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7

道生一,三代二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学考试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淘的萌

已采纳

【第一篇】

一、名词解释

1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剌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2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变灶。

3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二、选择题

1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是 (D)

A 血管扩散 B 血浆渗出 C 纤维蛋白渗出 D 白细胞游出 E 红细胞漏出

2 在细菌感染的炎症病变中,最常见的炎细胞是 (C)

A 淋巴细胞 B 浆细胞 C 中性粒细胞 D 嗜酸粒细胞 E 单核一吞噬细胞

3 在病毒感染的病灶中最常见的炎细胞是 (A)

A 淋巴细胞 B 浆cell C 中性粒cell D 嗜酸粒cell E 单核吞噬cell

三、是非判断题

1 炎症渗出与漏水不同,渗出仅取决于血管壁通适性的变化。 (╳)

2 白细胞对病原生物的杀伤或降解机制,也可引起组织损伤。 (√)

3 慢性类症的病理变化常以渗出为主,浸润的炎细胞常为中性粒细胞。 (╳)

四、问答题

1 简述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答:1)渗出液: ①蛋白含量高;②细胞成分多;③混浊,易凝固④密度高;⑤见于炎症。

2)漏出液: ①蛋白质低; ②细胞成分少;③清亮,透明不易凝固;④密度低;⑤肝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篇】

一、名词解释

1 炎症介质:可以介导炎症反应的一些化学因子称之。

2 调理素:是指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

二、 选择题

1 白细胞激出 (ACDE)

A 可清除致炎因子 B 可稀释毒素 C 可释放炎症反应

D 可介导组织损伤 E 是炎症之后的特征

2 能释放血管活性胺的cell是 (CD)

A 中性粒cell B 嗜酸粒cell C 嗜碱粒cell D 胆cell E 单核cell

3 关于慢性炎的指述,正确的是 (ABCD)

A 急性炎反复发作转化为慢性;B 常由急性炎转化而来

C 长期潜在毒性物质的剌激 D 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慢性炎

三、是非判断题

1 免疫反应不可能引起炎症反应。 (╳)

2 肉芽肿内的多核巨细胞是由于上皮样细胞有些分裂后胞质没有分裂而形成。 (╳)

3 肉芽肿内的上皮样cell和多核巨cell吞噬能力很强,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

四、简答题

何谓肉芽肿性炎?列出结核性肉芽肿的主要成分.?

答:①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构状病状;②结核性肉芽肿的主要成分是:干酪样坏死物,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纤维母细胞。

【第三篇】

一、 名词解释

1 炎症:即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2 积脓:当化脓性炎症发生于体内空腔性脏器而脓液不流出时,我们称之为积脓。

二、 选择题

1 关于炎症的叙述,下列哪次是正确的 (D)

A 任何机体都会发生炎症 B 任何损伤必然会引起炎症

C 致炎因子未必都是损伤因素 D 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 E 炎症不会损伤机体

2 浆液性卡他的病变部位 (D)

A 关节 B 心包 C 皮肤 D 粘膜 E 肺泡壁

3 假膜性炎指的是 (A)

A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B 浆膜的纤维素性炎

C 皮肤的纤维素性炎 D 粘膜的浆液性炎 E 浆膜的浆液性炎

4 炎症渗出的防御作用可表现在 (ABCD)

A 有利于清除消灭致因子 B 有利于炎症的局限

C 有利于毒素的稀释 D 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 E 有利于炎性增生

5 浆液性炎症的特点包括 (CDE)

A 是以血浆渗出为主的炎症 B 渗出液中含有较多的白细胞和纤维素

C 常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浆膜和粘膜 D 粘膜的浆液性炎症又称浆液性卡他

E 一般预后较好

6 关于窦道和瘘管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

A 是内脏的脓肿形成的 B 是深部脓肿向体表和(或)自然管道穿破的结果 C 恶性肿瘤亦可形成瘘管; D 常是病变开始愈合标志

E 脓性窦道或瘘管常有脓性渗出物排出

三、 是非判断题

1 慢性炎症灶中可以增生的细胞有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浆细胞。(╳)

2 活体内能剌激血管新生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巨噬细胞。 (√)

3 过敏性炎症中,最突出的炎症细胞是嗜酸粒细胞。 (√)

四、 问答题

1 比较急慢性炎症的特点有哪些不同表现?

答:

持续时间 表现 特点

急性炎症 短、仅几天 红、肿、热、痛 末稍白细胞

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和功能障碍 计数增加

慢性炎症 持续几周或几月 无急性炎症反应 增生为主,浸

或反应轻微 润炎细胞为淋

巴细胞、浆细

胞巨噬细胞

2 炎症早期血管通透性增加,请简述原因?

答:①内皮细胞收缩和/或穿胞作用增强 ②内皮细胞损伤 ③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3 试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答: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种类和数量上,这些变化常能反应不同的感染因素,感染程度和机体的抵抗体。如化脓菌感染引起急性炎症时,机体的正常反应是血液中粒细胞总数增加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又如当某些病毒感染时,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但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伤寒病时还能出现末稍的细胞数目降低,所以,炎症时血液中粒细胞的变化对于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第四篇】

一、名词解释

1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可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3 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及建成熟形成的结缔组织。

二、选择题

1 细胞周期包括 (ABC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2 细胞增殖周期包括 (AB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3 组成细胞外基质的是 (ABC)

A 胶原蛋白 B 蛋白多糖 C 粘连糖蛋白 D 各种血细胞 E 膜磷脂

三、是非判断题

1 平滑肌细胞是永久性细胞。 (╳)

2 不论损伤程度,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

3 瘢痕修复必须经历肉芽组织阶段。 (√)

四、 简答题

1 比较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在创口修复及愈合的区别。

答: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修复①表面24~48小时内将伤口覆盖②第三天肉芽组织填满伤口 ③5-7天伤口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达到愈合标准。愈后切口数月形成一条白线状。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修复,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而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只能等到感染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伤口大,收缩明显,以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除以上外,如伤口面积过大,上皮不能增殖添补,必须殖皮。愈后:形成较大。

2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答:1)全身因素 ①年龄 ②营养

2)局部因素 ①感染与异物 ②局部血液循环 ③神经支配 ④电离辐射

【第五篇】

一、名词解释

1 Aschoff 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纤维素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 Aschoff 小体。

2 动脉瘤:严重的粥样斑块引起相应局部中膜的萎缩和弹力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引起管壁局限性扩张,称动脉瘤。

3环形红斑:多见于儿童风湿热患者,为淡红色环状红晕微隆起,中央皮肤色泽正常。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

5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二、选择题

1 肾脏体积缩小,表面有多数大疤痕,切面成楔形,见于 ( B )

A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B 肾动脉粥样硬化

C 多发性肾梗死; D 慢性肾盂肾炎

E 多发性肾梗死

2 关于心肌梗死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D )

A 梗死多发性生在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前 2/3 B 梗死区可有血栓形成

C 梗死灶累及心脏膜下层心肌不超过心肌厚度一半为心内膜下梗死

D 病变多属于出血性梗死

3 二尖辫狭窄可引起的心肺变化有 ( ACDE )

A 左心房肥大扩张 B 左心室肥大扩张 C 右心房肥大扩张

D 右心室肥大扩张 E 慢性肺淤血、水肿

4 粥样斑块的复合病变包括 ( ABCDE )

A 斑块内出血 B 溃疡形成 C 钙化 D 血栓形成 E 动脉瘤形成

5 风湿病在病理诊断上最有意义的病变为: ( C )

A 心包脏层纤维蛋白渗出 B 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C 结缔组织内 Aschoff 小体形成 D 炎细胞浸润 E 结缔组织基质粘液变性

6 动脉瘤发部位是 ( C )

A 肾动脉 B 冠状动脉 C 主动脉及脑血管 D 下肢动脉 E 以上都不是

7 以下不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心脏向心性肥大的特点是( B )

A 左心室壁增厚达 1.5 -2.0cm B 左心室腔扩大

C *肌和肉柱增粗变圆 D 心脏增大 E 心脏重量增加

简答题 :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有哪些继发病变?

答:①斑块内出血 ②斑块破裂 ③粥瘤性溃疡 ④钙化 ⑤动脉瘤形成 ⑥血管腔狭窄

2 试比较急性感染心内膜炎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的病变特点。

答:①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无病变的瓣膜,赘生物体积巨大,松脆,含大量细菌,破碎后引含菌性栓塞和继发性脓肿;

②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发生在原有病变的瓣膜,赘生物呈肉息状或菜花状,污*灰黄色,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其深部有细菌团,赘生物脱落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

3 比较二尖瓣狭窄与关闭不全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相应心脏病变的异同点。

答: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都有左心房容量增加,和因工作负荷增加而引起的左心房肥大扩张,但引起左心房血容量增加的原因不同,二尖瓣狭窄时,血液通过瓣口进入左心室受阻,在心脏舒张期有部分血流滞留于左心房内,加上来自肺静脉的血液至左心房血容量增大。而关闭不全时,在心脏收缩期,左心室血液通过瓣口流入左心房,左心房接受反流和肺静脉的血液,血容量也增大。在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后期,由于左心房或左心室代偿失调,两者均出现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和右心房代偿性肥大、扩张,继后发生右心衰竭和体循环淤血。二尖瓣狭窄时,由于舒张期血液不能顺利进入左心室,导致左心室血液灌流不足,因而心室腔无明显变化,狭窄非常严重时,左心室可出现轻度缩小, x 线上心影呈梨形,而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脏舒张期进入左心室的血液增多,左心室负担加重,出现肥大扩张, x 线心影呈球形。

360 评论

zhaoyaxiao12

【第一篇】

一、 名词解释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4.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二、 选择题

1 老年人产生萎缩的器官主要有 (B)

A 心、肾 B 脑、心 C 肝、肺 D 心、肺 E 肾、脑

2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时,其脂滴的主要成分是 (D)

A 磷脂 B 胆固醇 C 脂褐素 D 中性脂肪 E 蛋白质

3 发生液化坏死基本条件 (D)

A 含较多的可凝固蛋白 B 组织凝血较严重

С 有****菌感染 D 产生蛋白酶较多 E 组织较松软

4 下列哪项不属于萎缩:(E)

A 老年男性的睾丸 B 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心脏

C 脊髓灰质炎患儿的下肢肌肉 D 成年女性的子宫

E 心肌梗死后心室壁变薄

5 实质器官中最易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

A 心脏 B 肝脏 C 脾脏 D 肺脏 E 肾脏

三、 是非判断题

1 心衰细胞中出现色素颗粒是脂褐素。(╳)

2 心肌脂肪性引起“虎斑心”时,最易出现变化的部位是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3 血管壁玻璃样变时,形成病变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

4 胃粘膜上皮可发生肠上皮化生,但绝不可能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5 萎缩是适应性变化,去除原因后,都可恢复正常。(╳)

四、 简答题

1 试述“三性”坏疽的区别。

答:

干性 湿性 气性

病因 A阻塞、V通 A、V均阻塞 深且开口性损伤,有含气菌

部位 四肢多 肠、肺子宫等 深部肌肉

特点 干、分界清 界线不清 气泡成蜂窝状

临床 症状轻,预后好 毒血症明显预后差 毒血症差,预后差,截肢

2 试述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结果?

答:1)形成原因:血管中逸出的cell被巨噬细胞摄入,经其溶酶体降解。在巨噬细胞质内,来自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光镜下可见的含铁血黄素。

2)形态:HE染色呈棕黄色,较粗大,有折光的颗粒。

3)临床意义:①局部沉着过多,提广陈旧性出血,可继发纤维化。②全身性沉着,多系溶血性贫血,多次输血,肠内铁吸收过多。

【第二篇】

一、名词解释:

1 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2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 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4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菌生长而继发****。

5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二、选择题:

1 下列器官肥大时不伴细胞增生是 (C)

A 乳腺 B 甲状腺 C 心脏 D 肝脏 E 肾脏

2 在萎缩肌细胞内可见 (B)

A 含铁血黄素 B 脂褐素 C 黑色素 D 胆色素 E 纤维素

3 下列哪项变性实质上为组织坏死 (C)

A 细胞水变性 B 玻璃样变性 C 纤维素样变性

D 粘液样变性 E 淀粉样变性

4 全身性营养不良时,最早发生萎缩的器官或组织是 (A)

A 脂肪组织 B 心肌 C 脑 D 骨骼肌 E 肝

5.下列病变,哪些可以出现机化过程 (ABCDE)

A 较大的血管内血栓 B 较大的血肿

C 心肌梗死 D 组织内死亡的寄生虫卵

E 纤维素性粘连

三、 是非判断题:

1 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属于玻璃样变。 (╳)

2 虎斑心是由于心肌脂褐素沉着。 (╳)

3 急性肠扭转最可能引起湿性坏疽。 (√)

4 两端开放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窦。 (╳)

5 细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多为弥漫性的多器官受累。(√)

四、 简答题

1 试比较肥大和增生这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答: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可发生于任何器官。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但肾、前列腺等的肥大则常因细胞数增多所致。组织、器官内组成的细胞数增多,称为增生。常发生于具有增殖分裂能力的细胞,如表皮组织、子宫内膜等。而不出现于心肌、骨骼肌。一般来说对机体适应反应积极意义,但有时也可能化为肿瘤。

2 组织坏死的结局有哪些?

答:1)溶解吸收 来自坏死组织本身和中性粒细胞的溶蛋白酶将坏死物质进一步分解液化,尔后由淋巴管或血管加以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2)分离排出 较大的坏死灶周围发生炎症反应,白细胞释放溶蛋白酶,溶解吸收加速,使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在皮肤,粘膜可形成溃疡,在肾、肺内脏可形成空洞。

3)机化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4)包裹钙化 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以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新生结缔组织加以包裹,其中的坏死物有时可发生钙化。

【第三篇】

一、 名词解释: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二、 选择题

1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B)

A 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面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 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再生覆盖

E 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2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D)

A 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 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 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 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 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C)

A 严重感染 B 电离辐射 C 含硫氨基酸缺乏

D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 手术缝线

4 下列关于瘢痕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E)

A 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B 与腹壁疝有关

C 脑液化性坏死通过纤维瘢痕修复 D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可与正常皮肤相同

E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

三、 是非判断题:

1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能引起纤维细胞、平滑机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

3 细胞损伤后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依赖于细胞外基质。(√)

4 纤维性修复必须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才能完成。 (√)

【第四篇】

一、 名词解释: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

二、 选择题

1 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B)

A 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织生长

B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面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C 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长

D 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再生覆盖

E 无感染故无炎症,肉芽组织填平伤口后表皮再生覆盖

2 关于再生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D)

A 一侧肾脏摘除后,另一侧肾脏体积增大 B 胃肠道粘膜缺损后由表层上皮增生修补

C 神经细胞通过脱髓鞘后再生 D 分化低的组织再生能力强

E 横纹肌损伤均不能再生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局部因素不包括 (C)

A 严重感染 B 电离辐射 C 含硫氨基酸缺乏

D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E 手术缝线

4 下列关于瘢痕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BE)

A 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最终与皮肤表面平行 B 与腹壁疝有关

C 脑液化性坏死通过纤维瘢痕修复 D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可与正常皮肤相同

E 瘢痕的抗拉力强度主要由胶原纤维的量及其排列状态决定

三、 是非判断题:

1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

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能引起纤维细胞、平滑机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生和游走。(╳)

3 细胞损伤后能否重新构建为正常结构依赖于细胞外基质。(√)

4 纤维性修复必须通过肉芽组织的增生才能完成。 (√)

【第五篇】

一、名词解释

1 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可形成的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2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3 瘢痕组织:肉芽组织经及建成熟形成的结缔组织。

二、选择题

1 细胞周期包括 (ABC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2 细胞增殖周期包括 (ABDE)

A G1期 B G2期 C Gο期 D S期 E M期

3 组成细胞外基质的是 (ABC)

A 胶原蛋白 B 蛋白多糖 C 粘连糖蛋白 D 各种血细胞 E 膜磷脂

三、是非判断题

1 平滑肌细胞是永久性细胞。 (╳)

2 不论损伤程度,骨折后可完全修复。 (╳)

3 瘢痕修复必须经历肉芽组织阶段。 (√)

四、 简答题

1 比较一期愈合与二期愈合在创口修复及愈合的区别。

答:一期愈合: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修复①表面24~48小时内将伤口覆盖②第三天肉芽组织填满伤口 ③5-7天伤口两侧胶原纤维连接,达到愈合标准。愈后切口数月形成一条白线状。

二期愈合: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修复,由于坏死组织多,或由于感染,继而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只能等到感染组织被清除,再生才能开始;伤口大,收缩明显,以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平。除以上外,如伤口面积过大,上皮不能增殖添补,必须殖皮。愈后:形成较大。

2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答:1)全身因素 ①年龄 ②营养

2)局部因素 ①感染与异物 ②局部血液循环 ③神经支配 ④电离辐射

【第六篇】

一、 名词解释:

1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时出现在肺泡腔内的吞噬了含铁血黄素的巨 嗜细胞称之为心衰细胞。

2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而萎缩、变性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样变,这种相间的病变使得肝切面呈槟榔状花纹,故称之为槟榔肝。

3 混合血栓:一般位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由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呈褐色与灰白色条纹状,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

4 栓塞:血管内出现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至远处阻塞血管,这种现象成为栓塞。

二、选择题:

1 脂肪栓塞患者的一般死亡原因是 (C)

A 动脉系统栓塞 B 脂肪分解产物引起中毒

C 肺水肿和心功能栓 D 肾小动脉栓塞 E 脑小动脉栓塞

2 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形成静脉血栓: (B)

A 充血性心力衰竭 B 急性黄色肝萎缩

C 白细胞增多症 D 外科手术后的病人 E 肺癌晚期患者

3 下列哪些器官不发生出血性梗死 (CD)

A 肾 B 心 C 肺 D 小肠 E 小脑

4 出血可见于 (ABCDE)

A 败血症 B 维生素C缺乏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E 血友病

三、是非判断题

1 脾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

2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3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

4 致肺出血性梗死的原因主要是肺动脉栓塞。 (╳)

四、简答题:

1 比较梗死两种类型的病理变化。

答:(1)贫血性梗死:

1)肉眼:①外观呈锥体形,灰白色 ②切面呈扇形 ③边界清楚 ④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梗死周边可见充血,出血带。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环死(脑为液化性坏死)②梗死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出血性梗死:

1)肉眼:①梗死区呈暗红色或紫褐色 ②有出血 ③失去光泽,质地脆弱 ④边界较清 ⑤肺的出血性梗死的底部靠近肺膜,尖部指向肺门的锥病灶。

2)镜下:①梗死区为凝固性环死 ②梗死边缘有明显的充血和出血 ③梗死边缘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 简答淤血的原因、病变、结局。

答:(1)原因:①静脉受压 ②静脉阻塞 ③心力衰竭

(2)病变:1)肉眼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淤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 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至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3 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

答:(1)1)血栓形成: 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栓塞: ①循环血流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滚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3)梗死: ①动脉阻塞 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第七篇】

一、名词解释:

1 透明血栓:当机体发生DIC时,在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产生的一种由纤维蛋白组成的,只能在镜下见到的微血栓.

2 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3 梗死: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二、选择题:

1 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 (A)

A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B 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

C 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

D 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

E 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

2 脑梗死可发生于 (ABDE)

A 二尖瓣狭窄全并血栓形成 B 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

C 右心室心肌梗死合并附壁血栓 D 主动脉瓣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E 房间隔缺损患者大腿深部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

3 门静脉高压时建立的主要侧支循环有 (ABC)

A 肠系膜下静脉→直肠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B 脐静脉→脐周腹壁静脉→腹上静脉→乳内静脉→上腔静脉

C 胃冠状静脉→食管下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D 肠系膜上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

E 门静脉→脾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三、是非判断题:

1 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栓塞,其栓子可能来源于脉静脉。 (╳)

2 只需在肺的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内见到角化上皮,胎毛.胎脂和胎粪等羊水成分就可诊断为羊水栓塞。 (√)

3 血栓形成是指活体的心血管内发生异物阻塞的过程。 (╳)

4 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

四、简答题:

1 简述栓塞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后果。

答:(1)栓塞的类型: ①血栓栓塞;②气体栓塞;③脂肪栓塞;④羊水栓塞;⑤其他如寄生虫及其虫卵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等。

(2)后果: ①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梗死,甚至致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之;②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和心血管中抠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之;③肾动脉栓塞,可引起肾脏梗死;④脾动脉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⑤肠系膜动脉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⑥肝动脉栓塞,可引起肝梗死等.

2 简述淤血的原因,病变及其结局。

答:(1)淤血的原因: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2)病变:肉眼观: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皮肤淤时发绀,温度下降;镜下观: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3)结局: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291 评论

xiaoqiao945

1.【多选题】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A.胃肠道反应

B.皮肤反应

C.肾损害

D.肝损害

E.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2.【多选题】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A.川崎病

B.急性风湿热

C.解热镇痛

D.抗凝

E.促进血栓形成

3.【多选题】以下属于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的是:

A.胃肠道反应

B.加重出血倾向

C.水杨酸反应

D.阿司匹林哮喘

E.瑞夷综合征

4.【多选题】属于解热镇痛抗炎药的是:

A.阿司匹林

B.哌替啶

C.吗啡

D.氯丙嗪

E.对乙酰氨基酚

5.【多选题】解热镇痛抗炎药说法正确的是:

A.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

B.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C.适用于外伤所致急性剧痛

D.适用于炎性疼痛

E.又称非甾体抗炎药

6.【多选题】下列关于水杨酸类的抗炎作用原理正确的有:

A.它能抑制缓激肽的合成及组胺的释放

B.它能抑制细菌毒素和细胞结合,减轻细胞损害

C.它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

D.它能抑制免疫反应,缓解炎症反应

E.它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常见不良反应的知识点。(2)解热镇痛抗炎药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应用NSAIDs的不良反应(A对);皮肤反应,皮肤反应是NSAIDs药物应用的第二大常见不良反应(B对);肾损害,对健康个体使用治疗剂量的NSAIDs—般很少引起肾功能损伤,但对一些易感人群会引起急性肾损害,停药可恢复(C对);肝损伤,NSAIDs所致肝功能障碍,轻者为转氨酶升高,重者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D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所有NSAIDs都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嗜睡、精神错乱等(E对)。故本题选ABCDE。

2.【答案】AB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知识点。(2)阿司匹林有解热镇痛抗炎(C对)及抗风湿的作用,是急性风湿热的首选药(B对)。阿司匹林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低浓度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抗血栓的形成,达到抗凝的作用(D对),高浓度直接抑制血管壁中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能促进血栓形成(E对)。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的治疗(A对)。故本题选ABCDE。

3.【答案】ABC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知识点。(2)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恶心、呕吐,餐后服药或同服止酸药可减轻(A对);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的总称,是中毒表现(B对);解救可静滴碳酸氢钠促排泄;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阿司匹林哮喘(C对)等;加重出血倾向(D对);瑞夷综合征: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征,病毒感染患儿用对乙酰氨基酚(E对)。故本题选ABCDE。

4.【答案】A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概述的知识点。(2)哌替啶属于人工合成镇痛药(B错),吗啡属于阿片类镇痛药(C错),氯丙嗪是精神分裂症首选药(D错)。故本题选AE。

5.【答案】ABD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2)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B对)作用的约物。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对(A),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E对)。该药对慢性疼痛,如:头痛、月经痛、肌肉痛、炎症引起的疼痛等作用较好(C错,D对)。故本题选ABDE。

6.【答案】ACE。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水杨酸的知识点。(2))水杨酸类属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此类药物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COX的合成,从而抑制PG合成(C对),同时减少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合成和组胺的释放(A对),从而减弱缓激肽和组胺的协同致炎作用,来减轻炎症反应。低浓度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COX,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E对)。故本题选ACE。

106 评论

相关问答

  • 护理学自考大专病理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导论试题课程代码:032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饕餮江江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流行病学自学考试试题答案

    【答案】:A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A项:灵敏度是指某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待测物质变化所致的响应量变化程度,灵敏度是衡量物理仪器的一个

    oicqdaniel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3
  • 温病学自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学导论试题课程代码:0320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黑崎龍少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病理学自考历年真题及答案

    【第一篇】 一、 名词解释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

    亲亲E宝贝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4
  • 自学考试病理学试卷及答案

    1. 肺结核病属于: A.纤维素性炎 B.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D.肉芽肿性炎 E.出血性炎 2. 典型的结核结节的中心部分是: A.巨噬细胞 B.干酪样坏死

    未未姐姐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5