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1

MyronKiven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中国法制史思维导图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天~甜甜

已采纳

西周以降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核心:“礼”和“刑”的关系问题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 “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德”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社会的政治评价。 “明德慎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慎刑”思想,这种思想自西周以来就突出的体现在礼刑关系中。 “礼”和“刑”体现中国历最早的一种法律形态关系。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三)契约与婚姻继承法律 1.西周的契约法规。 (1)买卖契约。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大市以质,小市以剂”,“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2)借贷契约。 2.婚姻制度。 (1)婚姻缔结的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只有正妻所生子女为嫡系。 (2)婚姻“六礼” 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度来完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婚姻关系的解除。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称为“七出”。所谓“七出”,又称“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按照周的礼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离异休弃。“三不去”即是: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西周婚姻立法的原则和制度多为后世法律所继承和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继承制度。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经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继承主要是王、贵族政治身份的继承,土地、财产的继承是其次。 注意:古今继承的不同。

200 评论

aibeibei130611

古代法制演变的五大线索 一、主要法典 《法经》(6篇)─→《九章律》(9篇)─→《曹魏律》(八议入律)─→《秦始律》(《晋律》,服制入律》)─→《北齐律》(重罪十条入律,12篇)─→《开皇律》(五刑十恶八议,12篇)─→《唐律疏议》(一准乎礼,12篇)─→《宋刑统》(律后附敕令格式,12篇)─→《大明律》(强化行政控制,模仿周礼;改变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只能为纲编撰法典》7篇)─→《大清律例》(7篇) 二、法律体系 汉[律令科比]─→唐[律令格式典]─→宋[刑统(律)敕令格式律]─→明[律诰(特别法)例典]─→清[律例典] 三、刑法原则 西周:故意过失,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宽严适中秦朝:连坐、诬告反坐汉朝: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唐朝:公罪私罪、共同犯罪合并论罪、自首类推、老幼废疾者减刑、累犯加重、特权、化外人处罚原则明朝:从新从重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 四、刑罚制度 奴隶制五刑[肉刑为中心]─→汉初刑制改革[废除肉刑]─→封建制五刑[徒流体罚为中心]─→近代五刑[自由刑为中心] 五、会审制度 杂治:秦汉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 三司推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三司会审、九卿圆审:明,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九卿圆审:六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史、通政使九卿 三司会审、九卿会审、秋审、朝审:清 近现代重要法制演变线索 一、宪法 清末《钦定宪法大纲》(1908君主立宪制)、《十九信条》(1911)─→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内阁制)─→北洋政府“天坛宪草”(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内阁制)、“袁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1814总统制)、“贿选宪法”(《中华民国宪法》1923内阁制)─→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五院制建立)、“五五宪章”(1936《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蒋记宪法,1947年总统集权制)。 二、刑法(从体例、内容两方面掌握) 清末《大清现行刑律》(1910,民刑分立,废除酷刑)、《大清新刑律》(1911,附《暂行章程》)─→北洋政府《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1912附《补充条例》)─→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刑法》(1928) 三、民法(从篇名、特点两方面掌握) 清末《大清民律草案》(1911)─→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民法》(1929) 四、诉讼法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1906草案)─→《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1910)─→《中华民国民事诉讼法》(1931)、《中华刑事诉讼法》(1928) 特别注意: 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现代化。这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可以帮助记忆。 中国法制史的学习中有两条线索,即横向以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的发展为线索;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伟线索。

197 评论

呼啦啦呼嘞嘞

一、法经: 魏国李悝作法经,封建法典第一部,盗贼囚(网)捕杂具,六篇法律在其中。具律本是总则名,*狡城(禁)嬉徒金,六禁之规在杂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1.魏律 明帝《新律》18篇,具改刑名置律首,八议此时入法律,等级特权昭昭然。 2.晋律 司马代魏西晋立,泰始年间做法律,律名晋律或泰始,此律一共20篇,刑名之后法例加,五服制罪是首创。张裴杜预疏法律,解释与律同效力,此律还名张杜律。 3.北齐律 承前启后北齐律,刑名法例二合一,名例之律始出现。此时法律定期型,篇目一共十二篇,唐宋承之不改变,重罪十条北齐创,隋律开皇改十恶。 4.官当制度 北有北魏南有陈,官职抵罪律中明。 5.废除宫刑制度 北朝南朝废宫刑 6.“准五服制罪” 血缘近,尊犯卑,处罚轻;卑犯尊,处罚重。 三、唐律 1.十恶 重罪十条北齐创,《开皇律》中变十恶。 2.区分公、私罪的刑罚原则 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3.类推原则 减轻处罚举重明轻,加重处罚举轻明重。 4.化外人原则 国籍相同属人主义,国籍不同属地主义。 四、宋朝法律 1.宋刑统 刊印颁行宋刑统,篇下分门体例新。 2.继承制度 家无男子称绝户,绝户也需继承人。夫忘妻在是立继,夫妻俱亡命继称。继子地位不如女,若有女儿未出嫁,四分财产占其三,独留一份给继子。若有女儿已嫁男,女、子、官府三三三。 五、清朝法律 《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乾隆定,最后一部集大成。

17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思维导图

    可以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梳理,再往下包括各阶段的重大事件,这样逐级展开。在ProcessOn模板社区为你找了一个模板

    君君如冰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外国文学史自考思维导图

    《外国文学史》是一套立体化教材,由纸质教材和配套的《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组成。为了拓展大家的文学素养,接下来,我就和大家介绍外国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希望

    水里漂浮的雨 6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外国法制史自考思维导图

    【 #自考# 导语】《外国法制史》是一本关于外国法制史的教科书。本书是目前国内法学院外国法制史课程最主流、最畅销的教材,出版多年,重印多次,几历修订,愈臻完善

    爱吃之虎虎 3人参与回答 2024-05-29
  • 自考中国古代史一思维导图

    从高中历史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比较乏味,尤其是记不住历史知识,这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送我个时光机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自考中国司法制度思维导图怎么学

    从零开始学习思维导图,首先第一步就是认识和区分思维结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并理解如何使用思维工具的方法。 以Mind+思维导图为例,在开

    荷叶圆圆1980 8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