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11

情感白羊座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无敌沈阳人

已采纳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2)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3)百家争鸣对教育的作用2.齐国的稷下学宫––(1)性质:官家操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②“不治而议论”,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③自由辩论④学无常师⑤在学生管理上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3)历史意义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7)教学方法:①学--思--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重要,“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10)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5.荀况的教育思想––(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6.墨家的教育思想––(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重要,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①政治和道德教育②科学技术教育③文史教育培养④思维能力的教育(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①主动②创造③实践7.道家的教育思想––(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2)“逍遥”的人格理想(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3)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2长善救失3启发诱导4藏息相辅5教学相长4)历史地位(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史部分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66 评论

janjan3344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历史沿革

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以中国古代的太学为例,它不仅为历代封建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曾以高度发达的文化吸引了朝鲜、日本等国的大批学生前来中国留学。

中国古代书院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它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它不仅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而且对当时的学术、学派的发展和形成,甚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尚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更是名师辈出。从古代的孔丘、墨翟、孟轲、荀况、王充、韩愈、朱熹、陈献章、湛若水,到近代的何子渊、丘逢甲、唐国安和现代的蔡元培、杨贤江、徐特立、陶行知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古代,不仅有《论语》《孟子》荀子等蕴藏着丰富教育资料的典籍,而且还有像学记这样精深的教育专著古代教育家们还概括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言行一致”,“改过迁善”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些都是中国教育思想遗产中的瑰宝。

159 评论

小S妈是顾大厨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1)宋代:1科举地位的提高2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3考试内容的改革(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实行殿试制度、改善考官任用制度、对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实行别头试、对试卷实行弥封(糊名)和誊录制度);(2)元代:确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及《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模本和答题依据;(3)明代:确立八股取士的制度,标志着科举制度开始走向衰败;(4)清代:增加“童试”;2.学校沦为科举附庸;3.宋代“兴文教”政策–;–;(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4.北宋三次兴学–;–;(1)“庆历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③第三,振兴太学,将“苏湖教法”引进太学;(2)“熙宁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③扩建太学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等专科学校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5.“三舍法”;6.“苏湖教法”–;–;胡瑷创立,主张“明体达用”,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是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7.“积分法”–;–;元代实施,事实上是三舍法的补充;8.“六等黜陟法” –;–;清代在州、府、县内实施;9.“监生历事” –;–;明初国子监实行,可视为实习制度;10.社学 –;–;起源于元朝,明朝使之完善,一种乡镇最基层的、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11.书院的发展 –;–; (1)书院的萌芽:始于唐代,宋以后书院教育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为①官学低迷不振②私人讲学的传统源远流长3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2)书院的发展:①宋代,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确立,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发展,以显示出官学化的趋势;南宋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书院);②元代,政府对书院教育的控制增强,已经逐渐接近官学,理学思想的影响加强;③明代:书院讲会制度的确立④清代,书院教育的严重官学化;(3)《白鹿洞书院揭示》及其历史意义:书院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系统化的纲领性学规。内容为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改过迁善”)④处世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⑤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顾宪成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的将会制度是明朝讲会制度中的典范,其特点为①推崇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②讽议朝廷,裁量人物③容纳各种实学;东林不仅是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心,还是政治舆论的策源地和政治活动中心;(5)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其特点为①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名物训诂、辩白考订为业②对教师各用其长,对学生因材施教③教学和研究相结合;(6)书院教育的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②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⑤师生关系融洽;(7)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述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2.私塾与蒙学教材–;–;(1)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西周称“小学”,两汉前称“书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称“家学”和“蒙馆”,宋元明清有“私塾”、“社学”,宋元时期是我国蒙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种类包括①义塾②专馆③散馆;(2)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汉代有《急就篇》(史游)种类包括①识字教学教材②伦理道德教材③历史教学教材④诗歌教学教材⑤综合知识教学教材;最有影响力的教材有《百家姓》、《千字文》(作者为南北朝梁朝的周嗣兴)、《三字经》等;其特点为①符合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②教材编写与儿童的日常生经验相联系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用字押韵④在进行识字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知识、道德教育;13.朱熹的教育思想–;–;(1)《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2)“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3)论“大学”和“小学”教育(小学“教以事”,大学“教以理”):①朱子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上分析了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小学的学习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要尽量生动②大学主要是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其任务就是以小学学习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任务和解决任务的能力,即“读书穷理”,学习方法主要靠自觉;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4)“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1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为“致良知”,教育目的为“明人伦”;(2)“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的教育原则: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3)教学内容:“《六经》皆史”;凡利于“求其心”者均可为教育内容;(4)论儿童教育:①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②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③儿童教育的内容应为歌诗、习礼和读书。更多详情请点击:2015考研:教育学知识点之教育史部分汇总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353 评论

小韵子39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今后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断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2、对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3、加强专题教育史的研究,如师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数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二階堂真红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汇总

    【近代教育的起步】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经过的《宣

    幸福的小猫zz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总结笔记

    中国教育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到了近现代,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

    摆脱拖延症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多少年来,求学人士为着理想持之以恒的苦苦奋斗着。从古代的科举制度,演变到现如今的应试教育,无不显现着这样一个丑陋的实时:书中自有黄

    紜亦眠观520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教育史自考重点背诵内容总结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

    dp73242962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