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82

felicity03
首页 > 自考本科 > 实验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杜嘉班纳Ricky

已采纳

情绪的测量: 情绪测量指标主要有内部的主观体验、外部的行为表现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等. (I)主观体验 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量方法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的情绪体验. (1)形容词核对表:心境形容词核对表、情绪-心境测查量表 (2)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 (II)面部表情 表情是情绪的行为指标。 (1)早期测量工具: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 (2)现代测量技术: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 (III)生理指标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因此这些生理变化就成为情绪研究可以利用的客观指标。情绪的生理指标很多,比如皮肤电、循环系统、语图分析、脑电波、生化指标等。 情绪的认知研究: 背景:早期情绪认知研究的关注焦点,是描述情绪与认知间复杂交互影响。涉及到认知对情绪影响的实验通常是:操纵被试的认知活动,以观察其情绪的变化。涉及情绪对认知影响的实验则通常是:使被试进入不同的情绪状态,以观察他们在认知活动时的差异。 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芬茨(Fenz)图片联想实验—被试—见习跳伞运动员——自变量:距离跳伞的时间图片与跳伞主题的关系程度—因变量:情绪生理指标(皮肤电反应) 手术前的恐惧—情绪对认知的反作用:詹尼斯的准实验研究—外科手术病人为被试—自变量:手术前的恐惧水平——因变量:对手术的认知 结论:对手术前恐惧水平情绪的不同,导致对手术的认知也不尽相同。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关系:操作困难的任务,操作水平在较低的激动水平达到最佳;操作中等的任务,操作水平在中间的激动水平达到最佳;操作简单的任务,操作水平在较高的激动水平达到最佳。 情绪与归因: 归因: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评价,它是一种认知评估活动。 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在行为结果产生的时候,首先会直接对结果的好坏作出判断,然后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实验证明:原因部位的知觉、原因可控性的知觉以及原因稳定性的知觉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与决策: 失败的博弈:情绪调节缺陷会使人无法做作出正确的风险决策。 情绪生动性与决策权重:当事件发生概率不同时,生动性不同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也发生变化。 损失厌恶:损失造成的消极情绪冲击要大于等量收益造成的积极情绪冲击。

194 评论

小v爱火锅

第八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的类型: (I)按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又称为瞬时记忆。 容量:几乎容纳了所有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 保持的时间:0.5~3秒.——斯珀林的部分报告法. 信息储存的形式(编码方式):完全依据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单一性. (2)短时记忆: 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保持的时间: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 信息储存的形式(编码方式):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具有暂时性、动态性和操作性. (3)长时记忆: 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保持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甚至一生. 信息储存的形式(编码方式):信息编码(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类型: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按所储存信息的类型)。 (II)按照记忆的意识标准,记忆可分为两种(格拉夫和沙赫特):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通过对记忆的无意识的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外显记忆:通过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表现出来的。 区别: ①个体差异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②学习和测验阶段感觉通道的改变对内隐记忆有影响,对外显记忆则没有影响。 ③加工特点不同。外显记忆是概念驱动过程,是有意识的并需注意资源的过程;内隐记忆是材料驱动加过程,是无意识的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III)按照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 回溯记忆: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IV)根据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对错误记忆的产生有两方面的解释:实验程序、理论解释: (1)DRM范式(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的实验程序与传统的真实记忆的研究相似: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DRM范式的实验程序:向被试呈现多个学习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未呈现的目标间(关键诱饵)和它相联系的15个学习项目组成。然后在测试验阶段,让被试对呈现过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 实验结果:在回忆和再认测验中被试将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识别出“旧的“比率(即虚报率)接近那些实际呈现过的词的出中率(即真实记忆)。 (2)安德伍德的内隐激活反应假设与布雷纳德和雷纳的模糊理论既可以解释错误记忆,又可以解释真实记忆。这说明这两种记忆在理论整释上有共通性。 (V)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记忆可分为元记忆和客体记忆。 元记忆: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是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的有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 客体记忆: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早期的记忆研究和学习研究: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和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是记忆研究的两位先驱。 (I)艾宾浩斯和节省法: 实验特点:发明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的材料,并发明了节省法来测量记忆效果。 实验过程:艾宾语斯用稳定的速度大声反复阅读无意义音节,直到能将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忆回来为止。然后记录下学习这个音节来所需的时间和次数。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如一个月),他采用同样的方式重新学习这个音节来,直至正确,回忆出来为止,测量出重新学习音节表所需的时间和次数。 记忆效果的量化指标:两次对比的学习时间和次数的节省,节省量:指重新学习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与初次学习时间或次数比值 评价:优点:该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的,揭开了记忆的神秘面纱,节省法至今的被用于探讨有关记忆的重要问题。不足:①在实验材料上,无意义音节表是人为的,不贴近实际.②在实验被试上,只有一个人,数量过少。③没有体现学习经验对记忆的影响,即忽视了有关记忆的其他特征 (II)巴特利特和再现实验. 实验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的记忆特征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使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材料进行研究(民间故事、描述性散文段落和图画);研究方法用重复再现和系列再现,被试有20人。即在艾宾浩斯的实验上加以改进. 实验过程:(1)重复再现:让同一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多次回忆,将回忆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形。(2)系列再现:先让被试1再现原材料(记住的),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的材料,一段时间后进行再现,以此类推,直到被试20,得到一条“记忆” 记忆变化的趋势(系列再现):精细组织、简单化、命名、细节的保存. 评价:优点:涉及了记忆材料的文化背景因素,表明了拥有不同经验的人在解释、记忆、回忆相同材料时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不足:对实验的控制严密性程度不够,研究过于含糊,对记忆规律的观点也相对难以检验。 (III)中国的曹日昌也进行了有关研究,方法与国外相同,将记忆表现出的变化分为简略、概括,完整、合理,详细、具体,夸张、突出。 学习的早期研究是和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I)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研究 理论内容:一个原本不会引起无条件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一个原本就能引起此种无条件反应的刺激相结合后,就能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时的反应就变成了条件反应,而中性刺激则变成了条件刺激。 实验对象:狗. 实验过程:把一个中性刺激(铃声)随同无条件刺激(食物)一并呈现给狗,经过多次配对呈现后,狗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声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II)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 理论内容: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人的行为都可能伴随着某种结果,如果结果是正面的,那么在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人很可能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强化”。如果行为伴随着另一种结果,负面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的情况下,人将很少会再重复这一行为;这些结果被称为“惩罚”。一种行为被强化后,强化物不再出现,那这一行为再发生的可能性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消失,这种行为的压抑过程被称作消退。 实验对象:老鼠 实验过程:把一只老鼠放在“斯金纳箱”里,它偶然按下操纵杆就可以得到食物。经过多次尝试后,老鼠会不断按压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即“学会”按压操纵杆获得食物。 (III)总评:经典条件反射对有些学习过程很难解释—人们有时找不到确定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它不同,操作性条件则看重考察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促进或促退作用,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习程更加吻合。 记忆与学习研究的传统方法: 传统上对记忆和学习的研究的方法有回忆法和再认法. (I)回忆法 主要包括系列回忆、对偶联合回忆、自由回忆. (1)系列回忆: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学习或记忆的效果可以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的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的数量来进行测量。巴特利特的再现实验就是采用这一方法.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2)对偶联合回忆:有检验法和预期法两种程序.(卡尔金斯提出)刺激相似性低时,记忆容易;而相似性高时,记忆受到干扰。 (3)自由回忆:实验中存在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II)再认法 向被试同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他们判断是否先前学习或记忆过,以此来考察先前学习过的材料是否能正确被觉察。两类测验:(1)是/否再认测验:“二择一”的选择,被试猜中的概率会很高。(2)道选再认测验:多项选择测验,减少了对问题猜测的可能性。

129 评论

一个M精彩

第四章反应时 反应时(RT):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的时间。反应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反应变量和指标之一。 反应时的测量装置: 一种有效测量反应时的仪器包括三个部分:刺激呈现装置、反应装置和计时装置._ (I)刺激呈现与反应装置:刺激呈现装置可以在发出信号的同时激活计时装置,刺激呈现装置本身不得对被试的反应造成额外干扰;反应装置,灵敏、快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停止计时装置的工作。(理想状态) (II)计时装置:①简单机械计时器.②.复杂机械计时器.③电子计时装置 反应时的发展史.减数法: 原理(概念):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又称为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A反应.B反应.C反应 (I)A反应(简单反应) 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最简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 A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A反应时的分类:①听觉简单反应时:<1>实验情境:研究者通过耳机向被试呈现声音信号,并要求被试一听到信号就尽快按某一键。<2>实验结果: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任何一个时刻被试对听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都不会完全相同,因为它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本身的性质的变换和被试练习水平.<3>实验中反应时有一个无法跨越的绝对界限—“生物墙”(是一种人类能力的限制,它根源于粗人类有机体的特性—感官、脑以及肌肉工作的特性).<4>感官换能、神经传导、大脑加工和肌肉运动的时间总和便是我们所获得的简单反应时。②视觉简单反应时:和听觉简单反应时相比,视觉简单反应时较长,其原因在于感官换能时间较长。③视觉简单反应时较听觉简单反应时来得慢,而听觉反应时又较触党反应时来得慢。不同感觉通道的简单反应时具有差异。 注:1.A反应之所以称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2.这种联系不是一种先天的条件反射,为了建立联系,望试必须进行反复的学习与训练。3.A反应时也被称为基线时间, (II)B反应(选择反应) B反应:复杂反应中的一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每一个刺激都有它相应的反应。 在B反应中除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了刺激辨认和反应选择的心理操作 B反应时: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III)C反应(辨别反应) C反应: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只有一个刺激要求有反应,其余刺激不要求作出反应,即不要求做任何事。 C反应是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别的过程,但不包含反应的选择. A.B.C三类反应时的关系:①三类反应时的加工过程:B反应时最长C反应时次之,而A反应时最短。②C反应时-A反应时=辨别时间(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③B反应时-C反应时=选择时间(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④A反应时:基线时间,B反应时:基线时间+刺激辨别+反应选择,C反应时: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减数法的应用:1.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时实验.2.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I)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即,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实验: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Cooper)和谢波德(1973)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即,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事物的映像,人们都有心理的眼睛. (II)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根据记忆实验中对错误的分析,人们通常以为短时记忆信息(如字母)是以听觉形式来编码的。 实验:70年代初波斯纳等人(Posner,etal,1990)的实验表明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 实验结果:波斯纳等人应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清楚地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对减数法的评价:长处:1.ABC反应时的心理过程对研究者来说并不是“黑箱”。2.认知心理学家常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弱点:1.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一系列心理过程要有比较精确的预测,2.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做到的. 3.减数法范式最基本的任务原型是ABC反应时任务,而实际研究中的反应时任务要比它们复杂得多。 加因素法 背景:认知心理学家斯滕伯格(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数法,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原理(假设):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实验逻辑:①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的时间总和。②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③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加因素法是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注: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加因素法的应用:典型实验——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四个阶段:1.改变测量刺激的变量,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 2.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3.反应类型,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否定反应)比产生Y反应(肯定反应)难。4. 改变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 实验结果:实验中发现的四个独立因素,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

17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临床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很多小伙伴问,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的相关问题,今天本站编辑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自考本科心理学需要考哪些科目 自考心理学知识点全部问题

    火炎焱加冰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变态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今天教务老师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自考医学心理学教材,医学心理学自考大专重点的相关问题解答,还有免费的自考历年真题及自考复习重点资料下载哦,以下是全国我们为自考生们整

    安妮果果33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学前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整理

    可以买一些视频课程,跟着老师有重点的学习,另外复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多做练习题,从题目中掌握知识

    小v爱火锅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实验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

    感觉的直接测量 感觉的间接测量:借助某一中介变量或中介反应来测量感觉。(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调整法). 感觉直接测量法:①数量估计——史蒂文斯,两种

    吃货独依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实验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总结

    第五章心理物理学. 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分为: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

    wanglei8873057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