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6

妖妖小雯雯
首页 > 自考本科 > 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萤火虫696969

已采纳

一、基础心理学 心理活动的器官是:神经系统(脑) 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如猴子) 思维出现:人类(意识、思维,人类特有)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1879年, 冯特 在莱比锡大学创立实验室;冯特是科学心理学之父。 基础心理学: 研究 正常成人 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历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和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早期隶属哲学,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的人的血液有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盖伦最先提到的“气质”的概念。人格包括气质(无好坏之分)和性格(有好坏) (一)五大主要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张:内省实验方法,分析意识内容,找出意识的各组成部分,由什么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杜伟、安吉尔、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重视实际应用。 3、行为主义: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 主张:抛开意识,径直研究行为。刺激—反应(S-R)论,环境决定论。 4、格式塔:韦特海默、科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主张:人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并以潜意识形式支配人行为。意识结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 1、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 重视人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提取等加工过程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 3、生理心理学: 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研究社会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社会心理学简史:霍兰德三阶段 1、哲学思辨期(启蒙期)19世纪上半叶 关于人性的争论 2、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分析。 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之一:英国本能主义(麦独孤) 3、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 社会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年): 1、美国社会学家 罗斯 《社会心理学》 2、英国心理学家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  B=F(P,E) 实验心理学奠基人:FH奥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观察学习(班杜拉波波实验) 2、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和产出关系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换” 3、符号互动论(詹姆士、米德) 符号:带有一定意义的,语言、行为、姿势、首饰、文字等。最早使用符号互动的是布鲁默。 4、精神分析论 早期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 集体无意识 是人格机构最底层的无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霍尼“文化因素”论;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 詹姆士: 关于自我概念:主我与客我;                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归因原则(协变原则): 凯利三维理论 —特异性、一致性、共同性(特高情景;一高主体;三高客体) 态度ABC模型 A(affection):情感成分—核心  ABC 不协调时情感A占主导 B(behavioral tendency) :行为倾向 C(cognition):认知成分 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4要素) :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目标)——情景(背景) 沟通过程7要素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态度转变理论(海德平衡理论) :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模型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舒茨FIRO ):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激情、承诺 阿德勒提出的出生顺序影响人格 : 头生孩子—易成“问题儿童、神经症、犯罪” 中间出生的孩子—更可能获得成就 最小的孩子—容易被父母纵容、被过分保护 常见的8种防御机制: 压抑、否认、投射(把错误归于他人)、转移(猫踢效应)、退行、合理化、反向形成、 升华 霍尼人格结构: 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 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自我(自我实现中心,内在力量)、理想自我(贬义的,个体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人格五因素模型—大五人格(人格海洋ocean)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irae) 神经质(N)、外倾性(E)、开放性(O)、宜人性(A)、责任性(C)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到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动因: 1、遗传因素论(高尔顿) 2、环境因素论(华生) 3、遗传与环境二因素论 4、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关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到的几个问题: a.最近发展区 b.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c.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 皮亚杰: 1、心理发展是 主体和客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外动力作用的结果) 2、心理起源于 动作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4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VS: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8阶段 (以心理危机作为划分标准) 婴儿前期(0-1.5):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防止角色混乱、形成角色统一。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65):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65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品质 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理论(含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 前道德阶段(只依据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阶段(受自身外价值标准支配,依据行为结果,不考虑动机) 自律道德阶段(受自主价值标准支配,规则有相对性可改变、依据行为结果和动机意图) VS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开放式的两难故事) 前社会习俗水平阶段(10岁前道德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功能取向 社会习俗水平阶段(少年期道德水平):“好孩子”取向—“好公民”取向 后社会习俗水平阶段(青年期道德水平):社会契约型取向—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巴斯按活动性划分婴儿气质类型: 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 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分三种类型: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安斯沃斯婴儿依恋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焦虑)型 第一发展加速期: 婴幼儿期(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 少年期(青春发育期) 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 2岁左右 自我意识第二次飞跃 :少年期 第一逆反期: 3-4岁 第二逆反期: 少年期(青春期) 一周岁: 出现主我 两周岁: 出现客我 1.5-2.5: 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 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基本掌握母语全部发音 3-4岁: 词汇发展速度最快时期  3岁:1000词   6岁:3000词  7岁:4000词 8、9-10岁: 掌握面积和重量守恒

278 评论

幸福的小萝卜

思维导图 1、心理学的定义 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②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 和应用心理学。 2、普通心理学的定义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WHAT?       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WHO?     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研究任务WHY?                       把心理学各个分支研究的成果集中后 加以概括,总结人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3、普通心理学内容 ①认知 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A、感觉:人们通过各个感觉器官认识了作 用于它的事物的 一个一个属性 B、知觉:人们又能把各种感觉结合起 来,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记忆:思维过程依赖记忆,提供过去获得的经 验并和现在经历联 系,从而认识到事 物的本质和事物之 间内在联系,达到 理性认识 D、思维: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由 表及里,去粗取精过程②情绪、情感和意志 ③需要和动机 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因为不平衡状态而产生需要,只有需要才能产生动机 ④能力和人格 能力——是一个人能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 = 气质 + 性格人的心理的本质 =>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 a、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b、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 c、心理现象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过程中,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 ②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 ③无脊椎动物的心理现象——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有感觉心理现象 ④环节动物的心理现象——蚯蚓;一种感觉器官起作用;条件反射(心理 现象产生的标志) ⑤脊椎动物的心理现象——产生了知觉 ⑥灵长类动物的心理现象——思维萌芽阶段 ⑦人类的心理现象——人有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发展 的最高阶段;人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产物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关于反映、能动的反映、主观映象 ②心理是社会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相结合的中 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1、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冯特与学生铁钦纳1879年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实验室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心理学学派纷争 A、构造心理学冯特 与学生铁钦纳(Titchener,E.B) B、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Dewey,J.)和安吉尔 C、行为主义华生 D、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E、精神分析佛洛依德基本观点精神分析学派 研究潜意识 哥白尼 达尔文齐名 无意识概念引入心理学 本我 :(快乐原则)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 (现实原则)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 超我:(道德原则)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3、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A、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Rogers,C.R)和马斯洛(Maslow,A.H) B、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C、生理心理学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一、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1、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外周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 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 统连起来的一根根神经) 2、神经元:细胞体、树突、轴突 3、外周神经系统 = 躯体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支配内脏) 自主神经系统 = 交感神经(唤醒) + 副交感神经(降低作用)4、大脑的结构与功能额叶、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躯体感觉功能 枕叶视觉功能 颞叶听觉功能5、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个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是其功能是不对称的,功能的不对称性就叫做“单侧化”。 左脑控制右手——言语、概念、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右脑控制左手——空间知觉、形象思维、音乐、美二、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1、垂体腺 垂体前叶:影响生长速度和生长持续的 时间,影响其他腺体的活动 垂体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影响分娩和乳汁 的分泌 2、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 腺的调节,影响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类似 3、甲状腺 位于气管下端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发育。 甲亢,过分敏感、紧张,情绪容易激动; 不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 儿童呆小症 4、性腺 男性: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产生 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性腺还促进 第二性征的发育 1、巴甫洛夫学说 ①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兴奋: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转为活动较强的状态 抑制:神经活动由较强状态转为静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②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作用下,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通路 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 ③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的、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刺激,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了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过程(如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 ) 操作性条件反射 (工作操作条件反射):指当某一行为出现时总能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的操作,(如 斯金纳的白鼠实验 )2、巴甫洛夫高级精神活动基本规律 ①条件反射的抑制 a、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b、超限抑制: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作用,会使条件反射 受到抑制,因神经细胞自身也会有自我保护的反应,突然的强烈刺激会伤害神经细胞的功能,自我保护功能引起的终止条件反射 c、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 会被抑制 d、分化抑制:如果只给予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对其 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②扩散和集中 a、扩散: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泛化) b、集中:不引起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分化) ③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正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周围发生 兴奋的过程 负诱导: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引起周围抑制,可以是同时性的诱导,也可以是相继性的诱导。 ④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称为动力定型,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 起人的消极的反应。一、感觉概述①   定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②  感觉的种类: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外部(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皮肤感觉)还是内部(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③   适宜刺激: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适宜刺激。视觉器官 对光最敏感,对于听觉器官就是非适宜刺激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 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 感受性种类: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2、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包括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 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觉察出刺激强度越小感受性越高 感觉到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 能够忍受的刺激最大强度叫上限 B、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1个人能觉察到的差别越小 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三、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内部感觉、痛觉 1、视觉 颜色视觉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非色彩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色觉异常 分辨颜色有困难、不能分辨颜色,色觉异常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2、听觉 ①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也叫声波。 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 ②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 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中低频方向发展, 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④  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的 感受器。 ⑤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和颞中回,即听觉的中枢部位,引起听觉。 ⑥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 态和心理状态。 3、嗅觉 ①最古老的感觉。 ②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③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⑤嗅觉的神经冲动沿嗅神经传至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4、味觉 ①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 ②适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 ③味蕾将味觉刺激的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然后沿舌咽神经传至大 脑中央后回,引起味觉。 ④最基本的味觉有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 咸 (舌边的前部)四种。 ⑤味觉的感受性与机体的生理状况、嗅觉有密切的关系 5、皮肤感觉 ①皮肤感觉分为: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②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 ③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 ④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⑤皮肤对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以适应。 6、平衡觉 ①平衡觉又叫静觉。 ②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规管, 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 ③晕车、晕船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7、运动觉 ①运动觉也叫动觉。 ②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③脊髓后索上行-丘脑-中央后回 ④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内脏感觉 ①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包括饥饿、疲劳、性--- ②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的壁上 ③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定位不准确,又叫“ 黑暗” 感觉。 ④内脏活动有一定的节律,变化少,只有某个内脏器官发生异常 或 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9、痛觉 ①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 ②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的感觉。 ③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④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⑤痛觉的感受性与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四、感觉现象 1、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2、 感觉后项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 如果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一个暗的灯泡的形象,背景却是亮的, 这时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 3、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 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4、 联觉 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 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 五、知觉概述 1、 定义:它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 于感觉,但已高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 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 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 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 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 却受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影响。2、知觉的整体特性 ①  整体性 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它已经把对这一物体的各种感觉结 合在一起了 ②  选择性 人们就要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 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 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 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 物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③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 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 ④  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 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六、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2、 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包括生物节律) 3、 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属于视觉的运动错觉 4、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这种歪 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歪曲的知觉:有条件的,有固定倾向(客观存在,不是主观 臆想) 一、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对过去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件引起的情绪体验、对进行过的动作操作。以上经验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叫记忆。 二、记忆的作用 1、记忆可以将人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在时间上把人的 心理活动联系成一个整体,甚至是人的一生的经历都联系起来。 2、人们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并通过分类、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事 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人们通过记忆积累了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 理面貌。 三、记忆的意义 为什么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奠基石呢? 四、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五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景记忆,即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是情绪记忆,即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是语义记忆忆,又叫语词一逻辑记忆,即对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是动作记忆,即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按是否有意识可分两种)    1、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信息的编 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不同,分了三个系统)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记忆的是事物的形象。 2、短时记忆:对识记的项目加以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记忆广度(7加减2个单位) 3、长时记忆:对短时记忆加以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以语义或 形象方式储存识记。 五、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此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4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临床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识记]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要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

    漫漫迷秋途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儿童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2019天津医院招聘|医疗卫生考试公告及公示汇总(持续更新) 一、胎儿期的心理健康重点: 胎儿期是指怀孕至出生这一时期,人的生命是从胎儿期开始的,个体是否心理健

    木易小青争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变态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自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自考心理学本科专业考试科目有团体心理辅导、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治疗(一)、变态心理学(一)、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心理实验

    毛毛球英子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学前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1,自考无任何限制,小学文凭没有都可以报考,只用身份证或户口簿去常住地区招生考试办公室报名。 2,先在省自考网上报名,然后去报考点去确定(一般都是常住地区招生考

    一个M精彩 4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实验心理学自考重点笔记汇总

    情绪的测量: 情绪测量指标主要有内部的主观体验、外部的行为表现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等. (I)主观体验 一般要求被试报告其直接感受到的经验,其测量方

    卷毛咕咕 2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