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6

小宇宙可劲儿造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广告心理学重点笔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玲珑金月

已采纳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广告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主要内容有:1.广告心理学导论: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的心理现象)、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对受众心理活动的影响、广告的心理功能)、广告心理学的诞生。2.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3.广告受众群的心理特征:广告受众的年龄心理(以年龄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广告受众划分为儿童(0-12岁)、少年(12-18岁)、青年(18-30岁)、中年(30-60岁)、老年(60岁以上)五个年龄阶段的广告受众群体。)、性别心理(男性的心理特征、女性的心理特征)、地域心理(城乡居民广告受众心理、东西方广告受众心理)、职业心理(“蓝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白领”广告受众的心理、“粉领”广告受众的心理、“金领”广告受众的心理)、收入心理(高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中等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低收入广告受众的心理)。4.受众对广告的注意心理:关于注意心理学知识(注意的特点、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分类)、广告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广告要素的心理效应、广告位置的心理效应、广告重复的心理效应、广告新异性的心理效应、悬念广告的心理效应)、广告注意策略的误区(没有突出真正重要的信息、只求吸引注意,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情感体会)。5.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心理:关于感觉心理学的知识(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关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知觉、知觉的特性)、感知觉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最小可觉差的应用、联觉的应用、错觉的应用、阈下知觉广告与隐性广告)。6.受众对广告的记忆模式:记忆(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系统、遗忘、增强记忆力的原则)、如何提高广告的记忆效果(广告的重复策略、广告模特策略、联想策略、短时记忆策略)7.态度与广告的说服策略:态度(消费者的态度、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变化)、广告的理性诉求(包括消费者需求,理性诉求策略。理性诉求:以商品功能利益或相关属性为主要诉求点)、 广告的情感诉求(情绪和情感、广告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心境理论)、代言人效应的心理分析(代言人类型、代言人的选择、明星代言的风险)。8.广告效果的心理评价:广告效果、广告效果的内涵与特性、广告效果测定方法、广告效果测定的意义、广告心理效果检测、广告心理变化效果的测定、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指标、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

261 评论

大大大吉CQ

继续阅读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本周主要看了生理基础,心理是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脑的组成、结构、反射等,有利于理解心理现象。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由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组成。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是有细胞体、树突、轴突组成的。 树突,接受刺激(将物料/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把神经冲动传至其他神经元。前一个神经元与后一个神经元接触的点叫突触,神经递质发生变化,传动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分为,感觉、运动和中间神经元;又叫传入、传出和联络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是有脑部发出的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咽部和肩部运动)、舌下神经、三叉神经(感觉和运动)、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技能)。 31对脊神经是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发出,分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包括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二)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可分为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 躯干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他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 自主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来自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的内脏器官。(植物神经)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是大量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一)脊髓 自上而下越来越细,分前后中段,前段主要是运动神经元,中段主要是自主神经元,后段主要是感觉神经元。 脊髓很切面,中间近似于圆,管周围呈H状的是脊髓灰质,灰质外边是白质 由脊神经的神经纤维构成。 脊髓是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还能完成简单的反射弧。 (二)脑干 脑干位于颅腔内与脊髓连接的部位,包括延髓、桥脑、中脑三个部分。 延髓紧接脊髓,是上下行神经纤维的通道;桥脑在延脑之上、小脑之前,是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中脑在桥脑之上,也是上下行的通道,还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三)间脑 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两个半球覆盖,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构成。 丘脑:所有感觉的中枢(除嗅觉)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小脑 小脑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通过三对小脑脚与桥脑和延脑相连。小脑结构与脊髓相反,深层为白质,表层是灰质。 其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端脑:即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中间的裂缝叫纵裂,底上横行纤维束叫胼胝体。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or大脑皮层,内部是髓鞘化了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白质内的灰质核团,称基底核。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侧功能不对称,左侧是语言、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侧是空间知觉、形象思维、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胼胝体负责两脑功能的连接。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互相支配。 一、垂体腺 位置: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有垂体前叶和垂体后叶组成。 功能: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并影响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 二、肾上腺 位置: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个腺体组成。 功能: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直接关系。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与自主神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引起的现象类似。 三、甲状腺 位置: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 功能: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的代谢,增进集体的发育; 亢进,饭量剧增却不增加体重,过分敏感、紧张情绪易激动;不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四、性腺 位置:男性是睾丸,女性是卵巢 功能: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产生;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一、巴斯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兴奋和抑制 其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从静息到活动,或反向。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有机体 在 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回传到神经中枢。使大脑及时获得行动信息,从而有效条件后续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指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指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二、巴浦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出现使反射停止,例如冥想时突然手机响; 超限抑制保护:长时间刺激,或强烈刺激,会损害神经细胞;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反射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刺激进行干扰,会形成泛化现象,40瓦的条件反射,80瓦也可以。如果只对多种刺激物中的一种进行强化,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就是分化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泛化是扩散,反射分化是集中。骑自行车的前期是扩散,身体全部紧绷,后期熟练是集中,只有少部分神经注意。 (三)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的进行可以引起另一神经过程的出现; 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一兴奋,周围抑制,是负诱导;一抑制,周围兴奋,是正诱导。 还可分为同时诱导和继时诱导,同时出现引发新的新的感觉,同时出现拿开后出现新的感觉。 (四)动力定型 将几个条件反射按顺序串在一起,只要第一个刺激出现,条件反射会一次出现,就是动力定型。 例如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吃饭穿衣上班一系列活动,由闹铃开始。

349 评论

爱dele的Vivian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类健康发展的心理需要。 [领会]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 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三、人际沟通和吸引 [识记] 沟通的概念 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要素和模式 基本要素: 1.信息源: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信息源的权威性和经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 2.信息:主要是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3.通道: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日常发生的沟通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沟通过程中信息接受者。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理解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发送的信息没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没有反应。没能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 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2.非言语沟通: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①表情: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②眼行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表达情感。 ③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身体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四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④服饰:从服装上可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 ⑤讲话风格 ⑥人际空间:人与人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领会] 人际喜欢和吸引的条件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决定性作用,但当交往双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双方角色不同,行为不同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 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 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开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尤是交往初期。 [简单应用] 非语言沟通技能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 人际关系测量的基本步骤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原理: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在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里联系状况。 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时,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 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四、群体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识记] 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特性: 1.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作用: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作用,它可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作为成员彼此认同的依据。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①成员间的人际吸引,相互喜欢。②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③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①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成员不能简单地决定是否离开。②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形成,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群体的功能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给成员心理上的归属感(情感方面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行动方面的影响)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无所不在。 社会助长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去个性化 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去个体化。 [领会]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原因: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二)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原因: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群体极化 所谓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原因: 第一,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第二,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第三,群体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体的冒险性 第四,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第五,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实质上群体极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的影响,二是社会规范的影响。 2、群体思维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四)从众与服从 1、从众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动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自愿的。 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2、服从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服从完全是不自愿的。 原因: 第一,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 第二,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 [简单应用] 从众与服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原因:①行为参照。个体在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害怕面临压力,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原因:①合法权力。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服从可以将错的责任转移。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

243 评论

温馨玫瑰

你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吧。所谓的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广告受众者的心理,然后应用到广告设计上,改进,应用。

270 评论

相关问答

  • 广告学概论自考重点笔记

    自考00181广告学一是一门课程,它着重训练学生在广告营销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充分利用当今科技和信息网络提高广告技能。本文将讨论自考00181广告学一的主

    中国神运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

    自考心理学比较简单,会背书就行了,只要你肯背,背的越多,通过的机会就越大,书到当地的自考办买,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辅导教材,我是自考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我觉得没有辅

    拎拎同学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整理

    有广告心理学这门学科吗?

    九尾小妖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

    广告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广告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探索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主要内容有:1.广告心理学导论: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

    warmerting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广告心理学自考笔记重点句子

    这篇《2014自考消费与广告心理学考点: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费行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观察法、访谈法、

    柚柚滴溜溜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