广告投放场景与产品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匹配,最直接的你总不能让何同学去卖美妆产品,让小杨生煎去卖面膜吧。

广告与心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则广告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能够引起消费者注意,然后使消费者产生兴趣,认识和了解商品,并在此基础上,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 、这一杯谁不爱、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很多优秀的广告均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心理学原理。比如,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从众理论等等。其实,连做广告本身,也可以用多种心理学知识解释。

知名脱口秀演员李诞,如何逼疯社畜?

铂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看到这句话,你是否会惊讶于我为什么能发语音?作为一个每天上下班都要乘坐电梯的社畜,现在在我脑海浮现的,是李诞那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

魔性洗脑的广告,十分常见。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每年总有那么几支广告流传在大街小巷,每一个孩子的嘴里。想起我当年,很喜欢学电视里面的广告语,一遍遍的在我妈耳边重复(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可想而知,我挨过不少毒打。

有的广告,15秒内重复三遍。比如,恒源祥羊羊羊。比如,找工作跟老板谈跟老板谈跟老板谈。让人烦的印象深刻。

有的广告,持续数年重复无数遍。比如,JUST DO IT。比如,透心凉心飞扬。比如,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有销量有口碑,品销合一。

我们总是说,广告需要重复。但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其实,一条广告内洗脑联播 和 同一消费主张连续多年投放 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消费者记住,让消费者喜爱。但有的广告,貌似只做到了前者。

重复播放广告,是曝光效应的一种表现。曝光效应,又叫纯粹接触效应,是指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每一支广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重复,才可能占领用户心智,成为用户的记忆。而不断曝光、不断重复是最基础的手段。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曝光效应。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 扎荣茨的团队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通过后续研究发现:人们越多接触某物,越认为它是积极的,也越能让自己心情愉悦。重复曝光就能获得用户好感,听起来性价比极高,这也是甲方乙方都喜欢重复广告的原因之一。不过,后续也有研究证实, 当公司或产品还较新颖,消费者不熟悉时曝光才最可能有促进作用。

可口可乐每年花费数十亿美金,用来打水漂?

可口可乐、宝马、宝洁等国际大品牌每年都会花费数十亿进行广告投放。有人认为,可口可乐这样的知名公司不需要持续打广告,因为已经家喻户晓了。另一方面, 广告圈里有一句名言“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一线品牌斥巨资进行广告投放背后,是否有心理学理论支撑呢?

说起可口可乐,你能想到什么?红色、热情和运动。

说起舒肤佳,你会想到什么?白色,卫生和 健康 。

说起德芙,你会想到什么?香甜、浪漫和恋爱。

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广告投放,很多品牌已经将自己与某些普适的 情感 进行了紧密绑定,牢牢占据用户心智。消费者观看广告将产品与某些愉快 情感 进行了关联,通过重复观看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绑定关系。这可以理解成一种经典条件发射,对通过重复影响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情况做出的一种“膝跳反射“。该理论最早由巴普洛夫提出,他通过狗的条件学习实验来解释该理论。巴普洛夫在摇铃之后迅速将肉放进狗嘴里,这种做法使狗分泌唾液。在多次重复之后,狗只要听到铃铛响声就会分泌唾液。

伟大的”奸商“们经过不断摸索,最终将巴普洛夫的理论应用到日常消费场景中。(暗示消费者是狗,举报了!)

例如,拥有 健康 的牙齿和良好的口腔卫生是人类本能的需要(无条件刺激)。佳洁士,通过50多年不计其数的重复广告营销,使消费者每当看到或听到“佳洁士”这一名字的时候,就会联想到他的护齿功效,保持消费者的口腔卫生和牙齿 健康 ,免于细菌或疾病的侵蚀。“佳洁士”就在重复之后,成为了一个条件反射刺激。而消费者形成的这种关联性就是一种条件反射。无论是这种条件反射刺激还是条件反射本身都是消费者一遍遍听到、看到佳洁士广告的结果,也就是不停地重复。因为,重复可以增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并减缓记忆的衰退。

两大学习理论联手,叱咤广告界

既然说到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老师表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也想登台一展风姿。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啦!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用葵花牌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吃多了,肚子胀,不消化。嚼一嚼江中牌健胃消食片。

以上两个广告的套路可以概括为:我遇到了不愉快的情境,使用了某某产品之后,情况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设想有一个小朋友咳嗽老不好而且讨厌吃药。他的妈妈看过小葵花妈妈课堂这一支广告,知道这可能是肺热。于是劝说小朋友喝下了小葵花口服液,孩子立马不咳嗽了(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消失)。那么小朋友下一次咳嗽的时候,很可能主动要求喝小葵花口服液。

医疗卫生领域的营销者会在广告中举例说明令人难受的各种症状并顺势引出自己的产品。这一类广告其实是在利用负强化原理。

最早提出强化机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斯金纳。

193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该实验使用小老鼠做被试,模拟了人类对行为-刺激产生强化用的心理机制。斯金纳发明了一个实验装置,后人称之为「斯金纳箱」。箱子外面有食物和水,箱子里则是饥饿的小鼠。当小鼠按下箱内的拉杆,食物就会掉入箱内的食物槽中。经过几次尝试之后,小鼠会迅速学会通过拉杆来获取食物。

斯金纳把影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强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强化类型叫正强化,它是通过奖励某种特定的行为从而增强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另一种强化类型叫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某种令人不愉快的刺激而使得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强。医疗卫生类的产品经常使用负强化来设计广告。类似的广告中,消费者都被鼓励购买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以避免广告所展示的糟糕情况或消除不愉快的刺激。

销量好不好,广告说了算?

“十万妈妈的选择”、“全国销量遥遥领先”

“杯子连起来可要地球一圈”、“更多人喝的红罐凉茶”

以上这些广告不单单是企业为了秀肌肉,也是为了营造一种产品畅销的氛围。比如看到某家餐厅门口在排长队,我觉得这家店饭菜的味道一定很棒,饥肠辘辘的我立马上前排了个号。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家店做饭太难吃,马上要倒闭了。员工是在排队离职、领工资。

产品不一定是真的火爆,销量不一定是领先全国。但是在广告法出台之前,很多商家善于在前期营造并炒作“热销”假象,而最终往往就会造成真正热销结果。这是商家在利用从众心理,让消费者采取和他们类似的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行动。

心理学家,阿施曾做过一项研究。安排1位被试与其他6名演员坐在一起,当其余6位演员做出明显错误的判断后,这位可怜的被试大概率会做出和大家一样的错误选择。但是这名被试在单独一人做选择的情境下,极少会出现错误。阿施的实验向大众展示了个体是多么容易被所身处的团体影响,做出错误的选择。

从众心理目前已经被营销人员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广告当中。广告法颁布之后,对“第一”等字眼做了严格的限制。不过,即使没有具体数据或数字,广告还是可以通过在画面中呈现一群人同时使用某产品,来暗示产品的受欢迎程度。王老吉、可口可乐等很多品牌广告都长期使用这种表现手法。

广告设计中涉及到到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原理。了解这些,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性消费;也许依然躲不过“李佳琪的OMG”。但心理学知识是真的有趣,少年,不多了解一些嘛?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1、19、20~28、29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影响他们的行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一部分继续进入大学深造,另一部分则步入 社会 开始参加工作。他们开始逐步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其中大学生和待业青年虽然在经济上仍然依赖于父母或家庭,但是他们对自己所需物品基本上拥有购买的决定权。

这一年龄段的多数青年,没有家庭负担,闲暇时间充裕, 社会 交往或网络活动多,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基本成熟,人格和世界观也初步形成并趋于成熟。他们代表着新一代的 社会 风貌。

第一,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人们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去得到;越是不允许接触的东西,越想去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方设法弄清楚;越是不允许干的事情,越想试一试。

第二,博得异性的好感。这一阶段的青年处于恋爱、婚姻阶段,在交往过程中,采用赠送对方喜爱的物品、自己外表服饰的装扮来提高自己的气质等方法博得异性的好感。

第三,冒险心理。青年人冒险心理表现为敢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观念,对于采取某种行为所导致的不利后果和获得的利益,他们更关心后者。

第四,好胜心理。争强斗胜是青年人的一大特点。好胜心有时表现为好虚荣、好攀比,它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现。青年人一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智力、能力弱于别人。相反,每个人都企图表现出不亚于别人,甚至强于别人。在消费方面也是如此。

2、如果把18、19~28、29岁的年轻人称为感情冲突型的人,那么28、29~50岁的就应该成为理性务实型的人。

3、在商品消费方面,高收入者的心理特点包括:

按照某一特定 社会 的普通生活水准来衡量,高收入者的经济状况是经济收入扣除维持一般生活水准的支出外,还有相当的剩余。由于经济上的富足,他们不仅会选择较高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且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他们也会有较高的要求。在商品消费方面,他们突出的特点包括:

(1)逐名心理。高收入者的逐名心理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品牌选择过程中。对这类消费者来说,他们的购买决策比较简单,他们很少去考虑产品的品质,而是以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为依据。

(2)攀比心理。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因为实际需要才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但是,对于有些高收入者来说,商品有无实际用途、服务是否必要,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是“别人有了,我不能没有”、“别人见过的,我不能没见过”、“我买的东西档次不能比别人差”。

(3)冒险心理。以较为丰富的经济收入为后盾,高收入者不担心某种物品购买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勇于试用新产品。

(4)享乐心理。经济上的富有容易产生享乐的心理。

广告心理学名词解释为:研究广告对于潜在消费者的作用和普遍意义上购买决策的动机。

广告心理学(psychologyofadvertising)研究广告对于潜在消费者的作用和普遍意义上购买决策的动机。广告心理学几乎涉及心理学的所有研究专题。广告创意活动,就是在广告主题的约束下创造出一个或一系列新形象的过程,追求的目标是在已有的形象之间建立出人意料的新的联系。

广告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在广告学方面的一个分支,研究广告对于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动机的影响。常被视为研究广告效果提升的市场调研的一个分支领域。

广告心理学与消费者心理学交织在一起,广告心理学几乎涉及心理学的所有研究专题:注意、知觉、联想、理解、记忆乃至情绪、动机、需要、个性等。1908年美国应用心理学家W.D.斯科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广告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创造性:

创造力是以新颖的、有价值的方式行事的能力,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有的广告提供了可信的丰富的信息,对消费者了解产品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未能引起消费者注意或未能激起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欲望,则无效。

有的广告虽新奇,但引起人们的反感,或引起人们对漂亮画面的过分注意而未能明白宣传的是什么东西,亦是无效的。广告创意关心的是,在充分表现广告主题并符合消费者心理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新颖。这就要求广告创意人员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根据美国心理学者J.R.Hayes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特征与创造力有关,即知识、智力和动机。

有广告心理学这门学科吗?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广告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主要内容有:1.广告心理学导论: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的心理现象)、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对受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心理学的诞生。2.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3.广告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广告受众的年龄心理(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广告受众划分为儿童(0-12岁)、少年(12-18岁)、青年(18-30岁)、中年(30-60岁)、老年(60岁以上)五个年龄阶段的广告受众群体。)、性别心理(男性的心理特征、女性的心理特征)、地域心理(城乡居民广告受众心理、东西方广告受众心理)、职业心理(“蓝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白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粉领”广告受众的心理、“金领”广告受众的心理)、收入心理(高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中等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低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4.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心理:关于注意心理学知识(注意的特点、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分类)、广告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广告要素的心理效应、广告位置的心理效应、广告重复的心理效应、广告新异性的心理效应、悬念广告的心理效应)、广告注意策略的误区(没有突出真正重要的信息、只求吸引注意,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情感体会)。5.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心理:关于感觉心理学的知识(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关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知觉、知觉的特性)、感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最小可觉差的应用、联觉的应用、错觉的应用、阈下知觉广告与隐性广告)。6.受众对广告的记忆模式:记忆(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系统、遗忘、增强记忆力的原则)、如何提高广告的记忆效果(广告的重复策略、广告模特策略、联想策略、短时记忆策略)7.态度与广告的说服策略:态度(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广告的理性诉求(包括消费者需求,理性诉求策略。理性诉求:以商品功能利益或相关属性为主要诉求点)、 广告的情感诉求(情绪和情感、广告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心境理论)、代言人效应的心理分析(代言人类型、代言人的选择、明星代言的风险)。8.广告效果的心理评价:广告效果、广告效果的内涵与特性、广告效果测定方法、广告效果测定的意义、广告心理效果检测、广告心理变化效果的测定、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指标、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

继续阅读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本周主要看了生理基础,心理是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脑的组成、结构、反射等,有利于理解心理现象。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由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组成。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是有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的。 树突,接受刺激(将物料/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把神经冲动传至其他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接触的点叫突触,神经递质发生变化,传动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又叫传入、传出和联络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是有脑部发出的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咽部和肩部运动)、舌下神经、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技能)。 31对脊神经是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二)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干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他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自主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来自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的内脏器官。(植物神经)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一)脊髓 自上而下越来越细,分前后中段,前段主要是运动神经元,中段主要是自主神经元,后段主要是感觉神经元。 脊髓很切面,中间近似于圆,管周围呈H状的是脊髓灰质,灰质外边是白质 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 脊髓是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还能完成简单的反射弧。 (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连接的部位,包括延髓、桥脑、中脑三个部分。 延髓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桥脑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中脑在桥脑之上,也是上下行的通道,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两个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 丘脑:所有感觉的中枢(除嗅觉)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小脑结构与脊髓相反,深层为白质,表层是灰质。 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端脑:即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裂缝叫纵裂,底上横行纤维束叫胼胝体。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or大脑皮层,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侧功能不对称,左侧是语言、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侧是空间知觉、形象思维、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胼胝体负责两脑功能的连接。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互相支配。 一、垂体腺 位置: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有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 功能: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并影响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位置: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 功能: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直接关系。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与自主神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引起的现象类似。 三、甲状腺 位置: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 功能: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集体的发育; 亢进,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过分敏感、紧张情绪易激动;不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四、性腺 位置:男性是睾丸,女性是卵巢 功能: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产生;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一、巴斯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其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从静息到活动,或反向。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有机体 在 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回传到神经中枢。使大脑及时获得行动信息,从而有效条件后续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指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指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出现使反射停止,例如冥想时突然手机响; 超限抑制保护:长时间刺激,或强烈刺激,会损害神经细胞;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反射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刺激进行干扰,会形成泛化现象,40瓦的条件反射,80瓦也可以。如果只对多种刺激物中的一种进行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就是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泛化是扩散,反射分化是集中。骑自行车的前期是扩散,身体全部紧绷,后期熟练是集中,只有少部分神经注意。 (三)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的进行可以引起另一神经过程的出现; 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一兴奋,周围抑制,是负诱导;一抑制,周围兴奋,是正诱导。 还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同时出现引发新的新的感觉,同时出现拿开后出现新的感觉。 (四)动力定型 将几个条件反射按顺序串在一起,只要第一个刺激出现,条件反射会一次出现,就是动力定型。 例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吃饭穿衣上班一系列活动,由闹铃开始。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领会]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 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三、人际沟通和吸引 [识记] 沟通的概念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 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3.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发送的信息没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没有反应。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2.非言语沟通: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①表情: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②眼行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身体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四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④服饰:从服装上可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 ⑤讲话风格 ⑥人际空间: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领会]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但当交往双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双方角色不同,行为不同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 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开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简单应用] 非语言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原理: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里联系状况。 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时,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 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四、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识记] 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特性: 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作用: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①成员间的人际吸引,相互喜欢。②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③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①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②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形成,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群体的功能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无所不在。 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去个性化 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领会]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原因: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二)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原因: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原因: 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三,群体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体的冒险性 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动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自愿的。 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完全是不自愿的。 原因: 第一,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 第二,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 [简单应用] 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原因:①合法权力。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

你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吧。所谓的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广告受众者的心理,然后应用到广告设计上,改进,应用。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很多小伙伴问,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今天本站编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全部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自考心理学主要有以下科目:一、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第二版)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三、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学》,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心理统计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心理测量学:《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以上书目是首推书目,是心理学考研最基本的一定要看。以下是扩充知识面的参考性读物,起辅助作用:普心:《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心:《发展心理学》,(精装)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心:《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测量:《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是统考,应用心理、发展心理、基础心理考试用书都一样初试:全国统考政治、英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扩展资料:自学考试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1、公共基础课:所有专业或者同类专业应考者都必须参加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提供方法论不可少的课程。2、专业基础课:该专业考生要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基础课是为了应考者掌握专业的知识,学习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我们有关能力打下基础。像工商企业管理(本)专业中的《管理学原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这类的,就属于基础课了。3、专业课: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简称专业课)。4、选修课:有限制的选择自己需要的科目进行学习。选修科目的选择是有限制的,只能在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内选择。简单说就是给我们一些选修科目,自己挑着学。考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想考的科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学考试心理学自考有哪些内容呢?1.专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2001年开始执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计划)规定,心理学专业除3门政治课和“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外,专业课程有11门,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实验心理学”考试通过之后,还要参加“心理实验”的实践。“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定要学好,它们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它更是基础的基础,要学好,还要先学。学了“普通心理学”再学其他课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学(二)”容易理解,又让我们知道心理现象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可以先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需要较多的知识作基础,应该放在较后的阶段学习。“心理统计”要放在这两门课之前学习,因为它讲的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要在这两门课中应用。没有统计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难于理解。至于心理学的其他专业课,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心理学课,在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难易程度也没有较大差别,在安排学习时,和较难的基础理论课程做到难易搭配,让每次考试时负担均匀就可以了。 成人的在职学习比全日制在校生的学习有更多的困难,工作和家务容易分心,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要学习好就要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坚强的意志。学习安排要合理,学习方法也要改善。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解,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知识的。背诵是为了理解得准确,应用得熟练,而不是为了死记。 2.本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心理学本科开设的课程与专科的课程紧密衔接,又不断加深。除了两门政治课和外语课以外,还有12门专业课,即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应用心理学课程包括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量”、“市场调查”、“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就应用心理学领域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医疗卫生和管理。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管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的。学好这些知识必须以专科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特别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像“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等课程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强调专科阶段要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 就本科课程的内容而言,“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很大帮助;“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正确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心理异常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变态心理学”都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心理治疗”介绍了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要取得胜利,首先要获得高质量的、一流的人才。因而,客观、可靠、有效地甄别人才,发动员工积极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懂得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测量”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市场调查”为企、事业单位收集信息,分析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法。“市场调查”课程介绍了市场调查的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介绍了消费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广告。包装的设计、品牌的创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以及营销等领域;“工程心理学”则以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阐述人的因素在工业与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认知功效,改进人一机系统的设计,改善工作环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进行环境规划,消除污染、噪音等紧张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加速、超负荷、低压、失重、高温、高空等特殊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专科毕业的自考生学习本科的课程时可以不论先后的顺序,只是基本理论课难些,应用课容易理解些,两者应该搭配着学,负担均匀。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自考生,应该在先学专科的几门基础理论课以后,再学本科的课程,不然会给本科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按照专业考试计划,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接考心理学专业本科,需加考专科中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课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只有在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笔试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毕业论文)合格成绩后,方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论文成绩优良以上且一次通过,方可申请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xazk/200607/13/012_001498.html心理学自考有哪些内容呢?1.专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2001年开始执行(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计划)规定,心理学专业除3门政治课和“大学语文(专)”、“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外,专业课程有11门,即“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二)、“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组织管理心理学”。在“实验心理学”考试通过之后,还要参加“心理实验”的实践。“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一定要学好,它们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它更是基础的基础,要学好,还要先学。学了“普通心理学”再学其他课程,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社会心理学(二)”容易理解,又让我们知道心理现象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可以先学。“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需要较多的知识作基础,应该放在较后的阶段学习。“心理统计”要放在这两门课之前学习,因为它讲的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要在这两门课中应用。没有统计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和“心理测量”难于理解。至于心理学的其他专业课,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心理学课,在内容上都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关系,难易程度也没有较大差别,在安排学习时,和较难的基础理论课程做到难易搭配,让每次考试时负担均匀就可以了。 成人的在职学习比全日制在校生的学习有更多的困难,工作和家务容易分心,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要学习好就要有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坚强的意志。学习安排要合理,学习方法也要改善。高等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理解,不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知识的。背诵是为了理解得准确,应用得熟练,而不是为了死记。 2.本科课程及学习方法 心理学本科开设的课程与专科的课程紧密衔接,又不断加深。除了两门政治课和外语课以外,还有12门专业课,即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应用心理学课程包括临床心理学的课程“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还包括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测量”、“市场调查”、“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就应用心理学领域而言,本科阶段还是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即教育、医疗卫生和管理。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学校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管理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必修的。学好这些知识必须以专科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特别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课程做基础,像“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和“心理学史”等课程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必须强调专科阶段要学好专业基础理论课。 就本科课程的内容而言,“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很大帮助;“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为正确理解正常的心理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心理异常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变态心理学”都是必要的知识基础;“心理治疗”介绍了心理障碍的咨询与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组织要取得胜利,首先要获得高质量的、一流的人才。因而,客观、可靠、有效地甄别人才,发动员工积极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懂得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测量”为管理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市场调查”为企、事业单位收集信息,分析市场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法。“市场调查”课程介绍了市场调查的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步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介绍了影响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介绍了消费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广告。包装的设计、品牌的创立,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以及营销等领域;“工程心理学”则以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为立足点,阐述人的因素在工业与工作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它对于提高人的认知功效,改进人一机系统的设计,改善工作环境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进行环境规划,消除污染、噪音等紧张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加速、超负荷、低压、失重、高温、高空等特殊环境对人的影响。 心理学专科毕业的自考生学习本科的课程时可以不论先后的顺序,只是基本理论课难些,应用课容易理解些,两者应该搭配着学,负担均匀。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的自考生,应该在先学专科的几门基础理论课以后,再学本科的课程,不然会给本科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按照专业考试计划,教育学、医药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类各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接考心理学专业本科,需加考专科中的“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三门课程;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除这三门课外,还要加考“心理统计”和“心理测量”两门课程。只有在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笔试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包括毕业论文)合格成绩后,方可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毕业论文成绩优良以上且一次通过,方可申请学士学位。 参考资料:xazk/200607/13/012_001498.html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2017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基础心理学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①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②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③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8.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1)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自考的考试课程中《教育心理学》难不难?它的主要考点是什么?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1924)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领会]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 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三、人际沟通和吸引 [识记] 沟通的概念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 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3.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发送的信息没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没有反应。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2.非言语沟通: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①表情: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②眼行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身体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四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④服饰:从服装上可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 ⑤讲话风格 ⑥人际空间: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领会]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但当交往双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双方角色不同,行为不同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 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开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简单应用] 非语言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原理: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里联系状况。 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时,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 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四、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识记] 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特性: 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作用: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①成员间的人际吸引,相互喜欢。②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③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①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②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形成,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群体的功能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无所不在。 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去个性化 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领会]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原因: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二)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原因: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原因: 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三,群体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体的冒险性 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动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自愿的。 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完全是不自愿的。 原因: 第一,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 第二,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 [简单应用] 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原因:①合法权力。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

这篇《2014自考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考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投射测验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消费者的言语、行动和表情等行为,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以研究消费心理现象的规律。 2、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访谈法分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无控制的访谈)两种。 结构式访谈又叫控制式访谈,它是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无结构式的访谈又叫无控制的访谈,这种访谈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自然的交谈方式进行的。 4、投射测验法。 (1)为什么用投射测验法? 为了克服访谈法和一般问卷法的这种缺点,真正能够了解到受访者或受测者的真实动机和态度,心理学家创造了投射测验的方法。 (2)什么是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工具。这种测验是给被试者一组意义不清的刺激,让他加以解释。本来是模糊的,没有确定意义的刺激,又要让受测者说出这种刺激的意义,他自然会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尽量把刺激的意义说得圆满。通过对他解释的分析就能比较准确地推断出他的人格特征。这种测验用的是迂回曲折的办法,受测者没有戒心,他内心的真谛是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的,因而所测的结果就比较真实。 (3)最的投射测验是洛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4)投射测验方法有角色扮演法、联想法、造句法和示意图法。 (5)运用速溶咖啡的例子说明投射测验方法。 关于速溶咖啡购买动机的研究,是在消费心理学领域中运用投射测验方法的成功例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海尔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运用的方法是投射测验。 海尔设计了两张购物单,购物单上各有7个要购的商品,除一张购物单上要购速溶咖啡,另一张上要购新鲜咖啡不同以外,其余6项两张购物单上是完全一样的。找两组被试者,每组只看一张购物单。告诉被试者这张购物单是一位家庭主妇制定的,请他根据这张购物单想像这位家庭主妇是什么样的人。结果一组被试中几乎有一半的人把买速溶咖啡的家庭主妇说成是懒惰的、邋遢的、生活没有计划的;有12%的被试者说她是挥霍浪费的女人;还有10%的被试者说她不是好妻子。另一组被试则把购买豆咖啡的家庭主好说成是勤快的、干净利落的、讲究生活、对家务尽职尽责、喜欢烹调的。海尔根据这样的结果,分析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美国妇女不接受速溶咖啡是由于宣传强化了她们的偏见。她们认为操持家务是家庭主妇的天职,想逃避家务劳动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速溶咖啡的宣传强调的是它省时省事,让人觉得它给懒人提供了帮助,所以,勤快的人,不愿让人说懒惰的人不愿或者不敢去购买速溶咖啡。消费者对速溶咖啡的看法靠直接询问得不到真实的回答,运用投射测验法则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速溶咖啡占领市场所走过的坎坷道路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性能,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习惯、观念和爱好等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特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了解到它。开发新产品、推销新产品而又不知道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那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这篇《2014自考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考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投射测验法和实验法。 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消费者的言语、行动和表情等行为,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以研究消费心理现象的规律。 2、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访谈法分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无控制的访谈)两种。 结构式访谈又叫控制式访谈,它是通过访谈者主动询问,受访者逐一回答的方式进行的。 无结构式的访谈又叫无控制的访谈,这种访谈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之间自然的交谈方式进行的。 4、投射测验法。 (1)为什么用投射测验法? 为了克服访谈法和一般问卷法的这种缺点,真正能够了解到受访者或受测者的真实动机和态度,心理学家创造了投射测验的方法。 (2)什么是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工具。这种测验是给被试者一组意义不清的刺激,让他加以解释。本来是模糊的,没有确定意义的刺激,又要让受测者说出这种刺激的意义,他自然会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尽量把刺激的意义说得圆满。通过对他解释的分析就能比较准确地推断出他的人格特征。这种测验用的是迂回曲折的办法,受测者没有戒心,他内心的真谛是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的,因而所测的结果就比较真实。 (3)最的投射测验是洛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4)投射测验方法有角色扮演法、联想法、造句法和示意图法。 (5)运用速溶咖啡的例子说明投射测验方法。 关于速溶咖啡购买动机的研究,是在消费心理学领域中运用投射测验方法的成功例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海尔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运用的方法是投射测验。 海尔设计了两张购物单,购物单上各有7个要购的商品,除一张购物单上要购速溶咖啡,另一张上要购新鲜咖啡不同以外,其余6项两张购物单上是完全一样的。找两组被试者,每组只看一张购物单。告诉被试者这张购物单是一位家庭主妇制定的,请他根据这张购物单想像这位家庭主妇是什么样的人。结果一组被试中几乎有一半的人把买速溶咖啡的家庭主妇说成是懒惰的、邋遢的、生活没有计划的;有12%的被试者说她是挥霍浪费的女人;还有10%的被试者说她不是好妻子。另一组被试则把购买豆咖啡的家庭主好说成是勤快的、干净利落的、讲究生活、对家务尽职尽责、喜欢烹调的。海尔根据这样的结果,分析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美国妇女不接受速溶咖啡是由于宣传强化了她们的偏见。她们认为操持家务是家庭主妇的天职,想逃避家务劳动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速溶咖啡的宣传强调的是它省时省事,让人觉得它给懒人提供了帮助,所以,勤快的人,不愿让人说懒惰的人不愿或者不敢去购买速溶咖啡。消费者对速溶咖啡的看法靠直接询问得不到真实的回答,运用投射测验法则可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速溶咖啡占领市场所走过的坎坷道路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事实告诉我们,在消费者心目中,产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性能,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习惯、观念和爱好等心理特点。而这些心理特点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了解到它。开发新产品、推销新产品而又不知道它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那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用乳品为例: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的质量差异不很明显。于是人们通常认为新鲜乳品的质量更好,也就是说乳品的新鲜程度会影响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选择。因此,在乳品广告中,品牌和新鲜度是宣传的重点。第一,在乳品的各种销售终端中,超市占总销售额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超市销售点广告日益重要。第二,遍布城市的牛奶订售方式对乳品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通过广告吸引消费者,并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从而获得稳定而忠诚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乳品企业竞争上海农村经济。第三、“羽毛效应”在乳品广告中应用的几点建议“羽毛效应”强调消费者微妙心理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发生,一根“羽毛”可以改变最终选择的结果。在乳品这种低介入程度的消费中,这种效应就体现得更加突出。这根“羽毛”可以是“从众心理”、“移情心理”,也可以是“心理排序”。事实上,这些羽毛在乳品广告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运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了解消费者心理应用“羽毛效应”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下面提几点建议。第一、运用“从众心理”和“移情心理”。“从众心理”就是避免使自己鹤立鸡群,……避免因‘不同’或许会带来的后果。这种从众心理体现在乳品的电视广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在超市购买的场景,比如“三鹿”的液态奶广告,还配以“我们全家都爱喝”的广告词。“移情心理”运用类似于电视剧角色的感情投入,虽然“广告剧中对角色的认同感要比在电影中表现得更为肤浅,通常是一闪而过”,但久而久之却可以使“收看者把对剧中角色的认同感与广告品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发他们效仿的兴趣”。即使不能做到融人角色,也可使观看者的感情出现转移。从对剧中角色的关注转移到品牌上来。第四、突出概念,吸引眼球。由于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的乳品新鲜程度,因此新鲜和天然的概念就可以成为乳品广告中的羽毛。如光明的“好牛好奶”,完达山乳业推出的“全程放心”,伊利的“纯天然”,蒙牛的“来自大草原”等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并不总是可以左右天平的“羽毛”,当乳品厂家提出这些概念之后,就要寻找新的概念以吸引消费者,如光明在2001年提出的“无抗奶”,完达山在2003年提出的“含乳珍”。第五、充分运用广告中的元素——口号、动作或手势、音乐、音响、色彩、画外音等,使他们成为促成效应发生的“一根羽毛”。乳品广告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光环效应,如电视的黄金段位、大报整版、名人、大型赞助、大型标牌。乳品广告的受众是普通消费者,为了使乳品的形象亲切,乳品广告中出现的人物都十分生活化。而乳品广告中出现的名人一定要符合健康有活力的产品概念,因此体育明星就成了首选。如跳水明星田亮为光明牛奶做的广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运用这些“光环效应”的同时,广告中的元素也应该得到重视,如绿色会给人以健康天然的感觉,明快清新的音乐给人放松休闲的感觉。第六、重视售点广告和定购的相关服务。在乳品的销售中,超级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超市也就成为售点广告的主战场。在超市货架上摆放的位置,促销的广告标语等都可以成为那根“羽毛”,那些竞争品牌通过“加塞儿”的方式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排序,并搅乱他们头脑中的系列表,从而诱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定购是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高的表现,但是其他竞争性品牌的“羽毛”可能会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因此厂商对这部分乳品消费者也并不是高枕无忧的,只有不断地提升服务,并关注那些可能成为“羽毛”的细微之处,如产品宣传和营养知识手册的发放,奶箱的设计,结算的便利等等,才能稳固市场份额并使其品牌深人人心。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心理学自考教材笔记,自考教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理的一些回答,希望对你考试有帮助!心理学专、本科自考科目和教材果你没有专科学历,需要具备高中学历才能自考专科,之后自考本科。不同的省市自考的课程不同,一般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以下书本推荐给你,可以去淘宝或者自考书店均有销售:心理学专科共16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家祥00002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钱淦荣0000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巩献田00010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玉00284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施承孙0204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沈德灿侯玉波02106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郭淑琴02108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朱滢焦书兰02109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姜长青02110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韩昭0211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包燕02112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垒02114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陈萍迟立忠1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赵鸿德张喆王鲁滨10022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张智勇10127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张伯源心理学本科共22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罗正楷0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卫兴华00015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高远00016日语日语入门(上)(下)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上2006年版下李翠霞00017俄语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1-3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应云天0204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沈德灿侯玉波02106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郭淑琴02108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朱滢焦书兰02109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姜长青02110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韩昭10070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沈政林庶芝1007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亚旭10072心理实验设计心理实验方法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吴艳红韩昭耿海燕10074心理学史心理学史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沈德灿10075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王登峰10076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钱铭怡10077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同归侯玉波10078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马谋超高云鹏10079市场调查市场调研——基础与实务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刘明珠谢晓非施大德10080人事测量实用人事测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垒10081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垒10082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苏彦捷心理学专、本科自考科目和教材果你没有专科学历,需要具备高中学历才能自考专科,之后自考本科。不同的省市自考的课程不同,一般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以下书本推荐给你,可以去淘宝或者自考书店均有销售:心理学专科共16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家祥00002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钱淦荣00003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巩献田00010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徐中玉00284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施承孙0204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沈德灿侯玉波02106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郭淑琴02108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朱滢焦书兰02109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姜长青02110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韩昭0211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包燕02112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垒02114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陈萍迟立忠1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赵鸿德张喆王鲁滨10022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张智勇10127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张伯源心理学本科共22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本作者00004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罗正楷0000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卫兴华00015英语大学英语自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高远00016日语日语入门(上)(下)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上2006年版下李翠霞00017俄语新编大学俄语基础教程(1-3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应云天0204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沈德灿侯玉波02106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郭淑琴02108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朱滢焦书兰02109心理测量心理测验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姜长青02110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版韩昭10070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沈政林庶芝1007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张亚旭10072心理实验设计心理实验方法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吴艳红韩昭耿海燕10074心理学史心理学史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沈德灿10075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王登峰10076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钱铭怡10077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李同归侯玉波10078消费与广告心理学消费与广告心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马谋超高云鹏10079市场调查市场调研——基础与实务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刘明珠谢晓非施大德10080人事测量实用人事测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垒10081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垒10082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苏彦捷谁能提供一下北京心理学本科自考全部教材具体不知道你考哪个学校的,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的,你就到济南哪里有卖自考心理学教材济南哪里有卖自考心理学和普通话二级甲等英雄山文化市场有卖的,那里的考试书籍太全了,不过是盗版的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一、广告心理研究广告信息传播过程中消费者的心理现象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学的方法和知识运用于广告。国外学者认为,广告心理就是运用和把握消费者心理,通过广告媒体实现销售行为。首先,它从知觉、兴趣、记忆、欲求考虑,通过广告的大小、形状、色彩等打动人心的手段明显地显示广告。其次,广告心理对于媒体的特性,从视听觉的差别考虑,分析媒体的效果。另外,广告心理还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广告心理研究主要采用以检验为中心的实验心理学方法;以诊断为中心的临床心理学方法;用于分析人际关系和报道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广告心理学一般包括暗示、信念、记忆、联想、兴趣、需要、注意等基本原理。消费心理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需要。它受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发展、变化、多样性等特点。消费心理可分为以下几种:1.习俗心理需要。消费者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统 观念及种族不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不同的心理需要。2.趋势心理需要。在社会风气、时尚等因素的影响下,消费者往往会迎合流行风气,受社会消费潮流的支配。3.偏好心理需要。由于心理素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习惯、生活环境的影响,消费者会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有特殊的爱好。4.经济心理需要。即消费者重视经济实惠、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心理需要。5.特殊心理需要。即由于消费者受其社会阶层、职业特点、经济地位、文化知识程度的影响,希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地体现其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心理需要。6.好奇心理需要。7.方便心理需要。即普遍要求商品购买方便、灵活、服务周到、维修省事、容易携带的心理需求。8.美观的心理需要。要求商品外型美观、使人产生愉快或舒适感的心理需要。9.求名心理需要。由于名牌商品的安全性,或为了体现购买者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产生的购买名牌商品的心理需要。10.习惯心理需要。由于消费者长期使用,对某种商品产生特殊好感,持续购买、使用这种商品的习惯性心理需要。二、现代心理学认为:成功的广告对消费者一般具有六种影响力,它们是:1、吸引注意力广告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给消费者以一定的震撼和吸引的注意力。2、传播信息广告向消费者传播商品信息,以形成对商品特别是品牌的认知和印象。3、情感诉求广告以情感方式打动消费者的心理,引起情绪与情感方面的共鸣,在好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产生信赖感。4、进行说服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引起情绪共鸣的时候,逐渐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并说服消费者改变原来的态度,促使消费者逐渐喜欢商品并购买商品。5、指导购买广告中宣传模式化的消费与购买行为,大力渲染消费或购买商品之后的美妙效果,给消费者明显的示范作用,指导人们的消费与购买行为。6、创造流行广告常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向消费者多次重复同样的内容和诉求,利用大众流行的社会心理机制创造轰动效应,激发更多的消费者参与购买。

非常多的心理学效率都被运用于广告中,随便列举一些吧。1、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在我们做出判断之前,会受到一个常量的影响。就像船下了锚,就只能在一个范围里晃动。现在很多广告中,在推销商品的时候,都给一份相关产品的价钱,来显示自己产品多便宜。其实,这份价格清单,我们根本就不清楚其真实性,但用这样的方式,会给我们一种这类产品的价钱应该是多少的印象,从而认为广告中产品的价钱很便宜。2、从众心理广告里面常常会有很多人争相购买的镜头,就是因为人有一种从众心理,总下意识的认为,大多数人都买的东西不会错。3、配套效应人都有一种心理,若得到某个东西,总会希望别的东西与之配套。比如换了新床单,就会想连被子也一起换掉。广告中运用这个效应的并不少。有什么东西了,应该配什么,仔细观察的话,很多广告都采用了这种说法。4、明星效应这种效应是最普遍的,人都有爱屋及乌的思想,若喜欢一个明星,那他代言的产品,也会喜欢。其他的还有很多,林林总总的,一时半会都列举不完,所以,广告策划才能是一门学问啊。

中文名称:广告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advertising广告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在广告学方面的一个分支,研究广告对于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动机的影响。常被视为研究广告效果提升的市场调研的一个分支领域。广告心理学与消费者心理学交织在一起,广告心理学几乎涉及心理学的所有研究专题:注意、知觉、联想、理解、记忆乃至情绪、动机、需要、个性等。1908年美国应用心理学家W.D.斯科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这方面的专著:《广告心理学》。 创造力是以新颖的、有价值的方式行事的能力,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有的广告提供了可信的丰富的信息,对消费者了解产品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未能引起消费者注意 或未能激起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欲望,则无效;有的广告虽新奇,但引起人们的反感,或引起人们对漂亮画面的过分注意而未能明白宣传的是什么东西,亦是无效 的。广告创意关心的是,在充分表现广告主题并符合消费者心理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新颖。这就要求广告创意人员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根据美国心理学者J.R.Hayes的研究,有三个重要特征与创造力有关,即知识、智力和动机。(转引自Glover,J.A.,1990)知识有些人认为,那些具有高创造力的天才人物,尤其是那些音乐家、作家,他们的工作成果无需任何知识准备,是从头脑中自动“涌”出来的。一些研究对这种想法提出 了质疑。J.R.Hayes分析了被一本书(Schoenberg:TheLivesoftheGreatComposers)称为“伟大作曲家”的76 位作曲家的成长过程,发现这些作曲家99%的最好的作品是在他们从事作曲活动至少10年后写成的。另一位美国学者Wishbow分析了66位著名诗人的作 品,发现没有一人在进入这个领域5年内写出过著名的作品,55%的人在10年内没有发表过值得注意的作品。这些研究表明,在某一领域内要想有出色的表现, 积累大量的本领域的知识是必要的。智力如前所述,知识对于创造力是必要的,但我们也注意到,知识极为丰富的人未必都是有很高创造力的人。研究表明,智力是创造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较高创造力 的人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智商。美国心理学者Roe和MacKinnon对他们所研究的具有高创造力的人的智商测验证明,这些人的智商在120至177之间。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可以概括为:①创造力和智力之间有正相关的趋势;②创造力高者必须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力;③智力水平较高者,创造力水平分散,有的较 高,有的较低。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说明智力水平高者创造力未必都很高(朱智贤主编,1989)。动机除了知识和智力之外,动机也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都是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的人,他们每日平均工作时间要大大超过一般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完成工作,而似乎更满足于工作结果的创造性。广告创意是典型的需要创造性的活动,需要不断的创新,即使对同一品牌的宣传,一个好的创意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任何一个真正的好创意,很快就会被改头换面地 抄袭。例如,美国广告大师D.Ogilvy设计的一个戴一只眼罩的男士衬衫广告的创意,使广告主所要宣传的哈撒韦牌衬衣获得了极强的品牌个性,使该品牌在 116年的默默无闻后一下走红,这一创意就被几十个厂家抄袭(D.Ogilvy著,1962,林桦译,1991)。又如,英国约翰·史密斯啤酒 (JohnSmith'sBitter)从70年代起,以“约克郡的传统”为号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后来这一做法被诸多啤酒商采用,使这种对于追求传 统的诉求不再能唤起消费者对约翰·史密斯啤酒的特别注意(S.Broadbent,1983)。作为广告创意人员,要求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如前所述,这并不是惟一的条件,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广告创意人员可以从文学、音乐、戏剧、 美术中吸取好的创意;可以从与人、事的接触中,从异地旅行中获得经验,不断扩大经验的范围,培养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不断积累创意资 源。美国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M.I.Mandell,1984),美国广告创意人员的创意资源主要取自10个方面,按重要性排列为:观看和研究电视节 目,阅读一般性杂志,阅读日报,阅读有关贸易和商业的杂志,观看高质量的影片,旅行和周末远足,观看戏剧和音乐会,特殊的兴趣和爱好,参观博物馆,阅读有 关广告的书籍等。应当说明的是,广告创意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与科研人员不同,尽管两者所从事的活动都需要创造性,科研人员的知识主要是抽象概念和客观事实,广告创意人员的知识则主要是对各种事物的知觉和主观感受。最后,只有那些把广告创意活动作为爱好而不仅是作为职业的人,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不断创作出优秀的广告作品来。 创造性想象想象即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想象表象的心理活动,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记忆表象是人在感知客观事物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形象。如看到一个玩具汽车后,人们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保存一个玩具汽车的形象,这个玩具汽车的形象就是记忆表象。想象表象是经过人的头脑对记忆表象加工后形成的新的形象,如把记忆 中的玩具汽车形象和一个长柄锅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以玩具汽车为头、长柄锅的长柄为尾的狒狒的新形象,这个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出来的 表象)。如果这个新形象是在别人的提示下形成的,则是再造想象,例如经别人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以玩具汽车为头、长柄锅的长柄为尾的狒狒的形象的心理过 程;如果这个新形象是一个人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来的,则是创造想象,如毕加索创造以玩具汽车为头、长柄锅的长柄为尾的称为“狒狒与幼仔” (Baboonandyoung)的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广告创意活动,就是在广告主题的约束下创造出一个或一系列新形象的过程,追求的目标是在已有的形象之间建立出人意料的新的联系。例如,前面提到的D.Ogilvy设计的一个戴一只眼罩的男士衬衫广告,用一只医用眼罩和一个并非有眼疾的男士形象相联系,完成了标榜哈撒韦衬衫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广告主题。建立出人意料的新联系的主要心理障碍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指按特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状态,例如,只要是药品广告,就想到让一个医生打扮的人来讲解, 而想不出别的表现方法,就是一种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一种活动经验,因此当人们从事以往熟悉的活动时是有利的,它使心理活动完成得既快又好;但思维定势对 广告创意来说是不利的,它妨碍思维的灵活性,使心理活动出现惰性。例如,思维定势可造成功能固着现象,即只能看到一件物品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可 能有的功能。《庄子》中有一个关于葫芦的故事,很能说明功能固着现象。一个人(惠子)得到一个大葫芦的种子,收获了一个巨大的葫芦,想用来盛水(葫芦的通 常功能之一),葫芦壁不够坚固;想锯开做水瓢(葫芦的通常功能之二),但水瓢大得无处可放,因此认定它无用,只好把它打碎。庄子批判这个人茅塞不通,因为 他不能想到把这个葫芦系在身上作为救生衣在渡河时用(葫芦的其他可能有的功能)。如果D.Ogilvy只能想到眼罩的医疗功能,也就不可能创造出那样杰出的广告创意。

你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吧。所谓的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广告受众者的心理,然后应用到广告设计上,改进,应用。

  • 索引序列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
  •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
  •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整理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归纳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