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76

馨怡FANG
首页 > 自考本科 > 影响依恋的因素有哪些自考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琉璃跃跃

已采纳

1、父母养育方式 安斯沃斯研究了26对母子。 详细记录喂食时间的选择,母亲对婴儿饥饿、啼哭的反应速度,母亲是哄婴儿吃,还是强迫婴儿吃,是喂得过多还是喂得不饱,母亲是否允许婴儿拒吃新的食物等等。发现母亲喂养婴儿的模式对以后婴儿形成的依恋类型确有一定的预测性。对婴儿的食物需要显示高度敏感性的母亲,他们的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当婴儿满12个月时,又重新考察了母亲教养类型与婴儿依恋的关系。从敏感性——不敏感性、接受——拒绝、合作——干扰、易接近——不理会四个方面评定母亲教养婴儿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在这四个方面的分数都高于中点。也就是说,这些母亲都是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也是婴儿易接近的。另外两类不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在这四方面的分数都比较低。 克拉克一斯坦怀特(Clarke·Stewart,A.K.,1973)得到的研究事实进一步证实了安斯沃斯的看法。 用三个维度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 反应性——对婴儿的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 积极的情绪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等; 社会性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谈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 结果: 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三个维度的分数都很高。 这些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出: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间的绝对量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 2、儿童气质对依恋的影响 婴儿早期的气质特点很可能影响了母亲对他们的态度。 那些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而那些不容易被抚慰而安静下来的婴儿就易遭到成人的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

308 评论

小吃货圈圈y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类型的影响因素(一 ) 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 8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二 )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 A insworth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气质论者,如 K agan( 1989)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

185 评论

虾米啊1

一、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要对安全依恋的培养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就要首先了解影响儿童依恋质量的一些因素。影响因素分为其本身的——内部因素和家庭等外界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儿童本身的特点对母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这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方面,因为多数学者认为,影响依恋质量的主要责任者在于外部的养育环境。1、内部因素孩子一出生就会表现出一些个人特征,有人认为,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有的孩子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他们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更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不愿意被人抱,不易被抚慰的特征,这样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卡根根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特点,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和迟缓的孩子。他认为:易带的孩子生活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性强,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强化,因而在整个儿童期都受到成人的极大关注和注意。难带的孩子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无规律。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气力才能使他接受抚爱。迟缓的孩子常常是安静地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和他积极的接触,他们会逐渐产生良好的反应,慢慢的活跃起来。这样,难带的孩子往往就形成焦虑一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易带的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恋,而迟缓的孩子则往往形成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我们认为,儿童固然有气质差异,但这不能成为父母在养育中对其需要不敏感和不给与关注的理由。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且根据鲍尔比的观点,任何人都有寻求依赖和关注的需要,儿童不会因为具有害羞的气质在内心里就不需要别人的爱了。而是否得到关注和爱,才是决定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而且,如果婴儿是在一个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的养育之下,即使是孩子本身表现出再多的与人亲近的需要,也会被拒绝,也许会因此而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只要是一个心理健康而且对孩子足够好的养育者,不同的气质类型都有可能与之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2、外部因素对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多数集中在外部因素方面,其中又包括很多方面,看护者本身的依恋型特点是个重要的方面,另外还有看护者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1)养育者的依恋型安全型父母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以父母作为他们的安全基地,去积极地进行探索活动。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会误解孩子的需要,或只做出有选择的回应。回避型父母总是倾向于将孩子的依恋行为和活动“最小化”,尽量回避亲密行为。他们容易忽视、打消或拒绝孩子寻求亲近的需要。这样会减少孩子的探索行为,并削弱父母自身对依恋的感受。这类父母倾向于将过去和现在的家庭关系都看作是积极的。他们常把自己的孩子描述为坚强、聪明、独立、听话等等,并且认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但实际上,这类父母为了鼓励孩子的探索和独立,而放弃了对孩子的亲密安抚行为,在孩子伤心需要安慰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显得坚定沉着,也不给孩子安抚。还会给孩子制定严格的纪律,并进行监督。回避型父母的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内隐和外显的“最小化”策略,会歪曲自己的表达方式,这表明孩子也发展了自己的“最小化”策略。观察这类孩子,会发现他们不会轻易表露情绪,显得很冷漠。他们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并显得过度自信,对父母特别客气,父母离开时也漠不关心。从社会性方面来讲,这类孩子被认为是孤独者,他们可能会对同伴充满敌意或者进行攻击。专注型父母过度地强调和使用了依恋行为(控制性较强、引诱性)。观察这些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行为就可以发现,父母实际上总是在“鼓励”孩子的依赖性。互动过程中充满了无休止的、紧密的感情基调。专注型父母的过度卷入行为,影响了对孩子真正需要的注意,他们容易误解孩子的情绪,而不会有效减轻孩子的不快。比如,当妈妈把孩子交给保姆时,多次说再见,以至于把本来很平静的孩子搞得焦虑起来。过度强调与孩子亲近的父母,阻碍和剥夺了孩子独立玩耍的机会,并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形成。观察这些孩子会发现,他们没有同龄孩子成熟,五六岁的孩子说话还用婴儿语,而且较脆弱。总是粘在父母的身边。这些孩子还会有退缩行为,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去进行有目的、积极的探索。(表现出分离焦虑)对于恐惧型依恋的成人来说,受伤害的记忆使他们始终感到恐惧。这种感觉反过来会导致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恐惧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恐惧型父母表现出受到惊吓或者吓唬孩子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打扰孩子。他们还会用表情或怯懦的行为表现出对孩子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他们放弃做父母的权威性而渴望与孩子兑换角色。因此,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无序的养护行为。这样的父母处于一种无助、被控制住的状态。他们的孩子在婴儿期会表现出行为紊乱、无判断力、恐惧等特点。3岁时,就会表现出特别的控制力,常常主导着亲子互动的方式,还有蛮横、苛求的特点。这类父母大多数都有压抑、焦虑或者边缘性人格紊乱等心理问题。

131 评论

超级好奇诶

1 引言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的 ,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 ,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 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 ,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基于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从中发现了影响儿童依恋性质的诸多因素 ,主要有父母、儿童自身以及家庭系统三方面。 2影响儿童依恋的诸因素2.1 父母对儿童依恋的影响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强调照料者在形成依恋关系中的作用。以Bowlby、 Ainso worth 为代表的大部分依恋研究者都认为 ,由照料者的抚养行为所提供给儿童的早期经验 ,对儿童形成不同类型依恋起主导作用 ,尤其是对儿童各种信号的敏感性反应 ,更是依恋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著名心理学家 Ainsworth通过对母亲在儿童出生后最初 3 个月喂养方式的研究 ,发现高敏感性的母亲能使 1 岁的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 ,反之 ,那些低反应性低敏感性母亲喂养的儿童大多形成回避型或拒绝型依恋。后来 ,Ainsworth 等又从敏感 — 不敏感、 接受 — 拒绝、 合作 — 干涉、 易接近 — 忽视四个维度刻画母亲的敏感性 ,发现安全型儿童的母亲大多能保持稳定而一致的接纳、 合作、 敏感、 易接近等特性 ,而回避型儿童的母亲倾向于拒绝、不敏感 ,拒绝型儿童的母亲则倾向于拒绝、 干涉或忽视。Clarke等的研究有力地支持了 Ainsworth 等人的结论。他们从反应性(对儿童的哭、 喊、 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 、 积极情感的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 微笑、 表扬、 说话等) 、 社会刺激量(母亲亲近儿童、 对儿童微笑和说话或模仿儿童的频率)三个维度描绘母亲的抚养行为 ,同时把儿童依恋分成与Ainsworth相似的三类。研究结果表明 ,无依恋性儿童与不良依恋儿童的母亲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低 ,而安全依恋儿童的母亲则得分较高 ,即他们具有高反应性 ,对儿童信号能准确理解并给予适当及时的反应 ,较多表达出积极的情感 ,且能给儿童提供大量有益的社会刺激。然而 ,也有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相同。Stevenson Hinde和 Shouldice (1995)在实验室情境中 ,对焦虑型婴儿的母亲与婴儿的交往过程进行了观察 ,发现在敏感性上 ,她们与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并无显著差异 ,只是与其他母亲相比 ,这些母亲说她们更焦虑而且对婚姻较少感到满意。抚养者敏感性是可变的 ,而敏感性的变化能导致儿童依恋质量的变化 ,这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敏感性对依恋的重要影响。敏感性的变化有两个方向 ,即正向变化和负向变化。对敏感性进行干预的实验是以引起敏感性正向变化为目的的 ,它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 ,其中一些直接针对父母敏感性的行为层面 ,另一些则针对父母的依恋表象层面。Vanden Boom(1990)以 100 名易激惹的新生儿为被试 ,对其中 50名婴儿母亲的喂养行为进行干预 ,帮助她们弄懂婴儿信号的意义并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观察结果表明 ,干预组的母亲确实对她们的孩子有更为连续一致的反应。同时 ,在儿童 1岁时测定依恋类型发现 ,干预组母亲的孩子 68 %是安全依恋的 ,而控制组母亲的孩子只有 28 %是安全的。通过元分析发现 ,干预对婴儿依恋安全性的影响很显著 ,干预研究也表明增强母亲的敏感性能培养出更多安全型儿童。敏感性的负向变化同样影响了儿童依恋的形成。Isabella (1993)发现拒绝型儿童的母亲在婴儿 1 个月时敏感性最差 ,到婴儿 9 个月时 ,她们的敏感性已与安全型婴儿的母亲无区别了。相反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 1 个月时的拒绝性并不显著地强于安全型婴儿的母亲 ,但是之后她们的拒绝性不断增强 ,在9个月时达到高峰。至今 ,有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母亲行为 ,尤其是母亲敏感性对儿童依恋的重要影响 ,但无论是重复性的研究 ,还是创新性的研究 ,其结果所证明的敏感性对依恋的影响程度都远未达到 Ainsworth 最初在巴尔的摩的实验结果( d = 0. 78) 。1997 年,De wolff 和 Van Ijzendoorn严格挑选了66 份相关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元分析 ,发现母亲敏感性仅能解释婴儿陌生情境中行为的 24 % - 32 %。因此 De wolff 和 Ven Ijzen2doorn指出母亲敏感性在儿童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是 “一个重要但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从而重新科学地确立了抚养敏感性在儿童依恋形成中的地位。早期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母 — 婴依恋关系进行的 ,但是随着依恋研究的深入以及父亲越来越多的参与婴儿的照料实践 ,父 — 婴依恋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针对父亲与婴儿依恋关系的研究 ,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1、 母亲与父亲在照料行为上的差异(喂养 VS游戏) 2、抚育行为上的相似之处(展现敏感性) 3、 在婴儿的照看方面父亲的参与程度。尽管母亲通常是主要的依恋对象 ,但是父亲同样可以引起依恋。不过父亲更可能成为孩子的 “玩伴” 而非 “保护者” 。因为父 — 婴之间的交往与母 — 婴之间的交往存在质的不同。父亲通常与孩子一起从事一些游戏活动 ,而母亲的行为更直接的是以减少婴儿的不安且以满足、 抚慰孩子为目的。就敏感性方面而言,Van Ijzendoorn 和 De wolff (1997)通过元分析发现 ,与母亲敏感性对于依恋的重要影响相比较 ,父亲的敏感性对依恋的影响不明显。 2.2 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 ,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中的意义 ,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 Ainsworth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 ,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 ,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 ,气质论者 ,如 Kagan (1989)指出 ,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 ,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型。因此气质论者认为 ,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较少的由喂养历史决定 ,更多的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 ,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很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 ,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 ,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 ,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此外 ,这类新生儿在吮吸被阻止时 ,反应也更为强烈 ,焦虑抑郁体验更为持久。但是 ,这并不能说明气质决定论的合理性。如果依恋质量仅仅反映了儿童的气质特性 ,那么 ,具有相似气质特性的儿童理应具有相同的依恋类别。但事实上 ,无论是在以低焦虑低度寻求亲近为特征的依恋亚类型里 ,还是在以高焦虑高度寻求亲近为特征的依恋亚类型里 ,都既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又有不安全依恋的儿童 ,所以 ,依恋系统本身已包含了气质维度。因此 ,Belsky和 Rovine提出喂养行为决定婴儿的依恋是安全的或不安全的 ,而气质则决定了安全或不安全的具体类型。此外 ,如果依恋质量仅仅反映了儿童的气质特性 ,那么儿童理应对父母双方形成相同类型的依恋 ,而事实并非如此。由 Fox进行的元分析发现 ,虽然在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里 ,儿童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有很高的一致 性 ,但是 ,在每一主要类别(即安全型、 回避型、 拒绝型)里却得不到一致的结果。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气质和依恋的联系 ,但同时也说明了依恋的安全性反映了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而非儿童个人特质。事实上 ,父母的抚养和儿童的气质特征都对依恋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上述两种对立的观点逐渐开始融合。Sroufe 于 1983 年综合了当时的实验证据 ,总结性地提出母亲的照料质量决定了依恋的类型 ,而气质则决定了不安全依恋的特殊表现形式 ,此外 ,反映气质的早期行为倾向可以被良好适当的照料方式所改变。毫无疑问 ,儿童的气质特征(如表达焦虑的阈限)影响婴儿与照料者的交互活动。气质赋予儿童行为以特定的反应性与活动水平 ,进而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评价以及父母的抚养难度 ,反过来 ,父母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变化又作用于儿童 ,使其依恋产生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个体特点。研究者除主要考察了气质对依恋的影响外 ,还研究了儿童的其他特征 ,如体格状况等对依恋的作用。这些状况包括早产、发育迟滞、慢性疾病、畸形等。这些婴儿在外貌和行为上都区别于那些正常发展的儿童。理论上认为他们可能由于缺少积极的焦虑信号 ,缺少警觉性 ,存在喂养困难等而比健康儿童更有可能形成不安全依恋。然而 ,由 Van Ijzendoorn(1992)进行的元分析表明体格问题对依恋的影响很有限 ,所有症状组的绝大多数儿童均可以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形成安全的依恋。此外 ,Susan G oldberg 对早产婴儿的纵向研究也发现 ,只要母亲的看护方式得当 ,大部分表现出呆滞、无反应等气质特征的早产婴儿都与母亲建立了稳定的依恋关系。 2.3 家庭系统中的依恋人类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父母 — 子女是生活在一个家庭系统当中 ,而家庭系统本身又是植于社会、文化甚至是历史的背景之中。因此如果想对依恋作出完全而准确的理解 ,不应该只考虑依恋各影响因素的单独作用 ,而应将依恋关系置身于一个生态环境中 ,综合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依恋较有影响的是 Belsky,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考察诸多因素在塑造父母 — 子女关系中的综合作用提出了一个抚养因素的一般模型( general model of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1984) 。模型中体现的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类:一是父母的特征 ,如个性特点、 成长经历等;二是儿童自身的特点 ,如年龄、 气质等;三是社会环境因素 ,如社会支持、 工作、 婚姻关系等。这三方面的因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父母养育行为 ,从而影响亲子互动的质量。此外 ,该模型还提出各类因素间互相作用 ,又互为补偿的机制。如在高质量婚姻的家庭中 ,母亲自身的依恋状况对儿童依恋的安全性无明显影响 ,但在不良婚姻的家庭中 ,安全型的母亲比不安全型的母亲更可能培养出安全依恋的儿童 ,此时母亲的安全型依恋弥补了低质量婚姻的影响。Belsky等还综合考虑了如下一些因素与依恋安全性的关系:1、 母亲的儿童期被抚养经历;2、 母亲的个性;3、 儿童气质的变化;4、 婚姻质量的变化;5、 邻居的友好程度和支持力度。结果发现:当家庭生态系统的资源越是充足越是有利时 ,如母亲具有积极的个性 ,婴儿气质发生积极的变化 ,或婚姻质量维持良好时 ,儿童越是有可能形成安全依恋。最近 ,Hedwig ,Van Bakel 以及 MarianneRiksen2Walraven(2000)以Belsky的一般模型为基础 ,研究了养育行为和 1 岁儿童的依恋形成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父母的自我弹性(ego2resiliency) 、 受教育程度 ,父母的配偶支持度以及父母本身的依恋安全性都是抚养行为独立的、 显著的解释成分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依恋质量。因此 ,Hedwig 等建议Belsky的模型应该相应的扩展。 3小结与展望自从Bowlby提出依恋理论至今 ,心理学家对依恋的研究不断的深化和拓展。二十多年的研究 ,所取得的成果对发展心理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对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 ,围绕这一问题所做的研究大致呈现以下几个趋势:一、由于研究者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影响因素的非单一性及其交互作用 ,因此 ,研究者们已不满足于研究独立的、 局部的因素 ,而是倾向于将各因素进行整合。二、 依恋测量工具的发展 ,尤其是成人依恋问卷(AAI)的编制和使用 ,使依恋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飞跃 ,使研究方向由横向过渡到纵向 ,利于我们更清晰的了解依恋的发展变化过程。三、研究者更加关注依恋的可变性 ,因此更加注重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研究依恋。实践证明 ,依恋理论具有强大生命力 ,因此我们相信在新世纪里 ,关于依恋的研究将更趋多元化 ,势必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

156 评论

Lydia胖胖

影响依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与爱护程度:父母对孩子的照顾与爱护程度越高,孩子的安全感越强,依恋关系也越稳定。

2.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依恋关系有很大影响。父母采取温暖、支持和鼓励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3. 父母的情感状态:父母的情感状态也会影响孩子的依恋关系。如果父母的情感状态不稳定,比如经常发脾气、情绪低落等,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全,从而影响依恋关系的稳定性。

4. 父母的离异或死亡:父母的离异或死亡对孩子的依恋关系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在早期经历了父母的离异或死亡,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全和无助,从而影响依恋关系的稳定性。

5. 孩子的性格和个性特点:孩子的性格和个性特点也会影响他们的依恋关系。比如,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而性格外向、冒险的孩子则更容易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238 评论

o0小惠惠0o

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要对安全依恋的培养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就要首先了解影响儿童依恋质量的一些因素。影响因素分为其本身的——内部因素和家庭等外界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儿童本身的特点对母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这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方面,因为多数学者认为,影响依恋质量的主要责任者在于外部的养育环境。1、内部因素孩子一出生就会表现出一些个人特征,有人认为,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有的孩子见人便笑、喜欢被人抱,他们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更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不愿意被人抱,不易被抚慰的特征,这样的婴儿就可能遭受冷落,与人交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卡根根据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特点,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易带的孩子、难带的孩子和迟缓的孩子。他认为:易带的孩子生活有规律,节奏性强。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总是情绪愉快,爱玩,对成人的招呼反应性强,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强化,因而在整个儿童期都受到成人的极大关注和注意。难带的孩子总是在哭,不易抚慰。进食时烦躁不安,睡眠无规律。对新刺激畏缩,接受变化难。他们的心情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气力才能使他接受抚爱。迟缓的孩子常常是安静地退缩,对新事物适应缓慢,如果坚持和他积极的接触,他们会逐渐产生良好的反应,慢慢的活跃起来。这样,难带的孩子往往就形成焦虑一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易带的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恋,而迟缓的孩子则往往形成回避型不安全依恋。我们认为,儿童固然有气质差异,但这不能成为父母在养育中对其需要不敏感和不给与关注的理由。气质没有好坏之分,而且根据鲍尔比的观点,任何人都有寻求依赖和关注的需要,儿童不会因为具有害羞的气质在内心里就不需要别人的爱了。而是否得到关注和爱,才是决定形成安全依恋的关键因素。而且,如果婴儿是在一个不安全型依恋的父母的养育之下,即使是孩子本身表现出再多的与人亲近的需要,也会被拒绝,也许会因此而受到更大的伤害。所以只要是一个心理健康而且对孩子足够好的养育者,不同的气质类型都有可能与之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2、外部因素对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多数集中在外部因素方面,其中又包括很多方面,看护者本身的依恋型特点是个重要的方面,另外还有看护者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1)养育者的依恋型

250 评论

相关问答

  • 影响依恋的因素有哪些自考

    1、父母养育方式 安斯沃斯研究了26对母子。 详细记录喂食时间的选择,母亲对婴儿饥饿、啼哭的反应速度,母亲是哄婴儿吃,还是强迫婴儿吃,是喂得过多还是喂

    魔戒之love 6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自学考试影响能力的因素口诀

    三维度六因素记忆口诀顺口溜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维度包括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

    汀臭崽儿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自考专升本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我原先是海南的考生,那里的专接本就类似于自考。而专升本如果考过了可以到所考院校里再读2年,毕业证与那里统招生发的毕业证相同,不会加盖自考的章。自考还是有一定难度

    没事就做吃货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自考会影响哪些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考来提升学历,因为自考的含金量高,但是在报考时很多考生担心通过率怎么样?那么下面小编为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通过率的几个因素,一起看下。据调查,自考

    无形风9596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
  • 自考弃考原因有哪些影响

    缺考并不影响自考毕业申请。只要考生继续参加考试,考过所有课程并通过,就可以申请毕业。其次,长时间没有参加自考考试,不会被取消自考考试资格。自考的考试政策规定中并

    smilejoyce922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