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48

inesthreebears
首页 > 自考本科 > 中国法制史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淘气lulu

已采纳

法制史论述题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是什么:“明刑弼教”强调重视教化,慎用刑罚。朱元璋建明以后,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乱世,因此要用重典且进一步认识到应通过重典治民和重典治吏来实现“重典治国”。是传统的刑罚“世轻世重”思想的体现。为什么:因为明代统治者认为,元朝的灭亡在于法度太滥、太乱、“废弛”。而且这与朱元璋个人经历有关。所以朱元璋在施用“礼法结合,明刑弼教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明刑”和“重典”的作用.朱元璋明初重典治国政策的理论依据就是“明刑弼教”思想。他继承了朱熹思想。朱熹认为德、礼、政、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政刑与德礼都是“天理”的产物,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工具,因此没有先后之分,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刑罚立而后教化行。”这就为统治者借口弼教无节制地施用刑罚,推行重典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此时的明刑弼教往往与重刑主张相联系。怎么办:重典治民——针对犯而不止的社会应“严刑以制之”,使民知重刑之威而畏于犯罪。这样就能达到重典治国的目的。评价:明初推行的重点治国的主张,虽然对于改良吏治,安定社会有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但是重典治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造成法制的畸形发展更是不能低估:1重典治吏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吏治腐败的问题而且此政策相当程度上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混乱,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挫伤了官吏的积极性。2重典治国思想的推行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刑罚由轻入重推向极至,真正形成封建社会后期的苛刑峻罚的形态。激化社会矛盾,激起人民反抗。2.汉代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汉初至文景时期:是什么:以黄老思想为主,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黄老思想特点为“无为而治”。为什么:汉初由于秦朝苛政和连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统治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较缓和的政策,强调安民,不扰民,与民休息,奉行黄老思想,,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怎么办:在经济上,强调轻徭薄赋;在法律思想制度上强调的约法省刑,(法律要尽量少些)影响:使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汉武帝之后:是什么:以儒家思想为主,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中心为“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为什么、怎么办: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各家之长。系统提出了“德主刑辅”的思想。他的理论依据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说。评价: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的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不知道你具体要什么,所以就把不久前整理的题给你吧。是需要这样的题的话,可以给我你的邮箱。我再发一些名词解释给你吧。

233 评论

lin12345610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作业题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刑名从商:指后世历朝历代的刑名皆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罚种类繁多,而且残酷,主要是针对广大的奴隶和平民的。2.九刑 :有两种说,一是指西周成文刑书,共分九篇;一是指西周里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赎、鞭、流、扑。3.质剂 :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内容相同,长短不一,双方各执一份。4.田里不鬻: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周天子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5.六礼:指西周时期婚姻缔结的六道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二、问答题1.简述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a.刑无等级,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除国君之外,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罚。这样开始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壁垒。b.法布于从,即“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制定了成文法,就要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知法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c.重刑主义,即“行刑,重其轻者”。在定罪量刑的时候,加重对轻罪的刑罚,这样就可以使民众不敢轻易犯罪轻罪,重罪就更不用说了。这三个方面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在这种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同时,各国纷纷变法,以确认新兴地方阶级的权利,取消没落奴隶贵族的特权,使得封建的法制有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促进了新兴封建经济的发展。2.简述《法经》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篇。盗法是针对危害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贼法是规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规定抓捕、审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杂法是规定其他危害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六禁;具法是规定刑罚的加减方面的法律。历史意义:a.《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六篇的内容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包括总则性的规定和分则性的规定,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则以及法典的体系,此后秦朝和汉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无不受其影响。所以《法经》是封建律典的蓝本。b.《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思考题1.请分析奴隶制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夏商时代的神权法思想,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和“亲亲、尊尊”立法指导思想,到春秋时期的“刑无等级、法布于从、重刑主义”思想。2.结合法治建设,谈谈如何理解春秋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法治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方略,法治建设要求有明确、公开的法律,公布成文法使得法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法律能够成为普遍的社会调规范。公布法律是一种初级形态的法治建设。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打破了奴隶制法秘密法的状态,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也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战国法家形成“法治”思想的基础。作业二一、问答题1.简述《宋刑统》和“编敕”(1)《宋刑统》。全称是《宋建隆详定刑统》,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该法典于963年撰成。编撰体例沿用《大周刑统》。它形成了律令合编的法典结构。(2)编敕。敕,原为皇帝诏令一种,宋代的敕成为皇帝对特定人或事所做的随时决定,成为断案依据。编敕是将一个个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种立法过程。其特点是:仁宗前,敕律并行;神宗时,敕的地位提高,达到了破律、代律的地位。南宋在敕令、格、式并行和编敕基础上,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加以编纂,形成《条法事类》,形成新的法典编纂体例。南宋时还有编例,即对皇帝与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或审判的典型判例加以汇编,以补充律敕。敕、例广泛应用是导致宋代法制混乱的重要原因,并影响至明、清。2.唐律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唐律是指《唐律疏议》,唐的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唐律疏议》上,《唐律疏议》共十二篇,500条,其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篇目的排列有内在的规律,体现了立法者对各项内容及其关系的认识。 《唐律疏议》中,名例律例于全律之首,相当于现代刑法中的总则,是统率其他各篇的大纲、贯彻全律始终的核心,在十篇中居于首要地位。它集中规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恶、八议等各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罚制度及适用于各分则的刑法原则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则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其后九篇为分则,规定了各种具体的犯罪及其相应的刑罚。最后两篇规定有关追捕逃犯和审判、执行方面的内容,在现代法律中多属于程序法的范围。 十二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名例律57条"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规定了唐朝的刑法和刑罚原则,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部分,集中体现了唐律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则。具体包括:五刑、十恶、八议、请章、减章、赎章、官当、划分公罪与私罪、犯罪自首的要件、对老幼废疾者犯罪的减免等等。 第二篇 卫禁律33条是有关警卫宫殿和关津要塞的规定。 第三篇 职制律59条是关于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法律。唐 第四篇 户婚律46条"户口、婚姻"。唐朝的土地分配、赋税征收及徭役摊派,均以户籍为依据。 第五篇 厩库律28条是有关公私牧畜饲养、管理和官府仓库管理方面的规定。 第六篇 擅兴律24条,擅为擅发兵,兴为兴造。擅兴律是对违法兴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 第七篇 贼盗律54条是关于惩治侵犯封建政权和人身、财产等方面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八篇 斗讼律60条,是关于殴斗伤人和控告申诉方面的法律。 第九篇 诈伪篇27条,伪即伪造,诈即,是关于惩治伪造和的法律。 第十篇 杂律62条杂律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面较宽。主要包括涉及市场管理、债权债务、犯奸失火的以及其他一些轻微危害杜会秩序和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 第十一篇 捕亡律18条是有关捕捉逃亡罪犯和其他逃亡者的规定。 第十二篇 断狱律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狱政方面的法律。包括审判原则、法官责任、拷讯囚犯、刑罚执行以及监狱管理等方面的确定。3.中国封建司法机关的发展演变 提示:这道题要求把中国法制史上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把司法机关的发展演变做一个说明。秦朝:中央司法机关是廷尉,长官名称也是廷尉,是九卿之一。 是最高司法审判机关它的主要任务是:a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b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的第110页。汉朝:a.中央有廷尉,在东汉时曾改名为大理寺;职责:诏狱、上报的疑难案件。属官:廷尉正、左右监、左右平等;丞相有诛罚大权,尚书也在汉武帝之后有司法审判权。御史台是监察机关,职责是监察百官,参与重大案件的审判。b.地方:郡县两级,郡守、县令下也设有专职的司法官吏,如贼曹、辞曹等。乡有有秩、啬夫、游缴等,调解处理轻微刑民案件。这部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157到158页。魏晋南北朝:中央仍为廷尉或大理寺,只有北周称为秋官大司寇。东汉以后中央三省制逐渐形成,尚书台成为是高行政机关,尚书台下属都设有掌管司法行政和兼理刑狱的机构,如三公曹、二千石曹。地方上,形成了州、郡、县三级,由县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地方司法审判。这部分内容参见教材第180页。隋唐:大理寺是最高的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注意说明这三大机关的各自的职责。地方上,形成州县两级,州设有司户参军事和司法参军事。参见教材第227页。宋元:元朝,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大宗正府,后还权于刑部和地方政府。此外,内史府、枢密院、奥赛、宣政院等部门也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地方上,有路、府、县的达鲁花赤掌握地方司法。还有监察机关,具体说明中央的御史台,地方的行御史台以及提刑按察使(肃政廉访司)。注意元朝司法机关的特点,这些在教材第 249页都有。明清: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注意大理寺和刑部之间职责的变化。地方上,县、州、府、省四级,有关审级的规定,会审制度也应该稍加说明。这些在教材的第276页。清末:司法机关,刑部改为法部,专门负责司法行政;大理寺改大理院,是最高审判机关;设总检察厅。四级三审制。清末是司法机关近代化的时期,封建时代的司法机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应该说明的。参见教材第323页。二、小论文1.试述中国封建法律对贵族特权的规定提示:这道题倒不用对有关贵族特权的规定的发展演变作出说明,但也要求总结出各个朝代的有关贵族特权的规定。这里重点要说明汉朝的先请、魏晋南北朝所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八议(其实早在周朝就已有,只是到了这个时期才制度化了)、官当、杂抵、例减、赎等方面的规定。隋唐的议、减、赎、当制度。首先,说明以上各种制度的含义。其次要说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前后相沿的制度,比如晋朝的杂抵,其实是此后北魏和陈律里规定的官当的初形。赎刑的规定可以追溯到夏商(商朝的《吕刑》把赎刑制度化了)。最后还要说明它们的意义(当然主要就是要保护贵族官僚的特权)。这些方面可以参见教材第132页、第157页(汉律里的官员有罪先请原则)、第168页(八议)、第170页(杂抵)、第175页(官当)、第187页(隋律里的议、减、赎、当)、第204页(唐律里的议、请、减、赎、官当、免官)、第268页(清朝的有关规定)。此外,还可以说明秦朝在官吏的选任上的任子制度(第92页)和汉朝的沿用(第129页)。这也是对贵族官员的特权规定。 还可以参考网站上有关的论述。作业三课堂发言1.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提示:A.从制定的背景和宗旨上来比较:前者在1908年制订和颁布,当时革命处于萌发时期,民权思想也不兴盛,所以它的宗旨是“君主专权,人民无权”;而后者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全国革命形势紧张,各地纷纷发电要求变革宪政,民权思想也十分兴盛,故它的宗旨是贬君权,伸民权。B.从内容和体例上来比较:前者基本上来自于1898年日本帝国宪法,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为君上大权,附录为臣民权利义务。后者在内容各体例上有所变化,一是采用英国式的虚君共和制,二是形式上限制了皇权,三是由资政院经过法定程序制定,属于临时宪法。C.从意义和性质上来比较,两者基本上维持了“大清帝国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精神。前者作为第一部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客观上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起了比较大的冲击作用,打破了传统中华法系的法律体系,结构也比较完整。后者则是为了缓和革命,属于临时宪法。2.清末修订法律馆主持制定的法律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A.《大清现行刑律》,作为过渡性的刑法典,P309。主要内容:改律名、取消六部名称的篇名,重回唐宋律的体例。改革刑罚制度、取消过时法条,增加新罪名。B.《大清新刑律》,主要内容:分总则、分则,仿资产阶级刑体例;罪刑法定原则;删去 “八议”、十恶之类的内容;P311。C.《大清商律草案》P305。《交易行律草案》、《破产律》。D.民律中的总则、债权、物权三编。具体内容教材 P319。E.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具体内容见教材P322。3.清末司法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提示:主要是说明A.领事裁判权:凡是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和司法机关的管辖。他们如成为民、刑事诉讼的被告时,中国法庭无权审理,只能由各该国的领事按其本国的法律裁判。和B.会审公廨:在租界内设立的中外法官共同审案的法院。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是帝国主义进一步干涉中国司法权的半殖民地化的司法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始于1843年7月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领事裁判权是指外国在中国的侨民成为民刑被告时,如其本国与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则中国法庭无权裁判,只能由其本国领事按其本国法律裁判。领事裁判权在中国持续了一百年,直到1943年才正式废除。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的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法院,从此公审会廨在上海组成,以后又扩大到厦门等地。会审公廨管理各国租界内各等案件。凡牵涉有约国洋人必须到案的洋华诉讼,无约国洋人与华人的互相诉讼及被外国人雇佣和延请的中国人的诉讼,外国领事均有权参加会审。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但实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所把持。这两个制度对清末司法权的侵犯,清廷也从国内立法上对之确认,同时,司法权也保留了封建的传统,说明了司法权的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它和会审公廨是此时期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主要表现。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共7章56条。包括:《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它以孙中山民权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三国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宪法原则而制定,集体中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精神。主要内容包括:1、确认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2、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3、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5.国民党政府的司法机构:参见教材P387。6.六法全书参见教材P375。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见教材P397。8.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参见教材P427。作业四一、名词解释1.刖刑 :商朝的一种肉刑,具体见教材P28。2.非所宜言罪:秦朝的一个罪名,P101。 3.劓殄:商朝的一种死刑方法,P28。 4.官当:《北魏律》和南陈律里规定的贵族官僚的特权,见P175。二、简答题1.简述《法经》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的主要意义:P74。2.简述唐朝的法律形式:P195。3.简述太平天国处决死刑的主要方法:P341。4.元律如何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接的:应该是明律规定的内容,这里元律是错的。P260。5.国民党的特种刑事法庭:P388。三、论述题1.八议提示:论述题应该先说明八议的概念,八议的起源和发展(从周礼到三国时魏入律),具体内容以及它的意义和性质。2.十恶:同上题也应该说明十恶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北齐律中重罪十条,经隋唐发展而成为十恶),具体内容以及意义和性质。3.试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它的制定、主要内容和意义都应该说明。P427。

205 评论

素食更好

什么都没有,怎么回答

107 评论

芦苇薇薇

2012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中国法制史任务1答案一、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30 分。每空3分)1.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2. 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刑名从商) ”。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3. 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已恶而掠美)”。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4.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5. 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6.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试题满分:3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7.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 试题满分:6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第 2 空、 满分:3 分 8. 礼制的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试题满分:6 分第 1 空、 满分:3 分 第 2 空、 满分:3 分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 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D)。A. 墨刑B. 劓刑C. 刖刑 D. 宫刑 满分:3 分2.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A )。A. 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B. 天命与天法罚C. 德刑并用与德主刑辅D. 法网严密 满分:3 分3.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D)条。A. 五百B. 一千C. 二千D. 三千 满分:3 分4.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D)。A. 昏B. 墨C. 贼D. 杀 满分:3 分5. 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C)的刑罚。A. 斩B. 戮C. 醢D. 脯 满分:3 分6.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B)。A. 习惯B. 战争动员令C. 祭祀 D. 礼仪 满分:3 分7.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C)上。A. 竹简 B. 丝绢C. 铜鼎 D. 龟骨 满分:3 分8.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D)。 A. 《九刑》B. 《汤诰》C. 《汤刑》D. 《周礼》 满分:3 分9.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D)。A. 孔子B. 叔向C. 商鞅 D. 子产 满分:3 分10.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B )。A. 窃盗罪B. 强盗罪C. 大逆罪 D. 抢劫罪三、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1. 西周礼治的核心是(AB)。A. 亲亲B. 尊尊C. 礼不下庶人D. 刑不上大夫 满分:3 分2. 在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的术语有(ABCD)。A. 刑B. 命C. 诏D. 典 满分:3 分3. 商朝的监狱称作(ABC)。A. 圜土B. 牖里C. 囹圄 D. 夏台 满分:3 分4. 夏朝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即(ABCD)。A. 夏朝法律体现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不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B. 夏朝法律非常残酷C. 夏朝法律维护奴隶主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D. 夏朝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满分:3 分5. 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ABCD)。A. 誓 B. 礼C. 遗训D. 殷彝 满分:3 分6. 古代法字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 BC )。A. 刑 B. 公正、不偏不倚 C. 限制、强制D. 律 满分:3 分7. 西周区分非终和惟终,就是区分(CD)。A. 过失B. 故意C. 偶犯D. 惯犯 满分:3 分8. 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BCD)。A. 明德慎罚B.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C.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D. “重其轻者” 满分:3 分9.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BCD)。A. 夏朝的王位继承实行禅让制B. 夏朝全国共分为九个地区C. 夏朝中央有职事官六卿D. 圜土和夏台都是夏朝监狱的名称 满分:3 分10. 商朝的立法主要有(ABC)。A. 《汤刑》 B. 《汤誓》C. 《汤诰》D. 《太甲训》 满分:3 分四、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1.9错误,其余正确1. 晋国赵鞅铸刑鼎,遭到叔向的反对。 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2.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3. 炮烙是商朝死刑处决的方法。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4. 商朝末期,王位继承制度确立了嫡长继承制。 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5. 西周初期,周王对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隶有最高所有权。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6. 夏启在与有扈氏作战时,曾在“甘”这个地方发布命令。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7. 商朝的监狱沿袭夏朝的名称,叫做圜土。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8. 刑、法、律是我国各朝各代最基本的法律名称。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9. 夏启通过禅让制获得夏王朝的统治权。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10. 奴隶制五刑最早来源于原始时期的苗族。A. 错误B. 正确 满分:1 分

11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司法制度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试题找不到,答案找不到。

    伟哥是老顽童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中国司法制度自考真题答案及解析

    2000年下半年自考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刀剑如梦1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法制史自考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法制史论述题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是什么:“明刑弼教”强调重视教化,慎用刑罚。朱元璋建明以后,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乱世,因此要用重典且进一步认识到应

    摄氏三十八度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中国法制史自考真题及答案

    2012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中国法制史任务1答案一、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30 分。每空3分)1.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试题满分:3

    百拜嘟嘟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中国法制史自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選擇淡定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