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1

梦溪shuer
首页 > 自考本科 > 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摄氏三十八度

已采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 文化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经济思想史。专业课、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选考科目有: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国际金融、世界市场行情、公共政策。 自学考试学习方式灵活、工学矛盾小、费用低,实行“宽进严出”,“教考分离”,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参加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采用学分累计的方式逐步完成学业,学习者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完成毕业论文或其他教学时间任务,思想品德鉴定合格者准予毕业取得相应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 自学考试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自考各专业考试计划的安排,专科(基础科)一般为三至四年,本科一般为四至五年。 一般专科专业的考试课程不少于15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本科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20门,总学分不低于125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分数);独立本科段专业的理论考试课程门数不少于10门,总学分不低于70学分(不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学分数)。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278 评论

jason86122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出现。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属性。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 降,教育财政出现紧缩。尽管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继续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培养有知识的人才的发源地,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编辑本段]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远在教育经济学形成之前,国内国外已有很多关于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我国,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西欧,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知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少,因而人们也只是认识到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一些联系,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经济思想体系。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但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学和教育学自身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独立的教育经济学科。 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教育经济思想,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古襟和杨贤江。古襟1934年发表《中国教育之经济观》,运用了经济的观点阐述教育问题,辩证地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制约关系;杨贤江所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西方学者主要有大卫·李嘉图和马歇尔等。大卫·李嘉图提出教育投资的基本思想,马歇尔提出生产要素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国家投资等。众多的教育经济思想初步形成,这些教育经济思想为以后教育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都不可能是凭空的,它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人们主观上产生了这种需要并具备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时,这个学科才会建立,教育经济学也是这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力方面上,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性,人们对受教育的需要膨胀起来,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解开了剩余因子之谜,发现了教育是剩余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上个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最早于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在该文中,斯特鲁米林第一次计量了前苏联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和收益率。该文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他提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关系,学历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年龄相比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办教育比搞建设的收益更大等观点。斯特鲁米林的这篇论文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几十年后,人们才注意到它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发表了题目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独立宣言。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一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次年,国际经济学学会召开年会,主题为“教育经济学的问题”,会后会议发言被汇集成册出版,这部论文集的出版,使社会上公认了教育经济学的存在,为以后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称为 “主流派”。[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 但是,就在教育经济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同时,西方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受此影响,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把资金投入到教育,希望通过教育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出现了种种人力资本理论不能揭示和解决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并试图摆脱它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刺激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由此,一些有关教育经济的新学说应运而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1.筛选假设理论(又叫文凭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塞和索罗等提出筛选理论,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 。”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涉及教育与工资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它的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上述这些理论在批评人力资本理论的同时,确实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或缺乏证据的支持,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所以最终未能获得普遍的承认。[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的不断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教育经济学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时期。在研究方法上,更趋向于实证分析和个案分析。 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过度教育及其与生产率的关系问题。过度教育表现为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知识失业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求,大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知识贬值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从事只需受过较低教育的劳动者就能胜任的工作,大材小用,资源浪费。西方的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不必然是正向的。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劳动者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其职业愿景,而不是劳动者所受教育的层次越高越好。 另外,20世纪80年代还出现了学校规模经济研究。因为教育的经营需要运用各种资源,需要适当的经营规模,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此教育的经营必须依据规模经济的原理、最优化原理和科学管理的方法,运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佳的办学经济效益。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应用,否则就是不经济。 20世纪末,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明显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教育的生产、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的收支等。尤其对于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信息技术对教育生产的影响、教育成本等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引入经济成本或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教育成本。除了教育支出之外,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注意到了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放弃的机会而带来的成本。早期的研究趋向主要注重政府的教育成本研究,进入90年代以后则十分重视私人成本的研究。 另外,国际性的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和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国际教育计划研究所,重点研究教育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关系;一些大学也设立了教育经济学研究所等,并在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在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被广泛重视,并且著有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如《教育的经济计量模式》等。[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及规律性;教育的投资方向及内部结构;教育领域中劳动的特点与分配原则;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教育经济学的方法论等。[编辑本段]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同时,它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②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政治思想、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的发达与否,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影响到二者相结合的程度。

306 评论

夏内内爱吃饭

成人高考的本科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升本,一种的高升本,具体考试科目如下:1.专升本考试(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外语、艺术概论。(3)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高数(一)。(4)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政治、外语、高数(二)。(5)法学:政治、外语、民法。(6)教育学(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教育理论。(7)农学: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医学综合。(9)体育类:政治、外语、教育理论。上述科目实行全国统考。除日语、俄语由各省(区、市)自行组织命题外,其他科目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各科命题范围不超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2.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考试高起本、高起专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三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的语种要求进行选择。报考高起本的考生,除参加三门统考公共课的考试外,还需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每门满分150分。各科命题范围不超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1)高起本各专业考试科目: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理工类、体育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化。(2)高起专各专业考试科目: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公安类:语文、数学(文)、外语。理工类、体育类、西医类、中医类:语文、数学(理)、外语。

212 评论

北方小渔

一、 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证书为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有本科毕业证书); ③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④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过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学习或工作的人员(只能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⑤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制为四年,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⑥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结业两年或两年以上的人员(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 注:目前国家本科毕业证书分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两类。凡毕业时获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考生即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此类考生包括某些学校的专续本、专升本、专接本等应届毕业考生); 除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高中毕业时考入成人高校读本科,学制四年)外,其他毕业时获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读考生,没有专科毕业证不能报考。 报名时,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高中毕业时考入成人高校读本科,学制四年)以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身份报考并填写相应选项;除此之外,其他类别的同等学力考生虽在读本科,但报名时应按专科身份报考,即在填写毕业时间、学历等项目时,以专科的毕业时间等为准。 因今年网报要填写毕业证书编号,所有证书的认定以网报截止时间(2006.10.31)为准。 3.以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交以下材料: ①进修完相应本科段主干课8门课程,能提交成绩并有进修学校教务处公章; ②提交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至少一篇(3000字以上,省级以上刊物)或其它科研成果。 4.年龄不超过40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者不限年龄。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详见教育部网站)的体检要求。 考研报名的条件: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满两年并达到本科同等学力;其他同等学力考生,包括本科结业生和成考应届毕业生。 对于专科和同等学力的考生,各校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可以等招简出来后具体查询。 考研流程:(假设08年考研) 07年 1 月搜集考研信息,听免费讲座。 2 月 -3 月确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选择专业,全面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准备复习。 4 月 -5 月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春季基础班,特别是数学班和英语班。不要急于做模拟试题,着重于基础的复习。 6 月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 7 月 -8 月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题目。 9 月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购买专业课辅导用书,联系导师,获取专业课考试信息。 10 月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同时,开始专业课的复习,可报一个长期班系统复习。 11 月 10-14 日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开始,报名、填报专愿。先是网上报名,然后现场确认。 11 月中下旬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冲刺班报名。 12-1 月进行模拟实训,报一个冲刺班,做考前整理。 08 年 1 月中下旬调整心态、准备考试。熟悉考试环境。 2 月查询初试成绩。 3 月关注复试分数线。 4 月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 5 月关注复试成绩。 6 月关注录取通知书。 9 月报到。 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的学校不要求)并具有补修本科课程(6门以上)的证明材料;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自考毕业生 自考本科毕业生:无论是否已取得学位都能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自考专科毕业生:自考专科毕业生自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后工作两年后才有资格报考,有的学校还在此条件的基础上加上必须通过自考本科主干课程的规定,有的学校规定部分专业不招收大专毕业生。具体报考情况,考生应提前向拟报考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 专科毕业生工作两年后报考研究生,需按照报考学校的规定出具主干课程成绩单的考生,也可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之前,到招考办申请办理“自学考试在读考生成绩单”,持身份证、专科毕业证书原件、“自学考试在读考生成绩单”等证件办理报考研究生手续。 未取得本科毕业证:每年12月份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之前,到本地招考办申请办理“自学考试在读考生成绩单”,以本科在读的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研究生,待来年4月研究生录取复审时,再出具正式的本科毕业证,确认考试资格以及是否被录取。 [什么是同等学历] 成人高考毕业生 成人大专生报考: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后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或者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含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可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对于2006年的此类考生来说,也就是指必须在2004年9月前拿到专科毕业证。 成人高校应往届本科毕业生报考:成人教育学历是国家承认的,成人教育本科往届生可以直接以本科生的资格报考。而成人教育应届本科生由于报考时(每年的11月中旬)并没有取得本科学历,所以只能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不同于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 报考指南 1、先取得本科学历然后再报考研究生。如果你现在已经大专毕业或即将大专毕业,建议你首先要通过成考、自考、专升本或其他形式继续攻读本科段课程。在拿到本科学历之后在报考研究生,就会省却这作为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烦恼了。毕竟目前多数招生单位对同等学力考生的要求条件还比较苛刻,而且同等学力考生通过考研初试后,在复试时还必须加试两门专业课。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后报考研究生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其实,招生单位之所以对同等学力考生做出这些要求,还是因为并不鼓励同等学力考生报考。 2、全面搜集招生单位信息。确定了报考单位和报考专业之后,你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该校招生考试的信息。比如尽量多搜集一些往年的专业课考试试题;找到招生单位要求的教材或招生导师的著作和发表的科研论文等;了解清楚加试科目的时间和要求,并提早做好准备;还要注意报考单位公费与自费比例等等。 3、关于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法硕。在历年法律硕士考试中,有的学校明确表示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报考法律硕士,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只招收非法学专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和往届非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南开大学要求必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专升本考生必须拿到本科毕业证书才能以达到本科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等。这些情况同等学力考生要了解清楚。对于专业课的复习,一定要有历年真题和当年的考试大纲。其他的专业辅导书、强化类的配套题集或者内部辅导资料、冲刺类的导师论文等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没有统一的标准 目前专科考研还是限制不少,各学校要求不一样。你报考之前要弄清楚。 一般的简章要求是:专科毕业两年,获得本科相关专业的学历或同等学历。有的学校还要求发表专业论文等等。基本简章上都是这么要求的,但你可以打电话咨询学校的研招办,询问他们具体的要求。 一般专科生毕业后拿到函授或其他本科的毕业证,就可以参加同等学历的研究生考试,但是这种同等学历会有好多加试之类的。我觉得最好还是走统考。 有些学校在专科考研上没有这么多限制,只要是工作两年,就可以按统考参加考试。但是你要向学校打听清楚,这些都是公开信息,可以直接询问的。 总之,各学校不同,如果有了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询问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好多专科生考研成功的,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而努力。努力才有一切 ! 以上就是考研的一般流程,具体的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调整。 希望有帮助。

136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际经济学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自考国际经济法概论重点第一章绪论就不要看了,最多考两分的题! 第二章简单一看,记住几个原则大体讲的是什么意思,留意看下经济主权和全球合作原则!第三、五、六章是重

    沈阳王小圈儿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国际经济法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经

    chongyanyuan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0
  • 工程经济学自考重点章节汇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程项目管理》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6087)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目 录第一部分 自学考试大纲说明 1一、课程性质、任务与要求

    Samantna523 5人参与回答 2024-05-31
  • 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章节总结

    经济学考研选择学校和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经济学这个学科包含将近20个二级专业。不同的专业的报考难易程度、学习过程、就业前景、发展道路也是大不相同。下面猎考考研

    矮油没游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教育经济学自考重点章节总结汇总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自考重点如下: 第一章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1.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清末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学前教育政策的含义 3.学

    威斯东wisdom 3人参与回答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